鸡皮疙瘩15年和18年拍的两部电影版,怎么说呢,让原作者进入故事果然是开挂的做法。比起将原著的“怪物”集合起来拍一部电影,其实斯坦式地重新创作一个故事,引入主角和灵异故事,叙述主角从日常进入非日常的过程和结局,就已经很原汁原味了。第一部重点塑造了RL斯坦这个原著作者的形象,把怪物们塑造成无脑的反派,其实有点失望。原著当中虽然有那种绝对的恶势力,比如斯拉皮,还原得很好,但是更多故事是灵异故事而不是怪兽故事,也许并没有具象的幽灵和怪物,但会有一个能开启故事的物品,比如灵异学校的老照片,主角进入50年前的老黑白照片后发现自己也在褪色,这个设定实在太引人入胜了;也许是一本剧本,礼堂幽灵里几十年前舞台事故意外而死的幽灵因为对剧本的执念又回到了舞台上,成为了主角人畜无害的新同学。这两本我都特别喜欢,因为灵异的是故事,是经历,和主角一样未知,和主角一起探险,主角是那些善良正义又勇敢的中学生们,他们性格各异,有男孩有女孩,也总是有伙伴陪他们一起义无反顾地冒险,原著的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更好代入,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脱离日常,忘记现实生活,进入奇幻的世界。具有原著标志性的是主角和故事,而不是那些标签化的怪物。电影里狼人出现的时候,看到被狼腿撑破的帆布鞋,我很惊喜,因为这还原了原著主角从人变成狼人的过程,设定中狼人夜晚变狼,月圆之夜能力增强,但他本质上是人,内心也非常纠结挣扎。看电影时我一直抱着和狼人交流后他能理解的期望,但到最后也没有,其他的怪物也是如此,像是为了凑齐反派军团而被拉出来的工具人,从他们身上看到原著的梗和故事太有限,这是电影像《博物馆奇妙夜》又不如奇妙夜的地方。不知第二部是不是吸取了经验,倒是让主角们自主活动了,前半段的日常和进入故事的契机非常有斯坦的味儿,主角发现和抛弃斯拉皮跟原著那些灵偶系列的主角们的行为完全一致,后半段大闹万圣节则场面太大,电影化的特效看得很爽,但缺少了原著场景短小精悍的特点。原著场景一般都在学校、家周边树林,场景小但舞台大,我看的时候因为这些场景太日常太有代入感而害怕不已,这也是鸡皮疙瘩作为家庭恐怖冒险系列的精髓所在。总之这两部都差强人意,第一部作为怪物大集合勾起了一波原著的回忆是成功的,但如果想看故事还得去看第二部,但第二部又免不了第一部的套路——用书将怪物封印,这并不是原著主角们会采用的方法,灵偶系列的主角们一般都是把木偶强行物理封印,最后自以为解决了,却只是把木偶流传给了下一个受害家庭,恐怖永远延续,永不结局。我知道引入原著作者这个角色和用书吸怪物是容易唤起原著读者情怀的做法,但是这与原著所展现的故事情节为王的做法背离了,原著的开端转折结局组成的单个故事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完整性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不如写一个新的故事,这个世界里没有原书稿,世界观与正常世界相同,哪怕最后这个故事其实是一本书,怪物逃出了书稿延续了恐怖都可以。——这么看第三部的脚本我已经写好了,写一个斯坦式的故事,主角们凭借聪明才智最终解决了事件,但却发现自己只是书中的人物,怪物被放了出去,主角开始寻找和书外世界联系的办法(blahblah或许又和斯坦联系上了也说不定)。这样既衔接了前两部的世界观,又将重点回归故事,最后又有意外的结局,针不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