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冲影评

133321312
  • Cantopia
    2022/6/23 11:45:20
    《欧比旺》:在傲慢主创、拉垮剧本与崩塌人设中游走

    皓首苍颜的Obi-Wan Kenobi迎着塔图因的双日同辉驶向未知的远方,施施而行的坐骑在茫无涯际的荒漠中刻下即将泯灭的蹄印,承载着全球无数星球大战狂热爱好者的希望与期待的《欧比旺》也就此落下帷幕。作为迪士尼出品的第三部星战真人剧,其有目共睹的剧集质量(截至本文写作前,本剧豆瓣评价7.0分,IMDb 7.2分,Meta

    皓首苍颜的Obi-Wan Kenobi迎着塔图因的双日同辉驶向未知的远方,施施而行的坐骑在茫无涯际的荒漠中刻下即将泯灭的蹄印,承载着全球无数星球大战狂热爱好者的希望与期待的《欧比旺》也就此落下帷幕。作为迪士尼出品的第三部星战真人剧,其有目共睹的剧集质量(截至本文写作前,本剧豆瓣评价7.0分,IMDb 7.2分,Metacritic媒体/观众评价75/6.9分)使得好不容易由《曼达洛人》勉强扳回的IP名声再次受到包括我在内的诸多观众的质疑:《欧比旺》的失败究竟是Darth Disney的故技重施,是剧集主创团队的创作失误/懈怠,抑或是作为领御美利坚数十载的经典IP早已失去可供继续创作的灵感源泉?

    首先请允许我大胆发言:《欧比旺》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前传三部曲中绝地双煞——伊万·麦克格雷格与海登·克里斯滕森的回归无疑是最大看点——的再度聚首以及在宣发阶段一直无法绕开的“回归”主题无疑给众多观众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无论是相比于先前饱受赞誉的星战开山之作《曼达洛人》,抑或是总体差强人意的漫威真人剧,《欧比旺》一开始就要面临两大难题:中心角色的复杂画像以及世界构建的杂乱无章。《曼达洛人》的空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主角作为“一张白纸”的角色定位——正因为没有负担,主创才能有机会放飞自我地去拓展角色的深度与广度;而一旦创作方向与原先的角色“设定”相冲突,尤其是当新的创作思路反而“糟蹋”了角色的话,毁设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也就必然会遭受粉丝们的口诛笔伐,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波巴·费特之书》中将主角从正传中人狠话不多的冷血杀手重塑成仗义执言的塔图因五星市长这一饱受争议的改动。此外,不同于漫威分阶段分方向的电影宇宙搭建,自从在卢卡斯手中收购星战IP后的迪士尼似乎一直没能成功将漫威模式移植到星战产品开发中,最直接地导致后传三部曲以其混乱不堪的剧情逻辑、拆东墙补西墙的线索传递以及前后矛盾的角色刻画成为贻笑大方的屑作。因此,当镜头转向Obi-Wan Kenobi——这位堪比尤达与温杜的绝地宗师(Obi-Wan is a great mentor, as wise as Master Yoda and as powerful as Master Windu. – Anakin Skywalker)、克隆人战争期间的英雄统领、以及贯穿天行者史诗始终的灵魂人物——时,先前提到的创作难题也一定会在剧中呈现,而且很遗憾的是,这些难题非但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或巧妙规避,反而是通过拙劣的剧情设计使之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因Princess Leia与Third Sister的刻画不当所导致的剧情失控尤为突出。

    一、No Country for Old Man and Princess Leia

    对于本剧以援救Leia作为剧情推进突破点的选择我其实并不意外。首先,在星战正史中,Luke在年迈的Obi-Wan向他展示光剑之前对一切有关原力与绝地武士的知识一无所知,如果贸然以Luke与Obi-Wan间的互动作为剧情中心的话,Luke势必会在这期间接触光剑、绝地、西斯、甚至达斯维达等概念,那可就不单单只是毁设定那么简单,而是动摇天行者史诗甚至整个星战历史的根基;其次,塔图因的荒漠旷野早已在先前《曼达洛人》与《波巴·费特之书》中得到充分呈现,如果再次在同一地点讲述故事的话,在新意上无疑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当剧本本身并不能有效提高整部剧观赏性的情况下,地点的变动便变得尤为重要;最后,带娃剧情早已在《曼达洛人》中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再加上Princess Leia长久以往的高人气,不难看出主创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有复刻财富密码的嫌疑。

    但这样的选择就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还是毁设定:在《星球大战:新希望》中,Princess Leia在R2D2上录制给Obi-Wan的信息如下:

    General Kenobi. Years ago you served my father in the Clone Wars. Now he begs you to help him in his struggle against the Empire. … Help me, Obi-Wan Kenobi. You're my only hope.

    如果Leia在童年时期确实与Obi-Wan有过广泛接触,那为何会在录制的消息中使用General Kenobi这样生疏的称呼?为何不提及两人以往的历史,反而要以她养父与他的关系来刻意疏离?这些设定冲突就算粉丝再怎么圆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再次就是Leia在剧中的具体表现。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主创有意想将她刻画成机智聪慧、富有主见、桀骜不驯的独立女性,但在剧中,无论是演员本身的演技问题(在80%的出场镜头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她都能精准把握死鱼脸)还是她与Obi-Wan的尴尬互动(EP2可能是除了EP4之外最让我下头的一集,看着Leia宛如精神分裂一般质问一些弱智问题的我也仿佛变得精神分裂了起来),甚至是围绕援救Leia而展开的各种智障桥段(包括但不限于:几位成年赏金猎人追不上一位十岁小女孩、Obi-Wan只用斗篷遮住Leia就能躲过帝国基地安保和几乎所有巡查人员、女间谍只用手扇/拍一下风暴兵的头盔就能让自己脱险等)都能看出主创在刻画Leia过程中的手足无措。

    二、Third Sister = Kylo Ren + Second Sister

    我对好莱坞种族多样化趋向持双手支持态度,但作为《欧比旺》中仅次于达斯维达的反派人物,主创对Third Sister的刻画之糟糕透顶真的不能不让我怀疑迪士尼就是奔着政治正确的目的去塑造这一角色,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的只是迪士尼一如既往的傲慢而不自知。

    出场不到几幕,Third Sister的形象就已经充满了各种生搬硬套的廉价气息:无能狂怒的火药桶性格直接照搬后传三部曲中的Kylo Ren,而黑人身份加上人物设定则几乎复制《星球大战 绝地:陨落的武士团》游戏中Second Sister的角色定位:由绝地学徒转为西斯仆从,再到最后实现自我救赎。但就算是自带缝合怪buff也好,如果能把人设立起来那也是一种成功。但从始至终,Third Sister的行为逻辑和命运安排都充满了各种硬伤:不惜以肆意残害平民为代价来博得上司肯定,只为了最后能手刃仇人?(Non-Jedi Lives Matter!)一部剧里被光剑捅了两次竟然还能安然无恙?(题外话:在《欧比旺》中光剑的能力可以说被削到体无完肤,以至于Obi-Wan都得击打好几次才能把一个风暴兵给打趴)。这些硬伤其实严格上并不是硬伤,如果主创有耐心花几分钟去深化,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不好意思!我们只有六集!我们的重心永远是Obi-Wan!但一部好的星战作品的内核就在于要塑造好主角与反派间的对弈,在达斯维达在大多数场合下只是一种在帝国帷幕之后的幽灵形象时,Third Sister的反派刻画便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说达斯维达的可恨之处在于他的人物复杂性,那么Third Sister则更像是对这一逻辑的拙劣模仿,以至于出场不多的Grand Inquisitor都要比她更立体、更像“反派”。

    本来还想再深入吐槽一下Obi-Wan这一角色在本剧中的人设崩塌,但后来我意识到:从未有人设崩塌一说,因为《欧比旺》中的Obi-Wan早已不再是星战迷们耳熟能详的绝地大师Obi-Wan Kenobi,而仅仅是迪士尼重新建构的Obi-Wan——他毫无主见、粗心大意、唯唯诺诺,往日的绝地余晖早已在他身上褪去,战后创伤的角色概念也在繁杂纷乱的娱乐化文本中自我消解。可以说,《欧比旺》之所以还能维持7.0的及格分数,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伊万·麦克格雷格的精湛演技以及暮年欧比旺与狂怒安纳金的生死对决这一噱头,但如果除去这二者之外,《欧比旺》真正带来的观赏性与新颖度又有几何呢?我不想承认星战IP已经进入一种creatively bankrupt的阶段,因为本剧从头到尾不是一种创作思维的枯竭,而是满满的敷衍与不在乎——反正我花高价请回两位巨星,而且我还有Obi-Wan vs. Darth Vader这样的王炸噱头,观众就算对剧情骂骂咧咧还不是照样老老实实地给Disney Plus充钱?如果迪士尼继续沿用《欧比旺》的创作模式来继续开发新的星战影视作品的话,那还不如像Kylo Ren在《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说的那样:Let Star Wars die. Kill it if you have to.

    144704094
  • 不输邪
    2021/3/31 22:35:43
    魔改加注水

    给低分的原因是注水太多,原著魑女和镜妖3章之内已结束,节奏又快又狠,剧版太磨蹭了,还加了很多男女主斗嘴的环节,但关键是加的越多给我的感觉是男女主人设都变了,男主太犟不是我善解人意的展大哥,女主实力削弱不是我冰雪聪明无人可敌的小仙女了,还有一点很不喜欢,里面有不止一个角色加戏甚至改变善恶立场,没错说的就是温孤苇余和红鸾,他俩原著虽然角色重要,但戏份委实不多,电视剧加了不少戏呀,温

    给低分的原因是注水太多,原著魑女和镜妖3章之内已结束,节奏又快又狠,剧版太磨蹭了,还加了很多男女主斗嘴的环节,但关键是加的越多给我的感觉是男女主人设都变了,男主太犟不是我善解人意的展大哥,女主实力削弱不是我冰雪聪明无人可敌的小仙女了,还有一点很不喜欢,里面有不止一个角色加戏甚至改变善恶立场,没错说的就是温孤苇余和红鸾,他俩原著虽然角色重要,但戏份委实不多,电视剧加了不少戏呀,温孤的来历和身份直接变了,红鸾也从正派打到反派了,这绝对是魔改,后面的剧情还没出,但看预告,魔改的更多,真的只是借了个开封志怪的框架而已吧。现在我对这部剧就是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悲啊,浪费一个这么好的题材。

    再补充一点,隔壁司藤才30集,明显注水不多,因为尾鱼小说篇幅都不是很长,大概都是100多章,改编过来30集挺合理的,可是这剧显示有52集,再加上我看前几集的感受,的确是注了太多水,看得我着急。

    【详细】
    13357419
  • 无聊
    2017/8/8 8:34:30
    强行搞笑我却笑不出来
    讲述“小屁孩”格雷格为了参加奶奶家附近的游戏玩家大会,打着给奶奶过90大寿的幌子说服全家驱车前往,一路上遭遇各种状况的《新小屁孩日记之长途旅行》(Diary of a Wimpy Kid: The Long Haul)的导演依然是执导前两部“小屁孩”的鲍尔斯,但无奈孩子的生长速度实在是太快,7...
    讲述“小屁孩”格雷格为了参加奶奶家附近的游戏玩家大会,打着给奶奶过90大寿的幌子说服全家驱车前往,一路上遭遇各种状况的《新小屁孩日记之长途旅行》(Diary of a Wimpy Kid: The Long Haul)的导演依然是执导前两部“小屁孩”的鲍尔斯,但无奈孩子的生长速度实在是太快,7...  (展开)
    【详细】
    8733233
  • 穆子衿
    2017/7/8 21:01:19
    青涩的果实
    最近看了不少的青春片,不断地讲述青春,讲述学生时代,然而看完影视剧的我不禁要怀疑自己度过了一个假的青春,经历了一段假的学生时代。
    而这部《小情书》讲述的是高三的事情,讲述的是早恋的事情。要说高三,我们基本都是经历过的,想想我的高三,好像只有山一般高的习题集和试卷,只有永远都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哪里还有时间去早恋去放纵呢?要说早恋有不有呢,也是有的。不过我记得那会儿学校好像并没有规定说
    最近看了不少的青春片,不断地讲述青春,讲述学生时代,然而看完影视剧的我不禁要怀疑自己度过了一个假的青春,经历了一段假的学生时代。
    而这部《小情书》讲述的是高三的事情,讲述的是早恋的事情。要说高三,我们基本都是经历过的,想想我的高三,好像只有山一般高的习题集和试卷,只有永远都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哪里还有时间去早恋去放纵呢?要说早恋有不有呢,也是有的。不过我记得那会儿学校好像并没有规定说不允许早恋,而我的班主任老师还说过没有早恋的人生会有遗憾,因而我们好似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燃烧完了我们所有的早恋激情,那时候总觉得,不需要偷偷的,可以正大光明的早恋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这个学校抓得还挺严的,不过还是能在其中看到那份属于早恋的青涩与美好。
    【详细】
    8652334
  • 呜呼呼狐!
    2021/8/26 4:31:49
    路人感受一般

    为了保命我还是想重申一下,我这里对各位演员没有任何意见,也对演技之类的没有任何评价,光看剧情,我就是觉得这个剧吧,对于纯路人确实没有吹的那么好。“你不爱看可以不看!”所以我后来就没看了。

    只是想给像我一样的,想看这部剧的纯路人做个反馈。想杠起来的就别往下看了~


    为了保命我还是想重申一下,我这里对各位演员没有任何意见,也对演技之类的没有任何评价,光看剧情,我就是觉得这个剧吧,对于纯路人确实没有吹的那么好。“你不爱看可以不看!”所以我后来就没看了。

    只是想给像我一样的,想看这部剧的纯路人做个反馈。想杠起来的就别往下看了~


    【详细】
    13825199
  • OrangeCLK
    2021/9/12 15:39:32
    挑战者号:事故的责任与角色

    挑战者号:事故的责任与角色 | 半瓶 (orangeclk.com)

    挑战者号:事故的责任与角色 | 半瓶 (orangeclk.com)

    Netflix去年出品了一部纪录片《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总共四集,前半部分讲述了故事背景和逝世宇航员的生前故事。从第三集后半部分开始,尤其是第四集,讲述了挑战者号这场责任事故。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很多人类责任事故的共有元素:

    • 欺上瞒下
    • 专家
    • 不可避免的事故
    • 无法达到的“应然”条件
    • 披露真实情况的内部人
    • 媒体

    故事

    挑战者号发动机上有一组橡胶圈,所使用的材料在低温环境下会脆裂,可能会导致燃料泄露、航空器爆炸。橡胶供应商当时已经在发动机上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把问题汇报给NASA。但NASA内部经过评估之后决定不管这个问题,还是继续发射。出事故的那天,外界环境温度很低,所以橡胶圈的故障出现了。事后,美国政府和NASA希望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冷战环境下尽量以不要损害NASA名誉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时候橡胶公司、NASA内部都有对官僚不满的人想向调查组披露信息,给牺牲的宇航员一个交代。但是在体制内部,他们的反馈都石沉大海。

    这时媒体与专家这两个角色就相继登场了。虽然NASA的工作人员受官僚要求,不得对外透露任何有关橡胶圈的问题,但是在内部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只能求助媒体。有工作人员找到纽约时报,提供了NASA内部的文件资料。纽约时报确定了爆料人的身份,确认了资料的真实性,然后发表报道,第一次公开披露了这一信息。在纽约时报发表报道之后,调查组决定将公开听证会转为闭门,内容不再公开。参会者说,在这场听证会一开始,调查组成员萨莉·赖德开门见山,直说他接到好几个记者电话,其中有一则传闻是说有承包商建议不要发射。萨莉·赖德问:“这事是真的吗?你们是不是接到很担心低温发射的文件?”NASA官员表示:“我没有听说过。”而橡胶公司老板举起了手,说:“主席先生,我们建议过不要发射。”

    但即便揭露到这个程度,美国政府还是打算继续隐瞒。当时,调查组在第二天已经安排了公开听证会。调查组主席说:“我们明天在公开听证会上不要讨论任何有关天气的问题,我们要给NASA一个解释的机会。”

    听证会结束后,在国务院地下室,萨莉·赖德递给调查组另一位成员一张纸,一句话也没说,快步走了。纸上是橡胶圈弹性和气温对照表,纯手写。萨莉·赖德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类似于中国的刘洋。在事故调查中,他的责任心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收到纸条的成员是一名将军,据他所言,当时美国政府和军队关系不好。而他和调查组的大物理学家费曼是朋友。因为他们是调查组仅有的两位不坐豪华公车而自己乘地铁的成员,他们就是这么认识的。将军非常想把事情告诉费曼,但他想保护萨利·赖德,不愿直说。

    当天,费曼到将军家吃晚饭,将军带费曼看他车库里一辆藏车,和费曼说:车引擎里也有橡胶圈,温度低的时候引擎就会漏气……无需再多言,费曼已经明白了。

    第二天,公开听证会。

    将军建议费曼在会议准备小憩时说话。费曼说了,他拿着一只橡胶环,泡在冰水里,然后向大家演示这样的橡胶有多么缺乏弹性。在公开的听证会场合,出乎官僚的意料,他把这件事情抖出来了。

    毫无疑问,接下来所有电视台都在重放这个冰水橡胶实验,所有媒体都在问这是怎么回事。

    而纽约时报已经查清了前一天闭门讨论会的内容,并发表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挑战者事故,得以追责。

    当然,直接责任人就是面对故障批准放行的人。而在美苏冷战环境下,航天飞机的发射频次远不如预期,NASA受到里根政府的很大压力,不得不在寒冷的天气也要赶着发射。我认为,这种政治压力的施与者当然是更大的责任人。

    接下来影片进入一段“主旋律”剧情,领导讲话、给人希望云云。但在片尾,字幕仍然提到,多年以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解体,遇到的同样是一个早已被发现、并且在NASA文档中早有记录但被忽略的故障。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人类组织的局限性

    但我想说的不是人类不吸取教训的故事。

    以上全部,只是表面意义上的一场责任事故。

    如果你真的坐在NASA办公桌前,身为NASA高管,要对发射任务负责,你面对的会是什么呢?

    首先,上级的进度压力,下级的推锅报告。可以想见,每一个子部门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会倾向在安全报告中事无巨细地给出自己业务的风险点,并且尽量保守了说。各级决策者要面对的,就是辨别这些安全警报的质量,给他们排优先级。在上级压力之下,总有一些细节被舍弃。类似橡胶圈这样的问题,NASA忽略了多少呢?又有多少忽略是“正确”的呢?如果有公开数据就能对NASA的决策做出更公允的评判。

    其次,无法避免机构内部总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想要欺上瞒下,或是想赶进度与绩效、或是发现的问题根本无法在预算内根除、或是态度轻忽,一些信息在到达决策中枢前已被阻断,提交给决策者的细节不准确。

    再次,没有任何机构和组织能够把“应然”完全做到位。失误总是存在,流程规范中所言的“应该做到”通常是达不到的。流程会对失误有一定宽容度,可以纠错一部分,但总会有系统未覆盖到的漏洞存在。

    这是人类决策的真相,也是人类组织的软肋。

    片中,纽约时报的记者表示,这不是航天事故,更像是过失杀人。

    与此同时,NASA官员表示,没有办法,科技发展过程中就会有“代价”,这无法避免,三十三年过去了,他的想法仍然没有改变。

    我觉得他们都是对的。他们只是出于各自的职业背景重点关注了不同的方面。

    这样的责任事故,肯定可以找到具体负责的责任人,其过失在事后看可能还很大,所以说是“过失杀人”。但是,当事人在事先未必可以预见到过失的严重程度,他个人的失职也未必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就航天飞机事故而言,航天飞机项目整体的超前、不成熟可能是更大的原因;那么,也许冷战背景下美国社会强行上马这样的项目才是更根本的原因?也许根本原因是NASA的安全验证流程有问题?不知道,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找到复杂系统的根本原因,只能尽量尝试去优化系统。如果系统得不到优化,换一个人到同样的位置,他迟早还是要犯同样的错误。

    从系统看,航天飞机这个脆弱项目很难避免牺牲,如果要做航天飞机,那就会有牺牲。就像人类使用汽车作为交通系统就也一定有意外事故一样,很残忍。同样,几乎每一场汽车交通事故,我们都能找到责任人,找出责任人并让他承担责任非常重要。但是仅仅找出责任人,并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系统问题。此时此刻,每天,马路上都还有许多事故在发生,事故率并不会因为又抓到多少多少责任人而改变。说句题外话,我很期待,自动驾驶普及以后,汽车交通系统的事故率是不是有可能下降一个量级。

    面对复杂系统,我们人类的组织水平就是这样,能怎么办呢?我觉得,如果有人可以在人类组织方式上取得突破,他值得拿10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专家作为

    费曼在调查中的表现精彩而又重要,让我想起了钟南山和张文宏疫情中的作为。

    专家是否需要直接和公众沟通?该怎么沟通?

    我此前以为,和公众沟通是一门专业技术,术业有专攻,应该让专家把信息告诉新闻机构、科普工作者,然后由他们转译成大众传播的语言。专家的描述很难命中公众所需,而大众传播机构专业知识不足,需要科学家的知识监督与指导,才能传递准确信息。所以他们需要分工合作完成公共专业信息传播。

    但是上述假设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复杂性。专业知识的复杂性非常高,如果要转化成给大众传播的表达,那必须要用不精准的方式省略掉一些内容才行。哪怕是专家本人来说,他也只能近似着说,不能完全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当大众传播机构简化信息的时候,在社交网络时代,业内专家会条件反射地指出大众媒体传递信息的不足、错误之处,导致大众对这些信息的信任不足。这也是专职科普工作者的普遍困境之一。而顶级专家简化信息并公开发表的时候,首先业内人士出于对同行的尊敬,会考虑代入专家视角,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于是明白专家的用意和意思指向;而另一方面,大众也很信服权威专家的说法。专家与公众这种直接沟通的宝贵,是无法被间接沟通所取代的。

    比如费曼在听证会上做的那个橡胶圈。如果那个试验是名不见经传的调查员做的,NASA官员很可能会笑呵呵地取笑一番,说这个试验根本不科学,有这里那里浑身多少个漏洞,跟真正发射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从而把调查员的指控捣成浆糊。但是由于那是费曼,NASA官员就只能闭嘴了,他们知道费曼的意思指向是什么,他们也知道费曼的话在公众心中的分量,NASA想胡搅蛮缠混淆视听是不会蒙混过关的。

    钟南山在新闻1+1对白岩松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简洁明了,一锤定音。他是有证据才说的,但万一证据有错呢?万一传递给他的信息有误呢?他在向全国人民表达的时候,并没有在这句断言之前加上很多语言铺垫、科学术语,而是直接表达他的判断。这有风险,这样的表达可能不准确,但是是社会需要的、真正有效的。

    而福奇的表现则可作为对比。他对口罩的佩戴建议反复,在白宫记者会上说统计术语,说p值、说统计意义上的显著(significant)。这样大众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不反向理解就不错了。他说的话在科学上可能都没错,但起不到正面的社会效果。就如同武汉卫健委在疫情早期披露的信息,“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科学上讲可能都没错,但这样表达无法将有效信息传达给大众,看起来就像是文字游戏,是一种爱惜羽毛、不担责任的做法。

    专家是有知识权威的人,他们是唯一能够简化信息并向大众传递的角色。只有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不会受到业内同行的本能性怀疑,而同时又让公众信服。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家本人具备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甘愿为了社会责任牺牲表达的准确性,说出针对具体实务而简化的、对普通公众意思明确的专业信息。这不仅是对技巧的要求,更是对人格的要求。

    能拥有这样的专家,是我们的幸事。

    引用

    【详细】
  • 138615854
  • 意意爱小说
    2022/7/21 16:53:49
    又土又甜的沙雕小短剧,真的很上头

    我发现dy的推送机制真的太容易洗脑了,我实在是没忍住,又看完了一个小短剧,真的很上头。

    只能说土甜土甜的剧,真的是土狗最爱了。也不是什么好的设定,但至少男女主颜值看的过去,我就能看下去。

    在这之前,我真的不认识男女主,虽然看过之后,我知道了男女主的名字,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在的女明星真的辨识度有点低,美是美了,但就是记不住。所以我也是因为男主长得符合我的审美,才看完整部

    我发现dy的推送机制真的太容易洗脑了,我实在是没忍住,又看完了一个小短剧,真的很上头。

    只能说土甜土甜的剧,真的是土狗最爱了。也不是什么好的设定,但至少男女主颜值看的过去,我就能看下去。

    在这之前,我真的不认识男女主,虽然看过之后,我知道了男女主的名字,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在的女明星真的辨识度有点低,美是美了,但就是记不住。所以我也是因为男主长得符合我的审美,才看完整部剧了。

    剧情简单,就是一向为漫画公司打工的走女配路线的漫画角色,来到了新的任务世界,结果出bug穿成了女主,也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然后这个漫画里的男主也在她一到来的时候被打成了植物人,直接完蛋,她只好躲到了没有感情线的反派家里,吃他的住他的,然后……没错,就是跟反派相爱了。

    漫画的男主真的不重要(ps:主要是长得不够帅,实在是让人连摇摆不定的想法都没有),反派够帅就行,虽然是一部古早现言,台词剧情土不拉几,但是在女主的内心吐槽中度过,就只会觉得剧情搞笑了。女主和反派男主互动的时候也很有感觉,cp感也很不错。虽然反派男主有点偏瘦型的,走路的仪态也一般,男女主的演技真的有点一言难尽,但主要这个剧组非常识相,很是见好就收。

    每集10分钟左右,才24集,最好的部分就是它足够短,没有让人对它的缺点厌烦前,可以一次性看完,真的很爽。我其实蛮早就看到推送了,硬是等到周二全集完结的时候一次性看完,太爽了,就像看了一部狗血搞笑电影。

    不过整部剧的剧情全靠反派女二来推动,走的是偏执路线,又是杀人又是嫁祸的,所以到20集左右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沙雕了,但真就没那么好看了,还好后面结束得够快。女主和反派男主在一起了都还要虐一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甜虐吧,现在的偶像剧非得来那么一把吗,虽然我知道最后一定是he吧,但这个过程真的有点一言难尽,毕竟制作班底没那么强,bug很多,虐就不必来一趟了,真的很出戏啊,没感觉被虐到,只感觉好像被反派男主蠢到了(特别是他被刺了一刀以后不去医院却找了个小宾馆随便抢救了下,真的感觉智商被踩在脚底下了),因为是小成本,这些也就忍了,但总得来说,无脑短剧就真的适合不带脑子打发时间看看的,符合这样的定位的话,这部剧就还不错了。

    【详细】
    14527950
  • 海螺壮士
    2020/10/2 17:07:01
    《灵笼》里的设定分析、剧情猜测以及隐喻解读

    关于《灵笼》的文章都放在这一篇了,从第十一集开始,后续会持续更新

    关于《灵笼》的文章都放在这一篇了,从第十一集开始,后续会持续更新

    【详细】
    1288865
  • 早清醒早快乐
    2020/5/23 22:16:39
    我的喜马拉雅

    主旋律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风骨,“玉麦精神”渗透在每一帧画面里。但颇为难得的是,《我的喜马拉雅》并没有呈现一套刻板、脸谱化的爱国程式,仁青、格桑、卓玛父女三人首先是鲜活的角色,是带有足够爱憎情仇的生命个体。妻子没能挺过重病,倒在了苍茫风雪之中。影片最大的戏剧冲突点就在那一刻埋下,一直在酝酿着爆发。在人烟罕至、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高原上守边,无疑是种执拗到近乎疯狂的行为,片中的仁青也经历过动摇,尤

    主旋律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风骨,“玉麦精神”渗透在每一帧画面里。但颇为难得的是,《我的喜马拉雅》并没有呈现一套刻板、脸谱化的爱国程式,仁青、格桑、卓玛父女三人首先是鲜活的角色,是带有足够爱憎情仇的生命个体。妻子没能挺过重病,倒在了苍茫风雪之中。影片最大的戏剧冲突点就在那一刻埋下,一直在酝酿着爆发。在人烟罕至、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高原上守边,无疑是种执拗到近乎疯狂的行为,片中的仁青也经历过动摇,尤其是当两个女儿逐渐长大,拥有了各自的独立想法,开始质疑“为什么要死守而非离开”的时候。

    【详细】
    12615247
  • 游泳池与图书馆
    2019/10/20 22:00:58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剧,尽管它似乎越来越白左

    喜欢的理由:

    1.人物可爱,从主角到配角。我最喜欢男主,人到中年谨小慎微的房地产经纪人,但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勇敢而坚定地守护着发生了改变的妻子。女主变成活死人之后非常直率,我超爱她他和男主的感情戏(尤其是她撒娇和开黄腔的部分哈哈)。

    2.剧情有张有弛,杀人调查的部分和主角一家的日常交叉,既有悬念又不会让人太紧张。不断扯进新的人物,所以剧情总有新的进展不会无聊。

    喜欢的理由:

    1.人物可爱,从主角到配角。我最喜欢男主,人到中年谨小慎微的房地产经纪人,但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勇敢而坚定地守护着发生了改变的妻子。女主变成活死人之后非常直率,我超爱她他和男主的感情戏(尤其是她撒娇和开黄腔的部分哈哈)。

    2.剧情有张有弛,杀人调查的部分和主角一家的日常交叉,既有悬念又不会让人太紧张。不断扯进新的人物,所以剧情总有新的进展不会无聊。

    不喜欢的部分:

    虽然女主这个活死人善良可爱,但是她导致了更多的活死人出现(比如罗恩),而且间接导致了社会危险元素(比如罗恩在第九集制造了两个不分黑白的杀人狂活死人)。而女主已经对活死人这个种族产生一定认同感......

    【详细】
    1058832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