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5349
  • 俩飞
    2010/7/22 15:20:18
    刹马镇,一群小人物的大梦想
        周末看了《决战刹马镇》,午场人很少,但笑声却很大。

        这是一个让人稍微心酸的洗具,一个村庄怀着大大的梦想,不听从县领导种蕃茄的安排,不想让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有些偏执的要走文化旅游之路,要成为被城里人追逐的热地。这想法确实痴人说梦,不过谁活着不是奔着一个美好的梦在追逐?

    &nbs
        周末看了《决战刹马镇》,午场人很少,但笑声却很大。

        这是一个让人稍微心酸的洗具,一个村庄怀着大大的梦想,不听从县领导种蕃茄的安排,不想让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有些偏执的要走文化旅游之路,要成为被城里人追逐的热地。这想法确实痴人说梦,不过谁活着不是奔着一个美好的梦在追逐?

        孙红雷演的唐村长与其说是中国最基层官员不如说是一个大家族的族长,他为同村人利益,与县领导周旋,与骗子们周旋,土得掉渣又透着那股子来源于乡土的聪明劲。遭遇县领导的种番茄强令,他“阳奉阴违”,不惜捧出心爱的村姑几次三番使美人计。遇到“贵人”,他像财神爷一样供着,吃好喝好,言听计从。不过,他还好保持着最起码的清醒,当“红毛裤”、“绿毛裤”这俩大侄子偷来了原属于村里的金牌,他幡然醒悟“财神”不是来送财的,而是来挖宝劫财的。又是一番斗智斗勇,骗子再高科技也斗不过自成一体的农民,你有汽车,我有拖拉机,你有手枪,我有土枪,你会功夫,我有锄头耙子。一切的智斗和武斗在西红柿节这天达到高潮,决战,在一群有组织的黑帮和一大群无组织的村民、游客之间展开。这就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几个持枪高手被一群手持番茄的草根打得人仰马翻。打斗场面的喜剧效果比成龙当年的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演员表现上,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娃娃音林志玲的村姑形象,一直蒙着层土尘的齐耳短发,皮肤粗糙的鹅蛋脸,张嘴一笑一口大黄牙。林大美女做出了巨大牺牲,而且她对人物的把握也实在让人叹服。直来直去的急性子,上手就打的粗犷,喝酒猜拳的豪爽,开店搬货的勤劳,中国农村干练妇女的一切被她很好的表现出来。而且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村姑还不失可爱。在她拿刀满村追唐村长那段,一遇到村里老人立马把刀藏进毛衣里变淑女,这个桥段让人笑得抽筋。孙红雷的表演更不用说了,倔强机智的大家长演的活灵活现。而这部戏的一些配角也是极为出彩,比如那对一直充当穿针引线作用的“红毛裤”、“绿毛裤”,虽然他们的内裤和股沟出现次数比脸都多,但却不是靠色相搏出位,这俩人的诡异举动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也把农村闲散年轻人刻画得实在“闲散”。

        之所以喜欢这部喜剧,不单是因为它笑料百出,而是因为它超级现实主义。县政府“招商引资”的闹剧,全县种番茄的悲剧,为批文送出心上人的惨剧,再结合收藏大潮下的挖宝热,这部戏就是一副辛辣的浮世绘。当县领导提着裤腰带从林志玲家里出来,所有观影者鸦雀无声,女人换批文的疑似“潜规则”让人揪心。而幸好一切都以喜剧收场,经历了上当,找到了宝藏,经历了决斗,守住了宝藏。刹马镇成了旅游胜地,唐村长也开始西装革履,还找来张导开拍《印象刹马镇》,梦想照进了现实,观众们意犹未尽的欣喜离场。
        
        可是,在现实中,有没有挖不到宝藏的“刹马镇”呢?
    【详细】
    34621320
  • Eco
    2022/4/7 16:46:58
    “浙浪潮”,或诗性电影作为一种方法

    1958—1959年期间于法国问世的一系列影片——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8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吉》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以及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标志着“新浪潮电影”的开始。但回顾这一概念的诞生,另一条并行不悖的路线来自当时的新闻报刊。正如特吕弗所说

    1958—1959年期间于法国问世的一系列影片——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8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吉》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以及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标志着“新浪潮电影”的开始。但回顾这一概念的诞生,另一条并行不悖的路线来自当时的新闻报刊。正如特吕弗所说,“‘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64年后的今天我们将一次在地性电影运动重新冠以“新浪潮”之名的目的何在?

    正如法国新浪潮电影有两个不同的起点,“浙浪潮”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有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方面指一批聚居在浙江(主要是杭州)的电影人的电影制作,其中主要以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仇晟的《郊区的鸟》、祝新的《漫游》为代表(同时或也可以涵括刘智海《云霄之上》,杜海滨《1428》,周佳鹂《瓜山》、潘志琦《24号大街》等人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被冠以“浙江新浪潮”,除了创作者生活工作于杭州周边,并以浙江地区为重要的故事背景和取景地外,更因为他们的作品体现出共通的美学趣味和创新倾向。另一方面,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主的一批学者积极推进浙派电影的概念提出,他们试图将这股浙地的新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诗性美学相结合,力图从理论上推动一个新的电影运动。似乎在整体作品数量上,这样一波艺术创作还没有达到一次电影运动应有的足够体量,但这样一次自觉的理论在地运动,却给我们更多启示。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理论前件是,“浙浪潮”(杭州新浪潮)这一概念与诗性电影是紧密连接的。要想理解浙江新浪潮电影运动,首要的需要理解什么是诗性电影。于此,我们似乎把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引向了另一个同样难以界定的概念上。下面我们希望将诗性电影作为一种方法,并通过它们二者间的辩证的往返运动,为彼此寻找坚实的内核以及更清晰的边界。

    1. 方言性,作为弱小文学

    《春江水暖》、《郊区的鸟》以及《漫游》都突出的采用了(吴语)方言形式。用地方话作为对白的电影并不少见,尤其近年来在一大批中国独立电影中更是形成一股潜流。比如毕赣的《路边野餐》采用导演的家乡凯里话,李睿珺导演的一系列影片采用甘肃方言(《告诉他们,我们乘白鹤去了》、《家乡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以及于万玛才旦导演的藏语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等。这些电影采用在地方言的表达方式,绝不是制作电影的经济性考量,而更应该归为审美无意识。独立电影的故事发展在时间性上也许是跨越的(尤其是借助于一些梦境而来的时间穿越),但在空间上却高度集中,他们往往都发生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环境中。正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与地方性空间高度依存的则是人物的方言。

    帕索里尼将方言的使用上升到一种美学政治高度,他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是用母亲家乡的方言弗留利语写成的,这也是最初的“自由间接话语”。词语都有权力去表达的权力。只有在词语不是我所产生的声音,而是被当作词语时,意义才会发生。这也正是德勒兹在分析卡夫卡的时候所概括的“弱小文学”(minor literary)。对德勒兹而加塔利来说,所有伟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都是少数文学:“弱势文学不是用某种次要语言写成的文学,而是一个少数族裔在一种主要语言内部缔造的文学。可是,不管怎么说,这种文学的头一个特点是语言带有一个显著的解疆域的系数。”(《何谓哲学》,p.33)而方言可以让我们从语言的编码系统中解放出来,方言拒绝以再现的方式看待语言,方言是表达另一重世界的差异之线、一股解域之力。在正统语言(普通话)的模式之中,语言将自身展示为对“人”或民族身份的表达或再现。方言不断地粉碎任何总体的或普遍的主题形象。它不致力于建立模式,也不宣传再现人性,它产生的是尚未能辨识的东西。

    2. 动力论

    诗性电影作为一种方法尤其体现在它所提供的一种电影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并非推动故事发展的叙事推力,而是一种影像调度所呈现出的整体的影像之力。

    《春江水暖》是近年来比较高质量的艺术电影,这部电影自身非常突出的美学气质,不由让人联想起“江南电影”这个概念。当然,《春江水暖》与“诗性电影”发生勾连的,不是因为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杭州富春江畔的三代家庭的人情冷暖,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突出的拍摄手法,与电影所喻指的卷轴画《富春山居图》之间,具有一种极为相似的动力学特质。电影就像中国古代卷轴画一样,借由四季的冷暖变化徐徐展开富春江边的寻常故事,与这种美学特征最为符契的影像运动形式,便是侧面横向运动镜头。

    薇薇安·索布切克认为:“当我们看到(镜头)运动时,它反映了我们自我意识中最基本的运动性,这种运动性内嵌于世界中。”可以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富阳人,导演顾晓刚的摄影机运动/拍摄方式,体现出导演对世界的某种原初的、带有无意识特性的感知方式。这种镜头的物理运动最接近于导演的日常运动与感知方式,镜头运动与我们自身在空间中的运是时一致的。如果说存在一种江南电影美学,顾晓刚电影侧面横向运动拍摄的基本直觉,便是这种美学的最重要表征。 整部电影中有两处极为精彩的侧面横向运动的长镜头段落。第一个是顾喜和男朋友在富春江边闲聊,男友江一打赌说自己游泳会比岸上走路更快。(31`40``)导演在船上跟随游泳的江一,画面中岸边的风景依次展开,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还有游泳的当地百姓……上岸后二人沿着河边继续行走,最后搭摆渡船过岸(42`35``)。十分钟余的长镜头不疾不徐,描画出富春江边的景与人。第二处是(1`55``08```)顾喜的父母江边祈福,雪后的富春江,颇有韵味。摄影机侧面的横向运动利用它的扁平特征和矩形边界,让我们将电影看成一个窗口, 就像坐在火车车厢里看外面的风景。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侧面横移看作是中国古人翻阅卷轴画,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的视觉动力学,与西方油画静止的、沉浸的、透视的观看动力不同。西方电影所讲求的进入屏幕深处“幽灵之旅”,在这里变为在二维的影像表面卧游,空间从整个画面边缘慢慢呈现出来,如同一幅讲求“三远”散点透视的山水画。摄影机侧面横向运动所带来的平面性以及人物在画面中有节奏的律动感,一方面将风景的连续性呈现出来,同时也把人物的“动态”(kinesis)——视觉律动——看作另一重要表现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在侧面横移的镜头中,往往是“景大人小”,人物不再是叙事的重心,而是环境的“点缀”。(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先锋影像——艾格林的《斜线交响曲》——深受中国卷轴画的启发,华明在《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中对中西方绘画对先锋电影的影响的分析颇有见地,他认为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更加接近电影。此处有待展开。)

    3.液态影像,抑或一种“水性”

    “水性”(aqueuousness),一种有别于陆地性(territoriality)的异质本体论(hetero-ontology)。在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如何不单单将水视为一种有待利用的资源,而更将其视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具有政治潜能的身体?水,具有连通性和渗透性,并且在行星尺度内流动、交换、生成,塑造并缔结着地缘政治。

    “水体现象学”,后人类生态女性主义作家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 Neimanis),她受到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启发,进而提出“水体现象学”。水有“生成”的特质,而我们的身体被水构成。由于这种生成具有普遍性,身体与身体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而这与启蒙运动以来所标榜的理性主文的、稳定的、个体式的现代主权身体是相悖的。水性在此并不能简单地被化约为液态性或者流动性,因为各种后现代理论对“液态性”的描述已经数见不鲜(比如齐格蒙·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水体”哲学毋宁说呼唤了被笛卡尔主义所剥夺的物的意向性,由此聚焦于水的媒介特性本身,即它的可渗透性、多孔性与可塑性。受到当前的新唯物主义思潮影响,水体哲学延续了反二元论逻辑的思路,因为二元论作为分析性的成就,并不完全是对“真实”本身的描述。正如“自然”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范畴而非描述性的概念,它和身体/女性等概念一起常常被理性主义视为居于次等地位的“他者”。而“水体”具有生产一套新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范式的潜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柔软的、多孔的、灵活的认识论界面。

    4. 摄影机-意识

    诗性电影(cinema of poetry)在间接自由论述的视角下,就是打通主观与客观的人为框架,回到微观层次上。这是一种宇宙的诗意。

    摄影机并非只是简单地给出该角色的视像及该世界的视像,它还承载着前者得以自行转化及反思的视像,帕索里尼将这种二分化称为间接自由主观(free indirect subjective)。可是除此之外还有着另外一回事,它涉及到越出主、客观而朝向某种自主性内容视像的纯粹形式:我们不在身处于主观或客观的影像前,而被卷入感知-影像与某种转化着感知-影像的摄影机-意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这是一种已然“使人感觉到摄影机存在”的奇特电影。摄影机-意识是一种更为高阶的美学形式。

    《运动-影像》第五章的“知觉-影像”,德勒兹首先质疑了经典电影教科书中的主观影像与客观影像的模糊区分,认为所有的电影视角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振荡,要想跳出这一无意义区分的闭环,关键性的问题转化在于如从从主、客观转化到不可感知(imperceptible)这一特殊位置。电影里到底谁在进行观看?当我们把知觉微观化、分子化、流变化,当我们becoming-imperceptible,这就是知觉-影像。知觉-影像就是把第一人称的eye与第三人称的cinema结合成cinema eyes。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勒兹认为所谓的“诗意电影”(cinema of poetry),就是打通主观与客观的人为框架,回到微观层次上:“诗意电影”是一种使人感觉到摄影机存在的奇特电影。摄影机-意识(camera consciousness)是诗意电影创作的深层动力,是判定诗意电影的一个高阶美学依据。

    5. 氛围本体论

    “环境/氛围本体论”(ambientology)的气态影像。“氛围本体论”源自前卫音乐中的一个音乐流派,大致对应着诸如后摇或更幽邃的音乐形态。我觉得将这种对音乐感受挪用到电影感知中也非常适切。

    显然气态影像这一概念来自德勒兹,德氏在《运动-影像》论及“感知-影像”一章时谈到了三种新的影像形态:固态影像、液态影像与气态影像。他从感知的双重性入手,论及了一种间接自由论述视角下的打通主观与客观的人为框架,回到一种微观感知的层次上。

    “它涉及到越出主、客观而朝向某种自主性内容视像的纯粹形式:我们不在身处于主观或客观的影像前,而被卷入感知-影像与某种转化着感知-影像的摄影机-意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显然德氏在此将这种使人感觉到摄影机存在的奇特电影,或者说将这种摄影机-意识看作是一种更为高阶的美学形式。但他并未给出更为明晰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固态影像理解为人类感知,液态影像对应分子可以移动并交相滑动的液态,而气态影像则是更进一步,指每个分子都可以自由驰骋。在阐释气态影像时,德勒兹例举了美国实验电影,认为这种电影透过各种方式所发生的某种感知气态的建构:快闪蒙太奇(flickering)、极速蒙太奇(hyper-rapid)、翻拍与转录(refilming、re-recording)

    气态影像(gaseous image)。在影像形式上,美国实验电影的先锋手法的确可以归为气态影像,但诗性电影中那种氛围感强烈的影像风格则更加内在的符契了这一概念,一种属于“环境/氛围本体论”(ambientology)的气态影像。

    诗性电影,冒险进行一场即兴。不凭他物。在这个意义上创作是一种绝对的内在性。从自身出走,但也回归世界。

    【详细】
    143235735
  • 2021/3/16 0:26:04
    老美 式 鸡汤

    Be independent

    .................................................................................

    Be independent

    .................................................................................

    13322315
  • 云淡风轻
    2017/7/5 21:43:02
    卑微到尘埃里的爱,一生一次 够了

    好多人说不好看,看不懂。

    而我,看懂了。也只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有故事的人才会看懂吧。

    渣男的身上仿佛有相似的特性。欺骗,说谎,不回消息,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脚踩两只船,妈宝……你只是他的附属品,而已。

    遇到了渣男,女人却变得更加卑微。卑微到尘埃,卑微到没有自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你,你怨言,可是,你还是放低了自己,选择原谅。

    到头来,那个甩

    好多人说不好看,看不懂。

    而我,看懂了。也只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有故事的人才会看懂吧。

    渣男的身上仿佛有相似的特性。欺骗,说谎,不回消息,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脚踩两只船,妈宝……你只是他的附属品,而已。

    遇到了渣男,女人却变得更加卑微。卑微到尘埃,卑微到没有自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你,你怨言,可是,你还是放低了自己,选择原谅。

    到头来,那个甩你的男人还说:男人多的是,你先提升自己吧!

    电影的精髓在颁奖典礼上,宋慧乔饰的安妮说:

    “很多人说真爱需要勇敢,但却都误会了勇敢的意义,勇敢不应该只是不顾一切的追求,有时候,勇敢更是放手。

    感谢那些坏男人教会我们的事,是他们让我们成长,是他们让我们知道,要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多么深刻的话啊,在爱情里,最真实的,是做自己。我们两个独立的人格相互尊重,爱慕彼此,爱情才是爱情。

    【详细】
    8646418
  • 评欣而论
    2020/6/9 21:22:08
    黑公寓~

    12652172
  • 毒舌影评
    2020/8/3 9:41:52
    《美丽》之后,周洲+迟韵组合开始自毁!

    导演周洲+主演迟韵的这对“美丽”组合,这回是要自毁的节奏啊! 两人上次合作的《美丽》,尽管有烂尾的问题,但可圈可点的优点也有不少啊,迟韵更是凭借本片拿下了前年first影展的最佳演员奖!

    但这回两人合作的《花这样红》怎么这么不靠谱啊,整部影片就是对患有癫痫病、心怀舞蹈梦的迟韵扮演的女主人公极其私人化、碎片化的生活和情绪的呈现,没啥故事性,再加上女主角总是显得又悲又丧,如果观你能坚

    导演周洲+主演迟韵的这对“美丽”组合,这回是要自毁的节奏啊! 两人上次合作的《美丽》,尽管有烂尾的问题,但可圈可点的优点也有不少啊,迟韵更是凭借本片拿下了前年first影展的最佳演员奖!

    但这回两人合作的《花这样红》怎么这么不靠谱啊,整部影片就是对患有癫痫病、心怀舞蹈梦的迟韵扮演的女主人公极其私人化、碎片化的生活和情绪的呈现,没啥故事性,再加上女主角总是显得又悲又丧,如果观你能坚持看完整部影片而不无聊不走神儿,只能说明你对迟韵是真爱了,哈哈!

    【详细】
    1277123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