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45241
  • 御神寺
    2021/7/9 12:50:49
    可以一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设定的好的,想要改变自己,尝试自己从没做过的事的不谙世事冷面俊美耿直攻(受?),因为性向被中学同学胁迫的外冷内热傲娇红耳受(嗯,这个确定了,毕竟第一集的按摩棒说明了一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害羞就红耳朵的设定我可真是太喜欢了,长得倒是一般。 当然,才更到第四...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设定的好的,想要改变自己,尝试自己从没做过的事的不谙世事冷面俊美耿直攻(受?),因为性向被中学同学胁迫的外冷内热傲娇红耳受(嗯,这个确定了,毕竟第一集的按摩棒说明了一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害羞就红耳朵的设定我可真是太喜欢了,长得倒是一般。 当然,才更到第四...  (展开)
    【详细】
    13664253
  • Comel
    2013/1/26 12:50:10
    过年氛围的变迁
        离春节越近,黄健中《过年》中的片段就愈加印象深刻,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大伙人聚餐的场景了,看似和和气气,实则各怀鬼胎。当然影片说的只是一家人,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却清楚感觉到过年的气氛也逐步向电影般发展。虽然我的家庭还是和和气气,但影片的氛围却始终弥漫着整段春节时期。而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过年的原因,也是让我更加怀念童年的过年的原因。
        离春节越近,黄健中《过年》中的片段就愈加印象深刻,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大伙人聚餐的场景了,看似和和气气,实则各怀鬼胎。当然影片说的只是一家人,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却清楚感觉到过年的气氛也逐步向电影般发展。虽然我的家庭还是和和气气,但影片的氛围却始终弥漫着整段春节时期。而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过年的原因,也是让我更加怀念童年的过年的原因。

        小时候,过年应该是小朋友最向往的时期,因为有时间可以玩,可以买新衣服、新礼物,还可以收利是钱,但最最好玩的还是放鞭炮。虽然后来鞭炮已经在城镇杜绝了,但小时候玩鞭炮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基本上每一个夜晚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烟花和听到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一到了第二天就会发现街道两旁全堆满了红色的鞭炮纸,而走在路上的小孩子就喜欢玩这个,例如抓起一把撒向对方然后迅速溜走,或抓起一大堆跑到楼顶往楼下洒,到处都飘着红色的纸屑,浓重的火药味在空气中弥漫,或许在不下雪的南方,这算是南方打“雪”仗的独有方式吧。不过现在,鞭炮只能去农村玩,虽然还是可以炸鱼,但稀稀拉拉的炮声完全没有童年的气氛,我还是更怀念那时偷偷把点燃的鞭炮藏在路边纸屑下吓唬路过的朋友,哪怕结果会被人追几条街。

        跟现在过年买年货不一样,当时都是自家合力做糍粑、春卷、糖环之类的小吃,大家一边一边聊天,气氛很融洽,而孩子就在一边捣蛋,把面粉捏成各种奇形怪状拿去油锅炸,边做糍粑边偷吃。不过很遗憾的是现在大家都不做了,或许跟姑姑们的出嫁有关,现在家里就几个人,也就宁愿花钱买而懒得动手了,只可惜现在没有什么机会去品尝当初的味道。虽然现在过年也吃好吃的,但却失去了过年的年味。

        不过难得延续的算是客家的风俗了,现在过年的某些习惯还是跟儿时一样,例如年初一男性不洗澡,家里卫生也不能搞,这个算是“守财”吧;年初一到年初十期间,晚上的客厅是不能关灯的;年初一到年初八期间,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是早上十点,是早餐,一顿是下午三四点,是午餐,其他时间不做饭,饿了只能吃零食;除夕当晚不能过早睡觉,必须要到了年初一才能睡觉,现在还记得有一次除夕,我跟弟弟奶奶看明珠台播放霍普金斯主演的《势不两立》一直到凌晨三点(辛苦老人家了)……这些客家风俗我也不知道典故,但小时候还是觉得相当有趣,现在过年比较有感觉的也算是重复这一风俗了,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或许小时候之所以觉得过年很好玩,还是因为可以啥都不管的缘故,当时可以呆着房间看一整天的《鲁宾逊漂流记》而没人管你,而现在客人来了不及时出去寒暄倒茶招呼客人都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即使跟该客人没有一点交集。现在年纪大了,就必须参与到你不愿意去的交际,即使那一场场交际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互打人情牌。

        以前家庭大聚餐都是坐成两桌,大人一桌孩子一桌。而不知道何时起,我已经坐在大人那一桌上接受诸位长辈的谆谆教诲,而耳朵却听着弟弟妹妹那桌的欢声笑语。长辈们甚至是毫无关系的长辈都会动辄对你指手画脚,肆意评价你的行为、目标,但他们却不愿意理解甚至去聆听你半句话。于是过年在心目中也逐渐变成了人生的另一场考核了,看你的成绩,看你的人际关系,看你会不会做人,看你事业如何……童年的过年印象是红色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却逐渐变成了灰色,哪怕大街小巷都播放着贺年歌曲,却依然感觉不到儿时温馨的街道,反而会觉得街上的寒风真tm冷。
    【详细】
    57551584
  • BRDX
    2014/9/20 5:03:53
    泡泡终究隔不断爱的相拥
    北京台以前有个栏目《惠普(联想)环球影视》,每到周日会把2、3部最新的电影做成十分钟左右的剪辑播放,就是这样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不过直到13年后的今天才第一次看到。

    虽然现实中免疫系统缺损的那孩子是个忧伤的故事,但本片作为一部爱情轻喜剧,比我当初印象中的还要精彩,有颇多的亮点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当泡泡男孩和恋人被一层塑料隔在两个世界那一幕,足以作为爱情片历史中的经典一瞬了
    北京台以前有个栏目《惠普(联想)环球影视》,每到周日会把2、3部最新的电影做成十分钟左右的剪辑播放,就是这样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不过直到13年后的今天才第一次看到。

    虽然现实中免疫系统缺损的那孩子是个忧伤的故事,但本片作为一部爱情轻喜剧,比我当初印象中的还要精彩,有颇多的亮点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当泡泡男孩和恋人被一层塑料隔在两个世界那一幕,足以作为爱情片历史中的经典一瞬了。P.S. 女主角的蓝眼睛很漂亮

    片中各色人种轮番出场,骑哈雷的老墨,卖冰淇淋的印度人,爱看泥地摔跤的中国人,甚至还有畸形人和邪教徒,都蛮搞笑的。但是不知道那个便利店里抢劫的美女是什么用意。

    最后高潮时泡泡男孩用生命为代价换来和心上人的一分钟相拥,I'd rather spend one minute holding you than the rest of my life konwing I never could. 毕竟,又有多少人有机会能用一瞬间的绽放来抵换余下悔恨的后半生。而转过头去,Jimmy也终于能第一次拥抱爱他的妈妈了。

    被命运嘲弄的Jimmy……在那一刻最终战胜了命运…………………………
    【详细】
    7105527
  • 星空夜火
    2019/8/14 14:27:20
    烂片

    这是特效

    这是特效

    10407177
  • 吃瓜仁波切
    2013/6/7 13:42:29
    历史的谶语
    严格上讲,这部戏并不是朱石麟最佳的作品,然而犹如之后的《武训传》和京剧的《海瑞罢官》,政治因素让它铭刻在了历史舞台……事实上,这部戏左派的痕迹呼之欲出,在永华的影片中,这也算是一次恢弘的大制作,影片的叙事并无新意,截取的角度是完全左派的思路,周旋和舒适的票房号召力是电影成功的基石,唐若青的表演非常立体,应该是多年来表演最好的慈禧之一……在音乐和音效上,影片按照商业片传统加入了歌后周旋的唱段;在镜头
    严格上讲,这部戏并不是朱石麟最佳的作品,然而犹如之后的《武训传》和京剧的《海瑞罢官》,政治因素让它铭刻在了历史舞台……事实上,这部戏左派的痕迹呼之欲出,在永华的影片中,这也算是一次恢弘的大制作,影片的叙事并无新意,截取的角度是完全左派的思路,周旋和舒适的票房号召力是电影成功的基石,唐若青的表演非常立体,应该是多年来表演最好的慈禧之一……在音乐和音效上,影片按照商业片传统加入了歌后周旋的唱段;在镜头语言上,朱石麟对皇室采取了仰拍,虽然场面上并不宏大,但这一视角便令观众产生了皇家尊贵之感;在剪辑上,朱石麟导演的技巧娴熟,只是转场时,有淡出淡入,还有直接黑屏,影响了一些观影效果,但这毕竟是黑白片时代,不应该苛责;在构图上,每个画面都是饱含诗意的,虽然大都是中景和近景,可丝毫不会影响观者对皇家气派的质疑……这部影片的意涵其实并无深度,不过是站在了改良变革派的立场,为光绪悲哀,对慈禧和义和团进行否定,将珍妃刻画成现代女性,迎合当时观众需求和政治需要,然而最终却酿成了毛用来打击刘资产阶级思想的枪把子……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导演其实并未将珍妃刻画得多么刚烈和伟大,也并不将光绪描绘得多么诺绕,更没有把慈禧描述得多么腐朽和昏聩,这一点通常都被忽略了,一切都成为了一场政治权力的角逐,光绪要靠改革获取政权,慈禧并非不想改革,她只是想保住政权,在不动摇政权的前提下,他对改革是不排斥的,挪用修建圆明园的钱无非是二人对控制权的一场博弈,这与海军和花园并不是直接关联的,对于珍妃,她选择了站队,她亦是具有很强的权力欲的,男装一场戏你可以解读成新女性,可以阐释成女权,但你不能否认她对权力的渴望,她希冀的,或许只是成为下一个慈禧……饶有趣味的是,电影展现的一切成了此后利用电影展开斗争的毛与刘的工具,这是一句谶语,也是一次互文……
    【详细】
    600975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