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2420
  • 润物
    2019/5/23 3:29:17
    实景拍摄

    80年代所推出的《东陵大盗》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十分经典,这个系列一共推出了5部,可以算是早年间的迷你剧类型片了。

    东陵盗宝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具备着极大的吸引力,诸多版本的传说与扑朔迷离的事实真相,也让它成为了历史爱好者们一直关心的话题,此片从基本史料着手,结合着一些坊间传闻和关键人物的口述,基本上还原了东陵盗宝案及事件前后所发生的故事,也相对客观地塑造了一些知名历史人物。

    80年代所推出的《东陵大盗》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十分经典,这个系列一共推出了5部,可以算是早年间的迷你剧类型片了。

    东陵盗宝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具备着极大的吸引力,诸多版本的传说与扑朔迷离的事实真相,也让它成为了历史爱好者们一直关心的话题,此片从基本史料着手,结合着一些坊间传闻和关键人物的口述,基本上还原了东陵盗宝案及事件前后所发生的故事,也相对客观地塑造了一些知名历史人物。

    影片有着强烈的80年代烙印,风格比较朴实,在清东陵的实景拍摄无疑是极其珍贵的经历,也给那些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牌坊、石像生等古建留下了年代的影像,片中的一些在现在看起来可能比较幼稚的音画效果,在当时运用得非常普遍,也给电影增添了不少悬疑和恐怖气氛。

    这第一集,就已经完成了炸地宫盗宝的全部过程,之后的故事必然会更加令人期待。

    【详细】
    10197378
  • little O
    2006/12/3 21:34:11
    有够烂
    东拼西凑、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实在看不下去了,在我看来最失败的喜剧片就是除了演员以外没有人在笑,马伟豪轻松地用脚趾头做到了,所以我也要应景的说一句“啊哈哈哈,恭喜啊!”
    从1看到3我终于明白原来《新扎师妹1》只是不可重现的偶然事件,于马伟豪、于杨千樺、于我,都是。
    到此为止吧,别再拍下去了,至少别再用《新扎师妹》的名号了,留下点回忆不行吗?
    东拼西凑、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实在看不下去了,在我看来最失败的喜剧片就是除了演员以外没有人在笑,马伟豪轻松地用脚趾头做到了,所以我也要应景的说一句“啊哈哈哈,恭喜啊!”
    从1看到3我终于明白原来《新扎师妹1》只是不可重现的偶然事件,于马伟豪、于杨千樺、于我,都是。
    到此为止吧,别再拍下去了,至少别再用《新扎师妹》的名号了,留下点回忆不行吗?
    【详细】
    1096177
  • 巫小茶
    2007/11/30 9:32:56
    从印象到循迹,她叫“刘三姐”
        上个月的那趟旅行所经过的三江,地属柳州市。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程阳风雨桥和美丽的侗家风情与少女身上了,后来才得知,原来柳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是壮族的歌仙,这位传说般神奇的女子,她的抗争精神与优美歌声是如何被传扬与后人,让人皆为她的美而而频频驻足,流连忘返?之前对刘三姐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只知道她的歌儿美,与地主恶霸对抗,我最会唱的就是刘三姐与三秀
        上个月的那趟旅行所经过的三江,地属柳州市。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程阳风雨桥和美丽的侗家风情与少女身上了,后来才得知,原来柳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是壮族的歌仙,这位传说般神奇的女子,她的抗争精神与优美歌声是如何被传扬与后人,让人皆为她的美而而频频驻足,流连忘返?之前对刘三姐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只知道她的歌儿美,与地主恶霸对抗,我最会唱的就是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那段,要不在去乌龙山的途中汽车上对歌时我怎的就单唱了这段对歌的第一段呢?歌是初中时从磁带中学的,演唱的是少年儿童,可那时就已捕获我对山歌的某种喜悦。我很庆幸自己还记得那么一点,安慰自己的更多无知。
     
        后来我又去了阳朔,那也是刘三姐盛名之下的旅游胜地,1961年的电影《刘三姐》就是在那儿拍摄取景的,那棵千年大榕树,还有开阔的遇龙河,是我仅知的内容。张艺谋导演于2004年3月开始公演,至今每日一至两场的《印象刘三姐》是比阳朔本身更吸引我的内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剧场。我以为能从中感受到刘三姐的魅力,观看之后果然虽未有失望,但还是没感受到三姐的魅力,倒是那漓江风采、壮家风情等生活白描让人有深刻的印象。纳闷还是有的,印象印象,原滋味的山歌味道被印象掉了,齐豫和齐秦还有刘欢唱的固然好,很有穿透力,可那毕竟是被现代NEWAGE和谐掉的山歌,我感受不到歌的震撼,除了有段对歌的内容和野性的号角。不过说白了,印象刘三姐拼的就是排场、灯光、几座山峰的背景营造的诗意,现代技术能达到的程度,过去怎敢想象呢,能做到这样也确实可赞了。可是,刘三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还没有清晰起来。
     
        一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得看了1961年的电影《刘三姐》,演刘三姐的是黄婉秋。我不熟悉她,她也不漂亮,可她演的逼真。那时的电影都很单纯,没有什么特技的渲染,一切都一目了然,那眼神那神态一分一毫的流转,传递的感情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故事是这样讲的:原在山上以砍柴为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断藤落江想至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是百鸟朝凤。劳动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民众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是只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主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她明刀明枪,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子曰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门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地主不甘心设计抓了刘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刘三姐的歌迷,出谋划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众们设局相救,刘三姐终于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游漓江,四处传歌。就在那棵千年大榕树下,刘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声,抛出绣球,情意绵绵的定情之歌《藤缠树》就这样诞生了……“刘: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牛: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好个奈何桥上等三年。生死没有争个你先我后,对于九死一生的刘三姐,对于生死毫不知命数的阿牛,有的只是在彼此在一起,以漓江山河为家,以歌为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或许刘三姐并不想当什么领袖,她只是拥有更为本真的锐气,可这锐气势不可挡,歌声传遍了天涯时,民众的心就更为坚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刘三姐的故事还有其他的版本,比如她是被迫害而死,也有说她死后骑鲤鱼升仙,更有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之说。不论历史是否真有其人,也无论是哪个版本,都带着劳动人民最淳朴的愿望,一种不世的抗争精神,以及善良而美好的愿望。1961年的中国正处于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是有着特定历史烙印和使命,矛盾单一,尖锐而不可调和。还有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部分,革命的不坚定分子,即一路寻找刘三姐而来的二哥,软弱胆小怕事,却深深爱着自己的妹妹。他的阻挠就像风一样掠过,起不了波浪。原本二哥这个角色可有可无,或者完全可以更做大文章,但却如此轻描淡写,可见表现的意图。
     
        我开始思考,为何是女性作为抗争的领袖,四处传歌。自由精神的崛起,在女性的世界中预先觉醒。这是一种自觉,女性在旧社会本是最柔美、最阴柔、最被压迫和约束的对象,也只有在这样的管制中拔地而起冲破羁绊的自由精神才最具力量和代表性。而这看似是全民共赴的精神追求,可也该是女权意识萌发的前奏吧?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绝对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回忆中,漓江的秀丽山峰、奔流的遇龙河、千年藤缠绕的大榕树,曾都被我真实地见着过,触摸过,唯独不见刘三姐。如今,它们又变成胶片的质地,去掉了那么多新的建筑和枝桠,退回到萤幕最单纯的色彩之中。刘三姐却走了出来,她唱着山歌,时而俏皮,时而尖刻,我还是那么爱听。她就站在我的面前,后面是阿牛哥。

    2007.11.11
    【详细】
    12492530
  • Octopus
    2016/10/15 5:05:02
    那在黑处给你的生长投下死亡阴翳的,是人性

    午夜看完《黑处有什么》,不禁感慨这么多年了终于又出来一部值得赞美的中国式残酷青春物语。很多人将它比作中国版《杀人回忆》,如果不是人云亦云,那大概是”影响的焦虑“下的判断失准。两者虽然在情节元素和镜像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叙事、美学意图及技法等核心质素上并不具有类比性。如果非要把它安放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中,那么我认为它首先是一部青春成长片。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暗黑系少女成长史。

    午夜看完《黑处有什么》,不禁感慨这么多年了终于又出来一部值得赞美的中国式残酷青春物语。很多人将它比作中国版《杀人回忆》,如果不是人云亦云,那大概是”影响的焦虑“下的判断失准。两者虽然在情节元素和镜像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叙事、美学意图及技法等核心质素上并不具有类比性。如果非要把它安放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中,那么我认为它首先是一部青春成长片。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暗黑系少女成长史。

    所以它或许会让不少人想起娄烨和岩井俊二。但它比早期娄烨更令人惊叹的是处女作导演在美学上罕见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王一淳对日常、小清新、悬疑、荒诞现实、政治讽喻等各种镜像风格的驾驭上,也体现于她以更纯粹的(也就更精神分析的)女性视角将一个少女的性觉醒历程呈现得如此漫长、沉重而尖锐。就后一方面的意义而言,它或许比《颐和园》更值得注意。而它比岩井俊二更出色的地方在于以质地深沉广大的现实主义风格将个体的青春成长与外在异己的社会历史语境连接了起来。这种连接通过导演对90年代中国小城生活氛围的精准把握得以实现,这不仅意味着一种朝向社会现实的批判锋芒,也意味着无可逃避的主体命运,因为生活本身就意味着内在参与,更悲观的说法是它意味着被构型或被锁定(be positioned)。

    故事起于一场强奸杀人案件,对此惯常的悬疑类型片往往将叙事聚焦于案件的侦破及其延宕。但在《黑处有什么》中,摄影机始终追踪着少女曲靖,既追踪其现实层面的家庭和校园生活,也追踪其潜意识幻觉,比如尾随的痴汉、比如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标牌下看到掩埋少女尸体、比如电影院中那些男人的凝视。有趣的是,影片以非常现实感的镜头来呈现这些潜意识幻觉。这种处理方法所制造的阅读障碍会让怀着悬疑片期待的观众感到混乱而直露——事实上,他们已经说过了,“暗示意味太重”。但王一淳显然无意于具体凶手的指认,从曲靖对尾随者和电影厅凝视者的令人诧异的无知无觉可以看出这一点,更重要的证据是张雪之死的梦境段落。

    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的段落正是这一梦境,全部的恐惧和战栗都麇集过来,而这种恐惧因为性的中介又有着懵懂而真切的快感——这其中蕴含着最原始的弗洛伊德式的辩证法。过于早熟和敏感的女主肯定已经感知到,不管凶手是谁,一定是男人们焦灼而邪恶的欲望杀死了她们。在这个意义上,死者成为了女主的分身和另一种可能性。就此,导演借由个体化的叙事完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女性主义叙事:不管是哪种可能性(活着或死亡),她们共同的命运都是沦为男性欲望的凝视之物。在影片末段三个女生买雪糕的段落中,导演再次指认了这种共通的命运。不同的是在这里她用的是他者/男性视角,而在曲靖那里,更多的是主观/女性视角。而即使在梦境这一情节的巅峰时刻,导演也依然坚持使用异常真实而非常见的色彩斑斓、意象诡谲的方式来完成,并且丝毫不急于说破。直到后面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都是女主的潜意识制造物。对解读空间的有意拉远,使我们在后知后觉中愈加体验到那些情境中所蕴含的惊心动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惊异的美学技巧,很微小,但足够巧妙。

    梦中的恐惧与快感催生了少女初潮这一成长的标志性仪式,于是它也以最激烈的方式告诉我们:那在黑暗之处给(女性)成长投下死亡阴翳的,是赤裸而暴烈的人性(男性)欲望。而如果说这一梦境段落及前述其它的潜意识幻觉共同构成影片的激烈表达的话,那么,对曲靖家庭和校园生活的描写则以更温和甚至不乏黑色幽默的方式同样讲述着少女成长史中的压抑和动荡。导演展现了对显与隐、激烈与节制两种语调和节奏的良好掌控。

    有技巧也有对多样的叙事节奏和风格的整体掌控力,甚至还有某种自觉地女性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哲学,还走的是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片路数,我实在想不起来你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导演。对于年近四十的电影圈票友王一淳同学,我只想说,赶紧出新片吧!

    【详细】
    81291616
  • 追剧练习生
    2021/2/5 22:09:10
    《我的初恋是暗恋》:最虐的不是单箭头,是戛然而止的双向奔赴

    某天夜里,本桃打开了某视频平台,看到了一部青春剧——《我的初恋是暗恋》,说的是暗恋的故事。

    某天夜里,本桃打开了某视频平台,看到了一部青春剧——《我的初恋是暗恋》,说的是暗恋的故事。

    13193248
  • 呼延凯旋
    2014/12/28 0:00:04
    回顾星爷的作品(24)
    《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
    虽说是逃学威龙系列的第三部,但其实第三部跟前两部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沿用了周星星这个人物,这部电影的故事也不像前两部主要发生在学校,故事情节已经完全脱离了学校,只是把卧底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了一个女人的家里。
    其实王晶是为了想靠着逃学威龙的牌子再赚一笔吧,虽然票房的确也可以,但已经失去了名字本身的意义,这样的电影应该换个名字的。至少,我觉得名字不适合。《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
    虽说是逃学威龙系列的第三部,但其实第三部跟前两部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沿用了周星星这个人物,这部电影的故事也不像前两部主要发生在学校,故事情节已经完全脱离了学校,只是把卧底的地方从学校转移到了一个女人的家里。
    其实王晶是为了想靠着逃学威龙的牌子再赚一笔吧,虽然票房的确也可以,但已经失去了名字本身的意义,这样的电影应该换个名字的。至少,我觉得名字不适合。
    没有了达叔,没有了那些熟悉的配角,只有张敏打了几个酱油的镜头,除了祝枝山陈百祥的一些搞笑表演外,星爷独自撑起了这部电影的无厘头表演,但直到片子结束,我才发现,电影故事的主角应该是梅艳芳的汤朱迪。
    这部电影借着周星星假冒朱迪的老公调查她真正的老公王百万的死因,讲了一个关于婚姻与爱情的故事。
    朱迪跟王百万从学生时代就认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接着结婚,本来这样的关系他们结婚后应该是很恩爱的,可惜王百万却变了。物质上的富裕,增加了精神上的欲望,王百万变得声色犬马,对朱迪也疏远了,而朱迪也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成了同性恋。
    这样的结果,本来不应该发生的,可是为什么会发生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物质富裕了,人内心的欲望就会膨胀起来吗?男人有钱了就一定会去花天酒地吗?可是如果他家里有他牵挂的人,他又怎么会出去胡搞呢?如果朱迪真的抓住了王百万的心,王百万还需要去找别的女人吗?虽说男人好色,但如果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他本性就应该不坏的,可最终还是变成了这样子,谁之过?
    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由于电影里对朱迪跟王百万以前的事交代的并不多,我无法得知,是谁先错了,是谁没有珍惜谁?
    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感情的事更是如此,也许朱迪跟王百万之间谁之过并不是他们中任何一人说了算,也不是我们说了算,想想,这样的事,其实谁都说不清吧。
    只怨他们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这份感情,没有好好维护这段婚姻。
    我一直说,婚姻不一定开始于爱情,爱情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正是要说婚姻跟爱情是不对等的,爱情是一种感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两个人,而婚姻却是一种责任,一种相互的负责,一个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维持的。
    也许当初王百万有了钱了,不一定会变心,或许只是因为他在家里没有感受到朱迪的好,或许是朱迪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也或许是王百万变了心,没有做到丈夫的责任,一旦需要俩人来维持的婚姻有一人离开,婚姻势必崩塌。
    这样的结果,王百万和朱迪都有责任,他们既是对方的因,也是对方的果,或许从他们最初相识时便已注定,只是,人生不会永远如初见,人总是会变的,因为时间在变。
    周星星的出现只是一个插曲,并不是他们俩人之间的因果,朱迪只是想把周星星当作是王百万,只是想让他好好的,认认真真的扮演好他的丈夫,作为一个妻子,朱迪或许只是后悔没有说出她没来得及跟王百万说的话。
    一切来的太快,因为这是她种下的因,所以要承受这到来的果,不论她愿不愿意。梅艳芳扮演的朱迪从一出场就带有一股淡淡的冷漠,不论是脸上,还是眼神里,都有一种让人觉得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部喜剧当中的感觉,梅艳芳从骨子里有一种悲剧的感觉,扮演的朱迪更是一个悲剧。也许是她不适合演喜剧吧,但令人惊叹的是,她居然也能把喜剧中的悲剧演绎的别有味道,也许这就是实力吧。
    因为这些,这部电影更不应该归入逃学威龙的系列里,相比较而言,这样的片名,更适合前两部纯粹的喜剧风格。
    最后,纪念逝去的梅艳芳。

    2014年12月27日深夜23:11于宿舍。
    【详细】
  • 72951488
  • 林蛋大
    2019/5/12 20:33:25
    没有谁的命只值78分

    前天刚看完王的记事簿,刚刚又来看这个电影,李大哥就是那种歌唱的不好有味,人长的不好撩人,就和我一样这种。

    故事很简单一个有点坏事弄点小钱的不算啥好的警察,遇到一个案件一点一点净化心灵,为问题女孩报酬并顺便扯出大财阀的的故事还有检察官。

    整体套路完整,该有的线也说清楚了,关于什么影射三星大企业这种问题,韩国电影经常会演,但这就是韩国的体制和立国之本啊,当年朝鲜战争结束,

    前天刚看完王的记事簿,刚刚又来看这个电影,李大哥就是那种歌唱的不好有味,人长的不好撩人,就和我一样这种。

    故事很简单一个有点坏事弄点小钱的不算啥好的警察,遇到一个案件一点一点净化心灵,为问题女孩报酬并顺便扯出大财阀的的故事还有检察官。

    整体套路完整,该有的线也说清楚了,关于什么影射三星大企业这种问题,韩国电影经常会演,但这就是韩国的体制和立国之本啊,当年朝鲜战争结束,韩国一穷二白朴正熙总统的经济政策大财阀有机会掌控了过国计民生,一段时间看确实这个政策让韩国成为了东亚四小龙,但弊端就是政治一直被财阀控制,电影里的小检察官就是映射,警察一枪爆头财阀总裁,也是小老百姓的意淫和胜利吧。

    说说我自己吧,要运动,要自律啊,你这个美男子!

    【详细】
    1017634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