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影评

143221902
  • 方小二
    2021/2/16 13:29:06
    对本片女主朱嘉琛之往事续考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详细】
    1323563
  • 就酱
    2020/8/19 14:38:22
    一部现代民族伦理喜剧

    1.“文华”公司创作讽刺艺术的温清化、喜剧化。更倾向于生活化,劝喻的目的更为明显,喜剧的成分更为浓郁。对于喜剧节奏的把握很精妙,例如“老太爷”说不会当主婚人,下一个镜头马上转到婚礼上他做主婚人的现场,再如女校长问“家里人不会担心吗”,紧接着就是全家聚集在客厅里着急讨论的情景,这样的剪辑方式就像给整个叙事乐章增添了几个干净利落的鼓点,让观众为之捧腹。2.民族伦理情感的影像化,明显关注中国人传统

    1.“文华”公司创作讽刺艺术的温清化、喜剧化。更倾向于生活化,劝喻的目的更为明显,喜剧的成分更为浓郁。对于喜剧节奏的把握很精妙,例如“老太爷”说不会当主婚人,下一个镜头马上转到婚礼上他做主婚人的现场,再如女校长问“家里人不会担心吗”,紧接着就是全家聚集在客厅里着急讨论的情景,这样的剪辑方式就像给整个叙事乐章增添了几个干净利落的鼓点,让观众为之捧腹。2.民族伦理情感的影像化,明显关注中国人传统情感道德,对现实变化中人伦情感的描绘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例如通过“轿车”“电车”、“硬床”“软床”的道具对比既表现中西文化的差别,又表现新旧事物的变化。而创作者的倾向明显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老太爷”一派虽然有时显得古板守旧,但最后做出的选择是比任何西化的人还先进的,反而是那一群受到西方文化或者说资本主义极大浸染的人显得势利冷漠、虚伪无情。

    3.符号性:正如第二条所说,这一家的故事在当时社会间是具有普遍性的。所有冲突的展开几乎就是围绕象征中西文化的先进和落后的符号语言进行的,但是创作者也并未全取所有的中华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最后墓园到学校的转变打破了全部的传统伦理枷锁,极具现代意识。

    【详细】
    12812520
  • 林雁飞
    2020/3/14 3:55:18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有一阵子很喜欢翻出老电影,一则,我喜欢看那些纯粹的讲一个故事的叙事片,二则,想籍旧日影像窥探当时的真实生活一二 —— 毕竟如今时光缈缈,往事不可追也。像这样一部优秀的老影片,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细看几遍,不嫌多的。如此舒缓的节奏,流水般的娓娓道来,精心谋划的细节简直要让人直呼一声“概括了难以捕捉的碎片般的真实生活“,可以想起小津安二郎,也可以想起早年的李安。

    故事说的不过是一个家庭

    有一阵子很喜欢翻出老电影,一则,我喜欢看那些纯粹的讲一个故事的叙事片,二则,想籍旧日影像窥探当时的真实生活一二 —— 毕竟如今时光缈缈,往事不可追也。像这样一部优秀的老影片,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细看几遍,不嫌多的。如此舒缓的节奏,流水般的娓娓道来,精心谋划的细节简直要让人直呼一声“概括了难以捕捉的碎片般的真实生活“,可以想起小津安二郎,也可以想起早年的李安。

    故事说的不过是一个家庭,围绕的不过是一个男子从壮年到中老年阶段的生活。剧情不必重复。男主石挥,最早在李翰祥的回忆录里读到,李对他很有不满,与一众影迷惋惜一代影帝最后赴海而死的心情不同,感觉李大嘴因为周璇之事,简直恨不能将他扒皮,即便如此,李还是承认他的天才演技。片中的他,如此轻轻松松将一个儒雅,谨慎,正直的中年人呈现出来,天然无雕饰,不服不行的。而且,黑白画质中的石挥,特意老成拙朴的扮相,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称不上精致的五官,却完全挡不住他的男性魅力。—— 这种特异的Charmant,当时得以见到本人的观众,大概就是GET到的人沦为忠粉,不GET的就一头雾水了。除了男主,在影坛中昙花一现的女主也让人眼前一亮。温婉大方,明朗如星。目视这样一对老少恋,完全不输任何所谓的经典忘年CP啊。

    然而影片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而言,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份真实感。看完这样一部电影,我可以知道当时中下阶层人物的衣食住行,社会民生的艰难。敢问现在有多少影片,50年后,100年后,放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看,他们还能得以知晓如今平凡人家的生活一二?不去夸张,不去丑化,就好好讲一个故事?片中哪怕一个小小的零食,譬如大儿子在赚钱之后买的纸包的鸭胗肝(我身为80后,很小的时候还有这样的稻香村鸭胗肝买,记忆里是咸香非常的),也是符合人物性格,来源生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无论主次,前后呼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脸谱或小丑,譬如大少奶这样的富家小姐,背地里如何议论老爷子,面子上还是脸含微笑,客客气气的 —— 这才是富养家庭出来人的教养。

    而如今绝大多数的肥皂剧,肥皂电影,无论人物,服饰,道具,对白,我除了“浮夸”二字,没有其他的话好说了。

    更不用说那些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的话题。关于人生,关于中年,关于婚姻,关于生死。

    —— 我跟你结了婚,却没有房子住,死了以后倒是有地方睡了。

    —— 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却不讲究怎么好好活下去。

    听来依然当头棒喝。

    在墓园中成家办小学,这最后一幕的主题和隐喻也是不言而喻了。莫名带来一份黑色幽默之外,还有一种豁然开朗。对应着片头的李商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想着影片拍摄时的那个最为晦涩阴沉的1948年,导演兼编剧终究还是对着这古老而飘摇动荡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华大地,怀抱着无限的理想与希望。

    --------

    当然要怀抱理想和希望。—— 这一向是我欣赏的人生态度。怀抱理想的人不隐晦悲惨与黑暗。不做虚饰的镀金梦。我大可以如此说,男女主自然是寄托了导演本人的理想的。一个人应该如此,如脚踏实地的小学校长那样,正直质朴,从十二个学生开始,教书育人。如女主那样,走过不幸的童年,依然怀抱善良与胸怀,务实而勤劳。只有这样的人多了,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

    ---------

    最后还有一点自言自语。世界承平颇久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饥饿,战争,动荡,其实很少有真实感知。娱乐至死的人生态度,纵横于上下各个阶层。如果不娱乐至死,愿意严肃思考人生,却又很快陷入一种cynical的状态。我们很少问自己“为何要如此”这样的问题。比起上代人追求的纯粹物质富足,上上代人渴望的和平。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诉求可谓模糊不清。

    这种对生命的轻飘虚无,无法严肃,我在十年以前,总能从年轻的欧洲人身上感受到。—— 而如今,并没有真的富足到何种程度,却似乎已经轮到了我们自己。

    今年开年以来,因为一场流行病,多少终于体会到了上一代,上上代人的那种不安,撕碎了表面的一层粉饰,看到了下面淋漓的鲜血。

    但我知道,无论在此之中,还是在此之后,是不会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影片出现去表现这一主题的。唉,就此打住吧。

    【详细】
    123831798
  • 洲舟
    2019/9/9 21:38:03
    關於女主角朱嘉琛部分行蹤考

    本人所能夠找到的關於這位叫朱嘉琛的小姐姐最早的文字資料是一份聯合聲明,出自一本叫《中國扶美反日運動鬥爭史》,這本書裡提到了1948年6月4號的一則關於上海文藝界的聲明,於是在一串長長的許多人幾乎是耳熟能詳的名單中筆者找到了朱嘉琛的名字

    <

    本人所能夠找到的關於這位叫朱嘉琛的小姐姐最早的文字資料是一份聯合聲明,出自一本叫《中國扶美反日運動鬥爭史》,這本書裡提到了1948年6月4號的一則關於上海文藝界的聲明,於是在一串長長的許多人幾乎是耳熟能詳的名單中筆者找到了朱嘉琛的名字

    10477290
  • 豆瓣用户2022
    2019/3/8 12:17:21
    《哀乐中年》佳句

    1. 做父母的,有一天能用儿子的钱了,哪怕就是一块钱,也会让他高兴的。

    2. 反正现在我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人家都说我好福气,其实是活受罪。

    3. 其实你真应该出去做点事情,像你这样的年龄,学问有了,经验也够了,正是人生最成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要是不好好利用,那就太可惜了。

    4. 我老觉得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可宝贵的是

    1. 做父母的,有一天能用儿子的钱了,哪怕就是一块钱,也会让他高兴的。

    2. 反正现在我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人家都说我好福气,其实是活受罪。

    3. 其实你真应该出去做点事情,像你这样的年龄,学问有了,经验也够了,正是人生最成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要是不好好利用,那就太可惜了。

    4. 我老觉得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可宝贵的是中年。

    5. 谁都叫我老太爷,今天居然有人叫我孩子。

    6. 难道我还能叫你跟我结婚吗?——为什么不可能呢?我一直希望有这么一天。

    7. 难道我这个人还有什么可爱的地方吗?——你可爱的地方很多,你自己没发现罢了。

    8. 你跟她说了?——说了。——她怎么样?——她答应跟我结婚了。

    9. 她是一个没知识的女人,她的话怎么能听呢?——不单是她一个人呀,所有家里的人全都反对我们,他们说我们结婚的那一天,他们全体不来参加婚礼。——他们不来,你就觉得可耻吗?你错了,可耻的是他们自己。

    10. 你以为他们就能代表年轻人吗?绝对不是。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罢了。

    11. 我现在才知道生命的可爱。在我的面前不管是一片云、一条河、一颗树、一把土,我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是活的。

    12.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而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

    13. 我觉得我的生命刚开始,就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

    【详细】
    10029659
  • 虎妞爱学习
    2017/11/19 20:19:29
    牛逼的国产电影

    "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自由恋爱,哪轮得到我们管啊?""体罚已经落伍了。""现在的社会名流都把欺骗当职业。""只要一个人肯上进,学历也没什么重要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见得个个都有学问。""我不是怕死,我是怕等死。""我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宝贵的是中

    "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自由恋爱,哪轮得到我们管啊?""体罚已经落伍了。""现在的社会名流都把欺骗当职业。""只要一个人肯上进,学历也没什么重要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见得个个都有学问。""我不是怕死,我是怕等死。""我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宝贵的是中年。""一个人没有工作就没有快乐,他活一天就得尽一天的责任。""你以为他们能代表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人。""你得狠心撕掉旧的,才能开始新的。""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把死看得那么重要,而不去讲究怎么好好活下去。"

    "活人总比死人要紧。"

    "我觉得我的生命才开始,就像我们刚出生的孩子一样。"

    ——————————————————————

    不敢相信这些是68年前的电影中的台词。

    向牛逼的国产电影致敬。

    向那个牛逼的年代致敬。

    【详细】
    8933549
  • 老克
    2017/10/25 10:59:56
    给我们赶着赴死的一代人

    现在何止是中年人,连年轻人、儿童都被赶着加速走向坟墓。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明明都贪生怕死啊,但所作所为却背道而驰。

    小朋友童年不能愉快的玩耍,被大人逼着要赢在起跑线上,除了上课之外,还得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家长听信那些培训机构的洗脑宣传,真以为自己的孩子去涂了几笔鸦、学会了两个音符、搭了个积木,就锻炼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不见得吧。看见这些本来应该可爱的小朋友被

    现在何止是中年人,连年轻人、儿童都被赶着加速走向坟墓。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明明都贪生怕死啊,但所作所为却背道而驰。

    小朋友童年不能愉快的玩耍,被大人逼着要赢在起跑线上,除了上课之外,还得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家长听信那些培训机构的洗脑宣传,真以为自己的孩子去涂了几笔鸦、学会了两个音符、搭了个积木,就锻炼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不见得吧。看见这些本来应该可爱的小朋友被弄得老气横秋有时甚至像大人一样说一些成年人套话,简直可恶。

    年轻人不能愉快的追求梦想、谈恋爱,被各种奇怪的言论逼迫着要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年龄和正确的事呢?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乘年轻赶紧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完成人生大事,连勤奋上进追求事业都不如这重要,至于追求梦想,简直要被万人耻笑,尤其是没钱的年轻人倘若要说出这种话会被各种“精英”教育:你一个穷逼就不想三想四了,连年轻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脑子和人生,专门向这些精致、势利、恶俗、腐臭的想法低头。年轻的女性更被教育到要乘着年轻貌美早早嫁人,以免人老珠黄在婚姻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中年人就不必多说了,虽然中年人其实精力和创造力正值人生巅峰,大量掌握话语权和社会资源,但在一般意识中,中年人早已经是没有性别之分或者早早丧失性欲或者性欲错乱的千人一面面目模糊的抽象象征,就像电视剧里拆散年轻情侣的可恶父母,跳广场舞的大妈,位高权重乱搞女人的中年男人,他们多是“一类人”,没有个体特征,是别人的父辈、单位领导、企业大佬,是电影里应该好好当老爷的人。如果中年人谈起了恋爱,那会激发大部分人的恶意,得到舆论一致谴责,因为大家认为中年人尤其是男人瞎搞是正常的,但一本正经恋爱那肯定是脑子出了毛病。

    老年人就更不必说了,要么是慈祥的象征,要么是该死的老年人,要么是等待救助的对象。

    好好观察一下周围,观察一下媒体的言论,观察一下精英们的话语,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如今一样实用主义如此甚嚣尘上,压倒一切;也很少有一个时代像当下一样价值观如此单一,令人惊骇。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人们如此恶心人类和自身,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怎么快点去死”上面:着急长大,着急结婚生孩子,万事要比别人快一步,为了什么呢?快一步走向人生尽头?都在讲快快快,快点做个停止创造混吃等死的废人么?有没有人好好想一想,人为什么要活着,要怎么有意思的活着。

    在还年轻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渡过老年,我们是不是太变态太不把自己当人了?

    【详细】
    88841074
  • 大漁
    2016/11/14 0:06:08
    哀乐中年
    很想为这电影写点什么,没整理,写哪是哪。
    这是中国导演还没在浩瀚影史里迷失方向的时候,还没被身份焦虑困扰的时候,还没非得说出点什么的时候,拍出来的电影。有些导演总是有一些架子,有一些所谓的底限,或者有一些特别想表达出来的各种观,为了这些东西会牺牲掉观众能看得出来的另一些东西。如果这度拿捏的好,或者底限足够高,完全可以成为伟大作品。就怕又不具备超凡的审美品味,又无法潇洒取舍,中间的这个状态就是
    很想为这电影写点什么,没整理,写哪是哪。
    这是中国导演还没在浩瀚影史里迷失方向的时候,还没被身份焦虑困扰的时候,还没非得说出点什么的时候,拍出来的电影。有些导演总是有一些架子,有一些所谓的底限,或者有一些特别想表达出来的各种观,为了这些东西会牺牲掉观众能看得出来的另一些东西。如果这度拿捏的好,或者底限足够高,完全可以成为伟大作品。就怕又不具备超凡的审美品味,又无法潇洒取舍,中间的这个状态就是匠气和做作。
    哀乐中年这个片子有一种可贵的拙气。在各方面都基本过关的基础上,为了叙事这个完全单纯的出发点剪辑和运用技巧。没有杂念的这个状态是可以被感知到的。该用什么的时候用什么,而不是这手法太low了我要避免,或者说要不咱来个这个吧。
    叙事也是丰满而放松,在与观众的对话中用自己的这种无邪的状态调动情绪,整个资料馆拍手爆笑的时候,这观影体验,真是太美好了。
    这拙气并不是幼稚无知,而是一种选择。绝不煽情,但不只我一人笑着笑着,想流眼泪。
    敏华跟绍常有几段对话,在两人关系往男女情谊那里走的当口,敏华看绍常的眼神里有千言万语,退休回家那段,嘴上没说,全在眼神里说了,这女演员太灵了。
    怀表是一个很好的符号,配合着人物的状态,在当校长的时候提着劲,在退休了以后怀着旧。道具组好评。
    石挥真是挺拔,一股北京人的气。
    辞典掉在敏华脚边的时候能看见她的高跟鞋,讲究,服装组好评。

    生在那个年代,一定觉得中国电影很有希望。
    【详细】
    8172633
  • 舍不得打回车键
    2016/7/20 13:00:36
    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写给石挥
    “He did the books and he died.”
        “他写了书然后死了。”福克纳说希望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着。
        有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石挥,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人。
        迟迟
    “He did the books and he died.”
        “他写了书然后死了。”福克纳说希望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着。
        有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石挥,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人。
        迟迟不敢动笔,也越来越渴望写点什么,不想太感性,所以看了几乎所有看得到的石挥:他演的电影和写的书,以及他人眼里的石挥。
        天才无误。
        看石挥的电影,最初是纯粹的慕名,因为中国电影史绕不开他去。大学特意拉片看《关连长》,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被震动了。黑白年代拍解放军竟能如此挥洒自如,见血见肉,真开眼。明星石挥消失在关连长的身体里,与肖教员拉呱那场戏,轻松自然到与其他演员的表演风格格格不入,他分明不该属于那个年代。
        震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十余年就这样过去,期间不记得看过他的电影,翻查过他的资料,直到这个三月。
        因为对早期国产老片爱得痴迷,又作为铁杆张迷,开始有计划地看老片。《太太万岁》里的婆婆最喜苦情戏,越苦越好,但她自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喜剧人物。这位婆婆的戏几年前只看过一部《太太万岁》,直至《哀乐中年》《宋景诗》,才发现她不是玩票,且与石挥不少对手戏。这次看片是随机从《天堂春梦》开始,蓝马在片中是个无情有义的阔老爷,夺了朋友的孩子,养情人又把上官云珠演的太太气得半死。看时尚不知蓝马与石挥的好交情。这一部后,系统自动又自动推荐了几部,评分都不低,随便打开一部桑弧导演的,是《哀乐中年》。因早听说编剧有张爱玲一份,当然要看。
        《哀乐中年》之前,见识过《我这一辈子》里怎么演怎么有、完全掌控影片节奏与风格的石挥,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人艺早期创始人。所以印象中,石挥是银幕上泼洒自如、大气张扬的绝对大牌范儿。直到《哀乐中年》。看见开场他与老友在墓地相遇忆当年的一幕,我再次傻掉:这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老爸也是石挥?内敛、矜持、娓娓道来的人物形象叠加,这里自然有桑弧的力道,但看不到一点刻意去找人物感觉的痕迹,石挥再次溶解在陈绍常的哀与乐里,这太可怕。我不是演员,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进入一个角色的身体与抽离会不会很痛,会不会像《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那样令当事人濒临崩溃?
        后来又见到《姐姐妹妹站起来》里的马三,这居然也是石挥。他不介意把坏人演得好过好人,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他是豁出去地演,“忘我”两个字努到头儿也就是这样了。真让人心疼。那时并不知他的终极命运,但不知为何,已经有一丝不安,为他的不留后路而不安。
        僧格林沁是他演过的唯一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沧桑、狡诈、敏感、紧张,整个人都变了。戏少,知道从马上摔了下来就要结局,看得心里一阵紧似一阵。意大利电影评论家说整部《宋景诗》只看到了一个人,石挥。角儿都是这样,不论角色大小、戏份长短。在自己的行当,拼命到这个时候,同梅兰芳是一样的了。所幸。
        而我们是不幸的,注定看不到这位话剧皇帝一丝一毫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了。那是另一个他,邪魅狂狷、肆无忌惮,不需要照顾镜头,连观众都不必照顾。如果真的有时间隧道,我已想好要冲回去的几个时刻。当他在台上扮“秋海棠”时,我要在台下听清每一句台词,旁边有人咳嗽都不可以,尤其是那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当他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修改《我这一辈子》的结尾时,我会坚持要他无论如何让“我”活着见到解放军进城,和儿子海福紧紧拥抱;当他站在台上被批斗时,我要痛斥那些颠倒是非黑白的懦夫,无论是姓郑还是姓赵;在1957年11月的那条渡轮上,我会跑上前跟他聊天,像《雾海夜航》里的“小辫子”那样问个没完,绝不放他一人沉思的机会。
        如果一切成真,他定会好奇地问我:“你是谁?怎么好像什么都知道?”
        我会告诉他:“我是您的影迷。我来自那个您不曾到过的年代,在那里,仍旧有您很多的影迷。您的电影,我们看得如痴如醉。”
        也许,即便我穿越回去,结局仍旧无法改变。因为他是石挥,他也就没那么容易被改变吧。
        总看到他,在一幕幕黑与白的时光里,他分明站在摄影机前,永远挥舞着一截露在袖子外面的手臂说着同一句台词:“我在这里呀!”
        今年刚过一半,就知道最快乐的几个小时是北京电影节的那几个夜晚里。大风吹不动的中间影院影幕墙,一遍遍地预告着明晚的最新西片。在一旁麦当劳不夜的黄色灯光下,跟几个观众摸黑走近放映厅,一个中年男人对女同伴说:“这都是来看上官云珠的。”
        我不是。我没有话,静静地记住这一刻。
        电影是接头暗号。我们是自己人。
        《太太万岁》的片头音乐过香艳,像是一个与石挥无关的电影。那个岳父到底也一点不像他,他就是爱极了与观众捉迷藏。
        第二天是《恋爱与义务》,公布了阮玲玉的耀眼青春与未及的老年。因为黑白,又觉得石挥也这样坐在影院里看过、不小心睡着错过了阮玲玉与金焰无声的争吵。爱上电影资料馆,一座通往老上海、老电影、老爱情的时光隧道。
        最后一场是百老汇的《雪里红》。不必说,李丽华与石挥开过的玩笑一定令他开心到忘不了。
        找不到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去站片刻,解放后也不流行衣冠冢了。今年看到连《天仙配》都被后窗冠以“桑弧作品”。脑海中一片一片他的表情,都似不真。电影是巫术,用银幕吃掉了他们。阮玲玉在景深处越跑越远,虽然回头张望,却听不见有许多人在叫她;石挥眼睛小,瞟一下、瞪一眼、上下打量,都一定是真看到了什么我们不见的而不全是戏。
        我信灵魂的存在,就像信电影那一半真。

                                                                                                                           2016年7月20日 北京 暴雨
    【详细】
    80003549
  • 叶子阿姨
    2016/5/19 12:40:35
    你们的中年只能混吃等死,我的中年人生才刚刚开始
    去年4月17号晚上,我去王府井耀莱看了《哀乐中年》,今年5月19号资料馆放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观看。这是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石挥作品展被推荐最多的一部,于是我在买完了一堆60-120块的国际影展获奖大热影片之后,鬼使神差地买了这部只要20块的国产老片,并且本能地觉得它会比它们更好看。果然如此,在这部只有100分钟的电影里,我那样真实地看到了男主角陈绍常的一生,虽然这部1948年的影片距今将近70
    去年4月17号晚上,我去王府井耀莱看了《哀乐中年》,今年5月19号资料馆放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观看。这是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石挥作品展被推荐最多的一部,于是我在买完了一堆60-120块的国际影展获奖大热影片之后,鬼使神差地买了这部只要20块的国产老片,并且本能地觉得它会比它们更好看。果然如此,在这部只有100分钟的电影里,我那样真实地看到了男主角陈绍常的一生,虽然这部1948年的影片距今将近70年,如今看来却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许多情节和台词都相当发人深省,于是坐在电影院里的我,成了一个又哭又笑的傻子。

    在去王府井看《哀乐中年》之前,我由于一大早去资料馆排队的关系买到了下午《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票,这意味着我只有一小时左右的赶场时间。影片结束后我迅速跑到积水潭地铁站,却发现入口处的楼梯挤满了准备下楼的人,光是进站就花了十多分钟。可千万不能迟到啊!我想,我最讨厌看电影迟到了。于是我在周五晚高峰的二号线和一号线里一路狂奔,终于在电影开始前赶上了,你一定不相信,我感动到快要哭了。

    之前我说要去看《哀乐中年》,十个雪碧旁友说,《哀乐中年》我不敢再看,我心想,要不要这么哀啊!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片之后,也陷入了无限深沉而又不可言说的悲哀之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又有时代快速转变背后的不安和不甘。或许我就像是影片中石挥扮演的陈绍常一样,是个活在过去不合时宜的人,与时代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她说,你看,是不是特别惨,不敢看第二遍。

    说来也巧,那几天在电影节经常遇到一些60岁以上的大叔大爷大妈,并且与他们进行了愉快的交谈。记得某位大妈问我,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国外大片,国产老片你们爱看么?《武训传》什么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只有这些,而且还被禁了。我说,《武训传》应该也不错,但我只买了《哀乐中年》,现在还是有年轻人喜欢国产老片的,就是不太多。现在的导演太容易受到商业的影响,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纯粹追求艺术了,现在年轻人的选择也太多了,他们似乎更习惯有人把东西直接送到他们面前,而不是主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东西。但是我非常意外又十分开心地看到,影院里坐的都是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在周五晚上来看这样一场国语老片,但我想我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哀乐中年》的故事从墓地开始,也在墓地结束,但影片并非关于死亡,而是在探讨我们如何更好地生存。石挥饰演的陈绍常是个小学校长,中年丧妻之后始终未娶,独自一人把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抚养长大,薪资微薄却依然资助姐姐的孩子读书。他在清明扫墓时偶遇老友和他的女儿敏华,来到老友家见证了后母对敏华的冷淡,于是在姐姐劝他续弦时果断拒绝,想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再考虑结婚。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家庭,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那也是很幸福的事啊!

    姐姐的孩子小川学习非常好,小学毕业在全校考了第一名,还得到尺子作为奖励。但妈妈却执意让他学习做生意,他虽然不情愿却依然答应了,把尺子给了大弟弟说,我再也用不到了。陈绍常劝姐姐让孩子继续读书,姐姐却说,读书有什么用啊?好多大学生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这句话放到大学生遍地的今天,真是巨大的讽刺啊!有时候我难免会想,大学到底是干嘛的,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我们到底在大学里面学到了什么?此题无解,我只知道我应该要上大学,不然真的不知道能找到什么工作。

    电影散场之后,我在附近碰到一个三口之家,孩子大概只有4、5岁的样子,妈妈严肃地跟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别一天到晚就想着玩,不然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没出息……如果平时听到这段话,我可能也不会太在意,但我偏偏是在刚看完《哀乐中年》之后听到的,与电影中希望孩子早日赚钱的妈妈相比,这位妈妈的话无疑是另一种真实,但也许更加讽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没有丝毫长进,甚至可能比从前更加不如。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而是如何为更好地找工作做准备,仿佛赚大钱出人头地是生而为人的唯一标准。

    陈绍常的大儿子建中就是这样一位成功人士,目标鲜明动力十足,小时候的他想成为银行家,长大后第一份工作就去银行做了职员。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地说,我居然拿到了薪水,简直不敢相信!同事说,我第一个月也不敢相信,结果第二个月就麻木了……放到这一句的时候,影厅里所有人都笑了,但仔细想想,其实挺可悲的。我们太容易麻木了,对所有一切习以为常,不再有快乐和悲伤。

    很快地,建中就跟银行老板的大女儿好上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陈绍常准备去拜见银行老板,听从女儿的建议在路边刮胡子,建中却觉得这样太寒酸,你可以去店里刮胡子,为什么要在路边丢人?可惜陈绍常是个老派又节俭的人,路边刮胡子便宜又方便,为什么不可以?你要是嫌我丢人,有种结婚时别让我当主婚人。

    建中和大小姐结婚当晚,小姐陪嫁的老妈子忽然发飙,嫌陈家一切都太寒酸,自己居然连张床都没有。建中无奈之下只好请求妹妹建英让床,建英当然不肯,最后还是陈绍常把床让了出来,说是反正自己习惯了睡地板。他总是那么善解人意,总是会替其他所有人考虑,却唯独忽略了自己,也没有人会替他考虑。

    远走他乡的敏华忽然回到上海,爸爸去世了,后母想让她嫁给60岁的老头子,她无路可走,只好投奔陈叔叔。陈绍常带敏华回去跟后母理论,你怎么能让她嫁给60岁的老头子呢,都能当她爸爸了,你真是没心肝!结果反而遭到质问,你是什么人,凭什么管我家的事?于是陈绍常让敏华在学校里做起了老师。

    建中有了更多的钱和更好的社会地位,于是全家都搬到他买的新房里,新家的一切都非常好,唯一的问题是离学校远了点。陈绍常每天挤电车上下班,惊悚程度不亚于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铁,建中觉得父亲挤电车有损自己的公众形象,于是劝父亲干脆别去学校了,直接在家做老太爷享清福不是更好吗?陈绍常说,我的心态不老,身体也很好,只想工作,不想在家待着。

    这时建中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他说,一个人该做什么事,不是身体和心态决定的,而是他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别人都觉得你是老太爷,你就得按老太爷的路子走,不然人家就会看你不顺眼……这句话简直太有道理了,完全无法反驳,因为今天的我们正是这样被别人看待的,也用这样的方式看待别人。我们从来不了解别人,也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们甚至不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只是在做社会和别人“需要”我们做的事,却偏偏忘了我们自己“想要”什么。转眼几十年过去,我们的物质文明早已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始终停在原地,我们在乎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远胜过我们如何成为自己。

    面对大儿子的请求,陈绍常妥协了,他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学校,把学校托付给敏华,自己回家做起了老太爷。姐姐想撮合小川和建英,他没有自己做决定,而是先征求女儿的意见,可见他是个足够开明的父亲。之前说过,小川小学毕业就没有继续念书了,基本上算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建英的回答再次刺痛了我,没有学问不要紧,人好上进就可以了,好多大学生其实也没什么学问。我惊了,难道早在60多年前,我们的大学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吗?

    所有人都在羡慕陈绍常,夸他的儿子能干又孝顺,但他却整天闷闷不乐,因为实在太无聊了。本来还有女儿可以说说话,现在女儿也已经结婚生子,他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了。建中建议父亲去种花、养鱼、遛鸟、集邮、旅行、念佛……他一一照做,却丝毫感觉不到乐趣。对他来说,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吃饭睡觉吃饭睡觉,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是怕死,怕的是等死。

    陈绍常50岁了,大家都来到家里为他祝寿,表现形式为集体打麻将,他不喜欢打麻将,于是一个人在小屋待着。麻将还没打完,建中就被电台催去演讲,题目是《青年的思想问题》,他说年轻人首先不能赌博,我就从来不赌博,所以我才成了今天的我……陈绍常实在听不下去了,纯属胡说八道!跟社会上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样。

    百无聊赖之中,他想到了他的学校,于是他来到学校找敏华倾诉。敏华告诉他,现在学校每天都喝粥,已经连续20多天了,他之前养的小猫都给饿跑了。他离开了很久,回来时发现全家人都坐在楼下表情凝重,他问,怎么了?建中反问他,你去哪儿了?学校。那你为什么不直说?就在父子火药味十足的对话后,银行老板说,既然人已经回来了,我们还是继续打麻将吧……陈绍常找银行老板谈话,希望他投资小学成为董事长,并且讲起了那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一开始办这所学校的时候,学生非常非常少,你们一定想不到,只有12个,可是今天有600个……

    建中送了一块墓地作为生日礼物,陈绍常看了非常生气,也许就从那时候开始,他忽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转眼又是清明,他在亡妻的坟前又一次见到敏华,她说,我觉得中国人很奇怪,只有老年和青年,没有中年的概念,其实中年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时候,可以做好多事。他忽然开心起来,所以我是中年,不是老年?当然了!

    敏华劝陈绍常回学校教书,他顾虑到家人的感受和已经离职的事实,其实一开始他是拒绝的,但很快就被敏华说服。他每天很早出门,别人问他去哪里干什么,他就说去公园散步,某天他被佣人跟踪发现回学校上课,建中直接气炸了。从世俗的眼光看来,建中无疑是个成功人士,但是在我这里,他简直失败透了,他太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和评价,而且还要所有人配合他。

    小儿子建平也要结婚了,对象正是大儿子媳妇的妹妹,陈绍常说年轻人应该婚姻自主,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幸福。只是他现在还没有工作,等有经济基础再结婚会更好,建中说会帮弟弟搞定一切,于是陈绍常便欣然同意这门婚事。从建中到建英再到建平,陈绍常对孩子们的恋爱婚姻始终保持开明的态度,不会自作主张地胡乱介绍,也不会不明就里地横加阻挠,时代发展到现在,很多家长都还是做不到。

    学校里的孙老师忽然提出离职,原因是在新加坡找了份工作,比当小学老师赚得多,于是他向陈绍常吐露心声,把自己喜欢敏华的事告诉他,希望他帮忙说媒。敏华却说,我觉得他太自私,有了好工作就不要学校了。陈绍常说,我觉得他想赚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她反问到,所以你觉得我应该嫁给他吗?不然是要嫁给我吗?难道不可以吗?孙老师在陈绍常家等得好着急,好不容易等到他回来了,却听到他说,我帮你说了,她说要跟我结婚……孙老师不仅没有当场晕倒,反而一副“我早就知道了”的满心理解支持的样子,真是人民的好老师啊!

    陈绍常回家找建中谈话,说了自己要跟敏华结婚的事,这下全家人都晕倒了。建平说,我们结婚的时候爸都没反对,现在他要结婚了,我们也不应该反对。这句话惹恼了建中,那你自己去结婚吧,我不管了。建平马上倒戈,坚决反对爸结婚!建中找到了敏华的后母,于是后母劈头盖脸把陈绍常骂了一顿:当年我让她嫁人,你说那人年纪太大,都可以做她爸爸了,还说我没心肝……现在你居然要跟她结婚,你也可以做她爸爸了,你才没心肝!

    陈绍常在外面受了气,回到家也不消停,建中说,你们可以结婚,只要答应我三个条件:1.结婚的时候,全家人都不参加婚礼。2.你们要搬出去住,我可不想让她进我们家。3.我以岳父董事长的名义宣布,开除刘敏华校长职务。陈绍常把这些条件都跟敏华说了,想不到她完全不把这些事放在眼里:不来就不来,反正没人想让他们来,我还不想跟他们一起住呢,学校收了,我们自己重开一个……陈绍常质疑到,你以为开学校那么容易呢!没想到反而被敏华教育了:你总是舍不得过去的东西,这样怎么会有新的开始呢?

    陈绍常无意间发现了建中买给自己的墓地,于是便想在这里盖房子住,他感慨到:我活着的时候没地方住,死了之后的房子倒是早就买好了……建筑工人惊了,墓地怎么能住人呢?这时候,敏华又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活人比死人更重要,中国人把死看得太重了,却不知道怎么更好地活着。他们不仅盖了房子,还在这里盖了学校,开学第一天,陈绍常对学生们说,我之前的学校最初只有12个学生,现在有1000多个……而这所学校,刚好也是12个学生,这里的招牌不再是陈氏墓园,而是陈氏小学。

    陈绍常为这个家和3个孩子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也应该要为自己活一次,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了。他不仅没有死,而且还非常年轻,甚至比他的孩子们更加年轻。他还要做好多好多事,教好多好多孩子,真正属于他的人生,其实刚刚开始。

    曾经的他看起来幸福,实际却一无所有,现在的他虽然清贫,却是最幸福的人。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最想做的事,我想不出有什么事比这更幸福。他不再孤单,因为他感受到了爱,不是那种表面上做给别人看的、其本质是自私的爱,而是建立在理解和关心之上的真正的爱。因为爱,他得以从混吃等死的无聊状态中解脱出来,未来充满无数美好的可能,而尚未寻找到真爱的我们,人生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
    【详细】
    79015301
  • 云吞老丸子
    2015/11/23 0:50:24
    哀乐人生
    细微和细腻的东西,总和抽象挂钩,暗潮涌动,却难以用有形的东西来具化。因此,鸡毛蒜皮的市井生活、总体平淡略有波折的云云大众,以电影的镜头来记录他们,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哀乐中年》毫无疑问的做到了。

    一直觉得,用一部电影的长度来描绘一生或者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故事,实在是很困难,极易陷入到流水账的平铺直叙中。芝麻蒜皮的小事情,可以被说的多么妙趣横生,也可以被说的极度索然无味。而《哀乐中
    细微和细腻的东西,总和抽象挂钩,暗潮涌动,却难以用有形的东西来具化。因此,鸡毛蒜皮的市井生活、总体平淡略有波折的云云大众,以电影的镜头来记录他们,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哀乐中年》毫无疑问的做到了。

    一直觉得,用一部电影的长度来描绘一生或者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故事,实在是很困难,极易陷入到流水账的平铺直叙中。芝麻蒜皮的小事情,可以被说的多么妙趣横生,也可以被说的极度索然无味。而《哀乐中年》用100分钟的时间,描述了一个跨度十多年的故事,且颇具趣味性。

    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时间变迁的处理。时间的变化,并非显山露水,除了最后字幕打出的“一年后”,其余都是借助别的方式来表现。大儿子建中说着长大后一定要成为银行家,下一个镜头就到了穿着西装梳着油头的他;敏华进入到小学的三个月,一次闲聊中,说到了建中订婚的事……时间的迁移借助衣服、环境等来表示,而非硬生生的被切割。如同实际里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觉:无形、缓慢、但也留不住。

    日渐老去的父亲和日渐实际的子女——这似乎是家庭片讨论的永恒话题,或者说是每个家庭都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因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状态本身也具有时间,因此“状态”本身也在变化着。儿时依附着父亲长大的孩子长大了,有了地位、事业和妻儿。老去的父亲之于他,已成了依附他的对象。被依附的父亲,似乎只用做个乖乖接受指令的机器人就好,安心养老,安心窝在家里,安心地死去。50岁的中年紹常,就这样被归到了老人家的行列,活着的事情还没想明白,死后的住所倒是已被儿子和儿媳贴心的修建好,等着他踏进去。

    描述父与子、母与女关系的电影,有不少佳片,小津、郎雄都是料理这道菜的高手。当中的角色,并非谁是坏人,并非有谁罪大恶极。大家都是平凡人,既然是平凡人就存在着平常的好和平常的坏。这些细微的自私和自利,如同小水滴,一滴滴,滴在人身上,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但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积压,再坚硬的人也会被刺穿。

    这部电影里有诸多精彩的角色。除了石挥,我更想说说敏华这个角色,句中的点睛之句都出自她之口,且放在当今也依然适用。 被忽略的中年,被代表的年轻人,未老先衰的子女们,老夫少妻的搭档……在一众脸谱化的女性里,敏华显得那样的有光彩和有魅力。

    除此之外,电影里对照关系很有意思,一前一后,一来一往,非常工整。距今已有60年的电影,诞生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夹缝里,以电影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的生活方式,探讨着恒古不变的问题。当下再看他,里子里的东西却丝毫没有过时的部分,这也可以看成是时间在某些东西上出现的停滞现象吧。把这些以影像化记录下来,在日后很多年后依旧绽放光彩,这就是电影的极大魅力。
    【详细】
    76671128
  • 如是甚好
    2012/5/2 22:16:25
    《哀乐中年》:来自1948年的震撼

            课堂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位同学一再地说:“这是1948年的电影吗?这真的是1948年的电影吗?”惊愕和难以置信的背后,是来一部老电影带来的震撼。
            那一年大概不是个好年头,应该说糟透了。国势衰微

            课堂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位同学一再地说:“这是1948年的电影吗?这真的是1948年的电影吗?”惊愕和难以置信的背后,是来一部老电影带来的震撼。
            那一年大概不是个好年头,应该说糟透了。国势衰微,民不聊生,刚从日本人的蹂躏中解脱出来,又陷入一场残酷的内战。穷人只想着怎么活下去,富人则得想法子逃命了,因为夏季过后,政府的军队开始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共产党快打过来了!这年头,谁又有心思看电影呢?
            可是在这年头,没有宏大的叙事,远离纷乱的时局,《哀乐中年》却打算讲述一个中年教师的生活。主角叫做陈绍常,投身教育、开办小学、当了校长;为了儿女不受罪情愿几十年不续弦,辛苦抚养孩子;对姐姐和外甥则是慷慨解囊。一个好老师、好父亲、好亲戚,传统中国的好男人,大概就是这样了吧?后来陈校长的儿子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就把老头子拉去做了“老太爷”,富贵了,却很无聊苦闷。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曾想:这片子大概是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老教师屈服于商人,道德理想让位于货币权力,美好过去一去不返,怀念忧伤却无可奈何。但这种猜想随着陈校长最终冲破家庭的种种反对,毅然回到学校教书,并且终于顶着压力和年轻的女老师敏华结婚而证明是错误的,当陈校长和敏华略带羞涩地相视而笑的时候,我知道影片所所包含的远不是文化保守主义。
            对子女亲属的付出,对开办自强小学的执着与对名利的淡泊,甚至对友人子女的关心,让陈校长这一形象显现出仁爱宽厚、忧国忧民的传统士大夫的民族特质。但真正的博大不拒绝进步:从善如流地改掉打学生手心的习惯;对子女采取婚事顺其自然的开放态度,以至最终——竟像五四的热血青年一样——冲破家庭的重重束缚与所爱的人终成眷属。打手心意味着师生人格的不平等,父母决定婚姻意味着婚姻自由的丧失,改变这些正是对人的自由、平等的认可;追求自由、自主的婚姻,则更是对个体人格、价值和尊严的关怀与肯定。在这一点上,启蒙与进步的历史行程清晰可辨。但所有这些,又仍建立在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当陈校长和敏华在简陋的学校里抱着新生的孩子相视而笑,当匡济天下的宏伟命题与个体生命的愉悦幸福交汇在一起,谁又能说这里没有人间的温情与美好的希望?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学习和汲取他者的紧迫感曾一度让国人怀疑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往往把西方文明视为生机、活力与先进的代表而把古老的东方文明视为衰颓、过时和腐朽。而《哀乐中年》却告诉人们:民族与文化的生命力不会枯萎,接续自己的优秀传统仍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选择。从苦闷无奈到生机勃勃,陈校长的哀乐中年诠释了远为宏大的命题。而反观他的大儿子,不管如何走红十里洋场,不管如何富足气派,不管如何掌握新潮的生活娱乐方式,却依然透着虚伪、自私的腐朽气息。西方与东方在这里不再是先进与落后的线性先后关系,而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启蒙和进步的历史主题联结在一起,或许正是影片的深刻之处。
            尽管有这么深刻的主题,影片却依然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难得的“好看”的国产片。从美学的类型上说,影片大致还属于优美的范畴。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了陈校长对“老太爷”生活的不适应,充满了幽默风趣的喜剧色彩,最后一段落讲陈校长和敏华冲破重重阻力结成连理,依情理应该有些沉重,但是影片也刻意避免加以渲染,处理得相对淡化,以符合整部片子的风格和基调。
            其实,影片主角的生活并不平坦舒适。自幼丧父,备受后母欺凌,终于离家出走,敏华走过的是艰辛的人生历程,而与子女决裂追求自己的婚姻和幸福,陈校长内心也未尝没有酸楚。事实上,敏华幼年丧父,缺失父爱的关怀和保护,在那时对她关心爱护的“陈叔叔”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正直、善良的形象。她对陈校长的敬畏和依恋,不啻是对这种道德人格的肯定和归依。反过来看,陈校长退休后的生活百无聊赖,寂寞苦闷,死气沉沉,而年轻、开朗、富有活力、追求自由的敏华恰恰带给他的生活以生机。因此,道德话语和人格追求,本来就融汇在爱情之中。而所以他们能够冲破重重阻力而结婚,所以能在开办学校的贫困艰辛中感受到幸福,又仍是那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儒家精神的延续和显现。可见,优美的背后有崇高:惟其优美,影片给人愉悦欢快的观感,惟其崇高,这种愉悦又不致流于浮浅和空洞。而这,大概是《哀乐中年》在美学风格上的独特和精彩吧。
            关于影片的手法、技巧方面,历史系学生也不甚了解,但是就观影的感受而言,确乎可以感到影片拍摄上的拿捏自如,推拉摇移、场面调度、长镜头等等都恰到好处,还有重复式蒙太奇的一再运用,画外音与画内音并现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一处手法,是展现陈校长试着学习、体验新娱乐方式的一组闪回镜头。画面迅速地展现出陈校长试着养花、养鸟、钓鱼等娱乐活动,脸上充满了不解和懵懂的表情,充满了喜剧色彩。
            展现人对外部世界的荒谬感,这跟西方后现代艺术有些相通。但是,又依然不同。那种彻骨的悲凉感,那种无从解脱的无可归依感,在这里依然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嘲讽和解构,依然是与肯定性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民族还面临生死存亡,黎民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远的不说,陈校长的自强小学还处在发不出工资的困窘中,让他如何能安心享受这些情调和娱乐?在对纸醉金迷生活的厌弃背后的,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荒谬感背后的,依然是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理想和方式。而把来自于西方的电影艺术技巧服务于中国式的道德理想的诠释和建构,影片的技艺也着实让人难忘。
            同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一样,《哀乐中年》上映的时候也备受冷落。是的,这是1948年,这一年,谁会去看电影呢?救亡压倒启蒙,政治笼罩思想,时局窒息文艺。这大概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化人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中国电影人没有退场,他们还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讲述一个哀乐中年的故事。中年——不同于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同于暮气沉沉的老年,他们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会是一个隐喻吗?就像梦里的中华——不是新生的现代工业文明,也不是腐朽而保守的农业文明,它欢迎启蒙和进步,却依然保留自己伟大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当时局的纷乱平息,当社会变革的阵痛消逝,这个古老民族仍将以它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精神走向世界,成为后现代人类文明的引领者?而这,在纷乱难熬的1948年,仍是优秀的中国人美好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念?来日不可知者也,但中国电影人仍在最坏的年头里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微弱的声音,至少已足以震撼六十多年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电影史选修课上的年轻观众们。
            
    【详细】
    54123258
  • 浮云客
    2012/3/25 23:37:27
    我不在那儿(算不上影评,只是观后感)

    幸福。这是我走出放映厅时的心情。一部电影能给我这样的感受,这很少见。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我差不多又看了两遍,这对我来说则近乎罕见了。石挥让我着迷。通常来说,我为一个男演员着迷的时候,他们都在爱情故事里。但这回,是在女儿问他你的手杖哪里去了,他说哎呀忘在刘老伯家里了的时候(或者他说的那个词不是刘老伯?我听不太清,不过这不重要),是在他用可爱的语气读着女儿记账似的日记

    幸福。这是我走出放映厅时的心情。一部电影能给我这样的感受,这很少见。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我差不多又看了两遍,这对我来说则近乎罕见了。石挥让我着迷。通常来说,我为一个男演员着迷的时候,他们都在爱情故事里。但这回,是在女儿问他你的手杖哪里去了,他说哎呀忘在刘老伯家里了的时候(或者他说的那个词不是刘老伯?我听不太清,不过这不重要),是在他用可爱的语气读着女儿记账似的日记的时候,是在他掏出老怀表,眉头一皱,生气地说“嗯,又停了”的时候。这些时候,爱情故事还没有开始。今天我在一本电影史的书里读到一个老导演徐昌霖的访谈,他说“《哀乐中年》演的比较失败。《太太万岁》也一般。因为到底不是万能的,那个角色不是他最喜欢的,是人家让他演的。他当时是‘文华’公司的头牌男明星,任何戏都要他演”——“那个角色”到底是哪个角色?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不希望是前者,但也许他说的就是前者。可是我又没法问他,您说的到底是哪个角色呢?我讨厌这样的语焉不详。我也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朱嘉琛饰演的敏华。我喜欢她和喜欢男主角一样多,或者,只比男主角少那么一点点。女人。穿旗袍的女人。被柔光包裹着的女人。黑白胶片里的女人。究竟是黑白胶片让她们更美,还是她们的美让黑白胶片熠熠生辉?她们各不相同,仪态万千(可现在电影里的女人们都变得千篇一律)。敏华问,那么你想我是不是应该答应他呢?她说的不是,你希望我嫁给他吗?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微微颤抖。在这部片子里,爱情的感觉(或者我所以为的爱情的感觉)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我甚至对老夫少妻式婚姻的印象也大为改观。这其实不是我看的第一部石挥出演的电影(客观的讲是《姊姊妹妹站起来》,主观上却不能算),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初次相识总是印象深刻,而这里又恰巧有一个爱情故事,除了《假凤虚凰》(我甚至怀疑有生之年能否看到这部胶片)外,他的角色大概都与婚姻爱情无关。你自然会去搜索他的资料,你自然也会知道在1957年冬天的某个夜晚,他跳进了汹涌的黄浦江。他如果活到今天,会是97岁,但很少有人能活到97岁,所以我猜测他也许甚至必定会在这之前离世。这样一来这个日子便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我只能去追忆。没错,就是这个词:追忆。某些人的世界结束的时候,我的世界还没有开始。我无法冲破岁月的坚冰跨过时间的长廊。我不在那儿。我看老电影,一大目的便是想看看中国人曾经是怎样生活的。但那样的时空消失了,那样的肉体也早已消亡了。前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纪录片,从而得知一个惊人的“常识”——当母亲还在外婆腹中之时,那些孕育我们生命的卵子就已经准备好了。生命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奇迹,也因此,再没有比肉体的消亡更叫我恐惧和悲伤的事情了,而我们每一天都在一步步地走向它,时间一旦启动便无法回头。诚然如乙所说,假如今天与明天相同,明天与后天相同,假如时间的差别消失,一切便也没有了意义。可所有的意义叠加的重量抵得上那一秒钟的戛然而止么?甚至,意义究竟是什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在那儿。我,不再在那儿。

    【详细】
    53601270
  • 时间的玫瑰
    2012/1/6 20:20:40
    转载:柏邦妮
    49年电影《哀乐中年》里有几句点题的对白:“中国人太在乎死后的事,却太不在乎活着的人。”“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却没有中年。中年其实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年龄。”“活人总比死人重要。”——生总是要比死重要,生活着和工作着总是美丽的。也呼应了片头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刚才看了桑弧的《哀乐中年》,非常好看。日常琐事,人情冷暖,写得很日常,也很准确。写日常最难。我们现在的电影,失去了写日
    49年电影《哀乐中年》里有几句点题的对白:“中国人太在乎死后的事,却太不在乎活着的人。”“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却没有中年。中年其实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年龄。”“活人总比死人重要。”——生总是要比死重要,生活着和工作着总是美丽的。也呼应了片头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刚才看了桑弧的《哀乐中年》,非常好看。日常琐事,人情冷暖,写得很日常,也很准确。写日常最难。我们现在的电影,失去了写日常生活的能力,可悲。我们的电影就像我们的审美趣味,太倾向于宏大叙事,何时能回到“小即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日常生活,尊重生命规律,我想大概就好多了。
    看完了《哀乐中年》,石挥演得太好了。别人往往都还带着话剧表演的痕迹,但是他完全是属于电影的,是电影演员。那一派松弛,温润,自如。我最喜欢看他装傻卖呆的样子,装糊涂里有一种悲凉。有人说他像年轻时候的郎雄,真像。女主角朱嘉琛气质宛如空谷幽兰,天然的美,如今再没有了吧。
    【详细】
    5258410
  • 太太小主
    2011/9/21 0:14:27
    人和世界《哀乐中年》1948年出品,桑弧作品
                                     &n
                                                            人和世界
                   《哀乐中年》1948年出品,桑弧作品

         对于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珍贵的影像资料,那些可爱的演员们,我心中充满了感谢和激动,但是更多的是敬畏。今天有幸在影院观看了桑弧的《哀乐中年》。
         这是讲述了陈绍祥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家庭故事。
         同时也讲述陈绍祥和刘敏华的爱情故事,一个近五旬的中年男人和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的一段新的人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思想。
         桑弧、石挥和朱家琛,对于前面两人的喜欢的狂热已经变为淡定了,从《哀乐中年》开始,对刘敏华的扮演者朱嘉琛的爱慕似乎开始膨胀了。这个朱嘉琛据闻是黄宗江的前妻。黄宗江是个才子,但更是情种,毕业于南开大学后,便美参军,后归国创作,经历了五段感情,朱嘉琛可能也只是黄宗江生命中的一滩昙花,两人的婚姻关系并不漫长,而黄宗江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病逝于2010年。关于朱嘉琛,这位女演员,散发出书卷气息,同时夹杂着清新柔和的风味,我也心里顿生爱慕之情。桑弧当时也是因为喜欢朱嘉琛的气质,所以才请来了她来当《哀乐中年》的主演。解放后,朱嘉琛这位美人儿便追随黄宗江参军,后来两人便离婚了,昙花一现的朱嘉琛,此后逐渐被世人所忘记。
         这部产于1948年的电影,其艺术品位和思想质量跟当下的电影相差无几。更令人吃惊的是,影片所表露的思想观念更是直指人心,突然发现,五十年前的人所拥有的生活观念和五十年后的人们所怀揣的生命理念毫无变化。从电影中反思自己,反思生命,这是我所追求的,桑弧用电影化的手法让我达到了目的。
         首先是生命观,人的生命观的改变大多是因钱而起。早年的陈家,母亲离世,父亲只是一家小学的校长,拿着微薄的收入,家里三个孩子上学,陈绍祥还供给着自己姐姐的孩子上学,一大家人其乐融融。那时候,大人的生命观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然后长大成材,而自己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应该的,值得的。因为在陈绍祥的心里,孩子是自己的全部,是家庭的全部。
    后来,三个孩子长大了,女儿嫁人生子了,大儿子荣升为银行的二把手,也娶媳妇了,二儿子谈恋爱了。老人要开始当“老太爷”了,一天到晚可以在家吃喝玩乐,一切只是等着死亡的到来。因此,连家里的仆人都不把这位老太爷当回事儿。于是,大家的生命观开始变了。老太爷生日,儿子就给“老太爷”建墓园,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等死这件事情只是自己意识到的,那还是开心的。但是如果旁人也认为你活着只是等死,那这件事情就严重了。生命的意义是让别人能感觉到你存在的价值或者是利用的余地,一个等着进坟墓的人,还会有别人认可的价值?
    “老太爷”实在无法继续这种“老太爷” 般的生活下去,于是他回到了学校去找刘敏华,刘敏华是一个温婉动人的女子,她一直将自己对陈绍祥的情感对都深藏于心中,却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希望。刘敏华对陈绍祥的情感起源,从某种程度上,陈绍祥是代替了一个抚慰她心灵的角色。刘敏华的父亲在后母面前总是唯唯诺诺,就算是面对后母对女儿的胡乱指责,刘父也只是忍气吞声。而陈绍祥对刘敏华的点滴关心和呵护,却让这位善良的女子将陈绍祥的关怀铭记于心。多年以后,刘敏华长大了,出落的亭亭玉立,美丽动人。心中空虚多年的陈绍祥,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女性角色来倾诉,来陪伴,唯一的女儿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无暇顾及他。恰恰此时,是她,给了这位“老太爷”新的生命希望。而陈绍祥的坚决和果断,让这一份新的生命希望开始燃烧。
     其次是反思人。反思人的目的是希望看到人可爱的一面。而看到人可爱的一面则是建立在看到人丑陋的基础上。但是,在电影中,丑陋不能挟带十分强烈的批判色彩,不然的话,人便不是一个电影人物。
    第一,陈绍祥是一个可爱的人,对儿子安排的“老太爷”生活言听计从,收集邮票、旅游、养花、养鱼等,他是一个可爱的老人;后来自己明明悄悄的喜欢上了刘敏华,却全然不知,当知道之后,他表现出来竟是坦率和果断。就个人视点而言,这是一个小漏洞,当陈绍祥得知自己的心里一直藏着刘敏华,表现出来的爱首先应该是羞涩的、纯真的、可爱的,接着才是大胆的、直爽的、毫无顾忌的,直接忽略了第一步,便会减少这个中年人另一份纯真的可爱。但是相反的,这个可爱的人,是不成熟的,因此表现出来的便会是自私、无厘头。如自己生日之时独自离家,如果儿子对父亲足够的漠视,那么这次的五十大寿便可忽略。陈绍祥被“老太爷”的这种称呼所忽悠了,所以啥也不干了,养花养鱼,打麻将,因为,老人从来都是不需要学习的。于是,陈绍祥始终如一的延续着自己老一套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个迷乱的年代来说,似乎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如果陈绍祥的后半生没有遇到刘敏华,他将会怎样度过他的余生?是学会与人沟通,还是保持一如既往行为风格?第二,刘敏华的后妈是一个丑陋的人,她为了生计,为了占有,不得不排挤刘敏华,并将她找个人家嫁了。陈绍祥骂她没心肝,她也认了,后来女儿要和陈绍祥结婚,后妈站了出来接着骂陈绍祥没心肝,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这个时候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她是可爱的,只是这种可爱是肤浅的,柔弱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观看的时候,是故事重要;思考的时候,是思想重要;回味的时候,是人重要。是那一群人,给了我们一个新世界的故事,一个新世界的思想,让我们享受,引起我们的层层思考。
    【详细】
    51032777
  • nvrennvren
    2011/8/18 16:41:29
    这个片子,实在太“进步”了
    看了些片子,石灰 这个家伙思想“进步”性已经超过 世界水平了,已经不是中国的问题了

    这个片在教育,婚姻,事业都有绝对超出当时世界水平不少的“先进”观念。

    当然了, 有很多方面,“跃进”的有点过头了。但是当时中国影人拍出这一系列电影
    真的很了不起,完全颠覆了我对于中国的看法。这种感觉很复杂,但总体还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震撼的。
    哎,如果胖忽忽的猫主席不接手,
    看了些片子,石灰 这个家伙思想“进步”性已经超过 世界水平了,已经不是中国的问题了

    这个片在教育,婚姻,事业都有绝对超出当时世界水平不少的“先进”观念。

    当然了, 有很多方面,“跃进”的有点过头了。但是当时中国影人拍出这一系列电影
    真的很了不起,完全颠覆了我对于中国的看法。这种感觉很复杂,但总体还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震撼的。
    哎,如果胖忽忽的猫主席不接手,让人无限遐想。。。。

    另外我承认我很喜欢这里面哪个女教员,十分好的模范.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开放,进步”,现在很多人曲解了这些概念
    从个人气质讲 ,她也很漂亮,那时候几乎没什么整容,妆也够谈,可以放心去爱慕了。
    同类型的还有 青春之歌里面的谢芳,我也爱的不行。


    对了,这个片和黑泽明那个暴力分子的“生之欲”比较起来怎么样啊。。?
    据说那个片子也是说老年男性的生活问题。
    【详细】
    5068410
  • 星探
    2006/6/23 16:13:18
    关于这部影片的记忆
    我在1991年的时候到上海拜访了桑弧。那时我刚看过这部片子的录像,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女主角扮演者朱嘉琛特别喜爱。当我问起这部片子时,他说这部片子是他根据一个朋友的经历编写的,目的正如影片所表明的: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女主角是黄宗江的前妻,当时刚刚完成了《大团圆》的拍摄。桑弧认为她气质好,演技也不错。

    后来有文章说此片是张爱玲编剧,为此桑弧特意写文章反驳说电影和张爱玲无
    我在1991年的时候到上海拜访了桑弧。那时我刚看过这部片子的录像,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女主角扮演者朱嘉琛特别喜爱。当我问起这部片子时,他说这部片子是他根据一个朋友的经历编写的,目的正如影片所表明的: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女主角是黄宗江的前妻,当时刚刚完成了《大团圆》的拍摄。桑弧认为她气质好,演技也不错。

    后来有文章说此片是张爱玲编剧,为此桑弧特意写文章反驳说电影和张爱玲无关。


    【详细】
    1054214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