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影评中讲述了“伦理的形成”,指出伦理的形成是先天的,并不是社会化的产物 - 然而这仅指代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伦理。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伦理”指代人与人所有的关系,不止包括父子与母子之间,而这也正是人类的独特之处,人类可以创造自己的伦理,或者说规则。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引导人际关系的清规戒律,这些都是人类的创造,虽然其中的大多数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甚至在现代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但是他们都在历史中起到过作用,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实际上,人类真的需要秩序吗?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的礼崩乐坏,文明陷入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黑暗,但是人类每一次都走出了黑暗,所以人类若只想存活下去,那么广泛的秩序是不必要的,但是人类内心有一种对秩序的强烈呼唤,这种呼唤不允许人类在黑暗中长久地活着,人类需要光明,或者说规则。人类能够走出黑暗,凭借的正是内心规则的指引,它就像头顶的星空一样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直至度过黑暗。所以即使人类不需要普世的规则,也需要心中的道德铁律来指导生活的继续。
伦理的破灭和重建也是人类独有的事情,这可能取决于人类极高的可塑性,或者说人类的许多建造(Building)都是后天的,而后天的东西往往不如先天的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其他生物的进化总是缓慢的,而人类文明的进化却突飞猛进,因为文明的建造总是依赖后天的学习,而人类总是有很多时间和余力去学习,久而久之文明就会呈现出不断进化的形态。
相比几乎不怎么变动的基因,早期的人类语言有很强的易变性,一门语言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失传,这一点非常不利于文明的延续 - 早期的人类文明始终处在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像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河水,这很可能源于语言的易变性。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出现了莎草纸,这为文字的普及提供了条件,而且使语言朝着有迹可循的方向发展,从此语言和文字就形成了对应关系。几百年后,埃及出现了金字塔,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 建造金字塔所需要的蓝图就记录在莎草纸上。可以说,文字就是人类发明的基因,它让文明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呈现出一种不断进化的形态。
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文明的陨落,以及伦理的崩坏。古埃及象形文字也曾面临失传的窘境,我们可以说人类发明的基因永远赶不上天然的基因稳固。但是即便埃及当地人已经不再使用象形文字,它的影响也在地中海的其他地区流传,最后影响到了现代表音文字的产生,如果说现代文字中流淌着象形文字的血(基因),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左赛尔法老曾经说,只有金字塔倒塌的那一天,文字才会真正的消失 - 现在金字塔没有倒塌,文字也没有消失,这从侧面印证了文字和文明的对应关系。
人的基因固然稳固,但是远远赶不上文化的基因(模因)变通,模因就像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人们想要将其连根拔起,它的种子又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
有人问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模因会消失吗?就像我前面说的,模因不是基因,不需要以人为载体,但是人的消失可能会让模因停止流通,直到其他文明的生物能够再次理解人类的模因,就像商博良再次发现象形文字。而且人类的探测器已经飘出了太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模因也驶向了外太空,这一点似乎比人类实际到达那里更有意义。
有很多人说,看看现在的网络文化,你就知道模因不是什么好东西。首先,我不认为模因有好有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模因很难说是好是坏,而且对当时的人是坏的东西,对今天的人不一定是坏的,好坏的定义总是随时间变化。如果一件人造物自出生以来就被认为是坏的,那么它应该很难长久地存在,或者说,即便它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坏的,那么仍然有少数人承认它的价值并使之存在,而我们又不能轻易地抹杀这少数人的态度。因此,对价值的定义仍然渗透着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价值的多元化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广阔玄妙。
不论怎么说,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模因一定渗透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并非是毫无价值的。
所以,究竟什么叫伦理呢?我更愿意相信,伦理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规则,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则,而规则在不断变化,其中体现的是人类对他者的理解,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所以,相比伦理实际意义的破灭,我更愿意体现一种“伦理理论的破灭”,以此向更贴近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发出召唤。
我们呼唤新时代的诞生,就像我们呼唤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