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念念不忘,因为梗实在是太多了!
奥巴马出生证、各路明星“客串“/恶搞(霉霉、*NSYNC、“蚁人”等等)、经典电影 ET 等等…… 政治梗、流行文化梗密度之大,堪称眼花缭乱。
最喜欢调侃NSYNC和小李子的两个梗,都在最后一集。
不夸张地
看完之后念念不忘,因为梗实在是太多了!
奥巴马出生证、各路明星“客串“/恶搞(霉霉、*NSYNC、“蚁人”等等)、经典电影 ET 等等…… 政治梗、流行文化梗密度之大,堪称眼花缭乱。
最喜欢调侃NSYNC和小李子的两个梗,都在最后一集。
不夸张地说,如果不理解这些梗,会少一大半的乐趣。
于是在此,地毯式梳理本剧的60个经典玩梗,全部更新完毕,欢迎收藏点赞支持~
当灯神催促着人类许下愿望时,她识破了他比她更需要这些愿望的真相,于是他不得不为自己辩白。在此《三千年的渴望》似乎还在探讨故事的魔力,但看到最后才发现它不过是又一个爱情童话,只是主角从青年男女换成等待了三千年的精灵与讲故事的女人。如果说那个迟迟不曾得到自由的精灵所经历的是一场又一场有关爱与失去的洗礼,那么这个向来不肯丢弃理智的女人所自矜的就是一次接一次关乎自我欲念的压抑。起初她急切地想要证明精
当灯神催促着人类许下愿望时,她识破了他比她更需要这些愿望的真相,于是他不得不为自己辩白。在此《三千年的渴望》似乎还在探讨故事的魔力,但看到最后才发现它不过是又一个爱情童话,只是主角从青年男女换成等待了三千年的精灵与讲故事的女人。如果说那个迟迟不曾得到自由的精灵所经历的是一场又一场有关爱与失去的洗礼,那么这个向来不肯丢弃理智的女人所自矜的就是一次接一次关乎自我欲念的压抑。起初她急切地想要证明精灵更需要人类而非人类需要精灵,因为他依托人类的欲望而存在但她可以无欲无求,可随着他愈发坦诚这一点之后她才意识到或许是他们双向的渴望才让他们相逢于此。最终爱欲汹涌而来,她却选择放手——于是他是否真实存在又成了谜。或许只是她讲了又一个故事,为了爱放下身份改变自己的示巴女王,为了爱丢弃理智乃至生命的古尔登,为了自洽总算割舍以爱为名的占有欲的泽菲尔,最终凝炼出一个理智清醒却仍旧渴望爱的女学者阿莉西亚——她曾羞于承认对于爱的幻想,也曾云淡风轻离开失败的感情,然后她质疑一切。好吧,归根结底这是男人拍出的电影,他用他的镜头讲述一个女人讲故事,在男人的叙述里没有女人可以真正封心锁爱,哪怕她看起来无欲无求,在她心底仍旧潜藏着爱欲狂潮。那么讲述一切的瓶中精灵到底是那个身姿伟岸的男性精灵,还是这个戴着眼镜的苍白女子呢?嗯,只是故事,真真假假,仅此而已。
故事发生在东北,一座美好得不像在东北的小工业城市,电影移植了台湾人的记忆印象。片中出现数字和16mm两种拍摄方式,一种记录、一种抒情,并行不悖。从画家的现在开始,模糊地出现了过去点滴,变化了的朋友模样,短短70分钟,却带来了四季如歌的感觉。显然,这是一部经过美化修饰的电影,它经过抽象处理,营造一种被升华了的乡愁。打从2010年看过《金城小子》,再到2012年在HKIFF重温,美不可言之余,我
故事发生在东北,一座美好得不像在东北的小工业城市,电影移植了台湾人的记忆印象。片中出现数字和16mm两种拍摄方式,一种记录、一种抒情,并行不悖。从画家的现在开始,模糊地出现了过去点滴,变化了的朋友模样,短短70分钟,却带来了四季如歌的感觉。显然,这是一部经过美化修饰的电影,它经过抽象处理,营造一种被升华了的乡愁。打从2010年看过《金城小子》,再到2012年在HKIFF重温,美不可言之余,我能例举出非看本片不可的几条理由。首先,《金城小子》是部非常适合(甚至可以说必须)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摄影和配乐俱佳。姚宏易用高清数字和16mm交替拍摄,营造出现实和诗意的双重画面(7月北京侯孝贤作品回顾展,侯孝贤就神叨叨地想用16mm胶卷拍摄新片,大谈器材开涮李屏宾)。前者精心谋划,跟着刘小东的脚步穿越小城,拜访旧友。后者随心所欲,全靠瞬间的灵感冲动,捕捉着乡愁的神韵——那就如同刘小东画作的诞生过程。其次,这是一部容量惊人的纪录片,近到城市化,远至美术和电影的艺术碰撞,从中可以感受画家的思绪,回味台湾电影的乡愁,更会惊动观众内心深处的记忆。刘小东已经几度跟电影结缘,但对姚宏易来说,这却是他的闪亮登场(《爱丽丝的镜子》风评不佳)。作为侯孝贤系的得意门生,他在东北的乡土上唤醒了台湾的灵魂,这也更加证明,从黑土地到美丽岛,中国人的情感是完全相通的。再者,即便有刘小东的广告片或命题作业之嫌,然而《金城小子》的故事和情感脉络却很清晰,其中深意绝不只是所谓的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影片把重心放在了老朋友们跟金城的风貌上,有小有大,相得益彰。最后,它有类似于《侯孝贤画像》结尾的KTV,更有《钢的琴》开头的《三套车》,如果你还想听着维瓦尔第的《四季》,回忆起《风归来的人》到《10+10》里的《黄金之弦》,乡愁跟怀旧病一起发作,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那么,《金城小子》会交出满意答卷。【格瓦拉SIFF十日谈 &《每日新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版权归原作者“影视左右”所有,未经原作者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搬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版权归原作者“影视左右”所有,未经原作者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搬运~】 《良心护士》: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的实力交锋之作 医者有一双救人的手,但也握着杀人的刀。乔治·马丁在《冰与火之歌》一书中,不只一次说过类似的话。而在残忍的现实中,也确有这样的事件。 《良心护士》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名为查尔斯·卡伦的护士,在工作的16年内,相继杀害了400名左右的患者,没有确切的数据是因为人数太多,多到他记不清楚了。 San Kaew是一个狡猾的女孩,她伪装成一个男孩来寻找她的真正的父亲。然后她终于见到了他。帕宁,一个球员商人,被震惊了,然后他想起他曾经和一个叫蒂普克森的女人有过牵连,她是San Kaew的母亲。他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淑女男孩,并试图成为一个好榜样,他可以成为一个男人,但他不知道她是一个女孩。 San Kaew是一个狡猾的女孩,她伪装成一个男孩来寻找她的真正的父亲。然后她终于见到了他。帕宁,一个球员商人,被震惊了,然后他想起他曾经和一个叫蒂普克森的女人有过牵连,她是San Kaew的母亲。他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淑女男孩,并试图成为一个好榜样,他可以成为一个男人,但他不知道她是一个女孩。 最近热播的《黄土高天》讲述了以秦学安、赵秀娟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和农村干部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艰苦奋斗四十年的故事。这部首播于中央电视台的主旋律电视剧,在经历两轮热播之后登陆重庆卫视。许多原本不关注这类题材剧的年轻人也慢慢在这部剧里找到共鸣。 与其他讲家长里短的农村题材剧不同,这部剧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讲的是三代农民的青春史和奋斗史,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剧中的秦学安大胆创新,带着大家 最近热播的《黄土高天》讲述了以秦学安、赵秀娟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和农村干部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艰苦奋斗四十年的故事。这部首播于中央电视台的主旋律电视剧,在经历两轮热播之后登陆重庆卫视。许多原本不关注这类题材剧的年轻人也慢慢在这部剧里找到共鸣。 与其他讲家长里短的农村题材剧不同,这部剧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讲的是三代农民的青春史和奋斗史,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剧中的秦学安大胆创新,带着大家挥洒热血、摆脱家乡的贫困现状。那是上一辈人的青春。而秦奋、秦田这样积极、努力的年轻人更能引起我们这代人的共鸣。 “青春”、“梦想”、“热血”、“敢于尝试”,这些关键词都很接近这部剧后半部分出现的那些年轻人的气质。他们敢闯敢想,有勇有谋,积极创业,想要有一番作为。这部剧中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下,显得更加激动人心,也有着与其他创业题材电视剧不一样的魅力。 创业情节之所以能够引起很好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满满的正能量。它能引起有过相似创业经历的人的共鸣,也对那些即将创业、正在创业的人正面引导,积极鼓励,传递正能量。同样是讲创业,前段时间播出的《创业时代》也是以创业为点,以主人公的创业道路以及时代发展的脉搏,将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故事描绘得真实动人。而在《黄土高天》里那些积极创业的人身上,更是有一代创业者的印记,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家乡,并愿意为之努力拼搏。可见,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青年奋斗、实现梦想的沃土,两部剧中的创业者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和奋斗史。 而不同之处在于,《创业时代》依托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讲述了一群热血年轻人的创业故事;《黄土高天》讲的是改革开放大环境下,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儿郎回到家乡如何一步步扶贫创业、带动家乡发展的故事。前者是在城市中的创业,后者根植于农村。《黄土高天》让我们看到了可以实现广大青年人生价值、为之奋斗的地方,不只有城市,还有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壤。 《黄土高天》中秦奋这个角色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优秀青年的代表,留学归来的他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但长期的国外生活让他缺少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因此他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下到地里,抡起锄头从头学起。他主张用现代理念来发展农业,告诉大家现在“种地不能像之前那么种了,要讲科学、懂技术、会经营”。虽然异想天开的年轻晚辈时常与保守的父辈产生观念上的撞击,但在彼此的努力中,家乡正稳步向前发展,各种新兴产业遍地而开。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真实事例。他们有的从很早开始就留学海外,用功念书、提升自己,毕业后又放弃了外面世界的高薪收入,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发展农业、创办合作社,然后带着乡亲们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不正是剧中那些年轻的创业者吗? 根植于现实的人物塑造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以秦奋为首的年轻人们很有时代特点。他们正值年轻,热血且充满激情,这大概也是这部农村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受到这么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原因。 古 月 这动漫里面坏人永远能活到最后,好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哪怕主角的打败了几次对手,对方就是不死,还要时不时死你这边几个人,编剧真的很有意思,这里面正的永远都打不邪恶势力,真的很不错的一部反面教材动漫,还有这个剧情越来越看不明白,人找了二季还没找到,能力者也越来越多,主角就是菜鸡一只,是个人都能打死他。 这动漫里面坏人永远能活到最后,好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哪怕主角的打败了几次对手,对方就是不死,还要时不时死你这边几个人,编剧真的很有意思,这里面正的永远都打不邪恶势力,真的很不错的一部反面教材动漫,还有这个剧情越来越看不明白,人找了二季还没找到,能力者也越来越多,主角就是菜鸡一只,是个人都能打死他。 几百年来,中国男人一直很怕听到两句话。 第一句能让听者心头一颤,即便再强装镇定,这几个字也足以让人头皮发麻。第二句就更可怕了,听者轻则脸色瞬变,重则慌不择路,夺路狂奔。好家伙,真有如此魔力的两句话吗?有的。 这第一句是: 几百年来,中国男人一直很怕听到两句话。 第一句能让听者心头一颤,即便再强装镇定,这几个字也足以让人头皮发麻。第二句就更可怕了,听者轻则脸色瞬变,重则慌不择路,夺路狂奔。好家伙,真有如此魔力的两句话吗?有的。 这第一句是: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本剧,我是把它当作中国现当代历史看的~ 本剧很恰当的选取了1976~1984年时间段内发生的家国大事。避开了一些敏感性话题和争议性问题。 从个人命运来讲,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出生的一群人是幸运的,跟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增长而逐渐长大成人。这和本剧中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相比是无比的幸运和幸福。 从国家命运来讲,中国全力发展的40年,是邓公为中国设计了一幅巨幅画卷 本剧,我是把它当作中国现当代历史看的~ 本剧很恰当的选取了1976~1984年时间段内发生的家国大事。避开了一些敏感性话题和争议性问题。 从个人命运来讲,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出生的一群人是幸运的,跟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增长而逐渐长大成人。这和本剧中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相比是无比的幸运和幸福。 从国家命运来讲,中国全力发展的40年,是邓公为中国设计了一幅巨幅画卷。中国要发展,不能天天喊口号搞运动,也不能完全依靠所谓独立自主,这都是不可取的,中国要发展,必须融入世界潮流。事实证明融入世界的中国像开了挂一样飞奔前进。 然而,怎样融入世界,怎样向发达国家学习,韬光养晦砥砺前行,邓公胸有丘壑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当时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食不果腹,精神生活陷入盲目崇拜,邓公依据中国的现行体制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把中国从国力孱弱思想僵化的泥沼中拉出来,让中国人抖落身心束缚走向世界。 按照邓公的设想,中国的命运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到21世纪中叶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从孱弱的国力发展成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不是凭白得来的成绩。我们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是多么需要一位具有超凡政治智慧的扛鼎之人。对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邓公在非常时期的选项,科技和教育,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选项。邓公当年对科技和教育的指导思想放在现下也依然有现实意义。 可是时间很残酷,并没有留给中国太多的机遇时间窗,邓公于1997年离世,有很多未竟事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面对,老人家的战略智慧和政治方略也许有很多都未及实施。因为短暂的时间窗机遇,也造成一些因噎废食未及完备的现状,更有用力过猛大而不当的行为发生,该剧集对于一些史实事件,多有褒奖大过批评,比如有争议的战争和某些事件也未触及描写,以现下审查制度的艰难我们理解创作团队的模糊处理方式。 政治是高智商 + 运气的游戏,这个世界能够play the game的人物屈指可数,玩不好这个游戏的人,或身陷囹圄命丧末路,或千夫所指遗臭后世。像小平同志这样三落三起的人,更加懂得政治意味着什么。政权,法理,民众,这是现代政治的三位一体,而怎样摆平这三者的关系使巨轮平稳运行,是在考验每一位船长的智慧和运气。我们很难猜测换一个人执掌这艘巨轮会是怎样的结果,重新回看一眼历史,生长在这40年的中国人,是相对幸运的。 ~~~
比普通港片有一定隽永情怀(歌占几功?男女角还都麦了)但仍是一部快餐片,可是根据港产片打分要求仅此也够上7了。曾哥这名演员有他抵死的做戏方式,人品爆发在一些正剧里会极有看头,我没说是本片,和徐导一样就是给反应(所以荏多人夸徐克了)不是惯常戏路罢了,这也是奇怪的一点,导演独具匠眼还是公司草创期行内互助不得而知。
看完后续效应就是百度陈百强,再为他送一次行。得益于
比普通港片有一定隽永情怀(歌占几功?男女角还都麦了)但仍是一部快餐片,可是根据港产片打分要求仅此也够上7了。曾哥这名演员有他抵死的做戏方式,人品爆发在一些正剧里会极有看头,我没说是本片,和徐导一样就是给反应(所以荏多人夸徐克了)不是惯常戏路罢了,这也是奇怪的一点,导演独具匠眼还是公司草创期行内互助不得而知。
看完后续效应就是百度陈百强,再为他送一次行。得益于他如在金像奖致敬环节用此歌带出觥筹光影此片即“神”加身,其他港影类似。珍珍死加半星。
基于这样的
基于这样的分析,这件事居然还真成了。当然,剧情安排瞿鸿禨大人主动推动了这件事。瞿鸿禨自持一腔正气,却屡屡得理而受挫,恍然大悟下,对学生这么反省他的反腐生涯:
“咱们打了一张牌叫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昨儿个我才想明白,老佛爷不看重这个,她也不在乎你贪污腐败。可是你跟她离心离德啊,你就死定了。这一点啊,这么些年,咱们就没有想明白。”
“你看看人家,玩着、闹着,又搞女人、又搂钱财,可是政治上永远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是真高!咱们从一开始啊,就败了!”
这么一醒悟,就自知逃不过这一劫,主动帮学生写参劾自己的奏折,还告诉学生要怎么做。就这么被革职回老家了。
看了这一段,深有感触。结合冯仑讲的那句话,“最可靠的人是最危险的,这是无数的大哥用性命换来的。所有的人愿意忠诚,他一定是要额外的回报的。当没有额外回报的时候,忠诚就变成了所有跟你对抗的资本”,就能大致揣测到大哥们的心思。为什么大大小小的大哥们一再说,“有些人,是有忠心没有才干,这个嘛,还可以让他慢慢历练;可有的人,是有才干没忠心。我告诉你,这样的人,我是不会留着他的”,可是做小弟们的就总也不能明白呢?
打着道义的凛然大旗,固然能得一些赏识,但不是被袁世凯这样的大哥拿来当刀(如吴毓鼎),就是被慈禧这样的大哥所厌弃(如瞿鸿禨),很简单,刀有时也会割到自己的手,除非,你长在大哥的手指上,只会砍别人,永远不割到自己。
回过头我们想想腐败问题。我们做个角色互换,如果你是大哥,你希望你的小弟们都很清廉、天天对着你苦口婆心、说这个那个都有问题,还是希望你的小弟们虽然贪财好色,但是听话懂事、能读懂你的小心思?记住你是大哥,你的目标肯定不是做孔圣人。有句话叫“无欲则刚”,无欲无求的人,可以为师为友,做小弟?大哥在你面前会没信心的。当年的王翦就很明白,带军打仗路上还一个劲儿派人向秦王请赐田宅,秦王这才相信他绝无二心。
水至清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在大池塘,一起染吧,用不着你独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郁金香 这个故事至始至终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听凭罗素剧本的安排扮演另一个人。生活在别人安排的戏剧中逃避现实和真实的自己。李宝宝 贯穿故事的始末,也许他已经完全的扭曲了。可他说的一句话却
郁金香 这个故事至始至终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听凭罗素剧本的安排扮演另一个人。生活在别人安排的戏剧中逃避现实和真实的自己。李宝宝 贯穿故事的始末,也许他已经完全的扭曲了。可他说的一句话却那么惹人怜,只是我的感觉“所有人都关注你,所有人都不爱你”。这句话的真实和刻薄相信很多人都有不愿意接受又无可奈何。她的扭曲在股市里是有源头的,妻子的指责、离开、小狗的死、不断的被退稿、生活等等。失意之际 郁金香亦罗晓霓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仅仅在网络上。这个人让他忘却了现实生活的不顺给了他一直想做诗人又苦苦寻不到灵感的落魄另起了另一汪清泉。罗素要的点击率 罗晓霓美丽自信的无忧生活 李宝宝要的真实与之相悖。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 不愿意接受与渴望相反的事实 一日混一日的洒脱,很多时候,慢慢的 渐渐的 我们被自己骗了 被骗的心甘情愿 乐极生悲。罗晓霓说的 假装别人比自己要来的容易的多。我很赞成这句话,因为很多人的血液中似乎就有着得过且过的糊弄言语。我也不列外。
现代社会 谎言的蔓延 像瘟疫一样盛行 真实的荒漠 什么是真的 什么是假的 人性的扭曲 灵魂的无处可归 究竟是社会糟蹋了我们的赤子之心还是我们糟蹋了社会的一片真诚。所有人都关注你,所有人都不相信你,只有我。生活中有一个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显得多么难能可贵。我们度喜欢被关注被爱的感觉,游戏厅里冷漠的人,隔岸观火的眼睛和态势。让人心寒,我们不相信 我们开始相信不可能 开始喜欢这个囚禁了我们的谎言。真理 真相 那里去寻。是囚徒 那个囚禁我们的那个人 看不到它的存在 似是冥冥之中一股不可逆的力量 我们 这样荒芜的到老。。。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残酒。第二句则是:
大郎,快喝药吧。
第二,李若彤现代装真是别扭,貌似古装更顺眼。
第三,黄秋生肥得,,,没啥语言。
第四,张智霖真心帅,这部电影完全为了张智霖的颜而看,几十年不变的帅,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脸太圆太俊美,限制了角色,他的电影角色真心没电视角色那么出彩。
第五,距离现在快20年了,勉强给三星吧。
第二,李若彤现代装真是别扭,貌似古装更顺眼。
第三,黄秋生肥得,,,没啥语言。
第四,张智霖真心帅,这部电影完全为了张智霖的颜而看,几十年不变的帅,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脸太圆太俊美,限制了角色,他的电影角色真心没电视角色那么出彩。
第五,距离现在快20年了,勉强给三星吧。
大陆版的片长85分钟,大陆版剪了大约20分钟,还不包括大量被改了的对白。不同的情节太多,不能尽录,这里只讲关键情节:
PS:香港片名是大支佬即大块头的意思
大支佬为什么知道李凤仪会死?
大支佬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在人或者动物临死之前,他可以看到他们前世的业。见到那条警犬跑过,他就看到一个小孩子打死一只小狗。警犬果然被李凤仪失手打死了。第一
大陆版的片长85分钟,大陆版剪了大约20分钟,还不包括大量被改了的对白。不同的情节太多,不能尽录,这里只讲关键情节:
PS:香港片名是大支佬即大块头的意思
大支佬为什么知道李凤仪会死?
大支佬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在人或者动物临死之前,他可以看到他们前世的业。见到那条警犬跑过,他就看到一个小孩子打死一只小狗。警犬果然被李凤仪失手打死了。第一次见到李凤仪,他就看到一个日本兵在屠杀中国人,把头砍下来提在手上狂笑。所以他知道仪一定会死。当时他只是把脸转过去对自己说:“看不到,看不到。”直到后来仪在警察局为了保他挺身而出,他看着包扎好的手才想起小翠,决定帮她,但“只此一次。” 但是后来每次救了她都还是看到那个日本兵。他才明白自己做什么都没用。而大陆版只是把大块头救仪的行为解释为:她象小翠。
李凤仪为什么相信大支佬?
她和大支佬在停尸间看尸体的时候,大支佬看到了死者的前世:他和那个逃跑的印度人在前世就是师兄弟,决斗的时候,两败俱伤,师弟求饶,师兄手下留情,没有杀他。师兄回身看到一只甲虫在水里挣扎,他伸手捞上来,救了甲虫一命。这时师弟从身后偷袭杀死了师兄。甲虫飞起来,一只前脚断在师兄手里。所以大支佬预言,有人会帮凶手逃走,而这个人断了一只手。李凤仪见到那个女老师时,她的手还没断。但是后来她亲眼看到她的手断了,而且女老师承认她原来并不认得这个印度人,但是见到他好象已经认识很久了,很想帮他,即使断了手,也一点都不后悔。这时李凤仪才相信大支佬的话。而大陆的情节没有讲到大支佬的预言被证实。(在她家里的那句“我去找医生” 只有大陆版才听得到,原版中她只是想逃命。)
大支佬悟到了什么?
李凤仪死后,大支佬追野人到山洞,野人说(大意):“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杀了你的朋友,还割下她的头,就先告诉我你是谁。……小鸟死了,该死!小翠死了,该死!孙果打死小翠,也该死!我见到你朋友的前生杀了很多人,她也该死。我本来可以让她死得快一点,但是我觉得她死得不够痛苦,我就用一块尖利的石头把她的头割下来,她看着我的眼神很奇怪,见到你我才知道,原来她认识我,因为我就是你。我杀了孙果。替天行道,痛快!!你想不想试试?想不想要我的头?”大支佬火起,两人打在一处,当大支佬要下手杀那个野人的一霎那,他自语“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他倒下的时候,野人又揪住他的头发要杀他,他看着野人,安详地笑着。野人放开了手,两人在佛前打坐。“你是我心中的佛,昨日因今日果,佛只看重一件事:今日种的因。” 心魔二字在海外版没有出现过,应该是悟出来的。
结尾:
大支佬在深山五年,身体已经不再健硕,他终於等到孙果,带他回来。在警局,他换上僧服。在满天柳絮中抽着烟向远处走去。
至於李凤仪杀父之仇在海外版也没有出现过,也许是误传。
影片前面大支佬看到的业影已经预示了仪的惨死。仪用自己的生命点醒了大支佬,但如果不是大支佬当初救了仪,也不会有醒悟的机缘。大支佬三次除衫,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因果,知道不能改变今日果,又不能放下对孙果的恨,所以放弃当和尚;第二次是因为悟到可以通过今日的因改变明日果而重披袈裟;第三次他已经大彻大悟,化解了因果,身体只是臭皮囊,也无需拘泥于烟酒之戒律。此时其实穿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缘起:被遗忘的一页
去年年底,我在艺穗影展上看了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该片原
缘起:被遗忘的一页
去年年底,我在艺穗影展上看了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该片原本为金马奖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在台湾公映),影片梳理了金马奖的历史,却不拘泥于金马奖——导演塞了不少私货进去,其中的一份私货,便是“台湾黑电影”。影片中收录了几个“黑电影”的片段,让我大为惊异——台湾也曾经拍过这么cult的影片!
当我们谈论cult片史,或谈论台湾电影史,“台湾黑电影”都是被忽略的一页。
“台湾黑电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风靡一时,但现如今,这些电影普通影迷已经难得一见。台湾近年修复了不少“台湾新电影”的作品,而与之几乎同期的“台湾黑电影”,却一部也没有修复。
这是被遗忘的一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它们遗忘了。杨力州导演之外,另有一位纪录片导演侯季然,于2005年交出了《台湾黑电影》这样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侯季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台湾黑电影”之“父”,因为“台湾黑电影”这个名称,正是来自于他的同名纪录片。
在“台湾黑电影”的火红年代,它的名称其实是“社会写实片”——尽管这个类型的影片大多与“社会写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A、黑
“台湾黑电影”的黑,与黑户(身份)有关,与黑帮有关,与(社会)黑暗有关,但与黑色电影无关。
黑户。
被影史遗忘,是为黑户。
我们谈论台湾电影史,会谈论“健康写实片”、“爱情文艺片”(以琼瑶片为主)、“爱国宣传片”、“台湾新电影”,但几乎不会谈论“社会写实片”。
想谈论也难,那些影片,大多已经散佚。侯季然为拍摄《台湾黑电影》,遍寻官方仓库与民间收藏,也不过找到数部。
《台湾黑电影》算是为这批影片找回了身份,还重新命名了。
因为大部分影片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这个身份主要是档案里的身份而已。
如果不及时抢救这批影片,它们仍然会从档案中消失。
黑帮。
女性复仇是“台湾黑电影”的一大特色。
有复仇,就难免有帮派。
但与一般黑帮片中的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的帮派不同,“台湾黑电影”中的帮派一般是非常“单纯”的,只为反抗与复仇。
比如《上海社会档案》中李丽芳(陆小芬饰)的“帮派”,其实只是一个流氓小团伙。
黑暗。
“台湾黑电影”中的社会背景大多是模糊的,或者以台湾之外的地区(中国大陆、香港等)为背景。
因为,这些电影中的“社会”,都是黑暗的。
还因为,那个年代的台湾,是有“电检”(类似于“电影审查”)制度的。
“台湾黑电影”当年被称为“社会写实片”,但据朱延平回忆,真正与“社会写实”相关的影片,其实只有《错误的第一步》(1979)和《凌晨六点的枪声》(1979)两部。而这两部影片,均是由朱延平编剧的,这也是他迈入影坛的“第一步”。
这是少有的两部没有脱离台湾社会背景的“黑电影”,而它们在以“女性复仇”为主题的“黑电影”中,也是另类之作。
“台湾黑电影”中的另一部另类之作是《少女初夜权——上海社会档案》,该片在当年是非常震撼(陆小芬的裸露以及惊人的自残一刀)的一部作品,如今也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台湾黑电影”。
该片改编自大陆作家王靖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档案里》(《电影创作》1979年第10期)。原著是“伤痕文学”的知名作品,电影对剧情的改编不多,但影片的“情绪”与“伤痕文学”的关系已经不大,正因为影片加入了“黑电影”的元素——女性反抗、血腥、色情等。
不少“黑电影”中,“女性复仇”是让观众血脉偾张、痛快淋漓的环节,但《上海社会档案》中,“复仇”只以“堕落”和控诉的方式表现,并没有真正完成。再加上特殊的故事背景等因素,使得这部影片成了“黑电影”中的又一另类之作,也是台湾电影史上的“邪典”之作。
台湾八十年代拍摄的大陆题材作品,还可以参考《皇天后土》(1980)、《假如我是真的》(1981,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苦恋》(1982)等作品,这些影片堪称台湾电影史的一道奇观。
B、Cult
暴力、血腥、色情、狗血、怪异,这些是Cult电影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套在“台湾黑电影”上,很多时候也毫无违和感。
上文提及的三部影片,《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上海社会档案》其实都是不够Cult的“黑电影”。相对来看,《上海社会档案》的Cult味是最浓的,因为它有陆小芬这个“黑电影”的最重要的标志。
“台湾黑电影”的Cult,我只在片鳞只甲中看到,期待有一天能够Cult个尽兴。
“女性复仇片”是“台湾黑电影”中最主要的亚类型片,也是被议论最多的部分,但严格来说,“台湾黑电影”是有三个序列的,即“女性复仇片”、“犯罪片”和“赌片”。《上海社会档案》属于“女性复仇片”,而《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都属于“犯罪片”。至于“赌片”系列,我无缘接触,只能存缺了。
同时期香港也有赌片风潮,不知道“台湾黑电影”中的“赌片”,是否也与之相关。
Cult是亚文化,也是意识形态。
女性复仇,是反抗,是焦虑,更是宣泄。
犯罪,是意淫,也是隐喻。
赌,是自我麻醉,也是沉沦。
在叙事上,“台湾黑电影”并不“社会写实”,但在意识形态上,它是“社会写实”的,是台湾“解严”前的社会压抑的一面镜子。
C、造星及其他
在“台湾黑电影”风靡的几年里,女星是卖座的灵药,因为暴力戏、软色情戏多来自她们。
当年,陆小芬与陆仪凤、陆一婵、杨惠姗并称“三陆一杨”,她们堪称当年的“四大女煞星”。
“四大女煞星”中,陆仪凤、陆一婵在“台湾黑电影”退潮之后,便已黯然失色。
而陆小芬和杨惠姗却先后登堂入室,包揽了1983年到1985年三届金马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看海的日子》(陆小芬,1983)
《小逃犯》(杨惠姗,1984)
《我这样过了一生》(杨惠姗,1985)
陆小芬还因为《桂花巷》(1987)、《晚春情事》(1988)蝉联33、34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此外,在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1990)一片中,陆小芬的表现也非常抢眼。
“台湾黑电影”是工业流水线制作,与同时期的崇尚自主创作的“台湾新电影”并无交集。但陆小芬和杨惠姗,是“台湾黑电影”向“台湾新电影”输送的两名重要演员,两者也因此算是有了交集。
杨惠姗在“黑电影”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错误的第一步》、《凌晨六点的枪声》、《女性的复仇》等作品,前两部都是“犯罪片”,她出演的“女性复仇片”远不如陆小芬多,但她偏就主演了最具标志性的一部——《女性的复仇》。
陆小芬是当之无愧的“台湾黑电影”的首席“女煞星”,主演了《疯狂女煞星》(1981)、《上海社会档案》(1981)、《痴情奇女子》(1982)等“女性复仇片”的抗鼎之作。
1987年,杨惠姗在事业巅峰毅然引退,与夫君张毅导演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自得其乐之余,更成为业界翘楚。
陆小芬在90年代开始便减少演出,赴美研修,醉心佛法,近年更转型为芳香治疗师。
在“台湾黑电影”中,她们是复仇者,在现实中,她们成为各自的“人生赢家”。
PS:并非无源之水
“台湾黑电影”的出现,绝非无源之水。
Cult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兴起于70年代中期,一般认为1975年的《洛基恐怖秀》是开山之作。在《洛基恐怖秀》之前,“邪典”早已存在,只是未成气候而已。近年,英国的影碟发行商“箭影”,修复发行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邪典”的蓝光影碟。
发轫于50年代末的“日本电影新浪潮”,在其绵延的十余年间,出现了不少“邪典”,比如大岛渚、今村昌平、铃木清顺等导演的一些作品。而日本的“粉红电影”,也盛行于这个时期。
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桂治洪、牟敦沛、孙仲、张彻等导演,也给邵氏拍摄不少Cult片,这些影片近年在欧美颇受欢迎,发行了不少蓝光影碟。而邵氏明星中,如陈鸿烈、陈星、戚冠军、王侠等人,都参与过“台湾黑电影”的演出。
以上“三股势力”,大概就是“台湾黑电影”的“水源”。
PS之二: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
侯季然在拍摄《台湾黑电影》的过程中,从官方与民间“出土”了以下9部“黑电影”中的8部(胶片)。8部影片的胶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女王蜂》损坏到没有洗印厂愿意过带的程度。我们在《台湾黑电影》中看到的《女王蜂》的片段,是导演在一场庙会庆典放映中翻拍的。
《黑市夫人》是侯季然念念不忘的一部“黑电影”,但至今没有找到拷贝。
据统计,1979年到1983年短短五年间,台湾出品的“台湾黑电影”多达117部(按送审数量计算),而侯季然找到并取得授权使用的竟然只有区区8部。
虽然只有8部,但都是“台湾黑电影”中比较重要的作品,如果能够修复的话,也足以举办一场“台湾黑电影”的“影展”了。
当然,我希望有更多的“台湾黑电影”能够出土。
我也相信,这些“台湾黑电影”绝对是“Cult电影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错误的第一步》(1979)
《凌晨六点的枪声》(1979)
《女性的复仇》(1981)
《疯狂女煞星》(1981)
《女王蜂》(1981)
《上海社会档案》(1981)
《痴情奇女子》(1982)
《黑市夫人》(1982)
《少女集中营》(1983)
首先,这个评论不适合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但是这里我向你们推荐看看,因为,它并不完全代表一个艺术作品,更具有价值的是,它是一个呼声,一个在中国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的一个呼唤真理的呼声。
其次,这个评论也不适合那些根本不关心中国社会现状的人,因为剥掉影视的外衣,《光荣》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现状的
首先,这个评论不适合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但是这里我向你们推荐看看,因为,它并不完全代表一个艺术作品,更具有价值的是,它是一个呼声,一个在中国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的一个呼唤真理的呼声。
其次,这个评论也不适合那些根本不关心中国社会现状的人,因为剥掉影视的外衣,《光荣》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批判,这种批判如此犀利,一直于从当时开始看这部电影直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怀疑,这样一部敢迎面痛击社会时癖的文艺作品,怎么会通过我国电影审查部的。既然它允许在中国放映了,那我只能欣喜地说,中国还是有在艺术中做批判工作的人的,而且现在这个趋势正在上升,也说明,中国人民正在从无知愚民慢慢转向有头脑,自我意识的合格公民。
再其次,仿佛有些人说《光荣》类似《三峡好人》。但我这个评论也不太适合那些喜欢类似《三峡好人》伪批判文艺的观众的,因为在文艺作品中有好有坏,有上有下,而真正接近群众生活,从心中热切盼望在自己作品中,探讨一个社会问题,并力图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人,肯定不是《三峡》的导演。
1.我们先回到题目中提到的问题,光荣到底是谁?
叶光荣是我们讨论的这部电影里黑井县黑井村的村支书,他和在村里一手遮天的熊家四兄弟势不两立,但是表面上唯唯诺诺,完全一副和事老儿的样子。熊家四兄弟手眼通天,上勾结县里和警察局,甚至也立刻腐化里刚来的新县长,下欺压村民,运用手中权利和身边鹰犬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村民私下称其为“四人帮”。终于借着一次熊家兄弟强抢村外妇女的机会,村支书光荣借着县里下的指示的招牌,联络可靠村民,希望通过一次性的“抓熊计划”,彻底地把熊家四兄弟的黑势力彻底从村中铲除掉。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身为村长的熊老三精明过人,逃过被当场捉奸不利局面,反而得到光荣具众闹事的把柄,突下狠手,准备反咬一口把光荣等人解决的当儿口,以新县长为代表的县领导班子,带领公安局大队突然从天而降,彻底地根除了熊家恶势力。
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熊家四兄弟在明,光荣在暗,通过明暗位置的转化,把代表正义的村支书光荣放到了不利局面,制造了电影的紧张局势,让观众为光荣着实担心了一把。这个通过位置的转化造成的效果,也是电影剧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光荣代表了什么?
自古正邪不两立,有压迫就有反抗,而与熊家四兄弟恶势力做斗争的代表,就是叶光荣,而这个正义势力的代表,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正义”。正义这个词,在中国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从道德的角度,正义代表道德上的公正。光荣虽然是从这方面的代表,但是他默默地接受了熊老三通过人情给他妻子找来的工作机会;用钱去引诱“狗卵”去作他的帮手;打着“县里的指示”的招牌,网罗帮手对付熊四,看来,从道德的角度讲,他和他的支书身份不相符。二,正义这个词在中国还从法律角度来理解,正义代表法律上的合法,但是光荣也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私下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侵入别人的家去搜索,看来他还是做错事情了。但是,我们从人民的角度来讲,他是“正义”的,村民们被压迫这么久,在如今人情关系和官僚腐败的大环境下,他揭竿而起,毅然地作出于恶势力斗争的举措。“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光荣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却拥有类似欧洲启蒙运动后公民意识,在遇到不公正的时候,不去逆来顺受地服从于它,而是通过行动与之对抗,从中得到扩展自己的权利,而这个“权利”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意义: 一是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有保护自己和自身利益的权利,二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有权利代表与自己类似的整个阶层像社会呼喊和行动的权利。所以说,光荣的举动,可以与中国历史中那些类似陈胜吴广起义区分开来,因为陈胜吴广反抗压迫,是打着被压迫的老百姓的名义,如果成功,最后龙袍加身,反抗果实自己一人享用,成为下一个统治者的无限循环。而光荣的怒吼则是代表着所有被压迫的村民的愿望,希望通过行动换得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3.再问:光荣到底是谁?
也许有人会笑:关于这个村支书的其人其事前面不是都说清楚了么,为什么这里还无聊地去问。不过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看的是电影,是一个故事,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虽然这个故事的背景源自现实,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去看看真实中的社会,会发现压迫虽有,但是反抗压迫是很少的,中国人向来逆来顺受,董仲书的社会行为准则“三刚五常”到现在还在人们心中拥有主导的地位,估计在这里,真正出现光荣这样的人的几率大概为0.01%。像电影中反映出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悲的,然而更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就算出现了电影里的情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社会都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做任何的动作,这种死一样的寂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可怕到需要在一部电影里,或者一个文学作品里虚拟地塑造出一个英雄来,解救人民于水火之间,这样的心里自我安慰的方法,只能用鲁迅先生形容的阿Q精神来比喻,让人民在这样零星的批判社会的文学作品里找到一种自我解放的方法,漫漫地,人民觉得这个解脱不再在虚拟的文学里了,仿佛在真实生活里也能找到,从而达到彻底麻痹人民感知的器官。
4.电影《光荣的愤怒》代表了什么?
我看《光荣》的时候,真是替电影捏了把汗,并不是因为紧张的情节,而是替电影本身紧张。真没想到,在如今电影审查制度这么严格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竟然通过审查,按说要在以前,这么露骨地表达社会问题会经常通过审查制度和谐掉的。不过就是因为这个制度,电影也没有真正完整的展现在人民面前,而是在后边加了一个美式的Happy ending的尾巴,武警如天降奇兵,瞬间铲除了邪恶,还民一个清白。但是估计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在电影最后10分钟的时候已经有了另一个清楚的结局。这个结局更加真实,更加振聋发聩。
而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这部电影看到的是一种民怨(或者叫民愿)。早在18世纪,西方就给这种人民通过一种介质表达自己意愿的形式叫“公众舆论”,英文:public opinion,法文:opinion publique,德文:Oeffentlichkeit。这种公众舆论最开始是只允许在文学艺术批判方面进行,被完全刨除在政治范围之外的,但随着教育和经济的提高,还有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方国民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越来越小(譬如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中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这种文学批判然后转成了也可以进行社会批判,最后在英法德等各国先后产生了一种就算在政治方面也不会被国家禁言的公众舆论,而这种舆论也成为国家与人民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国家通过公众舆论获取需要解决问题的所有信息,而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和纠正政府的管理方针。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公众舆论就成为国家和公民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工具,仿佛神经存在于大脑和肌肉之间,传输大脑的指令的同时也传递肌肉的疼痛,从而防止了因为运动过量导致的身体机能的全部瘫痪。
反观我国,这种公众舆论仅限于道德领域还有小范围的文学领域,而那些牵扯到社会或者政治,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会因为种种限制而被扼杀掉,实在是人民可悲之处。那些作家文人,只有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夹缝中,惟恐触及政治或者社会的敏感带,而导致不测。以前是根本没人敢说,现在是有些人敢说,但是戴个棉纱或者削去重点,让人看着不伦不类好蒙混过关。不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广,这毕竟需要个过程,电影《光荣》作为这么个领头羊,还是让人庆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