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更新
本来这篇主要吐槽感情线写得不行的问题。但是老看见说作者就是编剧,写了两年剧本这种话,我就忍不住感到迷惑,首先这编剧看着就不止原作者一个,谁晓得谁写了什么?怎么能因为有原作者参与就搞得好像每句话都是她写的一样,一旦跟原著有出入,演员粉就说啥,这是作者自己编剧的,作者在填坑,不是魔改??我看那天作者转发个拉郎产出的时候你们可骂得厉害哈,怎么转
6.26更新
本来这篇主要吐槽感情线写得不行的问题。但是老看见说作者就是编剧,写了两年剧本这种话,我就忍不住感到迷惑,首先这编剧看着就不止原作者一个,谁晓得谁写了什么?怎么能因为有原作者参与就搞得好像每句话都是她写的一样,一旦跟原著有出入,演员粉就说啥,这是作者自己编剧的,作者在填坑,不是魔改??我看那天作者转发个拉郎产出的时候你们可骂得厉害哈,怎么转头又把人扯出来背锅啊??既然作者写啥都可以,那干嘛骂人家拆官配?更何况还没拆呢。
当病痛突如其来
当绝望悄悄逼近
有这样一群人
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行驶里程一百二十公里
他们与时间赛跑
争分夺秒
他们与死神搏斗
拼尽全力
他们一次次把绝望变成希望
他们是黑夜中的白衣精灵
他们是黎明前的喷薄朝阳
他们在流动的急救车里
一次
当病痛突如其来
当绝望悄悄逼近
有这样一群人
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行驶里程一百二十公里
他们与时间赛跑
争分夺秒
他们与死神搏斗
拼尽全力
他们一次次把绝望变成希望
他们是黑夜中的白衣精灵
他们是黎明前的喷薄朝阳
他们在流动的急救车里
一次次地创造奇迹
关怀着人间世
有时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
悲欢有时
聚散无期
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去年一整年没有好好看日剧了,就是简单听说这个剧很火,所以从上周开始补刷。
不知道是日剧这几年退步了,还是我要求变高了,原本我已经备好了纸抽,打算痛快的流他几天眼泪的,但意外,我只在两个点上有点要泪目的感觉,有一个还是因为亲情不是男女主的爱情。
第一次有点激动是紬和想在地铁站外再次相遇时
去年一整年没有好好看日剧了,就是简单听说这个剧很火,所以从上周开始补刷。
不知道是日剧这几年退步了,还是我要求变高了,原本我已经备好了纸抽,打算痛快的流他几天眼泪的,但意外,我只在两个点上有点要泪目的感觉,有一个还是因为亲情不是男女主的爱情。
第一次有点激动是紬和想在地铁站外再次相遇时想知道紬不懂手语哭着比划的真心话;第二次是紬的妈妈在她回东京前给她备了很多盒好吃的说的一句话:父母的心意,用语言传达不完的话,就只能寄托在物品上了。
最近几年meme不要太火,他笑起来眼睛温柔又好看。这剧里我觉得他也有进步啊,想失聪前整个人挺拔帅气;失聪后总是弯着腰,给人低低的感觉,能让人看得出的卑微和不自信,meme很完整的表现出了想~但川口春奈我却无感啊,没什么表情的变化,除了流眼泪,看不出什么波动。。。总觉得她欠火候。本来也不是很吃她的颜。
总之,说这剧苦情吧,结局还不坏;说它是爱情喜剧吧,剧情又不温不火。我没得着甜,也没哭惨。唉。。。
午休时在办公室和同事聊天,她们在抱怨最近追的一部国产剧,一共就三十几集,看到38集才有一个吻戏。。。追个什么劲呢?我就在旁边笑嘻嘻的说,我看这剧,完结了也就牵个手,最多拥抱一下下哈哈哈哈哈哈哈!
剧情内容太嘈杂了,男二的人设太人间理想化了,导致我看的都跑偏了最后全部看下来真心粉男二,而且和男主剧情太少了最后两集才在一起,真的是尴尬无比,感情全靠心底里的意念,不做评价,打发时间看看无妨,和电视剧别较真,最后剧情太快了可能是前边剧情拉的太长了,感觉男女主的感情线不明朗,所以好多剧粉都喜欢男二,再多几集就好了,虽然和男二分手了??,最后没在带入一下各自安
剧情内容太嘈杂了,男二的人设太人间理想化了,导致我看的都跑偏了最后全部看下来真心粉男二,而且和男主剧情太少了最后两集才在一起,真的是尴尬无比,感情全靠心底里的意念,不做评价,打发时间看看无妨,和电视剧别较真,最后剧情太快了可能是前边剧情拉的太长了,感觉男女主的感情线不明朗,所以好多剧粉都喜欢男二,再多几集就好了,虽然和男二分手了??,最后没在带入一下各自安好的时候
《亲爱的自己》不要轻易给年轻人贴上“失败者” “不够努力” “活该”的标签 qq.com
《亲爱的自己》不要轻易给年轻人贴上“失败者” “不够努力” “活该”的标签 qq.com 这个帖子原本计划只写陈一鸣的失业,在一次采访当中,记者问朱一龙 “ 你本人没有经历过白领生活,是如何揣摩陈一鸣的心理”,朱一龙表达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白领生活,但是他也曾有过长时间求职的经历,去面试角色和去找工作是一样的,都是未知,所以他能与失业状态下的陈一鸣有着感同身受。 最初的陈一鸣,面临公司裁员的时候,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在冲动之下的裸辞,给自己造成的不好的结果,迫使自己几个月处在失业、焦虑当中;经历过失业,他更加自知,更加明白了自己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也不再盲目冲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真的很难保持温柔,但是陈一鸣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失业的这段时期,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熬过最焦虑的时期,从未把自己的压力发泄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他的解压方式就是在家做菜、去健身馆打篮球、打拳。无可发泄的时候也是只对着自己发脾气,陈一鸣遇到什么问题,他会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然后主动去做一些事,如果是其他人遇到问题,他也会第一时间去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自始至终,陈一鸣都有他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底线。 陈一鸣与李思雨的爱情,其实他们两人都是真心相爱。陈一鸣也从未想过有一天两人会分道扬镳,他在自己事业有成的时候想要结婚,想要有一个家庭没有错;李思雨在职场受挫,觉得三十岁的自己一事无成,想要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也不错。他们只不过是不再憧憬同一个未来。这个时候任何一方妥协于另一方,将来也不会幸福······· 只是,在这场爱情里!陈一鸣无疑是付出比较多的一方,每一次吵架都是陈一鸣主动找李思雨道歉,虽然他渴望婚姻,也希望自己的爱人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家庭上,但他从没有强求过对方。 第一次求婚,李思雨不想结婚的时候,陈一鸣虽然失望,但是他更愿意尊重自己女友的想法。第二次求婚成功,买房准备结婚,陈一鸣满心欢喜想着婚纱照在哪里拍,计划着蜜月旅行、憧憬着一切美好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一次,他在憧憬婚姻生活,李思雨要求陈一鸣卖房支持她创业的时候,他有多么失望,只有他自己知道。 毁掉他的梦想去支持另一方未知的梦想,这无疑是不公平的,即使陈一鸣这样做了,他们今后也会不幸福。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就会失去最初的那个憧憬。这一次,陈一鸣没有选择妥协,选择了分手,选择各自去追求各自的人生。 当初两个人一起买房子,陈一鸣出了100万,李思雨出了50万,房产本上写的是两人的名字,陈一鸣负责还贷款。如今分手,李思雨的闺蜜希望陈一鸣归还女方的首付,另外付房子额外增值的30万。两人更改了房本产权证,陈一鸣一时间无力偿还债务,另外的三十万,陈一鸣写了欠条········· 回到家的陈一鸣,看着眼前的房子,当初他是为了想要一个婚姻,一个属于他与李思雨的家而买的房子。现在桌子上放着的是李思雨搬走后留下的钥匙和戒指,关于他对婚姻的憧憬,这一刻完全粉碎! 此刻,他那么自尊心强的一个人,还是拨打了妈妈的电话,咬紧牙关对自己的妈妈说:“ 妈,你能不能借我点钱” 陈一鸣打算两年之内还掉李思雨的80万,但他还是跟自己家里借了钱,还了她80万 失恋后的李思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上,一门心思创业。失恋后的陈一鸣也每天熬夜加班,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当他得知自己当初绿宝网络风波的内幕时,立马给李思雨发微信,对方却将他拉入了黑名单············· 他们的爱情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就我个人而言,我无疑是站在陈一鸣的角度上,为他感到不值得!从电视剧播出到现在,我眼中的陈一鸣无疑是个很理想类型的男朋友·········· 李思雨生病的时候,是陈一鸣守候在她左右,比她还要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李思雨在工作中不顺的时候,是陈一鸣带着她解压放松,陪着她度过不开心的时刻。 陈一鸣失业遭受打击,决定离开上海时,两人要开始异地恋。陈一鸣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在女友需要自己的时刻陪在她的身边。 陈一鸣向往婚姻生活,他努力工作赚钱想要给自己爱的人一个家,他的每一次求婚,都是在确保自己有能力可以给爱人安稳的幸福下做出的决定。他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希望自己能够让对方过上幸福的人生。 李思雨一次又一次的拒婚、提出分手,是陈一鸣一次又一次的等他,向他道歉,甚至表白说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李思雨结婚的时候,那个新郎必须是他! 而李思雨对陈一鸣就如林夕的那句歌词 “ 被偏爱的那个有恃无恐” 《35》的确比较像一部英雄喜剧漫画,负责制造笑点的教师小剧场、一集一回的攻略通关…好像是想用轻松的方式去讲述一件不轻松的事。或许是能给对于“校园阶级”“校园欺凌”之类校园问题内含毫无概念的观众们一些入门引导。但是,说到底这本来就不是一道会有完美解答的题目。也只有呼吸过同样空气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 印象比较深刻的以校园问题为题的日剧有《人间失格》(致郁)、《学校的阶梯》。感觉许 《35》的确比较像一部英雄喜剧漫画,负责制造笑点的教师小剧场、一集一回的攻略通关…好像是想用轻松的方式去讲述一件不轻松的事。或许是能给对于“校园阶级”“校园欺凌”之类校园问题内含毫无概念的观众们一些入门引导。但是,说到底这本来就不是一道会有完美解答的题目。也只有呼吸过同样空气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 印象比较深刻的以校园问题为题的日剧有《人间失格》(致郁)、《学校的阶梯》。感觉许多日本电影、电视剧都很擅长去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校园问题剧里面最让人心痛的可能并不是角色们的悲惨设定,而是那种无能为力感。无可奈何,无动于衷。 也许是自我代入之后才会有这种感觉吧。 以前是玩梗,因为非常喜欢小说,所以点进去看了,耐着性子看的,怕有人说自己没看过。 演技有多垃圾,看过的都懂,尬吹的是怎么能忍的我想不出来。 我一向不写长评,写完短评之后觉得,还是不能表达,我点开这部剧被伤到而久久不能平复的情绪。长相先抛开不说 演技灾难呐。曾鲤不是这样的又木又呆又没有灵 以前是玩梗,因为非常喜欢小说,所以点进去看了,耐着性子看的,怕有人说自己没看过。 演技有多垃圾,看过的都懂,尬吹的是怎么能忍的我想不出来。 我一向不写长评,写完短评之后觉得,还是不能表达,我点开这部剧被伤到而久久不能平复的情绪。长相先抛开不说 演技灾难呐。曾鲤不是这样的又木又呆又没有灵气,曾鲤也不是花痴傻白甜啊。男主很聪明很理智,但是高冷又克制的那种,而不是光顾着打光打出来的帅气,然后毫无神韵。女主的闺蜜们全员演技尴尬而且傻白甜,根本不自然给我感觉就是尴尬??除了尴尬,不知道怎么形容 路边的阿姨讹曾鲤这个场景,抱大腿,差点给我笑吐了,然后女主还是呆呆木木的表情,而且牙齿嘴巴也很出戏,当然这个是后话,演技这一关就很难办,这么差。 还有剧本改到了我都怀疑这不是原著了,真的垃圾。原剧我看了无数遍了,每次看都会被感动到,整体很治愈的一个小说,被搞成了这样子。我恨 最近在看电视剧《原来我很爱你》 这个剧我觉得很好看 同一个作者,演员好不好看,先不说,先把演技练好,不要啥都不行,拉出来丢人。 最后,不是谁的粉丝就是剧好看我就看。 ………再更新 先不管还不还原小说,女主的就是表面上文静看起来不太好接近的,但是又酷酷的那种女孩子,结果直接整成了傻白甜,花痴,还笨手笨脚蠢到爆的人,,这个tm简直了~这都演不了,后面怎么破,更让我恼火的是,一开头居然有女主的独白,和介绍,无语和尴尬?? 《飞鸟集》里的人物个性是一绝,各个鲜明又鲜活,可是在主角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却是苏妈妈,谭妙女士。她真的很妙,跟咱妈不同又大有相同之处。第一集她就抓住女儿的钢琴低音部不放,要抓着跟好朋友比女儿,比女婿。呃呃......真是像极了老妈和她那群塑料老姐们花。看到柴晴费尽心思划分“领地”,欲将林少归于麾下。她却用音乐的比方,形象又隐晦地告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记忆,让柴晴明 《飞鸟集》里的人物个性是一绝,各个鲜明又鲜活,可是在主角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却是苏妈妈,谭妙女士。她真的很妙,跟咱妈不同又大有相同之处。第一集她就抓住女儿的钢琴低音部不放,要抓着跟好朋友比女儿,比女婿。呃呃......真是像极了老妈和她那群塑料老姐们花。看到柴晴费尽心思划分“领地”,欲将林少归于麾下。她却用音乐的比方,形象又隐晦地告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记忆,让柴晴明白,她跟他们不是一路人。高,实在是高!她不会是看中林少家境的那个家长,可是的确跟大家的妈一样,要考虑家境是否登对,面对苏教授给武越撑腰,依旧理智和坚定。咱们对女儿从来就不是意气用事的,对吧! 得知女儿心有所属,也转战女婿候选人二,从外形到品德多维度打探。那段跟踪剧太绝了,从不注意叫出武越的名字,到捂住掉下的镜片,生怕被认出,还乱找借口,又是青光眼又是白内障的,笑道岔气。 她简直就是我们的开心果,辣妈界的婆婆妈妈,透着股飙和无谓,敢爱敢恨的魄力都在举手投足。只是看到后面“苏武牧羊”cp感情线的走低,苏妈妈的喜感似乎也慢慢淡去。期待后面苏妈妈的表现,这样的飚可以有。 《心居》的片方真是牛!我混豆瓣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被“相关权利人”投诉删剧评。更搞笑的是,我评论“故事失真”,你们投诉我剧评“不实”。不,我很诚实地评论你们的故事失真,这就是事实! 你们投诉说“不实”,豆瓣就把热度第一的剧评删了。我还奇怪呢,豆瓣何时这么随意了?却原来,今天你们请了主演来豆瓣发文,炒热度引流来 《心居》的片方真是牛!我混豆瓣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被“相关权利人”投诉删剧评。更搞笑的是,我评论“故事失真”,你们投诉我剧评“不实”。不,我很诚实地评论你们的故事失真,这就是事实! 你们投诉说“不实”,豆瓣就把热度第一的剧评删了。我还奇怪呢,豆瓣何时这么随意了?却原来,今天你们请了主演来豆瓣发文,炒热度引流来了。 原来,只要利益够大,一切皆有可能。 真是被恶心到了! 行了,你们自己嗨吧!简体中文网络,不是只有这一个平台。 可笑豆瓣,只敢删评,不敢开分! 呵呵! 有一只猫活了100万次,死了100万次,可是它一次都没哭过。直到它成为一只野猫,遇到白猫……这短暂的一次生命胜过以往100万次。这是一部记录病人和家属治病的纪录片,采用的是生命倒计时模式,让你开头就知道她们的结局,整部影片都带着悲剧的滤镜去看,但你又总是忍不住被逗笑。“遗传”“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唱”,王思蓉自己剃成光头笑着子涵的光头。它又实实在在地让我 有一只猫活了100万次,死了100万次,可是它一次都没哭过。直到它成为一只野猫,遇到白猫……这短暂的一次生命胜过以往100万次。这是一部记录病人和家属治病的纪录片,采用的是生命倒计时模式,让你开头就知道她们的结局,整部影片都带着悲剧的滤镜去看,但你又总是忍不住被逗笑。“遗传”“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唱”,王思蓉自己剃成光头笑着子涵的光头。它又实实在在地让我哭了六七次,我喜欢里面的每个小人物,不懂浪漫不讲浪漫但会看浪漫的丈夫学着去体会妻子的浪漫,给妻子唱她想合唱的情歌,化老年妆让她见到三四十年后的自己,让她尽可能地超越时空够到更远的自己,可惜浪漫来得太晚。妻子是位直爽坚强的女性,我一直感叹她是大女人,她很少哭,很要强,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个孩子,陪自己小孩过最后一次生日的时候,眼睛舍不得离开襁褓中的小孩,知道自己哭其他人也会跟着哭就一直忍着,拍全家福的时候其他人还是哭得不行,她很坚强,还是没有哭,回医院的路上才说起这是最近最痛的一次,出院太痛了。给最大只有三岁的小孩录制视频的时候说到无法见证的成人礼、工作、结婚,忍不住哽咽、颤音、哭泣,都是她无法出席的人生重要时刻,是她没办法抵达的未来,怎么不遗憾?王思蓉的妈妈很爱哭,自己接受采访也说医生说她是最不坚强、最爱哭的家属,她问女儿要腿还是要命的时候哭,在女儿做完手术后痛得不行的时候躲在窗帘后哭,经常被医生撞见躲在走廊哭……王思蓉被问为什么爱哭的时候说这是遗传。她尽可能地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说包腿就包腿,做美缝手术就做,不让她留遗憾。她说女儿去世之前给她留的话是妈妈你要坚强。她最后的画面是戴着雨披,开着麻木车,穿梭在风雨中。子涵是9岁的小病人,她习惯了治病的生活,在王思蓉做完手术后说都是这么痛的,在王思蓉疗愈期间给她送糖,觉得嘴里有点甜会好过些,片子里没看见过她哭,她很有韧劲,回到家乡,被拿下帽子露出小光头也笑着和小伙伴玩耍。最后还期待着和王思蓉见面,小孩的世界里,最怕的是遗忘,她只是担心她还会不会记得王思蓉,王思蓉还会不会记得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医院里开病友跨年会的时候,王思蓉妈妈和另一个妈妈交流,说的是小孩不易听懂的话,双方点头表示了解。妈妈哭了起来,王思蓉问妈妈为什么哭,妈妈告诉她身边的阿姨说弟弟没救了。在医院里,大家都是同仇敌忾的战友,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希望都能得到好结果,他们真心实意地为对方难过。台上小病人唱着《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突如其来的病痛拆散了多少人的小小国,家不成家,又有多少家庭因此有缺憾? 1.迪尔玛·罗塞夫谈受刑 抵抗折磨的艺术就在于想法,“再多一分钟而已”。如果你觉得还有五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就会难以忍受。所以你要想“再多一分钟,两分钟……”不断地给自己洗脑,试着克服。人类生来就有的感觉,就是疼痛。 2.保洁工谈罗塞夫下台 如果能用一块布和一桶水把一切清理干净,那就简单了。但很不幸,没有办法这么做,太多肮 1.迪尔玛·罗塞夫谈受刑 抵抗折磨的艺术就在于想法,“再多一分钟而已”。如果你觉得还有五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就会难以忍受。所以你要想“再多一分钟,两分钟……”不断地给自己洗脑,试着克服。人类生来就有的感觉,就是疼痛。 2.保洁工谈罗塞夫下台 如果能用一块布和一桶水把一切清理干净,那就简单了。但很不幸,没有办法这么做,太多肮脏的东西了。她是人民选出来的,我觉得再次进行选举是最好的方法。我不知道是不是人民把她赶下台的,过程并不民主,也不是选民的选择。其实民主并不存在,我不认为民主存在。我们投票的权利,我不觉得它存在。 3.巴菲特 阶级斗争是存在的,没错。但是我所处的富人阶级,是我们发动了战争,而且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4.卢拉入狱前演讲 我们手上有棘手的工作要做,他们下令逮捕我。你们听我说,我会服从他们的命令。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想转移责任,他们觉得这个国家所有的问题都是因我而起。如果我不相信正义,我就不会成立政党,而是会在这个国家发起革命。但我相信正义,一个公平的司法系统会根据证据来裁决。 限制我在这个国家行动是徒劳的,因为有数百万的卢拉、布罗斯曼努埃拉和迪尔玛·罗塞夫来帮我完成工作。要阻止我传达想法也是徒劳的,这些想法已经在四处流传了,是无法被监禁的。阻止我的梦想也没有意义,因为当我停止做梦时,我会让你们的脑海替我去做梦觉得卢拉心脏病发的那一天一切就会停止,这也是幻想,那是一派胡言,因为你们的心会替我跳动,这里有数百万的人心。强大的人,或许可以折断一朵、两朵或一百朵玫瑰,但他们永远都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我们是在为寻找春天而战 黑道大哥宝(徐克饰)为人凶暴,却有一个慢性子老好人亲弟弟雄(曾志伟饰)鞍前马后,雄连女友被人夺走这种事也要宝出面抻头。宝犯罪事发即将入狱半年,他在服刑前嘱托雄照顾好老情人萍(李殿朗饰)和小情人咪咪(李丽珍饰)。 雄一照面就被萍给了下马威,又卷入她和高利贷团伙的纷争,两人脱身后匆匆赶赴日本寻找咪咪,发现咪咪的处境也颇为棘手,雄为帮两个大嫂脱身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又要各种 黑道大哥宝(徐克饰)为人凶暴,却有一个慢性子老好人亲弟弟雄(曾志伟饰)鞍前马后,雄连女友被人夺走这种事也要宝出面抻头。宝犯罪事发即将入狱半年,他在服刑前嘱托雄照顾好老情人萍(李殿朗饰)和小情人咪咪(李丽珍饰)。 雄一照面就被萍给了下马威,又卷入她和高利贷团伙的纷争,两人脱身后匆匆赶赴日本寻找咪咪,发现咪咪的处境也颇为棘手,雄为帮两个大嫂脱身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又要各种欺瞒来防止她们发现彼此的身份。三人回到香港后事情终于败露,萍大哭大闹却被宝喝止,在等待宝出狱的日子里,雄与咪咪之间产生了感情,但如何去面对大哥,又成了雄无法化解的心结。 闯关东可以算得上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充满硬汉气息,再看看剧中潘五爷的一句话吧:“朱开山这个名字真不错!”它从微妙的角度代表着《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是描写山东移民史的开山之作,朱开山的淘金经历,也表示着《闯关东》能成为漫长的历史隧道里一次成功的淘金。此剧使用了闯关东成千上万人群中的佼佼者朱开山家族的创业史,光荣的描写着二千多万山东贫苦人闯关东的历史事件,并通过朱开山,朱传文,那文 闯关东可以算得上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充满硬汉气息,再看看剧中潘五爷的一句话吧:“朱开山这个名字真不错!”它从微妙的角度代表着《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是描写山东移民史的开山之作,朱开山的淘金经历,也表示着《闯关东》能成为漫长的历史隧道里一次成功的淘金。此剧使用了闯关东成千上万人群中的佼佼者朱开山家族的创业史,光荣的描写着二千多万山东贫苦人闯关东的历史事件,并通过朱开山,朱传文,那文,鲜儿,震三江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歌颂了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精神中伟大的忠义,善良与自强不息,那始终出现的“求生存,谋发展,促和谐”的闯字精神,今天看来仍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而那令人遐思的神奇故事,还有那浓厚的民俗风情,就像打开了一本关于闯关东知识的百科全书。 朱传文是我不太喜欢的人物,他嫉妒自己的亲弟弟,整天想着家产,面对他爹就相似个面瓜一样。不过他很老实在做菜上有那股钻劲儿很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他很爱家庭。朱传武很厉害,很有男儿气概,自强自立,敢爱敢恨,有一颗爱国心。朱传杰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做事踏实。闯关东这部这部戏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不能说谁好谁坏,只能说他们代表了当时的大多数人,这部戏值得多看几遍。 鹿峰的头套笑死我了,锤桌,邵氏的头套有时候真是奇葩郭追的配音很出色,好几部片子里都是同一个配音,让我差点以为是他自己的声音狄姜双生弱爆了(喂不想活啦),你看人家郭追江生能演兄弟朋友,也能演情敌,江生还能演坏人难得在老爷子戏里看见不少的美女,潘冰嫦的胡夫人真的比想象中得还好,我以为她只是打酱油的戏份,露几个脸当人肉背景的那种,谁知寥寥几场戏里却是刻画出聪慧过人情深意重的形象;程灵素怕是像简爱那 鹿峰的头套笑死我了,锤桌,邵氏的头套有时候真是奇葩郭追的配音很出色,好几部片子里都是同一个配音,让我差点以为是他自己的声音狄姜双生弱爆了(喂不想活啦),你看人家郭追江生能演兄弟朋友,也能演情敌,江生还能演坏人难得在老爷子戏里看见不少的美女,潘冰嫦的胡夫人真的比想象中得还好,我以为她只是打酱油的戏份,露几个脸当人肉背景的那种,谁知寥寥几场戏里却是刻画出聪慧过人情深意重的形象;程灵素怕是像简爱那般最难选演员了,太好看了不符合,但难看了还得有灵气,黄敏仪应该说还是太漂亮的, 但这姑娘演得很讨喜,扮相也好看,最后那场诀别戏看得人泪汪汪的,老爷子对于这种爱情描写只是不出手而已,一出手准是有地;楚湘云才真是这种武侠小说里描写的美人祸水,比我之前看过得99烂版和瞄过的07新版里的还要漂亮,也不让人这般生厌了钱小豪的胡斐,我算是终于知道为嘛是飞狐了,如果他能正经的带个头套就更好了,小豪的胡斐很是惹人喜爱(貌似这版里的角色都相对地讨人喜欢),比之傅声,我更喜欢他少年时的卖萌风格数着数着,郭追也演了不少金庸笔下的人物了,数量可与狄龙相媲美了,除了毁人不倦实在不合适的侠客行外,袁承志、中年郭靖、苗人凤都是水准的演出哇(周伯通也真还算凑合吧o(╯□╰)o),也难得不是一味的脸谱化表演,而他们这一批四代弟子的打斗戏份也是老爷子的杀手锏,过招拆招太过瘾了 偶然在上海纪实频道看到(^0^)/好好看!看的是第四集玛雅水下洞穴,水下设备好先进....我第一次知道可以在水下一边说话一边拍....拍摄也非常美,各种设备都很好,(对比之下,地理中国关于喀斯特地貌的那几集简直没法出门见人(? ○ Д ○)? ....而且也没有潜水探索的。第一次下水的那个洞穴惊到我了....地面上很小的一个竖井下去竟然是这么大这么深的一个水域,人在其中感觉不到边界...底部 偶然在上海纪实频道看到(^0^)/好好看!看的是第四集玛雅水下洞穴,水下设备好先进....我第一次知道可以在水下一边说话一边拍....拍摄也非常美,各种设备都很好,(对比之下,地理中国关于喀斯特地貌的那几集简直没法出门见人(? ○ Д ○)? ....而且也没有潜水探索的。第一次下水的那个洞穴惊到我了....地面上很小的一个竖井下去竟然是这么大这么深的一个水域,人在其中感觉不到边界...底部是很多大的石块,散落着陶器和人的骸骨,向导说他们是被特定地摆放在那里的,为了祭祀。这些都是活人祭祀。后來向导又带着Steve去了另外一个洞穴,穴壁上有几百个(?)小孩的手印,高处还有脚印。Steve说这些都是三千年前的小孩留下来的,这些好像就在昨天发生啊。向导说这些手印很有可能是在他们被献祭前留下来的。(细思极恐)晚上Steve又和伙伴们谈论关于玛雅献祭的事。后来探索的另一个洞穴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刻。这次不是水下了,但是也特别大,有的时候人在其中闲的很渺小。同样的,他们发现了很多陶器,有一个真的好美啊!!!优美的立体线条,恰到好处的切面宽度,流畅的弧形外壁…虽然被石头挡住了只露出了一部分,但是我敢说,它一定是陶器中的绝世美人(?Д`)。向导说古玛雅人特地把这些祭祀用器摆放成不能被取出的样子,Steve说连我们也不能把它给取出来,向导说是的,因为它被卡住了。(两个人都被逗乐了…)离开美人陶器之后两人继续朝深处探索~发现了穴壁上的很多壁画。不得不说Steve是一个感受力很强的人,眼前所见也的确会让人感叹惊讶。三千年前的古玛雅人在洞穴中跋涉了五六个小时,然后用木炭画下了这些壁画(感觉好可爱好浪漫),三千年后有两个探险家对壁思索,试图去理解,去交流从前站在同样的地方的人类。有时候觉得当一个古代人真好,看到那些古朴庄严美丽的艺术品,那些不精致却又神似的壁画,就能想到它们的创作者的心灵是多么的可爱 纯净 浪漫!生活对他们来说或许艰难,但是他们还是艺术地活着,可爱地活着~浪漫和希望是他们的力量。 海报挺小清新的,所以我去追剧了。 是能吸引我的人设,青梅竹马?学霸??学渣 虽然人设吸引我,但剧情老套的不得了!! 把所有能发糖能产生误会的情节串了一遍, 很生硬,很 海报挺小清新的,所以我去追剧了。 是能吸引我的人设,青梅竹马?学霸??学渣 虽然人设吸引我,但剧情老套的不得了!! 把所有能发糖能产生误会的情节串了一遍, 很生硬,很刻意。 高中生活描写的也非常悬浮, 反正大家就是不怎么学习。 看了十集,我个人就不浪费时间继续追了。 当然如果你能嗑到cp的话,看着下饭也无妨 1951年3月29日,星期四。早上7点,帕里·哈卓普骑车去上班。根据合同,29岁的机械师哈卓普那天应该开始为丹麦燃油公司做一个项目。他找到上司,说家里出了事,上午想请个假,稍后会把工时补回来。上司没有理由怀疑,也就答应了。 哈卓普走到更衣柜前,看看周围没有动静。他打开柜子,依次取出一大一小两个包在桌布里沉甸甸的金属物品 1951年3月29日,星期四。早上7点,帕里·哈卓普骑车去上班。根据合同,29岁的机械师哈卓普那天应该开始为丹麦燃油公司做一个项目。他找到上司,说家里出了事,上午想请个假,稍后会把工时补回来。上司没有理由怀疑,也就答应了。 哈卓普走到更衣柜前,看看周围没有动静。他打开柜子,依次取出一大一小两个包在桌布里沉甸甸的金属物品。他把两样东西装进公文包,锁好更衣柜,和老板道过别,蹬上脚踏车走了。 那一年,哥本哈根异乎寻常地冷。人人都盼望着春天,可就快4月了,空气里还隐约透着寒意。哈卓普从公司冲出来,想的可不是这些。3个月前,上帝诏令他拯救世界。子弹和一把手枪静静地躺在车筐的公文包里。他要去抢银行了。 他先骑车去了朋友尼尔森的姑妈家,他需要这位嗜酒成性的姑妈做不在现场证人。为了保证编造的证明万无一失,他在路上买了几瓶啤酒。之后,他和酒鬼姑妈小酌了几杯。10点半,哈卓普看老太太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便提议再去买点儿啤酒,马上回来。老太太点头答应了。 哈卓普再也没有买酒回来。他又一次把公文包扔进车筐,来到了诺伦宝路街58号的农业银行。他把车停在路边,犹豫再三,有点儿害怕,身体也不听使唤。10点45分,领悟到抢劫是上帝的旨意,他深吸一口气,戴上太阳镜进了门。 一进银行大厅,哈卓普就朝天花板猛开了几枪。“把钱装到包里!”他冲身边最近的柜员喊道。惊恐的柜员呆若木鸡,稍一迟疑就被哈卓普开枪射中。他向另一个柜员转过身,“轮到你了,把钱装进去!” 抢劫花了太长时间,顾客们都被枪声吓坏了。门外,行人纷纷向银行跑来,阻断了哈卓普逃跑的去路。突然,警铃声大作。哈卓普觉得自己跑不掉了,又一次举起了手枪。第二个柜员试图逃跑,但一切都太迟了。哈卓普开枪打死了他。哈卓普两手空空跑出银行,跳上自行车,猛踩踏板蹿了出去。就在他蹬离路边的时候,一个骑车人试图截住他。两人几乎撞上,哈卓普伸脚挡住了攻击者。骑车人再次尝试阻断他的去路,他掏出枪顶在了对方脸上。骑车人退缩了。哈卓普骑着车,暗暗得意自己的沉着。一个行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耸耸肩,向对方建议到,“你干吗不过去看看?”然后就溜之大吉了。 回到酒鬼姑妈的房子,哈卓普告诉老太太自己刚刚去抢了银行。老太太对这事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啤酒哪儿去了?哈卓普想到最好还是把不在场证人安排妥当,便换了衣服,确信没人能认出他来,下楼去买酒。一到楼下,他就知道事情不妙。街上空空荡荡,寂静无声,警察来了。哈卓普孤身持枪面对警察,一言不发,举手投降。 哈卓普起初并没有告诉警察抢银行是上帝的旨意。因此,逮捕他的警探不免洋洋自得:不但没损伤一兵一卒,而且哈卓普也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是,警探们很快就变得忧心忡忡。他们询问哈卓普抢劫银行的动机,后者说这是为了给他建立的丹麦国家共产党筹措资金,该党的目标是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旦宣战,他就要用赃款租一支船队,把丹麦的知识精英转移到瑞典的安全位置,保护丹麦的精神血脉。他解释道,丹麦国家共产党将为世界带来和平,但同时他也在储备枪支。警察突击搜查了哈卓普的住所,发现了制服、宣传品、奖章和“丹共”的相关文件。 警方注意到,哈卓普表现得并不像一个刚刚抢了银行、杀了人的罪犯,询问他是否为犯下两起谋杀案而感到内疚。他一点儿都没有负罪感。这是上帝的旨意,为什么要自责呢?警察们目瞪口呆,互相交换了眼色。“什么?你再说一遍?”所有事都是上帝教他做的,哈卓普说。上帝让他成立丹麦国家共产党,上帝选中了作案方式和银行,上帝甚至还为他指明了事后的藏匿之所,上帝始终伴随着他。不过别担心,哈卓普向警方保证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上帝会实现这一点的。 1951年6月21日,哈卓普被带到哥本哈根警方首席精神病医生马克斯·施米特面前。他把故事原封不动地又向施米特讲了一遍:他是遵照上帝的指令去抢银行的,对两名银行柜员的死亡丝毫不感到内疚。他相信“命运和死亡过后的重生”,他就像圣女贞德。 哈卓普的表现引起了施米特的兴趣。哥本哈根鲜有谋杀案,类似案件更是屈指可数。第二天,为破解哈卓普关于宗教—政治的胡言乱语,施米特给他注射了一剂镇静剂。哈卓普立刻就开始滔滔不绝地阐述对反犹太人、反纳粹的复杂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丹麦必须得到拯救,“北方王国”就要成立。药效发挥出来,哈卓普完全进入放松状态,施米特终于问出了一个他想回答的问题:“抢银行的主意是从哪儿来的?” “从‘它’那儿。”哈卓普回答。 “‘它’是谁?” “我的守护天使。” 施米特心生疑惑。案件背后,另有隐情。哈卓普很有可能与7个月前发生的一起类似抢劫案有关。还有迹象表明,他并非单独作案。抢劫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比约·尼尔森现身,承认哈卓普在抢劫时使用的自行车归他所有。尼尔森有案底,案发当天和哈卓普一起喝酒的就是尼尔森的姑妈,哈卓普在她的住所被捕。粗略的调查显示,哈卓普曾在霍森思国家监狱服刑3年——尼尔森是他的狱友。有囚犯称尼尔森对哈卓普施加了超乎寻常的影响,他们说,哈卓普做的每件事,都是尼尔森的主意。 3月30日,尼尔森被拘捕接受讯问。警方一无所获。他承认曾和哈卓普一起服刑,也曾同住一间牢房。他知道哈卓普建立了一个新政党,甚至在成立初期也牵涉其中——主要是在城里张贴海报——但他很早以前就退出了。除了把自行车借给哈卓普,他和抢劫案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然而,哈卓普和尼尔森的口供中矛盾百出。哈卓普说自行车是他偷来的,而尼尔森则说是自己借给他的;哈卓普说尼尔森和丹麦共产党没有任何关系,尼尔森则承认曾经参与。尼尔森说,关于这起案件,他知道还不止这些:哈卓普的妻子本特才是主谋。他说,这对夫妻过去曾计划过抢劫的事,但每次都被他劝阻了。不过,尼尔森将哈卓普拖进了更深的泥潭。尼尔森是个惯犯,他从1933年就开始在监狱进进出出了。而心怀弥赛亚式救世情节,拥有“守护天使”的哈卓普,看起来就像尼尔森的小跟班。 施米特不断给他注射巴比妥酸盐,想迫使他承认抢劫是尼尔森在幕后指使,尼尔森就是“守护天使”。哈卓普断然否认,这根本就不可能:他在1947年1月就“受到上帝的召唤”,6个月后才第一次见到尼尔森。哈卓普言之凿凿:守护天使不是尼尔森。证据不足无法继续关押,尼尔森被无罪释放。 1951年12月,施米特完成了此案的报告。他认为哈卓普是个精神分裂的妄想狂,有精神变态的可能,但是“他相信的事情受到了尼尔森的影响”。在施米特看来,无疑是尼尔森说服哈卓普认罪的,他依然操纵着哈卓普,使其不能或不愿意承认尼尔森才是主谋。就尼尔森对哈卓普的控制来看,施米特猜测:尼尔森和哈卓普双双否认,案子只能不了了之。 那一年的圣诞节,哈卓普听说了被判决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的报告结果,改变了主意。他提笔给案件负责人罗兰·奥尔森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终于无法再忍受奥尔森的“疲劳轰炸”,是时候坦白一切了。这封长达18页的信写在儿童记事本上,这就是所谓的“练习本自白”。随着供词的深入,它逐渐成了一份诡异的告白。 哈卓普在信中描述了德国占领丹麦期间,自己如何与纳粹分子勾结。二战结束后,他被判处14年徒刑。走进霍森思国家监狱的时候,他几乎万念俱灰,极度沮丧的心情直到被分往金工车间劳动后才有所改善。尼尔森是他在狱中最早结识的人之一,曾因抢劫而数次入狱的他因通敌罪被判以12年徒刑。对尼尔森来说,这不过是在监狱里熬过的又一段时光而已。然而,对从未遭遇过牢狱之灾的哈卓普来说,服刑令他万分痛苦。他是一个家世好、有理想的年轻人,只不过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现在为此付出了代价。哈卓普已脆弱不堪。 尼尔森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经历很快就打动了哈卓普,前者用英雄的传奇故事为自己招徕了一个随从。随着两人日渐亲密,尼尔森抛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宗教。哈卓普素有宗教情结,尼尔森抓住这点,把自己描绘成东方神秘主义专家。他向哈卓普介绍了冥想和瑜伽,二人晚上常在各自的牢房里练习。终于,尼尔森鼓动哈卓普申请调到同一牢房,哈卓普也确实这么做了。尼尔森继续训练着自己的门徒,在其指导下,哈卓普开始进行呼吸练习。尼尔森告诉他,呼吸是冥想的一部分,应练习到“天人合一”为止。每练习一次,呼吸引发的力量感都会更加强烈,把他推向宗教的狂喜,指引他走向上帝。 哈卓普接下来吐露了扭转案情的故事。在“练习本自白”里,他提到催眠曾是两人练习的项目之一。练习是尼尔森提出的,他叫哈卓普试着催眠他,但效果甚微。两人发现,哈卓普更容易受他人影响,因此更适合做催眠的对象。很快,他每晚都被尼尔森催眠,很多时候,练习是以哈卓普从催眠状态直接进入梦乡告终的。“从一开始,(尼尔森)就操纵着我的思想。他一直控制着我。” 哈卓普写道。 案情发展至此已令丹麦媒体为之疯狂。《政治家》问道:“银行杀手被催眠?”“守护天使教唆谋杀?”《贝林时报》也在追问;而随着哈卓普“尼尔森用瑜伽把我逼疯”的控诉公之于众,《见闻报》也采用了精神病学家的说法:“好人被催眠,也会起杀心。” 对熟知新闻行业的人来说,媒体的反应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拙劣的银行劫案造成两人身亡是一类新闻,而凶手遭催眠才犯下恶行可就是另一种故事了。媒体对案件的耸动报道很快就变本加厉地骇人听闻起来。尼尔森给狱中的哈卓普写了张圣诞卡片,报纸就猜测这是催眠大师在叫他停止指控。《哈卓普的告白险被圣诞卡片毁于一旦》成了1952年1月9日的《政治家》头条。《见闻报》的《香肠到手,口供撤销!》一文则报道说,尼尔森送给哈卓普一根香肠,哈卓普看了几乎精神崩溃。 哈卓普一案在丹麦引起了恐慌。媒体推断尼尔森送的香肠催眠了哈卓普,令他沉默不语。抛开这种猜测不谈,哈卓普确实曾在“练习本自白”里明确表示,他是受了前狱友的控制才抢劫杀人的。 比约·尼尔森再度被捕。警方拷问了他,想证明他就是劫案的幕后主谋。然而,案情是否果真如此却引起了一些争论。尼尔森拒不承认,哈卓普又像个疯子似的语无伦次。两人被带进一间屋子单独相处时,引发的疑问就像他们给出的答案一样多。哈卓普在表白中承认曾于1950年8月抢劫了哈维德夫的人民银行,声称赃款都归了尼尔森。对此,尼尔森做出了如下反应: 哈卓普:我把钱给你了。 尼尔森:你要是还继续跟我扯谎,咱们就不用谈下去了。你必须得说,那根本就不是你干的——我没拿钱,你也没去抢银行。 哈卓普:好吧,我收回我的话。我没有抢银行。 这能否构成尼尔森仍在控制哈卓普的证据?抑或是哈卓普想嫁祸于人?其他的交谈表明,哈卓普绝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清白。从录音判断,尼尔森是两人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那个,他有读写困难症,也不善争论;哈卓普则能侃侃而谈。尼尔森一度曾被对话搞得糊里糊涂,以为自己性格分裂,没准儿真的教唆哈卓普去抢银行,可自己却不记得了。他根本不像媒体所说,是斯文加利式的阴谋家。 丹麦警方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矛盾之处。 尼尔森被带到马克斯·施米特那里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测试。施米特认为尼尔森是会“吓唬和哄骗他人”的人,但并不具备获得他人无限信任的能力。尼尔森否认了所有事情,他告诉施米特,哈卓普的“练习本自白”就是“一个疯子的胡言乱语”。 与此同时,哈卓普被送到了哥本哈根纪念医院精神科。精神病专家波尔·雷特医生将潜入哈卓普的精神世界,查出尼尔森究竟是如何指使其犯罪的。这一尝试远比他预想的困难。 雷特对哈卓普进行的最初几次催眠均以失败告终。1952年5月至6月期间,他一无所获。测试显示,哈卓普极易受到暗示,按理说是催眠术的理想对象,可却并没有乖乖屈服。如果他以前曾进入过催眠状态,应该更容易被催眠才对。实际情况却是,雷特尝试的次数越多,催眠程度就越浅。一旦雷特逼问得紧了,哈卓普就会醒过来。哈卓普说,随着催眠的深入,他越来越放松,觉得自己就快要睡着了。但忽然之间,一阵突如其来的强烈痛苦惊醒了他。 根据哈卓普的描述,雷特提出了两种可能性:其一,病人不受催眠的影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所有的测试都得到了积极的反馈,而且哈卓普本人也承认,在狱中曾被多次催眠。其二,哈卓普确实很容易被催眠——但是有人抢在了雷特前头。相比前者,这种推测更令人不安。 在哥本哈根纪念医院,负责评估哈卓普的波尔·雷特医生陷入了困境。只有哈卓普告诉他之前发生的事,才能证明尼尔森是银行劫案的幕后黑手。两个月过去了,事情毫无进展,哈卓普仍然“神经紧张”,拒绝进入催眠状态。雷特相信,他可以催眠哈卓普,但尼尔森很可能给了他“闭锁”指令,除非解除监禁,否则警方的法医催眠师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催眠历史。雷特使出了杀手锏。 1952年7月4日,雷特让哈卓普注视着检眼镜灯,为其注射了3毫升针剂,引导他进入催眠。结果,哈卓普出现了“严重的情绪危机”:他的呼吸短促,脉搏达到了每分钟120下。他咬紧牙关,表情因恐惧而扭曲。“不!不!不!”他喊道,“我不能这么做!”雷特让哈卓普继续盯着检眼镜。突然,哈卓普瘫软无力,进入了催眠状态。 雷特闯进了哈卓普的思维,他定要将案情查个水落石出。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雷特多次对哈卓普进行催眠,同时不断减少镇静剂的注射量。后来,只是注射蒸馏水就能让哈卓普进入深度催眠状态,而蒸馏水注射也渐渐停用了。很快,哈卓普只要看着雷特的检眼镜灯就能进入催眠状态。最后,只需要3秒钟就能完成催眠过程。 为了让哈卓普在催眠中感到更加舒适,雷特让他想象房间里有很多毛茸茸的小动物,它们向哈卓普靠过来,蜷缩在他身边取暖。哈卓普似乎很享受抚摸这些幻想中的宠物。随后,雷特让他想象密友和亲戚们走进来和他聊天。催眠过程开始令哈卓普感到愉快,雷特便提出了建议,他们可以一同回到过去,看看尼尔森是怎么操纵他的。哈卓普同意了。 在回忆之前,雷特指示哈卓普,一旦他在催眠中说谎或感到恐惧,就会脉搏加速,大汗淋漓。雷特故意引诱哈卓普说了假话。哈卓普的脉搏立刻飙升至每分钟132下,呼吸困难。看来,指令奏效了。两人都做好了准备,雷特让哈卓普进入状态,带领他回到过去。 哈卓普告诉雷特,尼尔森从来没提过催眠的事,而是将其称为“磁性按抚法(Magnetic Stroking)”。尼尔森使哈卓普相信,学习一切技艺,比如穿越锁孔、穿墙、移行换位甚至分身术,都是从“磁性按抚”开始的。催眠之初,尼尔森让哈卓普想象他的一只胳膊无法弯曲。很快,哈卓普就用那只胳膊做出了奇怪的姿势,而这显然不受他控制。他的胳膊会毫无预兆地抬起来、变冷、变烫或者丧失痛觉。尼尔森解释说,这些感觉是由一种古老的生命力引起的,印度神秘主义者称之为“普拉纳”。哈卓普深信不疑。 1947年6月初乍现转折。一天晚上,哈卓普进入催眠状态,尼尔森则与“更高一级的世界”展开了对话。他像触了电一样颤动不已,声音也完全变了。“我是你的守护天使”他说道,“你认为这一切遭遇都是你的不幸,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你的试炼,它们赋予你力量,你就要去实现早已注定的使命了。” 尼尔森是为了迷惑警方而将哈卓普引入“更高一级的对话”的。他告诉哈卓普,他不是“守护天使”而是“X”,他只是守护天使的传声筒(毫无疑问尼尔森就是X:法庭上,检方曾出具多张X所写的便条,均为尼尔森的笔迹)。 通过X,守护天使指示哈卓普完成他真正的救世使命。他要通过更多的冥想、瑜伽和“磁性按抚”净化自己的行为。他也受到了警告,如果对监狱里其他的任何人提起了X和守护天使,这一切就会戛然而止。他还被告知,过去的朋友们是他灵修之路的障碍。“从现在开始,”X告诉他,“不要再和以前的朋友们联系。他们对你来说就是空气……你不许也不会再和他们有任何联系。你自己清楚,绝对服从我的命令才是最重要的事。” X也让哈卓普进行其他的灵修练习。他成了素食主义者,每周最多要斋戒3天——把不想吃的东西都给尼尔森。X还告诉他,要舍弃一切身外之物,包括他的腕表(“你本能地感到,它将你束缚于这个世界。这是你身体的呼唤”)。腕表哈卓普不要了,随后,一台昂贵的手风琴也被他处理了:他把这些都给了同屋狱友。金钱很危险,当然不能保留。 X告诉哈卓普,谋划犯罪行动是证明他和世俗世界决裂的有效方式。起初,犯罪行为都是很轻微的,比如抢劫教堂的捐款箱,但情节很快就升级了。X引导他勾画在哥本哈根四处盗窃并随机射杀市民的场面。最终,X命令他想象弑母的情节,将这一罪行说成是对母亲的善举。“你的身体什么也感觉不到,一片空灵,”X对哈卓普说,“你得到了绝对的自由。你一次又一次地开枪……你将完成使命。我相信你定会成功……你知道自己属于另一个更高层的世界。你绝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随着释放日期临近,尼尔森告诉哈卓普,就算彼此分离,哈卓普也要和X保持联系;X会写信给他。 1949年10月,两人刑满释放。哈卓普果然联系了尼尔森。导师检验教学成果的时刻终于到了。在监狱外的第一次见面,X就告诉哈卓普,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党拯救世界,而这需要大量资金。他被告知应该给打理这件事的尼尔森700克朗,这恰恰是哈卓普出狱时从监狱那儿得到的数目。哈卓普掏了钱。1950年初,哈卓普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周能赚200克朗;X告诉他,这些钱也应当上交。哈卓普的家人试图干涉此事,X让他不予理睬。在天界,家庭一文不值。 X命哈卓普结婚,为他选择了一个名叫本特的本地姑娘。婚后不久,X就告诉他,为了证明他对上帝的忠诚,他应当允许尼尔森和本特同床共枕。哈卓普起初不愿意,但经过几天的“磁性按抚”也就默许了。婚后本特对哈卓普好言相劝,认为尼尔森对他造成了不良影响。X告诉他,不要理会妻子的说法。如果她问起,就说他见的都是因政治相识的新朋友——不是尼尔森。在频繁的会面中,X一露面就让哈卓普买酒,两人常喝得酩酊大醉。 那年夏天,尼尔森计划让哈卓普抢劫哈维德夫银行。哈卓普很不情愿,于是瑜伽、冥想和“磁性按抚”又接踵而至。哈卓普仍然焦虑害怕,尼尔森就不断地麻醉他。是上帝希望他抢劫银行,是守护天使希望他抢银行,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哈卓普服从了。尼尔森把哈卓普带进树林,为他指点藏匿赃款的地方。行动日期定在8月21日。 这一天终于来了。哈卓普请了假,惊慌失措地骑着车在哥本哈根转悠——他做不到。当天晚上,他和尼尔森见了面。X显身,叫他再试一次。两天之后,他去了。抢劫的当天早上,为了万无一失,尼尔森和哈卓普一起做了冥想。尼尔森给了哈卓普一杯烈酒,祝他一切顺利。两小时后,哈卓普前往哈维德夫的人民银行洗劫了2万克朗(约1900英镑)。按照指示,他乘出租车来到树林,送上了赃款。 6个月后,首次抢劫的赃款挥霍殆尽。X让哈卓普和妻子搬进小公寓,控制生活成本——这样尼尔森就能拿到更多的钱了。本特对此强烈反对。哈卓普接到指令,向她提出了离婚。这还不够,X之后又让尼尔森和本特发生性关系,以此考验哈卓普。本特拒绝了,遭到尼尔森的殴打。哈卓普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1951年新年过后不久,X命令哈卓普抢劫农业银行,说服本特画下街道地图,制定了预案:如果哈卓普被抓,这看起来就像本特一手策划的。如果最终被捕,他就要把建立丹麦国家共产党和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计划对警察和盘托出。要是他愿意,也可以讲讲守护天使的故事。但是“X”和“尼尔森”的名字绝对不会出现。事与愿违。1951年3月29日,哈卓普试图抢劫银行,枪杀了两名柜员,后遭到逮捕。 雷特瞠目结舌,他相信这就是事实。 对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尼尔森可谓技艺精湛。哈卓普早已任其摆布,献出了所有的财物,还奉命结婚,抢劫两家银行,杀了两个人。如果这还不够,那么尼尔森让哈卓普相信犯罪是上帝的旨意,是守护天使传来的指令,而他自己只是个送信的——X,已足见其掩盖踪迹的功力了。 最起码,这让波尔·雷特印象深刻。为了考查哈卓普是否真的能接受深层催眠,雷特试着向其输入新的指令。他告诉哈卓普,字母P有特殊含义,只要听到他说出这个字母,哈卓普就要进入深度催眠状态。雷特成功了。为了检验指令的强度,雷特致电哈卓普的监狱,让警卫叫哈卓普来听电话。在电话里,雷特只说了一个字,“P”。他的助手在监狱中监测试验,声称“哈卓普立刻眼神缥缈”,松开紧握听筒的双手,倒在地上,怎么也叫不醒。最终,试验助手把电话举到哈卓普的耳边,雷特在电话中唤醒了他。接下来的试验中,哈卓普接到一封信。是雷特的笔迹,只写了一句话:“来自P的问候——雷特。”哈卓普看了信就进入了催眠状态。 1952年10月,雷特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已准备好在法庭上向警方和律师们演示催眠。他指示哈卓普醒来后向遇到的第一个人提问题,问题包括对方的名字,年龄,毕业时间,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职业。在包括尼尔森和其辩护团队在内的所有出庭律师面前,哈卓普向警长提出了这些问题。之后,他又进入了催眠状态,接到丧失痛觉的指令。雷特把削尖的火柴棍插进了哈卓普的指甲,后者丝毫没有畏惧之色。 为了证明“锁闭”的力量,雷特请被告方证人催眠师基尔特·约根森医生催眠哈卓普,但他无法突破雷特设置的障碍。雷特甚至还请尼尔森也试了试,同样一无所获。 4个月之后,雷特的催眠大功告成。哈卓普在催眠中得到雷特的指令,过了整整一个星期,哈卓普完成了他的任务。至此,雷特的技艺得到了充分证明。他曾要求哈卓普向监狱看守大声抱怨伙食不好,把饭食摔到看守的脚面上,然后倒头呼呼大睡。哈卓普,像“机器人”一样执行了命令。 帕里·哈卓普和比约·尼尔森不会用“趣味无穷”来描述自己的经历。1954年开庭时,丹麦全国的媒体都驻扎在法院门外。大门之内,哈卓普的律师们正竭尽全力要证明他是在尼尔森的催眠控制下才犯罪的,尼尔森的律师们反唇相讥,警方和精神病学家们也分成了两派。明显站在哈卓普一边的雷特医生做了7个小时的陈述,认为哈卓普确实是杀人凶手,但应为此负责的并不是哈卓普:他是在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时犯罪的。哈卓普的律师把尼尔森描画成了“极端的愤世嫉俗者和危险的罪犯”。“尼尔森用他的双眼,”律师最后说道,“把他的‘朋友’变成了傀儡娃娃。” 一个月过去了。法官请陪审团考虑了三个重要问题:尼尔森是否策划并鼓动了抢劫;是否策划并鼓动了谋杀;是否利用催眠或其他手段对哈卓普施加了过度的影响。在总结陈词中,法官同意,尼尔森确实对他的“门徒”施加了类似催眠的“系统影响”,但他并没有说这种控制到底是不是催眠,也没有说它是否直接导致了哈卓普的抢劫和杀人行为。 陪审团可没这么模棱两可。1954年7月,尼尔森的三项指控被判成立。两个人都被处以终身监禁——哈卓普将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戒备森严的监狱是尼尔森的归宿。这起案件在此后的10年中依然饱受关注,期间也曾被呈报欧洲人权委员会。1965年,哈卓普和尼尔森提出赦免申请,请求均被驳回。1966年12月24日,哈卓普被释放。6个月后,尼尔森也重获自由。 9年后,一个悠然的夏日夜晚,尼尔森给前妻打电话诉说自己的苦闷。铁窗生涯、恶名和失业让他倍感绝望,他支撑不住了。一个曾说服别人抢劫银行并谋杀两人的男人,居然无法让自己的前妻相信他确有轻生的念头,多多少少有些讽刺。前妻鼓励他挺过去。当晚, 尼尔森服用了氰化钾,第二天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公寓。 1972年8月5日,哈卓普接受丹麦报纸《BT》的采访。他承认并非是受了催眠才抢劫杀人。事实上,当警察提出或许是催眠导致他犯罪的时候,哈卓普突然意识到如果他同意这个判断,“也许可以脱罪”。在另一个采访中,哈卓普被问起为什么要陷害尼尔森。尼尔森到底做了什么要被命运如此捉弄? “没什么,”哈卓普说,“他就是在牢里对我不好而已。” 因为bgm中出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JAMC,所以特地搬运了下全集出现的bgm。实际上整部剧的bgm都特别符合我的口味!希望有所帮助~(侵权删!) 信息源: 因为bgm中出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JAMC,所以特地搬运了下全集出现的bgm。实际上整部剧的bgm都特别符合我的口味!希望有所帮助~(侵权删!) 信息源:https://www.dodmagazine.es/banda-sonora-el-inocente/ 第1集 LCD Soundsystem - Oh Baby Funnelvision - Max Power 第2集 Pop Tops - Mammy Blue Morita Makoto - A deeper dream The Shins - Sleeping Lessons Velvet Dream - Ervin Trofimov 第3集 Marilyn Manson - Third day of a seven day binge 第4集 Turner Cody - Corner of my room Jay Price - Outlaw Blues Goldfrapp - Ohh la la 第5集 Jay Price - Im gonna haunt you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Just like honey Danny J. Grace - Shoot Up Hill Tristan Ivemy - Smoke and Daggers Nick Rezo - Take a breath Angelo Badalamenti - Fall In love with me Olivier Lieb - Superload 第6集 Hooverphonic - Mad about you Blues Saraceno - Evil ways Timber Timber - Run From me Bernard Viguie - Nigh will be long mademoiselle Aaron Benward - Raise your solo cup 第7集 Sharon Van Etten - Beaten Down Don Julian - Last letter Pop Tops - Mammy Blue Erik Satie - Gnossiennes No. 1 第8集 Mogwai - I know you are but what am I? Jaqui - The Innocent 我是看过的,所以来发表一下言论,可能我要求比较严,我陪我妈看了最后一集。总体感觉就是剧情拖沓的很,拥抱五分钟,哭要十分钟。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能不能对职业这快有点尊重,完全敷衍了事,编剧在那里对演员职业的专业性胡编乱造,不懂像国外请个职业顾问不行吗?你不请亲自拿半天时间下一下工地不行吗?问都不会问啊,拿出点3/15记者的精神不行吗?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桥梁钢筋30的钢筋用20的是降低了 我是看过的,所以来发表一下言论,可能我要求比较严,我陪我妈看了最后一集。总体感觉就是剧情拖沓的很,拥抱五分钟,哭要十分钟。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能不能对职业这快有点尊重,完全敷衍了事,编剧在那里对演员职业的专业性胡编乱造,不懂像国外请个职业顾问不行吗?你不请亲自拿半天时间下一下工地不行吗?问都不会问啊,拿出点3/15记者的精神不行吗?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桥梁钢筋30的钢筋用20的是降低了一个标号?!看到这里我真的笑死了!你要22,25,28的钢筋怎么想,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再说一般桥梁的钢筋用的是螺纹钢,电视剧里面说的30,正常情况螺纹钢没有30的,只有32的。就凭这一点,国外职场剧就吊打国内职场剧了,而且这部片子还不属于真正的职场剧,职场只是点缀,可想而知,那中国的职场剧是拍的多么的不专业,多么的差!一个敢编,一个敢演!
当然,比起那些粗制滥造的乱七八糟污人眼球浪费人时间的雷剧,这部剧还是很有良心的。至少导演很努力,认认真真在拍戏,剪辑和服装、灯光和道具等等方面还是不错的,至少看得出导演是想在认认真真讲个故事,认认真真拍出个不要太浮躁的作品给大家看。
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这部剧还不是太浮躁,还算是很有良心的一部剧,可以作为晚间休息闲暇时的一个观看选择。
《起风了》的“后现代”
《起风了》的“后现代”
[ 关于“后现代”这个词汇的使用笔者曾在《巨神兵的背后》一文中指出,庵野秀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是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出现的大量专业术语和各种跨学科的信息,带给观众的是一系列难解的谜题。影片信息的暧昧化令,《新世纪福音战士》本身具有一种开放性,可由观众自由解读,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从这一点上说导演庵野秀明在作品中是退场的、不在的,故笔者认为庵野秀明的作品是属于后现代思潮下的。]
标题中出现了“后现代”这个词汇。在这里,笔者无意使问题向着复杂的专业领域延伸。只是,希冀借用“后现代”这个语汇包含的“自由解读”意思,来概括《起风了》的某些立场。
《起风了》这部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行文字出现在荧幕上。
“堀越二郎と堀辰雄に敬意を込めて”
中文译文:向堀越二郎和堀辰雄致敬
这一行文字,揭示了《起风了》这部动画影片的故事基础。导演宫崎骏以零式战机的主设计师——堀越二郎(图)为主人公,同时将昭和初期小说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说《风吹了》(图)(日语名同为《風立ちぬ》,中文译名略有不同。)中的凄美恋情融入进来,加工、再创作后,呈现的便是今年夏天席卷日本影院的《起风了》。
故事梗概:堀越二郎是一名异常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在科学技术不如西欧的昭和年代,他担负着日本战时的战斗机设计任务,设计工作屡屡受挫,堀越不断地体会失败,在武藏野散心的时候,重逢了学生时代的偶遇的女性菜穗子。二人很快相恋。菜穗子身有结核病(在那个年代结核病是日本死亡率首位的疾病)必须修养,而堀越不得不回到三菱重工继续设计战斗机…
国内的各大媒体和网络纷纷对这部作品做了相关报道。而评价中总是能看到“反战”这样的一个词汇(例如,笔者搜索百度百科得到的信息中就有“反战”一词)。也许,很多媒体是通过高田勳的《再见萤火虫》(又名《萤火虫之墓》)这部影片了解到吉卜力工作室对于二战的基本立场,从而推出“反战”的结论。这样的评论,对于中国众多喜爱宫崎骏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非常熨帖的评价。当然对于不熟悉宫崎骏的“中国国民”(作为一名中国人)来讲在心理上也是乐意接受的。“反战”一词是多方面讨好的报道方式。
只是,笔者观影后的感想中无论怎样寻找,都找不出这部影片一丝的反战意味。其实,宫崎骏在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意将自己对战争的观点和主张削去了。
《起风了》的主人公——堀越二郎
《起风了》的主人公——堀越二郎(1903年~1982年)的身份是极为敏感而特殊的。他是日本昭和时期的航空工程师,是零式舰上战斗机(图)等多架战争期著名机种的主任设计师。宫崎骏曾表示这次塑造的主角堀越二郎还融合了宫崎骏对其父亲的记忆。这样我们不能不稍微将话题转移,聊聊宫崎骏的父亲了。宫崎骏的父亲是一位在战争年代,经营飞机零件制造工厂的厂长。所提供的飞机零件,正是零式战斗机的挡风玻璃等。所以说,无论是宫崎骏选择堀越二郎作为主角,还是作为动画导演的宫崎骏的立场都有非常微妙和难以言说之处。
是否有对以上问题的考量,令宫崎骏抛开了不得不谈的战争问题,试图以一个更为纯粹的角度完成对影片的诠释。那就是描绘在昭和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困难时期,努力生存的“人本身”。人文主义精神,关注战争中的个体,是战争题材影片惯用的手法。
《起风了》塑造出的堀越二郎人物性格塑造得十分鲜明,坚韧不断地追求理想、乐观并且乐于助人,可谓是昭和时代日本好男儿的典范。宫崎骏在塑造主人公见义勇为和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上,可没有吝惜影片胶片。在描述堀越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导演的赞扬意识。
这一点和战争背景叙述上导演立场的缺失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起风了》这部影片中导演的意识时隐时现,着实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例如,影片开篇学生时代堀越二郎在火车上偶遇女主人公菜穂子(菜穗子的原型来自于堀辰雄的小说《风吹了》)时,正好发生了关东大震灾[历史上这次大地震发生在1923年,当时的东京几乎完全成为废墟。宫崎骏在创作《起风了》时,正好也遇到了311的东日本地震。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发生时,宫崎骏的父亲9岁。宫崎骏就此表示,在自己72岁时与父亲发生了共鸣。而本次影片《起风了》的标题也是宫崎骏在感受到原爆之后,含有放射线的和风,灵感一闪突然想到的。]。在各自为性命担忧,自顾不暇的东京,堀越不留姓名地帮助了菜穂子家的腿部骨折的女佣。当让他成功护送菜穂子和女佣,帮助她们与家人团聚后,堀越匆匆离开,连一句道谢都不需要。
另外,战时日本经济极为贫弱,满街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或是饿肚子的孩子。飞行试验并不顺利,经受屡次失败之后,沮丧的堀越在小铺子买了两块糕点,准备当做晚饭。当他发现了路边等待双亲回家的姐妹两人时,主动拿出自己的“晚饭”分给她们。小孩子并未领情,虽看着糕点口水直流,却未发一言地跑开了。堀越站在昏黄的路灯下,体会了一次尴尬。
笔者认为这部分的情节实际上揭示了《起风了》这部动画影片最大的矛盾。笔者无法推测这个矛盾的表现是否是导演的有意之笔。
这位被宫崎骏塑造得几尽完美的主人公,正是导致经济萧条、父母晚归、孩子挨饿的战争发动者的最强有力的帮凶。凡是在战争中衣着体面,还能随意选择晚饭的工作者,挣的不都是战争的不义之财?堀越设计的正是战争中发挥最大作用的零式舰上战斗机。顺便一提,由于日本生产引擎的质量低于西欧,飞机不得不尽量减轻机身质量,导致了零式舰上战斗机容易解体等飞机本身的隐患。堀越所做的设计都是以忽略飞行员生命为前提的。这些非人性的侧面在《起风了》中都避而不谈。
堀越的“职人”精神
日本这个“职人”文化异常发达的国家,以做好本职工作,磨练专业技术为荣,本无可厚非。但是,若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影响,便会产生问题。《起风了》所塑造的飞机设计者堀越正是这样。这种精神是《起风了》的核心思想。不过宫崎骏在访谈中也曾经表示:“如果不描绘《起风了》,日本这个国家的奇怪之处就无法表现出来。”但是,这样的观点虽然在影片之外,宫崎骏有所涉及,影片内部世界却非常暧昧模糊和不明确。《起风了》仅仅将军部人员的偏颇思想作了侧面交代。
同样回避问题的习惯,《起风了》的主角们也不断上演着。堀越与同期入社的友人闲谈中曾多次涉及战争话题。“军部这次要这样的飞机…”“我们到底是要和几个国家打呢?”“不清楚,美国、苏联、中国、缅甸?”“我们只要设计出好飞机。”“对,设计出好飞机!”。这俩位“一心只做好飞机,两耳不闻战时事”的活得纯粹十分的设计师,显然正是在剧场动画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的导演宫崎骏的理想形象。这样的设计师也代表了战时大多数的日本国民。不,应该说可以代表日本国民(当今亦是如此)。堀越是东京大学出身,又为了学习西方的飞机设计技术,遍览西欧各国的精英阶层,连堀越都没有清醒认识,一般国民对于自己所处生活环境或是从事工作性质又能有多少理解。
为了令堀越的人物形象更为完美,《起风了》开篇也安排了一个为其工作性质开脱的场景。堀越在少年的梦中与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相遇。刚巧这位设计师也是以设计战斗机闻名,两人共同得出的结论是:自己设计的战斗机不是战争用的武器,我们只是想设计出优秀的飞机。
堀越的人物性格,无疑揭示了日本之所以能在国内经济贫弱不已的昭和年代,成功动员全国发动对多国战争的原因。其国民固有的敬业精神导致了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如果上令出现问题,例如战时一旦军部或是思想偏颇的领导者掌握政权,日本国民的职人精神会导致其对工作性质的不判断。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对上令具有绝对服从性。
虽然,宫崎骏的一贯立场是反战。但是,《起风了》没有将这一立场清楚地呈现出来。笔者认为,客观上大力赞扬这种纯粹主义的《起风了》,偶然(关于这一点有些国内媒体总是,习惯于以吉卜力“有意”安倍内阁执政期间上映一部“反战”动画的方式进行报道,笔者是不赞同的)在安倍掌权时段公映,也许会日本和亚洲的周边国家关系会起到某些负面作用。国内媒体流行的“反战”评价,多少变得滑稽了。
《起风了》与《生死朗读》
笔者在这里想要援引另一部影片《生死朗读》(图)与《起风了》进行比较。
《生死朗读》[《生死朗读》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故事讲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国少年米夏尔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夏尔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夏尔知道汉娜不识字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而米夏尔似乎是出于对汉娜的尊重,最后也没有将这个秘密说出来。]以叙事人米夏尔?白格的视角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女看守汉娜· 史密芝的个人史。若论汉娜的个人性格来说,无疑是善良的。因为米夏尔和汉娜的相遇便是在米夏尔染病倒在街边,汉娜不求回报的帮助开始的。这样的人性的善良是与堀越相通的。而汉娜却是集中营的看守,是军队的帮凶,这一点也与堀越的立场有着微妙的相似性。
唯一不同的是两部影片主人公的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这也导致了两部影片叙述立场的根本不同。汉娜是文盲,很多时候她的修养并不令人满意,这似乎也能解释汉娜对集中营看守这个职位的模糊认识,当她在狱中学习识字、阅读之后,她有了精神上的觉醒,懂得自己所犯罪行的沉重,所以会有托米夏尔将不多的遗产转交给犹太幸存者的情节。有一些观众认为,汉娜最后的自杀也与其觉醒有一定关联。所以,《生死朗读》是一部在立场上比较清醒和中立,充满人文主义气息的影片。
而《起风了》的主人公正如上文交代的是日本的精英阶层,应该不存在影片叙述者对其盲目或是认识模糊的指责,相反是对其专心尽力的赞赏。这两部影片的相同之处或是不同之处,也许正隐含了战后德国和日本对战争产生不同反思的某些原因。
近来吉卜力的“时代动画”
除了影片的立场有些不清不楚之外,就动画本身来说也存在着“硬伤”。《起风了》中未见吉卜力工作室所追求的动画之所以为动画的理想。“动画之所以为动画”是指,剧场动画之所以使用手绘动画完成,而不是用真人演员演绎的电影这一载体完成的原因。也就是剧场动画该有的独特性。这部过于现实主义的剧场动画,除了主人公堀越与飞机设计者卡普罗尼在梦境中相遇的情景,多少还带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但是缺少想象力,梦境的表现平淡无奇。其他的现实场景描绘,笔者认为全部使用真人演绎也未尝不可。吉卜力的动画已经空留一贯的绘画风格,缺少与宫崎骏往日充满魔幻主义色彩想象力的有机配合。
概观影院中的观众层可能几乎有30%为60代的老年人,带着10岁以下的孙子、孙女来观影。这是因为这部影片各个细节描写,对昭和时代的时代特征把握十分到位,令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了怀念往昔的机会。年轻人虽然保有一定上座率,但是有评价称无法与昭和时代的描绘产生共鸣。总之,从《来自虞美人之坡》[ 2011年上映。吉卜力继《侧耳倾听》之后的第二部少女漫画改编作品。作品描写了少女海和两名少年俊与史郎的故事,并且以少年少女们寻找少女失踪的父亲的经历引出了他们父辈们交往的故事。 背景时间则设定于1963年。以49年前的横滨为舞台。]到今年的《起风了》的影片风格来看,近年吉卜力工作室走的是一条怀旧路线。换句话说,近年吉卜力工作室卖的是“考据”本领和再现水准,并非创造力和想象力。关于这一点,宫崎骏解释是因为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年轻人群数量的下降。《起风了》面对的观众不再是孩子,而是成人。
总体来说,《起风了》是一部高质量的动画影片,但是已难以在达到吉卜力昔日的巅峰水准了。目前日本媒体报道的超高票房收入,虽然有一定客观统计依据,但是其中的可信度也令人深思。影片光凭从脚本到导演全部由“宫崎骏”制作完成就能吸引一部分固定的忠实观众。另外由于日本国民的从众心理导致,如果没有看过成为话题的影片,多少会被周遭轻视,所以,“不管怎样,先把《起风了》看了!”
PS:笔者是一名忠实的宫崎骏迷。面对《起风了》这部作品,笔者只愿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传达、分享,仅供国内朋友参考。
本文删减版发于《24格》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