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风流影评

14854996
  • 电影派
    2021/6/8 16:02:37
    这种东西,是为了报复社会吗?

    这些年派爷阅片无数,

    以为自己对烂片不会再有什么心理波动。

    但事实证明,烂片这个东西,

    只会“一节更比六节强”,一部更比一部烂。

    这次的烂剧,破防了,成功给我看生

    这些年派爷阅片无数,

    以为自己对烂片不会再有什么心理波动。

    但事实证明,烂片这个东西,

    只会“一节更比六节强”,一部更比一部烂。

    这次的烂剧,破防了,成功给我看生气了。

    看完只想问编剧:

    我与阁下无冤无仇,阁下为何把我当傻逼?!

    《我和我的时光少年》(2021)

    13597527
  • 红房子画家
    2010/9/24 22:51:52
    无人驾驶
          张杨要么是对当代中国人的爱情观抱有持久的兴趣,要么是看完了《爱情是狗娘》之后,一时技痒,打算拍一部结构升级版的《爱情麻辣烫》。以《无人驾驶》表现出的水准来看,我宁愿相信是后者。
        在没有联想起《爱情是狗娘》的时候,我认为《无人驾驶》完全是苍白乏味的,在联想起之后,我发现这部电
          张杨要么是对当代中国人的爱情观抱有持久的兴趣,要么是看完了《爱情是狗娘》之后,一时技痒,打算拍一部结构升级版的《爱情麻辣烫》。以《无人驾驶》表现出的水准来看,我宁愿相信是后者。
        在没有联想起《爱情是狗娘》的时候,我认为《无人驾驶》完全是苍白乏味的,在联想起之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至少还有一个优点——相比于《爱情麻辣烫》,《无人驾驶》里的几个故事的确被更加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爱情麻辣烫》基本可以看做爱情小电影合集,几个故事通过简单的小儿科过场戏串联在一起,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比《纽约,我爱你》这样的电影更强些。张杨选取了不同年龄段人的爱情故事,从形式上看似乎概括了中国人的婚恋状态,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只不过是数十亿中国人中的五六个随机样本。而《无人驾驶》中的人物更多地与时代而非年龄联系起来,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更多的、相似的时代特征(例如追逐金钱,精于算计,及时行乐,渴求纯真),最重要的是,几组人物的故事因同一场车祸被联系起来,他们的命运也因为同一场车祸被改变。
        尽管如此,《爱情麻辣烫》至少是轻松有趣的,是一部可以看下去的电影(《声音》那一段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而《无人驾驶》——虽然拥有更加复杂的结构——那也只是一部拥有更加复杂结构的,味同嚼蜡的电影。《无人驾驶》和《爱情是狗娘》,各自拥有一场撞车戏,撞出的结果却天壤之别,这说明撞车只是一个灵光一闪的点子,决定电影好坏的,一定还有别的东西。对《爱情是狗娘》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导演基于撞车这一剧情设置之上的精准剪辑,剪辑带来的节奏感体现了导演的电影才华。可是,这种才华张杨能否学会尚且不论,即使实现,它是否适用于《无人驾驶》的主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回想起来,张杨的电影一向是结构简单的,就像是学生习作,那么张杨可能应该在主题和内容上下功夫——可惜张杨电影的主题和内容似乎也一向像是学生习作…在《爱情麻辣烫》中,他把宝押在样本的分散性上,好像这样浮光掠影地拍一拍,就可以免于深化主题的责任。在《无人驾驶》里,他的思考进步了一些,可是也仅仅满足于半真半假地表现一些现时代的光怪陆离。也许在他看来,拍下了新的性交方式(比如片中的一夜情,小三,二奶等等),也就洞悉了新的时代风貌,可在他那主流价值观的视角之下,那些驳杂繁芜的爱恨情仇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空虚泡沫。
        我觉得,张杨的问题在于“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似乎没有什么迫切想要表达的思想,缺乏个人严重关切的话题领域,因此他的电影也没有什么作者化的主题(父子关系不算)。张杨就好像缺乏个人思考的长期积累,当他处理某些日常生活题材时,尚且可以在传统价值观中寻找依托,而一旦他接触尚在发展变化的主题,比如反映当下人的精神状态,他就立刻陷入了无话可说的状态。《无人驾驶》中的那场撞车,简直就是一场纯物理意义上的撞车,几位主角的选择,缺乏必然的心理动机,使得观众在试图进行分析时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切入点。以我微不足道的观影量,我尚且可以联想起波兰斯基在《水中刀》中是如何撕破表象,展开探讨的,而张杨却热衷于拍摄表象、表象和表象。他寄希望于让现象自己说话,要求观众自己对现象进行取舍,而他自己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他的导演了。
        我记得黄渤有一次在访谈中半开玩笑地说,他刚开始拍电影时,始终不明白导演有什么用,直到上完电影学院才恍然大悟。
        他和张杨一定不是同学。
    【详细】
    37291538
  • 猫语猫寻
    2023/1/18 14:16:02
    假如我是纯剧党,我觉得《三体》依然拍的很好

    对于剧版《三体》我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身为原著党,我怕他拍不出那种硬科幻的张力;身为一个前编剧,又怕剧方太照顾原著党而减弱了影视语言的魅力。

    身为四分之一个同行,我深知,这部剧改编难度有多大,而且要顶着那么多的关注和目光,还有大家都懂的原因——那简直就是在春晚的舞台上穿着束缚衣,表演一个大多数观众都熟悉的节目……光想想就让人

    对于剧版《三体》我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身为原著党,我怕他拍不出那种硬科幻的张力;身为一个前编剧,又怕剧方太照顾原著党而减弱了影视语言的魅力。

    身为四分之一个同行,我深知,这部剧改编难度有多大,而且要顶着那么多的关注和目光,还有大家都懂的原因——那简直就是在春晚的舞台上穿着束缚衣,表演一个大多数观众都熟悉的节目……光想想就让人胆寒!

    我应该算是《三体》书粉的群体了,三本看完之后,我还回头把第一本又重温了一遍呢。但我深知剧本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形式。比如小说里,可以非常细致的和你解释那些枯燥的物理理论,来让读者了解科幻的理论背景;可以用大量的文字,来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增加人物的代入感;可以用很多篇幅让大家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等等。可在剧本和影视作品里,这些都做不到。能够推进叙事的只有场景、行动、对话。

    大家可能觉得三体改编的难点一定在于那些大场面,因为那些场面着实深入人心。我个人也万分期待那场纳米飞刃戏,和战舰戏……(好了,不剧透是书粉在安利电视剧时的责任!)但其实,我觉得,《三体》的文戏也是改编的一大难点。毕竟特效方面,之前的那些大制作,国产片不是没尝试过,科幻的也有成功案例,所以我们关于特效的问题不是做不出,而是想不出,这种东西就很玄学了,目前来看,前5集的特效部分都很不错,那个3K 眼镜视角的宇宙波动有感动到我。

    正因为上面所说的剧本和小说的不同。所有有诚意的改编作品,我都希望能够把它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而不是与书做对比。

    我是尽量在带着一颗非原著党的心在看这部剧的。时不时会想一下,这样的剧情设计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能懂吗?这样的表达观众能接受吗?因为作为原著党,我觉得都很好,有些和原著顺序不同的小改动,也让我很能理解,这样的作法是更容易让人代入剧情的。

    在我看来,《三体》原著党虽然很多、声音也很大,但剧版不能只成为原著党的狂欢,我想带着非原著党一起狂欢!

    目前为止,我完全理解导演所做出的一些小改编,在书中穿插着叙述的方式,导演改成了集中到汪淼的视角。

    集中视角的做法其实就是在照顾非原著党,这虽然是汪淼——一个应用物理学家的视角,但却是最容易把观众带入到三体宇宙的视角。对于非物理的世界汪淼多少是有些社恐的,他沉浸在自己的纳米研究多年,对纳米实验的量产有很深的执念。这样的一个人,对于有些玄的射手和农场主的理论是有抗拒心理的,所以第一次去科学边界的时候他就拒绝了,同样,对于史强和公安局的突然召唤,他也依然是抗拒的。

    这样封闭着的他,是最适合带我们打开三体宇宙的人选。

    前五集,我们跟着他的视角,了解了射手与农场主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完全的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故事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是如此恐怖的一个理论。甚至当这个理论在现实中被证实时,是致命的,那些世界各地,选择了自杀的物理学家,就是因为科学边界让他们看到了,这个故事在事实层面的证据。他们把一生都投入到物理学研究中,他们爱物理,物理就仿佛已经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亦或是全部生命。可是有一天,一个人突然出现,告诉他物理里的规律都是别人故意让他看到的,物理是不存在的,并且还拿出了有力的证据,他们的世界就这么塌陷了。

    如果你没有看过三体,且无法理解我上面所说的这些物理学家们为什么会自杀的话,那么我相信,看到第五集的时候你一定就能懂了。

    这就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前五集看起来是按照小说顺序进行铺阵的, 但其实里面不但调整了铺阵顺序,也做了很多人行为逻辑上的改变,让汪淼这个人的行为更加合理。还把三体游戏的内容整体都往后调整了,我本来以为是不会拍了呢,但看了一下演员表,游戏是有的,而且所有人物都在,那就是说把这一部分整个都往后移了,这样确实更有助于让观众代入,让非原著党理解剧情。

    汪淼视角的代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毕竟不是一个大众性格的主角,代入过程是向内寻求的。书里有很多关于他内心戏的描写,比如在会议中常将军说起“战争时期”时,汪淼的那一段梦呓般的内心描写就很有预言性:战争时期?战争在哪儿?……春天的阳光下,街道上车流如织;草坪上有人在遛狗;还有几个孩子在玩耍……我在重读第一本书的时候 ,看到这一段,感慨万千,还专门做了读书笔记。

    但在剧中这样的内心世界就无法表现了,他仅仅只是史强来家里请他时,听到他们说起“作战中心”时嘀咕了一声。这样内敛的角色的影像化是很难代入的,但剧做到了,到了第五集我完全感受到了汪淼身为一个物理学家的绝望感。他在这样的绝望中和史强那个他“最讨厌的那类人”和解了,他们喝着酒,聊着天,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突然碰撞在一起一般……这种代入感,除了导演不断融合其中的第一视角的拍摄方式、特效式的心理具象化、以及经常出现在视频正中间的倒计时……之外,还非常考验演员对人物的理解。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这部剧的选角了。

    看了看很多人都在说史强,原著里这是一个最早出现的,有非常明确的外貌描写的人物:外貌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穿着件脏兮兮的皮夹克,浑身烟味,说话粗声大嗓。

    书里出现的第一个人名虽然是汪淼,但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史强,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可以用“浓烈”来形容,外貌、语言,还有行为,都会让你觉得他的整个人都过于浓烈了些。

    书里我代入了汪淼感受到了史强的“冒犯感”,剧里我也感受到了,而且是一个并不五大三粗,也没有一脸横肉,还挺干净的史强带给我的。

    我之前不怎么喜欢于和伟,但史强这个角色,让我不得不服,这个看起来不是史强的男人,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都绝对是史强。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汪淼的选角,张鲁一这个选角真的好神啊,张鲁一的第一个镜头,我就笑了,那带点社恐气场的眼神,有点挑剔、封闭的人物体态,真是太对味儿了。

    现在才更新到第五集,我已经哭了一鼻子了,怎么说呢,这一鼻子哭的很复杂,我知道所有的剧情,但是还是被张鲁一的表演感动到了,他的表演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汪淼的绝望感。

    好喜欢史强和汪淼在早餐馆里喝酒聊天的那一场戏啊!书里的这一段我也很喜欢,但影视化的感觉会更加强烈一些。两个人看似是在自说自话,但却又完美的把对方带入了自己的世界里。两个完全不可能合的来的人,就这样成为了朋友 。

    剧里加了一个两人楼上楼下的互敬军礼的互动,很感人,让我更喜欢这一对儿了,啊不,这两个人物了!(他们说不能乱嗑CP!)

    三体的剧拍完了那么久,现在才和大家见面,大家都知道这段路有多难走,我身为一个前编剧又是一个书粉,实在很难完全站在一个纯观众的视角来看这部剧,有时会站在书粉的角度,有时会站在剧方的角度,会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能交出这样的答卷,真的已经非常厉害了。

    所以我也真的尽力了,我觉得非原著党,看到第三集的时候如果觉得迷糊的话,请再往下看两集,到了第五集,你一定会决定追下去的!相信我!

    P.S.对了,如果非原著党突然对原著感兴趣的话,注意,在看第十章的时候开听书,你会有不一样的听书体验!

    【详细】
    14895335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