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碍于直男观众的审美,颠覆的还是不够彻底。
奈德凯利和凯利帮区别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传奇大盗的地方在于:1)团伙活动的时间与澳大利亚的几次爱尔兰人起义时间重叠。2)凯利帮重要的成员Steve Hart在躲避警方追捕的时候曾经打扮成女人隐姓埋名
是的,其实历史上的
可惜碍于直男观众的审美,颠覆的还是不够彻底。
奈德凯利和凯利帮区别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传奇大盗的地方在于:1)团伙活动的时间与澳大利亚的几次爱尔兰人起义时间重叠。2)凯利帮重要的成员Steve Hart在躲避警方追捕的时候曾经打扮成女人隐姓埋名
是的,其实历史上的凯利帮只有Steve Hart才穿过女装,而他女装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掩人耳目。不过替凯利帮所有成员都穿上裙子,并用裙子来代表这个团伙的反抗精神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本片导演Justin Kurzel,而是《凯利帮真史》的原作者Peter Carey。本片的导演Kurzel在继承了原书的裙子=反叛精神这一元素后,又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升华。
正如Kurzel在访谈中曾经说过,澳大利亚的传奇大盗Ned Kelly是拍过好多遍的题材,因此如果自己要来拍这个题材,一定要有不一样的视角,这样才能拍出一部有意义的影片。(忘了这是出自哪篇访谈了,sorry,这片访谈也提到了拍摄《麦克白》也是同样思路)。在另一篇访谈中提到Kurzel曾说他其实对Ned Kelly本人的传记不感兴趣,所以虽然本片的名字打着真史的旗号,但是颠覆和解构才是制作影片的动机:
“…so to suddenly read this version of Ned Kelly through Peter Carey opened up a whole new way of seeing him. I was not interested in a biopic,” he said, but rather, “shaking up the notion of myth-making. Because it was fictitious in a way, it allowed for a little more boldness.”
因此想看到热血的大侠或者所谓“男子汉”之间的江湖义气的人基本上可以告别本片了。
Peter Carey塑造了穿着裙子的凯利帮以颠覆传统的形象反抗英国殖民者,Justin Kurzel又给他们添加了一些酷儿凝视和同性元素。是的,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相当基情四射的电影。影片中饰演警察的查理湖南、尼古拉斯霍尔特以及饰演本片的核心主角的乔治麦凯都有全裸出镜,即使作为一个腐女我都感到震惊,让人遗憾的是罗素克劳没有脱掉衣服加入前三人的阵营。
酷儿元素和基情甚至是推动本片中Ned Kelly这个人物成长和毁灭的重要因素。影片的开场就是Ned的父亲Red Kelly身穿一袭红色的连衣裙骑马飞驰过一片林地。这个场景并不只是视觉奇观的展示,他实际上对后面的剧情发展有着相当的意义。
90年代,是古装电视剧大方魅力的年代,很多电视剧以走心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精美的服化道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
在笔者的印象中,有一部古装戏,也许很多人的记忆中已然模糊,然而,女演员们的形象气质,仍然在心中占有一席之位。
90年代,是古装电视剧大方魅力的年代,很多电视剧以走心的剧情,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精美的服化道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
在笔者的印象中,有一部古装戏,也许很多人的记忆中已然模糊,然而,女演员们的形象气质,仍然在心中占有一席之位。
这个剧我还没有看完,但真心觉得这个剧里的演员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发展,不是说流量明星不好,但个人认为这里的演员要给够他们机会,要被发觉和挖掘。流量明星一开始可能演技并不怎样,但他们的机会比较多,慢慢的也就炼就了演技的本领。如果给本剧里极少在其他剧里演出的演员更多的机会,中国的电视剧行业会有更加美丽的明天!
这个剧我还没有看完,但真心觉得这个剧里的演员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发展,不是说流量明星不好,但个人认为这里的演员要给够他们机会,要被发觉和挖掘。流量明星一开始可能演技并不怎样,但他们的机会比较多,慢慢的也就炼就了演技的本领。如果给本剧里极少在其他剧里演出的演员更多的机会,中国的电视剧行业会有更加美丽的明天!
說實話,「現代吸血鬼」一案談不上多懸疑驚悚,《心理罪》別出新意的地方是,不同於歐美電影電視劇的側寫(profiling)程序,本片把罪犯心理的剖析、犯案過程的模擬結合特效營造出空間翻轉、時光逆回的科幻效果,這算是亮點,然而細節的省略跟缺乏理論根據的鋪陳亦可能造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議,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撇開劇本的不足跟敘事表現的瑕疵,整體而言,《心理罪》是十分用心之
說實話,「現代吸血鬼」一案談不上多懸疑驚悚,《心理罪》別出新意的地方是,不同於歐美電影電視劇的側寫(profiling)程序,本片把罪犯心理的剖析、犯案過程的模擬結合特效營造出空間翻轉、時光逆回的科幻效果,這算是亮點,然而細節的省略跟缺乏理論根據的鋪陳亦可能造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議,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撇開劇本的不足跟敘事表現的瑕疵,整體而言,《心理罪》是十分用心之作,這份用心不單只是體現在製作的精良或是不同元素的添加與嘗試,而是處處可見導演那份「不只是商業片」的傾訴欲,破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心理罪》透過對人心的推敲,對人性的質問,構建了一條方木跟邰偉這對冰火搭檔完成自我救贖的道路。
一個內心有創傷、過往有陰影的資深警探,這個人設很typical;一個年輕氣盛、自恃能窺破所有犯罪的心理學天才,說實話也不算什麼新鮮設定。然而不同於其他老手菜鳥組合的是,邰偉跟方木的「溫度」並非恆常不變,兩人的身上的光明面與陰暗面更隨著劇情的推進,產生彼消此漲的變化。初期,方木格外張狂而自負,透過初戀情人陳希(李純飾演)的念白──btw,不管是為了深掘人物或是添增人文成分,小說行文在轉化成臺詞後的過分書面化實在有幾分生硬突兀──方木是個活在自己世界(箱子)的怪咖,需要有人去敲破他的殼。方木的問題在於缺乏一般人會有的共情與同理心,方木以為情感會阻撓對案件的判斷,事實上,當你每天面對犯罪一如邰偉,很容易變得疲憊,甚至是麻木,一旦失去感同身受的悲憫與同情,極有可能反被罪惡深淵淹沒,如同邰偉所說的,如若不走進陽光,就會被黑暗吞噬。
所以邰偉雖然資深,卻相對情感豐富而激情,初為實習生的方木卻把破案當作跟自己、跟兇手的博弈遊戲,面對屍體與血腥,他或有不忍之心,更多的卻是想把對方打敗的興奮之情,他缺乏對自身以外生命個體的敬畏,這不僅激怒邰偉,更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不管是形象或氣質,李易峰把方木前期的傲慢自大詮釋得恰如其分,但他在戀人、在親如胞姐的喬蘭(萬茜飾演)面前所展現的純情與懵懂又平衡了這份狂妄,反添幾分討喜。這個時期,以天臺餐廳上跟邰偉的碰撞最為精彩,廖凡的老練不在話下,從對方木的告誡到自舞自開懷再到疑點閃現的恍然大悟,數次情緒的轉換令人嘆服。而李易峰亦在這場戲把方木缺乏共情的問題放到最大,對邰偉的貼耳告誡,他有著被輕視的憤怒,對邰偉的「失敗者」言論他嗤之以鼻──然而他不明白,不管最後是否真相大白、兇手是否繩之以法,一旦犯罪產生,傷害造成,就註定沒有贏家。
也許這就是電影為什麼要先形塑一個沒有包袱跟負擔的方木,直至他也有一輩子無法擺脫的罪惡感,與此同時,邰偉卻在跟這個年輕人對抗的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卸下負擔,當方木陷入陰影的時候,他率先去做那個撥雲見日的人。
唯有方木在背負傷痛與罪惡感的同時,擁有足夠的冷靜與勇氣去面對恣意剝奪他人生命的罪犯,堅持一個執法者對法律、對社會正義的信任,他才真正具備擔任警察的資格,並邁出了自我救贖的第一步。
教人略微惋惜的是,或許電影想要觸及的面向太多,想要傾訴的太多,取捨之間角色深度跟情感強度有所削弱,幾場情緒需要更多鋪墊的戲都走得比較匆促,譬如李易峰畫像的那場哭戲哭得撕心,演員表現令人既驚艷又動容,可觀眾才剛有幾分沉浸其中就戛然而止,方木的傷痛並沒有在觀眾心裡有更充足的體現;邰偉的哭戲亦然,就這麼釋懷了,和解了,多少缺點說服力。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謝君豪的角色,這個本片最大反派不管是扮相還是表演都很出色,但角色本身終究太過單薄扁平。
然而不管是哪方面的缺一點,《心理罪》讓我看到犯罪類型片的新意與巧思,在做到商業片該有的觀賞性與娛樂性以外,它有引發觀眾思考跟討論的東西在裡面。演員各有亮點,在心理畫像這塊,李易峰合理過渡融合了不同人格的代入轉換而不割裂,聲情表現較以往更有穿透力;廖凡像一把軍刀,疲憊卻銳利,總是傷口夾帶著汗水、泥沙,其動人在於硬殼下的脆弱與溫柔。萬茜的發揮空間不大,但氣質形象十分貼合,讓人舒服有安全感,這也是喬蘭對方木的意義。
最後,我不敢說我有多期待續集,但方木跟邰偉並立在海崖邊上的堅定身影,確實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絲念想。
#电光幻影# 《碟仙诡谭2》,最可怕的噩梦,永远在人的心里。
有时候觉得一谈情情爱爱的事,情绪就会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平衡即可打乱,再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人的心思就是绕着弯子的恐惧着,又开始制造给别人的恐惧,唯有在这样的平衡里才能够找到幸福感。你可以形容为变态,但是也很难不说这是一种常态。
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经放弃国产惊悚片、恐怖片了,但是我个人感情上,还是时不时会想感受
#电光幻影# 《碟仙诡谭2》,最可怕的噩梦,永远在人的心里。
有时候觉得一谈情情爱爱的事,情绪就会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平衡即可打乱,再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人的心思就是绕着弯子的恐惧着,又开始制造给别人的恐惧,唯有在这样的平衡里才能够找到幸福感。你可以形容为变态,但是也很难不说这是一种常态。
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经放弃国产惊悚片、恐怖片了,但是我个人感情上,还是时不时会想感受一下。
受诸多限制,剧情当然也没办法说好看了,甚至结尾简直一塌糊涂。但是考虑到里面有方力申、张韶涵、惠英红,感觉看看也是可以的。不过惠英红全程打酱油,水的出奇。人设根本不是必要的,难道只是为了明星加盟嘛。
方力申恐怖片上瘾的感觉,但是感觉还是tvb的调子更适合他。
张韶涵也许是最靠谱的一个,就是有点可惜。当年张韶涵出演过一部台湾黑色偶像电视剧《爱杀17》,简直看得我如痴如醉,那种校园的残忍节奏让人喜欢的不得了。感觉演技还是有的,放在本片中也是如此,可是人设给的都不好,一团乱。张韶涵的整体爆发力蛮好的,歌声如此,表演如此,其实正经进军一下大屏幕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选片需谨慎,这个调性的片子显然就不行了。虽然娇小可爱,但是她真心不适合美美的小少女感,显不出来好。
影片中的女二号跟刘诗诗撞脸,全程都让人感觉是刘诗诗在和方力申、张韶涵对戏。不过演的就算中规中矩了,对于一个在我看来不知道是谁的演员来说,算是蛮不错的了。
这是一部多数人雷区的影片,就让我自己开心一下好了。
作者:小佛搞特
这个电视剧前期几集看的十分乏味,甚至想弃了,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情节变得十分吸引人,一口气看完觉得内容真的很不错。【记者的意义】剧的名字叫做匹诺曹。女主患有匹诺曹综合征,她没有办法说谎,她选择做一名记者。剧中揭露了一些社会现状,女主致力于报道真实的事件,所以她认为她的匹诺曹综合征恰好对新闻记者有帮助,可是报社不这么看。他们致力于报道的是那些想让公众看到的内容,是那些经过粉饰的内容。女主始终
这个电视剧前期几集看的十分乏味,甚至想弃了,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情节变得十分吸引人,一口气看完觉得内容真的很不错。【记者的意义】剧的名字叫做匹诺曹。女主患有匹诺曹综合征,她没有办法说谎,她选择做一名记者。剧中揭露了一些社会现状,女主致力于报道真实的事件,所以她认为她的匹诺曹综合征恰好对新闻记者有帮助,可是报社不这么看。他们致力于报道的是那些想让公众看到的内容,是那些经过粉饰的内容。女主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最后她成为了一名记者,我真的很欣慰。现在,还有多少记者在报道事实?记者、媒体本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他们应该将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可是现在的新闻又有多少是假的,是经过粉饰的?一个记者致力于报道真相,本该是他们的分内之事,可现在却成为了一种难得品质。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我不知道是怎么了,看了一部影片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不褒不贬却收到了那么多人的感谢,这部影片到底遭遇了什么?”的确,当你遭遇了太多的不公以后,似乎那些本该属于你的公正你要感激涕零的接受。【舆论转移】这部剧最后的事件,利用媒体为风向转移公众的注意力,采用舆论的方式使得一个无辜之人蒙受不白之冤,而其主要的目的则是为了掩埋高层的罪过。这种行为,令人发指。男主的父亲,明明在火灾的第一时间去救人并且牺牲,却被无良媒体报道成趁机潜逃。为此,男主的家庭散了。而这一切的讨论度如此之高,是为了掩盖另一种罪行。不得不说,他们的舆论效果很成功。最近看的一本书《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确是如此,群众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引导,当媒体将一切的报道指向一个人的时候,当媒体看似公正的报道其实是饱含主观意识而无形中影响了群众的思维的时候,你还能够跳出舆论的陷阱吗?这世上,多少真相被掩埋,多少恶性被掩盖,作为群体的一员你能逃开吗?舆论引导到底害了多少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剧中揭露的现实太过于犀利,看的我一阵心寒却又不断深思,是不是网络暴力也与此相关?媒体的引导风向向来如此,对其整顿是应该的,但是作为群众的一员是不是该擦亮自己的眼睛去追寻事实的真相?我希望,有更多报道真相的记者。我希望,媒体能够公正客观的进行一切报道。我希望,群众能够身处舆论而保持理性,自主的判断一切的事实。
最近大概是闲到发慌了 突然刷到一部以雷剧著称,并贡献了一大堆表情包的芒果台神剧【不一样的美男子】抱着边看边吐槽的心态去看,结果发现,除了吐槽这剧还有吸引人之处,豆瓣打开一看,发现评分属实低估了。
最近大概是闲到发慌了 突然刷到一部以雷剧著称,并贡献了一大堆表情包的芒果台神剧【不一样的美男子】抱着边看边吐槽的心态去看,结果发现,除了吐槽这剧还有吸引人之处,豆瓣打开一看,发现评分属实低估了。
正在央视看这部剧,剧情走向和主角人物设定实在是不讨人喜欢。
梁家的家风家训都很好啊,包括想要传达的关于对老手艺的坚守都是很不错的主题。可是你不能披着一层这个皮来传达与这个不相符的人物行为和价值观念。主人公梁鼎文看上去坚持老手艺,可与其是坚守不如说是固执到不能变通,对于手艺的坚守没问题 可是要想传承手艺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与时俱进啊。这个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他的行为与自己说的理念并不
正在央视看这部剧,剧情走向和主角人物设定实在是不讨人喜欢。
梁家的家风家训都很好啊,包括想要传达的关于对老手艺的坚守都是很不错的主题。可是你不能披着一层这个皮来传达与这个不相符的人物行为和价值观念。主人公梁鼎文看上去坚持老手艺,可与其是坚守不如说是固执到不能变通,对于手艺的坚守没问题 可是要想传承手艺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与时俱进啊。这个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他的行为与自己说的理念并不符合。一个坚持仁义礼智信的人怎么会这么不通情达理,这么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感受,也不会换位思考呢,关键是他为什么不能对自己青梅竹马相处二十几年的妻子给予信任呢?
每次看到他口口声声称阿琴对不起他 我都一头雾水。她卖掉梁家大屋 不是为她自己,是为了救梁伯、家栋的性命 ,也是因为不争气的阿武欠了高利贷,她为梁家付出这么多竟然被赶出梁家 绝望到要跳海 要不是苏林救了她 她就命殒大海了。他为什么要一直误会阿琴 这样一个枕边人都不能信任嘛 明明都是阿武的原因啊 误会代表他不能相信枕边人 阿琴何辜?
梁舒也一样 自小失去母亲 被迫长大 还要照顾一家老小 可是她不能爱自己的母亲 因为父亲憎恨母亲 并且因为母亲成天闷闷不乐 阿文把痛苦加给梁舒这种做法他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吗?梁舒也终于成长为仇恨母亲的人 可当年不是阿文 梁舒又怎么会失去母亲呢?
还有苏家。苏耀廷确实不地道 可是苏林也没做任何对不起苏家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他父亲的错事 而对苏林持有偏见呢? 包括整个梁家人都对苏家如此仇恨 是否有点为了塑造矛盾而激化矛盾呢?
文哥应该是一代优秀澳门人的代表 可是难道那个时代的澳门人都是老顽固、大男子主义、专制且见识少吗?这难道就是所谓坚守的手艺人嘛(当然 我不否定他善良热心,可是没怎么展现这个啊 ,难道欲扬先抑嘛)
这个剧如果要凭借梁家来展现澳门的变化发展 我是真没看出来 因为我不太了解澳门 满心期待看到回归前后以及二十年来的发展 没想到却是完全聚焦家长里短 还带这些奇怪的价值观念的传递 以小见大并不到位 因为没有大的视角 如今已经12集了 除了一点点展现了澳门葡萄牙殖民时期对人民的压迫 其他真没看出来太大变化
既然是献礼剧 就要突出主题啊 为什么塑造一些非正能量观念的人物行为 无论是阿文还是梁舒 我都没办法赞同 也没办法欣赏 就像《渴望》这样的电视剧 你得突出人物性格里美好的一面啊
(最想吐槽的就是阿武,没担当不正干每天只会添乱还很骄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真得看不到什么人性的闪光点,梁家的好家风为什么培养出这种孩子……其实阿文也没怎么继承家风……)
总得来说 抱着期待来看澳门的二十年风云 可是却看到了当年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电视剧的影子 说实话我看不到澳门的发展对梁家产生了什么大影响 如果安排在后面 那剧情推进也太慢了 澳门回归这么大的事情 梁家也没什么改变 那么请问聚焦梁家 对澳门回归的叙述有什么反映作用?还有梁家人的脾气观念不值得拿出来大书特书 甚至反映澳门 澳门代表人物难道是这样的人嘛?只会喊口号,却不能知行合一吗?
一部立意宏大、主题响应时代号召的电视剧 企图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变化 可惜太小了没见大 而人物也不能立足时代风云展现出足够的人格魅力 可惜了这些演员配置和主题
两分给柯蓝和江珊~喜欢她们的演技和人物 而董洁确实不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还是演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角色比较好~
这个剧吧,前20集堪称神作,后20集编剧已经彻底放飞自我了,直接搞成了“抗日神剧”,日本战败退出北平的最后一个任务竟然是绑架十几个中国厨子回日本,神特喵无语…… 大掌柜后期直接智商下线,矢野突然变成神经病,推动剧情就靠“我不听~我不信~我就要阴阳怪气”,后期完全靠着何冰的演技撑着,要不早弃剧了……
这个剧吧,前20集堪称神作,后20集编剧已经彻底放飞自我了,直接搞成了“抗日神剧”,日本战败退出北平的最后一个任务竟然是绑架十几个中国厨子回日本,神特喵无语…… 大掌柜后期直接智商下线,矢野突然变成神经病,推动剧情就靠“我不听~我不信~我就要阴阳怪气”,后期完全靠着何冰的演技撑着,要不早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