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台北影评

6529461
  • 懒洋洋晒太阳
    2023/1/6 15:29:46
    好茶

    相比第二季,特别喜欢第一季的氛围,伦敦的冬季,阴冷潮湿,充满故事的红砖小楼和小巷里的楼梯,配上嘎吱嘎吱的楼梯和生锈的铁门,真是令人感到舒服的恰到好处 。

    前两集耐住性子看下去,第三季才开始有一些节奏感。Min和Louisa接吻那一段特别棒,这种空气里的暧昧多有质感啊 !!有好多有时代背景的梗没有很

    相比第二季,特别喜欢第一季的氛围,伦敦的冬季,阴冷潮湿,充满故事的红砖小楼和小巷里的楼梯,配上嘎吱嘎吱的楼梯和生锈的铁门,真是令人感到舒服的恰到好处 。

    前两集耐住性子看下去,第三季才开始有一些节奏感。Min和Louisa接吻那一段特别棒,这种空气里的暧昧多有质感啊 !!有好多有时代背景的梗没有很懂,还有大段的台词非常考验理解能力,也不禁羡慕能够把嘴巴这个器官利用到极致的本事。还有很多细节并没有交代清楚,恐怕是要到原著里才能找到答案了。

    也许是悬疑剧看得多了口味挑剔起来,总觉得平淡的叙述总好过生捏硬。受不了那些个低级和重复使用的梗,好生乏味好生尴尬。

    【详细】
    14869360
  • 随风幻城
    2013/11/21 11:29:29
    选择
    刘德华、梁朝伟、还看到郭靖、杨康,导演居然还是曾志伟,另有温碧霞、汤镇业、成奎安、蓝洁瑛一众,这个片子就不会乏味。

    华仔最后摇枪,一句再见,自杀,悲情而又潇洒。再想到梁朝伟、还有梁家仁的离世,这些结局都由于当初的一时贪念。

    戒贪念,都懂,但很难,靠自律更难,香港有廉政公署,所以还能查出来,但内地呢?

    也因为往往查不出来,或者即使查出来多半也不是由于贪因,所
    刘德华、梁朝伟、还看到郭靖、杨康,导演居然还是曾志伟,另有温碧霞、汤镇业、成奎安、蓝洁瑛一众,这个片子就不会乏味。

    华仔最后摇枪,一句再见,自杀,悲情而又潇洒。再想到梁朝伟、还有梁家仁的离世,这些结局都由于当初的一时贪念。

    戒贪念,都懂,但很难,靠自律更难,香港有廉政公署,所以还能查出来,但内地呢?

    也因为往往查不出来,或者即使查出来多半也不是由于贪因,所以多少人前仆后继,但这是长久之策么?

    我是赞成高薪养廉的,虽然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但在实权部门,最少应该有一份体面的薪水,不至于同监管的相对人差距过大。

    大的实权,低的薪水,没有实效的监督,结局会如何,不是不言而喻的么?
    【详细】
    6424324
  • ??小可爱
    2021/4/25 0:59:54
    我觉得还不错唉!

    很有趣的一部电影,虽然是“最差动画”、“金酸莓”,但事实上如果大家不接受这部动画,那其他很多动画也应该被打这个分数呀?因为在这部动画里,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美国动画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很容易就能联想到《驯龙高手》),且总体上故事比较传统和规范(还是一个传统的“做自己”的故事)。但在设定上只有更加新颖。且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大程度上超越真人电影的局限,展示一个“新颖奇幻”的“异次元”,这部电影在

    很有趣的一部电影,虽然是“最差动画”、“金酸莓”,但事实上如果大家不接受这部动画,那其他很多动画也应该被打这个分数呀?因为在这部动画里,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美国动画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很容易就能联想到《驯龙高手》),且总体上故事比较传统和规范(还是一个传统的“做自己”的故事)。但在设定上只有更加新颖。且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大程度上超越真人电影的局限,展示一个“新颖奇幻”的“异次元”,这部电影在想象力、画面上完全做到了。挖掘了诸如“标签化”、用表情包表达的局限性和对人日常生活交流的影响等问题,作为给青少年看的动画片足够了。而且在“教育意义”上也很不错,比如如何对待网络“水军”、个人隐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科普、真诚地表达等。笑点也很有趣,且由表情包的特殊性所显示出来的反讽也很耐人寻味。同时如果仔细思考这个设定,所有的表情包,包括主角,再怎样拯救世界、做自己,都只是在男孩Alex的手机里的,从“人类”的视角看“毫无意义”,有庄子“蜗牛触角国”的意蕴在,但同时也是在映射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美中不足就是对于各个人物的结局交代的不够充分,最后“全员尬舞”结局,很是不够完整(比如一直想去的云端咋不去了等)。看了一些影评,感觉主要差评的原因在于广告啊、表情包拯救世界的方式不合逻辑、很好的设定却毁了等,有时或许我们需要放下一些成年人惯常的评判和审视,只是去感受,否则与“Meh”何异呢?另外,对于看欧美影视很多的人来说,里面很多地方能让人有“熟悉感”,比如机器人的一切就是Dalek的既视感,消失的时候简直就是《妇联3》啊(哈哈哈好吧我知道妇联在这个之后),主角和公主“天河荡舟”简直就是小嗝嗝和阿斯特丽德一起飞向天际的翻版,穿越应用之间的屏障很像是《旺达幻视》(哈哈哈好吧我知道这个也在它之后,但不妨碍产生熟悉感并会心一笑),尬舞应用程序有《黑镜》和《银翼杀手2049》的感觉,尤其是后者的“赛博朋克风”…我的女儿蛮喜欢这部……

    【详细】
    13501820
  • miffy系小胖纸
    2018/2/6 17:53:41
    如果你正好清闲,看看也无妨啊
    加班一整个周,在周五晚上会是什么心情? 整个人傻掉,懒得动脑子,就想找个东西打发时间,看到了周渝民和薛凯琪的《天生不对》,觉得如果光看颜值的话,还是可以看上近两个小时的。 全程痴汉笑,几个字概括一下就是:贱的坦荡,浮夸的真诚!在看惯了一些故弄玄虚的大片之后,...  (展开)
    加班一整个周,在周五晚上会是什么心情? 整个人傻掉,懒得动脑子,就想找个东西打发时间,看到了周渝民和薛凯琪的《天生不对》,觉得如果光看颜值的话,还是可以看上近两个小时的。 全程痴汉笑,几个字概括一下就是:贱的坦荡,浮夸的真诚!在看惯了一些故弄玄虚的大片之后,...  (展开)
    【详细】
    9132215
  • 我的猫叫K宝
    2019/5/15 11:00:55
    《筑梦情缘》不仅仅围绕男女主,其群戏也同样出彩!

    看到现在10多集,配角智商高,没有废角色和废戏;没有玛丽苏和狗血多角恋,女性角色智商在线;非常规逻辑,故事发展出其不意,有反转惊奇。

    《筑梦情缘》多线并行:

    情感、行业、家庭、时代筑就人间百态。

    时代底色层面,民国时期的上海“浮世绘”呼之欲出。行业背景层面,围绕建筑行业之争展开,永晟营造厂与新丰营造厂的竞争。家庭关系层面,沈其南、傅函君二人的家庭身世交代完

    看到现在10多集,配角智商高,没有废角色和废戏;没有玛丽苏和狗血多角恋,女性角色智商在线;非常规逻辑,故事发展出其不意,有反转惊奇。

    《筑梦情缘》多线并行:

    情感、行业、家庭、时代筑就人间百态。

    时代底色层面,民国时期的上海“浮世绘”呼之欲出。行业背景层面,围绕建筑行业之争展开,永晟营造厂与新丰营造厂的竞争。家庭关系层面,沈其南、傅函君二人的家庭身世交代完全。情感关系层面,沈其南、傅函君青梅竹马。不仅如此,他们两人父辈交好,也为两人的情感关系变化埋下伏笔。

    剧作层面,四条线索同时展开,紧凑而不凌乱,给予了人物充分的展示空间;格局层面,多线并行不仅仅为制造惊奇、冲突,更是凸显该剧的内涵,用两集的篇幅为故事的展开打下坚实基础。从预告中来看,后续的剧情中,仍旧紧密围绕建筑行业展开,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事件展现出了民国时期建筑匠人的工匠精神,“传统不会说话,需要我们用创造性的方式和传统对话”,《筑梦情缘》用小的切口,多线并行的方式将个人成长、行业变迁、时代变化紧密勾连,小中见大。

    人物群像:抓特点、塑典型

    行业、时代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筑梦情缘》的大格局注定其是一部对群像要求极高的作品。

    对于任何的剧集而言,人物立得住是剧作之本,见人见事才能成就经典作品。

    《筑梦情缘》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出彩

    首先,男女主人公沈其南、傅函君的角色设定有新意,建筑设计师的职业背景为人物赋型;保留成长母题的精髓,两人青梅竹马,有同样坎坷的童年经历,互相陪伴扶持,共同在建筑领域精进自身的能力,同时获得真挚的爱情,开场的决裂作为强有力的内容钩子,“到底何时撕漫画”势必成为未来观众期许的关键戏剧场景。“富家女”和“穷小子”的设定也与最近流行的“灰姑娘”模式有所不同。后续沈其南从基层工人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出色的营造师,傅函君作为天赋、努力共同加持的女性建筑设计师登场,创新同时兼具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进步意识。

    其次,肯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用巧劲、下苦工。《筑梦情缘》开场惊艳,群像出彩是首功。傅建成的软弱自私与对女儿的怜爱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沈贵平不忍下杀手,种种细节勾勒出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作为剧中无恶不作的大反派杜万鹰,阴狠狡诈、善为自身牟利、视人命如草芥的性格特征被放大到极致。田石秋作为建筑业巨头,运筹帷幄、睥睨一切的气势同样出彩。而一直流落在外,为了生存行偷盗之事的傅函君母亲章梅更加令人同情扼腕。

    群像的出彩是人物设定和演员演绎的合力促成。沈其南和傅函君决裂,霍建华把沈其南冷漠无情、拒人千里之外的情绪展现到位,杨幂将傅函君从哀求到失望的情感转换刻画生动,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绝望令观众感同身受。此外剧中曾江、姜宏波、冯雷、章申、张帆等经验丰富的实力演员从眉眼神态到举手投足的细节之处均彰显着精湛的演技。《筑梦情缘》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剧!

    【详细】
    101811244
  • 起飞飞飞飞
    2022/9/27 19:43:17
    论剧中那些合理却不常见的细节们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虽然是一部迷你短剧,虚颜却在人设和剧情的细节上做到了很多大制作都做不到的,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被打动,正是来自于这些细节。 这个剧里我最早意识到这种“细节”存在的剧情,是男主从女主那里拿走那幅字,那个情节甜吗?甜,甜死了。但接下来男主用这幅字去和女主之前的题字...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虽然是一部迷你短剧,虚颜却在人设和剧情的细节上做到了很多大制作都做不到的,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被打动,正是来自于这些细节。 这个剧里我最早意识到这种“细节”存在的剧情,是男主从女主那里拿走那幅字,那个情节甜吗?甜,甜死了。但接下来男主用这幅字去和女主之前的题字...  (展开)
    【详细】
    14674253
  • Dr希鲁鲁克
    2018/10/2 21:39:34
    影:唯一的缺点是结局还不够震撼(高能吐槽慎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的开头,是郑恺扮演的沛王在和一群网红嬉笑玩耍。而孙俪扮演的小艾和关晓彤在盘子上丢石头算命,这时候冲进来一个大臣,报告邓超扮演的嘟嘟子瑜去敌国给将祝寿了,把沛王吓一跳。这时候子瑜回来了,说我已经和敌将约好了1v1的battle,沛王很生气,说。别开战。王冠会掉。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的开头,是郑恺扮演的沛王在和一群网红嬉笑玩耍。而孙俪扮演的小艾和关晓彤在盘子上丢石头算命,这时候冲进来一个大臣,报告邓超扮演的嘟嘟子瑜去敌国给将祝寿了,把沛王吓一跳。这时候子瑜回来了,说我已经和敌将约好了1v1的battle,沛王很生气,说。别开战。王冠会掉。子...  (展开)
    【详细】
    9682257
  • 2000年小龙女
    2020/12/18 16:41:16
    医馆笑传二

    第2步的医馆笑传,你第一个故事,夺行狂魔开始展开。说实话,因为比较喜欢陈赫这个人,所以可能自带点儿滤镜吧。还是比较喜欢第1步,如果摘去滤镜的话个人觉得。你还是第1步比较好看一点,因为毕竟先入为主,无论是什么电视剧,一旦你喜欢了,如果再出一部的话,换了一个人的话就总感觉别扭。第2部当中除了。西场的那个美女,剩下的所有人全部都换了,所以感觉还是有点别扭,但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个人的感觉没有第1部

    第2步的医馆笑传,你第一个故事,夺行狂魔开始展开。说实话,因为比较喜欢陈赫这个人,所以可能自带点儿滤镜吧。还是比较喜欢第1步,如果摘去滤镜的话个人觉得。你还是第1步比较好看一点,因为毕竟先入为主,无论是什么电视剧,一旦你喜欢了,如果再出一部的话,换了一个人的话就总感觉别扭。第2部当中除了。西场的那个美女,剩下的所有人全部都换了,所以感觉还是有点别扭,但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个人的感觉没有第1部好。纯个人感觉。

    【详细】
    13064212
  • 半辈子
    2010/7/23 16:58:38
    看得我直抹眼泪,桂治洪老师,您怎么,您怎么能这样呢!
    捉鼠记即是捉贼记,鼠是小贼,不是大盗,用不着神勇探长,小毛贼和小警察过过招,是个漫画式的喜剧。

    桂治洪在简陋的镜头后想办法,用多点手持,用多点主观镜头,最爱拍的,是“观察”。小贼在观察下手的对象,小警察在观察小贼,桂治洪在镜头后观察他们,这仨的“观察”眼神里都含着笑意,满是友好,甚至有些温情款款。小贼观察玩具要下手,被身后的“观察者”小警察抓着了,两个一交流,嗨,原来都是想给孩子买(
    捉鼠记即是捉贼记,鼠是小贼,不是大盗,用不着神勇探长,小毛贼和小警察过过招,是个漫画式的喜剧。

    桂治洪在简陋的镜头后想办法,用多点手持,用多点主观镜头,最爱拍的,是“观察”。小贼在观察下手的对象,小警察在观察小贼,桂治洪在镜头后观察他们,这仨的“观察”眼神里都含着笑意,满是友好,甚至有些温情款款。小贼观察玩具要下手,被身后的“观察者”小警察抓着了,两个一交流,嗨,原来都是想给孩子买(偷)点儿玩具呢。小警察自掏腰包,大方地送了小贼的小孩小玩具,临了告他:别客气,拿着,你老弟多帮忙,让我多抓几次,升个职加个薪,咱俩就什么都有了。

    “这是我们的本分,警察就是你们的朋友,我做我本分以内的事。”

    这个被称为怪才、疯子、禽兽和不要命的cult片导演,拍起小喜剧来给我一巴掌打懵了,幼儿园的老师跟做贼的孩子他爸要学费,扭扭捏捏,欲言又止,后来才鼓足气,那什么,本来不好意思说的,但是我们的学校有点困难,所以……

    桂治洪老师!你是铁骨铮铮的坏人啊!世界上有多少坏蛋等着您开膛破肚剖心挖肺,有多少坏蛋等您下蛊降头砸头打小人!您拍奇案放大火把片场都烧起来了啊,您为了邪魔降头片让演员吃腐烂的食物啊,你为了拍蛆虫在邵氏化妆间里把个密封的粪坛子足足摆了三个月啊,您逼迫您的演员做危险动作差点把他摔成残疾,您放火把自己的摄影师烧成了残废,把自己烧伤在医院足足住了一年并且切走了肝脏啊!您怎么,您怎么,您怎么能这样呢!

    ——爸爸,你为什么不跟我一起吃雪糕呢?
    ——小强,爸爸要出去做生意呀。
    ——那,爸爸你换一份工作,以后每天和我们一起玩吧。
    ——呵呵,可惜爸爸只会这一样工作,别的不会呢。

    桂治洪老师,我是怀着您扒恬妮姑娘的衣衫的心来看的,才20分钟,我这就娘炮兮兮抹眼泪儿了。桂治洪老师,您别这样,真的。
    【详细】
    3466795
  • 皇家丽人
    2018/11/13 21:52:48
    We Are Family —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真实性大概超出了你的认知度与想象力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们从来就只讲述真相——布莱恩·梅 和 罗杰·泰勒 一、温馨提示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要牢记一条: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电影,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也不是纪录片。Freddie是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们从来就只讲述真相——布莱恩·梅 和 罗杰·泰勒 一、温馨提示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要牢记一条: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电影,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也不是纪录片。Freddie是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是打酱油的(他...  (展开)
    【详细】
    9759284
  • Pig猪
    2021/12/2 11:17:40
    梦境

    上周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了这部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豆瓣评分6.5。

    儿子在学习,没功夫看。而媳妇明显对这个片儿没兴趣。时不时还会像看弱智一样瞅我两眼。

    情怀,我看的就是个情怀。

    郑渊洁,这可能是对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人了。

    上周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了这部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豆瓣评分6.5。

    儿子在学习,没功夫看。而媳妇明显对这个片儿没兴趣。时不时还会像看弱智一样瞅我两眼。

    情怀,我看的就是个情怀。

    郑渊洁,这可能是对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人了。

    《童话大王》,自1985年创刊25年,他竟然一直是唯一撰稿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印象很深的就是童话大王一度是我那时候的最佳厕所伴侣。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看他的童话故事,到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他的各种思想。

    他从儿童的角度批判时下的教育制度,批判不良的社会现实,他用最最纯朴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那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爱的世界。有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有对父母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亲情,有对地球、生态等的保护,也有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

    我迷失在了那样的世界里,我的童年享有了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像《盗梦空间》一样,被种下了一颗童话的种子,以至于我现在很多基础的理念、三观,都依旧深深地根源于郑渊洁构建的童话世界。

    可现实是我却一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郑亚旗,郑渊洁之子,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正统小学毕业,“自家私塾”中学毕业。郑渊洁为他量身打造了10本教材。

    尽管郑渊洁说18岁后就不会给他一分钱,

    尽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8岁去超市搬了三个月鸡蛋。

    但是,

    他18岁的生日礼物是奥迪A6。

    他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郑渊洁

    ……

    实际上,最终郑渊洁也亲手拆毁自己一手为儿子建造的童话宫殿,让他“独自”面对现实的人生。

    我,则是被郑渊洁“毒害”的可怜人。

    40多岁的身躯,托举着14岁的梦境

    一次次被现实鞭打

    一次次却依旧坚信,终有一天,舒克和贝塔会驾驶着直升机和坦克车来救我

    …………

    【详细】
    140371201
  • The rest of my
    2019/9/6 10:41:31
    《走进你的记忆》高冷的龙皓谦变身成黏人的“小奶狗”,缠着安宁各种撒娇

    由宋妍霏(饰 安宁)、赵志伟(饰 龙皓谦)等主演的奇幻爱情剧《走进你的记忆》正在热播,讲述了拥有特殊功能的呆萌少女和霸道高冷总裁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刚一开播收视量就冲顶,跌宕的剧情看点十足。

    安宁表面上是一个活泼开朗的蠢萌少女,但却有着一段压抑悲痛的过去,在漫长的黑暗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甚至连最疼爱自己的家人离世都没有看到最后一眼,一次意外,安宁发现自己

    由宋妍霏(饰 安宁)、赵志伟(饰 龙皓谦)等主演的奇幻爱情剧《走进你的记忆》正在热播,讲述了拥有特殊功能的呆萌少女和霸道高冷总裁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刚一开播收视量就冲顶,跌宕的剧情看点十足。

    安宁表面上是一个活泼开朗的蠢萌少女,但却有着一段压抑悲痛的过去,在漫长的黑暗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甚至连最疼爱自己的家人离世都没有看到最后一眼,一次意外,安宁发现自己身上多了一个特殊功能——看透记忆,刚开始,安宁因为看到了人心的险恶和肮脏,对自己的特异功能充满了厌恶,但渐渐的,安宁却发现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用自己的功能去帮助一些陌生人。厨艺精湛的安宁和高冷总裁龙皓谦意外偶遇,在得知了安宁的特异功能后,龙皓谦把安宁的特异功能用到了帮自己找回失去一年的记忆上,但还没等计划成功,安宁就发现了自己只是龙皓谦生意场上的“法宝”,一气之下解除了合同,愤怒离开。

    但龙皓谦却对安宁的善良和可爱渐渐心动,两人的“孽缘”就此展开,在一日日的相处打闹中,两人的感情也渐渐升温,龙皓谦鼓起勇气向安宁告白:我觉得我好想爱上你了!两人甜蜜对视拥吻。恋爱后的第一天,两人实力演绎了男女恋爱后的差别,高冷的龙皓谦变身成黏人的“小奶狗”,缠着安宁各种撒娇,而呆萌的安宁则变身成了“霸道总裁”,让网友纷纷吐槽:太真实!

    【详细】
    10466573
  • 燕麦
    2023/2/7 21:47:17
    追忆

    我妈之间特别喜爱追韩剧,初中的我无聊之余也看了不少,比如说这一部,我还记得一些情节就是女主的养父心地特别善良,在开了一家小店的情况下,竟然收留了7个孤儿,不过估计是没什么文化,就按钱来给孩子起名字。

    然后人物关系挺假的,外但凡电视剧里总会有些内容比较迷信,比如说相信什么事情有先兆。

    男主有点儿自带无赖的气质。又是青梅竹马梗。男主十分缺爱

    我小的时候还在想会

    我妈之间特别喜爱追韩剧,初中的我无聊之余也看了不少,比如说这一部,我还记得一些情节就是女主的养父心地特别善良,在开了一家小店的情况下,竟然收留了7个孤儿,不过估计是没什么文化,就按钱来给孩子起名字。

    然后人物关系挺假的,外但凡电视剧里总会有些内容比较迷信,比如说相信什么事情有先兆。

    男主有点儿自带无赖的气质。又是青梅竹马梗。男主十分缺爱

    我小的时候还在想会不会7个孤儿都会是富人家遗失的孩子呢,但是呢仔细想想,尿性还没那么大。

    然后还有很多狗血的情节,比如说复仇啊,色诱啊,拿高尔夫球棒杀人呢,信用卡买衣服,不温柔的女主。我还记得一个情节就是男女主会面被男主的父亲看见了,男主集中生日告诉女主快给我一巴掌,确实在这种情况下,一巴掌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通的行为

    还有姐妹会爱上同一个人了以及向自己开枪的人竟然不会死,过几年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居然还能站起来。过,想想英国也有这种状况,子弹从眼睛射入的人都能除了眼睛之外毫发无伤。

    当时觉得主题曲挺好听的,可惜歌词实在有点肉麻。

    【详细】
    14971478
  • 做事不能设假设
    2022/1/9 21:35:37
    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

    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

    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借职场阴谋的噱头抨击美帝的政治和敌视心态。

    【详细】
    14129168
  • 曦z
    2021/8/28 13:04:37
    满月之下请相爱

    有些人只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剧,所以你看到的哪一面都是不好的,为了去黑某个人才去看剧,尬黑,这样会显得你很没有素质,请你们认真看了剧才来评价,本来就是一个小甜剧再加悬疑,为什么要斤斤计较?都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有一点点就要抓住不放,抓住一点就使劲的黑,真的是无语,什么装妆容半永久?有好多明星在他们主演的几个剧里妆容都是很相似,但也没见有人黑他们,主要就逮着鞠婧祎不放,为什么对一个女孩子那么多恶意

    有些人只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剧,所以你看到的哪一面都是不好的,为了去黑某个人才去看剧,尬黑,这样会显得你很没有素质,请你们认真看了剧才来评价,本来就是一个小甜剧再加悬疑,为什么要斤斤计较?都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有一点点就要抓住不放,抓住一点就使劲的黑,真的是无语,什么装妆容半永久?有好多明星在他们主演的几个剧里妆容都是很相似,但也没见有人黑他们,主要就逮着鞠婧祎不放,为什么对一个女孩子那么多恶意,真是服了,还有说什么剧情雷的,本来就是轻松,搞笑诙谐的,而不是那种烧脑的剧情,不要和那种与逻辑性很强的剧比好不好?这本来就是一个小甜剧,有必要这么较真吗?而且里面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好,不知道你们哪一只眼看见主演的演技不好,反正我认为他们很好,小鞠的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没有仔细看,就不要恶意评价,尬黑,你不累吗?而且男主的演技也非常好,两个人的CP感也非常强,小鞠的原声也非常好听,真的不知道你们还能黑什么-_-||真的是无语,他们所有人的努力,就因为你们带着有色眼镜去黑剧,所有的努力都要白费吗?真真真是太无语了-_-||……

    【详细】
    13830468
  • 圆首的秘书
    2018/11/14 0:30:54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另一面

    近日,由美国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投资制作的两部作品悄然上线,它们都和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电影之一”的《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有关:一部是他的遗作《风的另一边》(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另一部则是讲述威尔斯创作这部作品背后故事的纪录片

    近日,由美国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投资制作的两部作品悄然上线,它们都和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电影之一”的《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有关:一部是他的遗作《风的另一边》(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另一部则是讲述威尔斯创作这部作品背后故事的纪录片《死后被爱》,后者由摩根·内维尔执导,此人也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离巨星二十英尺》的导演。

    两部作品早在今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就已放映,但在国内似乎并未收获太多关注。这也正常,奥逊·威尔斯经常性地被遗忘,或者说,他一直被无数人提及,与此同时一直被所有人忽略。《死后被爱》讲述的就是这个问题,而用威尔斯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公民凯恩》的诅咒”。

    由于威尔斯生前并未完成《风的另一边》最终的剪辑工作,所以这回网飞放出的,其实是该片当时的制片人连同一系列专家,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根据威尔斯留下的备忘录和一段粗剪完成的片段制作而成的完整长片。应该说,最终的成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奥逊·威尔斯的意图,但它依旧给观众留下了太多幻想的余地——即使40年后的今天,《风的另一边》还是没有过时,正如奥逊·威尔斯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超越了那个时代,也超越了现在这个时代,以后的时代,犹未可知。

    结局

    奥逊·威尔斯为什么没有完成《风的另一边》?这或许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毕竟历史上有太多导演都没完成他们的遗作。但对威尔斯说,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关乎他的一生,关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那么简单——因为没钱——而这背后牵扯出来的“好莱坞恩怨”,却又极为琐碎复杂。

    如果说奥逊·威尔斯的一生有什么悲剧,那一定是他从导演生涯开始就几乎没有拿到过足够的钱进行拍摄。哪怕是在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的晚宴上,威尔斯也并没有为《风的另一边》筹到哪怕一分钱:事实上,他在晚宴上为筹钱播放的影片片段很有可能惹毛了一些业内人士,因为这部电影就是在讽刺他的好莱坞同行:片中每一个角色几乎都有现实对应,而整场晚宴又像极了片中的一个场景。这部影片,连带他一生中对资本的控诉、他“票房毒药”的坏名声……种种问题结合在一起,让他永远无法获得财力上的支持,而且时常遭遇“剪刀手”,以至于他最伟大的几部作品几乎都无法以其本意呈现。

    讽刺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在奥逊·威尔斯被他遗作的制作经费搞得焦头烂额之时,被称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电影天皇”、一度因筹集不到资金而试图自杀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却变成美国一众新好莱坞电影导演的“香饽饽”(真正凭借莎士比亚作品获得金棕榈的其实是奥逊·威尔斯)。从弗朗西斯·科波拉到乔治·卢卡斯,几乎当时最有名气的几位导演都对黑泽明推崇备至;他们参与制片的《影子武士》(1980)甫一面世,就在全世界获得了追捧,一举拿下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而此时,距离奥逊·威尔斯因为投资方,即伊朗某皇室成员被革命推翻而失去对《风的另一边》全部素材的控制权已经过去一年,离他去世也只剩下五年时间。

    当然,新好莱坞电影的中坚和旗手也不是完全忽视奥逊·威尔斯,但相比黑泽明,威尔斯获得的那点支持几乎可以说是施舍:比如他本来有机会参与到科波拉的《教父》、《现代启示录》中——请注意,科波拉不是想要为他寻找财力支持,让他拍摄自己的影片,而是让他出演主角,且最终还被马龙·白兰度两度取代。

    时也运也。奥逊·威尔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创作者之一,最终只能在毫无意义的等待中度过他的余生。直到2014年,被雪藏许久的《风的另一边》的素材才得以重见天日。

    起因

    终其一生,奥逊·威尔斯都无法被好莱坞完全接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好莱坞各大制片厂积累了不太好的名声。

    最早与奥逊·威尔斯签订合同的电影制片厂雷电华对奥逊·威尔斯的才能明显估计不足。1941年,与威尔斯同在雷电华旗下的希区柯克拍出了质量平平的《史密斯夫妇》和《深闺疑云》,两部电影足以让公司稳赚不亏。然而他们死活也没有想到,威尔斯在同一年交出的作品就是那部放在22世纪仍然不会过时的《公民凯恩》,一年之后他又拍出了《伟大的安巴逊》。尽管后者当时已经被制片厂出于票房考虑重剪得面目全非,观众仍然不买账,雷电华也因此损失了一笔巨款。

    相比起来,同样被称为电影大师的英格玛·伯格曼中前期创作一直采用传统且大众化的线性叙事结构,从《夏夜的微笑》到《婚姻生活》,虽然影片的调性不同,但叙事的方式大同小异,对观众来说可谓友好至极。伯格曼真正的转型之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出现,而那时不管是观众还是评论人,都已经有了充足的美学准备。奥逊·威尔斯则不然。他从处女作开始就完全不使用线性叙事结构,景深镜头赋予观众的自主性,眼花缭乱的机位、极不稳定的构图让人目不暇接,这样的作品显然超出了观众的审美承受范围。又况且,威尔斯的电影中,形式和内容的匹配是内在的、紧密相关的,如果说未经剪辑的版本至少是为未来某个世代的观众准备的,那重新剪辑的版本则是畸形而无法调和的,根本无法符合任何时代的审美标准。

    不仅如此,威尔斯还在1950年被列入了反共的“好莱坞黑名单”,众多莫须有的指控迫使他很难被雇佣,因此不得不前往欧洲谋求生计。巧合的是,二战中一度声援罗斯福竞选总统的威尔斯还曾经考虑过参选1946年威斯康星州的联邦参议员,而该次选举最终的胜出者恰好就是“麦卡锡主义”的始作俑者,约瑟夫·麦卡锡。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奥逊·威尔斯赢得了这次选举,整个美国现代史可能就会发生逆转,世界上也可能就此少了一个电影大师。

    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无端排挤,奥逊·威尔斯还是一再回到美国,希望在好莱坞的框架中完成他的作品。这绝非因为某种乡愁和爱国情结;我们与其说这时的威尔斯仍然对好莱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说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感知很大程度上基于美国这片土地,而对美国诸种问题的展现,客观上也只能通过好莱坞这架巨大的商业机器来实现,哪怕最终的结果会引发财阀震怒(公民凯恩的原型、报业大亨赫斯特就是其中一例)。

    这些情况清楚无误地标示在他的创作履历当中:像《公民凯恩》、《伟大的安巴逊》和《历劫佳人》这样在制片厂中完成的作品都是针对资本阐发,甚至触及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命题;而到了欧洲,威尔斯拍摄的电影就变成了《奥赛罗》、《审判》这种源自欧洲文学的题材。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艺术流亡者”,威尔斯可以说始终与欧洲的政治社会现实相距甚远,而对美国现实过深的介入和超越时代的艺术追求,又让他变成了好莱坞的弃儿。

    欧洲期间,奥逊·威尔斯对他的作品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但很可惜,这并不意味着创作自由;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只有资金问题始终让他无比困扰。为了拍摄自己的电影,“流亡者”威尔斯必须不断拍摄别人的电影来获取资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风的另一边》开拍都没有任何改善,直至威尔斯去世。

    2015年,即奥逊·威尔斯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几位制片人发起200万美元的众筹,用于数位扫描和剪辑工作,但结果差强人意:众筹发起一个月后,平台宣布延期,并将目标减少至100万;两个月后,众筹金额定格在40万美元。计划再度失败。

    直到网飞出现。

    今日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吊诡:最终能让《风的另一边》重见天日的,竟然是以巨大资本进军电影界、被好莱坞强烈抵制的流媒体大亨网飞——几十年过去,好莱坞似乎依旧对此袖手旁观。这就像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三角恋:威尔斯终其一生希望回归好莱坞,网飞为威尔斯的遗作挥金如土,而好莱坞甚至各国电影院线都和这个后进的竞争者网飞打得不可开交,电影节则处在一个更为尴尬的位置上,进退两难。

    诚然,如果仅仅从保护创作者的角度对好莱坞口诛笔伐是很不公允的,因为长久以来,好莱坞及其背后一整套商业运作模式一直处于守势,可以说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的产品既不像绘画、雕塑那样,是只供极少数人欣赏玩味的高雅艺术,也绝不是纯粹供大众消费、随用随弃的工业产品。而在美国这样一个全靠资本运行逻辑维持的地方,奥逊·威尔斯确实不是一座商业富矿。更进一步说,就算放眼全世界,威尔斯又能去哪里呢?欧洲、苏联还是日本?哪个地方能真正让他施展拳脚?恐怕都很难,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

    事实上,近几十年以来,好莱坞几乎一直处在衰落之中,好莱坞电影作为最接近大众的艺术形式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似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其既有格局形成冲击,而每次冲击都会有一批极具才华的从业者像闪闪发亮的鳞片一样从产业的躯体上剥落,成为对抗的牺牲品。网飞和好莱坞的对峙就是最新一次冲撞,前者握有观众、握有资本、握有技术、握有时下最时兴的媒介,而通过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口碑大爆的《罗马》这样的高质量艺术电影,网飞更开始逐渐攫取艺术电影的发行权甚至是“经典”二字的阐释权。这将是一次泰坦尼克撞冰山式的“灾难”,就算好莱坞是一艘无比庞大的巨轮,恐怕也很难不被撞出一个口子。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好莱坞的资本困境又和创作困境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路径依赖决定了好莱坞电影根本上缺乏创造力,无论是手法还是议题,都日趋僵化,其对天才的容忍度只会越来越低;对于经典电影,好莱坞制片厂已经失去了保护和传播的能力,FilmStruck(隶属于好莱坞六大之一的华纳兄弟)即将于今年11月底关闭便是最新的例子。相反,上升期的网飞则是一个新奇的、甚至有些诡异的结合体:它一手靠大众化的商业影像和大数据技术加持来吸引关注、获得利润,另一手又为艺术片提供舞台,为艺术家提供创作自由。这种两全的方法目前看来简直让网飞同时扮演了破坏者和救世者的角色,成为了上帝般的存在。

    网飞到底是上帝还是撒旦,到底会演变成科幻电影中的资本赛博格,还是会成为保护电影艺术瑰宝的正义使者,其实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这种超越商业行为的举动,的确值得敬佩。毕竟,网飞只用500万美元,就赎回了电影之神的最后一片魂器。

    彼时

    在纪录片《死后被爱》的结尾,奥逊·威尔斯放声大笑。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虽然威尔斯的一生历尽磨难(创作层面),但他本质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或者从更根本的层面上说,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为了拍摄《风的另一边》,他可以去找伊朗国王的亲戚要钱;他首先需要解决吃饭问题,所以无论是广播剧、演戏,还是转战电视界,他都毫不含糊。而且凭借他的天才,威尔斯完全有能力把所有事情做到业界最好——事实上,他不仅把这些都做到了最好,而且还能反哺电影,将他在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电影中,为他的作品赋予全新的结构和拍摄方式。

    《风的另一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既有《伟大的安巴逊》中那种对社会精英阶层的尖锐批评和深度挖掘,也有《公民凯恩》中那种对现实的指涉以及“玫瑰花蕾”式的悬念和谜团,还有《赝品》对艺术本身和纪录片真实和虚构性的探讨,更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影中影结构和碎片化剪辑手段。一言以蔽之,《风的另一边》不仅是一部遗作,更是一部伟大的作者电影,是奥逊·威尔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作。

    在这部成片中,威尔斯将各种各样的拍摄手段和介质混搭起来,形成了一种初看起来极为业余,但又完全不可能由业余爱好者拍摄出来的效果;其中有35毫米、16毫米、8毫米几种胶片,又有彩色和黑白两种色彩格式,可以想见,如果当时有手机这种设备,威尔斯也一定会让摄影师抄起来进行拍摄。众多的拍摄格式和人物本来已经足够让人抓狂了,威尔斯还在这个基础上以极为细碎的剪接集合了空间中各种各样的视角,用开头旁白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用当时在场的“电视和纪录片制作人,还有学生、评论家和年轻导演”拍摄的影像拼贴起来的“纪录片”——而实际上,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虚构作品,是一部“伪纪录片”。

    无处不在、从不间断的偷窥视角镜头昭示了彼时狗仔队(paparazzi)的疯狂。每一种格式和色彩都被威尔斯用来讽刺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无处不在的摄像机是对当今监控录像的预言,每一个机位里都自带着伦理意义上的肮脏。观众对摄影机的意识让电影拍摄(filmshooting)的主体意义被高度凸显,使得整部片子具有强烈的自反性。

    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这部电影最不显著的一个层面。影片当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其实都在现实当中有其对应;比如片中的主角,导演杰克·汉纳福德就跟奥逊·威尔斯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本身就涉及到汉纳福德难以为电影拍摄筹款的情节,这又与威尔斯在现实中的境遇重合;最有趣的是,本来应该作为男主角原型的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因为该片男主角档期出现问题,最终在影片中出演了男主角,也就是说在片中饰演了一个自己,这使得影片进一步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

    不仅如此,影片中的另一条故事线索,即威尔斯虚构的导演汉纳福德所拍摄的虚构电影《风的另一边》(没错,与威尔斯拍摄的影片同名)也参与到叙事当中,这部虚构电影的放映不断被停电打断,甚至还被威尔斯故意设置的放映顺序紊乱所搅扰,使得我们完全无法通盘理解其内涵。我们所能见到的,无非就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间看似毫无意义的追寻。

    最终,好莱坞片场式的景片和男性偶人在狂风中坍塌,奥逊·威尔斯晚年的妻子、在虚构电影中饰演女主角的奥雅·柯达以利刃刺向布景,一个硕大的阳具随之倒塌。至此我们才隐约明白,影中影里这种毫无意义的游走和追寻,未尝不是奥逊·威尔斯本人和好莱坞之间关系的隐喻式写照,但悲哀的是,威尔斯对好莱坞的“刺杀”,却只能在电影里,甚至在电影的电影里完成——甚至并未在他生前完成。

    或许笔者误解了威尔斯的意图。不过归根结底,没有人可以断言我们今日所能看到的《风的另一边》成片就是奥逊·威尔斯的全部意图。毕竟,迄今为止,整个世界电影史上,能够具有奥逊·威尔斯那样神级调度和叙事水平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何威尔斯的摄影师加里·格莱弗(Gary Graver)在威尔斯过世后曾试图以一己之力剪辑出《风的另一边》却只能以失败告终。“没有奥逊·威尔斯,思路无处可觅”。

    奥逊·威尔斯对电影的高度掌控以及他和摄影师的关系让人想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和他的摄影师厚田雄春:在维姆·文德斯拍摄的纪录片《寻找小津》中,厚田雄春表示自己在小津去世之后无法再与任何人合作,随后便潸然泪下。天才、友谊、默契……当电影大师离世时,他们似乎总会留下相似的痕迹。

    故事结束,时代也结束了。《公民凯恩》成为了美国电影的标杆,而奥逊·威尔斯所经历的一切,也成为了美国电影历史本身。

    【详细】
    97596302
  • 流风揽湖
    2016/11/25 1:04:00
    考据向: “罗琳本色”与“托尔金式野心”
    《神奇动物在哪里》绝对不是单纯的粉丝电影。即使是对哈利波特的背景故事不是那么熟悉的大众影迷,也能很容易地通过这一部电影走近这个令人入迷的“魔法世界”。不过,在作者罗琳近二十年的苦心塑造之下,这个“魔法世界”早已经连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某种程度上,只有当我们将《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置入“魔法世界”的整体之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观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乐趣。

    1. 回收《哈
    《神奇动物在哪里》绝对不是单纯的粉丝电影。即使是对哈利波特的背景故事不是那么熟悉的大众影迷,也能很容易地通过这一部电影走近这个令人入迷的“魔法世界”。不过,在作者罗琳近二十年的苦心塑造之下,这个“魔法世界”早已经连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某种程度上,只有当我们将《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置入“魔法世界”的整体之中,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观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乐趣。

    1. 回收《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的“遗珠”

    曾经的罗琳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她爱在不起眼的细节处留伏笔,这些细节在读者不经意间彼此相连,最终织成一张密致的网。有趣的是,因为在写《哈利波特》七部正传时她并没有构思过要写《神奇动物在哪里》这个系列的故事,所以这一次,罗琳也不再能当从前那个拥有“上帝视角”的作者了。她仿佛开始扮演起了自己的“读者”,来了一次逆向思维:像个同人文作者一样,罗琳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搜罗有趣的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重新解读,发散和延展,从而创造出新的“设定”。

    比如,虽然女配角昆妮会读心的设定被众人吐槽像是抄袭了隔壁漫威的X教授,但其实“读心术”在《哈利波特》正传里就已经存在了。纽特跟昆妮刚一见面,说她是一个“读心者” (legilimens)。这个奇怪的,看似新创的词汇实际上来源于咒语“摄神取念”(legilimency spell)。“摄神取念”咒曾在第五部《凤凰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哈利没有好好跟斯内普学习“大脑封闭术”来抵御“摄神取念”咒的魔力,伏地魔才趁虚而入给了他虚假的信息,引他进入了神秘事物司的陷阱,最终造成了小天狼星的死亡。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摄神取念”咒语被进一步延伸,擅长这个咒语的“读心者”成为了一种巫师的类型。

    有趣的是,邓布利多自己也曾在第五部第37章中说过,他是个出色的“读心者” (an accomplished legilimens),虽然正传描写邓布利多“读心”的情节并不多。介于邓布利多迟早会在《神奇动物》系列的后面几部中出场,“读心咒”的设定也许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伏笔。

    在这部电影中大出风头,爱“金”如命的萌宠“嗅嗅”,也是罗琳从《哈利波特》的七部正传里回收的。在第四部《火焰杯》中,“嗅嗅”第一次出现在“神奇动物保护课”里,是哈利和他同在四年级的同学继炸尾螺之后需要学习的另一种“神奇动物”。“神奇动物保护课”的老师海格当时刚被无良记者丽塔斯基特揭露是一名混血巨人,因此遭到各种媒体轰炸,家长状告。深受打击的海格这才终于放弃了他一贯钟爱的凶残系神奇动物(如炸尾螺),搞了个萌物来给学生们玩儿,这个萌物就是“嗅嗅”。他当时在地底下埋了100枚爱尔兰妖精的金币,让学生一人认领一只嗅嗅来挖金币。

    这个时候的“嗅嗅”与出现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中的“嗅嗅”有非常大的差异,书中描写道:

    “这是他们上过的最好玩的一节保护神奇生物课。嗅嗅在那片地里钻进钻出,就像在水里一样,每一只都急匆匆地赶到放开它们的那个同学身边,把金币吐进他们手里。罗恩的收获特别多,大腿上很快就堆满了金币。” ——《火焰杯 第二十八章 克劳奇先生疯了》

    然而在《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嗅嗅”极其调皮,四处窜逃,根本不听纽特使唤,抓都抓不住,更别提乖乖找好金币奔回主人身边倒金币了。不过正传中的“嗅嗅”与《神奇动物》这部电影中的“嗅嗅”有着如此的差异,看似是个情节漏洞,其实细想却非常巧妙合理:因为《神奇动物在哪里》的故事,要早《哈利波特》正传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中,嗅嗅完全可能从“调皮捣蛋鬼”被驯化为了“主人淘金小帮手”。这样的变化,甚至还能从侧面体现出,纽特这个“神奇生物学家”对认识和驯化神奇动物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不过,在《火焰杯》的故事中,嗅嗅这个生物并没有太明显的个性。它的出现是功能性的,为情节服务:通过嗅嗅挖金币的情节,罗琳自然又隐蔽地让读者第一次从海格口中得知了爱尔兰妖精的金币是会消失,而“金币的消失”在《火焰杯》中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线索。

    第五部《凤凰社》中,嗅嗅也有出场,这一次就已经带有它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个性了:高年级学生李乔丹把嗅嗅扔进了魔法部官员兼教师乌姆里奇的办公室里,把这位老巫婆金灿灿的奢华办公室一顿好毁。《神奇动物》开场的“嗅嗅”大闹银行戏,其实就微妙地照应了大闹乌姆里奇办公室的戏码。在这两处情节中,"嗅嗅"的形象都既是对贪欲财富的戏谑讽刺,也是对"资本家"权威的快意毁灭与捣坏。

    然而,《神奇动物在哪里》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故事的基础上最精彩的再创作,无疑是obscurial/obscurus这个设定。这个悲哀的设定是从邓布利多的妹妹阿莉安娜那儿延伸而来的。在第七部第二十八章中,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讲述了母亲和妹妹阿丽安娜的故事:

    阿莉安娜小时候一个人在后院玩耍,还没办法控制住自己的魔法。邻居家的麻瓜男孩儿们看到了,强迫她重新变出刚才的戏法,阿莉安娜做不到,麻瓜男孩们就残忍地折磨她。阿莉安娜因此对魔法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而永久的压抑了自己的魔法。然而被压抑的魔法并没有离开她,而是成为了一个痛苦的梦魇。她时常会失控爆发,甚至因此不小心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的过世,邓布利多才在毕业的夏天被迫留在了老家戈德里克山谷,结识了后来成为黑巫师的格林德沃。最终在他,格林德沃还有阿不福思三个人的一次争执中,三人中不知是谁过失杀死了因为受刺激而再次爆发的阿莉安娜。《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格林德沃开始疯狂地寻找obscurial,很大程度也许就是因为他见识到了暴走中的阿莉安娜所具有的魔法力量。

    虽然“压抑魔法的天性会造成更强烈的爆发”这个概念显然来自于阿莉安娜,但阿莉安娜的故事只是一个雏形。《神奇动物》中的obscurial/obscurus这个设定要复杂,有深意得多:

    首先,在《神奇动物》对obscurial的设定中,所有成为这种黑暗魔法力量寄居体的少男少女正常情况下都活不过十岁。阿莉安娜死的时候活到了十四岁,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她体内的黑暗力量并没有发展成真正强大的“obscurus”,而只是一个雏形,毕竟她只在小时候受过一次迫害。当然,《神奇动物》中也有另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显已经活了不止十岁的黑少年Credence Barebone(电影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他的魔法力量异常强大才免于丧命,而他真实的身世,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魔法能力,仍然是个吊足人胃口的谜。这个谜的谜底也许会是后续作品中的重头戏。)

    其次,如果阿莉安娜的悲剧看起来仍只是一个意外,且主要局限于阿莉安娜的个体和她的家庭,《神奇动物》中obscurial的设定将这种悲剧提升到了一个更广泛的层面:这是一个黑暗的历史时代,一个黑暗的社会所具有的人性悲剧。纽特向胖麻瓜雅各布解释obscurial时说:“在巫师转为地下之前,麻瓜仍然四处追捕巫师,许多年幼的巫师为了免于迫害,开始压抑自己的魔法天性。”毫无疑问,obscurial这个设定背后的核心内涵,其实就是“巫师”与“麻瓜”两个族群之间长久的矛盾与仇恨。换句话说,obscurial映射的是人类于“异己”从未停息过的迫害与排挤,以及这种迫害必然带来的“仇恨”的反弹。

    那么单从obscurial这个设定,我们就已经能看出来罗琳对进一步挖掘“魔法世界”中历史社会问题的野心。

    2. “哈利波特”附录?

    实际上,除了《哈利波特》的七部正传,罗琳从好几年前就开始在官方粉丝网站pottermore.com上发表小文章,对魔法世界进行修修补补。这些小文章都非常有趣,除了补全一些配角的背景故事(最精彩的要数卢平被狼人咬的原因,德拉科的童年,还有麦格教授与麻瓜的失败婚史),罗琳还一直在小文章中补全“魔法世界历史”与“魔法世界地理”。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的魔法学校与魔法社会都得到了逐一的介绍。

    某种程度上,虽然这些小文章发表在网络上,算不上是“正式”的出版物,但这些“补丁文章”就像是托尔金写在“魔戒”系列后面的附录,是作者对一个虚构世界在历史纵深和地理范围上的完善。这样的“补丁”使这个虚构世界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同时延展。

    当然,罗琳的“魔法世界”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存在最本质的差异。如果“中土世界”是一个远离现世社会,带有中世纪古韵的寓言式世界,“魔法世界”最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离我们很近,它根植于我们已知的历史和社会中。“魔法世界”从来不是一个世外桃源。“魔法世界”就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一样琐碎,秽杂,充满人事的模棱两可——甚至像是一面镜子一般,对照着现实世界中的正邪善恶。

    无论如何,托尔金的“魔戒”附录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土世界最珍贵的宝藏。可惜的是,除了狂热的哈迷,很少有人在关注罗琳发在pottermore上的文章。现在市面上也少有这些文章优秀的中译版。

    从《神奇动物在哪里》拍摄的消息传出开始,罗琳就陆续在pottermore上传了一系列关于北美魔法社会的小文章,介绍北美巫师的历史和政府构造。其中与《神奇动物在哪里》这部电影最相关的信息,无疑是在北美魔法社会中,“巫师”和“麻瓜”之间一直以来都有着比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更深切的隔膜和仇恨。

    根据“美国魔法议会(Magical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MACUSA)”这篇文章所说,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巫师政府与麻瓜政府没有任何合作的国家(正传第六部《混血王子》第一章“另一位部长”曾揭露英国的巫师政府与麻瓜政府是有合作的)。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得知,《神奇动物在哪里》所在的历史背景,也就是20年代的纽约,北美的巫师社会尚存在一种“族群隔离法案”,即禁止巫师与麻瓜(无魔法人士)交友,通婚,甚至连日常交流也必须保持在最少,违者将被视为触犯了巫师法律。罗琳还特别强调,北美巫师政府对触犯巫师法律的人惩罚格外严厉。英国的巫师罪犯通常都会被送去阿兹卡班坐牢,而在北美的法律中,犯罪的巫师将被直接判处死刑。

    为什么在北美,巫师与麻瓜之间会存在如此深厚的隔膜?在“北美魔法历史(History of Magic in North America)” 一文中,罗琳把北美魔法世界的历史追溯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692年,尚在殖民清教徒统治下的美国马塞诸瑟州的“塞勒姆审巫案”(Salem Witch Trials)。可能大多数人对这个历史事件并不熟悉,但一定会对由它改编的诸多文艺作品有所耳闻,比如亚瑟·米勒大名鼎鼎的话剧《熔炉》。总之,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臭名昭著的宗教迫害案,共有25人被害,其中19处以绞刑,另有2名婴儿死于狱中。

    罗琳将这个真实历史事件编织进了她(虚构)的北美魔法历史里,并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她在文章中说,彼时全世界的巫师都在提议转为地下,签订《国际巫师保密协定》(这个协议在哈利波特正传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设定),其中美国是最积极的提议签订《国际巫师保密协定》的国家,正因为美国巫师刚刚遭受了“塞勒姆审巫案”的严重冲击。

    根据罗琳在“北美魔法历史”中的叙述,另一个巫师与麻瓜仇恨的根源在于一个叫“scourer"(译为 擦洗者?)的组织。因为北美的殖民背景,最初北美的巫师社会十分混乱,没有政府也没有法律,因此许多欧洲的黑巫师都窜逃于此,黑魔法横行。此时美国民间基督教迫害巫师风气很盛,一些投机取巧的黑巫师便组成了一个叫"scourer"的流氓组织,专门追捕无辜巫师上交给麻瓜教会以换取钱财,到后期,甚至抓捕无辜的麻瓜冒充巫师上交教会以获取暴利。然而在北美巫师政府成立以后,scourer组织的诸多黑巫师成员并没有被绳之以法,而是融入了麻瓜社会繁衍生息,再难捕获。scourer组织的黑巫师遗留在麻瓜社会中的后人,就此便成为了北美巫师社会最大的隐患。这也使得北美巫师与麻瓜之间仇恨的伤口久久不能痊愈。

    在罗琳的设定中,又恰恰是这个黑巫师组织的“后人”催生了北美的巫师/麻瓜族群隔离法案。罗琳给这个法案取名为Rappaport's Law。故事是这样:在1790年(也就是1789年美国联邦宪法通过建国一年以后),在一名姓Rappaport的巫师政府总统治下,有一名很受信任的财政部长。这名财政部长自己政途得意,但疏于照顾自己的女儿。他女儿魔法天资不高,更爱穿衣打扮,梦想着成为交际花。有一次,Rappaport的女儿去小镇上的一个派对,遇到一个帅气的神秘男子,被迷晕了头,就将她父亲掌握的所有国际巫师社会机密,包括每个国家巫师政府所在地,如何进入,以及各国普通巫师聚居地一五一十地全告诉了帅气的神秘男子。

    然而这个神秘男子的真实身份,正是黑巫师组织scourer成员在麻瓜社会中遗留的后人。男子一直对整个巫师社会充满了恨意,得到这些机密后,就一股脑全部报给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这次差点暴露了整个国际巫师社会巨大的危机之后,美国巫师社会便开始严厉地执行起族群隔离法案(Rapparport's Law),尤其开始严厉地禁止巫师与麻瓜之间的恋爱与通婚。

    这个法案(Rappaport's Law)的背景对于《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它让这部电影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爱情线变得更加动人。在不了解这个背景的时候,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觉得昆妮与胖麻瓜雅各布之间的情愫有一些莫名其妙。为什么他们的感情看起来那么小心翼翼?为什么他们必须分离?为什么电影不在纽特与缇娜告别时结束,而偏偏要以他们二人的对视作为最后的镜头?

    其实,只因为在那个年代的北美社会中,巫师与麻瓜之间的爱意从存在开始就已是禁忌。他们越过人群的对视,正是暗示了突破禁忌的希望。

    其次,在Rappaport's法案中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伏笔:那个差点以一己之力倾覆了整个国际巫师社会的黑巫师后裔,他的名字叫作Bartholomew Barebone。Barebone这个姓,恰好也是《神奇动物》中宣扬处决巫师的“新塞勒姆慈善会”(从这个慈善会的名字就明显可以看出其对“塞勒姆审巫案”的狂热推崇)组织者Mary Lou Barebone的姓。作为Scourer组织的后人,尤其是Bartholomew Barebone这个人的后人,她如此仇恨巫师社会,并笃信巫师需要被赶尽杀绝并不足为奇。但有趣的是,她对巫师社会的“仇恨”这一次被包装成为了一个伪善的“慈善会”:表面上看,她收养孤儿,向贫苦的孩子们发放食物;但实际上,打着“慈善”的幌子,她是在将她对巫师的“仇恨”,连带着Barebone这个承载着血雨腥风历史的姓,一起强加给了她收养的儿女们。

    罗琳一直很关注这种体制化的“伪善”。在哈利波特正传完结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罗琳都在苦心经营她的慈善机构“lumos"(在魔法世界,Lumos其实是一个召唤光亮的咒语,中译为“荧光闪烁”),这个慈善机构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反对腐败的体制化孤儿院对儿童的迫害。

    作为这位“慈善家”母亲的养子,因受到虐待而长成了Obscurial的Credence也姓Barebone。这显然是一种讽刺:正如受到孤儿院虐待的孩子们仍被要求感谢孤儿院的抚养,当麻瓜与巫师之间积淀了几个世纪的“仇恨”逼得Credence走投无路孤立无援,他仍必须背负着Barebone这个象征着仇恨与矛盾的姓。

    不过,罗琳的用心良苦也许在于,只有当这样的历史仇恨被加之于Credence这个少年身上时,我们才终于得以看到这仇恨让人无限悲悯的另一面。Credence的悲剧,让我们不想去分辨巫师与麻瓜究竟谁对谁错,更不愿意进一步强化这种隔阂的不可跨越。我们被迫直面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这样灭顶的仇恨最终竟然需要由一个无辜的少年来承担,是何等的不公?




    毫无疑问,“巫师”与“麻瓜”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一直以来都是罗琳“魔法世界”的核心主题。只是在《哈利波特》七部正传中,对“邪恶”的定义更多的集中在伏地魔对纯血统巫师的推崇,以及滥用权力与才能的巫师对无辜麻瓜的迫害。

    相对来说,七部正传中,“麻瓜”对“巫师”的憎恨是较为浅淡的。弗农姨夫和佩妮姨妈对幼年哈利的家庭暴力并没有得到足够正面的描写。而即使是弗农姨夫与佩妮姨妈对哈利的憎恶,也更多的来源于英国正统古板的中产阶级不相信“魔法”的存在,是对不守规矩的“异类”的鄙夷与不屑,并没有上升到想要对一个族群赶尽杀绝的仇恨。

    当《神奇动物在哪里》把故事移向美国,“麻瓜”与“巫师”的矛盾无疑变得更加黑暗复杂。在这里,麻瓜对巫师的仇恨与迫害变得更加具体和强烈,不再仅仅是作为正统派对异类的偏见,而已然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宗教、历史问题。

    因此,当格林德沃主张在北美挑起“巫师”对“麻瓜”的战争,相比伏地魔的“纯血统”傲慢,似乎也显得更加深刻难解:如果伏地魔吸引人心,更多利用的是人们对权力的贪婪,格林德沃利用的就是“仇恨”本身。他利用“仇恨”来制造更多的“仇恨”,并以此将社会推入下一个无解的恶循环。

    不可避免的,这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英国政治与美国政治的本来面貌。英国的精英政治与贵族传统的确可以与伏地魔的“纯血统”傲慢相对照。而美国从黑奴时代蔓延至今,剪不清理还乱的种族仇恨,无疑也仿佛在美国巫师与麻瓜之间无解的仇恨中有所体现。

    但在我看来,罗琳笔下“魔法世界”的变化同样也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世界都经历了些什么呢?最重大的伤疤,无疑是恐怖主义。也许在恐怖主义的时代,谈权力催生邪恶已经不足够了。

    当人类社会拖曳着911的伤口在二十一世纪前行,再没有谁是绝对的,永远的受害者。在对彼此的仇恨中,人人手上都沾满了鲜血。被美化作“正义”的“仇恨”本身,变成了邪恶的寄居,变成了我们捅伤彼此最尖锐的武器。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神奇动物在哪里》中,“权力中心”与“弱势边缘”的关系变得更加的模棱两可了:究竟巫师与麻瓜谁是权力的中心,谁是被迫害的边缘?还是巫师与麻瓜已经互为彼此的“他者”,再没有哪一方真正无辜?

    那么真正的“正义”,是利用同等无理智,无差别的“仇恨”,来报复对方一整个族群?还是反抗“仇恨”无理智,无差别的逻辑本身?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Obscurial 这个设定就是对这无解的“仇恨”最悲悯的解读。

    Obscurial的黑暗力量正是“仇恨”的产物。甚至可以说,Obscurial象征地正是恐怖主义时期人类社会的绝境:在一种极端“仇恨”的逼迫下,靠着同样极端的“仇恨”来实施报复似乎变成了唯一的生存方式。然而在罗琳的设定中,这个源于“仇恨”的黑暗力量永远是双向作用的,在摧毁报复他人的同时,也同样摧毁了自己。也就是说,Obscurial“仇恨”的力量,是一出永远没有胜者的悲剧。

    不过,罗琳对这一“Obscurial绝境”的阐释却绝不是一种悲观主义。

    她创造一系列像纽特,缇娜,昆妮甚至是雅各布这样可爱角色。他们给我们带来希望,正因为他们在尽己所能地跳离那个麻瓜/巫师之间“仇恨”的恶循环。比起在这个“仇恨报复”的绝境中浑浑噩噩的沉沦,他们正视黑暗的存在,积极地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绝境,积极防止这样绝境的产生。他们奋力地想要找到除“仇恨报复”以外另一条路,即使这异常的艰难,比打败伏地魔,格林德沃这些有血有肉的大魔王要艰难的多——因为扎根于人人内心无形的恨意与偏见永远是最难消除的。

    当格林德沃对着那个死去8岁小女孩的黑暗力量说,“她没有利用价值了?”纽特愤怒地答道:“正是这样的黑暗力量杀死了这个8岁的女孩,你竟然想要利用它?”

    面对着当今疯狂的政治局势对“仇恨”与“排异”毫无掩饰的利用,纽特的话,大概就是罗琳想说的话。




    参考:

    History of Magic in North America (北美魔法历史):
    https://www.pottermore.com/collection-episodic/history-of-magic-in-north-america-en

    The Magical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魔法议会):
    https://www.pottermore.com/writing-by-jk-rowling/macusa

    这两篇文章中还有一些有趣背景。比如,在真实的历史中,1920年的纽约实行禁酒令;但在罗琳的设定中,虽然麻瓜社会禁酒,那时候的巫师社会却是不禁酒的。罗琳打趣道,正因为巫师社会不禁酒,所以纽约大街上的巫师总是异常显眼:在一群清醒的麻瓜之中,醉醺醺的人肯定是巫师。巫师政府内部忧虑这会增加暴露的危险,但是电影中那位女王大人总统说:“我们作为巫师的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了,再没有‘笑水’活不了了”。那个年代美国的巫师管酒叫“笑水 (giggle-water)",这个“不禁酒”的设定可以算是又戏谑搞怪,又令人心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设定十分重要,搞不好在后续的系列会大做文章:“美国魔法议会”那篇文章花了很长的篇幅介绍,因为国内黑巫师盛行的严峻形势,美国的巫师政府一成立,就首先招了十二个精英傲罗(专门追捕黑巫师的战士),这十二个傲罗大多数都阵亡了,但他们的后人很多都成为了北美巫师政坛的大人物,他们的姓氏也成为了政坛上有名望的大家族。在这部电影里科林·法瑞尔饰演的法律司部长 Percival Graves,就是这十二名傲罗之一的后人,Graves家族也是北美巫师政坛的重要势力。

    以及,这十二个傲罗中还有一个姓波特(potter),罗琳文中说“他与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的远距离血亲联系将会在日后被发现”。
    【详细】
    81939463
  • 宋雯婷
    2020/6/30 22:38:54
    我都不敢说秦昊演得不好

    12697187
  • 苏菲
    2017/10/29 16:43:45
    光影里的中国
    在时间里奔跑的中国,还来不及观察一下留下的轨迹。这个轨迹不是30年的轨迹,也不是100年的轨迹,而是五千年的轨迹。 有光就有影,五千年的光投射在中国每一个地方,就有了这个地方的时空纪录。这,就是中国影像方志。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中国一向有修志的传统,这个传统早...  (展开)
    在时间里奔跑的中国,还来不及观察一下留下的轨迹。这个轨迹不是30年的轨迹,也不是100年的轨迹,而是五千年的轨迹。 有光就有影,五千年的光投射在中国每一个地方,就有了这个地方的时空纪录。这,就是中国影像方志。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中国一向有修志的传统,这个传统早...  (展开)
    【详细】
    8892219
  • 叉个手
    2016/1/15 14:29:41
    有故事有剧情的综艺真人秀,我选择给四星
    前两年的《爸爸去哪儿》一二季,我一集不落全看完了,但是我没去电影院看他们的电影,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不值当,就算我再喜欢那些孩子,但是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集电视节目,对我这个穷逼来说,不值。 不过我并不质疑综艺电影存在的正当性,毕竟电影除了其艺术性外同时是个赚钱...  (展开)
    前两年的《爸爸去哪儿》一二季,我一集不落全看完了,但是我没去电影院看他们的电影,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不值当,就算我再喜欢那些孩子,但是花钱去电影院看一集电视节目,对我这个穷逼来说,不值。 不过我并不质疑综艺电影存在的正当性,毕竟电影除了其艺术性外同时是个赚钱...  (展开)
    【详细】
    7736215
  • momo
    2017/5/3 17:43:29
    无敌县令
    宋丹丹,苏有朋,黄晓明,王艳,现在看看,卡司还是挺不错的,这部剧小时候看的,单纯觉得苏有朋饰演的县令帅,还有王艳,可以说是很好看了!宋丹丹饰演的泼辣的娘,也有入木三分!演技啊。里面的案子还是挺有意思的,贵妃棺,孔雀配,古井冤,小时候还是有点怕,但是男女主养眼啊,配一脸,颜控福利。
    宋丹丹,苏有朋,黄晓明,王艳,现在看看,卡司还是挺不错的,这部剧小时候看的,单纯觉得苏有朋饰演的县令帅,还有王艳,可以说是很好看了!宋丹丹饰演的泼辣的娘,也有入木三分!演技啊。里面的案子还是挺有意思的,贵妃棺,孔雀配,古井冤,小时候还是有点怕,但是男女主养眼啊,配一脸,颜控福利。
    【详细】
    8516140
  • 冯凝
    2010/4/9 11:32:44
    《杜拉拉升职记》:徐静蕾堕落记。
    文/冯凝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拿徐静蕾做过例子:当时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刚上映,她说,最近老听人称赞徐静蕾是才女,于是琢磨着,这年头是不是“才女”的门槛降低了,看了《来信》后才知道,老徐“才女”的名头名副其实——据说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只不过如果王老师现在还在教语文,我想她一定会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例子,然而从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最终成片的对比看来
    文/冯凝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拿徐静蕾做过例子:当时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刚上映,她说,最近老听人称赞徐静蕾是才女,于是琢磨着,这年头是不是“才女”的门槛降低了,看了《来信》后才知道,老徐“才女”的名头名副其实——据说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只不过如果王老师现在还在教语文,我想她一定会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例子,然而从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最终成片的对比看来,她要教给学生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叫做“虚张声势”。

    《杜拉拉升职记》大可算作是徐静蕾自毁才女形象的一大步,无论是《我和爸爸》还是《梦想照进现实》,我都认为虽然徐静蕾摆脱不了正式步入女性主义之前的那种稚气,但至少她从行事与创作作品本身,都带有了一丝在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女导演中坚守的一面,对于一个演而优则导的女人来说,更多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因为她不像蒋雯丽一样,有一个超一流摄影师兼导演老公。因此,根据之前的作品和原著小说推测,《杜拉拉》应该是徐静蕾将她那种小资情调的女性主义发扬光大的契机,可惜我们没有猜中过程,也没有猜中结果。

    根据李可的原著,杜拉拉的故事本来应该建立在一个运气超好的女小强像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结构上,中间穿插了一段俗而不媚的办公室恋情。但徐静蕾硬是将杜拉拉职场成功学的部分删减到只剩下爱情故事的框架,以邂逅-交往-误解-重逢来统筹整部电影,对于一向追求探索实验的徐静蕾——《梦想照进现实》的单空间双人物,《来信》的茨威格小说中国化——来说,期待与真实的落差令人扼腕,而这样的创作脂粉气十足,学生腔浓重的后果便是,既满足不了白领们对职场宝典的渴求,也无法抚慰影迷影评人对老徐的期许。

    电影混乱的节奏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我和爸爸》中,徐静蕾同样以略显碎片化的桥段拼凑起一部生活流风格的电影,然而《杜拉拉升职记》显然不能如法炮制,因为一段父女故事可以以情节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线勾连细碎的场景,但一个女白领的成长,必然要求导演呈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虽然徐静蕾强行用月薪和职位的升高来结构杜拉拉的发迹,但这种依靠特技生硬的分割,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她也许是想模仿《罗拉快跑》那样让游戏式结构,飞速剪辑,分屏并置统领电影节奏的方法,但《杜拉拉》的观感又是那样的缺乏起承转合,缺乏必要高潮,于是最终结果是碎了一地的散片。

    也许《杜拉拉》早已输在选角的阶段——黄立行磕碜的长相和那双小而无神的眼睛,与原著中王伟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个在故事的尾声成为了杜拉拉另一半的男人应有的伟岸、善良、一丝丝的大男子主义,在黄立行的身上被唱流氓歌的秉性瓦解得荡然无存,似乎从未拍摄电影的他又有那种新人普遍的怵镜头感——估计在拍MV时他可以用翻天覆地的街舞动作掩盖那双已经很小都还是要经常看镜头的眼睛,但在电影胶片数倍放大一笑一颦的境况面前,他的道行还是太浅。

    对老徐的电影创作历程总结一番,我发现《我和爸爸》《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姜文助阵,影片的质感达到一定水准,至于《梦想照进现实》是王朔的剧本,两名主演的台词功力因为剧本的原因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那个举着金曲奖奖杯的黄立行只会对着镜头傻笑然后被取笑,酿成现在的苦果,我想应该是才女徐静蕾选错了男人的缘故罢。
    【详细】
    31491387
  • ashero
    2019/7/17 11:57:53
    不抠图不瞪眼,这么高颜值的偶像剧,干嘛这么大敌意?

    这几年因为几个流量小花小生,搞得大家对年轻演员都有了莫名的恐惧和不信任。没必要、没必要,我们还是有很多演技耐打的青年演员!虽然很多歌手偶像跨界演戏,但是我保证,这部《追球》的演技不会让你失望!

    这几年因为几个流量小花小生,搞得大家对年轻演员都有了莫名的恐惧和不信任。没必要、没必要,我们还是有很多演技耐打的青年演员!虽然很多歌手偶像跨界演戏,但是我保证,这部《追球》的演技不会让你失望!

    10314283
  • hyphen_k
    2017/11/25 9:45:27
    只是一部情怀剧

    对这种故事本来不是很感兴趣,看过之后很久,一次同学和我讲起一本张爱玲小说,情节和这部电视剧很相似,才知道应该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

    三颗星全部给电视剧主题曲,每当《侬本多情》的片头出现,心里总会莫名升起往事只能怀念的悲伤。就如同2013年十周年音乐会,屏幕上的片头,商天娥的演唱,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到此处依然泪如雨下。

    对这种故事本来不是很感兴趣,看过之后很久,一次同学和我讲起一本张爱玲小说,情节和这部电视剧很相似,才知道应该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

    三颗星全部给电视剧主题曲,每当《侬本多情》的片头出现,心里总会莫名升起往事只能怀念的悲伤。就如同2013年十周年音乐会,屏幕上的片头,商天娥的演唱,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到此处依然泪如雨下。

    【详细】
    8944171
  • 马里兰蓝蟹
    2022/8/31 13:50:20
    三十岁之前当不上合伙人就会死掉哦

    去年网飞要拍这个剧的时候我就在打英雄联盟的时间把有声书给听了,因为嘈点太多还写了一篇吐槽文章。虽然没有期待过但是剧出来还是很快地刷了一下,我的评价是和书比各有自己离谱的地方。

    先讲一下剧里的设定,也是让我最为不适的地方:女主和她的两个好朋友都是六年级律师,都在今年准备冲击合伙人(Kirkland:你报我名字得

    去年网飞要拍这个剧的时候我就在打英雄联盟的时间把有声书给听了,因为嘈点太多还写了一篇吐槽文章。虽然没有期待过但是剧出来还是很快地刷了一下,我的评价是和书比各有自己离谱的地方。

    先讲一下剧里的设定,也是让我最为不适的地方:女主和她的两个好朋友都是六年级律师,都在今年准备冲击合伙人(Kirkland:你报我名字得了),但是他们都没有满30岁!!!

    如果只是剧里面提一嘴的话也就算了,但是这个剧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这个“我们下个月就要三十了” “我们马上就要奔三了” “拜托我还没到三十呢”…… 怎么你们到了三十岁不升合伙人是要死去吗?我以为只有东亚才有年龄焦虑,要在年轻时候就功成名就登上事业巅峰,没想到在美剧里面也会看到这种东西。

    我经常逛women in law小组,时不时就会有人发帖问:我xx岁了去读JD合适吗?我会举例说我一年级的时候office mate都38岁了,我们下一届还有一个医生白发苍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律所还有艺术史博士毕业做了两年讲师重新读法学院,现在也升了合伙人。之前组里面还有做了二十年家庭主妇把孩子都送进大学以后重新回到律所,在领域里面做到顶尖的女性合伙人。

    原书作者好歹也是big law出来的律师,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硬伤。但是这次的编剧看起来对行业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了解,分别体现在:

    在跟客户做BD的时候为什么会把“我注意到了material adverse change”作为一个卖点跟客户说啊,这不是contract101时候就会说到的基本常识吗

    在2022年女主深夜加班是翘着脚趴在合伙人办公室的飘窗上面用手mark up一大堆纸质合同,我寻思哪个倒霉蛋要被你深夜揪起来手动把你的mark up输入到电脑里面去呢(我本人曾经是那个倒霉蛋

    最让我震撼的是,为什么会有redline软件坏掉两个senior在会议室用手对照两个merger agreement之间的差别这么离谱的情节啊!!!打开word里面的Review有个对比两个文件之间区别的功能啊!

    书里面三个主角,一个自作主张,一个划水摸鱼,一个事情不顺心就埋怨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 真的很难让观众对他们共情。

    他们嘴上说着自己是少数族裔遭受歧视,但是自己作为高年级律师无论是对律师助理还是低年级律师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随口指责和背地里嘲讽,实际上也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地位罢了。无论是亚裔女主还是黑人男主,在面对和自己相同族裔的一年级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一副“我扶持你是施舍你”的态度。

    当然了,在华尔街律所的氛围里面很容易被环境同化。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律所文化就是比你高一年级就是你的爹。有二年级什么事情都不做只会下命令,周末十分钟不回邮件就会问为什么没有回复。我曾经以为这样是很正常的,直到后来换了一个环境才发现,原来大家可以平等地工作,作为一个团队分配任务而不是上级给下级下达命令。大家可以互相问问题,而不是高年级问低年级一个问题就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总之,看得我有点PTSD。

    剧里唯一比较戳我的地方是女主的家庭关系,她有一个妹妹然后一直做完美的姐姐,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所以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这一块其实可以展开来做更多的探讨,比如女主对合伙人的追求,亚裔家庭和身份对她职业规划的影响,还有她和妹妹彼此对自己身份认知等等。很遗憾编剧没有更加具体展开来讲。

    原书女主是一个中国移民的孩子,剧里面改成了韩裔家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改动的影响,女主家庭对她的影响完全就从移民家庭变成了美式中产。剧里面女主家庭在新泽西一套不错的房子里面,她和妹妹从小有自己的房间和整洁的卧室,父母英文流利举止得当,做得了家常菜出席得了酒席。所以其实把故事背景改成普通的白人女生完全也说得过去,只不过在说少数族裔的时候改成“第一代律师”或者“女性律师”的艰难处境就可以了。

    亚裔华人在北美,尤其是华尔街律所这种白人男性主导的地方,要克服的不仅是口音,还有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交友圈子,兴趣爱好等等。是这一系列的差距让他们觉得少数族裔是“圈外人”,而不是单纯地源自于外表上面的区别。

    总之,一部小学生互啄的都市时装剧。男主都不够帅,可惜。

    【详细】
    146202101
  • 北漠
    2008/7/21 18:09:22
    江承宇
    忽然想起壹号皇庭

    忽然想起芷琪,想起承宇,想起若晖

    想起九十年代的香港,想起九十年代的TVB

    想念他们

    想念那段时光

    想念若晖用一千块港币叠成的红心

    想念她的小小魔术

    想念承宇那样认真的刷一条小船

    想念芷琪的长发和头巾

    想念欧阳震华没有红起来时候的样子

    想念陶
    忽然想起壹号皇庭

    忽然想起芷琪,想起承宇,想起若晖

    想起九十年代的香港,想起九十年代的TVB

    想念他们

    想念那段时光

    想念若晖用一千块港币叠成的红心

    想念她的小小魔术

    想念承宇那样认真的刷一条小船

    想念芷琪的长发和头巾

    想念欧阳震华没有红起来时候的样子

    想念陶大宇

    想念天地男儿里面的徐家立合张雪凝

    想念笑看风云里面的林贞烈和包文龙
    【详细】
    1446254
  • stone
    2020/6/28 3:28:16
    真真假假

    电影讲了一名韩国特工在逐渐渗透到朝鲜高层内部后,目睹了朝鲜人民的穷苦,并逐渐意识自己只是被更高层的政治集团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在窃听了韩国与朝鲜双方高层官员关于操纵韩国选举达成的利益交换的消息后,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并冒险继续推动朝韩人民交流往来的故事。电影中,最引人深思也最精彩的大概是特工与韩国一位官员在目睹并经历了政治集团不顾人民疾苦只求政治利益的博弈后,慢慢对这一切产生疑问与思考,逐渐弱化

    电影讲了一名韩国特工在逐渐渗透到朝鲜高层内部后,目睹了朝鲜人民的穷苦,并逐渐意识自己只是被更高层的政治集团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在窃听了韩国与朝鲜双方高层官员关于操纵韩国选举达成的利益交换的消息后,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并冒险继续推动朝韩人民交流往来的故事。电影中,最引人深思也最精彩的大概是特工与韩国一位官员在目睹并经历了政治集团不顾人民疾苦只求政治利益的博弈后,慢慢对这一切产生疑问与思考,逐渐弱化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并从人民与道义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他们所力所能及的努力。影片描写的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交换不禁令人思考——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有多少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而这一切却只是为了少数人的政治利益,绝大部分平民只是处于被欺骗被“引导”的位置。政治集团究竟又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又是否需要存在?韩国电影一如既往地敢拍,实在很难得!

    【详细】
    12690367
  • 一九八四
    2009/2/15 13:48:55
    从牯岭街少年到儒者杨德昌
        只用一部电影就可以让人喜欢上杨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他和他的电影。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你真正领会一部作品时,才有资格去评论它。否则,任何观点都是肤浅甚至粗鄙的。对于杨德昌的电影,我依然认为自己还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阅历。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乱下结论。

        但也许是职业
        只用一部电影就可以让人喜欢上杨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他和他的电影。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你真正领会一部作品时,才有资格去评论它。否则,任何观点都是肤浅甚至粗鄙的。对于杨德昌的电影,我依然认为自己还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阅历。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乱下结论。

        但也许是职业原因,我最经总是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部91年的老片子。有同事说,《牯岭街》的叙事方式很值得新闻写作的借鉴。而我也慢慢觉得,原来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机理都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处。影像作品与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点。

        但我认为,影像的表现力要远远强于文字。因为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细节更容易激起受众的某种情愫,从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巧合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是改编自一则短小的新闻,而它的价值却远远超出了这个微不足道的新闻事件。

    孤独的青春记忆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在“小四”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正统的家教、不错的学业、沉默的性格、敏感的心灵……当张震那张稚嫩而羞涩的脸出现在镜头前时,我忽然有一种亲切感,那种神情像极了多年前的我。

        《牯岭街》是张震的第一部电影,那时他只有15岁。没有经验,反而更适合表现小四的青涩。在后来的《麻将》中,张震已经有了些许“风尘气”。而经过侯孝贤的“调教”,他才彻底转变成一个文艺青年。

        在杨德昌冗长的镜头下,“小四”多以沉默、老实的形象出现,甚至很少见到他笑。即使在“山东”被honey的朋友砍倒后,“小四”战战兢兢地去收尾时,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无法真正与外界相融,他比别人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但同时,他也必须恪守自己的准则,做一个老实的孩子,可靠的伙伴。

        但千万不要被他的表面所迷惑。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在想什么,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小四”的内心世界并不复杂。知识分子的父亲给了他正统的家庭教育,但现实却远不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邻居蛮不讲理、幸灾乐祸;学校则惟利是图、师德败坏,“小四”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困惑,他沉默。

        他有朋友。但小猫是个人小鬼大、颇有江湖义气的早熟少年;飞机老实、木讷,不足为谋;小马具有侠义心肠却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朋友中,他也无法找到共同点。“小四”的孤独也许正在于此,他要承受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反差,又无法从朋友身上得到感同身受的共鸣。

        “小四”说话并不多,但他的台词都隐藏在那双沉默的眼睛里。他要成长,要面对太多超出自己生活经验的事情,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胆怯、好奇与不知所措,只能低垂着头,眼睛里若有所思。有时,你甚至不忍直视那双眼睛,因为它表现了残酷现实对一颗纯洁心灵的侵袭与污染,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但“小四”究竟领悟了什么?你只能猜测,却不会知道,只有“小四”才知道。

        即使在小明面前,那双眼睛仍然是沉默的。但这种沉默中,已经有了故作沉稳的一面。感情是对小四最好的抚慰,然而无论在经济还是所谓的“舆论”上,小明都处于弱势。这与小四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没有两样。

        在小明身上,小四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他要小明独立,是因为他自己不够独立;他要保护小明,是因为他自己也需要保护。他把对自己的各种复杂情感都投射到小明身上,即使是刺向小明的那一刀也是如此。

        尽管小四杀人还有着更多的深层原因,但那一刀无疑是对过去的自己的否定。在面对成长中完全不同的环境时,小四不知所措,他不愿承认却又无法改变这一点。因此,他对慢慢倒下的小明说,“你站起来啊,快点站起来啊!”小明还是倒下了,小四的心理支柱也坍塌了。

        在我看来,每个少年身上都有小四的痕迹。因为在我们的成长中,总有一段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无所适从,在我们向外界寻求认同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内心的自我否定。因此,小四杀掉了小明,也杀掉了“过去的自己”。

        但即便如此,现实也不会因小明的死和小四的入狱而改变。影片的结尾,当小猫把自己录音带带给监狱里的小四时,狱警在摆弄了一番后还是很不屑地扔进了垃圾箱。这个细节正道出了现实对他人价值的漠视。我想,这不仅是悲剧的根源,也许也是杨德昌的无奈吧。

    故事与背景

        如果单纯地评价一件事情,我们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但如果结合背景的话,故事往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类似于“少年杀人事件”的新闻在都市类报纸的社会版中比比皆是,只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它的背后。如果对每个类似的新闻事件都做一番剖析,就很容易得出不同版本的“少年杀人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中,“马加爵案”如此,“杨佳袭警案”如此,借鉴了该片叙事手法的《少年杀母事件》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在一个看似极端的故事背后,必然有着复杂的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历史因素。相比各种微小的诱因,一个清晰的时代背景显得更加重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大陆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台湾则处在国民党的窒息统治中,但那时的台湾已经有了开放之风。“小猫”只是一个够不着话筒的小孩,却因对猫王歌曲的精彩演绎而在酒吧里小有名气,足见“舶来品”的受欢迎程度。

        社会开放,对物质与虚荣的追逐也随之而来。“小四”最经常去的地方,除了家和学校,就是小猫驻场的酒吧,酒吧是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场所,不但没有对青少年说不,反而千方百计吸引他们消费。即便是学校,也已变成一个依附权贵、师德沦丧的地方,在电影中,老师的形象是很模糊的,除了对学生的训斥与辱骂,他们没有任何为人师表的表现,而校长更是冷漠、自私、蛮不讲理。与之相对应的是,恪守着传统道德标准的父亲,生活和事业却屡屡受挫,不仅被政治运动牵连,也被朋友出卖。

        在这些并不宏大的时代背景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因素。大陆移民与台湾原住民的隔阂、阴晴不定的政治环境、帮派斗争的雏形,等等,在杨德昌的长镜头下可见一斑。

        放在这些背景下,“小四杀人”的动机似乎就不难理解了。尽管作为一名少年,小四还无法对外界的种种拥有一个清晰的意识,但这种现实对一颗脆弱心灵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在如此解剖这个事件时,小四的形象慢慢鲜活起来,他不再是新闻报道中冷酷无情的杀人犯,而是一个被社会摧残的悲剧少年。

        更重要的是,杨德昌为小四的形象注入了浓厚的知识分子情怀。在看到那篇短小的新闻时,杨德昌也许并不了解主人翁的成长经历。但在编剧时,他必须对故事进行充实。因此,在杨德昌的笔下,小四有了一个籍贯广东的知识分子父亲,有了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有了一群讲义气却无法交心的“哥们”,有了敏感沉默的性格。我更愿意相信这段经历取材于杨德昌本人,不仅因为自身的经历可以使故事显得更真实,还因为,小四若有所思的神态使他很像一个“思想者”,而在杨德昌善于摆弄的长镜头中,处处都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把一则微不足道的新闻改编成一部教科书般的现实主义影片,可见杨德昌的深厚功力。其实,杨德昌并没有对故事本身做太多改变,而是花了大量笔墨让故事的背景变得清晰。因此,当我再回味这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时,感到的是厚重而不是冗长。这也为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情,放在它原来的背景下,故事的面目就会有很大不同。

        在很多新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借鉴。记者们更倾向于通过小说的笔法挖掘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来源,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尽管这种方式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读者很喜欢。

        我曾经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事件都可以用不超过3000字的篇幅讲清楚。但现在开始觉得,3000字所承载的内容是很有限的,要真正还原一个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甚至用一篇小说都不为过。然而,新闻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无法花费大量笔墨去渲染背景,而只能描述事件本身。

        相应地,读者似乎也麻木到只会从单薄的新闻报道中寻找故事离奇而庸俗的一面,而不是关注它背后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和读者构成的大众漠视了新闻故事的主角,就像电影中被漠视的小四一样。

    儒者杨德昌

        我的本意是想说“杨德昌更懂中国人”,因为他的叙事背景通常是东方文化。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杨德昌把中国人的孤独、不安、冷漠甚至尔虞我诈表现得如此自然,这一点让我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描述竟然由一个台湾导演来完成,而不是大陆导演。

        是杨德昌更懂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吗?不尽然。大陆的文化传统显然比台湾更加深厚,相比同时期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受过正统文化教育的大陆“第五代”导演,杨德昌不见得更懂中国文化,况且他还有多年留学美国的背景。

        但也许正是这段“留洋”的经历,使得他更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可以从更新的角度看待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显然影响到了他的叙述方式。

        杨德昌喜欢把镜头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冷冷地窥视人们的生活,镜头里,人的动作和表情如此自然,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生活。这种类似于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容易让人觉得乏味,但仔细看时却又意味深远。《一一》中,敏敏对昏迷的婆婆叙说每天发生的事情,但很快,她就无法接受生活中表面忙碌下的空虚,“我怎么这么少?我为什么会这么少?”敏敏哭着反问自己的镜头成为影片最具冲击力的画面之一。那么,当我们也每天反省自己的生活时,会不会一样被这种空虚打击得泪流满面?这是杨德昌不动声色的质问。

        杨德昌像旁观者一样叙述每一个故事,他讲得完整而细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因此你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也许是受国产电影的太多影响,我更习惯于在电影中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获得一个明确的道理,并拥有和其他人相同的观影体验。因为大陆导演更倾向于把情感投射到主角身上,并围绕他构建故事,这种故事的主线往往很清晰,观众也很容易揣摩出导演的意思。因此,当我第一次看杨德昌的电影时,对这种“散”、“慢”的叙述方式颇不习惯,在观看《一一》时尤其如此。在这部被称为台湾最好的电影中,我试图揣摩出杨德昌到底要说什么。最后却发现他什么都想说又似乎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把生活的片段剪切后又重新拼接起来,组成不同的形状,让你自己去想。

        其实,所谓的“好电影”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如果非要说出个一二,反而失去了那种韵味。但在电影中,导演的影子清晰可见。在我看来,导演对电影的驾驭应该体现在故事的维护而不是干涉,如果故事中有太多的巧合和偶然,让你“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尾”,那必然不是一部好电影。一个好导演的作用应该像一个优秀的足球裁判一样,维持比赛的流畅与精彩,让观众欣赏比赛而不是讨论自己。

        杨德昌个优秀的讲述者,但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局外人”,他将自己的某些特质投射到电影人物身上,从而完成与电影的互动。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麻将》中的伦伦、《独立时代》中的小明和《一一》中的简南俊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儒者的影子。这就是杨德昌。

        这并不奇怪,反而证明导演与电影已经融为一体。杨德昌并不是想通过这些人的命运变化来说明什么,而是通过他们的困惑表达自己的困惑,通过他们的思考表现自己的思考。生活中,杨德昌就是一个儒者,自然有着自己的思索与感悟,不同的是,他的职业决定了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更加细致,于是,他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到电影中。像《麻将》中的伦伦和《独立时代》中的小明,就是杨德昌在电影中的代言人,尽管不是主角,但他们的思考却贯穿了整部影片。

        最后要说的是“说教”。我谨慎地赞同“杨德昌是一个说教者”的看法,这从两部电影的结尾中可以看出。《麻将》的结尾,台北的晚上,伦伦出去找马提娜,经过一番找寻,两人终于遇见并在街头忘情地接吻……我一直认为,这个结尾有刻意设计的痕迹,“伦伦在没有找到马提娜的踪影后失望地回家”应该是更合理的结果。但杨德昌似乎不想对伦伦太残酷,在失去了朋友之后,杨德昌“慷慨”地给予他爱情,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一丝亮色。

        《独立时代》的最后,小明和琪琪分手后的瞬间又双双有所领悟,最终相约“去喝咖啡”。这同样是个让我意外的结果。按照杨德昌一贯的犀利,他是不可能为电影设置一个完美结局的,这两部电影却偏偏如此。是杨德昌真正解开了自己的困惑并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怀疑。我更愿意相信,是他太仁慈,不想给观众蒙上“现实残酷”的阴影,而巧合的是,《麻将》和《独立时代》正是两部以少年和青年为主题的电影。也许悲观的杨德昌对年轻一代仍抱有希望吧。

        相比之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的结尾则是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让人回味悠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是以少年犯罪为主题,却旨在表达对社会的批判,而《一一》更是将目光投向人们的精神层面,在这两个更为宏观的主题上,杨德昌表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并不是说《麻将》和《独立时代》中的杨德昌是不真实的,对结尾的“温馨”处理恰恰体现了杨德昌作为儒者的仁爱之心。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他是痛苦的,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一样,真实的痛苦。
    【详细】
    16956518
  • 住进纳尼亚
    2022/9/7 21:52:13
    光年正传—童年已长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想每个80、90乃至00后的童年都应该看过《玩具总动员》,并梦想拥有西部牛仔胡迪和太空游侠巴斯光年等一系列在没人时可以活过来的玩具。从1995的第一部看到2019年的第四部,我也从内向腼腆的小P孩长成了内向腼腆的没啥出息的大叔。 电影从第一部的友情,讲到了第二部玩具的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想每个80、90乃至00后的童年都应该看过《玩具总动员》,并梦想拥有西部牛仔胡迪和太空游侠巴斯光年等一系列在没人时可以活过来的玩具。从1995的第一部看到2019年的第四部,我也从内向腼腆的小P孩长成了内向腼腆的没啥出息的大叔。 电影从第一部的友情,讲到了第二部玩具的意...  (展开)
    【详细】
    1463526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