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婚礼
婚礼
类型:
剧情
主演:
郭涛
陶虹
陈正华
侯姝
刘桦
地区:
中国大陆
年代:
2008
老郭
丁小桃
光叔
杨白军
边胡
推荐首页
演员表
影评
剧照海报
播出时间
主题曲
新闻花絮
剧情介绍
婚礼
影评
尼德
2009/4/15 16:58:23
小制作商业电影实践的“脱节”之作
将《婚礼2008》列为一部“脱节”之作,是从观众角度作出的判断。在接受美学视野中,一部艺术作品的发生史结束以后,进入接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任何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得不到受众认可,就难以实现其价值。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更是如此,观众接受还不仅仅是实现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更是收回成本、获得利润的生存之道。因此在此类电影创作中,对观众审美心理、情感诉求的定势和变化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好莱坞所遵循的电影商业美学,指的也正是以观众需求为核心,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和营销资源,寻找观众需求与电影艺术创作的结合点。 而《婚礼2008》的“脱节”,正表现为在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喜剧元素、营销策略各方面,都没能很好地找到与观众需求的结合点。
叙事:结构与观众心理节奏的脱节
《婚礼2008》采用了 “骗中骗”的故事模式,从《骗中骗》、《两杆大烟枪》到《疯狂的石头》,此类情节的电影并不少见,但它们在叙事方面,都集中在展示故事中双方高明“骗术”上,通过各种出人意料的骗技和扑朔迷离的情节发展将观众吸引其中,主人公爱情的情感发展和内心变化没有成为重点,只是一笔带过。它们是“炫技型”的,而不是“煽情型”的。《婚礼2008》将这一故事模式拓展到了人的情感领域,是大胆而有新意的尝试。
然而,尽管《婚礼2008》采用“骗中骗”的故事架构,却并没有在“骗”上下功夫。导演似乎也没有这样的意图,片中小陶虹饰演的婚托骗技之拙劣令观众发笑,且剧情设置上第25分钟,就让郭涛饰演的婚礼主持人识破了她的把戏,“骗中骗”的故事架构此刻就被瓦解了,而后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式的欺骗成了谈情说爱的亲昵方式。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中,这又将是一个假戏真做,婚托被男主角的爱所打动而改变最终双双坠入爱河的故事。就如好莱坞的俗套爱情片一样。后面的故事情节正是沿着这样的套路发展的,直到影片结束前10分钟,编剧的高明才显露出来。离去的男主角留下一封信,告诉女主角,也告诉观众,他四年前曾被她欺骗过,他历经辗转地找到并追求她,最初只是为了报复。这解释了影片之前无法让人相信的情节,使男主角在婚托拙劣的骗技下所表现出来的“傻”变得有逻辑可循了。观众此时可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已然太晚。尽管影片的第一句台词就暗示了这一切,但过长时间的延迟交代与简单隐晦的暗示,并没能有效地影响到观众对剧情的判断。对观众而言显得不合情理的剧情,加上故事悬念的缺乏,使得他们早已游离于银幕之外。
对于情节剧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观众沉醉其中,感情激荡。无论如何,如果观众看完一部情节剧的开头,就说:“这是荒谬的,这样的事绝不会,也绝不应该发生。”那么,这部情节剧的整个结构就塌跨了,情节剧需要观众的持续赞同,并且需要调动连贯性剪辑的所有效力来保持这种赞同。 在这一点上,《疯狂的石头》便是成功的范例,它正是通过风波起伏的悬念故事和纷乱错杂却环环紧扣的结构逻辑,一步步铺垫和发展,将观众的情感反应激发到了最高点。而《婚礼2008》所讲述的原本是个有看头的故事,却因其叙事重心和结构都没能契合观众的心理节奏,难以使他们沉浸其中。
视听语言:风格与观众视听习惯的脱节
一般而言,电影形式可以简化为两个基本要素,镜头和剪辑。在当代电影发展中,它们都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风格变化。镜头方面,研究者将其趋势总结为“强化的镜头处理”,其特点包括“镜头的切换更加快速(据统计,如今的平均镜头长度仅在3-6秒之间,一部影片的镜头数在1500个以上)、长焦距和广角镜头的广泛使用、人物对话时的镜头处理强调在对话双方之间的正反打、多景别切换,摄像机的自由移动等” 。剪辑方面,跳接、特技剪辑效果等的频繁运用都是为了强调视觉上的节奏感。一言以蔽之,镜头和剪辑方面的这些变化都是在加快故事叙事节奏,用目不暇接的画面紧扣观众心弦。无论对于世界商业电影,还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供出口的“艺术电影”,这种影像风格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电影非常重要的特征。对于小制作商业电影来说,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使其难以达到大片般的视听奇观效果,则更应强调通过镜头调度和剪辑方式的特殊来强化影片的视听效果和叙事节奏。近年国内较为成功的小制作商业电影《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等,都是如此。
然而在《婚礼2008》中,这种通行的并被观众所习惯的影像风格却是欠缺的。其镜头和剪辑的整体节奏缓慢,长达数十秒乃至一分钟的镜头比比皆是,且在镜头内部缺乏场面调度,如诸多对话镜头采用的几乎都是小景深的全景镜头和持续的双人镜头,缺少景别间的切换和特写镜头的使用,这使得画面信息非常有限,难以呈现妙趣横生的人物细节,也考验着观众的耐心。剪辑上,相较于《疯狂的石头》流畅、个性十足的多线剪辑方式,《婚礼2008》的剪辑方式只能用老套来形容,几乎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单线剪辑,中间只运用了数次闪回和平行蒙太奇的变化。
可以说,《婚礼2008》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陈旧的电影语言。它所呈现的风格不太符合当今电影语言的发展潮流,而观众的视听习惯却正是在顺应这种潮流的商业大片和通俗电影的轰炸下培养起来的,对视听语言的感受和评价形成了很多定势和原则。作为商业电影,《婚礼2008》悖逆了这些原则,也就一定程度增大了观众接受的难度,变得“不好看”起来。这种悖逆的起因,可能跟编剧出身初次执导的此片导演张承缺乏运用电影语言的经验有关。
喜剧元素:效果与观众心理预期的脱节
喜剧模式似乎是近两年间获得票房成功的小制作商业电影的不二法门。从《疯狂的石头》到《鸡犬不宁》,从《爱情呼叫转移》到《命运呼叫转移》,从《大电影数百亿》到《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从《大话股神》到《彩票也疯狂》……这与喜剧本身的特点有关,喜剧性往往是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演、幽默的语言、身份的错位来实现的。它倚重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和情节的出乎意料,而不依赖场面的宏大,视听语言的精巧等。因此其同大片相比,容易炮制,制作周期短,场面简单,正契合小成本电影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如何充分有效地调动各种喜剧元素,也给这类影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作为一部与《疯狂的石头》有亲缘关系的影片,《婚礼2008》在荒诞喜剧效果的营造技巧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和延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大量使用的丑角形象。没见过世面的讨债民工,仰头猛灌啤酒的民工媳妇翠花,满嘴港台腔的过气歌星,被婚托欺骗的各色男人,说吵就吵的80后情侣……他们虽然戏份很少,却是影片荒诞感与喜剧感最重要的来源。对这些人物不遗余力的痴呆化、幼稚化塑造继续着《疯狂的石头》般的恶搞。在丑角们衬托下,两位主角似乎成了片中仅有的两个正常人,小陶虹作为一个婚托在与各式男人交往时虚假、夸张的表演,郭涛言谈间的冷幽默,同样是影片重要的喜剧元素。此外片中人物说的各地方言,因其具有的新奇性和张力,也增强了影片语言的幽默效果。
《婚礼2008》较为全面和有效地调用了各种喜剧元素,按理说,应该会有不错的喜剧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视听语言的落后阻碍了很多喜剧元素的放大呈现。更主要的则恰恰是因为其与《疯狂的石头》的亲缘关系,相比于从剧本到拍摄准备了六年,改了18稿剧本的《疯狂的石头》,命题作文式的《婚礼2008》喜剧效果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对现实的讽喻虽然有一些细节呈现却远不如前者那般辛辣和集中。“有事飞信你,没事非理你啊。”“女人是最失败的创造,沟通需要说话吗?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交流”之类的幽默对白因为与片中上下文语境的脱离,非但没产生效果还显得突兀。这些欠缺打磨的方面自然使其喜剧效果相对逊色了,也自然难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因为观众在观影中是以一种“像《疯狂的石头》一般”的标准要求着《婚礼2008》的,这也恰恰是其在宣传过程中所刻意强调的。当有限的喜剧效果与观众很高的心理预期产生了矛盾,观众的不满意便在意料之中了。
营销:质量与观众口碑效应的脱节
在当代电影发展中,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被强调为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一部不重视营销的电影几乎不可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绩。不仅大片如此,小制作电影也是如此。而这两者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也有很大的差异。当今的大片,其营销费用甚至超过了预算的一半以上,这使其可以调动多种方式进行“轰炸式营销”,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气势非凡的首映典礼等。而对于小制作商业电影来说,营销费用非常有限,在策略上只能选择成本低的方式,如档期运作、媒体宣传、口碑传播等。档期运作方面,在避开大片的档期前提下,贺岁档、情人节档等节日档往往是小制作影片的必争之地。媒体宣传方面,想尽办法制造各种噱头、新闻以赢得媒体的关注,尤其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这两者都跟影片本身关系不大。而口碑传播则必须建立在影片本身质量过硬的基础上,进而通过首批观众因对影片的喜爱而主动进行的口耳相传或网络传播来带动更多的观众。能否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对于小制作影片的票房成败来说,往往是最重要的。《疯狂的石头》即是一个口碑传播成功的范例。
就前两个方面来说,《婚礼2008》营销策略是成功的,档期上情人节上映使其应景效果十足,带来了首日150万的票房收入。宣传中在“《疯狂的石头》原班人马”的噱头上做足了功夫,赢得了媒体和网络的较多关注。此外,演员的选择也成了一种营销方式,《婚礼2008》中,有导演曾担任编剧的《疯狂的石头》中的原班人马,有风靡至今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傻捕快,有《加油好男儿》中的人气选手。他们都有较高的曝光度,能吸引各自的粉丝群,而且片酬不高,这种演员配置方式正是基于市场和投资双重考虑的最佳选择。
但营销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其无法弥补影片本身的缺欠。在通过制造噱头吸引了首批观众创造最初的优异票房成绩之后,由于上述分析中的一系列不足,观众们对此片普遍呈不满意的态度,网络上对此片的评价几乎都是恶评,“口碑效应”未能形成,票房增长也便后继乏力了。此外电影前期宣传中借势《疯狂的石头》的做法,虽然给该片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但当观众们都在宣传策略的影响下抱着“另一部《疯狂的石头》”的期望来观看《婚礼2008》,不自觉的参照、比较也带给了这部质量不高的电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婚礼2008》的欠缺,正在于创作与观众需求的脱节,老套的线性叙事结构难以凸现故事本身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能契合当代观众的心理节奏,视听语言的陈旧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缺乏突破的喜剧元素也令观众产生了心理落差,这些问题导致影片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进而无法形成口碑效应,尽管有成功的商业运作手段,也难以在市场中像《疯狂的石头》那般小片立大功。
在《疯狂的石头》的刺激下,近两年国产电影中,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婚礼2008》的小制作商业电影,他们大多由民营公司出资拍摄,投资额都不大,都希望像《疯狂的石头》那样以较少的投资博取可观的票房收入。一方面,这些电影的涌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多元化转型做了一个虽不起眼但又意义非凡的注脚,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些小制作商业电影实践还很不成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些成功都是个案式的、偶然性的。更多的商业电影得不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从单部电影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失败原因在于其与观众需求和品位的脱节。但从整体意义上看,他们的失败则在于没有一整套经过观众检验的、可操作性强的、体系化的商业美学原则可供遵循,而处在散兵游勇、各自碰运气的状态。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婚礼2008》的失败经验出发,在今后小制作商业电影的创作中,首先自觉而充分地研究当下观众审美心理、情感诉求的变化,以此为指导,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类型、故事、视听语言、明星、预算成本等)和营销资源(档期、广告、评论等),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变“脱节”为“对接”,在不断形成惯例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商业美学体系,使更多的小制作商业电影有章可循,有朝一日形成像好莱坞一样成熟的类型电影体系。这对于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和成熟,将有非凡的意义。
1964
5102
下一条
上一篇:
有些情节太刻意了
下一篇:
骗子你们都是骗子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