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91331
  • 乌邦邦的肖邦
    2020/5/6 22:27:52
    第一次被一个剧气到写长评

    为了罗云熙看的,结果发现罗云熙还是适合演神仙,演皇帝不行撑不起来。布景和妆发假到不行所有间谍和贴身侍卫就很容易被女主感动收服了,就背叛了原主????halo?你们有三观吗?男主你拽个什么劲,还不是仗着皇帝爹宠着胡作非为?当面抢亲还把大将军绿了之后所有人跟没事人一样??容齐你说啊,有苦衷你倒是说,活该女主恨你,这对站在失忆的女主角度看完全没问题。男二竟然是人设最丰满的一个女配和部分男配的脸看着

    为了罗云熙看的,结果发现罗云熙还是适合演神仙,演皇帝不行撑不起来。布景和妆发假到不行所有间谍和贴身侍卫就很容易被女主感动收服了,就背叛了原主????halo?你们有三观吗?男主你拽个什么劲,还不是仗着皇帝爹宠着胡作非为?当面抢亲还把大将军绿了之后所有人跟没事人一样??容齐你说啊,有苦衷你倒是说,活该女主恨你,这对站在失忆的女主角度看完全没问题。男二竟然是人设最丰满的一个女配和部分男配的脸看着好难受山河志就那么容易找到了,然后消失了n集,然后呢?有什么意义里面到底是王爷还是皇帝,你自己看看这那些是两国皇帝该有的见面场景吗?是王爷那你们打个屁?所以那家可能会灭国的纷争分分钟就解决了,就没了,就流水账看男女主怎么谈恋爱还有白发,就那么白发了,就那么黑回来了?还是用男二的解药?还有女主戴面具就是公主,不戴面具就是少东家,我真的服了,就算身形强行一样就算了,声音都不改一下?男主你那么爱她看不出来?那你凭什么嘲笑男二?还有开头女主失忆的反应真的莫名其妙,就,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失忆的人应该有的反映,绝了,后来知道她不是公主之后我更懵,合着全国都对这个凭空出现的公主没有意见呗,不过无所谓,反正是为了给男主谈恋爱准备的,其他的不重要。我真的被气死了,你们都是拍着玩的,就我一个人在真情实感的看。容齐你这么深谋远虑就是斗不过你妈呗,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女主呗,就其他什么都不管呗,行吧,我真的想说一句,你真的不冤。就这样吧,我就二倍速加快进都嫌慢,竟然有58集,比我小学写日记都能凑字数

    【详细】
    12572653
  • 小烨
    2019/10/2 22:48:00
    “Loser”的人生,就不值得过了吗?

    “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

    “中年危机”、“中年焦虑”是困扰人类多时的问题,据说这是进化过程中留在人类基因里的方程式,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只能直立行走到四十岁,四十岁以后,他们要么就挂了、要么就退化为爬行类动物……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中年危机的确是个全球性问题,无论是首富还是平民,都逃不过它的“诅咒”。

    近期,一部探讨四十岁女性的中年危机的台剧口碑爆了,豆瓣9.1分,短评里都在夸“细节丰富”、“故事平淡温暖”,它就是——《俗女养成记》。

    10547391
  • 杨攀
    2011/11/26 11:12:20
    悲惨与荒唐
    在18世纪的法国,法律与警察有特殊的含义,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富有但遵守纪律,另一部分人没有工作,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他们经常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根据这样的情况,警察把工作分为了两部分,针对第一部分人采取保护政策,针对第二部分人采取抵制政策。

    其实富有的人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维护了他们的富有,贫穷的人违抗法律是因为法律侵犯了他们生存的权利,于是法律成为了独裁者,法西斯。
    在18世纪的法国,法律与警察有特殊的含义,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富有但遵守纪律,另一部分人没有工作,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他们经常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根据这样的情况,警察把工作分为了两部分,针对第一部分人采取保护政策,针对第二部分人采取抵制政策。

    其实富有的人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维护了他们的富有,贫穷的人违抗法律是因为法律侵犯了他们生存的权利,于是法律成为了独裁者,法西斯。成为了自由的天敌。

    穷人们无法生存,又无力反抗法律和贵族,于是他们选择了两条出路,一条路是欺负比自己更穷的人,另一条是努力争取成为富人,欺负所有穷人。

    富人们挥霍钱财,嫖妓,赌博,吸毒,穷人们没有饭吃,甚至因偷一片面包而被服刑5年。

    军人和妓女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两个行业,因为这样就可以吃饱肚子。成为军人是为了成为富人,进而脱贫,然后继续欺负穷人;成为妓女结果是服务富人,能得到当权者的芳心是最好的结局。

    善良的当权者永远不会清楚穷苦人真实的情况,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欺骗他。

    愚昧的当权者永远不会知道穷苦人如果拥有了思想会多么可怕,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统治是完美无缺的。

    比大海更为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心。

    冉·阿让是一位仁慈的市长,但是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妓女的地位比公民的地位还低,可是却为最有地位的人们服务。

    小孩犯法可以原谅,王公贵族犯法可以原谅,犯人犯法就必须死。

    这个世界不仅悲惨,而且荒唐。

    一个卑贱的女人在王公贵族里面当杂工,被主人看上了,这时她该反抗还是屈服?从感情上说,我们欣赏反抗的人,可是我们是否知道,反抗的人会死,从此不再世界上存在,她的反抗只是获得了多少年后别人的同情,像个木偶一样,可是她死了,我们谁会救活她。我们鄙视屈服者,可是屈服的人只是不想死,只是用行动换取一个活下去的权利,我们为什么对这种人那么残酷,我们只想让人死不想让人活,不是最残忍的人是什么呢?

    雨果的小说中好人太完美,坏人又不太坏,完美的好人是他的希望,又好又坏的人表现了他的怜悯和更深的希望。

    仁慈的人在穷苦人中的地位中是什么样呢,是利用的对象,剥夺的对象。仁慈人的帮助不会换来感恩,相反,会另那些人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博得了白痴的同情。这就是悲惨世界的变态关系链锁。

    人民反抗了,起义了,可是最后被镇压了,又恢复了从前的生活。

    我愿意把《悲惨世界》改为《冉·阿让传记》,这个因为偷一片面包而被判刑的人,用他的爱最终感染了他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是有大爱的人,他一生中给与别人的爱远远大于自己接受的爱,看到别人痛苦,他就心痛,用他的智慧和财富帮助他们,在临死的前一刻,他终于让他代养的孩子和其丈夫明白了他的爱,这个结局令人欣慰,如果冉·阿让孤独的死去,那么我的心将不会原谅雨果的安排。一个有大爱的人临死前被世人理解,这是光明的开始,同时象征着悲惨的结束,在悲惨的世界里,有大爱的人注定孤独,在光明的世界里,人们彼此相爱,爱成为标准,成为真理。

    历史的潮流将永远前进,一次起义失败了,但这不代表反抗的结束,一切的一切都将通往光明。

    雨果看来认为人类的内心也会随着历史的潮流前进,人们之间会变得彼此越发相爱。这也许是雨果的浪漫主义的特质,直至今天,人类也不清楚人性是走向邪恶还是走向光明。与古人的道德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进步了呢?

    当真理在世界行不通时,人类就必然走向邪恶,那时的世界是又一种悲惨。

    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链中,正义无论如何挣扎都会输给邪恶,这就是----悲惨世界。但我仍然相信,任何事物,包括人性,悲惨到极致就会是光明。
    【详细】
    51861601
  • 一年一场雪
    2007/1/17 17:48:19
    小喇嘛留下的光碟封套
     <静静的嘛呢石>里,新年回家的小喇嘛“心动”了——他久久地站在庙边小路上,看着父亲的身影、马儿驮着的电视机、DVD机和唐僧喇嘛的光碟渐渐远去,他的央求只留下了光碟的盒子,和他珍爱的孙悟空面具一起,揣在怀里。
         这是一部西藏题材电影的,主题依旧是外来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具体一点是对研习藏传佛教的喇嘛的
     <静静的嘛呢石>里,新年回家的小喇嘛“心动”了——他久久地站在庙边小路上,看着父亲的身影、马儿驮着的电视机、DVD机和唐僧喇嘛的光碟渐渐远去,他的央求只留下了光碟的盒子,和他珍爱的孙悟空面具一起,揣在怀里。
         这是一部西藏题材电影的,主题依旧是外来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具体一点是对研习藏传佛教的喇嘛的冲击。整部电影有点禅意,完全可以套上那个著名的心动还是幡动的故事。
          村子里会计家的二儿子到庙里当喇嘛了。喇嘛的生活清苦,年少的小喇嘛对老喇嘛的收音机、转世小活佛屋子里的电视机和DVD机满怀好奇,受制约的学经生活让他无法正常地接触这些常人的娱乐,年少的孩子只能用朴素而幼稚的方式获得少量的机会去观看这些影象机器中带来的外来世界。
         然而,过新年了,小喇嘛跟着父亲回家了,家里新买来了电视机和DVD机,小喇嘛的好奇可以在大年初一到初三这三天中得到满足,而且,带来的正好是《西游记》——藏族人说的唐僧喇嘛的故事,这都为小喇嘛与现代文明的接触准备了各种可能。可要么电停了,要么得过传统新年——早睡早起给羊放生、在村头看一出传统藏戏,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被挤去,小喇嘛最后是在爷爷放风、弟弟偷放电视的窘迫情况下,偷偷地看了电视。高兴之余,他提出要把电视带回庙中,给庙里的老喇嘛们看——“师父总是给我讲唐僧喇嘛的故事”。故事的矛盾又转到寺庙里。后来,寺庙里的喇嘛们都高兴地整日整晚地看,连小活佛也来借碟了,小喇嘛的看碟后来就变成在老喇嘛和小活佛住所之间不断奔跑换碟,直到父亲要回家。
          原本,西藏的风情已经让这电影有了吸引力,说西藏喇嘛的生活则更让人好奇,而更大的卖点在于,整部电影主创人员都是藏族人,所谓的“原汁原味”就此得到充分的保证,朴素而不张扬的画面、简洁但独具特色的对白、不紧不慢地节奏,很可惜,我只看了这一部藏族人拍的藏族电影,所以我不知道这种制作风格是否是他们的传统风格还是学习其它后的风格。
          但画面里的很多东西让我重忆起去年到西藏的经历和感受:那些光光的山、山坡上的寺庙、有点简陋的藏戏、还有喇嘛的屋子、在风口鼓鼓飘动的经幡。。。。。。所有的这些都亲切而朴实,这是西藏才有感受与电影。而且,这里的思维也是西藏的思维:整部电影没有惯看的电影中编出来的矛盾跌宕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在风光片通常会大秀的高原蓝天阳光、绚烂的色彩或宗教隆重的仪式,只有显现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小冲突小变化,如果不去留意,也许它们就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溜过了。这也许与西藏宗教本身世俗实用的功能有关。而这些小波澜,正是大风浪的蓄势,我们这些汉族人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观望,又会如此新鲜地感觉到。
          小喇嘛留下的光碟封套,就象孩子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地方必须带着自己的心爱玩具、又或者是单身汉在床头贴的明星照片,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在心动与不动之间让他维持平衡的精神符号。
          村子里帮他刻嘛呢石的老人在见过他的第二天——大年初二半夜突然死去,嘛呢石还没有完成。是的,生活还要继续,只能在固定的环境中继续。小喇嘛必须抚平内心的冲突,在宁静的喇嘛庙中继续生活。就象那无言的嘛呢石,普通人的心愿只能在不经意中静静诉说,若干年后,一切都将消失在无声无息中。
    【详细】
    1112158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