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口从来都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因为其人数多与少,直接关乎民族兴与亡。电影《呼伦贝尔城》所讲的就是有关鄂温克族生存与繁衍的故事。荣膺金马影帝的涂们演而优则导,依据本民族的真实历史,拍摄出一群鄂温克女人为民族子嗣绵延而展开的远行壮举,让影片做到以真取信,以诚感人,因此才在上海电影节获奖多多。
影片开篇,就用文字介绍鄂温克族戍边卫国的光荣历史。状如海棠叶的清朝版图,映衬着索伦部族儿郎骑马征战疆场的骁勇。而呼伦贝尔城外,捐躯将军停靠的棺椁、阵亡勇士们 穿戴的战袍,无言地道出一个民族因抗敌而蒙受的人口损失。一群孩子在草地与河边的嬉戏玩耍,隐含着关于鄂温克人繁衍的故事主题。而将军遗孤萨雷长大成人,说服伙伴来相助,抢亲娶到心上人。还有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摔跤的男人,这些都显露着鄂温克人的民族风俗。
当萨雷刚刚享受到新婚的甜蜜,朝廷的一纸征召,使得他与全族青壮男丁奔赴边疆。父母送儿、夫妻话别的画面,瞧着甚是伤感。男人们在外征,屡有牺牲的噩耗传来,留守家园的老弱妇孺,也不时有人因病而亡。眼见着人口锐减,将军遗属那丹在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率领育龄妇女出走,开启了前往军营“取孩子”的远征。而反复出现篝火旁的祈福者跳舞的画面。那时而安恬、时而激越的舞蹈,向我们倾诉着这群女人们是如何不同凡响。
一往一返的行程中,这些鄂温克女性真正体现了女人的名字不是弱者,而是自我独立的强者。而影片镜头凝练,构图优美,节奏舒缓,拍摄主要注重色彩上保持旧油画感,那灰白影调所产生的雕塑般的力度美,映衬鄂温克女人们的无惧无畏。严寒阻挡不了她们的脚步、疾病成为不了她们前进的障碍。在千上万水的长途跋涉,她们靠着信念与勇气,完成了为民族延续香火的重任。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其中蕴涵着爱情、友情、亲情,它们掺杂、交织在一起,让人类最美好、最淳朴的情感在残酷与苍凉中凸显出来。
影片没有具体段落来表现战场厮杀。只是借助几个女人同丈夫的阴阳两隔,从一个侧面来诠释战争的残酷。海列尔寻夫不见得死讯,乌丽阿眼瞧老公死于怀中,还有伊兰别忍痛看着箭镞夫婿胸膛拔出,莫不是在显现战场给女人带来的伤害。而在几个年轻女人中,伊兰别戏份最多也最出彩。萨雷送给她的口弦琴是爱情的信物。她身染伤寒不愿拖累大部队,将口弦琴交到自婆婆手里,独自前往军营的一幕令人心生感佩。而在回途中,生下龙凤胎的她不顾身体虚弱,执意要回到故乡。综合来看,片中的女人们有的是情,或是或是炽热如火的爱情,或是真挚温馨的亲情,或是由于情而带来的伤痛。但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打着坚强的烙印。
诰命夫人那丹无疑是这群女人的领导者。无论是沙场战士,还是育龄妇女,她都视为己出。在身上真正体现了鄂温克女性可歌可泣的奉献和巾帼不让须眉勇敢。片中有着一幕很具象征意义。梦境中的那丹安详地躺着,众多婴孩在其身边玩耍。这正是她梦想外化的体现,那就是渴望鄂温克族人丁兴旺。女性的伟大、母爱的伟大,在这个人物身体均有重要体现。
简洁的剧情,朴实地讲述。你可影片中同时感受到生命消亡的悲凉,生命诞生的喜悦,。而《呼伦贝尔城》如同一部民族志,是在用影像为一个民族保存他最鲜活和生动的记忆,用真实质朴的语言记录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家与和平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