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471410
  • jei
    2014/3/3 23:22:21
    惨!惨!惨!。。。杀!杀!杀!
    美腻老婆,可爱萝莉,小有家业的胖大叔,遭遇老婆偷人,老婆被杀,被警察疑凶,被越南帮追债,卷入火拼;遭遇变态疯狂杀手,老妈被杀,萝莉被。。。。,怒拼之,刺杀之,烧杀之,爆杀之,不死不死不死,瓦斯炸弹,灭了!
    美腻老婆,可爱萝莉,小有家业的胖大叔,遭遇老婆偷人,老婆被杀,被警察疑凶,被越南帮追债,卷入火拼;遭遇变态疯狂杀手,老妈被杀,萝莉被。。。。,怒拼之,刺杀之,烧杀之,爆杀之,不死不死不死,瓦斯炸弹,灭了!
    【详细】
    6571102
  • Lens
    2021/5/8 14:38:51
    一只章鱼教会我们的:短暂的一生,爽快地活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颁给了一只章鱼。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颁给了一只章鱼。

    13533205
  • Evan
    2009/5/25 17:25:05
    看《三岔口》
    看了《三岔口》觉得还不错,没想到在豆瓣得分这么低。在这么多的三星笼照下,终于忍不住想给它写点什么,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1,关于吴彦祖演的杀手。对这个人物我是很满意的,包括其结局和插手郭查案的合理性。在影片末尾,交代了吴第一次杀人,也就是射杀郭妻的情节。大家有的觉得,这对解释吴对郭的照应还是有点牵强,不符杀手冷面无情的职业形象。

    其实不牵强。
    吴开枪
    看了《三岔口》觉得还不错,没想到在豆瓣得分这么低。在这么多的三星笼照下,终于忍不住想给它写点什么,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1,关于吴彦祖演的杀手。对这个人物我是很满意的,包括其结局和插手郭查案的合理性。在影片末尾,交代了吴第一次杀人,也就是射杀郭妻的情节。大家有的觉得,这对解释吴对郭的照应还是有点牵强,不符杀手冷面无情的职业形象。

    其实不牵强。
    吴开枪射杀郭妻的时候,明确交代是“第一次”杀人,但光凭这个是不足以说服观众的——如果说吴那时候内心已经老辣,只是没杀过人的话。重要细节:开头金发老外杀手杀人,吴帮忙处理尸体的时候,脸部表情明显表现了他的稚嫩和惶恐,造型是街头青年模样。大家要记得这是10年前,看来那时的吴彦租,还很青涩,完全没到杀人见血不见怪的地步。而10年后人变了很多,这个小胡子长发造型有点日剧中的味道,背心裤子也很简洁利落。不仅仅是设计来耍酷的,它也表示了吴整个人的变化。多一点沧桑成熟,不恭不羁,杀人老练,血光见惯。他不再是10年前他了,吴难道自己不知道么?
    他肯定知道。人都会怀旧,都会感慨自己截然不同的以往。那一夜其实是吴心里的一个特别的记忆点。就象一个风尘女子回想她童时纯真的初恋一样,那一段回忆在她内心占的位置和引起的感触,是局外人不可想象的。 更何况现在吴的身份带给他的那种世事无常,人生不过如此的游戏心态, 他完全为了自己的一个念头就去做。他才不会理会观众嫌他不够冷血不够利落的眼光,才不会理会经纪人的警告,“心里有个结,想做就去做罗”。就象想做爱就跟宁静做爱一样,他是野性无谓的,他不管那么多。

    上面解释人物的行为已经完全够。而影片中,还有其他场景,可以让看出吴感性之本性。
    有些人是杀手,内心本是性情;有些人不是杀手,内心却很无义。吴其实是个性情中人,他看到郭那么失魂落魄那么心急如焚地贴那些寻妻告示,他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味道。他一直在看着郭,爱人莫名失踪的痛苦让郭几乎要发疯,而对于吴,这是一个秘密。秘密甚至不在于杀了人,更在于吴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知道那件事的人,也不知道那件事对他的意义。

    而吴的这个结局,真的是较适合的了。作为一个杀手,在这样个生存状态中,杀人或被杀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可能。无需交代具体是什么原因什么人杀了他。总之是早晚的事,他的命运早就注定了。不然,你要影片怎么讲述呢?再细讲他为什么事被什么人杀?或者把他的死跟这个案子的复杂的关系再搭上一点?那是画蛇添足了。而就此不讲他?又没给观众一个交代。所以,既然是早晚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让他被人射杀了吧。这实在是这行当上最正常的死法,不是么?跟宁静死在一起,也是一个归宿。



    2,再说郭富城演的警察。郭演的角色和《父子》《C+侦探》中的都有类似几处。都是衰,不太得志,性格比较重感情却易躁,处在痛失感情或者寻找至亲的状态。这部影片有人说几乎是为郭量身订做的,可能夸张,但郭的戏份确实完全被照顾到,就连跟吴打架都不忍心让他落下风,让吴亲口帮他找好“累着了”的台阶。
    至于感情戏,我是一个容易动情的人,疯贴启事,回忆河边,车辆后滑,守侯郑家那几场戏都让我很动容。不觉得有大家说的那样演得不够或者过头,或者不如梁朝伟不如某某某的地方。特别是郭得知妻子死讯后,坐在车里痛苦干嚎的那一刻。那不仅仅是一种希望的破灭,因为10年无音讯,妻子很可能死了,他也应该想过,并非是不能承受的。那更是一种多年积压的欲哭无泪的出口。别人劝他就当妻子死了当分手了,他何尝不想?可偏偏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也放不下,他又想罢了,又想打打精神抱点希望寻找,很矛盾很折磨。真的是不如素芳就死在他眼前,还倒哭天喊地干脆一些。所以吴是不忍看他这样才告诉他的。而郭听后,终于可以崩溃,他止不住长号。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10年孤伤,这刻为素芳来一场“失”心裂肺的痛哭。看到评论说,郭放开那个刹车是不管了,是无所谓了。我觉得不是。就象经常有影片表现人吃了一惊会摔了手中的杯子一样,郭那时候松开那个刹车,也是无意识的。不是要松开,而是不记得要踏住,他已经完全瘫掉了。对于后面的后滑撞车也一样,不是他边感觉到车祸而无所谓,不是那种自杀型的心态。而是,完全坠入自己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情绪里,对周围环境没知觉了。 还记得《兄弟连》里,一队俘虏被群体枪杀,最后的那个兵看着旁边的人一个个被射死,他完全吓得呆住了,他手指夹着的香烟都烧到他的手了,也毫无知觉。那时候绝不是因为要被杀了所以对烫伤无所谓了,而是那时候他的下意识,他的神经系统,已经彻底失语失觉了,他的全部知觉,都坠入到恐惧里了。

    到最后,郑妻为了缓兵而权宜附和,怕是郭和观众都被骗了。而马上郑妻毫不留情将他一把推开!她终究不会是他的她,

    幻想终究是彻底破灭了。而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素芳,确实是遭遇意外,就那样不为人知地死了。何其伤感。
    只是两个人物一个人演,实在让人感觉就是一个人。如果做为一个故事,其实郑妻和素芳是不该那么相像的。连郭自己都说了,9份像。凭郭的那个神经质状态,肯说9份象,怕是只有8份像,而且心底里该是知道是两个人了,所以虽然惊讶虽然观望但没忍不住冲上去。而电影的局限,就是用一个人演两个很象的人时候,始终让人感觉是一个人,至少是个孪生,演不出8分像的无关系的两个人的感觉。也正是这点,混淆了观众,带来了一点糊涂的悬疑。有利,更有弊。



    3,最后是郑伊健演的律师。这个是戏份使然,人物相对较单薄。如果没有他和妻子谈在床上那一幕的对白,他最后的出现就会非常突兀。也就是靠那很少的戏份和郭最后的解说,我们平淡地理解到影片想表达的这样一个意思:郑的内心,是疾恶如仇的。可是他的职业使然,只能以为当事人辩护为唯一目的。而为了维持家庭体面的生活,他不能放弃这个职业。他在现实面前只能压住自己的善恶观。而压抑的另一边就是以杀人这种形式极端表现出来。杀的都是他辩护过的恶人,这是他内心纠结的平衡办法。
    人物确实单薄,本来只这个人物,就可以拍一部片了。但在本片中,明显为郭让道了。 我们只能从郑开始的那种几乎有点阴的冷静中,从他和妻子床头的谈话中(包括他穿背心露出的具有作案本钱的身材上),从他妻子向心理医生的倾诉中,勉强地理解他的阴郁或者可以说“变态”的性格,理解到他这样做的理由,得到一个动机和解释。最后,不用我们说他,他自己承认精神失常,可想而知判得不重,这是他的所长。
    不过说实话,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有时候却让自己有耻恶感,恐怕并不是他一个人才有。



    总之,就象一位豆友说的:“这是本文艺片,讲的是人生意义上的寻找”。
    看这部影片,不要太在意那个案子本身,不要太在于悬疑本身。与其说影片在讲这个故事,不如说是借这个故事,表现这3个人以及更多角色的生存状态和心态。由此延伸开的,是让我思考到我们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它的现实意义,混杂了对待生活该有何种态度和自我价值寻找与现实抵触的迷茫,和一些积极与否的人生观的不置可否......

    一如我最后的文字那样紊乱。
    【详细】
    20382977
  • 2022/3/9 11:06:12
    资本与权力的傲慢与疯狂反噬着的更是下一代

    资本与阶层的傲慢、疯癫与反噬充分地倾泄及呈现于他们的后代——两个年轻而“冷血”的犯罪当事人身上。

    真正将正值对未来成年人生有许多憧憬与创造可能性年华的两个年轻人从天真孩童一步步“培养打造”成两个“自恋”、冷漠、残忍的罪犯的,是谁?是什么环境氛围?是什么规则力量与生存策略?

    资本与阶层的傲慢、疯癫与反噬充分地倾泄及呈现于他们的后代——两个年轻而“冷血”的犯罪当事人身上。

    真正将正值对未来成年人生有许多憧憬与创造可能性年华的两个年轻人从天真孩童一步步“培养打造”成两个“自恋”、冷漠、残忍的罪犯的,是谁?是什么环境氛围?是什么规则力量与生存策略?

    塔丽莎:经历过童年熟人性侵,有着一个同样自体破碎而疯狂的自恋控制型母亲,一个为财富事业严重忽视家庭、缺位育儿的父亲(尤其是她在经历母亲熟人长期性侵时,本应该是最信任能保护自己的两个成年人,一个却是间接甚至直接参与倾害的人,一个对所有这一切全无所知全不在场也就全无保护、从无拯救干预)。一边是长久噩梦般不醒的受戕害与被当做母亲自体延伸的工具般被利用被控制,一边是父母所处阶层的权力与财富供给的“自由无界”体验与“责任与良心豁免”信念。她成为了后来此时的塔丽莎,没有超出她所承受与经验的“养育发展逻辑”。

    狄伦,成长为一个“冷血”的跟踪狂与杀戮者,尤其是对爱慕者的拒绝与不回应有极奇强烈不可遏制的敏感反应与控制欲,骚扰-跟踪-失控杀人的发展脉络是变态人格内心的强烈控制欲望的呈现。控制的背面是恐惧,这样超出正常人反应与应对边界范畴的强烈扭曲携带着疯狂攻击力的恐惧从何而来?现实中并没有多少天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更可能的是他曾经历过早年且持续的被忽视、严重缺乏积极健康回应&共生控制相结合的养育方式。

    一定罪一“逃脱”的结果,两个年轻人尤其后者,他们的人生仿佛只是发生了一段需要或重或轻承担自己责任的插曲,还有生天可见甚至几乎不必发生大的改变就可以重新投入原来的人生轨道。

    而那个被单亲妈妈悉心养育长大,开朗有爱、品学兼优的下层阶级普通人家青春少女汉娜的生命则停在那一刻,永远不再有新的人生轨迹可设想、期盼与写下了。

    很扎心同时也很动人的一幕是即将上庭指证的受害者母亲,她本能地感觉恐惧,怕见到庭上的罪犯,怕面对那残忍傲漫杀害自己宝贝女儿的人,检察官没有强行劝说“你应该勇敢你必须做你不能回避”,而是首先很同理共情地理解与接纳了这位普通母亲在经历这一切独自承受、消化与面对这一切暴虐与灾难突袭的脆弱、愤怒、悲伤、恐惧、冤曲、甚至自责,尤其是对于一位普通阶层出身,没有更多权力与资源(包括媒体操纵干预的权力、人脉与资源)依仗,长期秉持着独立努力、安分度日的生存策略,在女儿出事前或许这半生都没有遇到过涉及大的法律官司的经历。时至当下,她所有本能的恐慌、畏惧、不敢面对,都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好在她身边有真正共情与专业的社工与法律人士陪伴与支持,母爱的本能与对自身公义的诉求及时上升,她安全顺利度过了这场心理危机与情绪风暴,勇敢站上了证人席。

    还有一幕就是审判后塔丽莎的地产商富豪爸爸去探视尚关押的女儿,多年因为财富事业成功,身处阶层权力高位让他一直以来自信与自恋暴棚(比较典型的夸大自恋权威型人格),对自己的人生与信念良知少有反思。而这一事件(其实主要是知道了自己女儿被家庭熟人长期性侵,而自己却因长期丧偶式育儿几乎没有真正关心过女儿,导致这一切发生且自己从未察觉与干预过,枉为人父)令他当头接棍。他面对女儿,终于呈现出了一点普通父亲的面目:心疼、愧疚、自我怀疑…他说很感谢女儿能见他,觉得自己不配求原谅…

    我想说,现实中有许多父母或轻或重曾在亲子养育中出过问题,无论什么性质与严重程度,请多多日常性反思与修正,若有一天你真正意识到做错了,请千万不要因为为人父母的自恋“自尊”考虑或顾虑是不是来得及是不是有用而放弃该有的道歉表达与干预作为,回避面对。有用的!来得及的!别再一次放弃孩子,放弃自己,放弃宝贵无可替代的亲子之情。请诚恳向孩子表达歉意与爱意,以及自己的修正弥补意愿与计划,邀请(与陪伴支持)孩子与自己一起商讨与面对接下来那个“共同疗愈与变好”的方案与过程。

    整部剧的观看体验很低气压,还好让女律师cleo与检察官James两个角色代表的程序正义与人性共情给观者带来了一片对于世间公义与人性善面的希望之光。

    【详细】
  • 142641886
  • 唐大娃
    2020/10/13 10:26:01
    前三集黄轩的角色处理有问题

    看了三集,节奏挺好的,剧情也能吸引观众,虽然服装太新了太考究了一点,道具有些凭想像,总的来说,起步的感觉还不错。

    但前三集出了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黄轩对角色的处理,不管是导演的要求还是黄轩自己的理解,总之,把“曾思过”这个人物处理得太与众不同了。

    众所周知,一个高手要把自己隐匿在民间,

    看了三集,节奏挺好的,剧情也能吸引观众,虽然服装太新了太考究了一点,道具有些凭想像,总的来说,起步的感觉还不错。

    但前三集出了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黄轩对角色的处理,不管是导演的要求还是黄轩自己的理解,总之,把“曾思过”这个人物处理得太与众不同了。

    众所周知,一个高手要把自己隐匿在民间,所谓大隐隐于市吧,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泯然众人,扔人堆里完全看不出来,见过一面之后完全会忘记,见过几次仍然说不清楚那种状态,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而黄轩的处理太表面化,特别是两次进公安局,显然一副卓尔不群的模样,神情冷峻、气度泰然、从容淡定,与公安对视时目光敏锐、锋芒不减,一看就是经历过大风浪、有过不平凡过往的人物,与他那个街头木雕艺人的身份完全不一致。

    陈赫也是如此,身为保密局特务,还是水母组的负责人,同样应该不凸显自己,明明身份是一个西点师,就算是名厨吧,不要把自己弄得随时都是一副桀骜不驯、与众不同的模样,连身边的同事都看他不同凡响,怎么在公众中隐藏自己身份呢?

    处理得好的是松江站站长,校长的身份,表现出来的就是个温文尔雅的校长,这才是特务、特工、或者隐匿民间高手的模样。

    【详细】
    12911604
  • 启航
    2019/2/26 11:41:01
    电影真心不错。

    这部电影通过男主做噩梦的情节体现了现实中因为婚嫁的原因给男主带来的生活压力。但是男主有一个懂事的女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中很多矛盾都迎刃而解。这个电影使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我们不会惧怕那些困难和坎坷。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坎坷。但是时光仿佛流水一样冲淡这些内心的污垢。我们总有一天会走出黑暗,张开双臂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部电影通过男主做噩梦的情节体现了现实中因为婚嫁的原因给男主带来的生活压力。但是男主有一个懂事的女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中很多矛盾都迎刃而解。这个电影使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我们不会惧怕那些困难和坎坷。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坎坷。但是时光仿佛流水一样冲淡这些内心的污垢。我们总有一天会走出黑暗,张开双臂迎接明天的太阳。

    【详细】
    10006183
  • SilentCat
    2022/10/14 10:52:02
    流的是血,焊的是铁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很早就在豆瓣刷到这部剧,惊讶于他的高分,但没看,可能是觉得讲的大概是工地人如何如何辛苦,然后再加点荤色,这两天重新翻到看了一遍,真的很好,好久不哭的自己最后一集哭惨了。 我们姑且称男主是大傻,工头是二傻,开车的小年轻是三傻。大傻不爱工作,天天做着不切实际的发...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很早就在豆瓣刷到这部剧,惊讶于他的高分,但没看,可能是觉得讲的大概是工地人如何如何辛苦,然后再加点荤色,这两天重新翻到看了一遍,真的很好,好久不哭的自己最后一集哭惨了。 我们姑且称男主是大傻,工头是二傻,开车的小年轻是三傻。大傻不爱工作,天天做着不切实际的发...  (展开)
    【详细】
    14704253
  • 隐隐
    2020/9/14 9:46:02
    大危机之后的大觉醒?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两种冲动并行,一种是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另一种是去卸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或许还有微信的朋友圈。尽管两种冲动看似对立,但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人类大脑因为生理机制和长期习惯形成的一种“冲动”,并不是我真的需要此时此刻去检查是否有新消息,也不是我真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卸载掉社交媒体。对于后者而言,我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两种冲动并行,一种是检查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另一种是去卸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或许还有微信的朋友圈。尽管两种冲动看似对立,但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人类大脑因为生理机制和长期习惯形成的一种“冲动”,并不是我真的需要此时此刻去检查是否有新消息,也不是我真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卸载掉社交媒体。对于后者而言,我也只是又一次被“灌输”了一种“观点”, 即,社交媒体是“坏”的。在这种意义上,人真的是一种很简单的动物,我们习惯于接受,因为接受是一种太容易的动作。推荐的广告,点开看看,推荐的视频,点开看看,推荐的新闻,点开看看,而无论链接后的内容和我们现实生活里的身份、形象、品味可能相差几何,先点开看看。Like, 既然有时间,why not。也许换个场合重新回顾我们的网络历史行为,我们会难以置信我们点击了一些如何愚蠢的玩意儿。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我也是在豆瓣动态上看到多个友邻推荐,并且刚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重新激活了我的Netflix点开看了, 不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愚蠢的。因为它引发了我太多共鸣。大概是两年前,我回国做田野的间隙去了一趟北京,看望了一下在当时还叫今日头条的地方工作的高中同学。那个时候头条刚刚改名为字节跳动,抖音还没有今天这么火,但已经出现了疯狂扩张的苗头。我去他的公司参观,我们聊起抖音,作为和数据研发相关的核心成员,他和我介绍抖音的各项功能,只记得当时我对这一款产品持一种比较负面的看法,觉得其核心机制就是让人上瘾而且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而我们聊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向我展示了他的抖音界面,是很多可爱的小猫,即各种“吸猫”视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从他看那些视频的神情上,我读出了他可能也是一个短视频产品的重度上瘾用户。后来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现在百度已经不行了,很快就会被字节跳动超越,我当时还将信将疑。而今日,tik tok不仅火遍全世界,还significant到陷入中美商业大战之中。这是短短两三年前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是一个可怕而十分真实的幻觉,而这一点我最近才亲身感受到。虽然曾经一度是朋友圈重度刷屏用户,也偶尔在豆瓣上发点牢骚,但很少在纯陌生人社交媒体上生产内容。直到上一个月,我加入了鹅组,到目前为止发了两个帖子,其中一个是投票,没想到竟然有数百人参与了投票。这种现象会给你一种错觉,你的一个十分简单的行为影响了几百人的错觉。又或许这不是错觉,即便是在最微小的程度上,我的确影响了几百人的一种行为,我收集到了几百人的某一类数据。作为一个经历过十分困难地发问卷做访谈,需要实地调研才能收集到各种数据的社科生,这种感觉尤其奇怪,好像某种过去的看法和想法被完全地颠覆了。因为70万+人(爱八卦又有很多闲暇时间的)鹅组人,就像一个极其responsive的理想环境,即便是一个最无聊的话题,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回复你。这种感觉太奇怪了。因为付出和收获似乎完全不成正比。可能我只是花了半分钟写了一几句话,就收获了几百个人的点击。很奇怪。

    观影过程中,我既庆幸我上大学以前没有手机,上网的时间也很有限(尽管这样,还是一度对百度Hi和QQ说说上瘾过),又反思了自己从大一到现在的七八年,生活因为社交媒体、互联网产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第一份有意义的长期实习是在学校的某求职公众号上无意间看到的,并且间接地决定了我第一个研究生项目目的地。我第一段认真的长期恋爱对象,是在网上偶然认识的,虽然我们现在分手了。ex是个一贯对社交媒体保持谨慎态度的人,尽管恋爱期间我们在Facebook上添加过好友,但他从来不在上面发布任何帖子,我们俩也几乎零互动,可能他只给我赞过一张照片。即便如此,当分手的时候我把他从Facebook联系人里删了,在那不久之后的某天,我竟然在fb的好友推荐里看到了他亲姐和他发小。不得不说一句,这是什么神机妙算。

    说到这里,感觉已经完全跑题。In short,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尽管你可以说它也试图通过互联网媒体的力量sell its opinion,但它至少是在面对互联网资本力量不断侵蚀我们生活自主性的危险趋势下某种反思的开始。作为经历了现实和虚拟完全缠绕的一代,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驯服互联网工具的方法,而不是被驯服,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面对一切信息,尽可能地保持冷静、保持批判、保持思考。

    【详细】
    128651932
  • 臣亮言
    2019/9/22 19:34:50
    《老酒馆》:筵席散去,酒香不息

    《老酒馆》是一部开篇就将我捕获的剧,不断地给我意外,时惊时疑,时悲时喜。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看完结局,我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开头出人意表,到最后也出乎意料。

    剧情中的时代如流水,人生如落花,流水常东,而落花何时再飘过水中孤岛般的老酒馆门口,便是随缘造化。曾以为前面松散的叙事线、人物线会在后面通过抗日等时代大事件而逐渐聚拢起来,未曾想到剧作竟然将散点景观式的结构方式一以贯之,从而造就了这

    《老酒馆》是一部开篇就将我捕获的剧,不断地给我意外,时惊时疑,时悲时喜。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看完结局,我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开头出人意表,到最后也出乎意料。

    剧情中的时代如流水,人生如落花,流水常东,而落花何时再飘过水中孤岛般的老酒馆门口,便是随缘造化。曾以为前面松散的叙事线、人物线会在后面通过抗日等时代大事件而逐渐聚拢起来,未曾想到剧作竟然将散点景观式的结构方式一以贯之,从而造就了这部作品的诸多反常规之处。

    反常规人物:以武侠逻辑刻画民国间的江湖儿女

    百年前的历史从不缺乏书写,尤其是带着苦涩沉重的笔触书写。而《老酒馆》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以虚写实、以轻写重的笔法,让故事更轻巧,也酝酿出了乱世中中国百姓的另一种生存味道。

    《老酒馆》大胆地运用了武侠式的塑造方式来刻画人物和建立关系,所以大部分的角色都干脆铿锵,爱恨恩怨无不雷厉风行。整部剧充满着烟火味,却又始终带了一点浩然气。

    山东老酒馆的核心六人组像是一个门派的兄弟,自始自终故事也没有把他们六人的生平道尽,但同气连枝是贯穿始终的既定事实。而老蘑菇的背叛和亮子的逝去是两处比较浓墨重彩的情节,更像一种门派道义的体现:背叛者即使追悔也只有被放逐一条路,而危机当前门派里的自我牺牲则也是不罕见的忠义逻辑。

    老酒馆后来的进入者,谷三娘、小棉袄、桦子和小晴天也各有各的沧桑倔强。谷三娘和小晴天两位女性作为陈怀海的爱慕者,都是时代中难得的豪爽巾帼。大部分的民国女性书写,都容易游走在新旧女性的身份寻觅和抉择之间,而谷三娘的英勇在暗,小晴天的张扬在明,却都显示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理想化的女性的力量,颇有女侠意气,比起民国风云,更像是武侠传奇中的女性。而小棉袄和桦子姐弟的回归(包括其母棉袄娘短暂的出现),都更多地不是为了呈现家庭故事,而是为了丰富陈怀海的人物和故事的层次。在这部抛却家庭叙事模式的年代剧中,陈怀海的家庭故事常常徒有其表,由于家庭成员没有共享和共建家庭空间(子女和妻子都散落天涯海角),所以互相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父子夫妻的家庭秩序,有感情却日常性地缺少家庭的职能和义务。子女的命运,更是几乎与家庭无关的个人的“道”的选择,却又各自代表了年轻的个人意志在时代面前各要承担起的命运的重量。

    至于其他在酒馆里时隐时现的人物,就更是如游侠隐士,各个看似寻常却各有如海身世,哪怕囊中羞涩却从不弯曲脊梁,老白头或者老二两,高先生或方先生,放在武侠故事里活脱脱就像是扫地僧级别的世外高人。武侠感最强烈的莫过于干饭盆段落,一场充满江湖逻辑的复仇,不管是景观和际遇都极其类似武侠,但偏偏最后的结局却是种反英雄的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敌手,一场胜之不喜的复仇,令人想起了温瑞安的《刀丛里的诗》的那场功败垂成的营救。尽全力进行的一场侠义之举,故事最后却又令观众反思其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而核心人物陈怀海,观众舆论里对其的评价比较两极。诚然,陈怀海的人物设置确实有完美之嫌,智勇双全、情义双担,但另一方面来看,这样一个内在自我几乎没有缺陷的人,最后却也不过是时代里的浮萍和沙鸥。他的智慧、勇敢、仗义、善良,也改变不了女儿的牺牲、原配的逝去、兄弟的背叛、朋友的凋零。某种意义上,把陈怀海塑造得越像个理想化的大侠,越在无声彰显着时代和命运的洪流的强大。

    反常规叙事:小事举轻若重,大事举重若轻

    看《老酒馆》的前半段,我一度以为它会模仿《水浒传》,故事先松后紧,后期会慢慢往主旋律往抗战收拢,却发现剧作非常大胆地将这种散点式叙事保持到了最后。以点窥面、以侧写正成为这部剧始终如一的风格。

    人物故事的基调大多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许多人不知是从何处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只在这酒馆停留片刻,分享一杯酒的温暖,也留下一抹人生的足印。而哪怕是戏份浓重的角色,也并没有预想的草蛇灰线。重要配角如贺义堂,日本留洋经历、前期老酒馆对头担当,怎么看都像是要家道中落走投无路成为汉奸然后和陈怀海从私怨上升到国仇从而不死不休,然而并没有;另一配角那正红,来自宫廷的清朝遗老,一步步地沦落为社会底层并且保持着冥顽不灵的愚忠信仰,以为也会成为后期的可怕伏笔,但是也没有。更别说更多的被观众惦记的背影,被放逐的老蘑菇,消失的老二两,带着孩子远走的美沙纪,背着棉袄娘离开的老北风……谁也不知道哪桌饭局就是最后筵席,哪次出场就是最终亮相,很多人一去不回,就真的不回。

    而更有意思的是进入到故事的后半段,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电视剧却并不如许多人所料的,书写老酒馆众人收拾行装奔赴战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还是开着酒馆,照顾着百姓的饮食,虽然也担心着国事,但时代的变化更多地融在了酒馆的日常之中。来好汉街找茬的日本人、忍不住喜欢中国酒的日本家庭和找方先生说相声的日本军官成为了老酒馆经历的新考验和新传奇,而抗战相关的马旅长的插曲和金小手的结局也和其他故事一样,从老酒馆里来了又去。连老酒馆里唯一的中共党员谷三妹,故事也只浅浅呈现她传递信息、火烧仓库等的间接描写。剧集非常特别地没有选择将人物推向抗日的前线战场,而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后方。如果说抗日战场是高光场景,那这些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就是光之侧面的景象。

    反常规结局:非大团圆结局和战争反思

    而关于《老酒馆》的反常规里,最引发争议的恐怕是结局的处理。观众素来偏爱大团圆结局,或者起码是有限条件下的小圆满结局,所以第45集的全街福可能更加符合电视剧传统审美的惯性预期。然而偏偏,《老酒馆》还有第46集才收官,也因此平添了众多甚嚣尘上的争议。

    桦子和小尊的爱情从诞生起就在剧里剧外一直不被看好,而《老酒馆》大胆地将故事最后的大情节点放在了桦子和小尊的爱情悲剧段落上。于是不少人认为第46集颇为画蛇添足,也替陈怀海恨儿子铁不成钢,希望看到桦子为了大义舍弃小爱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

    但换个角度想想,桦子和小尊的故事,是剧集一直以比较轻松的基调在书写时代里的一抹沉重的血色,也暗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省和控诉。基本上各国涉及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大都会带有对战争的反思。而在《老酒馆》里,桦子和小尊的故事,也传递了这一主旨。如果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日本女孩,少年少女的初恋情怀本来可以纯粹地开花结果,成为普通而温馨的一抹人间烟火。可是在家仇国恨面前,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爱情,却也变成了拥有重重阻力而不可求的奢侈。甚至包括今天的观众对这段感情的排斥和抗拒,也仍然是战争和历史的持续的影响力。所以这个结局情节安排异常大胆,却又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详细】
    105222943
  • 胖大海
    2015/9/19 20:48:01
    《别有动机》-----看烂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电影《别有动机》,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忍不住看笑了。虽然按导演和编剧的意思,这好像应该是一部犯罪悬疑片
    ,但我却看出了喜剧片的效果,呵呵。



    具体的剧情就不赘述了,反正这么洒狗血的情节,居然能最后编得圆满了,也真难为了当编剧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主(后来知道这个演员叫秦岚)。这个女人一出场我就很讨厌,一副全世界都欠她的表情

    电影《别有动机》,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忍不住看笑了。虽然按导演和编剧的意思,这好像应该是一部犯罪悬疑片
    ,但我却看出了喜剧片的效果,呵呵。



    具体的剧情就不赘述了,反正这么洒狗血的情节,居然能最后编得圆满了,也真难为了当编剧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主(后来知道这个演员叫秦岚)。这个女人一出场我就很讨厌,一副全世界都欠她的表情。只要一看到男主(林家栋饰演的警察)就发飙,情绪的展现一点 层次感都没有。动不动就鸡冻,想起了抬手就是一记耳光。。。这林家栋在电影里还是她的前任,这前任当得也是倒霉催得。当年林要去外国读书深造,秦毅然结束了这段感情,结束就结束了嘛,反正以后你走你的,我过我的,谁也不欠谁的,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但我不欠你的,你凭什么在多年后因为案情的关系使两人再次相聚后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当然,剧中秦的身份是千金小姐,千金么,自然大多是任性的,她自己也这么说 :我就是忍性嘛,非要弄掉自己宝宝房间里窗户上的保护网,导致自己女儿发生意外。问题是,这个意外是你自己造成的好不好?发生事情之后不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缺陷,自己还就不想活了,你不活了,那你的老公和另外一个孩子呢?你就完全不理会他们的生活和未来了吗?亏她还在林分手的时候指责林太过自我,你才是真真正正的自我好不好,完全不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女人目中无人,浅薄自私,狭隘狂傲而又脆弱可怜毫无担完全没有可爱的地方,要是我是林的话,当真要庆幸当初幸好和她分手,怎么还会可能有剧中的那种心有戚戚然的感伤和遗憾呢?如果非要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男人都TM贱,呵呵呵。

    林既然对秦心有戚戚然的感伤和遗憾,自然不会对自己现在的女友全情投入,所以每当他总是在下雨天湿漉漉地回家后,面对现任的求欢都是心不在马,能躲就躲,现任自己很憋屈,终于憋住了一个愤然离去的场景,这个其实也算合情合理,只是现任离去的时候的台词太假了,表情更假,哭的那叫一个震撼,我TM还以为是在笑呢,瞬间雷倒。。。最主要的是现任离去以后就再没有出场,现在想起来,这个人物和全剧其实没有一点点关系,完全没有必要存在?莫非这个女演员是监制或者导演的马子?硬加进去的?如果是的话,想到她的那个鞋拔子的脸,我真为他们的审美情趣而汗颜。。。。。。




    说起那些细节的硬伤起来,更是一地鸡毛。埋葬了二十多年没被发现的骨骸,两锄头下去就挖出了骨头?秦的老公小强逃跑的时候开上路边人家一轿车,而且车主一家人还在旁边秀全家恩爱的时候就跑?是不是太儿戏了?最后肖强被警察包围的时候,赤手就夺下一条子手上的手枪,靠 !如果他有擒拿的功底麻烦编剧在之前交代一下好不好?最搞的是肖强为了挽救因为沉迷于丧女之痛而不能自拔的秦的时候,居然上演了一出自服毒药大口喷血的苦肉计,这个。。。这个。。。也太惊世骇俗了,而且最后也没有交代他都服毒了怎么后来又和没事人一样?




    反正最后的总结就是:烂就一个字。当然,我想这篇东西发出去后,就会有很多人骂我,烂片你还看?还写影评?你自己也是吃饱了撑的。哎。。。不错,我就是吃饱了撑的,要怪就怪这个现实本身就太假太烂,怪光陆离,才会每年运营出这么多太假太烂,怪光陆离的电影,然后又运营出我这种喜欢习惯性自虐看烂片看完后习惯性跑到网上吐槽的人。这,就是我们这些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在以烂为主的中国电影生态大背景之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人嘛,活着总要找点乐子,有时候虽然有点畸形和可笑,但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嘛,是不?要有点娱乐精神嘛。
    【详细】
    7603151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