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爱情尸检报告》系列导演的作品,导演这些年几乎每隔一年拍一部,都是他的原班人马变化不大,并且专注于女性常常有反派女角色的形象出现,演员颜值都很高,不过在豆瓣资历表上看起来好像都没什么资源,全部都是这个导演的戏
这部电影在印度今年的票房排行榜,上了前十,超过十亿卢比(不记得详细数据了),算得上是导演对这个题材的理解打磨和常年笔耕不辍的回报了
整部电影还是很有创
这部电影是《爱情尸检报告》系列导演的作品,导演这些年几乎每隔一年拍一部,都是他的原班人马变化不大,并且专注于女性常常有反派女角色的形象出现,演员颜值都很高,不过在豆瓣资历表上看起来好像都没什么资源,全部都是这个导演的戏
这部电影在印度今年的票房排行榜,上了前十,超过十亿卢比(不记得详细数据了),算得上是导演对这个题材的理解打磨和常年笔耕不辍的回报了
整部电影还是很有创意的,为什么说在中国肯定春节档票房大爆。有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喜剧元素还是欢闹的那种(我国观众就喜欢闹腾的),还有搞基元素,几乎满足了各个层面的需求。唯一不好的就是没有合家欢,全篇电影中,家庭元素也是填了光,有种家长在看你们主角作的感觉,特别妙这个背景的设定
强烈建议我国翻拍,两个小时的长度不可能全抄,如果去做非要有创新才行的,有很多挖掘的可能
看片的时候演员选择的太精准了,整体都很搭,定位明确,索努就是有种机灵的坏,提图看起来就很面善,思维缇感觉很温婉让我想起来我姑
导演节奏控制的很好,开篇索努劝提图分手的哪段,放片情景还原式说教很有趣
这种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让人舒服别不适别过分,导演还是地方让人有些看不下去
如索努赶仆人哪段明显用力,感觉你不会想个好主意么,这样很作故意折腾人,不过导演在之前同样有一点铺垫,索努在前一天梦里梦到被仆人砍
然后就是因为吸烟问题被奶奶罚了,不记得谁承担了但这个背锅的竟然问责任人要钱,两个家长讨论用分钱解决问题,这个有点尴尬了,中国人都不会和自己亲人直接当面谈钱的,我的世界观可以接受但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太不合适
最后就是索努逼着提图二选一,并且提图选了索努,后来女主家人都出镜了唯独女主都没有出镜,想来导演也知道这很尴尬,我觉得电影这一段很过分了不管怎么样这个理由都太荒诞不尊重人了,毕竟这是婚礼啊!不过这一段还是可以有的,可以作为蒙太奇片段闪过,剧情这么设定,索努应该后台说当面婚礼进行时太伤人品了不合时宜,然后提图点头答应,电影里发生的出现,实际上是索努的幻想然后现实继续发生,提图还是结婚了,这时候直接高潮。这部电影里面最后部分,婚礼进行的时候那个配乐氛围真不错,在这个时候其实最像大结局了,索努无可奈何还是接受了,大部分人都是欢欣的。导演那个结局是很无力啊没有大高潮的感觉,虽然最好用了很多笑点的片段还是让人略显不爽,毕竟大家还是更喜欢团圆,两个大男人搞什么基啊!?
索努这个角色不是很讨喜,他的人设就不太好依赖朋友(没看清楚他有没有工作),花花公子(在家里搞事情),在电影里做了一些事情行为出格,前面我说过就不提了,他还有一点让我觉得不好,他竟然找来提图前女友,当时就是你劝人家分的,现在还是你找人家。这一点也可以看作对后面的铺垫索努对提图的影响力真的是很大的。
提图这个角色,感觉没什么主见,不够强势,相亲见面第一次就一股脑什么事全说了,比较柔软的那种人,什么都依着对方还有点宽容心知道愧疚如和思维缇做了事竟然道歉太纯了,对于女生来说完全是理想老公前提是没有索努,怪不得思维缇不喜欢索努。这个角色重要的就是一点都不能写坏,最后索努出招让提图和前女友出去逛街顺便给他找事情,这一点他处理的其实不好,实际上发个短信就能让思维缇满足,但导演没这么干,不过提图这个人好像设定的情商就不太高,否则也不会总是被前女友整哭(哭的感觉挺萌的),不会被思维缇玩的团团转控制的死死的,在最后的选择对于女性观众来说基本上罪无可赦了前面表现再好也没用
思维缇,说坏倒也没有多坏,在前期她应该是想赶走索努所以找事情折腾他,这个故事里信息呈现的有限,到现在看完后还是对她有些未知感,这就是让人放心不下的原因吧!真是不懂她,后期比较显眼的就是她说自己是反派拉开提图争夺战并且开始出招,把家里两个老人也给惹了不喜欢她。实际大部分时间她是被动但因为索努太蠢和已经订婚的事实让她又有着主动权,只有自己不作死事情就稳了谁知道一切都抵不过提图对于索努的爱!她就是掌控欲有些强,心机确实不少在电影中总是尽力保持和维护自己完美的人设,一直到中后期撕破脸战争开始才让人有一些厌烦,不过我看的时候还是希望他们在一起算了,提图和思维缇感觉还是很搭的
这部电影配乐歌舞都不错,并没有短评说的无聊,导演安排的很恰当,不好的是电影时间太长线路太多关键的变化不多导致我现在看完没多久忘得都差不多了,形势一直在思维缇哪里,谁知道最后提图脑抽了选择索努
全片都很好就是有一些地方让人减分严重对我来说问题不大,这部电影7分还是有的。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于我这个一向不苛刻的观影者来说,竟然找不到它的亮点在哪里,这是我这么久观影史上最没有亮点的一部片子。以前的影片,不管再烂,再胡编乱造,我的优点是总能从中找出一点亮点,从而来肯定这部影片是真实存在的。而这部影片,从头到尾我感觉到无边无际的尴尬,演技尴尬,动作尴尬,台词尴尬,表情尴尬,场影尴尬,特效尴尬,剧情是尴尬中的尴尬,如果非要揪出一个亮点的话,那就是张雨绮和厨子的颜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于我这个一向不苛刻的观影者来说,竟然找不到它的亮点在哪里,这是我这么久观影史上最没有亮点的一部片子。以前的影片,不管再烂,再胡编乱造,我的优点是总能从中找出一点亮点,从而来肯定这部影片是真实存在的。而这部影片,从头到尾我感觉到无边无际的尴尬,演技尴尬,动作尴尬,台词尴尬,表情尴尬,场影尴尬,特效尴尬,剧情是尴尬中的尴尬,如果非要揪出一个亮点的话,那就是张雨绮和厨子的颜值,好吧,这就算此片唯一大亮点吧。
假期,就应该躺着。吹冷气,吃西瓜,追剧到太阳落山就点一份外卖,凌晨再加一份宵夜。没有老板,没有老师,没有夺命追魂的微信电话,这是理想的假期。但榴莲的假期,是从告别开始的。告别她的妈妈:刘闵之同志。榴莲和刘闵之(榴莲称呼她妈的方式)相处的模式,是典型的30+碰上50+的母女,一个全看不惯,一个嘴不饶人。妈妈觉得女儿的生活太不规律,女儿觉得妈妈管得太多,最关键的,榴莲觉得妈妈骗了
假期,就应该躺着。吹冷气,吃西瓜,追剧到太阳落山就点一份外卖,凌晨再加一份宵夜。没有老板,没有老师,没有夺命追魂的微信电话,这是理想的假期。但榴莲的假期,是从告别开始的。告别她的妈妈:刘闵之同志。榴莲和刘闵之(榴莲称呼她妈的方式)相处的模式,是典型的30+碰上50+的母女,一个全看不惯,一个嘴不饶人。妈妈觉得女儿的生活太不规律,女儿觉得妈妈管得太多,最关键的,榴莲觉得妈妈骗了自己,是自私的。从小妈妈就告诉榴莲,她是试管婴儿。小时候或许还觉得妈妈很潇洒,但长大的榴莲知道了做试管婴儿要三证齐全,所以如果她是试管婴儿,那妈妈一定结过婚。另一种可能就是……她根本不是试管婴儿,她有爸爸。只不过妈妈从来不说那个人是谁,当他从来没出现过。年轻时的刘闵之,漂亮、洋气、潇洒,在90年代穿着打扮和思维模式都很赶潮流。她不会对女儿在学校惹祸就谩骂批评,也不会因为这个家没有爸爸就心生埋怨。她雌雄同体,时刻坚强,家中大小事务有条不紊,自己穿戴干干净净,女儿可可爱爱偶尔和妈妈怼几句,一切都好。这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努力,看似云淡风轻,其实背后付出了很多,只是她不说。榴莲应该是继承了妈妈的这种性格,倔强有骨气,美丽不柔弱。但她和妈妈不同的一点,也是时常反问自己的一点是:跌倒了,就算真的躺一会儿,又能怎么样呢?是啊,能怎么样呢?累了,倦了,被伤害了,给自己放个假期,又能怎么样呢?人生不会停摆,只是躺下来歇一歇。可以吗?我们一直被各种价值观灌输着,你要坚强,要自立,要面对挫折,要扛要打要拼要群起而攻之。如果你停下,甚至只是心里有一个念头:我能不能不这样做?会不会有一个声音从心底冒出来:我这样对吗?我这样好不好?会不会有人指指点点,会不会跟不上别人?读书、毕业、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你都要跟着别人走,跌倒了不能趴,犯错了要掩盖,要告诉所有人:我很好,我很乖,我是最棒的。可是你真的过得好吗?刘闵之年轻的时候或许在伪装自己,假装坚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观众看到她人到中年,女儿20岁,她也同样变成了一个唠唠叨叨的妈妈,会担心会挂念会招孩子烦。这还是年轻时的那个潇洒小姐吗?刘闵之从前潇洒现在唠叨,她是陷入生活的漩涡之中,随波逐流了吗?可以前半生潇洒,后半生羁绊吗?我们生活的标准究竟是谁来规定的?榴莲不想再被框在规则里,她放假,放肆,做一个没结婚也可以有性生活,没男朋友就去APP找的新时代女性,但谁又能知道几十年后,她会不会和妈妈一样,喜欢在阳台上安安静静摆弄花草呢?《突如其来的假期》告诉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想怎么活,就怎么活,随心。看完这部剧最大的感受就两个字:舒服。没有人按头,没有人说教,没有人规定你必须站直了,别趴下。你会发现,原来你心底那些小秘密,不必说出来让别人认同,你的那些与众不同,也永远,唯一,仅仅需要一个人来标榜。那就是你自己。
看完结局,总算没有烂尾了,过往案情里的受害者通过帮助,一张张笑脸的画面真的令人心怀希望
男二小哥哥真心圈粉,希望以后尽快晋升男一
开头两集非常惊艳,不过是剪辑还是剧情处理、镜头拍摄都有大片质感,后面这些惊艳之处就开始弱了
看完结局,总算没有烂尾了,过往案情里的受害者通过帮助,一张张笑脸的画面真的令人心怀希望
男二小哥哥真心圈粉,希望以后尽快晋升男一
开头两集非常惊艳,不过是剪辑还是剧情处理、镜头拍摄都有大片质感,后面这些惊艳之处就开始弱了
很多都拿这部剧和唐顿庄园相比。唐顿庄园更庄重,年代感很足,这部剧是新旧之间的冲突和时代的向前发展,除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还有大格局上的改变。勾心斗角明显少很多,看起来很轻松,比如9集 Marian Brook 要私奔,编剧留下了很多伏笔,很明显私奔不成的。让我没想到的是对方也很诚实,直接坦言爱情比不了荣华富贵。
罗素夫妇
很多都拿这部剧和唐顿庄园相比。唐顿庄园更庄重,年代感很足,这部剧是新旧之间的冲突和时代的向前发展,除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还有大格局上的改变。勾心斗角明显少很多,看起来很轻松,比如9集 Marian Brook 要私奔,编剧留下了很多伏笔,很明显私奔不成的。让我没想到的是对方也很诚实,直接坦言爱情比不了荣华富贵。
罗素夫妇:相爱,一个生意上很有野心,一个在圈子里很有野心。新贵试图挤进旧贵族的圈子里,旧贵族看不起新贵的钱,又需要他们的钱来做慈善。
Marian的两个姑姑:哈!一个还是和演律师时一样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一个和欲望都市里完全不同的性格,演技真的都很好。这是题外话,大姑姑很明显更排斥新贵,但也并非守旧要极致,她不顾救了Marian的 Peggy Scott 的肤色,雇佣她做秘书,大胆称赞她,比剧中很多因为肤色排斥她的人要高尚多了。小姑姑明显被保护的比较好,人还是比较单纯和善良的。
本来我以为女主是Marian,发现大家都很出彩,希望后面她也能有所作为。
看到点灯仪式的时候,忽然感悟我们很多时候把身边的事物当做理所当然,其实我们也是时代进步的得益者。然而不公和冲突无论哪个时代都有,我们现在看以前的剧,后人也会看我们的戏。
刚开始在看见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还很不理解,如果不尚贤,社会怎么进步。
看完坏种之后忽然有所感悟,可能老子就是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吧。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不必要的纷争,都在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能够容忍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世界上的斗争会不会少一点。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关于黄蜂的细节,小女孩说只有黄蜂在收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人。
个人觉得
刚开始在看见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还很不理解,如果不尚贤,社会怎么进步。
看完坏种之后忽然有所感悟,可能老子就是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吧。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不必要的纷争,都在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能够容忍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世界上的斗争会不会少一点。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关于黄蜂的细节,小女孩说只有黄蜂在收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人。
个人觉得这也是导演试图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仔细看所有小女孩伤害的人,几乎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小女孩有所伤害的人。只不过在小女孩的眼里,炫耀,威胁,心理伤害与伤害等同于一个意义。
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主题,人和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包括对于道德的遵守和认同。处于道德的制高点的人,他们往往对于道德体系适应的更好,他们貌似理直气壮的行为,对于那些天生无法适应道德的别人是不是一种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病是一个极为傲慢的词语,它意味着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是“不正确的”,是“有病的”,是“需要救助的”,这个词语的诞生意味着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的不同。而将所有几乎不一样的人归为了一类,“精神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女孩在电影中唯一一个情绪激烈到需要把自己手心掐出血的镜头是她父亲让她去看精神病医生的时候。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背叛。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关系最亲密的父亲终于不拿她当正常人看了,而所有人一旦知道了她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会孤立她,这是对她的一种重大威胁,所以她最后还是出手了。
还有一个台词,偷窥。父亲说她在偷窥,而她说父亲在偷窥。在她看来,父亲毫无疑问是在偷窥她的内心。之所以是偷窥是因为她的内心不能被别人看到,因为大部分人不会理解她,只会将她认为是精神病。所以她只能伪装,试问,如果人们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人多一些包容,那么她还需要伪装吗?说不定在她的视角看来,全世界都是精神病,只有她一个人是正常人,她不得不伪装。伪装导致了她的内心开始野蛮生长,野蛮生长导致她不得不进一步的伪装自己,变成了恶性循环。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坏是天生的,她是“坏种”,进而认为人性本恶。这不是一种愚蠢的逻辑吗?
就像电影当中小女孩的父亲一样,看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将自己和女儿一块送上绝路。在他看来,这很道德。问题是杀一人而保护全世界是应该的吗?生命的价值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吗?而且,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女儿会伤害别人。而伤害自己的女儿,他又跟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区别?
不,他比自己的女儿还要恐怖。
电影应该是以黄蜂来比喻小女孩,用父亲来比喻大部分正常人。
大部分人在社会道德的熏陶下遵守规则,有着正常的生活。但规则如方,人性若圆。总有一些人如同黄蜂一样没有受到人性的侵染。在正常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会恐惧他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小同学一样惊惧的后退。只有小女孩知道黄蜂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伤害他们,相反,他们会伤害黄蜂。于是最后成功将黄蜂送走了。
而当正常人有能力的时候,就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会在看见的第一时间直接将黄蜂打死。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确定黄蜂是否会伤害他。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保姆被吓到了。她在害怕什么?或者说被这里蕴藏的道理吓到的是导演还是保姆仅仅是被视觉效果吓到了?
不尚贤,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因为价值观不同被排挤的人。就不会有偏执的人因为一块奖牌就非要杀人不可。
当然了,小女孩杀人不仅仅是因为世界存在的恶意,她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但她就算是天生的坏种,也只是一个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多反思问题出在哪儿了。而不是想着解决出现问题的人,毕竟死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生活的问题,就应该交给生活解决。最后那个精神病医生就是以前的坏种,不是活的好好的?坏种跟正常人就一定无法和平共处吗?他们只是缺乏引导而已。
杀人当然不对,小女孩当然应该被制裁。但关进监狱之后呢?还是会有这样的人出现。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止出现小女孩这样的人,比单纯的关了她要更有意义。
一些观感,不涉及剧透中国科幻特效已经接近卡梅隆水平了,真正欠缺的是概念和哲学。虚拟人作用于现实世界从而拯救世界的概念12年前的《源代码》就玩过了,《流浪地球2》无非在此之上加了一些煽情成分。至于对于AI的探讨(根据某知名影评公众号3号厅检票员工的分析是全片最大的伏笔和反转)也是2001太空漫游玩烂的,而且也停留于表面(人类与AI的根本差别在于非理性与理性,这句泛泛之论我小学都知道了)至于情感
一些观感,不涉及剧透中国科幻特效已经接近卡梅隆水平了,真正欠缺的是概念和哲学。虚拟人作用于现实世界从而拯救世界的概念12年前的《源代码》就玩过了,《流浪地球2》无非在此之上加了一些煽情成分。至于对于AI的探讨(根据某知名影评公众号3号厅检票员工的分析是全片最大的伏笔和反转)也是2001太空漫游玩烂的,而且也停留于表面(人类与AI的根本差别在于非理性与理性,这句泛泛之论我小学都知道了)至于情感戏的设计,只能说是为了迎合春节档阖家欢乐的气氛,没有丝毫科幻电影所独属的情感书写,拍来拍去还是死亡啊分别啊这种,难脱窠臼。和无论是《星际穿越》还是《人工智能》都差了一个顶级编剧,这也决定了这个电影文本的艺术上限。最遗憾的是对于人类内部的矛盾的处理浅尝辄止,当然想要处理好也难度很大。移山计划的拥护者和反对者的斗争以反对者搞了几场破坏被关进大牢而画上句号?草率了吧。至于国际政治的博弈,除了联合政府大楼里几个动不动破防的外国佬以外压根没有体现。当然,这也不是一部电影能够涵盖和写好的,甚至《三体》书中对此的处理也是非常生硬,就算编剧是米尔斯玩海默和亨利基辛格可能都很难写好吧。至于决定一部科幻能否成为影史经典的关键,哲学,只能说除了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这能算哲学的话)以外一点都没有吧。距离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还差十个诺兰。当然中国科幻可能也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的打算,这也注定了它的上限,或许只能靠着从大刘的小说里挖掘一些科幻技术(这个大刘的小说里太多太多了),砸点钱搞特效,然后拼贴一些好莱坞用过的概念,什么AI啊意识上传啊。再加上中国特色的亲情和集体英雄主义,最终配制成一部“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之作”。当然啦,流浪地球2怎么样也说不上是一部烂片,剧情,科幻概念,特效以及一些小学生水平的思考,演员演技也很在线,只能说不能拿诺兰和雷德利斯科特的标准来要求还在匍匐的中国科幻。
元旦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其中两部是国产大片。一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两部影片的画面和音响都给了我同样强烈的刺激,遍野的死尸,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震耳欲聋的吼叫,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的敌人。两部影片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相同:说好的,击节高呼;说不好的,贬至极处。只是,中间派不多。不同的是,对《集结号》的叫好声远远高于《投名状》。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物创作来
元旦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其中两部是国产大片。一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两部影片的画面和音响都给了我同样强烈的刺激,遍野的死尸,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震耳欲聋的吼叫,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的敌人。两部影片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相同:说好的,击节高呼;说不好的,贬至极处。只是,中间派不多。不同的是,对《集结号》的叫好声远远高于《投名状》。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物创作来看,《投名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主角,而《集结号》只有谷子地一人形象突出,其余人物走出电影院几乎想不起是什么模样。从故事情节来看,《投名状》故事的发展起伏跌宕,铺排得当,里面描写的许多细节,无论观众是褒是贬,都让人回味再三,难以忘怀。而《集结号》只有一个故事的框,情节相对而言要简单得多,细节刻画也显得有些粗糙。那么,是什么让观众对《集结号》的喜爱超出《投名状》呢?我用了整半天的时间搜索网上影评,寻找大家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析起来大概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文艺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文艺理论深深影响了建国后的几代人。文艺的学术性品质政治化引导了国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方向。两部电影中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细节:杀害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俘虏。但它们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庞青云屠杀四千太平军,电影院内一片唏嘘声;谷子地枪杀国民党军官,我竟听到了叫好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四千和一个的数量差别。如果谷子地带领全连打死所有投降的敌兵,我估计电影院里更会群情激昂,叫好声更大。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对角色言行的处理来看,杀俘事件发生后,庞青云给人的感觉是个冷血刽子手,而谷子地虽然受了点处分,却让人同情。两个场景中的敌对双方都是中国人,这就不存在民族恨的问题。那么,只有阶级仇了。太平军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国民党是反动派。《集结号》中,执行枪杀投降军官的焦排长,在战友反对他杀人时,怒吼道:“我们指导员都被炸成两截了!”他的双眼喷射怒火,一枪结果了哆哆嗦嗦站在他面前的敌军官,没有丝毫的迟疑。这个过程是:我方指导员拿着炸药包去炸敌方,敌方狙击手一枪打在了他的手臂上,炸药包爆炸,指导员牺牲。如果他不牺牲,被炸死的将是敌人。这里的爱憎是极其鲜明的,立场是极其坚定的。再看《投名状》,围城的山子营在城外呆了九个月,冻死饿死无数,而他们的手里只有祈求来的十天口粮,如果留下俘虏,意味着他们还将面临饿死甚至全军覆没的威胁。作为将领的庞青云杀俘虏的理由是不是比谷子地更充分?而且,庞青云没有任何退路,而谷子地的后面是大部队。但是,杀了俘虏,他们一个魔鬼,一个是英雄。这就是角色塑造产生的效果。而对同样事件的不同塑造效果,基础就是观众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价值取向。这个取向,决定了他们的道德观。第二,一直以来培养出的对人性的简单划一的认识。世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两种人,好人,永远都是好人,他不可以做坏事也不能做坏事;坏人,永远都是坏人,他做不了好事也不可能做好事。也许现在有点知识文化的人都耻于承认这一点,都认为自己对人性已经有了足够了认识。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思维深处,多年的教育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要连根拔出,绝非易事。一些观众不喜欢《投名状》的原因就是因为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现什么。庞青云虽然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但他残忍狡诈,利欲熏心,滥杀无辜;赵二虎善良忠诚,是个大丈夫,但他愚昧憨傻,致死都不明白谁害了他;楚午阳单纯耿直,忠心不二,但他是非不分,助纣为虐。这很让人说不清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虽然,他们都是真人,表现的是真实的人性。所谓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时的,具体的。庞青云在保存自己的力量时,表现的是人性自私与狠毒的一面;在攻下南京城后,他向慈禧请求减免江苏百姓三年的赋税时,表现的是他为民着想的善良一面。然而,绝大多数观众都将这种行为定位为“沽名钓誉”。试想,若是每一个当官的都能这样“沽名钓誉”,百姓何其幸哉?他对赵二虎无情,但对莲生和午阳有义。面对金粉之城、两江总督之职,他却对一个乡下女人不离不弃;面对挥刀砍来的午阳,他始终下不了杀手,这如何不是情义?只是,这样的情义已经被观众忽略不计了,因为他是一个坏人,坏人不可能会有好念头。谷子地在大建设大生产的年代独自一人挖掘煤山,非要挖出他那个连里的兄弟们。且不说这种视当地政府为无物的行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多少可行性,只问在战争中死亡或者失踪的战士,何止千万?如果每个幸存者都来这样表达战友情谊,新的国家还如何建设?生活还如何继续?然而,这样一个近似于童话的情节,却赢得了无数的热泪。因为谷子地是好人,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代表了正义。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第三,对善恶报应的可见性期待。不喜欢《投名状》的观众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在《投名状》中看不到扬善抑恶的精神。善良的赵二虎死于非命,太平军领袖用自杀来换取全体士兵的活命,却把他们送到了屠刀下。虽然最后庞青云也死了,但似乎仍然不能让人解气,因为没看到一个好人有好结果。而《集结号》则不同,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证明他身份的上级组织,四十七个战士的尸骨也终于见了天日,他们终于不再是失踪人员,而是革命烈士了。最后在烈士墓碑前的颁奖典礼,隆重而神圣,让人感到无比的欣慰。好人终有好报,我们一直都喜欢看这样的结局。哪怕生活已经一再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依然喜欢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结局。然而我们却忘了,善恶报应论是宗教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宗教,在谈到报应的时候,说的都不是现在。基督教说的是人死后的地狱和天堂,佛教说的是来生的轮回与转世。报应,也不简单地存在于肉身的祸与福,它是有精神向度的。看完《投名状》,大家都看清楚了庞青云的狡诈与狠毒,这个角色受到了鞭挞;大家也都感觉孤身救苏州的赵二虎值得称赞,这个角色得到了肯定。至此,这些角色的艺术塑造就应该是获得了成功。因为它教育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使《集结号》里的四十七位英雄不挖出来,即使到影片的最后他们和无数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一样,依然是失踪人员而不是革命烈士,他们拼死御敌的精神也已经深深刻入观众的心里,这对他们的形象丝毫也不会有任何损害。我们对“报”过于短视,总是忽略了精神的价值。两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集结号》里没有集结号,《投名状》里没有投名状。这真是08年贺岁片的一大特色。前者是影片的深意所在,后者是影片审查机构的作为。没有投名状让我们对这个片名费尽思量,没有集结号让我们对人生也开始了思量。我们等待的集结号,它是否存在呢?
如果说英文片名《Asako I&II》为我们对Asako怪异的行为给出了一个解释(即某种朴素的两面性)的话,我们相信它引起的误解或许同样多,因此必须受到一番清理。实际上,正如导演在访谈中所提及的那样,我们所处的现实同时也拥有无数“潜在着”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Asako I&II 只不过是作为在两种现
如果说英文片名《Asako I&II》为我们对Asako怪异的行为给出了一个解释(即某种朴素的两面性)的话,我们相信它引起的误解或许同样多,因此必须受到一番清理。实际上,正如导演在访谈中所提及的那样,我们所处的现实同时也拥有无数“潜在着”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Asako I&II 只不过是作为在两种现实下的观测结果所出现的——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Asako More的存在(正如相信the Only Asako一样),并在这里重获一种看待《夜以继日》的新视角:不是关于爱的定义学而是关于爱的运动学;不是作为爱的观测而是作为爱的观测装置,即:电影作为薛定谔式的箱子。
氛围型罪案片,与那些靠逻辑和主角灵光的真相大白型罪案片不同,异教峰属于坏蛋早知道、氛围抓住你的佳片。据说汉斯寂寞大叔做的音乐,音乐完全没有存在感(不像真相的片头曲那样抓人),音乐与剧情故事摄影剪辑融为了一体,剧后对音乐无印象,寂寞大叔真玩了一次寂寞。
第二季美女小警官中途就领盒饭出乎意料,不落俗套!逻辑败笔:
氛围型罪案片,与那些靠逻辑和主角灵光的真相大白型罪案片不同,异教峰属于坏蛋早知道、氛围抓住你的佳片。据说汉斯寂寞大叔做的音乐,音乐完全没有存在感(不像真相的片头曲那样抓人),音乐与剧情故事摄影剪辑融为了一体,剧后对音乐无印象,寂寞大叔真玩了一次寂寞。
第二季美女小警官中途就领盒饭出乎意料,不落俗套!逻辑败笔:奔驰越野车停在半道上又折回,没进入伏击圈,这种怪异表现没引起警察叔叔们的关注,好歹应该去查一下车主。编剧把警察叔叔写弱了。
昨天傍晚,我在B站(是从1905电影网转发的视频)看了电影《诱捕之后》(长影,1982)。在11年前,我通过央视电影频道播放的对该电影剧组部分人员的采访中了解到,李岚在该电影中所饰演的修女苏瑞娟的造型,受到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1968)里面,安赫丽卡·玛丽娅所饰演的修女莫妮卡的影响,这个话题我只记得大意,但是我认为修女苏瑞娟的造型,确实像修女莫妮卡。因为该电影是我最早接触的以抗日战争为时
昨天傍晚,我在B站(是从1905电影网转发的视频)看了电影《诱捕之后》(长影,1982)。在11年前,我通过央视电影频道播放的对该电影剧组部分人员的采访中了解到,李岚在该电影中所饰演的修女苏瑞娟的造型,受到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1968)里面,安赫丽卡·玛丽娅所饰演的修女莫妮卡的影响,这个话题我只记得大意,但是我认为修女苏瑞娟的造型,确实像修女莫妮卡。因为该电影是我最早接触的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而且基督教神职人员是正面人物的国产电影,所以该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还有,该电影中的墓志铭“你生如闪电?? 逝如火花 待红叶遍地 魂游天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王华英、庞敏夫妇在该电影中所分别饰演的叛徒丁建堂和日本特务????芳岛小姐虽然不是夫妇,但是之间的对手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王梓是这对夫妇的儿子。
开播的第一晚,关于这部剧最核心的高概念,也就是多重的“换子疑云”引起了诸多争议。
最多的就是在质疑抄袭,认为这部剧也是像近些年大陆影视剧市场中大量偷窃日韩美剧关键性创意的作品一样的“冒充者”。
开播的第一晚,关于这部剧最核心的高概念,也就是多重的“换子疑云”引起了诸多争议。
最多的就是在质疑抄袭,认为这部剧也是像近些年大陆影视剧市场中大量偷窃日韩美剧关键性创意的作品一样的“冒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