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8576
  • 虞年Yana
    2018/4/9 15:46:56
    白鹿与河

    外公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跟着小镇上的医生学医,医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家里摆着钢琴,吃饭做事很多东瀛规矩,外公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头,却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建国后外公家里从医的人多了起来,弟弟妹妹,女儿女婿。外公自己却很怕去医院,问他只说“麻烦”,市里医院,他朋友同事很多,也不知道到底哪里麻烦。

    在上海住了六年,同学朋友都有在医院工作的,有时候也会聊为什么我不做医生了,我说我

    外公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跟着小镇上的医生学医,医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家里摆着钢琴,吃饭做事很多东瀛规矩,外公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头,却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建国后外公家里从医的人多了起来,弟弟妹妹,女儿女婿。外公自己却很怕去医院,问他只说“麻烦”,市里医院,他朋友同事很多,也不知道到底哪里麻烦。

    在上海住了六年,同学朋友都有在医院工作的,有时候也会聊为什么我不做医生了,我说我手抖,上不了手术台,又看不得病人去死。实习的时候有个爷爷十二指肠溃疡,偷吃了年糕被送到普外来,家里人批评他嘴馋,他偷偷对我吐舌头。上了手术台的时候,他还是那个孩子气的眼神,看着我说:“我活了八十岁了,是不是已经足够了?”手术做完,爷爷还是进了ICU,最后再也没有出来。

    我在B站看的《生命时速》,点开来听见医院总机对着救护车司机小哥说“这单取消”,差点串戏到滴滴打车。坐我旁白的妹妹看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室颤啊”,她吃着松子,漫不经心,我在一边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心内科打酱油小半年,晚上值夜班睡在一楼,最害怕听到“室颤”两个字。起迪斯尼拍照总说“比心比心”,心房心室,颤起来就表示心脏出了问题,房颤还好,室颤跟上了断头台没两样,心电图乱成一团,患者只觉得自己胸闷,不知道下一秒就是心脏大罢工。纪录片开头,救护车运送病人从小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下支架,小医院八次除颤把心梗病人救回来,相当于给了这个人八条命。每救回来一次,心脏都更衰弱一些,留给手术的时间也更加急迫。心脏不能正常工作,体内血液不流动,人没有血氧供应,大脑缺氧脏器缺氧,生死就在弹指一挥间。但普通人没有看见鲜血,不会明白死神有时候多么文静耐心。它凝望着所有人,伺机而动,而大多数人和我那吃松子的妹妹一样,以为活着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屏幕上的急救医生,戴着眼镜的男孩子,看起来还不过二十几岁年纪,单薄,放在骨科或者急诊室,总会被护士嫌弃柔弱,他盯着那胸闷的患者,在第一时间给他补了一次电击除颤,心电图上错乱的波形又恢复过来,死亡的刀刃再一次抬起,隔着空气静静等着。你看电影的时候,见过拔刀对峙的剑客,见过有人在悬崖边被自己的朋友及时拉住手腕,我见过更多这样可怕而又让人窒息的对峙,它们发生在医院里,看似平静的一次次电击和肾上腺注射。那时候没有人说话,反派也从不露面,它没有多余的台词。它清楚所有优秀的医生都清楚的事实:你松了手,错过了时机,你就输了。

    我想起大学时候的学长在电梯里跟我说过的话。我问他为什么要做外科医生呢?他说:“你不觉得救人这件事,很燃么?”

    急救车的司机年纪也不大,车开得快而稳,几个人及时赶到医院,手术室里红灯亮起,急诊医生们下支架撑开堵死的血管,恢复血供,这一仗算是赢了。几分钟后再次出发,没人回忆之前的胜利,你看镰刀再次高高竖起,他总是游刃有余的。

    人和天斗,能赢几次呢?小时候借图书馆里的鬼故事,讲奈河里常有潦倒的人,因为做错事不能从桥上过,河里有险滩尖石,血盆大口的怪物,也有撑船的艄公,还有白色不会说话的鹿会驮人渡河。小时候觉得那鹿大概和动画片九色神鹿是一类,长大后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可惜最后我也没能像它一样,变成一个能帮人渡过险滩的使者。

    戴眼镜的小医生吴昕,遇到了那位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虽然按压时候出现短暂心率,自主心跳却一直没回来。若是早到几分钟,或者家属懂得急救常识,做了按压会不会有机会?然而按压容易断肋骨,病人呼吸道有呕吐物,家属按压引起窒息的事也常有发生。人没了,所有人都伤心,急救车上的三个年轻人却不能伤心太久,“会影响下一次救人的”,他们如是说。

    如果我是理智而又坚忍的强者,我也会留在救治的第一线吧,像姚明医生一样,沉稳地推着胺碘酮,耐心地劝病人家属不要焦躁。我的朋友们,我的同学们,我的老师们,他们最后都留在了那里,和看不见的举着镰刀的怪物搏斗着。我因为怕输而跑掉了,但我知道,赢意味着什么。纪录片里那因为寂寞打了七八个120电话的老先生,那为了送老爷子去养老院怕搬运不方便而不叫出租的一家人,那年纪轻轻落枕就打120的小姑娘,你们不应该那么从容地浪费他人手里的火炬啊,那火焰是为了救人而点亮的。B站弹幕上有人骂“自私”“为了自己一根头发丝就能掐死别人”——你大概从小到大没被这么骂过,也不觉得自己有错,但你就是这样的人——温和从容,杀人不见血,而又茫然无辜着。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有时候就连我也会扮演这样茫然无辜、在某种潜意识里“聪明正确”的角色。“我只要自己方便,哪管天下大乱,何况这天下也没大乱”——却忘了这天下也有人把别人的死活看得比什么都重,若非如此,又何必做这辛苦吃力的工作呢,人间有的是风花雪月、潇潇洒洒一辈子的好去处,留下来,不过是摸过良心,见过风雪,知道岸的那一侧,还有人要渡河。

    开车的小男生都看起来高高壮壮,一笑一脸阳光,可看见病人状况不好,难过都写在眼神里。几个急救医生没有他们那么强壮,手却很稳,悬壶济世,不去数心里有几道疤,救了一个人就是修好了一座桥,对方的家人、邻居、爱人都在桥的那边,患者在桥的另一边,有时候这桥颤颤巍巍的,还有拦着急救通道的奥迪和大巴车不识相地压在上边,那小小身板的医生和那爱笑的男孩子们拿胳膊脊背撑着这座桥,你听见他们喊疼或流泪了吗?桥不吭声,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但从桥上走过的人,不要大摇大摆,理所当然吧。因为你脚下,你身边,你眼前的,都是血肉之躯啊。你爱的、你不爱的这个世界,都和你一样,没有珍重尊重,总践踏,总摩擦,总加压加码,哪一天锁链崩塌,桥没了,我们又何地自处呢?

    【详细】
    92842354
  • 吧唧踩屎上
    2020/6/9 17:22:04
    这剧是怎么魔改原著【非虚构短篇】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上一期讲了畸形的家庭教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玻璃城堡》《神奇队长》。远离现代文明,远离社会,远离政府、学校、医院的家庭教育。

    我自己觉得,这些是中式教育的反面,是应试教育的反面。因为好像我经历过的教育就是极度压抑天赋、个性。即使培养兴趣也是极度功利的。

    所以上一期的反面就是这一期,围绕中式教育的专题。主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上一期讲了畸形的家庭教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玻璃城堡》《神奇队长》。远离现代文明,远离社会,远离政府、学校、医院的家庭教育。

    我自己觉得,这些是中式教育的反面,是应试教育的反面。因为好像我经历过的教育就是极度压抑天赋、个性。即使培养兴趣也是极度功利的。

    所以上一期的反面就是这一期,围绕中式教育的专题。主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两本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作家吴晓乐的非虚构短篇集,作者是台大法律系毕业,上大学时期为了快速还清助学贷款,而选择了兼职家教。而这部作品就是记录了她以家教老师的身份介入九个中产家庭的故事。

    12651487
  • lesliela
    2016/12/17 0:19:53
    传奇三娘,

    同九爷篇一样,霍三娘篇也把三娘的人设丰富了许多。许多观众喜欢这个三娘也是因为与正剧里有反差的原因吧。番外里英姿飒爽,果断冷静的三娘着实让人喜爱。

    不过我想不通为什么这部剧评分这么低,我倒觉得这是四部番外里最好看的一部,虽然逻辑表达有硬伤还有多得吓人的坑,但是观后感觉是最棒的!没错,没有理由,我就是因为这部剧爱上了霍三娘。(本人女,要被三娘掰弯了啊。。)

    里面有很多八卦

    同九爷篇一样,霍三娘篇也把三娘的人设丰富了许多。许多观众喜欢这个三娘也是因为与正剧里有反差的原因吧。番外里英姿飒爽,果断冷静的三娘着实让人喜爱。

    不过我想不通为什么这部剧评分这么低,我倒觉得这是四部番外里最好看的一部,虽然逻辑表达有硬伤还有多得吓人的坑,但是观后感觉是最棒的!没错,没有理由,我就是因为这部剧爱上了霍三娘。(本人女,要被三娘掰弯了啊。。)

    里面有很多八卦逻辑的暗细节,我不太懂这个,也是看了别人的影评才知道的。要是能有专门的剧情能解释这些巧妙的细节就好了,而不会因为观众不懂白白浪费了这些构思。

    挑了九个人,每个人物都与自己当家的性格相仿,这倒很有趣。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当被困在笼子里的人刚醒来时,谢乃正叫了句三娘,就知道终于有感情戏啦!咱们霍三娘这么好的人设怎么可能没人喜欢呢。虽然八爷把三娘和月与丫头比较过。但是总觉得丫头被二爷爱的太不真实,新月被佛爷爱的太娇嗔,在我看来两个如此不凡的男人就这么爱上了两个那么普通的性格故事一抓一大把的女生?所以二丫和启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反倒三娘和乃正,在三观和思想境界上是门当户对的。只可惜这两人的感情都没有怎么发展就结束了。如果把后面三个人的戏份在丰满点就好了,张小丁死的没有意义,乃正也死的没什么铺垫,可以再升华一下感情再领盒饭嘛!

    【详细】
    823359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