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2021年8月10日在纽约的AMC (林肯中心) 看了C'mon C'mon试映。看电影的时候也并没有做笔记,所以情节,细节会有偏差。但还是想尝试从我自己的角度大概写点文字,以此纪念我的,菊次郎的,Jonny的夏天。
故事极简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孩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叔叔。孩子是一个独孤的孩子,爸爸因为情绪问题(精神疾病)被强制隔离。母亲是一个无奈的母亲,一个人要拉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思想的孩子。叔叔是一个复杂的叔叔,未婚,职业是用播客-热爱倾听孩子和世界的声音。电影讲述了这个叔叔带着这个孩子去纽约玩耍 - 在这过程中 - 解开了这三个人的心结。
电影整体的思想非常像菊次郎的夏天,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在电影里,这三人之间充斥着那种成年人之间非常深刻的爱,恨,与矛盾(即使其中一个是孩子)。在东方文化,这些感情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会通过行为解决(妈妈喊你吃饭了)。但在西方文化中(特指电影中),他们会十分直接,露骨得对话(妈妈会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袒露心扉得与孩子道歉,沟通)。电影从矛盾开始,以和解结尾。
电影目前是黑白的。在试映后的问卷中,他们还问了黑白是否合适等问题。不排除之后会改。
城市背景是纽约。
三个主角的演技都爆裂,情绪处理都是恰到好处。
一个同事偶然提到自己有4张C'mon C'mon试映的票,然后热情满满的4个人就在放映前一周决定一起去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试映,外加地点在林肯中心,所以额外期待。然而在电影放映前两小时,鸽子们渐渐表明身份。最后在电影开始前一小时,经过一番犹豫,单我一人从城市的最东边,穿过中央公园,在一个31度的夏天傍晚,走去了西边的电影院。
我本以为此试映想必逼格很高。然而坐下后,就被前排400斤重的黑人大哥那无法名状的廉价香水劝退。当时晚上7点,我还没吃晚饭,心中有着随时走人的想法。
但电影还是够硬核,硬是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90分钟。
一. 在孩子家,一个周六的早晨,妈妈出门了。叔叔被巨大的声音吵醒,成年人那暴躁又隐忍的味道,在他身上淋漓尽致。他下楼看到是孩子在那放着音乐。孩子总喜欢吵闹,大人渴望安静。他暴躁,但又小心得与孩子交涉。那脆弱的平衡,仿佛他的自尊随时都会被打破,释放他心中的怒火。孩子显然不想照顾他的情绪,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的交流,更是让人屏住呼吸。但最终孩子调低了音量,一场矛盾,露出尖尖角,又下去了。
二. 在纽约的一家生活用品店铺里。孩子想要买一个会唱歌的牙刷,欢欢乐乐,吵吵闹闹。但叔叔明显讨厌这种发出毫无意义噪音的东西,拒绝了他。随后叔叔就在店铺里随便走了走,就找不到孩子了。他从淡定到慌张,步伐加快各处寻找,那种成年人的淡定转而变成‘坏事了’的心态表演的很赞。就在他焦急到顶点时,孩子从角落跳了出来吓他。他那一瞬间的惊吓后,有那么半瞬间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愤怒。他愤怒作为成年人被玩弄,愤怒自己差点丢了这个孩子,愤怒孩子给自己带来那种焦虑感。随后,他想要送孩子回家,不想再相处。
三. 叔叔决定提前把孩子送回家,他收拾了孩子的行李,打的去了机场的路。路上孩子说肚子疼,叔叔实在没办法,于是他们在
四. 纽约繁忙的大街上,叔叔在通话工作上的事,孩子在一边走,边上是形形色色,匆匆忙忙的纽约人。叔叔的脚步随着工作的电话慢慢停了下来,孩子被人流带走了。叔叔突然发现(演帝开始表演了)孩子不见了,慌张得,顺着人流跑,逆着人流跑(非常真实),大声呼叫,无济于事。他就这么焦急的找着,这时候孩子逆着人流跑回来了,哭了,内心十分委屈。他以为,叔叔不要他了,抛弃他了。他跑进了一个公交车,生着闷气。叔叔跟着进去,摸摸安慰。
妈妈被生活琐事所困,还要照顾一个小孩,一个问东问西,非常有想法的小孩。时不时,也就不耐烦,偶尔也就独裁一下。孩子不满妈妈时不时的独裁,认为自己没有被尊重和理解。妈妈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
他们的矛盾与他们去世的妈妈有关,具体的情节没看明白。电影一直回放他们妈妈在病床的片段,叔叔在妈妈身边,孩子的妈妈躲在另一个房间。
孩子以为叔叔在路上抛弃他了,十分难过和生气。回家后,叔叔给孩子妈妈打电话,询问如何让孩子原谅他。这时候妈妈给出了一套十分成熟,标着1,2,3的攻略。很明显,妈妈曾经无数次用着同样的办法与孩子沟通。就这样,三个人各自都曾经存在的矛盾,在一个晚上,大家一起沟通,和解。
我成长过程中,关于小孩的画面,总是需要父母,或者老人追着喂饭。有事无事就大哭。即使18岁成年人,也被大人当作小孩。大人们从小用 “哄”,“骗”,“吓” 来控制/保护小孩。但也不全是这样。我有见过在伦敦郊区研究所EBI带着2,3岁小孩上班的研究人员,小孩非常安静。我也在LA的一个超市遇到过一个大概初中的孩子,非常自信得体的问我这个陌生人借一下滑板遛一遛,然后1分钟后还给了我。小孩大抵出生时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大人与他们的互动。我们是继续把孩子当成一辈子的巨婴,还是从小平等,互相理解?这之间的度,具体的操作,是需要每一个即将或者正在,或是已经成为父母的人思考的。
菊次郎的夏天,孩子和大人都得到了和解,但他们并没有沟通,只是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在这部美式的作品,孩子和大人平等对话,宣泄,最后和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也非常的明显。
电影结束后,明亮又闷热的城市已然天黑,并泼着雨点。一场电影,恍如隔世。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很难的。看电影的时候大概总能让人想起一些人,而那个人,有时候隔着半个地球,也会发来关心。人与人之间,偶尔的关心,理解,大概是可以得到的。但更难的是,在我们无意识的做事,按部就班生活的时候,也能理所当然的去理解身边的朋友,家人。在我们走在起起伏伏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也可以一直被人理解和善待。
一个夏天的雨夜纽约,大抵该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