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为数不多看完预告片之后就爱上的电影,期待了几个月也果然没有失望。如果借用电影的风格描述科贝里泽的新片,那么就像柏林学院和新浪潮的巧妙结合,也像遥远的格鲁吉亚吹来的一阵夏日暖风。与金熊奖《倒霉性爱》中布加勒斯特不同的是,库塔伊西的城市掠影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浪漫抒情至极致的生活之美。
电影以一段被诅咒的奇幻爱情邂逅开启,但与常规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一直隐忍暧昧的镜头和超现实主义的情节。短暂的两分钟脚部特写讲述了二人的偶遇,夜色下人物小到几乎看不见的大远景讲述了他们的第二次相遇,没有面部特征,没有更多的动作描写,我们只能依靠对话听到他们的故事。在旁白的引导下,Lisa似乎可以与周围的万物交流,她听风说她和Giorgi这两个陷入一见钟情的人会受到诅咒,一觉醒来,他们果真变了样子,也失去了他们得以谋生的技能。这两种独特元素的加入创造了“互相认不出却彼此有联系”的遥远的亲切感,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尾,两人在同一时空甚至很多时候同一景框中,两个人的生活相互独立,隐约的关系却时刻可爱地跳动在荧幕上。与这两个半小时的氛围相称,结尾是久违的完美结局,咒语消失,两个人在机缘巧合中一起拍照,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依然隐忍暧昧,但爱意氤氲已然与周围闲适浪漫的环境融为一体。
也正因为这种遥远的亲切感,使得影片在不丢失主线的前提下更加合适地嵌入库塔伊西的城市群像:关于两只狗狗的拟人化处理,夏日中看球的大人,聚会过后相互道别的年轻人,踢足球的孩子们,城市和乡村道路的远景,扔水壶的大爷,人们脸上的笑容,树枝,河流……科贝里泽通过这种片段式的处理渐渐搭建出一套完整的平静安好的电影空间,让观众的视角同摄影机的视角一起作为这座城市的观察者和Giorgi与Lisa爱情的见证人。看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到,导演并非是要讲述一部美妙的成人童话——它只是小镇生活中的一隅,是镜头下美丽生活的一处小小佐证而已——而是以可爱细腻的眼光去看待不完美的生活:“一切都按应该的那样发展。”旁白的声音与导演的心声合二为一。
就电影风格而言,它其实不仅仅是我前面所说的柏林学院和新浪潮的巧妙结合:除了城市形象,灵性的旁白、观察角度和侯麦式小品外,科贝里泽还加入了布列松式极简主义特写(如脚部特写,被打碎的玻璃杯等)以完成前期构造的疏离感,以及默片叙事形式。很多小情节中,音乐代替对话和环境音效成为叙事的动力源,通过音色和调性给观众或和谐或不和谐的听觉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实时带入剧情中。这种多元的电影风格观感真的非常美妙。
饱和度极高的16mm胶卷为镜头带来了绘画式的眼光,亮绿色为主的色调为库塔伊西带来了十足的夏日氛围。在镜头频繁的推拉中,个人视角和社会环境相互切换转移,也构成了娓娓道来的极佳节奏。此外导演还有一个非常新颖可爱的与观众互动的小设计:在Lisa入睡的时候也让观众在倒计时后徐徐闭眼,这不仅仅是“打破第四堵墙”的一个巧妙想法,同时也是在导演观众的行为和思绪,也可以说是一种短暂的沉浸式体验,让第二天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悬念变得更加吊人胃口,我猜没有人会在看到这段的时候不会心一笑的吧。
在影片结尾对俄罗斯文学巨匠尼古拉·果戈理的致谢中,旁白遗憾地质疑了这样一部似乎对世界没有实际利益的电影的意义。在混乱、充满利益的世界中,这是一种理想主义却微不足道的反抗。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到什么?至少还有人在谱写生活之诗,也有更多的人看到了他。
<02:26:06> : “Such things do happen, rarely – but they do.” (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