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9590
  • 符际DrSign
    2022/9/10 18:38:18
    “她”,理应活出自我

    《世间有她》探索了不同身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探讨了女性在自我与家庭边界的平衡点。展现了女性找寻自我所经历的漫长而又艰辛的情绪缓冲过程。放缓的生活节奏提供了亲人之间加深彼此了解的机会,显现出原本被忽视的亲情关系中所缺失的爱,放大了家常便饭的琐事中隐匿的矛盾。情感包袱的叠加在不知不觉加深了三位女性的压力。使得她们在试图宣泄情绪的时候,往往会被接踵而至的问题所打扰,很难有释压的机会。“您到底为谁

    《世间有她》探索了不同身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探讨了女性在自我与家庭边界的平衡点。展现了女性找寻自我所经历的漫长而又艰辛的情绪缓冲过程。放缓的生活节奏提供了亲人之间加深彼此了解的机会,显现出原本被忽视的亲情关系中所缺失的爱,放大了家常便饭的琐事中隐匿的矛盾。情感包袱的叠加在不知不觉加深了三位女性的压力。使得她们在试图宣泄情绪的时候,往往会被接踵而至的问题所打扰,很难有释压的机会。“您到底为谁而活?”李少红导演在婆媳关系的故事单元发出了女性最直接的自我谛视,也勾起了我们的反思:我们对“她”熟视无睹的背后,是否有过对“她”无形的亏欠。故事中,婆媳二人性格分明。独立意识和家庭责任之间产生剧烈碰撞,没有亲缘关系的她们会更偏向主观的思维,情感消融更是微妙多变。周迅拿捏了沈玥内心对婆婆难以言说的关心,在情感冲突中找到了角色释怀的出路,表演既真实又富有感染力。不得不说,这次与李导相隔16年的再度合作十分默契。《世间有她》所赋予的女性视角并没有过多的张扬,而是将平凡的生活中“她”那隐藏的心境描绘了出来。让我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她”对人生铿锵有力的态度,学会去发掘你身边的“她”身上散发出的独特人格魅力。

    【详细】
    14641507
  • anne 小兔子??
    2018/3/8 22:44:51
    衝著野村萬齋才看的作品
    完全是衝著野村萬齋,才看這部《花戰》。從1997年晨間劇《亞久里》飾演女主體弱多病的丈夫角色後,就愛死野村萬齋,那時而嚴肅時而搞笑、時而正經又時而輕佻的演技。此後,就瘋狂追他的狂言、電影、舞台劇等作品。尤其是紀錄羽生結弦揚名作《陰陽師》,在比賽前還特別跑去請教...  (展开)
    完全是衝著野村萬齋,才看這部《花戰》。從1997年晨間劇《亞久里》飾演女主體弱多病的丈夫角色後,就愛死野村萬齋,那時而嚴肅時而搞笑、時而正經又時而輕佻的演技。此後,就瘋狂追他的狂言、電影、舞台劇等作品。尤其是紀錄羽生結弦揚名作《陰陽師》,在比賽前還特別跑去請教...  (展开)
    【详细】
    9210216
  • 豆友187297174
    2023/2/7 12:48:44
    和男朋友讨论的最后一集剧情改动(只代表我们个人想法)

    最后一集跳舞有点尴尬,是第一季到目前为止观影体验不太舒服的一集,打开脑洞更改剧情

    1.打戏:让李饼阻止朗百灵

    打戏可以像第一季最后一集稍多一点,李饼是为阻止朗百灵的行动所以不下死手,但朗百灵为救人而来肯定会遇到阻止她的,与她而言是人挡杀人的。

    最后一集跳舞有点尴尬,是第一季到目前为止观影体验不太舒服的一集,打开脑洞更改剧情

    1.打戏:让李饼阻止朗百灵

    打戏可以像第一季最后一集稍多一点,李饼是为阻止朗百灵的行动所以不下死手,但朗百灵为救人而来肯定会遇到阻止她的,与她而言是人挡杀人的。

    2.文戏:这里的语言碰撞,为了升华主题,也为了让李饼这个人物去接丘神纪的棒(第二季丘神纪人物塑造的立体程度很高,可借由丘神纪立住李饼的人物形象),有一些东西的传承

    打戏中李饼开始处于劣势,他在过程中用言语敲打朗百灵不做无谓牺牲,也是在说服自己接受事实。

    朗百灵在过程中不停质问他,丘神纪“绝对的忠”却为什么罪至如此,拷打李饼内心(在朗百灵的视角里是丘神纪对朝廷“绝对”的忠,哪怕不折手段)。让李饼对现在的法治以及正义,官场有了一个重新的思考,最后再告诉她是丘神纪不希望有人继续为他而死,猫猫在一边失落坐下再说,一切都来不及了。

    3.结局:朗百灵赶赴刑场,继承遗志/决心复仇

    朗百灵熟知长安的地下排水通道抄近路赶赴刑场(BGM起,途中有摔倒有记忆闪回有李饼怒吼的丘神纪遗愿),到达刑场,时辰已至,两人对视一下,丘神纪略微一笑(丘神纪知道李饼成功了算是完成遗愿安然赴死)。

    立刻头颅掉,周遭平民突然欢呼(因为好多平民更多认为他是酷吏,贪功冒进不顾他人死活),然后朗百灵落泪(即便是如此也要守护、也要忠心)捏紧拳头(继承遗志继续绝对的忠/暗自下定决心复仇/为绝对的忠翻案,BGM 停)

    【详细】
  • 14970828
  • ZhangYan
    2009/11/11 23:14:01
    小男人成长史
    《色·戒》上映时,网上对它“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的批判铺天盖地,现在出现了一个《秋喜》,却没有人提这件事了。我倒觉得,如果这真算是一种错的话,《秋喜》错得更甚。

    首先,这绝不是个谍战片,更加不是个主旋律电影,这个故事背景换成《无间道》的一样成立,那个历史是及其虚化的,更是无足轻重的。影片关注的是两个男人的成长。在创作者眼里,孙淳和郭晓东是硬币的两面(“你不是我的镜子!”),而在我
    《色·戒》上映时,网上对它“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的批判铺天盖地,现在出现了一个《秋喜》,却没有人提这件事了。我倒觉得,如果这真算是一种错的话,《秋喜》错得更甚。

    首先,这绝不是个谍战片,更加不是个主旋律电影,这个故事背景换成《无间道》的一样成立,那个历史是及其虚化的,更是无足轻重的。影片关注的是两个男人的成长。在创作者眼里,孙淳和郭晓东是硬币的两面(“你不是我的镜子!”),而在我眼里,我只看到了两个遇到了成长危机的男人。

    在影片中,这两个男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则,孙淳用“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观念给自己催眠,让自己可以正当杀人,而郭晓冬则老老实实当自己的卧底。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走上各自的道路的,貌似就是自然而然走上去了,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也是自然而然走上了间谍的道路一样。大环境的改变使两个人都面临了成长危机:从前的行为方式不管用了,而又不知道新的是什么。

    首先陷入困境的是孙淳,从前,为党国效忠的旗号与自己往上爬的行为并不矛盾,而现在,去台湾毫无前途,他无所适从了。心中的郁结无法释怀,他就要发泄到郭晓冬的身上,让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变成杀人不眨眼的“男人”莫名其妙得成了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于是一场施虐与受虐的大戏开演(跟这个比起来,《风声》中的虐简直不值一提),不要提什么查内鬼的由头,那都是虚的,把郭晓冬改造成“男人”才是孙淳的理想。

    面对忽然发飙的老大哥,郭晓冬基本上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搞搞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小把戏,同时在背地里嗑药来舒缓心情。可以想象当郭晓冬在戏院中闹着要开枪自杀时,孙淳老大哥对这个不求上进的小弟是多么的失望,当然老大哥就是有老大哥的办法,杀掉“纯洁”象征的秋喜正是杀掉郭晓冬的纯洁的一剂猛药。最终,就像人们常说的,“杀掉了纯洁,你就成熟了”。你看郭晓东最后杀孙淳杀得多蛋腚,孙淳这时心中一定在暗喜。

    两个男人,一个健康宝宝,一个叛逆宝宝,当健康与叛逆都无法吃得开时,成长的阵痛就不可避免了。而影片无法令人接受的是,女人成了阵痛的牺牲品。江一燕饰演的秋喜本来一直都很正常的,可她忽然就热情似火得要脱衣让郭晓冬开心了!晴天霹雳呀!中国中年导演的性饥渴就这么毫无先兆得忽然降临了!这是继《麦田》之后的国庆第二雷!杯具啊!在郭晓冬一边装着正人君子一边对她又搂又抱之后,导演还不满意,还要再来个雨中全裸特写,甚至在片尾人家死了之后还要解人家的扣子!江一燕在《南京南京》被群奸得还不够吗?而江一燕的死,正成就了郭晓冬,一个男人再次践行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神话,作为一个主动脱衣服的女人,江一燕算是死得其所了。与之相对,秦海璐就死得有些冤了,叛逆宝宝始终拧不过弯儿来,人生只剩下发泄了,先杀人,再炸桥,宁可自断后路,也要留下来亲眼看看自己炸桥的成果,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人生爆发力啊!

    截止到这里,这两个男人的成长故事我已经说完了,请看看,这不是“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又是什么?导演孙周就是披着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讲了一个可能颇具个人历史色彩的小男人成长史。

    好了,抛掉那个愚蠢的“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吧,电影本来拍的就是私人情感,站在表达私人情感的角度上,《秋喜》实在比不上《色戒》。《色戒》关注了一个女人,《秋喜》关注了两个男人;《色戒》中的女人用爱情溶解了信仰(如果这个信仰真的存在过的话),《秋喜》中的男人做了什么呢?他们满口信仰却没有信仰,他们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而牺牲了爱着他们的女人,而他们概念中的成长也就是开枪杀人的时候手不要抖而已;《色戒》中的酷刑对易先生的心理伤害是看得见的,《秋喜》中的酷刑只是一种成长的仪式,还是一个失败了的仪式。

    说到1949那个大历史,碰巧最近龙应台也出版了她对那个年代的私人记录,那段历史充满了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信仰、甚至关于历史本身的悲剧,那个悲剧之沉重,使我们也许还真的只能用《无间道》来消解它了。
    【详细】
    27381662
  • 乐死老夫了
    2022/5/7 23:15:39
    这个编剧的水平不行啊

    说真的历史正剧考证应该严谨。

    编剧和导演的水平大概实在是不可言说。首先陈诚去东北反腐。那是他个人的想法。他去了之后就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之后打仗被101按着头打。最后换了卫立煌。杜聿明因为肾结核去北平削肾也没交代好。

    这部剧写的老蒋好像一个伟人一般。战士都是粗俗的。事实上扫盲班和军队纪律保证。解放军战士素质基本很不错。

    要是凯申真像电视剧里面这样。他也不至

    说真的历史正剧考证应该严谨。

    编剧和导演的水平大概实在是不可言说。首先陈诚去东北反腐。那是他个人的想法。他去了之后就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之后打仗被101按着头打。最后换了卫立煌。杜聿明因为肾结核去北平削肾也没交代好。

    这部剧写的老蒋好像一个伟人一般。战士都是粗俗的。事实上扫盲班和军队纪律保证。解放军战士素质基本很不错。

    要是凯申真像电视剧里面这样。他也不至于去4v。还有刘峙根本就是一个蠢货。最多当团长。陈诚就是一个排长的水平。不过陈诚在电视剧里的确就是一个排长的水平。

    这电视剧把ktm正面描写写的太多了。太好了。

    【详细】
    14384290
  • 冰婷
    2011/12/16 10:46:18
    好片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
     

    《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时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都掐疼了。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剧中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关于原著和电影谁更出色的问题。我觉得任何看过原著的人,公正地评价,电影比小说要出色得多,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可以印证关于改编的那句话:“三流的小说拍出一流的电影。” 在老谋子还 没买严歌苓小说版权 的时候,我就看过原著,短短的中篇,很普通,在严歌苓作品中算是中下等水平。 小说除了在妓女替换女学生和书娟的视角这两个方面对电影有绝对的贡献之外,其它情节和细节设置纯粹就是编剧的匠心了。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对于我这种长期习惯看英音中字的观众很是顺耳,呵呵,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毫不意外,虚假的低, 7.6分 。


    我说它虚假的低,是因为豆瓣上基本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随意给一星评价的人多半是根本没看过电影的。豆瓣高分电影多数是国外电影,国内除了少数被禁或者特立独行的迎合愤青口味的,比如《让子弹飞》能拿到相对高的分数之外,优秀国产电影一般会被压低,而垃圾电影还能占据一定位置。原因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好的东西,非要说不好。生怕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水准。因为宣传的需要,总有一些枪手专门负责在豆瓣上攻击别人的电影,追捧自己的作品。



    豆瓣的评分对于参考国外电影很有帮助,因为不涉及国内导演,也不会红了或者毁了自己人,大家都还算公正。牵涉到同类了,就特别不饶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到处都是,各种奇葩。佩服众网友现在 YY的水平,一篇把大牌导演全数同性恋了一把的评论竟然能博得最多的支持和评价。不由得感慨,现在李毅吧的粉丝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早晨起来看新闻说,角逐最佳外语片的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还有伊朗电影《分离》。《分离》是我看十三钗之前今年评价最高的电影,很朴素,但是很深刻。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带民族偏见地看,依然觉得《金陵十三钗》胜算更高。在中国观众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南京大屠杀,是佟大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大片的场面和气派。就在我那一场,两三百人几乎满座,很多男人都没有一点肯定十三钗的牺牲,反倒是频繁大声讥讽她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远不会比女学生纯洁。


    可是,我想借用剧中她们抢厕所之争时说的一句话: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和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每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的地方。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的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出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

    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PS:原本只是习惯性地,看完电影之后就随手写一下个人的想法,从来不指望有人会读,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评论。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感谢很多人中肯的批评,我写文章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有失偏颇,因为只会考虑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跟着感觉走,没有多想这样写会给读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谢谢大家的留言!(16日)

    PPS:这两天亲自验证了豆瓣上的各种诋毁,本来坚持不改原文的,以为大家能宽容一点,理解我这篇文章只是一己之见,并无要左右别人观点或者强调地域差异的意思,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不饶恕,所以我删了那句无心之失。对不起!

    有人也许又会跳出来说,还不断的改贴,可见是枪手什么的。。。我已经不想在意了,我只想做我自己,同样的,我还是坚信,身正不怕诋毁,因为我不是枪手,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的硕士,大家真的抬举我了,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学英语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发在我个人QQ空间上的,然后才是放到豆瓣上。当我把豆瓣的各种留言给家人好友看时,他们大笑,你收了老谋子多少钱了?我觉得我只能华丽丽地回答:我送了老谋子两张电影票的收入。

    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这篇日志留言了,大家的支持我心领了。让它被碾过去吧。从平凡中来,回到平凡中去。有批评指正可以豆邮给我。(17日)


    解释几个大家评论的比较多的内容:

    1.很多人说中国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学英语文学的,你们说的高行健我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是法国籍才拿的,所以我没将他算做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他个人的政治遭遇大家都喜欢谈论,但是我还是认为评价作家主要看他的作品本身,建议读完至少一部代表作之后再来说他值不值得被认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中国流亡作家”,文学史上伟大的流亡作家很多,哪个国家都有,但是最终不是靠政治遭遇说话,而是靠作品本身。

    2.《金陵十三钗》有很多个版本,很多人说我说它是个中篇有错,我想说明,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当时还没有被严歌苓修改,是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的。三年前我买了严歌苓当时市面有售的所有作品,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爱的华裔作家,不存在诋毁她的动机,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认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流的,大家读过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其实她很多作品都是在重复说着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评论一个作家的某一个作品在她所有作品中的地位,你没有读完这个作家,是不能随便下定论的。我是在读完了她的作品之后,才说十三钗(中篇)只是她作品中的中下等水平。我没有看过她后来修改的版本。事实上,我们很难说严歌苓的修改版没有受过其它编剧的影响,毕竟修改版是在张艺谋开始改编她的作品之后。PS:我当时说中篇是十几页,因为人在外地,手头没有书本身,是凭印象说的,确实不严谨,在此道歉。感谢某位豆瓣好友指出是90页。

    3.小说和原著的比较问题。文学作品和电影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喜欢某一种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常常会发现,某些小说比改编的电影优秀,某些电影比改编的小说更好,这都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非议。我想说的是,看别人的评论的时候,能不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待个人发表的孰优孰劣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我的观点,我也可以赞同反对你的观点,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4.从大家的留言中,我常常发现很多人以为我盲目追捧张艺谋。《三枪》是个好电影吗?不是。《活着》是个好电影吗?是。那么,张艺谋到底是好导演还是垃圾导演呢?我不认为作品好坏和个人优劣需要进行严格的对应。我们可以喜欢作品,不一定要喜欢创作者本人。可以喜欢他的某一部作品,但不代表这种喜欢就要喜欢他的全部作品。同样地,可以讨厌他的某些作品,但不妨碍我们喜欢他的下一部作品。就作品论事比就人论事容易的多。该骂的骂,该赞的赞,不进行人身攻击。真心不要一棒子打死人,你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吧?用当前的作品来评价导演的表现,本身就是对导演的尊重。我们都在进步变化中,更何况导演也是人?他要往好里变还是要往坏里变,我们说了也不算。但是他的作品,一定是观众评价了才算的。
    【详细】
    52155186
  • 美丽女孩
    2018/1/19 1:35:08
    它仅仅是,上帝之国
  • 根红苗歪
    2009/4/22 14:03:52
    熊欣欣的照搬
    《转》花絮
      有一回,黄沾叔看外国片《全职剑客》(三剑客)发现结尾抄袭《黄飞鸿》的梯打,连忙打电话告诉徐克,徐克却笑呵呵说早知此事。原来这部戏的武术指导就是熊欣欣,外国佬看了熊欣欣带去的《黄飞鸿》录像带,惊奇万分,决定原封不动的照抄。熊欣欣打算创新也不给,万般无奈,只好复制结尾桥段给鬼佬。熊欣欣是广西柳州人,十二岁进入武术队,得过全国冠军;在参加拍摄《南北少林》时被刘家良赏识,带过香港发展
    《转》花絮
      有一回,黄沾叔看外国片《全职剑客》(三剑客)发现结尾抄袭《黄飞鸿》的梯打,连忙打电话告诉徐克,徐克却笑呵呵说早知此事。原来这部戏的武术指导就是熊欣欣,外国佬看了熊欣欣带去的《黄飞鸿》录像带,惊奇万分,决定原封不动的照抄。熊欣欣打算创新也不给,万般无奈,只好复制结尾桥段给鬼佬。熊欣欣是广西柳州人,十二岁进入武术队,得过全国冠军;在参加拍摄《南北少林》时被刘家良赏识,带过香港发展,在《黄飞鸿》中做李连杰替身引起徐克注意,而后在《狮王争霸》中饰演改邪归正的鬼脚七,把命运多舛悲喜两重天的鬼脚七刻画得入木三分,再加上那凌厉的脚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霎时间成为人所共知的武打明星,也成为观众心目中鬼脚七的最佳人选。
    【详细】
    1981314
  • 轩辕古城
    2018/11/12 18:17:47
    虐恋,报恩,这部电影告诉你的可不止这些

    《药仙》11月2日在腾讯视频独家首发播放,一部网络大电影,在这个各路综艺大爆发,电影电视剧遍地开花的年代,可以说一部网络电影稍不留神就会被淹没。

    《药仙》11月2日在腾讯视频独家首发播放,一部网络大电影,在这个各路综艺大爆发,电影电视剧遍地开花的年代,可以说一部网络电影稍不留神就会被淹没。

    9756258
  • 静下心来
    2021/8/7 18:09:09
    成为天才 而不是成为天才的代价

    令我印象最深的剧中人,反倒不是主人公毕加索,而是毕加索的第四任夫人(他称她过毕加索夫人,但没有结婚)弗朗索瓦丝,除了毕加索本人,她是这部剧集中唯二最成功的人了,她人生后半程成长突破了毕加索的阴影,离开毕加索后俩人有两次尖锐的法律对峙,第一次毕加索利用她对两个孩子的爱而狠狠的报复了她的离开,第二次则是她主动挑战这位巨人并获得成功,并获得了他的尊重和爱(那段法

    令我印象最深的剧中人,反倒不是主人公毕加索,而是毕加索的第四任夫人(他称她过毕加索夫人,但没有结婚)弗朗索瓦丝,除了毕加索本人,她是这部剧集中唯二最成功的人了,她人生后半程成长突破了毕加索的阴影,离开毕加索后俩人有两次尖锐的法律对峙,第一次毕加索利用她对两个孩子的爱而狠狠的报复了她的离开,第二次则是她主动挑战这位巨人并获得成功,并获得了他的尊重和爱(那段法庭之后的毕加索致电话给她的对话),最终收获了她绘画事业和人生旅程的完美成就。

    如果说《天才》第一季记录的爱因斯坦是位渣男,那这第二季的毕加索简直就是极品渣男,终其一生都是在寻觅新鲜刺激的女人方面绞尽脑汁,欺骗、夸张,美名其曰寻找创作的刺激灵感,没错,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这是基因之一么?

    这部剧集在不同时间点的情节的交叉方面特别频繁,令我看到后半部分才能适应,因为毕加索身边的女人总是年轻漂亮,我只好通过毕加索的头发来有意识地判断这是在演哪个时间的故事。

    大概是第7集还是第8集的时候,弗朗索瓦丝在为毕加索养育两个孩子,看似毕加索要和过去的人生做切割,要和和美美过日子的时候,令我失望的是毕加索开始了新一轮的猎艳,从这一刻开始,毕加索在我心中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弗朗索瓦丝开启了人生的战斗模式,也许,他俩也是在互相成就吧!

    最后提一句,饰演弗朗索瓦丝的演员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眼熟,原来是《信条》里那位只在片头短暂出现过的女科学家。

    【详细】
    1373671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