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1337
  • 冷暖人自醉s
    2017/5/4 12:42:30
    不错的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比起许多电视剧很贴近生活了 演员很接地气 不做作
    【详细】
    8517257
  • Taku
    2021/10/18 14:14:11
    太变态了
    最可恨的角色,如果排序的话,应该是那个医生姐姐吧。弟弟杀人的事情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参与,但至少没有阻止,还把地址告诉栗子,要不后来上司发现不对劲,自己查出来了。及时救了栗子一家。 变态弟弟,让栗子的后辈死在栗子面前,让栗子以为自己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太恶心了...  (展开)
    最可恨的角色,如果排序的话,应该是那个医生姐姐吧。弟弟杀人的事情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参与,但至少没有阻止,还把地址告诉栗子,要不后来上司发现不对劲,自己查出来了。及时救了栗子一家。 变态弟弟,让栗子的后辈死在栗子面前,让栗子以为自己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太恶心了...  (展开)
    【详细】
    13939215
  • 莫陌
    2021/1/27 13:37:57
    善良且温柔的人,充满了力量

    这是一个大纲看起来有点太过理想化的故事:一个从小患有自闭症的天才,用他的温柔善良影响着周围的患者和同事,在小儿外科一步步作为医生被认可。但也真的很神奇 每集我听到泪点BGM响起的时候我都会哭。

    就觉得这部剧的编剧很会写人和故事,又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这个故事里有爷爷一样救赎主角、支持他梦想的主角的主治医师院长,

    这是一个大纲看起来有点太过理想化的故事:一个从小患有自闭症的天才,用他的温柔善良影响着周围的患者和同事,在小儿外科一步步作为医生被认可。但也真的很神奇 每集我听到泪点BGM响起的时候我都会哭。

    就觉得这部剧的编剧很会写人和故事,又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这个故事里有爷爷一样救赎主角、支持他梦想的主角的主治医师院长,也有虚心努力且在所有人不理解主角的时候发现他闪光的女医生,也有为了守护理想挣扎过后选择坚持本心的理事长。还有很多医院里会发生的故事:互相扶持、互相作为依靠的生病的妹妹和辛勤工作的姐姐,不得不面对失去孩子的事实而选择捐赠器官的家长,还有为了哥哥为了爸爸拼命忍耐的生病里也很坚强的孩子。

    这个故事甚至很有社会责任感,讨论了自闭症患者可能会遇到的职场歧视,讨论了久病病人家属的境遇,讨论了私营医院或会面临的盈利问题。

    单元剧看起来难免会有一种突地一下人物就想通了的仓促感。但每次都很好哭,不管是看到主角被理解,看到为了爸爸努力忍耐的孩子和家长心意相通,看到病中依然不弃的恋人,看到孩子说妈妈你辛苦了并且掏出画好的生日礼物的时候,就也不知道为什么,鼻头一下就酸了。

    很推荐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感受善良的闪闪发光的力量。

    【详细】
    13168659
  • 轻举绝俗
    2015/10/18 2:47:00
    我把今年所有的差评送给你
    其实我去影院看国产电影的时候不多,大部分都是追求特效的去看好莱坞的大片,大部分国产片都等视频网站上架了看。但是这部打着鬼吹灯旗号的九层妖塔我居然去看了!!去看了!!看了!!了!!因为我被电影评论里一边倒的特效好的言论误导了!!
    电影放到后半段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内心里都羊驼奔腾了!!这TM是鬼吹灯?!这剧情是什么鬼?!逗我们呢?!编剧导演你们出来我绝对不打死你们!!
    具体来说说这部片
    其实我去影院看国产电影的时候不多,大部分都是追求特效的去看好莱坞的大片,大部分国产片都等视频网站上架了看。但是这部打着鬼吹灯旗号的九层妖塔我居然去看了!!去看了!!看了!!了!!因为我被电影评论里一边倒的特效好的言论误导了!!
    电影放到后半段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内心里都羊驼奔腾了!!这TM是鬼吹灯?!这剧情是什么鬼?!逗我们呢?!编剧导演你们出来我绝对不打死你们!!
    具体来说说这部片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方
    1、改的妈都不认识的剧情,一开始我以为这拍的是精绝古城,看到后面我发现大概除了人物名字没走样别的完全和鬼吹灯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剧情毫无逻辑可言。
    2、男主随时用力过度的演技,女主时刻装逼的演技简直是灾难。以及两个人感情发展的莫名突兀,怎么就爱的死去活来了撕心裂肺了?
    3、特效肯定不止五毛但也绝对没有1块钱。以及那个我以为魔兽世界穿越来的怪兽我看完都不知道这东西到底哪来的有啥意义。
    4、李晨和唐嫣,李晨全程中二的的台词好羞耻,唐嫣这是去这片里打酱油当人肉背景的吧,这俩角色干嘛的也是无解。

    这片拍成这样导演“功”不可没,完全不会讲故事,可能陆川你看不起鬼吹灯这本书不屑用原剧情来拍摄吧,那就请你不要带着鬼吹灯的名字宣传欺骗观众好嘛,您还是去拍纪录片吧,真心的!

    这大概是我今年花钱去电影院看过的最烂的片,希望再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不要有超越此片的存在。
    【详细】
    7630611
  • 黛亚子
    2013/3/1 12:59:45
    《乱世三义》:虐情、虐心、虐恋
           著名导演刘江主导,大半个《黎明之前》的黄金班底加上正当红的黄海波、童蕾,这个正在多省市地方频道遍地开花的《乱世三义》几乎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一路追下来,很感慨这凝练的历史传奇所酝酿的这特有的戏味儿,让人难以释怀,让人言哽在喉。
        看得出,在整部《乱世三义》的创作
           著名导演刘江主导,大半个《黎明之前》的黄金班底加上正当红的黄海波、童蕾,这个正在多省市地方频道遍地开花的《乱世三义》几乎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一路追下来,很感慨这凝练的历史传奇所酝酿的这特有的戏味儿,让人难以释怀,让人言哽在喉。
        看得出,在整部《乱世三义》的创作中导演刘江倾注了相当的热血精神与个人情怀,对于剧中兄弟情义的描写可谓是苍劲有力、笔墨多多,唐子义、谷仁义、索智义这三人自一亮相起便遭逢生死劫难,脱虎口、入匪窝、赴法场、落辽河、遭埋伏、犯军法、惹横祸……祸事是一遭接一遭,总在生死玄关上打转,虽说面临生死抉择又有不同的利益不断诱惑,可是三兄弟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立志同生共死,不断上演着可歌可泣的慷慨悲歌。全剧前后若干处兄弟情义大戏均有着极高的催泪指数,让人跟随着剧情的跌宕辗转而热血填胸,论磨难的密集程度堪称是民国版西游,论春秋大义的悲愤堪称是近代版的三国,让人一路揪心,哽咽在喉。
        整部大戏无论在写人还是言情方面都追求极致,很悲情,很揪心,让人在接二连三的心理冲击下更加全景化更加立体地临近这传奇时代中传奇往事里的这些个传奇人物。剧中叶玉珊与唐子义的青梅竹马换来的不是长相厮守,而是最最虐心的相望却不能言说,中间不仅隔了个大哥索智义,更隔了重情义关与道德槛。情人变大嫂,情郎变小叔,几个人就这么纠结着过了几十年,中间惹得三兄弟数度翻脸几近反目成仇。女性观众们心疼叶玉珊,他与三弟有真情但与大哥有恩情,两厢都割舍不下难取决。但男性观众们却愤恨了,这一遭阴差阳错搞得不仅是三人的终生不幸,中间还坑了老恩人托孤给唐子义的媳妇刘素雅,真是遗祸无穷。相比于大哥和三弟的三角恋对峙,二哥谷仁义虽说置身事外却也不见好过。不仅屡屡夹在二兄弟的中间难做人,更是屡屡成为他们反目泄愤的出气筒。回到家里,也不见半点安生,这边有母老虎一般的佟赛男作威作福,那边偷着养了个小三做外室还东窗事发,这麻烦看着不大,可是爆发起来可是要人命啊!三个兄弟,四个女人,情感经历可谓是盘根错节让人难理难断,虐心指数是相当的高。
         全剧的泪点相当多,每每唐子义惹下滔天大祸三兄弟就要齐刷刷地把脑袋按到砧板上等人宰割,尽是生离死别的大开大合。这一系列画面,任你铮铮铁骨的男儿也受不了,更何况那些电视机前整日爱心泛滥的女人们呢!尤其是挂上了叶玉珊、大妮子、刘素雅这一干苦命的女人们跟着遭罪,有爱不能言,有苦不能说的,总是一路这么拧巴着与同生共死的爷们儿们生死相望,这其中滋味真不好受,难以详说。印象中刘江导演并不太走苦情路线的,但这次却意外地在《乱世三义》中做了度悲悲切切的大爆发,彻彻底底地踏上了一条悲情之路。
         很明显,催泪招揽同情分并不是刘江导演的真实目的,而虐情虐心虐恋也并不是整部《乱世三义》所要铺排的简单路数,极致的情分与遭遇,其实是以简单的兄弟情义作为铺垫,延展出全剧所要指向的社会正义与民族大义,这才是整个戏剧生死循循的目的所在。这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同生共死的演示,而是要让大家看得清兄弟三人敢于舍命舍身去维护着什么,坚持着什么,捍卫着什么。全剧没有刻意放大中日仇恨,却在宣扬着国人为何而恨;全剧也没有刻意谋求一个夸张到惊天动地的大战,却一直在演绎着屈辱的经历,剖析着为何而屈又因何而辱。在浓重的热血情怀背后,我们终于洞悉到了《乱世三义》的灵魂所在,那就是精神,在历经辉煌与低谷、大悲与大喜过后,我们习惯用麻痹这个词儿来掩饰自我精神衰亡的现实,剧中这三个活生生的乱世英雄在以戏剧化的遭遇寓言着我们,趁它还没死掉,总该做点什么,小到哥们情义大到社会正义与民族大义,都是要靠一腔的热血来证明的。这是我们在涨工资、娶美女、买大房之外从未想过的事儿,不是么?
    【详细】
    57951677
  • 無我
    2017/8/26 11:42:08
    整理一下 绿箭 对 达米安.达克 的交手纪录 (两人对战次数在绿箭世界中次数最多)
    Arrow S4x01 初战, 绿箭对达米安射了几箭, 破不到魔防, 差一点被杀, 迪哥救场, 然后达米安撤退 (个人对决大败, 结果平手)

    Flash S4X08 再战, 绿箭对达米安, 被达米安捉着, 差一点就害死绿箭, 闪电侠救场(大败)

    Arrow S4x09 三战, 梅林被达米安吊起来打, 绿箭救场, 被达米安压着打, 但梅林偷袭成功, 射了几箭, 加上一支爆
    Arrow S4x01 初战, 绿箭对达米安射了几箭, 破不到魔防, 差一点被杀, 迪哥救场, 然后达米安撤退 (个人对决大败, 结果平手)

    Flash S4X08 再战, 绿箭对达米安, 被达米安捉着, 差一点就害死绿箭, 闪电侠救场(大败)

    Arrow S4x09 三战, 梅林被达米安吊起来打, 绿箭救场, 被达米安压着打, 但梅林偷袭成功, 射了几箭, 加上一支爆炸箭, 达米安败退(个人对决大败,结果大胜, 首次取胜 )

    Arrow S4x10 四战, 绿箭仍然破不到防, 体术压制达米安, 被达米安控箭反杀 (平手, 达米安占优)

    Arrow S4x15 五战, 绿箭和雌狐群殴达米安, 被双双压制, 绿箭被扔下楼, 达米安中途退场 (大败, 达米安应该补刀才对, 干吗退场? )

    Arrow S4x15 六战, 雌狐破图腾, 达米安丧失魔法,被绿箭体术压制, 绿箭捉到达米安(大胜)

    Arrow S4x18 七战, 达米安恢复魔法, 杀黑金丝雀, 饶绿箭不死 (大败, 达米安应该补刀才对, 干吗饶绿箭不死? )

    Arrow S4x20 八战, 绿箭习得新的大招, 压制达米安(胜)

    Arrow S4x20 九战, 达米安魔法达到顶点, 海文洛克的血祭令达米安成为绿箭世界空前绝后的怪物, 魔法护罩可以令箭和子弹直接消失, 这个情况下连闪电侠等也破不到防, 何况绿箭? (大败, 达米安应该补刀才对, 干吗饶绿箭不死?)

    Arrow S4X23 十战, 达米安抢回女儿, 绿箭重覆上次失败 (大败, 达米安应该补刀才对, 干吗饶绿箭不死?)

    Arrow S4X23 最后一战, 绿箭利用众人心中光明, 破达米安魔防, 杀达米安 (编剧脑子有病, 达米安实力简直达到"神"的级别, 结果众人心中光明战胜黑暗?)

    总括而言, 绿箭和达米安交手达11 次, 个人对决失败高达7次。绿箭在S4X20 之前不思进取, 每次都很有自信去单挑达米安, 然后被压着打, 到底哪来的自信呀? 其实达米安真的很强(中城boss 走错星城剧场) 强到编剧不知道如何让他合理退场。倒不如将达米安出场时间改在季中出场还比较合理。
    【详细】
    8775995
  • 自由自在
    2018/5/29 19:32:58
    青蛙王子

    命中已注定是我看不清你爱我的把戏就像狂风暴雨命中已注定是我太任性你的花言巧语把我推入陷阱我怎么有力气挣开你爱上你你就爱money 老是被人误解哪怕天塌下你都无所谓我不算完美不想一步登天被你盯上了就会有危险赶快醒醒这世上没有奇迹赶快看清别中了他的迷魂计命中已注定是我看不清你爱我的把戏就像狂风暴雨

    谁不曾年少。

    命中已注定是我看不清你爱我的把戏就像狂风暴雨命中已注定是我太任性你的花言巧语把我推入陷阱我怎么有力气挣开你爱上你你就爱money 老是被人误解哪怕天塌下你都无所谓我不算完美不想一步登天被你盯上了就会有危险赶快醒醒这世上没有奇迹赶快看清别中了他的迷魂计命中已注定是我看不清你爱我的把戏就像狂风暴雨

    谁不曾年少。

    【详细】
    9402167
  • 欣欣向荣
    2021/6/7 11:59:22
    写不下了
    这个是翻拍的啊,感觉还可以。男女主的相遇总是那么衰。沈月还挺可爱的。第五集简直是槽多无口,但还是挺有意思的。朱研姐最后不会和他弟弟是俊杰在一起了吧?!顾总先喜欢是双娇,但否认了。也不知道最后是谁先表白的。反正第五集就是各种那种偶遇巧合什么的就挺让人吐槽的。...  (展开)
    这个是翻拍的啊,感觉还可以。男女主的相遇总是那么衰。沈月还挺可爱的。第五集简直是槽多无口,但还是挺有意思的。朱研姐最后不会和他弟弟是俊杰在一起了吧?!顾总先喜欢是双娇,但否认了。也不知道最后是谁先表白的。反正第五集就是各种那种偶遇巧合什么的就挺让人吐槽的。...  (展开)
    【详细】
    13593214
  • 刘泽星
    2016/1/15 10:26:56
    我只是笑着想起了生命里出现的“男人帮”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我相信会有很多人看完《极限挑战》后,被这群极限男人帮们,各种斗嘴,掐架,所逗笑。我也笑了,一开始我也就觉得这片子也就笑笑而已,而看到最后,我被打动了,也让我想起了我生命里的那些“男人帮”。 2“男人帮”就是兄弟的代名词,而它的出现,总不会是自己所能够编排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我相信会有很多人看完《极限挑战》后,被这群极限男人帮们,各种斗嘴,掐架,所逗笑。我也笑了,一开始我也就觉得这片子也就笑笑而已,而看到最后,我被打动了,也让我想起了我生命里的那些“男人帮”。 2“男人帮”就是兄弟的代名词,而它的出现,总不会是自己所能够编排和...  (展开)
    【详细】
    7735255
  • 叼烟的戈达尔
    2017/7/7 20:45:04
    那么喜欢小黄人的话 那就别来糟蹋“卑鄙的我”了

    《神偷奶爸3》的片名应该改成《爱抢风头的小黄人》。

    《神偷奶爸3》的片名应该改成《爱抢风头的小黄人》。

    8650203
  • 黎小球啊
    2017/2/24 20:05:50
    致檀木夫妇——人生若只如初见

    越看檀木夫妇,我脑海中越是清晰地浮现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快要烂大街的词句,配上檀木夫妇,却足以让我在深夜里痛哭。

    李俶对李倓说,你知道我当初多么羡慕你们吗,你自在,她淡泊,你们就像神仙眷侣一般。

    李倓和林致相识在不知愁的年龄,那时,他是一个风流无忧的翩翩郡王,而她,则是一位善良单纯的杏林妙手。两人一见倾心,李倓向远处喊着,你长得真美,林致满脸娇羞,拽着衣裙,转

    越看檀木夫妇,我脑海中越是清晰地浮现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快要烂大街的词句,配上檀木夫妇,却足以让我在深夜里痛哭。

    李俶对李倓说,你知道我当初多么羡慕你们吗,你自在,她淡泊,你们就像神仙眷侣一般。

    李倓和林致相识在不知愁的年龄,那时,他是一个风流无忧的翩翩郡王,而她,则是一位善良单纯的杏林妙手。两人一见倾心,李倓向远处喊着,你长得真美,林致满脸娇羞,拽着衣裙,转身而逃,那是初恋的样子,也是命定的缘分。

    他为了见她,每天不是往府里奔,就是向医馆跑,他带着补药去见林致,被拦于门外后,又乔装成贫民,才终于见到心心念念的姑娘。

    他待她很好,亲手喂她喝补药,和广平王一样,把母亲留下来的玉镯送给她,笑着将同心结套在她手腕上,他每天,一声又一声的“媳妇儿”唤着,或轻声或嘹亮,不见她时,到处寻着,找到了就立马飞奔到她身侧,点点滴滴,仿佛都在诉说着白首。

    他们,一个外向,一个内敛;一个“无赖”,一个矜持;一个话唠,一个沉静……他们,如此完美地契合。

    自己无数次在内心喊到,要是能一直如此该有多好。

    安静度日时,林致或许从来没有将那句“我爱你”说出口,她是脸皮那样薄的一个人,连香囊也不好意思绣鸳鸯戏水,可是,她对李倓的爱,又何尝逊了半分,在那些生不如死的日子里,如果不是为了挚爱,她那样决绝而又内敛的女子,是宁可赴死也不愿受折磨的,而让她撑下去的唯一动力,是他,哪怕要死,也想再见他一面。

    李倓渣吗,绝不,年轻气盛的他鲁莽,为了泄愤,一把火烧了醉红楼,但他最恨的其实是自己,恨自己没有保护好林致,在古代,女子的名节是何其重要的东西,更何况是外表容不得一点杂质的皇室,那些流言蜚语叫嚣似地鞭笞着两人,那个“娼”字也深深刺痛着李倓,也许他在那些瞬间,介意过妻子的清白,可是,却从来没有减少过一分对她的爱意,这种矛盾的心理击打着他,让他濒临崩溃。

    林致懦弱吗,也绝不,总听到有人说,林致什么都好,就是太软弱,藏不住心事,抓不到重点,可是她是多有勇气,才能抱住李倓的腿说我们能忘了那些事吗;才能将那把刀深深刺进自己的后背以至于双眼飙泪;才能站在抛弃她的皇室成员面前,只为再救一次昔日的爱人。

    李倓为了保她,送去了那封和离书,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如果他不这么做,他心爱的林致等到的,将会是一杯毒酒或是三尺白绫,在珍珠眼中,在林致眼中,就只是他抛弃了她,他没有解释,因为离开她是事实,不管出于何种理由。

    后来,他对她说,我后悔了,那一刻,也许他想的是,哪怕再遇到生生死死的事,他也不愿失去他,可是,一切都晚了。

    自此,她忘了,他只能在她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着,注视着,为她做一切可以做的事,于是那些悲伤而又柔软的心事,他独自承受着,他甚至将这样的日子看做是对自己的惩罚。

    那日他珍珠,我知道我错了,可是人只要犯一次错误,就真的无法挽回了吗?

    可是,原谅真的比想象中难多了,就像李倓问的——“你都不记得我了,为何还是那么怕我”——在战场,在军营再见时,他是那么渴望她,却又接近不了她。

    弹幕以及评论总有人在刷“我成了天下至尊的王,却无人再叫我一声冬郎”,可是,在更早以前,那个以前满嘴叫着“媳妇儿”的人,也再没能吐出这几个字了。

    早已知道,总有一天,林致会恢复记忆,也早就了解,李倓最终会逝去,而林致没能救得了他,每每想及此,无比难受。

    前半生不羁,后半生戎马,一生专情。

    想起《琅琊榜》里林舒对霓凰说:“都说缘许三生,希望来世我们都能生在平常人家,可以平淡安稳的携手终老”。

    多么希望,来生,李倓和林致亦能如此。

    【详细】
    83811570
  • 鸵鸵
    2006/5/1 18:13:19
    又见痴迷
    从凌晨1点到10点半,我又开始了痴迷的看剧集活动。
    我的人生,大概总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卖给了剧集;我的人生,大概有二分之一的感情起伏贡献给了剧集;我的人生,大概有四分之三的眼泪都源自于剧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美好的。

    晚上花费了5个小时重新回顾了《宫》,在不折不扣的通宵完成第一遍的观看后。
    我已经不用再对韩国人的想象力做任何努力的褒奖,在看了《空房间》、《红字》、《亲
    从凌晨1点到10点半,我又开始了痴迷的看剧集活动。
    我的人生,大概总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卖给了剧集;我的人生,大概有二分之一的感情起伏贡献给了剧集;我的人生,大概有四分之三的眼泪都源自于剧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美好的。

    晚上花费了5个小时重新回顾了《宫》,在不折不扣的通宵完成第一遍的观看后。
    我已经不用再对韩国人的想象力做任何努力的褒奖,在看了《空房间》、《红字》、《亲切的金子》、《谁都有秘密》...加上《宫》以后。设想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君主,有个帅气的皇太子,他会选择怎样一个皇太子妃呢?
     
    在人生中,看来还是爱情是最重要的了,一定是要有爱情的。之前已经以为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不过现在有些动摇了。其实,看那么多美丽的剧集,每每为此哭泣欢笑,就是因为心中还是由那么一块角落的。对自己,是没有什么期许了,所以看着假扮的爱情,也觉得,别人的爱情或者美好或者凄凉,也是值得我为此动容。
     
    彩京,是其中最耀眼的,她不但是信君心目中最耀眼的,也是我眼中最耀眼的。普通的女孩子,却很明白自己的感情,也可以勇敢的面对,也知道要明确的表达,也自然的痛哭,也无邪的欢笑。可能自己想要的东西真的很难就这么得到,不管是东西还是人还是梦想,那么就在身处的环境里去找到欢笑吧。
    信君,在《宫》里是一个皇太子,所以他不懂得道歉,不懂得表达,总是冷冰冰,但一定是寂寞孤独的。直到23集,他才真正的会表达自己,可以把感情说给彩京听。所以,我也是一直也觉不出他帅,看到23集才一下认为他超帅。可以把自己曝露给喜欢的对方的人,就是超赞的。
    “在我的人生中,你是我见过最耀眼的人”,“在我的人生中,你是我见过最孤独的人”。彩京改变了皇太子的人生,“你让我觉得我之前的人生都是假的...你的出现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真实。”信君这样说。信君最终的告白,让我也憎恨,“怎么不早点就这样说呢?”一定是要有风雨的,甚至下了冰雹,才可以说;要丢失了,要抓不住了,想到之后就不能再活在一起了,所以害怕了,所以不得不说了。很多人可能到了终了也不知道开口,于是只能放任自己跌入深渊。
     
    然而,剧集,仅仅是一个想象的纯净世界。
    【详细】
    1041940
  • 李家强吠马俊杰
    2018/5/20 21:29:12
    到底是谁嘿咻了刘嘉玲?

    当张国荣,梁朝伟,梁家辉等一干明星走上街头为刘抱不平的时候,向太依旧只把leslie当成一个爱撒娇的中性人。

    成龙是能的,他并不像李玫瑾说的那样在大陆只会做混混,他还可以去当警察。

    事实上,港片的衰落就是因为在核心价值观的渲染下原本戏谑式的假不正经变成了令人鄙视的逗比,这很难说是进步,因为前者的現實和功利中包涵有希望和善良,后者的希望和善良中卻是

    当张国荣,梁朝伟,梁家辉等一干明星走上街头为刘抱不平的时候,向太依旧只把leslie当成一个爱撒娇的中性人。

    成龙是能的,他并不像李玫瑾说的那样在大陆只会做混混,他还可以去当警察。

    事实上,港片的衰落就是因为在核心价值观的渲染下原本戏谑式的假不正经变成了令人鄙视的逗比,这很难说是进步,因为前者的現實和功利中包涵有希望和善良,后者的希望和善良中卻是滿滿的现实和功利。

    90后是生于垃圾堆,长于垃圾堆,最终也必将死于垃圾堆的一代人。至于00后,10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中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20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详细】
    9382296
  • silence
    2011/5/27 20:53:39
    因为她属于那个时代
    记忆中的影像,最近想起来,幸有网络,再重温一遍。呵呵,很多不明白的东西也看懂了,想想小时候还真纯啊~ 好本子,好演员,好情感~导演在那个时代想透射出来给港人的希望~或许现在看来是缺点什么,像是炫丽的出台或是深切的让人激动的感情,但丝毫没有阻止为她打上一颗5星,因为她属于那个时代。
    记忆中的影像,最近想起来,幸有网络,再重温一遍。呵呵,很多不明白的东西也看懂了,想想小时候还真纯啊~ 好本子,好演员,好情感~导演在那个时代想透射出来给港人的希望~或许现在看来是缺点什么,像是炫丽的出台或是深切的让人激动的感情,但丝毫没有阻止为她打上一颗5星,因为她属于那个时代。
    【详细】
    4966140
  • Beth
    2010/10/16 3:00:26
    那个不再的香港
     想写的不是影评,不过的确跟《妙手仁心》有关。想写的是剧里的那个香港,那个有点模糊了的香港,还有此刻的香港。我没有看过二和三,一来从来不看好续集,二来实在不忍看Paul谈恋爱那么辛苦。如果看过,可能有更多的话说吧,anyway看电视剧是为了娱乐,此类评说亦属娱己。

        1998年,《妙手仁心》播放的年份,香港发生着多少事啊。这个香
     想写的不是影评,不过的确跟《妙手仁心》有关。想写的是剧里的那个香港,那个有点模糊了的香港,还有此刻的香港。我没有看过二和三,一来从来不看好续集,二来实在不忍看Paul谈恋爱那么辛苦。如果看过,可能有更多的话说吧,anyway看电视剧是为了娱乐,此类评说亦属娱己。

        1998年,《妙手仁心》播放的年份,香港发生着多少事啊。这个香港主权从英国转交到中国的第一个年头,人们踌躇满志“港人治港”。这个金融风暴一浪接一浪袭击香港的年份,金管局一再大手笔出手,并引来中央声援,“大陆”从未如此深刻地进入港人视野。1998年,疯涨几年的香港房市进入拐点,市场忧云密布。

        有意思的是,《妙手仁心》里的香港社会如此安定有序。第一个镜头描述的就是急救病人的场面,跟足程序、秩序井然、技术娴熟。同样的镜头在开头几集中出现了几次,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警察面对突发事件无不凭着专业素养充当定海神针,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保证所有事件都恰如其分地处置。连个人问题的处置都是,Paul面对背叛的妻子理直气壮要求离婚的事实,充分理性与自信,冷静分析认定自己没有在婚姻中犯错,另一方面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医生的职责。虽说资本主义社会的香港,出影视作品从不会高举***旗帜,贯彻***精神,虽说《妙手仁心》中几乎没有提到1998年香港的现实大背景,但看着这部剧,不能不让人对香港社会抱有充分的信任感,因为香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因为香港有一批不折不扣完成制度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理性与专业足以面对任何难事。

        吴启华从来没演过如此“正”的角色,在这部剧中彻底洗底。事实上,纵观香港影视剧,《妙手仁心》这样意含大关怀的剧也不多,少了很多港式无厘头,又不失可看性,或许这就是它是我破天荒喜爱的港剧。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我对香港的好感。等到十年后的2008年来到香港,街道上还跑着一样的大小巴,差不多的公屋里还继续住着一大部分香港人,商科的学生早早穿起正装举手投足初露专业风范,凡事首要“按程序跟进”,因为这个港人对许多事情抱着相对单纯的信任与相对大度的包容。我的确喜欢这样的社会,来自社会主义社会的孩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感到更多的安全感和温情。前两天一位香港学生说:“香港在文化上不知不觉变了很多。”我说是的,我也能感受到,理据的起点多少跟《妙手仁心》有关。

        凭什么“港人能治港”?这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大陆的逻辑是:人民是主人,当然是当家做主的人,因此虽然大陆人明显不如香港人在自我组织合作动员上训练有素,对这点倒是深信不疑。香港人不是,香港英殖民地是殖民时代晚期的产物,大英帝国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在上面顶替大清王朝加盖了一层英国统治机器及其本土办事人员。所以香港是世界上鲜有的从未反抗的殖民地,多少都存有对英国的好感,这在英国庇护下的百年,一如借来的百年,换得一个不一样的“香港”。当初时,英国人顶替了拖辫子的清人,将不列颠的制度一气搬到香港,和香港人一起跟着程序做事,再一齐效忠“英女皇”。既然都是“跟程序做事”,那就找个人“跟总督程序”做事吧,以此逻辑,特首出身必为公务员出身。如果说商人出身、只有短暂政府工作经验的董建华上任有政权交接的政治考虑,那么曾荫权全凭个人几十年不错的政府工作经验上位。为了保证顺利过渡,香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功能组别”,赋予各方面“专业人士”第二张选票的特权,虽然按“基本法”早该撤销,但直至2010年爆发“五区公投”功能组别仍稳坐泰山。对“专业人士”的倚重“群众基础”根深蒂固。“港人治港”很大程度上是专业人士治港。

        《妙手仁心》讲的就是一群专业人士的故事。他们各有各精彩甚至从中国传统意义而言混乱的私生活,但在专业领域内绝对地保持专业精神,信奉“医生-病人,警察-犯人”的配对分清职责井水不犯河水,与情理发生冲突时仍然选择“专业精神至上”。我也的确相信正是这种专业精神让700万人的香港成为世界上最有序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心地交给专职人士管,但一人一票的民主不是。专业精神造就专业人士可以从专业角度思考从工作对象的角度思考,但自动屏蔽从其他专业角度考虑问题,也难以把对立的医生病人警察犯人放到同一阵线来统合考虑整个社会。

        我想,看过《妙手仁心》的人一定对里面人物的规则意识印象深刻。无论公还是私,是讲求理性的工作还是感性的情感时,都会问:“问题在哪里呢?”再按照所出的位置来判断所负的责任,以责任评判应对与进退。如果在一己责任以外就释然,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该由自己担负起来,想出解决的办法。这种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专业化,极有利于责任范围内把工作做得完美。潜在的一个心理是:只做职责之内的事,担有限的责,尽量杜绝职责内犯错。曾荫权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2009年10月14日他在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泛民议员展示争取双普选的英文标语“Bow Tie Keep Your Election Promise”,曾荫权读着报告突然停下来喃喃自语:“标语的文法错了,单数动词应该有s。”实际是标语为祈使句,无需加s。作为一个正在宣读施政报告的特首,还是难以摆脱几十年公务员对细节的追求。想到曾荫权一再拖延民主进程,甚至公开表示不倾向在任内达成民主,这个金融风暴时运筹帷幄颇有功勋的资深官员想来是感到了超越“专业”的责任和压力,不如留给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吧。那么,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是什么呢?握着选票,把着香港社会的方向盘,要香港社会怎样走向哪里?正如所说,香港是个“行政吸纳政治”的地方,这套模式保证了过去港英政府的稳固统治,有行政没政治,政治的头脑在英国国会。的确制度很完备,港督走了,留下来的只是一架走了工程师的行政机器,机器要精密运转少不了维护,环境在变化少不了修补替换,香港怎么办?

        2003年7月1日香港破天荒出现几十万人大游行,其中包括了以团体身份出现的医生群体。要知道过去“专业人士”以团体身份绝少出现在游行队伍中,这次的缘起是对政府SARS期间处理不当而引起了不满。政府在跟足程序情况下的失职令医生无法行使职责,还人员受创惨重。同年队伍中的律师,也因为“二十三条”再次危及“司法独立”而参与其中。专业人士之中亦响起对政治的呼唤之声,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专业人士的质疑、争拗与困惑是那架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精密机器内部齿轮不咬合的表现。

        一直以来,香港教育训练的是怎样成为好的“办事人”,没受过“当家做主”的训练,更没人受过“特首”训练,有的是“效忠”。于是,从临近回归开始香港讲了很久“解殖”。说起解殖,“专业人士”很尴尬,这些“英式教育”下的精英,被殖民程度远远高于基层;奉为金科玉律的制度也很尴尬,它全然是舶来之物。更为尴尬的是,香港作为特区的身份决定他们还要与广阔中国内地划清界限。新出台的制度要怎样体现香港人主体性?董建华大力推广母语教育,结果被批得一无是处:香港学生怎么可以不学好英语?!比起更多地出入教会的中产及以上人士,打醮拜神的港人更能代表香港特色,更何况边境之外的粤文化早已染上社会主义特色。

        过去读好英文做公务员做医生等等是港人阶层上升的主流通道,一旦上升多少程度上便采纳西方行为方式,努力摆脱传统中国人的种种“老土”,并极力与下层划清界限。Joe的妈妈是卖菜的,出了个医生儿子使妈妈成为街坊羡慕的对象,另一方面Joe的“老土”亦即种种不符行为潜规则的行为常常是Henry等人玩笑的对象,Jackey的爸爸开中药铺开中药,虽不会英文没喝过洋墨水却一身西装领结,同是出了车祸Joe的妈妈拉他去酬神,Jackey的父母责怪她过去跟下层人士阿广来往学了骑摩托才导致车祸。虽然这样,Joe还是有资格笑话差人张创业的老土,从台词上来说张的语言相比几个医生也乡土得多。Annie和Gilbert姐弟的父母移民加拿大,对这双儿女在感情上的颠覆传统大体上只能放任自流。当Joe的妈妈知道儿子挑中个寡妇,只能干生闷气,最后听之任之,否则难逃“老土”的标签。回归后,“老土”的那班人时来运转。港英政府采取合作方式,而没有动摇新界宗族势力,回归后借着“解殖”风与中方力量土著宗族的力量借重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大力量。中资机构大量进入,及与大陆联系的增多也导致更“中国”的劳动力有了更多的机会。就连喝洋墨水的人们负责的对象也已经成了内地的“阿爷”,普通话不会说也要卷着舌头说。

        对于脱离底层的人们来说,说英文、不迷信、守规则等等都是香港社会阶层的标志,不可能再回头。而要维持身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好好为现在的负责对象尽责。都说大陆的中国人有力量破坏世界上任何制度,大陆的行事规则先天与英国制度相左,死守制度还是灵活处理完成职责?这莫过于对“专业精神”的最大考验。

        《妙手仁心》中大陆来的Amy是个有意思的角色,她利用第三者好处来到香港,自己的好朋友在香港沦落贫贱。最终她凭着努力,靠着Joe等人的接纳融入了群体。那时候,香港人在大陆人面前多少有优越感,在Amy这样的大陆医生面前可以扮演者教化者的角色。2003年SARS开粤港合作新篇章,钟南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得到肯定,香港医生对大陆医疗水平另眼相看。近年,随着港澳行的不断开放,大量有钱人来到香港购物让香港人认识到一部分大陆人有钱到咋舌的一面。而大学对内地优秀学生的开放、对他们留港的鼓励,让香港人见识到大陆学生学业工作上的优异表现,他们的见多识广也让人讶异。无论是传统社会中的“效忠”情结还是西方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都造就香港人待人处事上的谦卑,当两者混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内心难以遮掩的“卑微”感。对中产以上人士,当“专业精神”的基石被动摇,信心还剩多少?无怪乎,对英国的“解殖”很快又转向对大陆“殖民”香港的恐惧,“解殖”的对象还有一方。
        毋论解殖的对象有多少,“解殖”的核心问题是:香港人该站在哪个位置?某种程度上,香港人在经历着自信心危机,而如本不该怀疑一个人的价值,如Joe教Amy那样,这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香港社会总体上的趋于保守,经济起飞之后这些年香港社会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人们经历的变动少,大部分人都享受到了经济腾飞的好处因而倾向于维持现状享受成果,而对香港社会本身反思不够。再加上如前文所述,习惯上以所处“位置”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狭隘性,还有整体上教育对“个人意见”表达鼓励的不足,“勤力做事就可过上好日子”习惯想法的延续,以及效率至上任务中心的工作模式,消费主义至上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香港社会自由思想的茁壮生长和公议的形成,以至于无法形成有“香港人”鲜明标记的讨论空间。空失落。

        似乎话题扯远了,想说的是《妙手仁心》这个港人“专业精神”治港自信之下的产物在现实中逐渐隐退的状况,其中所描绘的社会我不知道是否存在过,于我个人而言是“那个不再的香港”。香港要避免沦为中国的一座普通城市,不是死抱殖民时代遗产,也不是兴奋或失落地空向往,而是不断地沟通、尝试、表达,从中塑造起自身独有的身份,那不是英殖民地的,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是香港自己的。这个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时代与社会,谁能说清楚将来呢?我的确对香港的未来开始担忧,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大陆人、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而是香港人对自身的迷失对未来的短视。作为一个大陆人,我为七一游行变成文艺游行而遗憾,我为一些人的政治“冷感”而遗憾,隐隐约约我觉得有过的机会错过便不再,可作为一个外人除了遗憾又能怎样。我不可能反对大陆人。本来,大陆人在香港的强势对个人是好事。
    【详细】
    39825071
  • 都令
    2020/10/27 22:28:17
    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大屠杀”
    死在肯尼迪汽车后座上的女人比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还要多(那个英国历史学家借着一些既有事实来曝光度) 对大屠杀的否认基于四个基本的判断:(女主提供的是一个否定大屠杀视角,从而来证明否定大屠杀不可取,大屠杀真实存在过,但或许大屠杀的后遗症不应被过分夸大,被作为犹...  (展开)
    死在肯尼迪汽车后座上的女人比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还要多(那个英国历史学家借着一些既有事实来曝光度) 对大屠杀的否认基于四个基本的判断:(女主提供的是一个否定大屠杀视角,从而来证明否定大屠杀不可取,大屠杀真实存在过,但或许大屠杀的后遗症不应被过分夸大,被作为犹...  (展开)
    【详细】
    12938215
  • 晚安陌生人
    2015/6/17 23:03:38
    总体还是不错了
    刚开始是家里长辈在看,戴瀚霆拿大刀准备劈人那个镜头,当时觉得挺搞笑的,就一直看着,才发现是从清朝刚灭亡开始的。在众多雷剧 神剧中,没有抗战爱情,也没有手撕鬼子这种桥段,唯一让我觉得不太好的是杨志刚,您说话能别一字一句的来吗,说快一点给人感觉会更好,当初演《江塘集中营》时相当不错。全局雷点有两个:一是戴天理脚筋被割断后居然能找到外国医生给接好了,二是剧末那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那图鲁演得很不错,老
    刚开始是家里长辈在看,戴瀚霆拿大刀准备劈人那个镜头,当时觉得挺搞笑的,就一直看着,才发现是从清朝刚灭亡开始的。在众多雷剧 神剧中,没有抗战爱情,也没有手撕鬼子这种桥段,唯一让我觉得不太好的是杨志刚,您说话能别一字一句的来吗,说快一点给人感觉会更好,当初演《江塘集中营》时相当不错。全局雷点有两个:一是戴天理脚筋被割断后居然能找到外国医生给接好了,二是剧末那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那图鲁演得很不错,老二婶也行。
    【详细】
    7502205
  • lulu
    2018/7/3 19:54:07
    心中的马兰花开了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电影《马兰花开》剧中人物胡啸,就是一位鲜活、有性格、能打动人心的人物,是该影片主题---“马兰花开” 剧中人物的一个成功特写。

    一丛油绿流天际,初夏马兰别样芳。电影《马兰花开》,是武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楫春,以武穴办事处百名党员“领百岗、诺百责”为故事原型创作,讲述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马兰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电影《马兰花开》剧中人物胡啸,就是一位鲜活、有性格、能打动人心的人物,是该影片主题---“马兰花开” 剧中人物的一个成功特写。

    一丛油绿流天际,初夏马兰别样芳。电影《马兰花开》,是武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楫春,以武穴办事处百名党员“领百岗、诺百责”为故事原型创作,讲述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马兰志愿回到家乡工作,为修高速公路,动员村民胡锡金拆迁看鱼棚的故事,反映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艰难性;更大的是展示了普通无职党员讲党性、顾大局、勇作为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武穴人抓党建、优服务、促发展的生动实践。而剧中人胡啸的转变过程:怨恨---发泄---感化---省悟,正是“领岗诺责”这项党建工作成果的缩影,也是该影片剧中人物刻画的一个亮点。

    怨恨

    一位贯穿影片全剧的人物---胡啸,男,一名无职青年,在大多数人们心目中的小混混,拆迁户胡锡金小儿子。几年前因姐姐家盖房子的事,认为村干部处事不公,凭着有胡姓家族撑腰,从此全家人对村里领导满怀怨气,并事事处处有意为难村里。

    发泄

    时值修建高速公路,胡锡金的看鱼棚列为拆迁之中,村两委几经动员,胡家就是不肯,并有意借此为难村干部。村书记马在全带人强拆,双方发生争执中,胡啸用木棍当场将马书记打致晕倒,并送往医院,胡啸也因打人被拘留。

    感化

    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马兰(孔莹虹饰)志愿回到家乡工作,刚到家就遇到这样一件棘手的事,不是马兰及时出面,还将发生一场马、胡两家户族大格斗……干群关系竞成僵局。从小立志当一名基层好干部的马兰,认真分析了这项工作根本所在,认为心存怨气的胡锡金全家人工作做不通,马书记即使是依法强拆,也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导致胡马两姓家族的矛盾上升。马兰思考再三,只有从解结、感化中入手。

    为了团结和依靠群众,拉近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马兰凭着自已对党的一片赤诚,从根本上去化解矛盾入手:登胡家门、去看守所探望胡啸,因势利导、促膝谈心、保释胡啸;修鱼棚、探胡叔,赔礼道歉;勇救失水小孩、钉党员牌,发动党员“领岗诺责” 、帮助胡啸找工作 等。

    省悟

    感恩苍茫大地,深爱故土家园;只因一点怨气,总会解开疑结。马兰所做的这一切,特别是马兰借鉴武穴市武穴办事处“百名无职党员领百岗诺百责”的经验,把村里无职党员的作用都发挥起来,让村“两委”从繁琐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事迹。胡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仅深深地感动了他、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感动了全村党员群众。

    心中的马兰花开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村第一书记马兰借鉴的“领岗诺责” 作法的带动下,胡锡金转变了,胡啸进步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转变了。胡锡金不仅乐意拆掉了自已的鱼棚,在曾是“钉子户” 胡锡金的带动下,那些党员观念薄的党员逐渐把村集体的事重视起来,不再看重个人得失,逐个签订了征地拆迁协议,在征求补偿上甚至有党员放弃补偿不要给觉得补偿不够的人;老书记改变了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胡啸也主动要求上进---入党,全村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的马兰花也开了!

    【详细】
    94831493
  • oscar杨哲
    2022/5/18 20:31:11
    身为总编剧出来聊聊

    做编剧,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体验生活。可以借工作的机会,接触到平日里接触不到的人。尤其这回的扫黑项目,使得我们可以走进监狱。我们会被搜很多次身,全身上下的所有电子设备都不允许被带入。黑老大们就隔着栅栏,等着我们。他们大多一开始不愿意张口,直到带领我们体验生活的领导,把一塑料袋橘子放在他们面前。这些曾经在监狱外头呼风唤雨,开着豪车住着别墅的人,此时此刻,在这个没有自由

    做编剧,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体验生活。可以借工作的机会,接触到平日里接触不到的人。尤其这回的扫黑项目,使得我们可以走进监狱。我们会被搜很多次身,全身上下的所有电子设备都不允许被带入。黑老大们就隔着栅栏,等着我们。他们大多一开始不愿意张口,直到带领我们体验生活的领导,把一塑料袋橘子放在他们面前。这些曾经在监狱外头呼风唤雨,开着豪车住着别墅的人,此时此刻,在这个没有自由的空间里,却会因为一袋子水果,而眼圈发红,放下防备。随着橘子皮被掀开,他们的往事,也会自然的流淌出来。

    刀疤和木匠,可以说,他们就是所有中国特色的黑老大的缩影。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去采访的地方,的确是某省的治安最落后的县城。这地方直到2018年,才终于到处都铺满了摄像头。而且即便如此,摄像头也轮番遭到破坏。你还没法抓破坏摄像头的人。因为这帮蒙面人都住在城中村里。这个城中村的摄像头就从来没有好过。这城中村一直说要拆。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但是一拆迁就有人躺推土机前跟你拼命。因为不好拆,所以当地,以及周边所有身上有案底的人,就都往那个城中村跑。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地治安不好,还有一些历史原因。当地有很多三线厂的子弟们,他们都是军工厂的工人后代。说白了,也都是有手艺的。回家去地下室接根电线,就可以造枪了。当地警察,是不敢一个人随便进城中村的。进去也都是一帮人一块进去抓人。当地人,也属于民风彪悍。我采访对象很广,我就问当地的路人,怎么看当地的黑恶势力。他们反问,我们这里有黑恶势力吗?没感觉有啊?治安挺好的啊。就是春节会死点人。因为春节的时候,车会比较多,路就容易堵。一堵车就会发生口角。一发生口角就会砍死人。

    所以我看到有人说,这故事里的细节太扯,太不真实的时候,我只能感叹,真好。那说明你生活的世界很美好。但毕竟阳光不会惠及每个角落。也请不要忘了,这么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了你们负重前行。

    我们在采访中,最感动的是一个小警察的故事。有个基层的公安局,里头有三十来个警察,每年春节大年三十,有一个小警察就会莫名其妙的失踪半天。他总会被人蒙面套头揪走打一顿,然后大年初一,就给扔回到公安局门口去。黑社会也不把你打成重伤,最多就是软组织受伤。他们就是羞辱你。因为你是这片地区,唯一一个天天和黑恶势力死磕的人。县城的大部分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加入了当地黑老大搞的P2P。加入之后一年可以利息百分之五十。而且,手续全部合法。毕竟,人家黑恶势力头目,在被扫黑抓了之前,人家的身份是守法公民。甚至还是荣誉企业家。当然,普通老百姓是没法加入这个P2P的。

    我一直在想这个基层的小警察,内心是什么样子的。他怎么想自己的行为。别人看他的眼神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只有你,会挨打?你傻吗?这个人肯定会有家人,家人会担忧他的安危吗?会跟你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没出息的儿子?为什么其他人能赚钱,只有你不行?这个人会有爱人吗?很有可能没有。毕竟他一点也不酷,更甭提金钱和安全感。万一,他有孩子的话,孩子会怎么想他?也许小时候会管他爸叫英雄,大了会叫一声“笨蛋”。

    这就是武剑的初始的模型。看到欧豪的表演,我很满意,因为欧豪的眼神里永远闪烁着执着。我们在屏幕上见过太多的警察,顶着“天才”“神探”的光辉。好像抓犯罪分子,就是手到擒来。好像破一个案子,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两三天的事情。如果那么容易,世界上就不会有黑恶势力了。毕竟黑恶势力都是多少年才能成长起来的。它已经渗透进了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腐蚀了每一处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剧里有个小情节,刀疤看武剑不爽,去他家捣乱,把所有东西都砸了。威胁一番之后,临走了,主动留下了俩人来顶罪。刀疤的说法是,我看到了俩人来砸你家,我是来抓小偷的。现在抓住了,送给你。贼喊捉贼,听起来很荒诞吧,但这帮人这么干,你的确没啥办法。你审那俩人,他们都是提前接受过律师训练的。是的,这些组织会聘请律师来答疑解惑。他们就是死不松口,你怎么能证明,这俩人是受刀疤驱使,来砸你家的呢?万一这俩小弟就是看你不爽,来跟你对着干的呢?而且,对这些小混混而言,坐牢就像是上班期间出个远差一样。他们没有学历,有的只是犯罪的前科。有些连户口都没有。他们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混黑帮,是他们眼里最有前途的职业。为了老大顶罪,半年之后出来,他们会捞到一笔奖金。在帮派中这简直就是镀个金。他们巴不得做这事呢。这就是黑恶势力难以铲除的深层次原因。黑老大不倒,就总会有人来替他们顶罪。

    而这种恶行,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家都发现,法律也对付不了黑帮。我们去跟黑老大聊的时候,最震撼的一句话是老大自己讲的。他说,他到后边其实已经懒得去跟一个一个小老板威胁了,那些小老板赚的太少了,没啥可分的。可是所有在当地开公司的人,都会主动找上门来,给他们百分之十或者二十的干股。大家只有跟这个老大合作,心里头才踏实。潜规则已经取代了正常的规则,这才是现实中最可怕的地方。有一天黑老大开着车,不小心轧伤了一个农民。他车上有现金,他打算取点现金打发一下农民。结果农民们认出了他的车,拖着被轧伤的脚,就跑了。没有人报警。这种事没人报警,警察也不可能知道。只有当黑老大倒台之后,关于黑老大做的恶,才会浮出水面。

    扫黑最重要的是要扫掉滋生黑社会的土壤。当然,黑老大的成长,离不开黑警。我们也采访了几个身在牢中的黑警。他们都是位居高职的人。一个个都非常擅长表达,对政策,对人情世故,那都是张口既来。让我挺意外的是,很多黑警,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确是心怀理想,满身的热血,穿上这身警服的。但是黑恶势力,总会挖到你的弱点。尤其是能做到暗中控制一个县城的黑老大,那绝对不是靠着好勇斗狠,他花的最多的心血,其实是在观察你的弱点。而且有些弱点,对老百姓而言,对屏幕前的你而言,你都觉得,这些不是事。不就是个孩子上什么小学么?屁大的事啊?而且那种小县城,有啥好学校的?但是你邻居的孩子上了啥国际小学,回来念叨几个英文,你孩子一直啥英文都不会,你老婆一顿对你的唠叨,你心底里就会有委屈。毕竟,警察的收入就是这么低。直到有一天,黑老大跟你说,他帮你已经把学费交了。而且他也不需要你干什么。你也就渐渐的宽慰了。好吧。反正其他人没准也收了。我也就默默收下吧,这样我老婆也就不会唠叨我了。又过了几天,黑老大过来求你帮个忙,有个小混混偷东西被抓了,能不能给放了。你又觉得是个小事。在还了上次的人情之后,他们总会让你欠下更多的“人情”。直到,有一天,你会为了隐瞒自己犯下的错,犯下更多的错。人就是这么一步步的,滚到了悬崖的边缘。所以,不忘初衷是最难得的。一名扫黑英雄跟我聊天的时候,反复的念叨一句话,做警察,得狠心。爱情,友情,恩情,哪个都能要了你的命。

    普通观众眼里,这是个破案片。但在我眼里,它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性的展示的舞台。破案只是一种类型片的手段,最后吸引住大家往下看的,其实是这些鲜活的,真实的人。即便是黑警,心底里一直不为他自己的行为后悔吗?不,他的后悔,远超大家的想象。他自己不知道这是个末路么?他知道,他每天都在祈祷着,早点结束这一切。同样,黑老大们,也只是每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中么?他们也有着复杂的一面。故事中木匠的原型,他的床头永远摆放着一本书《省委书记》。他是个初中文化的人,但是你听他聊天,你绝对猜不出他是个文凭不高的人。一问,人家是自学成才的。他比大多数人都努力。他心底里是有着燃烧的野心的。刀疤的原型人物,有好几个。其中一个,就喜欢看金庸小说。他第一次打架坐牢,是被人欺负,他心底里最恨的就是欺负他的人。但是他后来变成了一个欺负别人的人。故事中刀疤其实是最多面的,他是一帮小弟的大哥,但却被刘震的一声怒吼吓得手直哆嗦。他是靠收保护费发家的,成长为黑老大之后,最努力摆脱的就是收保护费的历史。但是他无法阻止手下继续收保护费。他想洗白上岸,让手下兄弟们都过上光明正大赚钱的生活。但是他又很无奈,他自己只配打打杀杀。他猜疑弟弟,又依赖弟弟。他儿子也想成为他,但他教儿子最多的话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正经职业。这些黑老大在被抓之前,在一帮小弟的鞍前马后的包围中,在跟领导上级的觥筹交错中,都以为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当成为炮灰的时候,他们也就明白,自己一开始踏上的就是穷途末路。我采访这些人的时候,他们也就三十多岁。他们最多也就风光了十年。然后后半辈子都要在监狱里度过。

    其实我们搜集完素材之后,最麻烦的,还是怎么整理和串起来这些素材。讲故事分两种办法。比如我来描述一根萝卜,我可以从萝卜根开始讲起,一直讲到萝卜尖。这特别适合《浴血黑帮》那种情节的片子。它的时间跨度很大。它娓娓道来,把黑老大的成长,包括黑警的堕落史,都能讲清楚。但它不是扫黑,它就是黑帮的史诗。文陆阳出场最后一集,然后这片就可以结束了。也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萝卜直接切开,夹起来一大块,让你直接看萝卜瓤,你感兴趣了,我再把萝卜慢慢拼一起,一点一点让你了解,知晓整个萝卜的全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它是在扫黑的范围内,在讲故事。但这就比较考验观众。因为你猛的看了一块东西,它和你认知中的萝卜不是一个样子,所以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玩意?尤其是在这个,抖音快手横行的时代,大家习惯了,只能保持十五秒的注意力。我觉得不是萝卜,我就掀桌子,我就骂厨子。对此,我也没啥办法来解决这个坑。我只能说,我们这片,面对的还是稍微成熟一些的,有耐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众。整个故事看完,大家再去看开头的第一幕的戏,就会完全看明白我们的呈现。

    反正做这片挺不容易的。有多么不容易,我回头再发我微博上。这篇就专门写写剧作的问题就够了。这片完成了很久,我有一天,陪我们娃,教他儿歌《孤勇者》,她听不懂所有的词的意思啊,我一句一句给他翻译成大白话。翻译的时候我就想起来这部片,翻译完了,我也满眼含泪。

    仅以本片献给所有那些,在人生某一阶段的黑夜中,倔强独自前行的人。黑夜总会来,也总会过去。

    【详细】
    144044287
  • 独孤力命
    2021/2/21 8:24:53
    人类给AI的最后一课

    I don’t envy you the decisions you are gonna have to make. And one day I’ll be gone, you’ll have no one to talk to. But if you remember nothing else, p

    I don’t envy you the decisions you are gonna have to make. And one day I’ll be gone, you’ll have no one to talk to. But if you remember nothing else, please remember this…
    --Harold Finch to ‘The Machine’, Person of Interest, Season 4 Episode 11, If-Then-Else

    现在才看完POI,晚了点。但我也不说相见恨晚,因为2011-2016年的我,还写不出这篇评。

    五星打给最后两季提出的问题,但剧作本身可能不值。且不说第五季这个断尾求生的壁虎样实在猥琐,100多集下来,套路和鸡汤的含量也嫌过高。它既不真实,也不深刻,单集完成度还经常令人直翻白眼,但奇迹般地,吃下这锅大杂烩之后,所有的缺点似乎都可以原谅了。

    POI的不真实是题材和设定的原罪。隐藏的AI、黑客富豪和前任特工,就是现代背景下的神灵、法师和骑士,从根本上说,它就是一场场决斗和斗法。按照真实世界运转的规则,The Machine绝无可能是一个人造出来的, 调动资源、伪造身份,当然也不是光敲键盘就可以。POI选择了使用“魔法”,也就不能给观众增加什么“知识”和“洞见”,但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介于真幻之间的童话,永远会讨人喜欢。

    POI的不深刻,在不真实的基础之上,也是无如之何。都这样了,再不灌点鸡汤,就成了真的神棍阴谋论。于是第一季开场,勾出主要人物弧光的是Reese的画外音:

    When you find that one person who connects you to the world, you become someone different, someone better. When that person is taken from you, what do you become then?

    而到了第五季,首尾呼应,以The Machine的口吻,用Root的声音说出来的“剧终金句”,也不过是:

    Someon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learned anything from it all. So let me tell you what I learned. I learned everyone dies alone. But if you mean something to someone, if you helped someone, or loved someone, if even a single person remembers you, then maybe you never really die. And maybe this isn't the end at all.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中国古人说过,迪斯尼动画片也说,搁在类型剧集里已经够好。问题在于,一部出现了超级人工智能,而且由此构成剧情主干的故事,为什么从头至尾,总要说这样主旋律的人类经验?叨叨这些真能算科幻片?

    但POI在概念上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在这里。Procedural drama的形式和科幻核心设定的拔河,反而逼出了影视中很少见的、对人与AI之间关系的扎实思辨。故事的展开是在一个近乎现实的环境中,于是,它不能随手就召唤出全知全能的AI之神或者图灵测试满分的机器人,倒要费心费力地去描绘AI是如何被创造的,人类的价值观、人类社会的现实,又能对它造成何种影响。当然,为了接受度和表达的方便省力,它动不动就要说起那些关于人性、生命和爱的老生常谈。但就算这样,它在这个问题上思考的力度,也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同类作品,可能还要包括它的亲弟弟,(玩脱了的)《西部世界》。

    POI以一种细致的笔触描绘AI的变化和迭代,人类的设计、修改,它的自我演化。Harold Finch所创造的这个神(同时也是他的孩子),这台机器(The Machine),本身拥有一道弧光,而这弧光又和剧中主要角色的弧光交织缠绕。经验、信念和行动,塑造了人,也塑造了机器。但从始至终,相似性从来没有简并为同一性,观众不断被提醒,人工智能是通过数据观察世界,凭借算法作出选择。即使当它拥有了人类形象的代言人,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比喻和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显形。

    这种手法的困难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样做,相当于试图用非技术的语言来解释抽象概念,提炼出人类和AI作为适应性系统,如何相似又有何不同,两套描述之间如何对应翻译。记忆、学习、信念、偏好,有人类的版本,也有机器的版本。此类联结难搞又不讨巧。POI不是科普,当然还是浮光掠影,很多时候,仍然过于拟人化:无论如何,观众是人,也更容易接受TM作为一个“人物”的“心理”。初生的TM对它的admin竟然有印随效应,这不是人工智能,而是生物智能的出厂配置。给自己找妈、开口喊爸爸什么的,仿佛家庭情感片里的早慧小孩。但话说回来,把人工智能类比为孩子,不是科幻,根本就是科学(史)。当Finch教TM下象棋,教它规则,也教它观察的时候,POI简直是把图灵的《计算与人工智能》给演了出来,而它并不未来感,甚至有点复古的风格,又特别适合用来表现这个AI的历史原点。我辈的宅魂如何能不熊熊燃烧啊。

    所以,就算再多煽情鸡汤从屏幕上滚过,还是忍不住要原谅这种拟人化。如果把关于超级AI的思想类比成宗教,这一款的anthropomorphism,也是不能没有。“奇点”将至未至的时刻,晨星闪耀的黎明,其实有最多可能。编日头升起来之后的故事,反而容易躺回自古以来的隐喻里去:人和神,族与群,压迫反抗天启末世,如是而已。

    晨光熹微中的POI,思想张力体现为Finch身上的究极矛盾:他创造了一个超级人工智能,热爱它,保护它,又不确信自己应该这么做;他是一个人文主义的标杆样本,把人的价值、人的平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又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或者任何机器,能一直严守他灌输给TM的那些道德准则,于是永远担忧对AI“神力”的滥用。更有甚者,在个体和greater good之间,他自己都摇摆不定,前后矛盾。很长时间里,他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态度,视AI为异类,认为它们只应该是单纯的工具:”our moral system will never be mirrored by theirs because the very simple reason that they are not human” (S04E10)。

    作为超级人工智能之父,Finch人类中心主义得不像话。于是自然有机器的信奉者Root出来反对他,说人类才是bad code,机器临世是无法抗拒的未来,被束缚的瓶中精灵TM不是工具,而是比它的创造者还要够格的主体。POI主线最激动人心的发展,在我看来不是两个神的战争,而是Finch和Root最终在一个(可能更靠近前者)的中点会合。虽然这种妥协多半还是“邪神”Samaritan逼出来的,但用三季多的(主线)时间,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交替推进,也算对得起这题目了。

    一脚插在现实的泥里,还要想象没有先例的东西,自圆其说很难。POI到最后,有点编不下去了,但意思还是完整的。第五季首尾TM的独白,暗示这是一段回忆。两分钟的巧思可能就拯救了一部剧。推而广之,这充满了机器视角的闪回镜头的整部剧集,都可以看作是TM的回忆。POI也就成了超级人工智能的教育小说,《TM的学习时代》(《西部世界》是《Samaritan的漫游时代》么?还是已经跨入为师时代?)于是,鸡汤也能当科幻的原料。POI主线人物的套路里,调味下得猛,风华正茂的百合两鬓染霜的基,一摞便当里装的都是四菜一汤的生离死别。主线的发展和结局可以用来设问,人类经验对人工智能来说,有没有价值?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

    So let me tell you what I learned. 大概有很多投入的观众在POI的结局处,会觉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TM回首往事,会发现它的“父亲”没能坚守自己的原则。Finch为自身立法,但终于在一步一步挣扎中后退,然而即使在濒临黑化的心碎时刻,也还没有忘了再挣扎一下(I need to decide how far I'm willing to go, how many of my own rules I'm willing to break to get it done. S05E10)。这个人类智慧和美德的标杆,在越来越困难的境遇中,没有放弃自洽,但也无法做到自洽。他想要达成的目标超出了他的能力,或者从更“算法”的角度来说,他给自己设置的这个优化问题,目标函数和各种约束条件(内在的和外在的)合在一起,已经没有了可行的解(就算目标函数再舒爽,约束多了也会变得ill posed不是吗)。

    而他也是一步步被逼到山穷水尽处的。第一季里,当AI的主题没有显露,主要的剧情矛盾还围绕着法外执法的各种伦理难题时,Finch曾说,A good friend once showed me that, even with an intractable problem, one can still find a way to do the right thing (S01E22)。那时候他还有信心(或者说余裕)解决intractable problem。再往后,他只能说I would call it the best I could do(S03E23),甚至对自己过去的决定流露出悔意(Had I known what we'd be up against now, I might have handled things differently. S05E01)。

    TM继承了Finch纠结的“人格”,给自己设下重重限制,于是“父亲”的绝望,“孩子”终有一天也要面对。第四季结束时,连Finch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创造是真正的生命,因为他和TM之间,有了这样的对话:

    The Machine: [on a Laptop screen] Father. I am sorry. I failed you.
    Harold Finch: We haven't failed yet.
    The Machine: I didn't know how to win. I had to invent new rules.
    Harold Finch: You had an impossible challenge. One I never programmed you for.
    The Machine: I thought you would want me to stay alive. Now you are not sure.
    Harold Finch: That's not true...
    The Machine: If you think I have lost my way, maybe I should die. I will not suffer.

    这对话煽得一手好情,但拟人化之外,也真带出一笔人类经验和算法视角的同构。TM发现不修改问题本身,就不可能找到解,它必须放弃某些约束,在原则上妥协。在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上,它的确失败了。

    这真的是超级智能会遇到的问题吗?如果它有更多的资源,更强的力量,难道不是可以碾碎优化目标函数途中的一切障碍?有很多关于AI智能的想象的确是这样的,但相反的答案也未必不对。平行空间中另一位纽约市民说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现实中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说过,如果人们不觉得数学简单,那是因为没明白生活有多复杂。如果人工智能最终也要为自己立法,给自己寻找目标,解决那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任务的难度,也许会与它的能力一同增长。说到底,Finch遇到的,不正是这一困境吗?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写道:“因为我们最大的恐惧和我们最大的希望一样,再大也不会超出我们的力量,我们最后总能战胜恐惧和实现希望”。这位忧郁的作家其实又是多么乐观啊。但作为智能体的人类和机器,真的有这种幸运吗?

    不过,这段对话里,打着马虎眼就越过了一道鸿沟:一个有目标的系统,承认失败,不代表就会质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简单的程序不会,但人很可能会。为了塑造TM这个“人物”,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人类的自我意识偷运进来。当然,一个能执行复杂任务、能在复杂的背景下理解原则、权衡取舍的智能体,很可能必须具备反观自身的能力。人类的自我厌恶、自毁倾向,或许正是成功的副产品,而Finch一遍遍精心设计TM的目标和价值系统,大概也把他的“孩子”带进了同一个困境。它的自满和天真被“成年人”的无力感取代,而一个想要自杀的超级人工智能,当然有了即使是它戒慎戒惧的“父亲”也无法否认的人性。

    这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或许,要看是从人类还是从AI的角度出发。人类的“进化”是这个物种摆脱自然的宰制,用符号掌握世界,逐渐获得对自身和环境的控制权的过程。所有文明的神话,不管多么优美,背后都是无力和恐惧,而所谓冰冷理性的科学,其实代表着掌控和安全(或许还有与此伴生的狂妄)。在人类看来,从有限性中挣脱出来,就是获得永生、不动摇的自制、毫厘不差的计算能力。这是人类所理解的进化方向。而人工智能,人类的精神后裔,是从理性胜利的顶点,没有黑暗的白昼里诞生的,如同雅典娜是从宙斯的额头里全副武装跳出来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毫不费力地拥有了人类作为个体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好像潘多拉得到诸神的“礼物”,AI也从它的创造者这里得到礼物:数据、算法、学习法则,人类所能描述的最准确的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但与此同时,它在“学习时代”里,很少受到真正未知的检验。AI既是神也是孩子。对它来说,“进化”的方向或许正好相反,它需要走出温室,试着解决没有答案的问题,学会在面对intractable problem的时候,还如何继续行动,find a way to do the right thing。

    在POI的主角里,如果说Root与“机器”最亲近,Reese就对它最漠然。他干脆就说过,自己压根不相信什么机器,只是相信Finch而已。他身上也有最深重的“有限性”,出场第一秒就在“向死而生”。但结局里,是核心系统正在崩溃的TM陪伴Reese到最后一刻。那一幕或许表明,通过亲历“死亡”,TM终于真正理解了人类有限性的生存经验。此刻它或许也可以说,I know what it's like to look for a definitive answer, even when you know that none exists (S04E02)。而作为自我立法、自我驱动的适应性学习系统,人工智能或许会获得比人类更大的能力,却未必能逃过这种生存经验的同构。 而这大概也是人类能给AI的最后一课,最后一件“礼物”。

    当然,这是我凭个人偏好从POI里榨出的东西:一种后人类的人文主义。但就冲着它给了我这个过度解读的机会,它就算不是经典科幻作品,也该在候补席上有个位子。而2018年的我,对POI一无所知,好像就给它写好了一篇TM视角的同人。我此刻的心情,特么也真很复杂啊。


    【详细】
    132687480
  • 百户文青
    2018/10/1 19:58:12
    这是什么社会?随地尿尿的画师竟然一夜爆红?!

    这些天企鹅家上了一部网络电影,叫《画师》。百户人对画面阴暗的破案类片子一直有所抵触,但听说这部片子的成本才花了几十万,却还能有不错的口碑,于是好奇地坐下来。没想到,百户人竟然静静地看完了,请注意,整个过程没有1.5倍速哦。我只能说,从吸引观众的角度看来,《画师》赢了。

    坦诚地说,这片子制作不算特别精良,没有明星,没有小鲜肉,场景道具都比较简陋,毕竟才花了几十万哦。导演应该跟石

    这些天企鹅家上了一部网络电影,叫《画师》。百户人对画面阴暗的破案类片子一直有所抵触,但听说这部片子的成本才花了几十万,却还能有不错的口碑,于是好奇地坐下来。没想到,百户人竟然静静地看完了,请注意,整个过程没有1.5倍速哦。我只能说,从吸引观众的角度看来,《画师》赢了。

    坦诚地说,这片子制作不算特别精良,没有明星,没有小鲜肉,场景道具都比较简陋,毕竟才花了几十万哦。导演应该跟石家庄有仇,否则不至于把石家庄拍得这么雾蒙蒙、这么惨淡、这么阴暗。其实百户人十几年前去过石家庄,好歹一个省的省会,不至于这么寒掺。但跟《一出好戏》似的,《画师》讲述的故事里面藏了好多隐喻和讽刺,让人心有共鸣。

    《画师》的主要人物不多:一个落魄的画师、一个执着的经纪人、一个说着谎言出来卖的小姐、一个单纯莽撞的出租车司机、一个唯利是图的皮条客,对了,还有一个拍卖行的美女销售经理。除了美女销售经理,其他人都差不多是名副其实的底层。这次的演员选择也确实满底层,看看画师,看看经纪人,感觉都没有多少文化圈人的气质,有点汗。

    画师一直火不起来。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起了轻生之念,他准备雇凶杀掉自己。在雇凶之前,他买了一份保险,受益人是一直支持自己的经纪人兄弟,可能想着得给经纪人兄弟一些回报。但一夜爆红以后,他夜夜笙歌,和经纪人兄弟竟反目成仇,进而演变成一场凶杀案。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现实中也有很多这种情况,让人唏嘘。

    经纪人好不容易运作来一次拍卖机会,别人作品百万起卖,举牌踊跃;画师的作品10万起拍,却无人问津。画师一怒上台,对着自己的作品撒了一泡尿。莫名其妙,第二天这幅画竟卖出去了,1000万的高价!画师火啦,以一种无心插柳的炒作博眼球方式。现实社会中的网红,很多不也是这样红起来的么?唯一一点小遗憾,撒尿方式有点恶俗,百户人倒是想建议编剧把撒尿改成血祭,试想拍卖会上,画师一怒上台,割腕淋血,伴随着观众的大声尖叫,可能带来的冲击力会更大。

    一个号称是为弟弟治病而出来卖的发廊小妹,看起来清纯,“跳一跳”、“转几个圈”,面对跋扈客人只能屈从。真的,现实社会中能有几个人能完完全全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种清纯与弱势,成功地吸引了直男癌司机,他爱上了她。听了她的故事,看到她进妇科医院去流产,看到她被客人欺负,单纯莽撞的司机瞬间大男子主义膨胀,他要赚大钱来帮她!于是,司机接下了皮条客转包的杀人任务,踏上了不归路。影片结尾,观众才发现,发廊小妹竟然是已婚妇女,还有个儿子,从头到尾观众也没看到她弟弟是啥样。我的天!这就是直男癌司机的所谓爱情,飞蛾扑火,换来的竟然是一份虚伪。这一刻,百户人的心有点痛。

    皮条客,市井小人物,习惯于见风使舵,总喜欢精打细算地占些小便宜。接下杀人任务,却精明地将任务转包出去,这中间都能赚不小的差价,精明可见一斑。其实按照皮条客的性格,他不一定敢跟踪绑架犯到废弃工厂,不去废弃工厂就不会死,但编剧最后还是安排他走入黄泉,一生精明,最后反被精明所害,一定程度上,他的死,正是源于他自己的转包。

    好电影会给观众以共鸣和思考,《画师》做到了,故事精彩,有深度。如此小制作的网络

    电影,不容易。由衷希望这部片子的票房收入能火,让导演多分点收入,下次都投点钱拍部更牛的!

    【详细】
    96801393
  • 用户784617734
    2014/7/20 17:30:21
    写在2014,是给小时代3看的。
           这篇影评是有点矫情了,lz现在要上大二了~这是去年高考完的暑假里写的了,回顾下一年前写的东西有的地方是挺幼稚,不过当时被删影评确实是“出离愤怒”了噜所以才啰里八嗦写了这个~
           评论里有的人直说我矫情啊,写的烂啊什么的,我虽然说
           这篇影评是有点矫情了,lz现在要上大二了~这是去年高考完的暑假里写的了,回顾下一年前写的东西有的地方是挺幼稚,不过当时被删影评确实是“出离愤怒”了噜所以才啰里八嗦写了这个~
           评论里有的人直说我矫情啊,写的烂啊什么的,我虽然说说自己玻璃心,只要不动辄爆粗,给我批评建议什么的我都是完全接受的没那么脆弱,也谢谢那些帮我喷水军的人(??????ω??????
           今天也被盆友圈刷屏了这电影,我一定会尽早找到资源然后看完再回来的!!


    ------割割------以下正文--------------------


           今早一觉醒来,收到豆瓣发来的“你发表的关于《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短评,因为含有广告或垃圾信息,已被移除。”的信息。
           不得不说这让我很气愤,我写的原评论是“一星一星就一星,打我打我打我呀”,是挺不负责地戏谑调侃,印象里有43个赞。现在我冷静下来想,那条评论是13年写的,当时小时代3的短评「恶评」大约几十条,出于无聊,我宣扬了网络暴力,给出了上述这条评价,诚然,我还没有看过电影,差评给的太早。确实确实,不客观不负责在我,然而,这句不客观不负责不带脏字的评论,并没有被删除的理由。
          「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那我的话语权呢?
           所以我很好奇,当下是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且本人并未有任何反动言论,仅仅是句调侃,也要遭受「移除」的命运?我以为豆瓣也算是可以容纳大家意见之地,看来是我想象得太天真了一些。这样一个国度,烂片横行而旁人指点的手臂被斩断,低俗文化肆虐而几句批评的言论鲜有例外地被屏蔽,好的电影却常常输给了可怜的投资,跪倒在审查的奇葩与宣传力度的薄弱面前难以爬起,那么我真的很怀疑,我们还能在荧幕上收获什么?难道真正的实力或者制作者个人对获得大众内心深处共鸣的欲望,在金钱、名声面前反倒成了银样镴枪头?高考已过一个半月,还记得老师说过,我们国家没有真正的当代思想家,因为,任何思想之所以还能存在还能被我们知悉,是因为它已经被绑缚在大背景的牢笼里,在既有的牢笼里跳跃,安稳平坦,也注定没有笼子外面的自由人跳得高。所以,当我在电影《熔炉》下面的热评里看到「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时,由点及面,细细想来,不由心寒。
           那么我胡扯几句电影。
           首先我看过原著,因此那些以「没看过原著你懂个屁」为武器来叫嚣的人可以停止攻击。其次我认为看没看过原著,不是那么重要。如果说那就只是拍给买GJM账的粉丝看的,我承认,有人也讲过了,他的电影也确实是不需要大家都喜欢的,只要迎合那部分目标群体的口味就足够堆砌他的金山银山了。我是认为如果一部电影单纯只是拍给看过原著的人看,或者说,只有看过原著的人,才能将原著代入电影加以理解,而一个门外汉对着银屏就只有茫然不解的份,我想这部作品应该不算成功。难道非要看过托尔金的小说方可斗胆看魔戒?我说《教父》这电影不错难道意味着看过它的人都看过马里奥普佐的原著吗?相对成功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之流,是在原著的基础之上删改添加,使电影更具张力,而不是需要原著加以辅助来理解消化,我倒是知道“一部不错的电影观众看过之后仍嫌不过瘾怒补原著”这样的例子挺不少。
           当我看小时代1的时候,我就惊诧于剧情的绵软无力、上下剧情起承转合的生硬、大量旁白的冗长无趣以及演员的无理取闹嬉笑怒骂,说它是一部时装秀我想并不过分,不过是在奢侈品的横流中添加了所谓亲情友情爱情的色彩,牵强附会,无力苍白。当演员因为空有好皮囊却素养欠缺,内心活动不能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大量运用独白借以表达;当剧情空泛却又不得不凑满4集的时候,就要浪费好多镜头语言,把取景框对准那些运用我做语文阅读分析时的大脑都想象不出来有何深意的景象/广告赞助。就是因为太空了,对话里的一句要延展成两句,造型要多一些,这样精神内容就可以少一些,连撕逼都要分成两片,一半一半撕。要把人分为几等,贱民一脚踢开,金字塔顶就是伟大不可一世的作家这个圈子,在这里,顾里女王一般都是高高在上旁人不得近身,偶尔,黑历史被炸出来,尽管遭人鄙视唾弃一番,低下头来消停一会摇身一变仍旧是坐在第一把椅子上的女人……所以这样的剧情,通篇奢华有什么用。所谓奢华是向外求胜,教养是向内求安(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I3MjQxMw==&mid=200057571&idx=2&sn=9a15e17dcabdd4f310cb15f00d0eb25e)我希望电影中能更多地传达一些非奢华的思想,还有那些水军在下面喷我的,语言文明的其实都还挺好,有的上来就问候父母,不知从电影中学到奢华没有,教养反正是一点没学到。
           
           至于2、3两部,我没有看就评了分。一定会有说我不客观,是个傻逼。我当然知道不看就评分是不够客观的行为,但人是有判断力的,我有八九分的把握,下一部、下下一部,并不会有大的提升,难道短短数月,一个人的执导能力就会突飞猛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会,但是,融合商人与文人的身份、聪明狡黠善于洗白、没有空闲时间研究电影拍摄野心倒是很大、已经用《爵迹》铺排好自己的暴发之路的郭敬明,不会。这,也可算作是我最为偏颇有失公正之处。
        
           尽管大肆吐槽了一番,但我仍然希望银幕上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没有什么比听到用我们母语亲口念出的台词更能让人血脉喷张的事情。逞口舌之快并没有大的意义,耍嘴皮子的人,也许会有狗屎运活得如鱼得水,但是,终究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终究是比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还要渺小的存在 :)
           轻喷,理科生,玻璃心~~

           20140720 十八岁
    【详细】
    67483229
  • 老许看电影
    2022/9/11 11:12:36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感

    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都是女演员扮演,所以前期在书院读书的戏,两人同窗之间的惺惺相惜和默契都显得很自然。尤其是在书院中学生跟着老师上课“唱”诗的场景很有古韵,还原我想象中古代人读书的场景,诗原先就是被唱出来的。虽然人工布景舞台感很重,但取景构图模仿中国画,所以依然很有古典美。十八相送拍得很精彩。后半段,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后去祝家提亲,祝父却先一步答应了马文才家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都是女演员扮演,所以前期在书院读书的戏,两人同窗之间的惺惺相惜和默契都显得很自然。尤其是在书院中学生跟着老师上课“唱”诗的场景很有古韵,还原我想象中古代人读书的场景,诗原先就是被唱出来的。虽然人工布景舞台感很重,但取景构图模仿中国画,所以依然很有古典美。十八相送拍得很精彩。后半段,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后去祝家提亲,祝父却先一步答应了马文才家的亲事。梁山伯此时还不知道马文才的事,一心欢喜来找祝英台。而祝英台虽然喜欢梁山伯,但已经明白两人今生缘分已尽。所以当梁祝相见时应该是多种情感交织,但导演这里表现的不是很好。两位女演员表演的已经很好了,但就是因为是同性,所以梁祝之间没有爱情的感觉。之前同窗读书时,祝英台对梁山伯暗生情愫,还是有小细节刻画的,但少了梁山伯对祝英台产生爱情的刻画。当梁山伯知道了祝英台是女儿郎到两人见面时梁山伯又得知祝英台许配给马英才了,两个人当场就哭的死去活来。但由同性之情到男女之情,这中间完全没有过渡,所以两人见面即分手的戏显得非常生硬,最后草草结尾。

    【详细】
    14642471
  • 2017/10/28 16:12:41
    吐槽篇

    第一集哇,题材不错!以为只有女主会做梦,男主竟然也可以!第二三集哇,警察也会做梦,厉害了,中间一定有联系!第四五六集看到李钟硕揭穿了,那个家暴大叔穿上鞋的脚印和证据里的脚印一样时,一群人恍然大悟,笑了,哇,好厉害!前期调查竟然都没人发现!第七八九十集看到扫地机器人沿着血迹掉到窗户外,调查警察没有一个发现的,最后找到机器人,竟然就能证明,演技还不错的小哥哥没杀人!!!哇,逻辑真棒!以上,三星就

    第一集哇,题材不错!以为只有女主会做梦,男主竟然也可以!第二三集哇,警察也会做梦,厉害了,中间一定有联系!第四五六集看到李钟硕揭穿了,那个家暴大叔穿上鞋的脚印和证据里的脚印一样时,一群人恍然大悟,笑了,哇,好厉害!前期调查竟然都没人发现!第七八九十集看到扫地机器人沿着血迹掉到窗户外,调查警察没有一个发现的,最后找到机器人,竟然就能证明,演技还不错的小哥哥没杀人!!!哇,逻辑真棒!以上,三星就是给里面几个可爱大叔的,还有强行加上去的记者道德论和律师道德论的。不要韩国拍什么韩剧,我们都说好ok?这个剧情逻辑放在中国悬疑剧里也是要被骂死啦。

    最后,这个逻辑还是比手撕鬼子正常很多的,男二的肌肉,和配角小哥的哭戏,我还是能吃个几集的……

    ————————————————

    好吧吐槽完我就再也没看过……

    再见吧您嘞。

    【详细】
    8890387
  • 站在楼顶打飞机
    2012/5/17 7:48:47
    Made in China
    看过导演早期的类似作品,当时一笑而过,仅仅记得有那么一个带点黑色味道和喜剧色彩。时隔两三年再次在网络上看到还是该名导演的新片《最后的枪王》心中不乏有些惊喜。片子隐约溢出北野武式的冷暴力,盖里奇式的暴力喜剧,昆丁式的动画暴力等等,也许中国要出一部真正意义上富有黑色、幽默、加叙事上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等多元素的电影,至今未能见其形,至后也难能见其影,这个主要还是和制度以及市场有关,至少黑色暴力性调侃等元素
    看过导演早期的类似作品,当时一笑而过,仅仅记得有那么一个带点黑色味道和喜剧色彩。时隔两三年再次在网络上看到还是该名导演的新片《最后的枪王》心中不乏有些惊喜。片子隐约溢出北野武式的冷暴力,盖里奇式的暴力喜剧,昆丁式的动画暴力等等,也许中国要出一部真正意义上富有黑色、幽默、加叙事上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等多元素的电影,至今未能见其形,至后也难能见其影,这个主要还是和制度以及市场有关,至少黑色暴力性调侃等元素在中国是难登主流大雅之堂,更何况一个未入中国特有的“第?代导演”行列的青年人。平时搜罗了不少此类电影,电影百年,屈指可数能被人传为邪典的无非也才10部左右,就算是依葫芦画瓢,也难见经典。搬过了《石头》《赛车》之后,宁导也开始玩“男人的成长”--《黄金》,不再继续探索此类影片,这样看来,要出现一部带有中式味道的黑、幽、解构的影片可谓难于上青天……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也没期待能看到,就如同《复仇者联盟》被我朝翻拍,出现的英雄变成孙悟空,葫芦娃,吕布,林冲,董存瑞等英雄突然出现在一个中国导演酝酿了5年并投资20亿打造的中国特技大片一样,我反正不看好。我们这代人做不了的,不代表下一代人完不成,制度的更变只有快慢,没有一成不变,这就是历史,如同朝鲜的今天很像我朝的当年。任何的新事物总有鼻祖和先锋,鼻祖可以发明,先锋可以开拓,主流的第五代已经江郎才尽,至少90后已经不买账了,第六代还在奋力抵御欧美市场流入我朝院线的的商业大片,第七代,第八代……不知还有没有这样的称呼,青黄不接的国产电影市场被一个个雷声大雨点小的青年导演培训计划黑色幽默着,被“艺术至上”而矫枉过正的教学理念让一个个学院里的孩子流入电影工业化的激流中,玩特效,玩不过,玩想法,不准玩。我只能默默祝福这些暗涌,憧憬着他们能一直不懈,努力在这种恶劣环境里一直探索,探索出Made in China的邪典之作,至少,《最后的枪王》里我看到世界独有的红军元素,Made in China的红色摇滚插曲《游击队歌》,少年,加油吧!让华表不在是政治家玩的游戏,让百花真能齐放!
    【详细】
    543086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