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惊情影评

1511653
  • 般若婆罗密
    2006/2/15 22:38:39
    《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
    算来我什么资格评价这部电视剧,因为我总共只看了前40集,并没看完。但即使是这40回我也看得很不容易,是陆陆续续从天网下的。没能用其他方式看的原因想来您也知道:因为它被禁了。
    在这部电视剧里,慈禧太后、李鸿章、康有为,甚至袁世凯的形象以及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的描述都与我们从官方的教科书和学术书籍或刊物中得来的印象相差极大。但如果要说历史的真实,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部电视剧
    算来我什么资格评价这部电视剧,因为我总共只看了前40集,并没看完。但即使是这40回我也看得很不容易,是陆陆续续从天网下的。没能用其他方式看的原因想来您也知道:因为它被禁了。
    在这部电视剧里,慈禧太后、李鸿章、康有为,甚至袁世凯的形象以及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的描述都与我们从官方的教科书和学术书籍或刊物中得来的印象相差极大。但如果要说历史的真实,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部电视剧。
    片中的李鸿章无疑是被着力塑造的人物,不同于以往的卖国贼形象的是,这里的李鸿章是一个讲求实干,精于世故,老成谋国,苦苦支撑国事的偏于正面的形象:他为北洋水师的军费与朝中以翁同龢为代表的不解时艰、唯尚空谈的清流派争斗;耍了手腕,但顾全大局去争取本来敌视他的南洋大臣张之洞;视满朝的非议诋毁如过耳云烟;马关和谈时尽其所能与日本人周旋(看过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甚至把自己在日本被刺后治疗所需的医药费都当作筹码,他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那一段拍得最为震撼,当然,也最让每个国人痛苦);戊戌变法时聪明地自保赴欧考察而不参与帝后之争;义和团运动时一言看破慈禧意图而联合张之洞不奉上命,力求东南自保以为国家保存实力;但在签订辛丑条约这种找骂不讨好的差事找上头时又走向前台与列强周旋(剧中在正式签字时李鸿章拦住了一起主持议和的庆亲王,而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说:王爷还年轻,这种要背千古骂名的事还是由我这老朽担当了吧。)。
    在我看来,剧中的李鸿章是一个智者,他处在那种历史条件之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苦心维持时局;他也是一个有着高明手段的政治家,在外交、内政、经济、军事、管理等各方面都显示出自己的天才;而且,他还是一个实干家,他洞悉官场的一切潜规则,并不把事情简单化地划分为正确的或错误的,而是看到自己要达到的效果后使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去做:所以他虽然不喜欢还是去结交李莲英,在朝廷的谕旨与自己的判断冲突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又不正面对抗谕令,最后的事实却总是证明他是对的。
     在这部剧中,不仅是李鸿章,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也并不是我们以前想象中的那样昏聩,无能。须知他们能从布衣爬到极高的地位必然会有相当的才能,慈禧对义和团的看法是:“你以为我看不出他们那种刀枪不入是骗人的?可那一条条汉子是真的,用好了他们就能对我有利”;而袁世凯在管理按辛丑条约规定不准中国军队设防的天津时居然想起引进警察制度,让原以为可以在天津横行无忌的列强必须收敛自己的行径。当那一队留着长辫,却配备着标准的近代警察装备的士兵跑步入场时,那两个洋人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那帮签条约的怎么会这么笨,这么重要的一条都没想到。”
    “不是他们太笨,而是袁世凯太狡猾了”
    看过张岱的《西湖梦寻》(抑或是《陶庵梦忆》?不好意思记不清了)的朋友应该记得里边有一段提到贾似道指挥救火的场景,张岱的评价就是:贾虽是奸相,但他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一段可以与我上文提到的袁世凯的事对照着看一下。
    总结:走向共和最大的贡献是更新了国人久已被禁锢的历史观和思维方式,构造的人物摆脱了过去脸谱化,程式化,正邪一看即知的窠臼,使历史人物比较丰满的呈现于观众面前,还历史以真实,是难得的佳作。某位朋友在标签中将这部电视剧称为“中国电视剧之最”,我认为直至现在为止,它配得上这个赞美。
    有点不足的是甲午海战那一部分,明显的偷工减料,而且减得很严重,也许是经费不足,也许是编导觉得具体战争过程对这部电视剧而言并不重要,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得了。
    本来想认真评价一下这部电视剧,却发现仅一个李鸿章就写得够长,看来只好分开来评了,不过对一部长达59集的煌煌巨制而言,只用一篇文章写也是不公平的,想到这,我也就心安了。
    【详细】
    10261544
  • 伽蓝之空
    2021/2/13 15:50:43
    如果进错视角,大概很容易义愤填膺吧

    我认为这部剧更多不是为第三方的上帝视角提供道德审判用的,

    而是给观众们展示

    因为种种已经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创伤者们

    自我互搏冲突反复探寻之后的自我和解与相互疗愈。

    我认为这部剧更多不是为第三方的上帝视角提供道德审判用的,

    而是给观众们展示

    因为种种已经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创伤者们

    自我互搏冲突反复探寻之后的自我和解与相互疗愈。

    这种感觉在看最后一集女记者与林心如饰演角色之间的对话时特别特别强烈:

    这已经超越了两个具体角色的争论,更像是一个饱受煎熬的心灵的左右手互搏,抉择到底是生还是死,到底如何生,到底怎样面对死,哪一种选择才是真正的减轻痛苦,或者说对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够治愈痛苦。

    不然,很多结论就非常显而易见而且很容易让人义愤填膺——

    你再觉得别人可怜,你也没有替别人选择死的权力——不管你是这个可怜病人的护工还是可怜女人的丈夫或爹;

    有病就治病,把结婚当药方的脑子尤其要的是赶紧治疗而不是结婚生女祸害下一代;

    明知道人家有病还跟人家结婚了(满警局都知道的事不会当老婆的被蒙在鼓里吧)、结婚之后还用一般家庭期待对病人要求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了只会指责吵架就是不正确教育下一代,难到活不下去也不去找前夫是有多大仇恨;

    当然,以上这些bug,包括逃过死刑的绑架犯怎么那么大魅力让老婆如此死心塌地也都可以理解为剧作瑕疵——没有有力的侧面描写给观众足够的信服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即使现实生活里,也没有谁能那么无懈可击,完美避开一生里所有的错误选项,根本不给不幸故事开始的机会。

    看得出这部剧奔着电影的制作理念与劲头去拍摄了,艺术性与批判性都没有成为商业性的阻力,已经很难得。

    发现呆湾省的剧真的有一些还满努力地避开同类型套路的在做认真的表达,这种多方积极努力的态度就很赞了。别的不说,单是女记者那一条线就秒杀绝大多数内地国产剧和好莱坞行活儿里Dior癌思维下的添乱拖后腿女主花瓶人设。

    为这些肉眼能见的诚意,再加一星。

    【详细】
  • 132181082
  • 征人难再见
    2017/4/22 1:12:51
    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附天边月。

    凉亭琴边,一段琴声。石子路上,一句安慰。小宫灯旁,一个点头。他把所有诗意潇洒都给了她,至此眼中再无第二人。四爷作为图谋大事者,沉稳冷静,算计阴狠,对母亲的疏远不喜却默默忍受,对金枝的无理取闹鄙夷却视若无睹,对素言的痴情抚慰却不为所动,他懂得审时度势,也懂得借刀杀人,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有对一切事物志在必得的自信和能力,却没有办法留住她的心。“跟你说话我很高兴,若是哪日

    凉亭琴边,一段琴声。石子路上,一句安慰。小宫灯旁,一个点头。他把所有诗意潇洒都给了她,至此眼中再无第二人。四爷作为图谋大事者,沉稳冷静,算计阴狠,对母亲的疏远不喜却默默忍受,对金枝的无理取闹鄙夷却视若无睹,对素言的痴情抚慰却不为所动,他懂得审时度势,也懂得借刀杀人,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有对一切事物志在必得的自信和能力,却没有办法留住她的心。“跟你说话我很高兴,若是哪日我失意难过,你可还愿意陪我?”她微笑点头。只是恰巧在彼此脆弱难过的时候总是彼此相伴,一瞬间情感的交融互通,如同一点烟火绽放在沉沉夜空,瞬间充盈心间,照亮满心满眼。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遇到一个可以信任倾诉的女人之后,他选择沦陷,只是想“与我相爱的女人逍遥在山水间”,一个浸染朝堂多年的皇子竟有如此愿望,多么令人意外,又多么令人怜惜。他表面上为权利付出一切,可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向往粗茶淡饭的普通人罢了。“只要你愿意。”“我不愿意。”当我看到两人分手的场面时,我悲伤却不悲痛。他们两人分手是因为三观不同,晴川认为一切事情的底线就是不要杀人,更不要害我,这恰恰与四爷一路以来秉持的做人原则相违背,要想向上爬的人,哪一个不是踩着别人的尸体过路?如何不杀人?不杀别人,别人便会杀你。两人分道扬镳,幸也是不幸,若是硬把两个不配的人绑在一起,将来他们也不会幸福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把一切隐忍起来,夜里也不敢说梦话,就怕落下话柄,可病中梦里喊的却全是她的名字,他可以控制一切,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十三阿哥一次次劝他除掉晴川,他一次次断然拒绝,当花影站在他面前时,当那个连八阿哥都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的花影出现的第一瞬间时,他便认出那不是她。就凭这点,就可以看出他心里的爱已经超乎寻常并且丝毫未曾减退。“我的心在他那儿,收不回来了。”“那我留着你还有何用?不过一躯壳而已。”晴川牵他的手向八阿哥表示她心意有所属的时候,他不反对也不同意,他没有说话,没有挣脱,当手松开,若是八阿哥或者金枝,甚至素言,都会傻傻地问对方方才甜言蜜语的真假,唯有四爷会说一句“我宁愿那些话都是真的”。他当然知道那些话都是假的,他多么理智,多么冷静,甚至都不会去放任自己寻求一个虚假的答案,他狠绝于别人,也于自己,在感情破碎之后就不会奢求对方施舍哪怕是一点点的爱意,他可以奋不顾身的爱上她,也可以断然不再纠缠。“我对他,没有爱,只有恨。”“没有爱,哪儿来的恨!”都说人在感情面前往往会失去理智,可我却不以为然。当八阿哥“卑微可怜”地要晴川把她对四爷的爱分与他一点点时,他不是傻的,而是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她心里没有自己。他再傻,再鲁莽,也看得出晴川对四爷的爱。我纵然感叹老八勇敢单纯,也为最后穿越时空而相见,无语凝噎的两人流泪,可我也相信,她心里总有一处有他的身影:一袭白衣,一个玉扳指,一架古琴,和一个熟悉的眼神。他永远眉头紧皱,永远沉稳冷静。可以为了前程迎娶妻妾;可以对不爱的女人说情话;纵然有对爱情,亲情的缺失,却可以全然忍下,这才是四爷。你看得到,安慰素言时他眼中没有一丝温度,你看得到金枝胡闹时他眼中掩藏不了的鄙夷。你也能看得到,决心放手时他眼中的开心放松,和表明心意时眼中的无限柔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你的人生寂寞如雪,轻易不会动情,可一旦动心便是刻苦铭心,至死不忘。你写的那首情诗《见或不见》是如此感人,就像你对晴川的爱深情而隐忍。默然等待,寂静喜欢。最后坐拥天下可就是挽回不了晴川的心,最终用你的一生来追忆这个曾让你相信美好和希望的女孩。她望着夜空面容恬淡地与你告别,你说她已经在你心里。她在你面前消失,手帕遗落,你落寞的坐在井边一个人痛心。你找人给她作画,万里挑一。你说她的神韵谁也画不出来。你亲自给她的画像题诗,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附天边月,表达你对她无限的眷恋和遗憾。最终你的那颗心被晴川带到了不同的世界,你绝望的恋着晴川——隔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你对她深刻的爱和思念穿越了三百年的尘埃去到她身边,那幅你为她作的画像淡淡落到晴川手中。她望着你的墨宝,梨花带雨。失意于晴川,是彼此不懂,也是彼此不肯让步的结果,没有谁做错。可叹。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兀坐谁教梦更添,起步修廊风动帘。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

    【详细】
    84921790
  • C
    2006/7/5 15:50:28
    梦想只负责在角落里放光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
    1. 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 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 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 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

    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
    1. 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
    1. 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 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 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 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

    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
    1. 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 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详细】
    1056146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