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前,我都有看豆瓣评分的习惯,评分过低的电影直接pass,这次也不例外。我看的时候,豆瓣7.2分,还不错,可以支持下。但看完之后,我觉得打分没意思了,这部电影就应该细细品味,再三咂摸,这篇影评也就是我仔细回顾的一个结果,与各位分享吧。
这部电影可以分析出很多值得称道的点,从服装到布景到妆容再到画面。但要是仅仅从这些方面考虑,这部电影与以往国产那么多空洞无物又画面精美的电影有何不同呢?电影的灵魂不在这些能看得到的地方,在它的思想。这部电影传递的思想,要我来说,就是十个字——万物皆虚妄,佛渡有缘人。
通常情况下,要是说一部电影表达的主题是“万物皆空”,这句话就空了,也很假,它更像营销号发出的万能文案。要是哪个导演编不出东西了,也拿这一类虚头巴脑的东西虚应故事。这句话的废话程度不亚于“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自己”。但我想说,院长这部片子是用了无数铺垫无数伏笔真心实意地要告诉我们这点的。就像电影中那样,化作丹龙的师父要让徒弟真正看清虚幻的幻术,也是大费周章的。
这部电影里,空海是从日本来到大唐“想要求取真经”的僧人。白居易是一个醉心写诗的小官,最崇拜的就是与自己生活年月相差了三十年的李白。空海的“海”字可以理解成从海上来,“空”则是象征了他的最后追求或者说归宿。白居易刚写了《长恨歌》,但却觉得不满意,不知其内容真伪。空海告诉他“你怎么知道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的”?二人整部电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都在追求一个真相。
电影前半部分经过抽丝剥茧地线索追查,观众几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相,估计黑猫就是杨玉环或者是杨玉环饲养的黑猫,与杨玉环有感情所以才要杀掉这些参与杀死杨玉环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我没看原小说,这只是我当时作为普通观众的猜测)但突然,出现了阿部这么个人物,我的心一悬,难不成要开始臆造一段杨玉环的野史了吗?难不成要在这部电影里搞人人都爱杨玉环的玛丽苏之恋?当然,很明显是我错了。阿部的作用在于引出这么一场极乐之宴。
极乐之宴,从名字来看,极乐指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个人能达到的最大圆满,是最伟大无极的快乐。这是佛家的终极形态,说人话就是,到顶了。正因为完美,也就虚幻,不切实际,常人无法企及。但李隆基却做到了,他生活在大唐最昌盛的时代,他让万国来朝,他要君临天下。他甚至想到了让杨玉环站在秋千上,像世人展示,这是他李隆基的杨玉环,这是他李隆基的大唐。而杨玉环,作为宴会的主角,表情却一直淡然,甚至说麻木。借阿部之口,说出了她的真心话。她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大唐昌盛之时,她是一切繁荣富贵的象征,而当大唐衰亡了,她就必然成为另一个象征,她也要跟着大唐一块衰亡。李隆基在宴会上表现了对杨玉环的爱,但两个白鹤上年却说,“不要对贵妃说谎”,李白写诗,也不是写给她,李白也不对贵妃说谎。那谁对贵妃说谎了?尸解那一段告诉我们,大家都在说谎,除了被打断腿的白龙。为什么大家要说谎,因为人人都不想背负杀死贵妃的罪孽。黄鹤(果真是王八蛋)给贵妃扎了一针,但仅仅是封住了气穴,两三天后就能醒,所以黄鹤没有杀死贵妃;皇帝一直嗷嗷大哭,更没有杀死贵妃;侍女嘛,也就织了条白绫,也没用上;至于臭名昭著的高力士,也不过给贵妃脖子上化了“勒痕妆”,更是无辜。他们每个人都参与了杀死贵妃,但没有一个人真正下了那一刀,贵妃实际上可能是憋死的或渴死的或饿死的。也许正因为看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在众人兴致勃勃地制定策略时,贵妃居然在破败的楼上跟那两位白衣少年在一起,她表情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恐惧,她只是一种淡然,也更近似于茫然。她可能知道自己意味着什么,也可能不知道;她可能知道皇帝对她有没有爱情,也可能不知道。她就那么平淡地没有挣扎地死了。
最后,知道真相的白龙选择了留在贵妃身边,他拒绝相信贵妃已死,他放弃了自己的肉身,就为了保留贵妃那具躯体。他被幻象,迷住了双眼。这个幻象,是他的执念。而丹龙却选择离开,在路上,他遇见了有缘人,空海,一眼识破了他的幻术。但是空海毕竟年轻,还需教化。他引着空海看到了阿部的日记,看到了那个虚假的表面,看到了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一切,空海终于悟到了,有了拜师的资格,也终将功德圆满。
这部电影里,妖猫是幻术所为,白鹤也是幻术,大唐盛世是幻象,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也是幻象。这一切都是假的。白居易开始的时候纠结真相,他找到了荷包,想证明杨玉环和李隆基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他沉迷于李白的诗,从诗里看到了爱情,但到头来,爱情不存在,诗也不是写给杨玉环的。他终于不再纠结自己的诗好不好,真不真。其实,无谓真假,那不是真正的杨玉环的故事,至少也是白龙心中的啊!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不要因为一个电影的人物设置,特效,化妆就轻易判断它的好坏。一部电影,你用再多表面高大上的东西夸它,但要是它本身没有内涵的话,这些东西都是没用。而一部电影真的好,也绝不止上面的那些因素好,而是整体都好,它有灵魂。
最后点明主旨,电影的内涵才是电影的灵魂,那些表面的技术层面的东西皆为虚妄,你若是有缘人,便可透过虚妄看到了真正的东西;你若只是俗人,那便只能溺在其中,无法自拔了。
———————分界线———————
天哪,这么多人看我好感动。其实我平时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长篇大论,但是根本没人看。这次发豆瓣上,一方面我觉得我是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另一方面也很想跟大家交流。总之你们愿意看我真的很开心。
————下面是我更细致的分析——————
我还要补充几点。这部电影里的主要人物的命运是完全根据他们所做的事,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来的。白居易,是个崇拜李白的诗人,他曾经最在乎得就是自己的《长恨歌》的真假,毫不怀疑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写给贵妃的。在经历了这么一段真相的探索之旅后,他的人生有两种选择,要么改了诗,改成真正电影里的样子,就是贵妃被活埋;要么就不改了,随它。可是,就算他改了自己的诗,又能怎么样?不一定会有人相信,而且他的诗改了,李白却没有机会说自己的诗不是写给贵妃的。真相永远不能圆满。所以,他作为一个诗人,怀有浪漫主义想象的诗人,却又是一个“无情无义”的诗人,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又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无尽的遗憾啊!
对于空海来说,他本身就是要来大唐寻找“无上密”的,那么他的结局也是两个。要么他找到了“无上密”,要么他找不到。他在大海上看到那位母亲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心情平静,但“爱”不是“无上密”,如果爱是“无上密”的话,他已经知道了,又怎么会被佛寺拒绝,被丹龙化身的人用幻术欺骗呢?所以,这部电影里所说的“无上密”不是爱。相反,创作者是不相信爱的,最不相信的爱就是爱情。电影里那么大篇幅的“极乐之宴”就是告诉我们,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如果存在的话,是有多虚伪,那是占有欲和性欲,那是自私,是李隆基的自我陶醉。李隆基在宴会上与那个丑陋的猥琐的安禄山共舞,这简直成何体统,这其实告诉我们李隆基那时候已经近似癫狂了。(虽然史书上两人确实跳舞了,但在电影上的处理却十分滑稽可笑,这是有意为之的)上天让他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极乐之宴十天后,安史之乱爆发,大梦初醒,埋葬了他的江山和他脆弱又虚伪的爱情。
丹龙和白龙这两个角色,其实应当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但是,两位演员还是让人觉得矫情。但这也并不完全是演员的错,他们出场时间太短,而且一出来就跳舞,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场景太尴尬而根本不想考虑它们对电影有什么影响。但是,这两个角色本身是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的。有人吐槽说他们的话太矫情,比如
“白龙!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你还有谁?”
“白龙,那个问我们是不是白鹤少年的杨玉环,真的死了。我和你一样心碎。”
“白鹤少年永远不在了。贵妃,却是永远的贵妃。”
我想说一下,这几句不要把它们当成情话,这是角色对自己命运的预告。白龙与贵妃有相似的命运。当然有人会说有相似命运就意味着白龙会爱上贵妃,为她杀那么多人吗?其实白龙与贵妃间的情感不是爱情,贵妃在电影里的设定就是没有爱情的木偶式的人物。她从未表露过对白龙或是丹龙的爱,她更多的是羡慕他们的少年气息吧。同样的,丹龙和白龙对贵妃也不是爱情。贵妃被蛊毒侵身,白龙为了贵妃身体的完好不惜毁了自己的肉身。这能体现白龙对贵妃的爱吗?不能。因为贵妃那时候已经死了,他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贵妃,而是把贵妃当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完美,可以说贵妃是他心中的白月光。正是因为对贵妃的这种执念,对贵妃完美影像的记忆和幻想,他化身妖猫要为贵妃报仇,要报复那些伤害过贵妃的人。在过程中,却也杀死了无辜的人。白龙化身妖猫杀死了无辜的人可以理解成妖猫野性作祟,也可以理解成白龙被执念迷惑了双眼,犯下业障,这也预示了他最后的结局必定不得圆满。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下电影的前半部分讲的东西了,我不怀疑导演这里应该是有商业上的考虑。跳舞场面,张雨绮屋檐走路和跟那个侍卫之间的感情都牢牢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也很有美学意义。这些场景太好了,以至于有些喧宾夺主,不过电影整体还是把控住了的。电影的主旨在前半部分并没有表露,那个时候,它只是一条暗线,基本上来自白居易跟空海的几次对话。但前半部分也一直是在有条不紊地推动着情节,在这一段我们知道这个猫挖人眼睛,蛊毒在人身上的表现,如何破解,空海被幻象迷惑以及丹龙对他们指点迷津。
再说回人物,阿部这个角色是用于带我们看到那场极乐之宴和马嵬坡贵妃之死。他其实对贵妃的感情也并不是爱情,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是仰慕。阿部来自日本,也感慨于盛唐气象,贵妃美貌,对贵妃倾慕也是有的。后来那个仆人说了句“我以为阿部喜欢的是我呢”。这句话也不要理解成仆人的自作多情,而是又一次告诉我们感情这种东西不清不楚,当事人都搞不清楚这之间有没有爱情,我们哪能就这么肯定呢?
极乐之宴有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对李白的刻画。很多人说这个李白怎么那么猥琐,简直玷污了真正李白的形象。对此我想说,首先我不知道真正李白是什么形象,但是就冲他在大宴上让人脱靴来看,这个行为总是不太合礼吧。你可以说李白不拘小节,但那是事后总结,在阿部视角下,李白那样有点猥琐但又真诚的态度是最符合阿部的看法的。而且这部电影并没有想要表达对李白的歌颂赞美,让他的形象不那么高大上我认为也合理。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商业片,它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片。它的每一个场景其实都是有很深的含义的。我个人认为,一部电影要是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是表达主旨,百分之七十在解说(就是提醒观众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的电影是易于理解的,也容易被接受。这部电影却几乎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时间在解说(通过空海白居易等人的自白),所以不太易于理解。若是像《刺客聂隐娘》那样,没有一句台词可以省略,情节要靠观众观察思考才能理解的话,就更对普通观众不友好了。但不好理解不能说明电影是烂片,相反,在不断思考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是一种寻宝般的乐趣,我认为比那些玩着手机吃的零食上个厕所回来还能理解剧情的电影要有意思得多吧。
电影是艺术片,但是要是真宣传的话,可能受众就会变少。所以还是出于商业考虑,宣传的时候要拿些其他东西来搪塞,什么大唐气象啦,什么辛苦造的唐宫啦之类的。其实我们都看得到这部电影里的唐朝风格不是写实的唐朝风格,要写实还是《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里的建筑啥的主要还是为了营造一个幻象世界,是为剧情服务的。我还要说一个小点,就是白居易找荷包的时候,是不是开抽屉的时候有很多小门,就像套娃一样?我当时就笑了,搞这些门又没上锁有什么用嘛!现在看来,对嘛,就是没用的,那又不是珍宝,又不是真情实感的东西,又不是“无上密”,找起来当然容易啦!导演在暗示,就算这个荷包是真的,但也不能证明杨玉环和李隆基有感情。后来白居易也问“要是没有杨玉环对李隆基没有爱情怎么会有这个荷包呢”(大概意思这样,具体记不清了),这个荷包是杨玉环给李隆基的,但也仅此而已,她可能是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所以给李隆基留作念想的吧。
有人想不清楚为什么杨玉环一定要死,我来回答下。其实杨玉环她始终是作为象征活着的,是大唐富强皇帝恩德的象征(这是极乐之宴上阿部讲了n遍的)但实际上她的死活并没有多重要。有人说,为什么不等战争缓和的时候开棺取针救活杨玉环呢?其实,他们只是觉得没必要而已。也不是自己杀的杨玉环,到时候开棺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何必呢?这是创作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感情最无情的讽刺,不光要杀死杨玉环,连救活她的机会都不要了。尸解之术消除了李隆基对杨玉环之死的愧疚之心,他对杨玉环实际上无半分的爱。
看似最真挚的感情是假的,看似是爱情的也不是真正的爱情。感情这种东西,太飘渺,太玄妙,可以说都是幻象,都是执念,因此空海必须看透这些幻象才能修成正果。白居易作为诗人嘛,继续浪漫理想下去好了,,更何况他本身也从虚假的感情中走了出来(对贵妃爱情的幻想),创作者也不苛责。
有的人也许会提到电影开头的母爱,是不是母爱也要被鞭挞为虚假的呢?当然不是,母爱与电影里其他的人爱的区别是,它不是享受,不是欲望,而是奉献,所以相对于其它的感情它是要高尚的,只不过不是终极境界而已。
———————分界线——————
我一直觉得分析一部文艺作品应当从整体分析,到底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如果这个不搞清楚,肯定就要误入歧途。就像《红楼梦》,如果把它理解成曹雪芹的自传,那整部小说就解释不通了,但如果就把它理解成别的也许会更清楚地认识小说的本质。(这部小说到底说什么我也不敢下结论,但现在基本上已公认这不是曹雪芹的自传)。对于电影也一样,如果把这部电影的本质抓住了那其他的都讲的通,还没抓住就会觉得电影不知所云。还有,没真正弄清楚一部电影在说什么之前不要轻易就说它是一部烂片,我们每个人都谦逊一点好吗?
——————分界线—————
我刚又看了其他人写的影评。有一位是从《长恨歌》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理解电影里的情感的。对此,我的态度有些保留,所以写出来,与大家讨论。
对于《长恨歌》这首长诗,它本身的文学造诣自不用说,千年来被广为传颂可见其经典。但在这部电影里,这首诗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白居易对贵妃与玄宗之间爱情的想象。毕竟这首诗不是创作者现编的,这部电影也并不是按照这首诗写的。相反,这部电影一直在讨论的是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写完《长恨歌》后却一直不太满意有些怀疑的心理活动,这才是驱使他与空海一起探寻真相的原因。《长恨歌》里的内容并不真代表了白居易的想法,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在于告诉我们《长恨歌》多么美好,而在于告诉我们这也许只是一个想象,也许并不是真的。至于这首诗是否在描写玄宗和贵妃的爱情并不重要,它写了什么也不重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留作世人去评判吧。我甚至从白居易的态度看到了创作者的态度,就是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吧,创作者把追寻真相当作无上密,但你们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什么就随你们去说吧!
——————分界线—————
有人说我是水军,这句话我理解成他并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看不出哪里好,但我写的东西他不太清楚怎么反驳,所以先给我扣一个水军的帽子,似乎一扣这个帽子我写的这么多东西就都是假的了,真是可笑。还有,我就是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没发出来不代表我就没写过影评。前几天我还在写《刺客聂隐娘》的东西,我一句话一句话把《刺客聂隐娘》的台词扣出来,一个景一个景分析,本来也打算发出来,但是因为还是不太能确定电影的内涵,所以就没发。今天,发一些截图给你们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