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84395
  • 张大匆
    2021/4/28 9:11:19
    特效成了遮羞布!墨家?机关术?评分低,口碑差,一点都不冤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因为看了某电影大号的推荐。

    当充满神秘色彩的“机关术”“墨经”结合“精细的美术设计”“华丽的视觉特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嗯,豆瓣评分4.2,69.1%的观众打了1星和2星。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因为看了某电影大号的推荐。

    当充满神秘色彩的“机关术”“墨经”结合“精细的美术设计”“华丽的视觉特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嗯,豆瓣评分4.2,69.1%的观众打了1星和2星。

    13509326
  • Potter?Urie
    2017/10/28 12:38:52
    电锯惊魂的正统前传(超严重剧透)

    电影的名字从 SAW:Legacy 改名到 Jigsaw,明显预示着不会走主要的故事主线,所以这部电影和电锯惊魂1-7的关系非常微小。

    首先电影依旧通过时间差的方式来展开,叙事以及最后的真相收尾。所以在剧透之前,我们要分清楚过去和从前。(10/27/2017观影,以下超严重剧透,自行选择*-*)


    电影的名字从 SAW:Legacy 改名到 Jigsaw,明显预示着不会走主要的故事主线,所以这部电影和电锯惊魂1-7的关系非常微小。

    首先电影依旧通过时间差的方式来展开,叙事以及最后的真相收尾。所以在剧透之前,我们要分清楚过去和从前。(10/27/2017观影,以下超严重剧透,自行选择*-*)


    【详细】
    8890189
  • 默默
    2020/4/10 20:08:06
    用豆瓣八年今天为了你特意注册了实在受不了啦!!!放过大家吧!

    这辈子就算看郭敬明老师的ppt也未曾要注册评论的念头!但是2020.4.10历史上值得铭记的这一天!?实在是忍不了!因为刚刚把电视差点砸了!已经烂的无可救药!烂的前无古人后无来着!占据一线电视黄金时段播放三观不正一堆油腻中年人(不用加班没有孩子不用费劲赚钱)没事就聚在一起聊聊聊聊出了40多集!你比注水的猪肉都水!国内电视剧审核也无可救药!这是对老百姓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家里老人再看...我坐

    这辈子就算看郭敬明老师的ppt也未曾要注册评论的念头!但是2020.4.10历史上值得铭记的这一天!?实在是忍不了!因为刚刚把电视差点砸了!已经烂的无可救药!烂的前无古人后无来着!占据一线电视黄金时段播放三观不正一堆油腻中年人(不用加班没有孩子不用费劲赚钱)没事就聚在一起聊聊聊聊出了40多集!你比注水的猪肉都水!国内电视剧审核也无可救药!这是对老百姓资源的巨大浪费!因为家里老人再看...我坐在客厅想砸电视 在卧室听见作了吧唧的台词想跳楼了!

    【详细】
    12492229
  • 瞎爷
    2008/12/27 8:53:58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n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少有人走的路》



    看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午夜时分,周围的世界一片静谧。我的心,因为电影里流淌出来的温情浸润,清澈,纯净,温暖。
    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灯火渐暗,心里想,山脚下不远处的海,该也是在渐渐安眠?

    天水围是最早是香港元朗的围村,上个世纪末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建租屋计划,人口激增,30多万的人口,大多是低收入者和新增移民,因为出了几件伦常案件和凶杀事件,被媒体称为悲情社区,开始出现几部反映该地区悲情的电影。
    影片中,鲍起静扮演的中年妇女贵姐,丈夫去世,自己一个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做水果档,她和一个正在暑期等待会考成绩的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在香港社会,很普遍。新搬来的邻居阿婆,因为以前做过菜档,也在贵姐打工的超市找到工作,成了贵姐的同事。两个人渐渐了解,在生活中互相帮衬。
    贵姐14岁出来打工养家,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他们后来都成家立业,成了富人,走动很少,但彼此并不是没有感情。阿婆唯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又婚,和老人联系少,但彼此之间也不是路人,依然有淡淡的伦常感情在牵连,维系。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和母亲交流较少,内向,讷言,但在家庭亲情的温暖下,渐渐开朗。
    三个人,三代人,许鞍华用淡淡的笔触,轻轻勾勒了香港社会平实真实的一面。影片中,没有什么人是坏人,或者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影片就在一片氤氲着的淡淡的人间温情笼罩下,讲述着人间百姓故事。万家灯火,日出日落,平平淡淡,人间烟火,不怨不尤,

    许鞍华的电影,看过几部,印象较深的是《女人四十》。在网上搜索,有文字这样评价她:
    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扮演贵姐的鲍起静,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看过她扮演的几部电影,感觉不温不火,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行为的拿捏,都非常自然老道。
    儿子家安的扮演着,是许鞍华从几百个孩子中选出来的,几经波折,才答应演电影,虽然略带青涩,但很真实,自然。
    影片没有回避悲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漠,交流的隔阂,父母兄妹儿女之间的隔阂,孤身老人的漫漫长夜,万家灯火下城市的逼仄,人如蝼蚁般的被压抑,都在影片中出现,但在底子里,总有一股温暖,温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曾经在香港小住过几日,除了像一般的大陆客流连市井之外,还通过朋友的介绍,深入访问过香港两个平凡真实的家庭。一个是香港大学附近坚尼地城的一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那个,几乎和电影里阿婆住的完全一样,我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看见一家那么多人挤住在一起的内心的震惊。另一户是黄大仙的殷实的中产家庭。两户人家的比较,让我看到了香港普通人在怎样坚韧勤奋地生活着。
    联想最近一直在追着看的电视剧《珠光宝气》,我就想,这是香港社会的两面,一面是珠光宝气,一面是平凡的坚韧和温情。
    【详细】
    15982447
  • 蛮蛮
    2021/4/17 17:54:06
    不能成功的革命。

    4星,作为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整体拍摄水准还是非常不错的,脱离了人物纪实的流水账拍摄风格。已两个主角的视点,同时还原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与种族冲突。有点犹大与耶稣的意味, 这个片名又增加了一些历史厚重感,往往人类的悲剧就是这样的在无线循环当中,作为少数群体的黑人有的是革命的理由,但并没有革命的广大群众基础和人群优势。所以不可能成功,但也足以震撼人心。

    4星,作为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整体拍摄水准还是非常不错的,脱离了人物纪实的流水账拍摄风格。已两个主角的视点,同时还原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与种族冲突。有点犹大与耶稣的意味, 这个片名又增加了一些历史厚重感,往往人类的悲剧就是这样的在无线循环当中,作为少数群体的黑人有的是革命的理由,但并没有革命的广大群众基础和人群优势。所以不可能成功,但也足以震撼人心。

    【详细】
    13485199
  • 影像眼前浮
    2020/1/26 17:57:27
    难以超越的撇
    关于shrak的电影这部算倒数第一吧,既没有sexy,剧情也太老套了,最重要的一片黑???????????? 还是以前那部大海啸鲨口逃生,好看的一屁???????????? 为什么现在关于鲨鱼的电影怎么那么~~,谁来救救啊!!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关于shrak的电影这部算倒数第一吧,既没有sexy,剧情也太老套了,最重要的一片黑???????????? 还是以前那部大海啸鲨口逃生,好看的一屁???????????? 为什么现在关于鲨鱼的电影怎么那么~~,谁来救救啊!!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展开)
    【详细】
    12187237
  • 鱼吼网
    2020/12/27 15:58:01
    《拆案》的精彩在于导演一点点拆开案中案

    没想到,在2020年年末。

    还能看到一部值得一看的悬疑剧。

    《拆案》。

    没想到,在2020年年末。

    还能看到一部值得一看的悬疑剧。

    《拆案》。

    13087283
  • 退役卖钢枣子哥
    2019/12/3 16:03:13
    希·馬沙卡的飛鱼

    我是在半夜看完的《只有大海知道》故事是很简单的双主线结构,一条线围绕着留守的兰屿族少年马那卫对远在台湾打工的父亲的思念,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矛盾,另一条线则是台湾来的老师在岛上带领孩子们重新领悟到兰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并带领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台湾表演当地的歌舞。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一条推动剧情发展,一条酝酿情绪的爆发,小演员的良好发挥和剧中人物都是兰屿当地纯素人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兰屿

    我是在半夜看完的《只有大海知道》故事是很简单的双主线结构,一条线围绕着留守的兰屿族少年马那卫对远在台湾打工的父亲的思念,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矛盾,另一条线则是台湾来的老师在岛上带领孩子们重新领悟到兰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并带领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台湾表演当地的歌舞。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一条推动剧情发展,一条酝酿情绪的爆发,小演员的良好发挥和剧中人物都是兰屿当地纯素人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兰屿的人文风貌,整个观影下来很能把人带入到影片营造的情绪中。在父子情感的刻画上,整部电影表现的也相当克制,大海和鞋子是男孩与父亲间联系的意向,两次的父子分别也没有出现刻意的煽情与过多的眼泪,而是通过“吃芋头”和“在爱河游泳”来表现男孩的失落与对兰屿的情感回归。睡醒后我整天都有些恍惚,这促使我再去回想这部片子,影片有种我不曾体会过的疼痛感,包裹着温情、希望、欢笑从那小小方方的屏幕中传递出来,直到结束后,才在你心中蔓延、绽放。在少数民族文化、父子情这两条线之下的,是我们社会现在正在经历着的阵痛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影片用一种遍地都是的方法将这种对立隐藏了起来,芋头、鱼和炒饭、鸡排,渔船和飞机、铁路,丁字裤和内裤,打渔与开出租,导演仿佛生怕人们忽略这些过于平常的暗示,甚至在影片的结尾加了一句无头无脑乃至有些扣分的对话。“高雄的路有好多条”“还是兰屿好只有一条路”有人说,这种类型的片子就是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甚至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甚至能经常看到一些“乡土疼痛文学”,宣扬着现代人在剥离了故乡后的孤独与无垠。拜托,哪有那么矫揉造作,影片再声嘶力竭的呼喊对于现实的改变都是微乎其微的。韩国电影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点是,它们敢于把社会中的阴暗面,人们在现实中选择性回避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拍出来摆在大家面前,从杀人回忆到辩护人、熔炉、燃烧、寄生虫…没错,这些影片做到了,无论从影片的艺术角度还是社会意义来看都是极其杰出的。近段时间被热议的小丑,社会边缘群体与精英阶层的矛盾,人们既感叹影片的深刻意义也感叹它们如此开放宽容的影视环境。但影片的社会价值始终是为影片整体表达服务的,无论这些影片里包含的隐喻或是讽刺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启迪与思考,但影片本身的娱乐属性和叙事手法的限制,决定了这些影片中的价值内核很难对人们真实的生活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所以韩国政府不在乎影片揭露了什么,美国也不在意小丑反映的现状回到这部影片,可见的是,在现代化迈出如此大步伐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东西,无论是饮食、服饰、信仰、生活方式…都会被蚕食吞噬,而依靠制度强行保存下来的东西,可能可以留下形式,留下技能,但一个文化背后没有了人的践行,也就没有了发展,终究是如七彩的泡泡般,看似绚丽,破灭也是轻易而短暂。影片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带来相关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这些传统的东西中美好的一面,最富有活力的一面记录了下来。它可能不是完全客观的真实,但在那个构建出来的那个小世界里,文化已经脱离了文字所能给予的框架,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描述、也不是对民俗苍白的文字赞美,它给了你选择的权利,给了你在那个世界中过活的“体验”。我至今仍然对贾平凹笔下的秦腔,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莫名的向往,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些传统的文化、历史在被文字建构后给人带来的巨大想象力吧。一条本应在大海中畅游的鱼儿,当它成为了一条宠物、一具标本,它其实在某程度上已经死了,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进化的可能性,那就连生命也已逝去。孩子的视角只是为了影片更有感染力吗?通过孩子的视角去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少见的表现手法。《迦百农》中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阶级困局,难民问题,《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通过德军军官的孩子与犹太集中营中孩子的故事去讲战争、民族的问题《少年与鹰》中关于工业化的思考《狗十三》中的教育问题《沉默的教室》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思考...这些影片往往都是悲观的,马那卫最后也没能得到父亲的关爱,德军军官的儿子因穿上了集中营的衣服而错被烧死,李玩最终还是成为了“懂事”的孩子,比利驯服了鹰但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少年的迷茫、无力,正对上了外部世界的沉重与秩序。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Betjeman我的理解是,很多的问题当你带上了“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时,它往往就不会那么不合理了,而那些依靠着自己的感官去丈量世界的孩子,是还没被“黑暗的理性”侵占的人。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它帮助人们避免负面情绪给带来的伤害,让我们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感,而这种防御机制产生的方式也很直接。将你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进行隔离它将你的听觉、嗅觉、味觉等等最直观的感受剥离开来,然后给了你一把有力的武器去解决问题。放到《只有大海知道》中,问题 是马那卫缺少陪伴的成长,而理性 则是父亲挣钱养家的无奈,放到生活中,它可能是我们做出的一次次有违于本心抉择的问题 与 “可能正确”的理性。我无法对此做出是非的判断,当你的问题被各种各样披着理性的理由、话语所说服时,dark hour of reason 其实就已经在你的体内萌芽或带着成长 或带着荒谬

    【详细】
    120712185
  • 与你书途同归
    2022/3/25 12:54:12
    我们的婚姻:女人能做到蔡胜美的一半,就不会太纠结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磁场很不一般的女教授。她是一个文学课的教授,给出的对文学任务的评价真的每次都很独到。比如,有一次在讲到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时,教授的观点是《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女人在爱情方面,敢爱敢恨,一半侠女气质,一半穷追不舍、惹人生厌。在新社会,一个女人要是能够有敢爱敢恨的情怀,那一般不会指结婚后的女性。好在慢慢大家的思想有了变化,结婚了再离婚也不是不可以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磁场很不一般的女教授。她是一个文学课的教授,给出的对文学任务的评价真的每次都很独到。比如,有一次在讲到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时,教授的观点是《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女人在爱情方面,敢爱敢恨,一半侠女气质,一半穷追不舍、惹人生厌。在新社会,一个女人要是能够有敢爱敢恨的情怀,那一般不会指结婚后的女性。好在慢慢大家的思想有了变化,结婚了再离婚也不是不可以的事,结了婚以后又遇到自己的真爱果断离婚,也可以理解。话说回来,人,不管男人、女人,生命几十年,就是活那么点真情实感。真性情的人在身边越来越稀少。蔡胜美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她是女主角沈彗星的生母。沈彗星小的时候,蔡胜美和老公离了婚,远嫁海外。母女两人见面的时间不多,但是从剧情来看,两人的关系并不生疏,甚至沈彗星承认蔡胜美是一个很优秀的母亲。到底是为什么呢?一、对子女的教育(1)做一个称职的妈妈有很多父母说,为了孩子,即便两个人没有了感情,名存实亡的夫妻,也希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其实,异常的家庭氛围已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引导。不管是吵架打骂,还是冷暴力,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我为了孩子”,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个家庭,孩子出生。孩子成为了一个链接。你们可以不是夫妻,但还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沈彗星说,在她小的时候,在学校上学的日子,都会是老沈(她爸爸)照顾她;到了学校放假的时候,蔡胜美就回吧沈彗星姐接到身边,让孩子在外国愉快的生活一阵子。所以在沈彗星的成长过程中,蔡胜美从来没有缺席。(2)尊重孩子的决定沈彗星是个很独立的女人,她的独立人格的形成跟蔡胜美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即便沈彗星跟蔡胜美说,自己想跟盛江川离婚。蔡胜美并没有强烈的反对,而是认真地听了沈彗星对盛江川的不满,并表示自己一定会支持女儿的决定,并希望能帮女儿争取到最大的利益。(3)对待孩子的孩子蔡胜美回国的时候,沈彗星已经开始工作。照周围朋友的父母来看,得马上入住女儿家,开始隔代亲模式。但是蔡胜美只有在沈彗星需要帮忙的时候才出现。孩子不是给父母生的,中国的很多父母也是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认识的韩国朋友们,他们的父母都不会帮他们带孩子。父母说,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如果需要帮忙,那就像给保姆的工资来回报他们的付出。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父母很不近人情。但是想想,父母的时间也是时间,看孩子和陪孩子玩是不一样的。那这样看来,到底是子女自私,还是父母自私呢?二、对爱情的向往一如既往蔡胜美两次结婚,两次离婚,仍然飞蛾扑火,在本剧结尾又有了第三次婚姻。每次是因为选错人而结婚吗?不是,每次都是因为爱情。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吧。有的人要的是激情,有的人要的是安稳。但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会因为爱情的存在而蓬荜生辉,充满幸福感。从一而终是一种婚姻态度,好聚好散也是一种婚姻方式。但是绝对拒绝婚内出轨。蔡胜美对待每段婚姻起码都很负责任,而且坦诚。除了对子女教育和对爱情的态度,在对生活的热爱方面,蔡胜美也没有降低自己的标准。她喜爱打扮,衣食住行有品位。每次出门都光彩照人。虽然已经成了外婆,但是一直把身材保持得很不错,心态上年轻,整个人的感觉就很不同。望女生朋友们,不管多少岁都ELEGANT &BEAUTY!亲爱的朋友,我是与你书途同归。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别忘了点击“关注”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谢谢!

    142971578
  • 傻不傻666
    2017/6/1 22:53:20
    亲情无价
    亲情是什么?有人说它是血浓于水的骨肉相连,有人说她是世间至高无上的情感,也有人说是人间最无价的宝贝……说法多样,各有其理。

    当我看完了《海啸奇迹》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亲情是瞬间的内心触动,亲情是不可估计的巨大能量,亲情更是一种永恒的责任。

    WiseMedia

    都说“天灾无情人有情”,确实,突如其来的海啸可以无情,但是人却不可以失去亲情
    亲情是什么?有人说它是血浓于水的骨肉相连,有人说她是世间至高无上的情感,也有人说是人间最无价的宝贝……说法多样,各有其理。

    当我看完了《海啸奇迹》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亲情是瞬间的内心触动,亲情是不可估计的巨大能量,亲情更是一种永恒的责任。

    WiseMedia

    都说“天灾无情人有情”,确实,突如其来的海啸可以无情,但是人却不可以失去亲情,更不可能离开亲情。

    影片对于亲情的细节刻画细腻而感人,给人传递了许多正能量:海啸来临时,父亲紧紧抱住两个小儿子,极力挽救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担当;汪洋之中,母亲玛瑞亚拼尽全力抱住一棵大树,可当她发现大儿子卢卡斯的踪影时,却毅然放弃救命的浮木,奋不顾身地游向儿子,这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而在母子两人想爬上高树躲避海啸,母亲因腿上重伤,体力不支,无法用力时,是儿子用尽全身力气,又顶又推又拉,最终将母亲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树上,这份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勇敢让我很钦佩,但他对于亲人的不离不弃更让我刮目相看。如果人人都能像影片中的一家人一样时刻惦记着自己的亲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亲人间的相互救助固然令人难忘,但家人间的重逢则更让人潸然泪下。海啸过后,虽然一家人各分东西,但他们彼此的心里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他们彼此不断地寻找亲人,奔波于各个医院与避难所之间,甚至几次阴差阳错地擦肩而过,但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重逢了。当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以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我为他们的情谊所感动,我被他们的亲情所折服。亲情就是这样,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苛求,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亲情弥足珍贵!即使它没有友情的甘淡如水,也没有爱情的轰轰烈烈,但她依然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或许,生活的脚步过于匆忙,有时让我们无暇顾及亲情的存在。那么,请你停下脚步,别等亲情丢失了才后悔莫及!
    【详细】
    8576844
  • 不系舟
    2017/5/14 5:01:40
    为什么我看了四集就打了一星
    原以为用“失望”来形容当初对《欢乐颂1》的观感已经算不客气了,如今忽然要毒舌一把,不但看了四集就给《欢乐颂2》打了一星,而且还要骂一句:“Low!” 第一、二集一如既往地继承了第一部的光荣传统,继续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艳羡一下作者闭门造车所构筑的所谓精英阶层的“上层...  (展开)
    原以为用“失望”来形容当初对《欢乐颂1》的观感已经算不客气了,如今忽然要毒舌一把,不但看了四集就给《欢乐颂2》打了一星,而且还要骂一句:“Low!” 第一、二集一如既往地继承了第一部的光荣传统,继续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艳羡一下作者闭门造车所构筑的所谓精英阶层的“上层...  (展开)
    【详细】
    8538218
  • 2017/8/4 13:18:07
    这电影名字起得真对

    这个系列的电影,是我会去电影院看的,虽然说不出喜欢里面的什么,故事如此简单,推进得如此粗暴,但真的会去贡献票房,可能就真是因为速度与激情了。

    有的时候故事片会选择在家里电脑上看,因为反正观影感受差不多。而所有的特效大片都会去电影院,因为观影体验的不同。

    速7感觉是这系列中很好看的一部,除了那辆豪车,打得也特别燃,还有可能是最后的煽情部分,看着两

    这个系列的电影,是我会去电影院看的,虽然说不出喜欢里面的什么,故事如此简单,推进得如此粗暴,但真的会去贡献票房,可能就真是因为速度与激情了。

    有的时候故事片会选择在家里电脑上看,因为反正观影感受差不多。而所有的特效大片都会去电影院,因为观影体验的不同。

    速7感觉是这系列中很好看的一部,除了那辆豪车,打得也特别燃,还有可能是最后的煽情部分,看着两辆车并行,驶远,想到有一个人也远去了,心情特别不同。

    这种大成本制作的爽片,真是一绝啊,看得很过瘾,看完什么都不记得。

    【详细】
    8721284
  • 阿秀
    2016/10/4 16:19:27
    结局很美,疑问分析(有疑问的可以进来)

    注:原写于贴吧,后在《西部世界》播映时看很多人差评本季,颇有点不平,转载过来!正文:看到很多人对本季不满意,我忍不住来说几句,我觉得本季能够在短短的十三集将故事讲完,结局很美,除了那个冰九病毒外,本季堪称完美!1.John,Reese和Harold,Finch的生死不评论。2.为何机器最终能在卫星上战胜撒玛利亚人?这是因为The Machine知道自己曾经在法拉第牢笼中的那场

    注:原写于贴吧,后在《西部世界》播映时看很多人差评本季,颇有点不平,转载过来!正文:看到很多人对本季不满意,我忍不住来说几句,我觉得本季能够在短短的十三集将故事讲完,结局很美,除了那个冰九病毒外,本季堪称完美!1.John,Reese和Harold,Finch的生死不评论。2.为何机器最终能在卫星上战胜撒玛利亚人?这是因为The Machine知道自己曾经在法拉第牢笼中的那场模拟,而撒玛利亚人却不知道,所以第二次两个AI对决的时候,你们注意,Reese提的箱子中只有几块内存卡,比第一集整整一箱的更少了,说明机器在知道了战胜撒玛利亚人的方法,又重新压缩了自己的核心代码,也因此,The Machine在卫星上可以启动更快,而撒玛利亚人却不知道他曾经和机器对战过,所以还在缓慢启动的时候就被The Machine攻击了。另外说一点,那些讲两个“上帝”合体的可以再回去详细看看本季,结局是机器彻底将撒玛利亚人“干掉”了,而不是合体!!!从原来核心代码存储在满满的一箱内存卡到现在很少的几个内存卡中就能看出来,机器重新压缩了核心代码,更更轻快的启动运行出来,否则一直给那个手提箱子内存卡特写图干嘛?关键是集数太少了,导致最大的漏洞那个冰九病毒到底是怎么干掉两个“上帝”的,没有详细说。另外,在本季第一集就有,当时机器想从手提箱中解压缩出来时,Harold就说当时的电脑性能不行,空间不行,内存不够,内容太多,所以这次机器又重新压缩的核心代码,才能得以在卫星上快速启动起来。另外,TM没有带冰九病毒到卫星上,不要被广大网友误导。3、关于The Machine重新上线后为何没有搜索管理员?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在本集一直重复播放的那段录音片段,那段录音是机器录下来的,是录给自己听的,是录给自己听的,这是关键,一定要注意这句话,是录给自己听的。可以设想的是,机器知道了在法拉第牢笼中的模拟后,知道了怎么才能战胜撒玛利亚人,所以The Machine重新压缩了自己的核心代码,录制了那段“录音”,可以设想,这段录音一定包含了从第一季到第五季的关键内容,即关键“记忆”。所以当机器从卫星上下载下来,重新运行后,就听到了这段“录音”,也就是有了正确的记忆,当时好几个关键镜头给了这段录音,所以也就有了正确的时间,而不是“DAY R”,所以机器就不用再像第一集那样搜索管理员,而可以在第一时间给Shaw打电话。如果你能听到 If you can hear this,你已是孤身一个you're alone.我唯一仅剩的 是我的声音 The only thing left of us is the sound of my voice. (注意后文是The only thing left of me is the sound of my voice而非us)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人活了下来 I don't know if any of us made it.我们赢了吗 输了吗 Did we win? Did we lose?我不知道 I don't know.反正不管怎样 都结束了 But either way, it's over.就让我告诉你 我们曾是谁 So let me tell you who we were.让我告诉你 你是谁 Let me tell you who you are...有人曾问过我 是否从中学到了什么Someon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learned anything from it all.就让我告诉你 我学到了什么So let me tell you what I learned.我学到了 每个人都会孤身死去I learned everyone dies alone.但如果你对某个人很重要But if you mean something to someone,如果你帮过某个人If you helped someone...爱过某个人Or loved someone...哪怕只有一个人记得你If even a single person remembers you...那么也许 你就永远不会真正死去Then maybe you never really die.也许And maybe...一切并未结束this isn't the end at all.这段话的结尾,正是机器回忆起的那段关于生命的感悟。“就让我告诉你 我们曾是谁,让我告诉你 你是谁。”这恰恰是The Machine讲给重新上线的机器听的。————————————————而“如果你能听到,你已是孤身一个”和“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人活了下来 ,我们赢了吗 输了吗”是The Machine之前预料的可能他们所有人都会在对阵撒玛利亚人的过程中死去,所以才会这样说。另外,机器从卫星上下载下来的时候,肯定是过去好多天的事,因为肯定要等到冰九病毒被控制住了以后才能下载下来,在这段时期肯定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活了下来没,所以才会这样讲话,所以机器听了录音才能立即打电话。4、结尾在系统关闭的时候,“音频协议激活”那段“声音”是The Machine通过电话录音的,而结尾那段“声音”则是放出来给机器听的。这个“录音”有一种讲给自己“儿子”听的感觉,不过也是,复制版的“The Machine”。5、POI中人工智能The Machine 的设定就是“学习”,通过学习过去的“记忆”来预测现在,所以在剧中当机器从卫星上下载后运行起来时,没有过去的记忆,所以显示的是“复制品上线任务不明等候指令”然后它听了“录音”,就等于有了正确的记忆,用了正确的目标,所以就能直接运行起来,给shaw打电话。另外,显示出每个人的社保号码,说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与第二集中当机器重新运行起来时显示的一样,千万不要以为这样机器就像撒玛利亚人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The Machine与撒玛利亚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它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教会它们怎么去看待现在,怎么去处理现在。另外,我相信最后Harold没有死去,那么为何最后机器没有在第一时间联系他呢?我的想法是剧中那段若干年前,Harold关于经常带他看候鸟迁徙的父亲的回忆,可以看出来:“他患有痴呆症,在护理中心孤身死去,这病肯定很痛苦,你深爱的人 甚至不再记得你”“我不是因此才不去探望他,我是怕他还记得我”剧中在插入这段时候并没有显示过去的时间条,让人感觉很突兀,一方面我觉得是为了后文能够跟他妻子想呼应,另一方面讲这段是隐含着The Machine为了不再打扰Harold的生活,所以才不去联系他,怕他还记着tm。这段很突然提到一句话,“Harold不去看他父亲是因为怕他父亲为他的选择而羞耻”,然后就出现了TM选择了让John去上传代码,我隐隐觉得,最后“机器不联系Harold,是因为怕它父亲(Harold)知道它还活着而为它的选择(John的去世)而遗憾。”———————————————最后一集有种电影的味道,很美好,值得反复一个人细细品味。

    ———————————————

    2018年年中,又看了这一季,才注意到,原来那段“录音”在本季第一集开头就出现了,所以,这整整一季就应该是机器讲给复制版的“The Machine”的关于“我们是谁”和“你是谁”的故事,这些过去的经历,教会了复制版的机器“它是谁!”

    【详细】
    81143095
  • 所有团的团长
    2017/12/22 13:30:27
    十二年过去了,我还是没能看懂陈凯歌
    看完《妖猫传》,我总觉得心里不知道憋着一股子什么别扭劲儿,有点难受。

    直到回了家,把《无极》重新看了一遍,我才恍然大悟。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当年陈凯歌曾说,《无极》要10年之后才能看懂。没想到过了12年我又看了一遍,还是没看明白。从《无极》到《妖猫传》,人性啊,东方美学啊,必须这么展现吗?就必须要用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从而容易让人看不懂吗?那
    看完《妖猫传》,我总觉得心里不知道憋着一股子什么别扭劲儿,有点难受。

    直到回了家,把《无极》重新看了一遍,我才恍然大悟。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当年陈凯歌曾说,《无极》要10年之后才能看懂。没想到过了12年我又看了一遍,还是没看明白。从《无极》到《妖猫传》,人性啊,东方美学啊,必须这么展现吗?就必须要用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从而容易让人看不懂吗?那为什么李安的片子都能拍得让我一脸服气?

    12年了,我还是没能明白陈凯歌导演。我没能把他过去所有电影看完,所以我不知道他内心是有过什么创伤还是情结,要在这两部电影里让一个看上去没那么有美貌有气质的女人能迷倒王之外的所有男人,还可以为她做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情。陈导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这可能是他内心支持女权主义的一种表白?

    12年了,我还是没能明白,陈凯歌导演是否有什么配音或者发音情节,为什么要在两部电影中都体现一种日本渣子味儿中文。《无极》中明明是有配音的,为什么还要主演的配音都绷着一嘴日本渣子味儿中文?《妖猫传》里空海和尚染谷将太努力学了中文,没有配音也有纯正的日本渣子味儿中文,倒是更符合剧情需要,但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不得不不断回想起谢霆锋嘴里的日式中文,出离的出戏。

    12年了,我还是没能明白,陈凯歌导演在这两部玄幻剧里对演员的调教方式。无论式嘶吼式表演还是面瘫式似笑非笑表演,或者假装豪迈式表演,都让我坐如针毡,觉得非常不自然。我看到有影评人说染谷将太演的空海和尚“始终带在嘴角的微笑让他真有几分得道高僧的感觉”。为什么我看起来就感觉他全片都在装逼装的我难受?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黄轩的豪迈在电影中的举止投足之间都透着一股子装劲儿?

    看完电影后看到许多影评人对影片的盛赞,我还是有点心虚的。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没看懂它的好吗?

    我和几个搞电影的朋友简单聊了聊,发现真有人特别喜欢这个电影,尤其从它的美学层面和画面来讲。但是大家也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美学惊艳,叙事不足,所以更喜欢电影的前半段。

    当然,我承认电影的美学方面确很出彩,影片中呈现出来的景象让人觉得美不胜收。但是我更感觉这像是弥补了一个当年特效粗制滥造的《无极》没能完成的一个梦。如果12年前能有如此效果,那真的可以算是少年π一般大片了。

    如今呢?说实话,很多好莱坞影片都审美疲劳了,我真没觉得一些影评人硬赞的特效或者画面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能让一部叙事不足的影片打四星五星。我们毕竟看的是电影不是画作和PPT啊?

    在观影的过程中,虽然电影前半的部分表演让我觉得有些做作,但是总体上的确有不错的魔幻电影的质感。我得承认,如果分开看整部电影,很多镜头语言都是有不少回味的,但是合在一起,就会觉得不那么自然,尤其到影片的后半段。

    影片的后半段,有了一个明显断裂,不再像是一部电影,而是集齐了诗歌朗诵,马戏表演,cg动画,嘶吼式话剧表演,百合少年搞基表演等等于一身的,杂剧?

    先在电影里看了半个小时马戏表演。然后又看了半个小时陆离光怪的打光话剧,其中夹杂着各种《无极》式奇奇怪怪的对话。
    到最后,陈凯歌干脆把电影玩成了诗歌朗诵。

    “白龙!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你还有谁?”
    “白龙,那个问我们是不是百合少年的杨玉环,真的死了。我和你一样心碎。”
    “百合少年永远不在了。贵妃,却是永远的贵妃。”

    没看过片的具体你们自行脑补吧。我感觉再写下去就会有一束光打在我头顶,然后我站在舞台中央开始朗诵。

    除了叙事,影片的另一大bug就是台词了。白话夹杂着文言文,大概想回到唐朝时期的语言特点,又要有现代观众能听懂的诗歌朗诵,有点不伦不类,简而言之就是没文化想表现的有文化。

    看了一圈影评人的评论,实话实说,感觉自己不系统学习电影一些基础知识的话,还是和专业人士的欣赏水平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很多影评人的声音,让我觉得似乎是在给当年《无极》差评的一种弥补,还有部分“影评人”,写出来东西是否真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还是拿钱之后的友情表白?我不知道。

    不过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要给大众欣赏的。我不太能理解全是好评,仅有的差评都给折叠的现象,也代表不了普通观众,只能作为普通观众的一员简单说说自己感受吧。
    【详细】
    90051841
  • 大叶榄仁
    2022/10/27 22:40:27
    死之咏赞

    还行又不大行,没虐到位,压抑中不够悲壮,最后一个空镜让人觉得很遗憾,就像是他们跳完舞去睡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了。男主是不是还可以抗争一下,至少回信与父亲继续抗争,父亲态度明显服软了,父亲是否真的会愿意逼死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做出让步?男主从家里逃出来,与女主约到日本,到与女主共赴死亡,中间思想有哪些变化,没有升华,这其中态度转变得太快了,快到让我觉得男主是在女主说想休息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真的选

    还行又不大行,没虐到位,压抑中不够悲壮,最后一个空镜让人觉得很遗憾,就像是他们跳完舞去睡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了。男主是不是还可以抗争一下,至少回信与父亲继续抗争,父亲态度明显服软了,父亲是否真的会愿意逼死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做出让步?男主从家里逃出来,与女主约到日本,到与女主共赴死亡,中间思想有哪些变化,没有升华,这其中态度转变得太快了,快到让我觉得男主是在女主说想休息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真的选休息这个选项,而不是他自己本身与命运抗争无数次的结果。快到让我疑惑他们是不是真的准备赴死,抱在一起就像是准备去度蜜月的。不知道是不是男主微笑唇的原因,除了他和父亲对戏激烈的那场,没感到情绪波动,就算是人设高冷内敛,但是微表情也没演绎到位,就欠缺张力了。觉得女主演技更胜一筹,女主经历梦想破碎,家人质疑,形象被毁,从出场到闭幕,情绪变化都是有推进的。要是结尾配乐还有一曲死的赞美,就更完美了。

    【详细】
    14737399
  • 今天早睡了么
    2021/10/18 7:12:28
    个人记录

    我为什么还在看这部剧就是为了看看剧情还能有多离谱??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最近比较上头李尚允

    我感觉这个剧的槽点短评可能都不够马了就一起来

    目前看了四集半已经kiss了不止一次并且男主为爱挡刀救美了,我之前还在想编剧到底怎么写男主爱上女主毕竟他对女二表现出来的就是财阀联姻没有感情而且很直,

    我为什么还在看这部剧就是为了看看剧情还能有多离谱??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最近比较上头李尚允

    我感觉这个剧的槽点短评可能都不够马了就一起来

    目前看了四集半已经kiss了不止一次并且男主为爱挡刀救美了,我之前还在想编剧到底怎么写男主爱上女主毕竟他对女二表现出来的就是财阀联姻没有感情而且很直,结果我可能高估了编剧,就好看的人死缠烂打就可以了。女主也是离谱,为了续命呆在男主身边的方式也有很多怎么一上来就一定要交往【男主如果是被这么打动的我只能说财阀都这么随意么,男主可能真就被第一集kiss给心动了】

    不得不说电影院那还有点苏,虽然抢人饼干这个行为真就只有帅哥能尝试

    第三集女二的危机感来了,唉,有钱有颜有事业的姐姐只缺个男主的真心就这么被女主给得到了,我看看姐后面要黑化成什么样

    第四集最后这个挡刀是认真的么,我就看看这个剧还有没有可以超过结局二人双双被车撞更离谱

    【详细】
    13939459
  • davidguo
    2007/4/12 11:06:13
    密……不透风





    南方周末   2007-04-05 16:44:02



      密……不透风
      ———关于《暗算》的一次咖啡吧谈话
      
      □刘小枫
      
      今年元旦前的两天还是三天——我记不太清楚了,十年未见的老朋友、捷克汉学家高一乐来电话,说他刚到广州,待两天,问我看过电视剧《暗算》没有,想同我聊聊。




    南方周末   2007-04-05 16:44:02



      密……不透风
      ———关于《暗算》的一次咖啡吧谈话
      
      □刘小枫
      
      今年元旦前的两天还是三天——我记不太清楚了,十年未见的老朋友、捷克汉学家高一乐来电话,说他刚到广州,待两天,问我看过电视剧《暗算》没有,想同我聊聊。
      高一乐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欧洲近代思想的关系,有点成就,不过早已退休———高一乐是他的中国名字,捷克原名很长,我一直记不住,仅记得G开头。
      因眼睛患病动过手术,我已经好些年不看电影电视。我对高一乐说,可以推荐一位朋友跟他聊———我们系里有位教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年老师,叫尚悠,学问很好,读书多且广,可惜几乎不写文章,在家除了看书就是看片子、听古典音乐。虽然不搞什么研究,这家伙却喜欢侃,前不久还在饭局上大谈《暗算》,眉飞色舞———我对高一乐说,同尚悠聊,保你开心。
      为了尽老朋友之谊,我找到我的年轻朋友万全(我叫他小万)请他帮忙———他去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来到南方,在一家传媒写专栏,也是个影迷,同尚悠刚认识。让他陪高一乐和尚悠去二沙岛那间高尚咖啡吧,一边喝咖啡、吃小咸鱼,一边聊《暗算》,由我埋单。
      下面所记的谈话大要,是小万第二天讲给我听的———我尽量保留小万讲述时的原貌。
      
      一部国家主义的电视剧?
      昨天傍晚,我先到广州宾馆接高先生———小万对我说———然后带他去二沙岛,尚悠老师在高尚咖啡吧等我们。尚老师同人见面就熟,高一乐老师腼腆些,笑起来像个孩子———他精神和身体都很好,不像七十出头……中国话讲得不错,虽然四声咬得不太准,但流利、清楚,用词准确,几乎没有动词与名词搭配不当的时候。
      《暗算》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讲中国革命历史的电视剧———我们在一个包间坐定后,尚悠老师说———通常电视剧不及电影拍得精致,但这部电视剧比我看过的所有同类电影都好。老实讲,除了小时候看《冰山上的来客》感动过好几天,我还没有被哪部国产电影感动过,这次却深受感动。凡涉及中国革命历史的电影和电视剧,大多装腔作态,从情节、表演、化装到场景设计,都缺乏真实感———咱们的红军、八路军那个时候哪有整整齐齐的清一色衣服穿?再不然就是缺乏让人感动的东西,别说让人回味再三了。《暗算》出手不凡,你看其中的人物,个个有型,即便次要演员,张张脸都挑得极具个性。周围好些朋友津津乐道其中的情节,其实,最值得称道的不是情节,而是道德感。无论外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我还从来没有过自己崇拜的男角儿,只有崇拜的女角儿,但这回呵,安同志(编者注:《暗算》主角安在天)成了我的偶像:仅仅那张脸就是天生的道德形象———有信念、有好品德、坚忍,还很温厚、懂得体贴……真正的男人味哦,难怪好多网上女人说安同志是“女人杀手”。
      我忍不住说,尚老师,你吹得恐怕有些过头吧。这个片子好看,没错,拍得好,电影语言流畅、细腻,干净利索,挺讲究镜头品味。不过,我倒觉得,这部片子的最大优点在于,赞颂革命历史英雄的技巧或者说手法有历史性突破:你一定注意到,前两部的革命历史英雄(编者注:《听风》主角阿炳和《看风》主角黄依依)都不是党员,这就突出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然,真实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优点———毕竟真实才具有巨大感染力呵。前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性的电影和电视片我追着看,几乎没有哪部片子搞得像真的,实在让人失望……人家欧洲人或美国的犹太人多会搞自己的“新传统”教育:要么是访谈性记录片,配大量历史资料镜头———没历史镜头,老照片也行呵;要么是编得跟真事一样的故事,无论哪种,意识形态语言从不挂嘴上———潜移默化嘛。《暗算》属于歌颂我们“新传统”的作品,它的优点就在于潜移默化,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语言,尤其形象语言方面,甚至刻意打破八股式脸谱———好些人的脸相很中性,看不出是好人坏人……加上故事情节“反特”,看起来当然精彩啦,但也仅此而已。
      不过,我还想说,这部片子明显有国家主义倾向,张扬“国家利益”……不是吗?与其说《暗算》没有意识形态语言,不如说在塑造新的意识形态语言。这跟时势很合拍呵:国家正在“和平崛起”,《暗算》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第二次“翻身”献身。尚老师呵,上次听你在课堂上讲,“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出自所谓“国家理由”,这是西方专制主义时代的政治语词。难道我们能够只讲“国家利益”,忽略现代的普世价值———自由和民主?
      听你前面的说法,还以为你是个“新左派”,现在才看出是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尚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说。
      我感到自己脸上有些发热,心情一下子有点儿激动。
      斗士呵……别不好意思嘛……你觉得,《暗算》的主题是国家主义?
      你怎么断定我是自由主义?我脸上写字了么?我故意调侃。
      研究生毕业、在传媒中干的年轻人,好多不是新左就是自由主义,后者居多……一个人看到的只能是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从你刚才对《暗算》的点评,就看得出你是哪派……《暗算》是不是国家主义,待会儿再谈———你觉得《暗算》没别的主题?
      当然喽,网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暗算》的主题是天才与死亡。你看,阿炳和黄依依都是天才,只要是天才,命就奇特得很———生得奇、死得也奇。这固然也可以算是《暗算》的主题,但我觉得,这些天才命运的故事不过是为国家主义这个主题服务而已。正因为如此,《暗算》才显得妙,喜欢的人很多———寓教于乐嘛……
       
      歌颂自然道德品质?
      天才故事至多让人惊叹,不会让人感动,即便天才死了也罢——尚老师说。什么东西才让人感动?道德的东西——即便爱情故事,没道德成分在里面,至多让人叹息,不会令人感动。17世纪有个法国作家叫费纳隆,擅写对话,他说过,“天资再好,没有可靠的道德基础,结果往往只能导致自己名誉扫地”。与你的感觉和看法不同,我觉得,《暗算》的主题是歌颂道德德性,因此《暗算》让我感动。
      道德?什么道德,国家道德?新左派呼唤的民族道德?至多可以说国家主义道德,知识分子有良心的话,恰恰要……
      要“呐喊”……你真的很“主义”哦,小万。
      此话怎讲?
      仅仅盯住“自由”,用“自由”取代所有最基本的道德,以为有了自由就有了一切……
      尚老师,我看你是个新左吧———我也笑眯眯地对他说……只讲国家利益、不讲个人权利,算有道德?
      这么说来,《暗算》的主题谈不上道德?
      鲁迅先生的道德力量,不就在于他争自由表达的权利?“匕首和投枪”还需要去争自由表达的权利?搞错了吧……鲁迅倒是要争“启蒙”———自由表达是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追求的道德,鲁迅已经有了,但这种道德不是基本的自然道德。
      自然道德?从来没听说过……
      比如基本的是非感———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仅仅作为一个听觉天才的离奇命运,阿炳的故事并不会让我感动,哪怕他年纪轻轻就死了———如今,有是非感这种自然道德死了,才让我感怀系之,唏嘘再三……在我们的后现代社会,稀缺的难道不是最基本的是非感?阿炳耳朵忒尖,尖在哪里?尖在能分清谁是谁家孩子、谁是哪村人,总之,能分清最基本的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相反,你看,如今的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混淆是非……阿炳容不得最最基本的是非不清,否则他没法活,一听见有人想当然地不分是非———比如究竟是母狗的崽还是公狗———阿炳就跟人急。阿炳死于听见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孩子的声音,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难道不是最最基本的自然道德问题?
      尚悠端起咖啡杯呷了一口,摆出打算好好教育我一番的样子接着说:与这种天然的是非感相匹配的是阿炳的好人直觉———阿炳没政治觉悟,他仅仅为母亲、为安同志工作,而非为国家……因为他天生的直觉告诉自己,自己的母亲和安同志是好人。什么叫“好人”,如今你这个自由主义哲学博士说得清楚?新左派文人说得清楚?你问阿炳,什么叫“好人”,他一定也说不清楚,但他凭自己天生的直觉知道谁是好人,而且凭这直觉懂得,惟有信赖好人,自己的生活才可靠、安全,他谁都不信,只信靠自己觉得的好人———安同志是党员,阿炳的妈不是,所以,好人是自然而然的,阿炳与这“自然”有一种天然联系,如今各路启蒙知识分子切断的就是这种联系———你这个哲学博士读书比阿炳多,却不一定知道谁是好人,而且,离了好人,你恐怕觉得活得尚好吧,因为你有“主义”……
      阿炳能够出来为国家工作,靠的是他耳朵尖——可这耳朵尖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天生的偶然带来的:这就是自然的道德品质,而非某种政治伦理的道德修养——阿炳能分清自然的是还是不是,所以,无需培训他掌握敌情、启发阶级觉悟,他就可以为国家作贡献啦。总之,基本的、自然的道德品质不是什么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身上自然而然禀有的。自古以来,有些人身上天生禀有的某种基本品质就被人们的共同生活经验认可为“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分清是非、为人正派、勇敢、善良等等,任何一位好母亲都会从小教育孩子持守住这些品质,或者向这些品质看齐。而我们的后现代社会、传媒或课堂哩,却不断地用种种现代的所谓自主道德取代这些品质。
      从生活中其实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并非人人都有这些品质,某人有一种这种品质已经不错啦——能分清是非的人,不一定勇敢,阿炳就胆小得很呵。反过来说,有的人身上则非常突出地具有某种这类基本的自然道德品质。总之,这些品质总是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个人身上,古代的圣王说要“隐恶扬善”,意思就是要张扬这些自然的道德品质,不要张扬有些人身上同样自然而然的不道德品质……古人称为“凶德”——可以说,所谓“自然的”道德品质是指对人群生活来说自然的好品性。我们的后现代社会有个突出特征:自然的道德品质贬值以至于一钱不值……种种后现代道德-哲学观念作为现代启蒙的结果畅销起来,就是自然的道德品质的全面贬值——比如现在的女性主义要教你,女人应该是……算啦,扯远喽……反正什么是什么被搞乱喽。我觉得,阿炳的故事让我感动,首先是因为,在如今因飞速现代化而引出的非自然道德的社会氛围中,它讴歌——我要用这个久违了的字眼儿——讴歌基本的自然道德。
      可是,我说,你所谓的这种自然道德在剧中被用来为国家主义服务啊!
      只知道盯住一样东西,与你们喜欢攻击的新左半斤八两。国家主义并非一种道德原则,而是一种低限的政治原则。换句话说,国家主义并不排斥其他政治诉求,比如,并不排斥你要的“自由民主”啊……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可能是非常国家主义的,比如说人家美国。严格来讲,你喜欢讲的个人,只有在国家这个机体中才实实在在地在。从前没有国家,也就不谈什么个人及其权利……古代的国家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可不是一回事哦。不过,我这样子说,可别把我当成国家主义者喔,请分清什么是……什么不是……尚悠用手在空中比划了那么两下。
      高先生一直没说话?我问。
      没有,这不,一坐下来我就同尚悠干上了,高先生在一旁嗑瓜子儿、吃开心果,笑眯眯听我们说,不时还拿笔在纸上记点什么。
      
      勇敢,还是敢“疯”?
      个人与国家的冲突,在黄依依的故事中不是很明显吗?———我紧逼尚悠不放。
      我不这么看,尚悠说,冲突的是个人爱情与个人信念,而非个人与国家。不过,我仍然要说,即便黄依依的故事,真正的主题仍然是自然的道德品质。在旁人眼里,黄依依有“生活作风”问题———所谓“乱搞男女关系”,这说法唤起的恰恰是人们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伦理的记忆。在“五四”时期或者在今天,黄依依就会被看作爱情至上、率性而为的“新女性”喽……但这些“看法”同样不过是在用某种现代的政治伦理看人,如此看人当然看不到一个人身上的自然品德,看到的仅是现代政治伦理所看到的东西———用你熟悉的庄子的话来说吧:你并没有置身自然的人间世,而是置身于非自然的人间世;尽管你也在人间世里,看到的全是非自然的东西,却自以为可以看到超自然的东西———没有自知之明是你们这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最突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与超自然的东西还隔着一层自然的人间世哩……
      离开种种现代的“主义”道德眼界,在自然的人间世中,黄依依的个人道德品质看起来就不过是自然的勇敢而已。黄依依似乎爱得很“疯”、很大胆,但“疯”或大胆其实都不算是勇敢,勇敢基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好东西、值得去追求的东西——所以,勇敢散发出来的人味是美,“疯”或胆儿大指的是自己并不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是否值得去追求,就不管三七十一去追,所以散发出来的人味是丑。勇敢的行为必然伴随着一个人对什么是好生活的认识——你这类公共知识分子,看起来勇敢而已……斗士嘛,其实是胆儿大或敢“疯”。黄依依凭自己的自然直觉感到,安在天是个品质优秀、心性难得的男人,她同样凭直觉知道,与他一起生活,自己的生命会很美好,于是身不由己、奋不顾身地去追……
      《看风》一开始就铺展得很清楚,黄依依根本不关心什么国家不国家的,还明确表示不喜欢做“保密性质”的工作。但为了自己的追求,黄依依用自己的生命下赌注:她其实并没有把握破解密码,却以破解密码后带走一个人为条件进了“保密单位”。刚才说了,所谓勇敢,就是冲着自己认识到的更高、更好的东西而去,相反,所谓懦弱,就是不愿冲着更高、更好的而去。对于黄依依这样的女人来说,迷恋上安同志这样的人———仅仅就这个人本身来说,不就是在冲着自己看到的更高、更好的而去吗?
      那你如何解释她与汪林的关系?汪林被发配到农场,黄依依还去看他,破解密码后甚至要跟汪林走……
      在黄依依身上,与勇敢这一自然的道德品质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自然的善良、正派——你应该注意到,黄依依明确表示,处分汪林而不同时处分她,是不公正的;汪林因为与她的事情被发配去后山放羊,黄依依觉得对不起他,看到他处境很惨,于心不忍……后来与机要员张国庆的事情更凸显出黄依依身上自然的善良品质:这段关系写得很含混,一方面在非自然的人间世层面展现黄依依与张国庆的关系,好像两人有什么“不正当关系”似的,另一方面则在自然人间世层面展现两人的关系,这时又很清楚,她与张国庆没那种关系,只是出于自然的善良给这个我们如今在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机要员全国粮票,为他因偶然过失被处分说情——黄依依身上的自然美德还不止这些,她有教养,还虔敬,瞧她好几次拜祖冲之神……一个人没可能一点儿不虔敬、不正派、没教养,却出色地勇敢。阿炳信赖自然的好人、凭耳朵听得出自然的好人,有自然的“好人”感觉,黄依依就是个自然的好人:善良、正派——如今这种人咱们得打起灯笼找才能找到,因为现代-后现代伦理……
      又来啦……算了吧,我挥了挥手打断尚悠,知道你又要攻击我啦……可汪林实在不咋地哦,你看他那张脸———好像我念本科时的一个老师。
      《看风》并非一出悲剧,但我看了后特别心酸,好些天心情都没味道,沉甸甸的——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心酸,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这会儿我只能说:黄依依与汪林的关系,凸显的是黄依依勇敢到进入绝境,或者说,勇敢到自我毁灭的地步,因而让我感到心酸……很清楚的是,黄依依把汪林当成安同志的替身——你一定记得整个《暗算》中惟一的一场“床上戏”吧,非常节制、有内涵的“床上戏”:酒后的迷糊、清晨醒来的失落,黄依依背过脸去要汪林穿上衣服,汪林非要黄依依看着他穿、非要她看他的身体——那身体怎么让人看得下去哩,黄依依给了他一巴掌……你把中外电影中的“床上戏”都剪下来比比,有多少像这场戏那样细节设计得有品有味有质地?
      我不愿意说,黄依依与汪林的关系是她勇敢时犯了错……也就是在追求自己的好生活时犯了错,似乎她缺乏分辨、衡量的能力———她是数学家呵,这是精确衡量的结果:勇敢在遭遇痛苦时选择了另一种痛苦……何况,两人的事情其实很复杂———跟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生活遇到的事情一样复杂,也就是说:自然地复杂———两人的关系起因于黄依依在痛苦中的迷糊,人性毕竟自然地脆弱……接下来是精确衡量痛苦后的选择,出事后则是善良的同情心在支配黄依依的行动……
      
      密……还是谜?
      就算这样的解释马马虎虎说得过去,我说,你又如何解释:黄依依在汪林叛变(编者注:汪林在与黄依依的关系被发现后,被发配到后山放羊。期间又结识了一位农村寡妇)以后没有离开701单位,反而留下来,连安在天也觉得这是个谜……还有,安在天安葬了前妻回来,临时伪造了一件礼物——他并不知道黄依依留了下来,根本没为她带什么礼物——送给她,好像有点儿那个意思,小黄拒绝了礼物,把门对安在天关上——黄依依难道不清楚,两人这时已经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障碍了?用你的话说,“自然地”善良的人恐怕都会问:为什么不是幸福的结局?明明可以是幸福的结局嘛!
      答案得从编导提供的情节去找,不能凭想当然,尚悠说……可以肯定,黄依依留下来是精确衡量痛苦的结果。但问题是,衡量怎样的痛苦,如何衡量的?我不知道,没想清楚。我只是在想,为什么编导要把安在天对黄依依讲述自己与妻子小雨的事情安排在最后时刻———第二天,黄依依将要随汪林而去,安在天则要“回家探亲”。安在天最后的独白说:那天晚上,他对黄依依讲了小雨死在他手上的经过,这深深地伤害了她——小雨的故事为什么会伤害到黄依依?或者说,黄依依受到了怎样的伤害?难道她从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中破译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痛苦的秘密?
      谜呵,是个谜呵……我说,确实不好理解。不过,也许没那么高深吧,这情节不是编导的败笔,就是故意玩的噱头……
      是谜,还是密?———高一乐突然插进来……对不起,我们老外学中文喜欢或者说不得不咬字眼儿。如果是“谜”,就是编导有意迷惑人,让人辨不清、想不明,进而让人迷恋……所谓“回互其辞,使昏迷也”。编故事嘛,当然得尽量搞出让人迷恋的效果,古有“怀其宝而迷其邦”的说法,如今要迷观众呵。但“谜”终归不过是一时的遮掩,“谜”底终究是要让人或想要让人知道的东西,就像你们古人讲的,要“使民无迷惑之忧”。如果是“密”,就是另一码事……“密”的古字形仿的是有如堂室的山,隐秘、隐曲的东西就是:看起来是这,实际却是那,让人以为看明白了,其实根本就没明白———说到底,“密”是有意不让人知道的东西……
      故事本来就是破译密码嘛,《暗算》本身是个隐喻:破译生命的密码。我说。
      有点儿道理,但你可以说“生命之谜”,却很难说“生命之密”吧———高一乐说。所谓“生命之谜”不过是说,生命本身让人看不透,或者说生命的真谛本然地被遮掩起来了……就像我在巴金小说中读到的:“死是谜,有人把生也看作一个谜”———他没说有人把生和死看作一个“密”,因为生命本身并非是有意要秘而不宣的“密”。我是老共产党员,17岁时提前一年入党,我父亲就是干地下党的,从小听他讲过好些干秘密活动的事情。所以,你们可以理解,《捕风》给我的印象最深、感触也最多,我很想听听你们怎么看。
      没错,高先生说得对,尚悠说,虽然生命之道既深且微,谁都在经历生命,却不知道其中原委,但生命之道至多可以说是“谜”,而不是“密”。我们这几代人大多是“五四”启蒙精神教出来的,当然只知道有“谜”,不知道有“密”——尚老师说着瞟了我一眼——我们的夫子有言:“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如今,自由民主政治伦理对什么事情都讲究公开性,凡秘密的事情都要不得,整天热衷于揭秘……从形式上看,《暗算》三部曲中,就数《捕风》最具动作性,情节设计得合理、紧凑,还很出奇,峰回路转——正当你以为情节在这里只有了结完事,它却能突转出另一条线索继续编下去……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好看,实际上,虽然《捕风》情节紧张、动作性强,扣人心弦,我却觉得,《捕风》在《暗算》中最具宁静品质,让人透彻地感到静谧——密者静谧嘛……《捕风》整个看起来的确慎密、封闭,可以说本身就是个“密”……而钱之江这个人物至少在戏中给人的感觉整个来说是:“深”……什么叫“深”?“其静也敛之无余,而其动也发之必尽”,非有至刚至柔之德不能为呵……
      难道黄依依为什么留下来也是个“密”?我问。
      这也许是个“谜”,钱之江的故事却是“密”……
      这“谜”和“密”是两出戏,扯得上关系么?我说。
      黄依依的故事与钱之江的故事连起来理解,才意味深长。安在天不过是另一处境中的钱之江,无论在《听风》还是《捕风》中,安在天身上都重现了钱之江的品质,处境不同而已——当然,处境的变化非同小可:在钱之江的处境中,守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性命,而安在天的守密更多是职业纪律,不是性命危险……或者说,钱之江与安在天要守的“密”已经不是同一个“密”,但他们的“工作”性质一样,都干“保密工作”,都有使命之“密”。于是,黄依依的生命之“谜”与钱之江的使命之“密”就在黄依依与安在天的故事中相遇了。要解开黄依依既留下来又对安在天冷淡这个“谜”,就得搞清楚钱之江的使命之“密”。可是,即便已经解放了,安在天仍然在保守钱之江的使命之“密”——这倒是个“谜”,而非“密”,结果使得我们最终没法解开黄依依为什么最后会这样这个“谜”。
      
      有信念是一种自然的道德品质?
      尚先生,你的说法听起来满有道理———高一乐说。那么,你觉得,《捕风》的意图不再是体现某种自然的道德品质了?
      非也,哈哈哈哈———听到高一乐夸奖,尚老师好像有点儿飘飘然起来,挪动了几下身子,装模作样呷了两口咖啡,然后用对老外说话时特有的慢调子说:编导当然也让钱之江身上凸显出某种自然的道德品质。你一定会马上问我:是什么嘛,嘿嘿嘿嘿……我要说……是:节制、审慎。首先体现在表演上:谁都看到,钱之江这个角儿难演得很,即便剧情编得妙,演得不好也会搞砸……云龙———别人说我是他的“粉丝”,其实,我是他所体现的自然道德形象的“粉丝”———演得多有节制,分寸拿捏得多到家呵,充分体现出咱们古人所说的审慎品质,这品质可不是常常都能见到的喔……搞政治、尤其搞革命这种非常政治,太需要这种品质啦……我遇到好些年轻人,蛮有政治热情,却偏偏没这品质———说着又笑着鬼脸瞟我一眼。我的意思是,审慎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本来也是天生的,因而也就是自然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你培养咱们小万试试看……我刚才说了,从编导设计的剧情到演员的表演,整个儿突出的是钱之江的“机静”———“心密而机静,经世之才”呵。难怪连代主任(编者注:《捕风》中负责审讯钱之江等人的国民党特务头目)也非常欣赏钱之江,如果钱之江不是共产党,代主任说过,一定会重用他……
      说得好呵,高一乐打断尚悠,不过,我觉得,还有信念……信念,钱之江有信念呐———有信念算不算一种自然的道德品质?
      信念,呃……这东西咱们中国古代……好像没有哦……尚悠一时接不上话,埋下头去像要品咖啡。
      我是过来人,高一乐见状赶紧接着说,在我们捷克,如今还是有新党员不断涌现出来,但在我这个老党员看来,大多谈不上真正有信念,至多算有寄托……钱之江有一次同唐一娜说到信念与寄托的差别,我印象很深,他的原话大致是:有信念意味着你为那个更高的东西献身,有寄托意味着某个更高的东西为你服务。钱之江用这种自我理解把自己与周围的其他人区分开来,这无异于在区分少数人与多数人:少数人是有信念的,多数人是有寄托的……要多数人有信念,不仅没可能,恐怕也没必要,非让多数人有信念的话,整个社会就发高烧了。但一个社会里的少数人没信念,整个社会就会贫血,虚飘飘得像失去舵手的航船,在大海上一会儿被西风吹向东边、一会儿被东风吹向西边。在我们捷克,过去是要让所有人都有信念,结果使得昆德拉那样的自然德性在现代之后风行起来,多数人没了寄托、少数人没了信念,整个国家被西风吹着一窝蜂追仿美国,而美国实际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多数人和少数人都不清楚……多数人不清楚倒也自然而然,我们的少数人也不清楚,从而不审慎、不节制,那就惨喽……
      所以,现在我忒儿……喜欢跑到中国来住——高一乐特意摹仿了一下京腔,冲着尚悠莫名其妙地笑了笑,然后接着说,《暗算》让我想到的就是这个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关系问题——阿炳、黄依依都算是多数人,尽管一个是乡镇上的底层人,一个是当时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钱之江才是真正的少数人——《看风》在这个三部曲的中间,刚好是多数人与少数人关系问题打结的地方。《听风》的戏重点在多数人身上,我们知道,很多人参加革命工作,其实并没什么信念,至多有自然的美德……没关系啊,少数人有就行了……重要的是,少数人懂得看到多数人中的自然美德和凶德。尚老师刚才说到自然美德,我完全同意,仅想补充一点儿:所谓自然美德,也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品德,但“仁者见之”、“知者见之”——未必你们没看出来,《听风》和《看风》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安在天很会看人,以其“慈祥恺恻之心”发现阿炳,以其“明辨精详之见”相中黄依依,无论别人多么不相信,他总坚持自己看人的眼力。《捕风》的戏重点在少数人身上……《看风》则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关系纠缠不清——看看我们捷克的后现代社会,告诉你们吧:多数人与少数人混而不分,各自都不清楚自己,还经常把自己搞错。从前我们讲党群关系,党员当然是优秀分子,但优秀分子永远都是少数,哪有全民优秀的国家?群众嘛……自然是多数人,可如今在我们捷克,你根本不知道谁是党员,谁是群众……
      哈哈哈哈……我忍不住大笑起来,咱们尚老师最像个党员啦,可他偏偏……哈哈哈哈……
      尚悠连忙用手按着我的肩,一脸严肃地说:开玩笑要分时间、地点、场合,人家高先生在说正经事。
      我们可以来回忆一下安在天所讲述的他与小雨的故事的要点,高先生接着说。虽然安在天与小雨已经一起生活了不短的日子,小雨却不知道安在天真正的身份,也就是说,安在天一直对小雨保守秘密——这可以说是少数人对多数人保守自己的秘密,为什么要保密?按我自己的体会是,让作为多数人类型的小雨知道这秘密,会害了她——告诉你们我自己的经历吧:当年我入党后好些年,我妻子都不知道我是……那个……后来出于工作需要,安在天向小雨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安在天说,小雨听后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请注意,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呵,对一个女人来说,这相当于哭了整整一生,因为这是为自己的整个一生命运的改变而哭!对于小雨来说,生活本来只有“谜”,没有“密”,如今却被拖进了“密”,她必然会因为“密”而死……但实际上是为安在天而死……这也是一回事,安在天就是“密”本身嘛——小雨死那场戏很短,却设计得好极:小雨喊出“开枪,一、二、三”,声调并非高昂,而是轻柔,尤其最后的“三”,缓慢而轻柔得简直就是一生的温柔都在里面的低唤,好像在最后说一声:“我爱你……开枪吧”……
      这比我所看过的电影里所有高呼“向我开炮”的场景都真实……感人,我也有些激动起来。
      你的意思是,所谓“保密”与这类少数人类型有关系?——尚悠收起了刚才的得意,一脸严肃,还点燃了一支烟。
      在这段故事中,小雨的生命之“谜”变成了安在天的生命之“密”,高一乐说,所以她在剧中非那样死不可。生活对于黄依依来说,与小雨一样,本来只有“谜”,没有“密”。安在天讲述的他与小雨的故事,在我们听起来至多是个“谜”,甚至是有人在网上说是情节破绽:都“解放了”,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在苏联?但在安在天那里,这可是个“密”呵……安在天用“谜”一般的叙事讲述了一个“密”——黄依依属于女人中智商忒儿高的一类,她真正要破解的不是蒋匪的密码,而是安在天身上的“密”……一旦她破解了这个“密”,自己的命运就彻底地被改变了。
      哇……这样看来,《暗算》三部曲还另有妙道哦——尚悠从椅子上直起腰来,咱们中国人看不出什么名堂,你这个老外反倒能看出点名堂,真像后现代理论说的,需要他者的眼光呵。高先生,你的说法让我想起《庄子·人间世》起头三个对话,就像是三部曲,全涉及生活中的巨大难题:颜回问的是,如何才能与刚愎自用的君王相处;叶公子高问的是自己作为国使如何与敌国君王打交道;颜阖问的就更惨啦:作为一个贤人,他得去给一个天性有凶德的太子当傅保。尽管三人都是贤人,如今“不得已”要涉足过于艰难的人间事,该怎么办?要是换了我自己,早就一身冷汗……让我困惑的是,第一段对话是颜回问仲尼,第二段对话是叶公子高问仲尼,到了第三段对话,仲尼不见了,变成贤人颜阖与大夫蘧伯玉的对话,被问的人由高而低——我老在想:仲尼哪去了?为什么直到最后仲尼才又出场?我一直以为,这是个“谜”,现在看来,八成是“密”……这些对话涉及的毕竟都是国家大事呵。所谓“保密”当然指关乎社稷的事情,像《楚辞·九章·惜往日》里面说的,“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这里的所谓“秘密事”,按朱熹的说法就是“国所秘之密事”……按咱们小万的说法,国家主义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喽,他刚写了一篇论文——“论先秦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萌芽:以孟子和韩非子为中心”……论证“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的说法是专制的表现……
      我刚要抗辩,尚悠比了个stop的手势,接着说:不过,高先生,代主任也有信念啊,他并没有要保密呀……
      没错,但他的信念在一开始也是要保密的;再说,代主任自己讲得很清楚,他与钱之江的信念不同呀……刚才你俩都夸《暗算》有真实感,我不反对,但我觉得,《暗算》中仍然有败笔——从真实感来说的败笔:你们看那个老年的安在天,装模作样,演员也不像是同一个,配音也假兮兮的……
      不对,很真实,我禁不住插话说,因为安在天退休时已经后现代了嘛……你看他居然坐在躺椅上,以后现代的上海外滩为背景留影———老革命会这样留影……
      别扯得太远,尚悠打断我,还是来搞清黄依依为什么留下来这个“谜”,高先生,为什么安在天说,他讲述的与小雨的故事会深深伤害了黄依依?他怎么知道?难道因为黄依依从安在天与小雨的事情中得知安在天是搞秘密工作的?她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了吗!
      我在想,钱之江身上会不会有双重的“密”。表面上的“密”是他当时的特殊工作,另一层“密”是什么,我不清楚,而且不清楚钱之江自己是否也清楚。只是,《暗算》的整个故事都以“秘密工作”为背景,这让我想到西方思想史上的“秘密”和“保密”的问题。
      
      西方思想史上的“保密”与“揭秘”
      西方思想史上也有“秘密”和“保密”?没搞错吧,我说,从来没听哪位老师讲过,也没从西方人写的思想史中见到过呵……
      18世纪的德国剧作家莱辛写过一部对话作品《恩斯特与法尔克:对共济会员的谈话》……
      就是那个写《汉堡剧评》、《拉奥孔》的莱辛?我问。
      没错,他还写过好些剧本,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剧作家。《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可以说是部小品剧,主题是共济会员为什么要保密。当然,莱辛说到的保密,与后来革命党的保密不同——严格来说,革命党没什么可保密的,保密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恐怖统治,革命党的目的光明正大;18世纪的莱辛所讲的共济会是个秘密组织,革命党性质上不是秘密组织……
      慢点儿———尚悠说,你说的……不,莱辛说的这个“共济会”就是缔造了现在自由民主宪政原则及其普世价值的哪个共济会?
      历史上还有过别的共济会吗?如今的Constitution(宪政)这个语词,本来是共济会的用语,指共济会为自己这个组织订的章程……共济会最早在英国出现,后来在美、法、德等地兴起,18世纪后期已经几乎遍布欧洲,有很多分会———左中右都有,各自都有自己的Constitution。
      这么说,自由民主宪政是共济会搞出来的?我向尚悠要了支烟点燃,尖起耳朵听。
      那不能这么说,只能说,自由民主宪政的形成与共济会有过不可小视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有桩著名公案嘛:美国立宪时,谣传国会议员中好些是共济会成员……《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就提到这事……扯远了,回过头来说莱辛的小品剧吧。莱辛本来很想加入共济会,因为,共济会的目的是要清除人间世所有的恶——这目的对于少数有血气的人来说从来就非常有吸引力。莱辛当时在汉堡,汉堡的共济会分会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没批准他入会,他转到柏林,向那里的共济会分会提出入会申请。就在柏林的共济会分会决定吸收莱辛入会时,他却偏偏不入了,随即写了《对共济会员的谈话》——为什么莱辛不加入共济会了?这是一个“谜”还是一个“密”?……《对共济会员的谈话》是一个资深会员与一个想要入会的年青人之间的对话,共济会在当时是秘密组织——也许现在还是,因此,这个资深会员与想要入会的年青人谈的话题主要就是:为什么共济会要保密。共济会被后来的启蒙知识人看作理性、自由且“看不见的教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把共济会看作新兴知识人志同道合的组织——据说,共济会的真正秘密是……
      真可惜,没有中译本,我没读过……尚悠还没等高先生把话说完,就冒出一句。
      有中译本也未必读得懂,我在德国留过学,看德文没问题,这篇作品的德文我在1968年就读过,后来又读过多遍,迄今不敢说读懂了,仅仅知道,这部作品说的是双重的保“密”。难读懂的原因是莱辛的写作方式:用揭示秘密的方式来保密。共济会有自己的秘密组织的规矩、章程乃至联络方式(比如说暗号之类),对话在师傅(共济会称分会会长为“师傅”)与门徒之间进行,门徒想要知道共济会的秘密———师傅告诉他:什么是共济会的秘密。从表面上看,这个秘密就是“保密”:保守共济会的组织这个秘密,可我看来看去,总觉得还有个更深的共济会的秘密被这个揭密的过程隐藏起来了……
      妙!尚悠说,《庄子·人间世》开头的几个对话都可以看作是师傅与弟子的对话,我在读的时候同样有这种感觉——在传授秘密的过程中,某个更大的秘密被隐藏起来了……不过,高先生,你能简单说说,共济会是怎么回事,它的保密性质究竟怎么回事儿?清除人间世所有的恶,这目的伟大而崇高,干嘛要隐藏起来——这究竟是个“谜”,还是个“密”?
      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发现,中国的学者喜欢把封建与专制连起来用,动辄就是“封建专制”……可封建与专制是两码事呀:在西方,封建是中古后期的政制形式,所谓“专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绝对王权”政制,16和17世纪才出现……那个时候,宗教改革运动把传统教会搞得四分五裂,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以刀枪相向,内战打得一塌糊涂。所谓“绝对王权”指君王在下辖地域内独有最高主权,首先针对的就是搞武装冲突的宗教派别,从政治领域排除教派权力,最低限度地为国家的和平和秩序提供保障,这就是所谓“国家理由”。绝对王权国家并非无法无天,国家有所谓“基本法律”,君王也得对自然法负责;但如此法制把政治与道德-宗教分隔开来,直接的后果是个人被分割成外在之人和内在之人———或者说被切割成公、私两半:一方面是如今所谓法律面前政治上平等的公民,不再受中世纪式的封建等级制身份结构的制约,但得按“公民理性”或者说国家理由来规范自己的外在行为;另一方面,个人作为“私”人,可按个人良知来决定自己信什么,国家不管也管不了,但个人不得以上帝名义提出任何政治诉求……作为交换,君王主导的这个法治国家为每个公民提供保护,就像我现在拿着护照到中国来会朋友,护照上由捷克政府外交部写得很清楚,我受到捷克这个国家的保护;反过来,倘若你要在这个国家中生活,就得顺从提供保护的君王———如今叫做国家……在思想史上,这就是著名的所谓“保护”与“顺从”的理论……所谓信念自由,本来的意思是:个人得把自己的道德-宗教认信隐藏在“内心密室”,in secret free(秘密地自由)信仰……不过,这并不等于“保密”,像你们“文革”初期打派仗时人们对自己属于哪派得保密那样,以免被敌对派暗算———“保密”指的是,倘若有人认为以国家理由为理由搞无道德的政治要不得,非要让自己的个体认信走出“内心密室”,进入王权专有的政治领域,就得秘密行事,对自己的行动保密。后来的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要扩大个人信念的政治空间……秘密与启蒙、揭露与守秘,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大问题呵,你们的西方思想史老师不讲这段?
      
      共济会的两种“秘密”
      我们的思想史界呵,尚悠说,无论研究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基本上还在启蒙梦想中没醒过来哩……不过,这个话题不谈为好,免得咱们小万这样的人听了不高兴……高先生,你刚才说的,倒让我想起近代自由主义理论先驱对内与外、私人与公共的区分,由此提出了自由的权利诉求……不过,思想自由、良知自由的问题,古希腊的时候就有喔……西方的近代史史书上的确提到各种秘密结社、秘密教团,共济会不过是其中最有历史影响的,但古希腊贵族政制衰微时就出现过秘密团体,这与近代的———比如说共济会有什么不同?
      莱辛不仅是个剧作家——高一乐说——也是大学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个文史学家,他长期待在一个老图书馆里整理善本,不时以“历史与文献”为题发表一些据他说自己整理出来的善本书稿,其实有些东西根本是他自己写的……不过,为了写《对共济会员的谈话》,莱辛倒下过一番功夫考索共济会保密性质的来由……共济会起初在英国是一种行业会,所谓“保密原则”不外乎是谨防门派的手艺绝活外传。大约到了18世纪的时候,开始出现“思辨的”共济会,也就是新兴知识人的行会,并很快风行整个欧洲大陆,据统计,18世纪40年代,仅法国就有200多个分会——这时,共济会分会的保密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么说来,共济会员起初不少是如今所谓搞自然科学的知识人?尚悠问。难怪我们好些启蒙知识分子是学理科出身的……理论物理、分析化学、基础数学之类……这类人一转到人文领域,尤其政治思想领域,脑子往往直愣得很……
      我听了很不高兴———因为我本科念的就是理论物理———顶了尚悠一句:你知道“假舅舅”的领导(编者注:《捕风》剧中的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彩云”)是学什么专业的呢?看他那满头的白发和资深的眼镜,没准是学康德伦理学出身的哩。
      高先生完全没听懂我俩在说什么,只能接着自己的话往下说——在共济会中其实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秘密:一种可以说是形式的秘密或保密原则,也就是共济会组织的具体规定、行内规矩等等……后来有共济会员退出,这些形式上的秘密早就外泄,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另一种性质的秘密可以叫做内在的秘密:秘密的共同信念和感情,也就是共济会员因接受秘传的信念而产生的一种特别的生存感觉……共济会的“兄弟们”不分国籍、民族、社会等级差别,都是“同志”,就像警犬和耗子那样,都为共同的圣殿工作,从而形成一种超乎自然伦常的道德感情——我不清楚后来的“国际歌”与此是否有关系,总之,共济会的秘密信念营构出秘密的共同情感,使得会员兄弟们有一种秘密的自足感,活起来觉得非常充实……难怪梵蒂冈教廷在1738年发出教宗诏书,“谴责和禁止”共济会,因为,共济会简直是在与大公教会争夺灵魂嘛。
      清除人间世所有的恶,这目的很伟大呵,为什么要保密呢?还是搞不懂,我说。
      要到达这目的就得搞大政治,但王权国家禁止宗教团体或类似的团体涉足政治,共济会的保密性质首先就在于保护自己的这种相当政治性的诉求———这种意义上的保密,相当于钱之江当年的保密,解放以后,这种性质的保密就没必要啦。这种性质的保密尽管从历史过程来看具有暂时性,但在当时却具有意想不到的意义:如此保密实际上营构出了一个秘密的新社会———共济会内部的社会,而共济会希望这个秘密社会将来成为人类生活的普遍形式,因为,这个社会才是道德的社会,自由和平等是首要的道德……共济会的原文直译的话就叫“自由工匠”,有free这个词……你们已经很难体会得到———我相信钱之江和安在天就能体会到:起初内在的秘密感觉的确是一种颇为美妙的自由感觉,在一个秘密的道德共同体内才会有的感觉,一旦与共济会内部的平等情谊连在一起,这种感觉就更为美妙得……
      明白啦——我一拍桌子说,这不像是自由主义了吗,黄依依根本没受什么伤害,她破译了安在天身上的密……且听我道来——我故意卖关子,慢腾腾吸了口烟——通过小雨的死这件事,黄依依终于明白,安在天是个使命人,对他来说,与使命维系在一起的信念情感高于自然情感。黄依依终于回过神来,从安在天身上得不到自然情感,得到也靠不住,向那个苏联人开的一枪不就是证明?安在天的爱情在使命,要与安在天结合,就得与安在天的信念或使命结合……所以黄依依决定留下来当破译组长,成了少数人……什么叫“少数人”?不都是从多数人中冒出来的嘛……
      觉悟得蛮快哦,尚悠说……
      我的话还没说完呢,高先生说。内在的秘密感觉基于共济会的工作使命,也就是说,共济会要让自身的生存方式最终成为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反对道德与政治的分离,尽管眼下这还是一个需要保守的秘密,但这个秘密最终是要走向公开的,一旦整个国家……不,应该说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获得了彻底解放——摆脱“专制”,这个内在的秘密就见光明啦……其实,共济会在18世纪兴盛的时候,教派内战已经过去100多年,“专制的”国家理由早已不成其为理由,但绝对王权式的国家形式还在……或者说专制还在,共济会要保守的真正秘密就是反专制——所谓反专制,意思是从道德上、政治上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区隔,弥合因民族、国家和封建等级残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分裂”,促成人类一体的大同社会;“人类”这个词我们如今用得很普遍甚至很随便,其实,这个词是18世纪才开始流行……因此,共济会的保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掩护自己的政治诉求由内而外、从道德自由向政治自由推进……
      难怪不得,尚悠说,启蒙主义者们无不具有高昂的道德热诚……
      
      保密……还是该公开?
      问题是———高一乐说———《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借师傅向弟子传授秘密,公开讲出了共济会的第一层保“密”,又借口共济会员“不可说他最好缄口不说的东西”,莱辛好像有意要隐瞒共济会的第二层“密”———这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很不同呵……要是到此为止,小万的解释就有道理。可莱辛笔下的共济会师傅说:“共济会始终存在”———这话究竟什么意思?非常费解……新社会建成以后,共济会岂不没了存在的理由?绝对王权国家出现前,哪有什么共济会?……难道共济会身上还有第三层“密”,但莱辛隐瞒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谜”,尚悠打断高一乐说,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黄依依是学数学出身的——西方最早的知识人秘密团体就是数学人团体……毕达戈拉斯派呵,你老先生知道的……咱们中国古代恐怕也有类似的数学人群体,在哪儿我不清楚,凭直觉反正觉得应该会有,不然“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之类写给谁看?……安在天说他讲的事情伤害了黄依依,的确不过是他的一面之辞,我们毕竟没听到黄依依自己的说法,她内心怎么想的,咱们不知道,仅看到她完全变了样,见到安在天时冷冰冰的——也许,黄依依确实没受到伤害,但并非小万说的那样,毋宁说,她破译了安在天身上的“密”……数学对黄依依本来是“谜”,如今成了“密”……毕竟,即便黄依依是多数人,也得算是多数人中的异类:她看似有很强的爱欲,其实是有很强的上进心,追求干净、纯粹得跟数学差不多的东西,起初在多数人中间自己还没觉得,遇到安在天才醒过来,爱欲于是一下子变为“基命宥密”……在我们这些多数人眼里,她才显得是变得“冷淡”而已,在她自己或者在少数人眼里呢,怕是“澡身浴德”后的神妙莫测哦……不过这样一来,她要找到合适的爱人就几乎没什么指望啦,安在天恐怕也不在她眼里……
      这不已经伤害了黄依依吗!高先生差点儿从椅子上腾起身来打断尚悠,激动得说中国话发音也乱七八糟——难道黄依依与安在天错了位……难道黄依依既非多数人也非少数人,而是……?毕竟是个女人呵……她笑起来的时候好美丽,但嘴角总隐含着一丝丝儿苦涩,让人揪心地痛,就好像美好的东西总是艰难的命……不管怎样,要说黄依依没受到伤害,我断难接受……你俩对黄依依的结局解释不同,就像后人对《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各有说法:有共济会大师说,莱辛破碎了共济会的理念,有的大师却说,莱辛最为精当地表达了共济会的理念……最妙的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有两个当时非常著名的德国哲人接着莱辛的《对共济会员的谈话》写了续篇,但方向完全相反。莱辛的对话是在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个十年之初发表的,1793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第四年,著名的赫尔德发表了《关于一个不可见的可见社会的谈话》,公开主张把莱辛笔下的人物所隐瞒的“密”公开化,使之明确为历史的终极目的。几十年后,马克思流亡巴黎时,建议《前进》杂志在被关闭前的最后两期重刊莱辛这篇对话,就是在坚持走赫尔德的方向——当时,马克思正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决裂,积极倡议发表莱辛的这部作品,看来与他对共产主义同盟的理解有关……有意思的是,重刊这篇对话时,《前进》杂志用了“社会主义者莱辛”这个标题。
      另一个写续篇的是著名的小施勒格尔——1804年,小施勒格尔给自己编的莱辛文选作注疏,写了篇《关于共济会员的谈话》,他说,没有大革命之前,我们应该保“密”,如今有了法国大革命,我们更应该保“密”……可是,康德带出的那帮德意志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竟然都忘了,哲人生活本质上是密契性的……因为,哲学不过是一只翻飞的蝴蝶……因为,哲学基于一个最终的大“密”:绝对完满的善本身最终是没法彻底搞清的。“保密”与“传达”相辅相成,压根儿就不传达,也就谈不上什么保不保密……如何把这个最大的“密”传下去呢?只能以秘传方式来传,所以,凡修炼到家的哲人在表达时肯定会用寓意方式……康德以后的启蒙哲人一个劲要到市场上去传布哲学,向大众揭密,恰恰因为他们认定,绝对完满的善不仅可以搞清,还可以实现,或者说已经搞清,因此应该实现,有何保密的必要?施勒格尔简直把古老的哲学传统说成了一种宗教——当然是内教而非外教。任何大宗教都有内教和外教两层,因为凡大宗教都既有信念又有寄托……钱之江老是念佛、做打坐状,在别人看来是有寄托,其实是有保密性质的信念……
      没想到你这个老党员竟会懂得那么深……深者“蕴奥而难见也”……我猜,你的意思是:黄依依肯定受到安在天的伤害,但究竟是哪层“密”伤害到她,就不清楚了,总之,是少数人伤害到多数人……在这伤害的同时,少数人也伤害了自己……要搞清楚黄依依究竟受到哪层“密”伤害,取决于安在天是否认识到这两层“密”及其相互间的历史关系,可我们没法知道这一点。
      但这历史关系肯定是个“谜”、而非“密”……高一乐没再说下去,只埋头呷咖啡。
      越听越迷……糊———我说,共济会的事情与黄依依同安在天的故事究竟有什么关系?高先生的说法倒像是“密”上加“谜”。
      看来呵,尚悠摆出一副自得的姿势说,咱们这些被西方启蒙精神教育出来的中国知识人要搞懂“谜”还是“密”,根本就没指望——我倒是想起《庄子·人间世》中接下来的第四个对话:前面三个对话都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第四个对话中多了一位他者。有个名叫“石”的匠人带着弟子去齐国,路过一个神社,见到一棵高大的栎树——高大得甚至看周围的山也得俯视。弟子见了,惊奇得止步不前,师傅却看也不看,径直前行。弟子觉得师傅的行为是个谜,问师傅:我从没见过这等好材,你怎么连看也不看一眼?师傅说:够了,别说啦,什么好材,散木而已。当天晚上,这师傅就梦见那棵高大的栎树把自己训斥一通:你知道什么好材、劣材,什么有用、没用?我告诉你这等散人罢:无用才是大用。这师傅醒来,把梦中的对话讲给弟子听——弟子听了觉得又多了一个谜,他问:既然志趣在于无用,怎么不在大山里站着,偏偏要到神社这地方来站着?这回师傅的回答就与先前不同啦,他说:“密!若无言。……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哎呀呀……真所谓“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呵……
      Sī tacuisses,philosophus mānsisses———高先生嘀咕了一句洋文,尚悠和我都没听出来是哪国的,愣在那里。高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是句拉丁语,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
      尚悠朝高一乐举起杯子,高一乐也举杯,两人对视着,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微笑着,饮完最后一口咖啡。尚悠要付账———我和高先生没谁同他争。
      我们三人各自打的离去,谁也没送谁。(篇幅所限,略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暗算》三部曲梗概
      《听风》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情报部门“701”搜索侦听台湾无线电通讯的故事。敌人实施“无线电静默”活动后,普通侦听员很难发现敌人的信号。“701”干部安在天请来听觉特别发达的盲人“阿炳”,找到了敌人的所有电波。
      《看风》中苏交恶时期,蒋介石叫嚣“光复大陆”,台湾特务系统启用新密码。
      “701”虽能接收到敌人发出的信号,却无法破译。安在天请来女数学家黄依依。黄依依是留学归国人员,个性奔放,因为喜欢安在天而答应调到“701”,条件是破译密码后带安在天退出情报系统。安在天决定献身情报事业,拒绝了黄依依的爱情。绝望的黄依依为了忘记与刺激安在天,就与刚刚认识的汪林逢场作戏。汪林受到处分,被发配到后山放羊。黄依依为此十分内疚。在安在天跟她讲过前妻小雨牺牲的经过后,她对安在天就失去兴趣了———小雨被苏联特务劫持,安在天为保护情报,开枪将特务打死,小雨也死于特务之手。
      《捕风》宁沪杭地下党准备在上海召开会议的计划为国民党特务机关掌握,有被一网打尽的危险。打入国民党军队通讯机关的地下党员钱之江,将这一情报通知了地下党员张秘书。不料,张秘书被捕,情报为国民党收缴。国民党方面为追查泄密者,将破译这封密电的钱之江和另外几位情报人员隔离。钱之江为了将情报带出,阻止地下党会议的如期召开,服毒而死。钱之江的遗体被运回家后,地下党人根据他在遗书里留下的线索,在他的肚子里发现了情报。
     
    【详细】
  • 114420562
  • 思追
    2017/7/8 10:50:37
    雪山飞狐
    传说中,明末李闯兵败后,留下了一批价值连城的巨额宝藏,开启宝藏的秘密被闯王手下胡苗范田四大贴身护卫分别掌握。四姓的后人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数代间结下无数纠葛情仇,最终,胡家传人胡一刀与苗家传人苗人凤两位不世出的英雄豪杰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战,决战中,两人惺惺相惜,但田家后人田归农为了宝藏的秘密,暗下毒手,在胡一刀与苗人凤决战时以毒杀害胡一刀,胡一刀临终前将初生的儿子胡斐交予忠仆平阿四。
    传说中,明末李闯兵败后,留下了一批价值连城的巨额宝藏,开启宝藏的秘密被闯王手下胡苗范田四大贴身护卫分别掌握。四姓的后人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数代间结下无数纠葛情仇,最终,胡家传人胡一刀与苗家传人苗人凤两位不世出的英雄豪杰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战,决战中,两人惺惺相惜,但田家后人田归农为了宝藏的秘密,暗下毒手,在胡一刀与苗人凤决战时以毒杀害胡一刀,胡一刀临终前将初生的儿子胡斐交予忠仆平阿四。
    长大后的胡斐寻苗人凤为父报仇,途中又邂逅程灵素、袁紫衣及苗人凤之女苗若兰,从而展开一段缠绕不清的恋情。同时,为揭开宝藏的秘密,或为利己野心,或为赈济天下灾民,江湖中以及朝廷中的各方善恶势力也展开了连番争斗。胡斐在红花会的帮助下,得以机会探索大顺遗宝和自家渊源,终揭开前世谜团,亦得大顺遗宝,造福百姓。后胡斐终与苗人凤相遇并于雪山一决胜负,究竟历代恩怨能否从此化解。
    【详细】
    8651382
  • 清风拂岸0263
    2018/7/7 22:59:50
    对此电影的个人感想
    看完这部电影,每个女的各有特色: A:爱了五年,但是从来没有说明白过,或者你的爱对于别人是负担,或者沉重,个人感觉应该男主给了女主一种爱的假象,也许有爱,但是不敢陷入太深。感想就是,爱是相互了解,也许有时候真的悲伤,但是正是这份忧伤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前进了一...  (展开)
    看完这部电影,每个女的各有特色: A:爱了五年,但是从来没有说明白过,或者你的爱对于别人是负担,或者沉重,个人感觉应该男主给了女主一种爱的假象,也许有爱,但是不敢陷入太深。感想就是,爱是相互了解,也许有时候真的悲伤,但是正是这份忧伤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前进了一...  (展开)
    【详细】
    9496215
  • 不想长大
    2014/7/31 1:52:19
    这是一部特工(供)片!
    我从来没在任何特工片子里见过这么性感而实力强大的美女特工。整部片子都在围绕着女主角而密切展开,所有其他出现的角色都在为她的表现而做铺垫。实在是太完美了,实在是太好了!女主角为了给我们讲述如何在任务中使用美丽的身材来吸引敌人的眼球而影响他们的动作,抵抗力,反应速度和力量强度,不惜在任务中频露胸器!但实际上,效果大家都看得到。敌人的枪法,投掷手雷的精确度和力度包括整体的作战实力都明显大大被削弱了!这真
    我从来没在任何特工片子里见过这么性感而实力强大的美女特工。整部片子都在围绕着女主角而密切展开,所有其他出现的角色都在为她的表现而做铺垫。实在是太完美了,实在是太好了!女主角为了给我们讲述如何在任务中使用美丽的身材来吸引敌人的眼球而影响他们的动作,抵抗力,反应速度和力量强度,不惜在任务中频露胸器!但实际上,效果大家都看得到。敌人的枪法,投掷手雷的精确度和力度包括整体的作战实力都明显大大被削弱了!这真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可以参考男主角给女主角那一枪托。还有女主角给那个DOCTOR的一拳头。啊?你麻痹!劳资被骗了!!这居然是一部生化片...片中女主角老妈的英语实力真是还腻害了,中英结合的完美展现。就连结尾那几句台词她自己都记不住了...我说:这尼玛的是什么JB玩意儿?有木有见过这么JB烂的片子?还特工?不用穿防弹衣出去,被人全方位扫射连个弹痕都没留下,这特么就是个女超人!那个顶头上司还让别人替代她?真是超级无敌大傻×,让她出去把胸器一挤,就不会死老爸死闺蜜了。
    【详细】
    6775433
  • 一介凡人
    2022/8/7 18:41:12
    視覺盛宴
    每一幀都堪稱壁紙的畫風,超現實題材,體現不一樣的邊疆地理風貌,從影片的整風格不難看出本片的導演是深切體會到了邊疆人民的殷勤與付出。用不一樣的拍攝手法完成了超高水準的記錄風格,完美的記錄了邊疆人民豐富的生活,而且展示了 在人們眼中更不一樣的邊疆風情邊疆人貌邊疆...  (展开)
    每一幀都堪稱壁紙的畫風,超現實題材,體現不一樣的邊疆地理風貌,從影片的整風格不難看出本片的導演是深切體會到了邊疆人民的殷勤與付出。用不一樣的拍攝手法完成了超高水準的記錄風格,完美的記錄了邊疆人民豐富的生活,而且展示了 在人們眼中更不一樣的邊疆風情邊疆人貌邊疆...  (展开)
    【详细】
    14561215
  • 达拉特
    2021/7/6 22:38:14
    好看

    动物本来不该是受人类支配的。首先我觉得万物有灵是真的,我们本该互相尊重。 我好能理解米娅对查理的感情,当小白狮崽第一次出现在自己面前,就算心情再烦躁,也难在第一眼去讨厌这个软软糯糯看起来十分想去保护的小家伙。 身边没有朋友,青春期的孩子多孤独啊。小白狮的出现化解了米娅的孤独,虽然它身形成长的巨快,但它还是那个粘人的小猫咪鸭。 米娅拼尽全力的保护最爱的小白狮,而小白对她也爱之深切。这种感情真的

    动物本来不该是受人类支配的。首先我觉得万物有灵是真的,我们本该互相尊重。 我好能理解米娅对查理的感情,当小白狮崽第一次出现在自己面前,就算心情再烦躁,也难在第一眼去讨厌这个软软糯糯看起来十分想去保护的小家伙。 身边没有朋友,青春期的孩子多孤独啊。小白狮的出现化解了米娅的孤独,虽然它身形成长的巨快,但它还是那个粘人的小猫咪鸭。 米娅拼尽全力的保护最爱的小白狮,而小白对她也爱之深切。这种感情真的好感人(呜呜呜为什么我家猫不是这样的(;`O′)o 好在影片最后爸爸站出来了,大猫猫真正自由了。我也好想养狮子啊(不是)太可爱了呜呜呜呜

    【详细】
    13658272
  • 快乐
    2017/10/11 22:38:12
    看了首映,感觉还是非常好的,心灵的放松

    看了首映,感觉还是非常好,心灵的放松。现实社会的体现,笑点居多,整体故事结构清晰。回到第一次看(人在囧途)的感觉,特别是王旭与张俊豪的父子结合,亲情在该剧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越看越与自我生活贴切,没有脱离实际,真实的演绎。

    看了首映,感觉还是非常好,心灵的放松。现实社会的体现,笑点居多,整体故事结构清晰。回到第一次看(人在囧途)的感觉,特别是王旭与张俊豪的父子结合,亲情在该剧中

    看了首映,感觉还是非常好,心灵的放松。现实社会的体现,笑点居多,整体故事结构清晰。回到第一次看(人在囧途)的感觉,特别是王旭与张俊豪的父子结合,亲情在该剧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越看越与自我生活贴切,没有脱离实际,真实的演绎。

    看了首映,感觉还是非常好,心灵的放松。现实社会的体现,笑点居多,整体故事结构清晰。回到第一次看(人在囧途)的感觉,特别是王旭与张俊豪的父子结合,亲情在该剧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越看越与自我生活贴切,没有脱离实际,真实的演绎。

    【详细】
    8859238
  • 铃儿响叮当
    2018/1/15 10:00:01
    宋茜雷瞎我双眼

    压了三年为啥还要放出来雷瞎我等??,老实说这剧题材还挺吸引人,但演员真是毁剧,一定要有宋茜,让她演个配角可能还能看,她演主角直接弃剧啊,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下次有什么智障弱智的角色再找她不行吗?这种高智商人设给她安上,把观众当傻子吗?什么角色都能演的摇头晃脑跟个傻子似的,和她比baby都很正常了好嘛!!!

    压了三年为啥还要放出来雷瞎我等??,老实说这剧题材还挺吸引人,但演员真是毁剧,一定要有宋茜,让她演个配角可能还能看,她演主角直接弃剧啊,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下次有什么智障弱智的角色再找她不行吗?这种高智商人设给她安上,把观众当傻子吗?什么角色都能演的摇头晃脑跟个傻子似的,和她比baby都很正常了好嘛!!!

    【详细】
    9073162
  • Smomo
    2021/7/17 2:04:14
    看到热门平乱一水的一星和说女主演技的

    说实话挺失望的 这些评论大部分来自剧播的第一天 不知道他们是真看了 还是瞅了几眼 连个剧情评价也没有 反而最新的评论 打分比较公正连带着剧情评论 并且好多打一星的还有粉丝属性 豆瓣这点真的要控制一下 至少要筛选一下打一星的原因吧 只因为人物劝退之类的? 有点搞笑 这可能也是你越来越不权威的原因

    说实话挺失望的 这些评论大部分来自剧播的第一天 不知道他们是真看了 还是瞅了几眼 连个剧情评价也没有 反而最新的评论 打分比较公正连带着剧情评论 并且好多打一星的还有粉丝属性 豆瓣这点真的要控制一下 至少要筛选一下打一星的原因吧 只因为人物劝退之类的? 有点搞笑 这可能也是你越来越不权威的原因

    【详细】
    13683173
  • 轶脂宝
    2022/5/29 13:20:19
    离猪队友越远,离真相更近
    看片名便知道,《独家头条》说的是新闻人的故事,然而,电影更像是一个职场推理故事,一边是通过蛛丝马迹的线索拨开云雾发现新闻真相,另一边是传统媒体新闻人光鲜靓丽背后的职场故事。 电影从一张照片和一段绯闻开始,看着主角们怎么一步一步地抽丝剥茧挖掘真相,先是一个电话...  (展开)
    看片名便知道,《独家头条》说的是新闻人的故事,然而,电影更像是一个职场推理故事,一边是通过蛛丝马迹的线索拨开云雾发现新闻真相,另一边是传统媒体新闻人光鲜靓丽背后的职场故事。 电影从一张照片和一段绯闻开始,看着主角们怎么一步一步地抽丝剥茧挖掘真相,先是一个电话...  (展开)
    【详细】
    14425215
  • 华语娱乐酱
    2021/11/4 13:31:46
    《沉默的证明》定档,为本土优质悬疑探案剧正名

    由搜狐视频出品,王嵘、贾旭执导,盛英豪、康可人、王双、邓凯、孙嘉琪、孙熹之等主演的悬疑探案网剧《沉默的证明》今日(4日)宣布正式定档:11月9日搜狐视频独播上线。

    去年就曝出由95后小生邓凯主演搜狐视频出品的烧脑探案网剧《沉默的证明》已经开机,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我们终于要在荧幕上看

    由搜狐视频出品,王嵘、贾旭执导,盛英豪、康可人、王双、邓凯、孙嘉琪、孙熹之等主演的悬疑探案网剧《沉默的证明》今日(4日)宣布正式定档:11月9日搜狐视频独播上线。

    去年就曝出由95后小生邓凯主演搜狐视频出品的烧脑探案网剧《沉默的证明》已经开机,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我们终于要在荧幕上看到这部期待已久的探案剧了,钜星国际榜样少年于冠祎跟随,硬核高能探案一“追”到底,精彩参演该剧!

    硬核探案 案中案多重反转

    《沉默的证明》故事开始于江海市天下直播平台一次连线,女网友意外遭蒙面人袭击被绑架,刑侦支队在组长黄振衡的部署下对此展开调查,来自邻市江台的青年刑警陈默提供了重要线索,锁定了受害女网友的身份竟是江台半年前两起恶性案件的重要关联人。为了探寻案中案的真相,青年刑警陈默在富二代王梓、女主持人苏文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将犯罪分子以及隐藏极深的狡猾幕后黑手逐一击破,充分展现了当代警察高情商高智商的风采,重申世上没有完美犯罪,任何罪行都会露出破绽的正义信条。

    《沉默的证明》在题材选择、剧本打磨上都力求“小精致”,不追求血腥暴力的犯罪桥段,不以耸人听闻的死亡事件为噱头,不营造恐怖吓人的悬念,力求通过主人公细腻神妙的侦破手段和英勇无畏的追捕路程,刻画真实的生活细节,引发共鸣。

    13971945
  • 游侠一笑
    2018/10/15 3:15:19
    没能把便衣警察假装夫妻玩出彩

    男女失恋警察被迫搭档同住一屋檐下假扮夫妻监视罪犯,由互相看不顺眼到不知不觉爱上对方,这时候男警察的女朋友回来了(或者是女警察的男朋友回心转意),而危机也真正降临。故事很套路,喜剧桥段也没什么亮眼的,吴君如吸引戒烟这个梗设计尚可。

    在92年,这样一套卡司,显然没多少竞争力。陈友基本没存在感在90年代,而吴君如喜剧明星的地位此时并未确立,当年她的影响力还不如毛舜筠。吴家丽和周文健就

    男女失恋警察被迫搭档同住一屋檐下假扮夫妻监视罪犯,由互相看不顺眼到不知不觉爱上对方,这时候男警察的女朋友回来了(或者是女警察的男朋友回心转意),而危机也真正降临。故事很套路,喜剧桥段也没什么亮眼的,吴君如吸引戒烟这个梗设计尚可。

    在92年,这样一套卡司,显然没多少竞争力。陈友基本没存在感在90年代,而吴君如喜剧明星的地位此时并未确立,当年她的影响力还不如毛舜筠。吴家丽和周文健就更加弱了。

    结果票房只的107万,位列年度第183位。而全年上映325部电影。冠军《审死官》接近5000万。

    导演钱永强,属于香港的行货导演,没什么经典。

    【详细】
    9705295
  • 豆友1bxsLSpS28
    2022/12/8 16:29:29
    相比于第一部的《坏种》第二部的《坏种2》的观感如何?

    比起第一部《坏种》来说,第二部的《坏种》确实是比不上的。首先演员本身应该也是长大了的。不过是真的很美。但是这一部没有了第一部的那种足够精心设计的阴谋感了。坏依然是坏的。影片开头是很有氛围感的,很符合一部悬疑片,应有的色调,所以显得电影的质感也是不错的。而女主的动机就是自己的继舅舅因为担心她伤害自己的儿子,于是选择将她送到寄宿学校去。作为女主她很反感这样的事情,她也如同之前一样将自己的恶意伪装

    比起第一部《坏种》来说,第二部的《坏种》确实是比不上的。首先演员本身应该也是长大了的。不过是真的很美。但是这一部没有了第一部的那种足够精心设计的阴谋感了。坏依然是坏的。影片开头是很有氛围感的,很符合一部悬疑片,应有的色调,所以显得电影的质感也是不错的。而女主的动机就是自己的继舅舅因为担心她伤害自己的儿子,于是选择将她送到寄宿学校去。作为女主她很反感这样的事情,她也如同之前一样将自己的恶意伪装得很好,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如何对人笑和如何说话。然后再将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们身上。由于她的姨妈很爱她,所以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她,就像她曾经的爸爸一样也是如此的爱她。所以女主对自己的继舅舅出手。这里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桥段,就是每当女主要干坏事的时候,她的心情就会变好,然后就会不自觉地吹起口哨。这里也直接地提示了观众,女主准备做坏事了,或者是这件坏事是女主做的。因此失去了悬疑的感觉,惊悚感和恐怖感似乎也是欠了很多,无论是女主在伤害继舅舅的时候,还是女主杀死好友的狗狗的时候,她的表情虽然有一丝的狰狞,但是依然没有恐怖和惊悚感。反而这部片子呈现出一种直接的纯恶的感觉,而她的恶最终都会被人们所发现。最后舅舅知道了她做的事情,她的姨妈也是。发现她是这样的人时,她还能抛下自己的孩子去救自己的丈夫。虽然那时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眼前的孩子不也是更加的重要,而且不应该要报警吗?所以感觉配角有点低智了。而这部电影不能以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观来观看。因为如果女主伤害了这个唯一收养自己的亲人,她所获得的好处是什么?只是纯粹心理上的快感?所以不能以正确的三观来看。而女主的恶虽然只是纯粹的恶,但是她的这份恶却没有带来爽感,反而使人觉得有点“恶”了。剧情很简单,女主都是在纯粹的作恶,而没有体现爽感,节奏也很适中,没有拖延和延缓。好奇这部剧的可以看一下,毕竟这是一部纯粹主义的恶的体现。没有主题思想,也没有任何的能够让人能够记住的点,除了女主吹起的口哨声。

    14808992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