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窟幽兰影评

5503680
  • 文小二
    2010/6/9 20:21:11
    缘是镜中花,留在镜中死
    原小说我还没读过,所以严格说起来我没有资格评这部电影。但是我等不及。

    《烟雨红颜》,故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可期待的。
    这是一个相当陈旧且典型的故事结构:一见钟情的表兄妹,其中一方一定是已经订了婚的;之后一定会冒出来一个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种种误会,情敌成功了;最后一定又冒出来种种巧合,成功的情敌的阴谋败露了;但时已至此,表兄妹或许重逢,或许不重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原小说我还没读过,所以严格说起来我没有资格评这部电影。但是我等不及。

    《烟雨红颜》,故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可期待的。
    这是一个相当陈旧且典型的故事结构:一见钟情的表兄妹,其中一方一定是已经订了婚的;之后一定会冒出来一个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种种误会,情敌成功了;最后一定又冒出来种种巧合,成功的情敌的阴谋败露了;但时已至此,表兄妹或许重逢,或许不重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重逢也搞不出什么下文来,因为两个人都老了,心境都沧桑了,而且至少其中一个,已经折堕沉沦了。
    但是故事陈旧这个事实本身肯定不构成小说或电影的主要缺憾。其实文学故事万万千千,拎出结构来讲,来来去去也不过屈指可数的那一小撮类型。好作品可以在陈旧的结构上做新的文章,有新的变体,有新的血肉,制造新的精神或哲学。
    其实,说到故事结构,我对“光鲜体面但道德上很有问题”的情敌这样一个人物设置是很不以为然的,因为那太戏剧化,太简单化,也太自欺欺人了。就好像在那些红色年代或者更早的年代里,我们习惯把地主或商业家或资本家想象成利益驱动和私德败坏的集合体,然后光从道德上(其实也只是从道德上)就有了打倒他们的理由。但如果他们是道德上无可指责的好人呢?这样的假设会使问题变得太复杂,不是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所能胜任,所以就根本不被允许发生。对应在《烟雨红颜》里,如果邱心志是好人呢?如果没有所谓阴谋算计,如果情节更寻常更生活化,你会为这故事悲得不够彻底而竟然心有不甘么?

    无论如何,看《烟雨红颜》,我所期待的更多的是细节和韵味。当然,也期待张信哲的表演,但肯定不是期待他演技精湛一鸣惊人,而是期待看他在镜头前走路说话,微笑沉吟。如此而已。
    然后我发现我先后一共看了三遍《烟雨红颜》,这最“先”和最“后”之间相隔了七八年;当然,看三遍不是因为这片子拍得有多么成功多么好,而是因为我每次重看时,都忘了自己其实已经看过,或者忘了里面的情节具体是如何铺陈的。这样说却也不是说这片子拍的有多烂,经典确实是够不上的,但其实,还好。

    就好像张信哲的演技,精湛也说不上,但其实,也还好。
    从这部片子看来,我怀疑他最大的障碍还不是形体或表情表演,而是声音表演(其实这三项里面,表情的部分倒似是他的强项)。以咬字清晰著称的歌手,发音基本是标准的,也有足够的语言天分去有意识的学一点儿东北口音,但一开口,配上他的音色,仍然是台湾腔,仍然是张信哲。有时即使很难具体的指摘说哪一个字说的不对哪一个音发得不好哪一个字段着重得不恰当,但听上去就是不对味儿。那是辨识度太高太漂亮又太温柔的张信哲的味道,一开口就到处都是。放在别处这味道都很好,偏偏放在要多多少少让人遗忘演员自身存在的电影里,就不那么合适了。
    光凭这一点,不喜欢他的人可以大加讥讽,因为他一开口确实能让一部分人出戏甚或笑场;而喜欢他的人,却不免要带着醉感似的享受那句“请问西门帘儿是打这儿走吗”里透出来的认真可爱。也许看《烟雨红颜》是比较难没有偏见的,因为张信哲太瞩目了;喜欢或不喜欢他,都难免带到观影体验里去。即使之前完全不知道张信哲是谁,在看的途中,如果你碰巧是个急于下论断的人,就有可能迅速形成偏见:毕竟,回想你听到第一句台词后的反应,谁能不承认“第一印象”终究是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呢?
    也许偏见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它帮我们更轻易更快捷的形成观点。在这个大家都急于发表观点的网络时代,这一点很重要。
    我自然也有我的偏见,我的偏见是宽容他,也享受他。

    九十余分钟的电影,进展得还比较快。场景很碎,切换频繁,而且大量使用淡入淡出。画面挺好看的,尤其是东北的天然景致。音乐也不错,基本上是《究竟》的主旋律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光线有时偏暗,有时很柔光,但都很温馨。我买到的是VCD版本,最大缺憾是声音不好,很模糊,似乎有一层背景噪音,台词听起来也都闷闷的,而且没字幕,看得有点累。

    很多人说这片子做得很认真,但其实粗粗一看就能发现好几个bug。
    最明显的bug是临行前一晚收拾好行李周迅要离开的时候,先是两个人的全景,张信哲从她右侧后方伸出左手去捉她右腕,然后镜头切到手和手腕的特写,这时握住她右腕的赫然是他的右手……
    另外,我是南方人,所以不大清楚这个问题:难道东北人也管自行车叫“脚踏车”的吗?
    最后一个bug是关于故事所涉及的时间。我没有小说做根据或提示,只好完全从片子本身来揣测,总觉得不是太能自圆其说:
    按邱心志所说,他原籍广东,家族定居印尼,后来他叔叔带他们堂兄弟回国,“那是伪满以前的事了”,——推算起来他们回国定居大概在20年代中后期(回国不久就碰到九一八吧……可怜的叔叔和堂兄弟们。。。),因为邱心志自此在东北长大,很快出了邻居小孩张信哲掉冰窟窿里的事件,而说这话的时候,邱心志年纪跟张信哲应该差不太多(奔三),而且电影里的东北也丝毫看不出沦陷于日本人之手的感觉,所以很可能是在45年东北光复之后;后来周迅说“现在时局这么乱,都说要打仗了”,想来是指的国共内战(但令人纳闷的是,刚刚光复的东北,看上去完全没有疮痍)。电影《婉君表妹》首映于1965年。本来这一切都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因为他们两人可以重逢在近二十年之后,可是影片最后,问题来了:张信哲到美国后写给周迅的信中,说自己“十年前就死了”“这十年来根本活得多余”,如此倒推过去,难道他们分别是在1955年?但是1955年,又哪来的“现在时局这么乱,都说要打仗了”?

    最喜欢的段落是这样几个:
    一,被打后的张信哲对着车窗整理仪容,然后在周迅无声的哭泣中扶着墙壁走远。
    二,张信哲病愈后去求婚,从进房间(其实是先进了镜子),一直到走出大门(除了那声“你先”时右手的动作我不喜欢,其它部分表演得倒还不错)。
    三,周迅反复去看同一场电影,期待在影院碰见张信哲。这个段落一开始就采用了慢镜头,到最后一部分(终于相遇的那一次)也有慢镜头。而且这最后部分里出现了镜子。又是镜子。此外这里还有个很漂亮的细节是对两人脚步声的处理。背景声音全部消去,只剩下两个人的脚步声,一声一声,在慢镜头里被刻意夸大,感觉简直是“我的脚步声震盲了我的听”。
    四,周迅病中张信哲第二次吃醋,一个念所谓西洋文学,一个念红楼梦(但是张信哲朗诵的语调显然不合格),又偏偏要念到“回头试想真无趣”。
    五,周迅在母亲死后晒旧书,翻到一张陈年照片。

    其他的喜爱的段落,基本上都是两个人愉快恋情的部分:
    比如送围巾和随后骑自行车的那个慢镜头;比如在绸缎庄,张信哲正在写信而周迅闯进来之后的调笑段落;比如和好后两个人走在梨花林中张信哲建议周迅回抚顺住的段落;比如在庭院里三人对坐而张信哲故意冷落邱心志,那一刻难得的恃宠而骄……
    我发现所有这些甜蜜的恋爱段落里,张信哲的笑都很有感染力,简直像从心底里甜出来的,很纯粹也很天真,让旁人看了都不禁替他高兴。说起来,我对于张信哲本人的性向至今仍然是存疑的,但不知为何看到这种段落会使我忍不住怀疑,这个男人,可能真的是直的吧?或者,是演技太好?

    撇开那些小bug,总的说来,《烟》的剧本其实满细致,尤其在对话上颇做了点功夫,比如旗胜失火后周迅碰到曾黎时,听了那段“不让老婆受一点苦”的论调之后,马上改称“爽然”为“我表哥”。
    另外最有印象的是这一段对话:
    “你什么时候订的亲啊?”
    “十四岁”
    “这么小啊,(这间隙男人吸了一口气)那时候你们……”
    男人马上堵上一句:“没什么好说的”。随即呼一口气,一个牵强的笑,低下头,又侧回脸,又低下头,嘴角一直闭得紧紧的,但整张嘴唇弯成一条苦涩的曲线。
    只四句话,干脆利落,而且节奏感很强。

    片子最后有一个很隐晦的地方:收拾完毕,周迅已经走了,张信哲睡在整理得空荡荡的房间里,仰躺着,镜头从正上方俯拍下来。这时画面右下方以外的门被打开(好像是张信哲故意没有锁门?),漏进灯光来,张信哲侧头望去,但身子没有动。周迅关上门,慢慢从右下方走进画面里来,张信哲身子还是没有动,但开始发出轻微的几声咳嗽(是紧张的吧?)。周迅一直走过来,在床边站定,张信哲回过头不再看她,重新变成原来的仰躺姿态。然后镜头淡出,淡入邱心志独自躺在床上、周迅夜归的镜头。
    据说在小说里,最后一夜他们终于睡在了同一张床上。也许是值得欣慰的吧。我其实私心里很想在这里看到一段唯美风格的床戏,因为觉得如此压抑的主角,在依照如此压抑的基调进行了将近90分钟的电影里,来一段释放情感的高潮,也未尝不可。可惜这希望落了空。

    就电影本身而言,落空了其实也很好。只是,对于作为演员的张信哲,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我才能有同样的机会,作一次同样的妄想。《烟雨红颜》的这个时刻可能是我此生离这个希望最近的时刻了,却终归是如此收梢。

    回过头来,再回想最初的最初,梨花盛开的时节,那男人俏生生的横空问了一句,“请问西门帘儿是打这儿走吗”。镜头切过去,是白衬衫,背带裤,淡淡阳光里恬恬静静的笑。
    关于民国男子,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装束其实是长衫。我总执拗的以为,男人要把长衫穿得漂亮才真的算漂亮。
    ——你看,就连这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念想,这男人都丝毫不肯成全。
    【详细】
    33203852
  • momo
    2022/7/3 22:22:43
    不要活在未来,要活在当下
    结局很温暖,很动情。在刚开始观看最后一集时,会为女主贵惠鸣不平,美好的人生因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戛然而止,一切她努力生活而争取来的幸福就这样离她而去,对她而言曾经的一切全部清零。就算因为她的回归,身边她所珍视的人的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好好生活,可是这样的结局就...  (展开)
    结局很温暖,很动情。在刚开始观看最后一集时,会为女主贵惠鸣不平,美好的人生因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戛然而止,一切她努力生活而争取来的幸福就这样离她而去,对她而言曾经的一切全部清零。就算因为她的回归,身边她所珍视的人的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好好生活,可是这样的结局就...  (展开)
    【详细】
    14491214
  • 心里美萝卜
    2020/7/26 10:28:05
    无底线透支观众怜悯心的糟糕影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 莎拉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叫做本,一直不爱说话。一个女孩叫露西。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本偷吃了一块巧克力被店员发现并要求莎拉结账的时候也算上,因为钱不够只能退掉了一部分商品。 在街头混迹的蒂托从街边偷了一辆车,然后用高超的车技撞开了毒贩的后车厢,抢走了毒...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 莎拉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叫做本,一直不爱说话。一个女孩叫露西。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本偷吃了一块巧克力被店员发现并要求莎拉结账的时候也算上,因为钱不够只能退掉了一部分商品。 在街头混迹的蒂托从街边偷了一辆车,然后用高超的车技撞开了毒贩的后车厢,抢走了毒...  (展开)
    【详细】
    12753254
  • 阿子
    2009/9/14 21:02:15
    跨物种爱情的颂歌
           有一部著名囧片,讴歌的是跨物种爱情,叫做--一个人和他的猪。所以看到管虎这部女主角其实是cow的新片,我忍不住就想起来了。本来我化了一块牛腩肉,准备晚上烧松茸吃。看完斗牛,我回家默默地把牛肉又放回了冰箱里,临时决定烧腊排骨吃了。

          
           有一部著名囧片,讴歌的是跨物种爱情,叫做--一个人和他的猪。所以看到管虎这部女主角其实是cow的新片,我忍不住就想起来了。本来我化了一块牛腩肉,准备晚上烧松茸吃。看完斗牛,我回家默默地把牛肉又放回了冰箱里,临时决定烧腊排骨吃了。

            好几个朋友对这个片的评价都不是特别高,不过在今年影坛一片坑蒙拐骗(比如××!××!,比如气某嘘嘘)的形势下,看到一部终于能把故事说圆了的电影,或者说至少出发点看上去像是把故事说圆的故事,我觉得很感动。至少,编剧是认真的。btw以后我决心看到编剧多于3个人的阵容,就不再看那个片子了。在天朝如今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事业当中,群体编剧的阵容一般带来的只有不靠谱这唯一的后果。《斗牛》的编剧只有一个,而且把故事讲得不错。可能不停地插叙之前的生活,会给一部分观众带来困扰。但是结构这种东西,见仁见智了,著名的《爱情是狗娘》之类的电影,也是热爱结构的。其编剧的新作《燃烧的大地》,其实结构和《斗牛》也是一样的,不停地闪回。这种结构放在小说里早已深入人心,连某些畅销书(《罪恶》)里面也是这样,不停闪回。就我的感觉而言,至少有人玩结构玩得还好啦,反面典型参见《太阳××××升起》。而且群众们也不厌烦么,开始的时候旁边坐的一对,还有困惑:这是啥时候啊,后来他们在每次闪回的时候就会说,哦,倒叙么!

            黄渤同学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我还真想不出谁还能演出这样的效果来。话说黄渤同学的电影处女作我还看过,《上车走吧》。前段时间电影台重放,黄同学在车上卖票的那份青涩,哎呀!!这样我似乎把这位同学的片子都攒齐了,完美。

           宗族社会的族长乡绅和八路军和谐共处的景象,和我们以往在电影里看到的似乎都不一样:如果这里是根据地的话,祖爷爷和十三叔难道不会在一开始就被像九儿一样向上的妇女斗争么?但是这样的景象貌似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至少叙述得不错。很多人拿这个和《鬼子来了》比,但这里面的八路军形象要正面多了,虽然最后还是没头没脑的结局。考虑到这是一部在祝寿气氛下上映的电影,考虑到大家其实都是戴着镣铐跳舞,考虑到这个片子是要上院线而不是光拿出去评奖的。我能理解这里面的八路军,为什么是这样。尤其是那件给昏迷的黄同学盖的八路棉衣,很温情啊。

            至于牛和黄渤之间,为什么有这样解不开的联系,在慢慢的交待里也还是能理解的。管虎把黄渤和牛之间跌宕起伏的感情关系展开得很好,最初不愿意,但后来这头牛变成了他娶媳妇的指望(我估计可能还删掉了一些娶上媳妇的场景,不然还是有点说不过去),还变成了他和这个宗族社会之间唯一的纽带。之前族长祖爷爷对外姓人的态度种种,说明黄渤和这个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这头牛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寄托,超越了仅仅被人类利用的角色。逃荒的人要杀牛的桥段,不知为何那些形象负面的人说河南话,但是过审了。而主角说的是山东话,难道真是因为电影局的一些boss是山东人么……考虑到牛变成了黄渤同学唯一所有,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那他展开的母牛保卫战也就很合情理了。啊,要赞一句,多么伟大的跨物种感情。

           最后的结尾堪称白毛女之人牛版。过程当中黄渤的台词实在让人无法摆脱“人兽”这个词的纠缠,还有奶牛同学的表演,简直是千回百转啊!!!就连里面的日本兵的设定,交待得也让我信服,相比起××!××!里那些好像一直在梦游的日本兵,这个里面的日本兵简直太合情合理了。我觉得管虎太不容易了,各种政治正确都满足了——日本兵也有好人,国军将士战斗到底,八路军爱老乡。跟最近的许多片子里奇特的台词相比,这里面的台词几乎句句有用,能称得上是台词。

           但尽管如此,其实仔细琢磨,这个片子还是很狡猾的。比如结尾,黄和牛一起躲进了深山,再也不出来了。可以理解成是犬儒,但我更倾向于觉得,他是因为觉得啥也靠不住了,八路也不收牛了,如前所言,牛变成了他和过去的生活唯一的联系。这样一想,本身是很悲凉的,其实一点也不贺寿。还有里面的游击队员,也颇为笨拙,地雷炸得人一摊一摊的,用个很滥俗的词来说,叫做荒诞。

           在一片红色的贺寿气氛里,这样一部片居然过审而且上了院线,还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大概片头大批的制片人和监制名单起了作用,又或者是审片队伍有了变化。但不管怎么样,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电影,还是不错的。话说对于管虎来说,这个片子应该就是他及格的水平,仅仅是做到了一部成功的披着主旋律外衣的B级片。但是在今年众多水平离及格线还差十万八千里的电影的映衬下,我个人觉得这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国片了。

           当然问题也有很多,比如之前为什么全村人都被干掉了,而黄渤一个人活了下来;九儿和黄渤到底搞了一下没有,没有搞就这样,似乎太纯情了一点,好像不太适合我国农村现实;还有中间是不是有些镜头被删掉了?btw我老公很不理解这个片子为什么叫斗牛,是不是其实是《斗·牛》?或者是《斗|牛》?


        以下是不收钱的硬广环节:

    为了不让气某嘘嘘之类的片子骗到更多钱,为了让管虎这样能拍更多及格线以上片子的人拿到下一部电影的投资,去电影院看这部伟大的人兽片吧!!
    【详细】
    23322551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