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过对一个中国二线城市普通家庭的描绘,挖掘那些平凡的小人物,聚焦三代人的隔阂与冲突,又由此引发出对办证繁琐、婚姻关系、新闻伦理的探讨,非常耐人寻味。
当然,本片意不在批判社会现象,情感才是它表达的重点。
《相爱相亲》的原名叫做《陌上花开》(因为这四个字显得太过文艺,大多数人不会看,所以才想取一个通俗的名字),“陌上花开”的后一句话是“可缓缓归矣”,
影片通过对一个中国二线城市普通家庭的描绘,挖掘那些平凡的小人物,聚焦三代人的隔阂与冲突,又由此引发出对办证繁琐、婚姻关系、新闻伦理的探讨,非常耐人寻味。
当然,本片意不在批判社会现象,情感才是它表达的重点。
《相爱相亲》的原名叫做《陌上花开》(因为这四个字显得太过文艺,大多数人不会看,所以才想取一个通俗的名字),“陌上花开”的后一句话是“可缓缓归矣”,意境显而易见。影片的英文名字也很讲究,叫做loveeducation,爱的教育,更是对这个故事最合适的概括。
当姥姥收到照片
当雨打湿了熟悉的脸庞
颤抖的双手想抹去你脸上的白点
却变成模糊一片
那一刻我终于不可遏制
那么多年
那么多夜
都从来不曾这样撕心裂肺哭上一场
原来我早已不再记得你的模样
只是守着一堆信
守着一个名
守着一本家谱
守着一副棺材
<当姥姥收到照片
当雨打湿了熟悉的脸庞
颤抖的双手想抹去你脸上的白点
却变成模糊一片
那一刻我终于不可遏制
那么多年
那么多夜
都从来不曾这样撕心裂肺哭上一场
原来我早已不再记得你的模样
只是守着一堆信
守着一个名
守着一本家谱
守着一副棺材
不敢期待
只能等待
陌上早已花开
只是你
再也不来
——致姥姥
爸爸开新车带着妈妈 聊天 妈妈哭了 说 不许让王太太坐这个车子
爸爸唱起花房姑娘
还有姥姥擦打湿的照片,却把外公的脸擦花了,无助的哭:收信的时候她要是知道是什么是不会让它淋湿的。
这叫命运。
姥姥说,我不要你了。
我知道我会老去,我满怀着期待,希望和我最爱的那个人共度一生,到老到死,恩爱白头,我偏要写着悲剧的故事,过着令人艳羡的安稳
爸爸开新车带着妈妈 聊天 妈妈哭了 说 不许让王太太坐这个车子
爸爸唱起花房姑娘
还有姥姥擦打湿的照片,却把外公的脸擦花了,无助的哭:收信的时候她要是知道是什么是不会让它淋湿的。
这叫命运。
姥姥说,我不要你了。
我知道我会老去,我满怀着期待,希望和我最爱的那个人共度一生,到老到死,恩爱白头,我偏要写着悲剧的故事,过着令人艳羡的安稳日子。祝所有人,想要的都得到,得不到的都放下。
无论是姥姥、外婆和外公,还是妈妈、王太太和爸爸,亦或是薇薇、朱音和阿达,三代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才让爱情显得更加难得与可贵。不一定非要每天相依相偎才是真正的相爱相亲,有时候坚守,也是爱。
无论是姥姥、外婆和外公,还是妈妈、王太太和爸爸,亦或是薇薇、朱音和阿达,三代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才让爱情显得更加难得与可贵。不一定非要每天相依相偎才是真正的相爱相亲,有时候坚守,也是爱。
张艾嘉把这几年拍毁了的家庭情感电视剧,用一部电影,全重建了。
挺痛心的,但知道某种无奈,曾在南京先锋听过李立群老师的一次讲演,那次是为了宣传某话剧(我真忘不了他的《台湾怪谭》,可如今两岸三地,哪里再觅),但观众提问不免要被问到带刺的问题(我觉得问得极好!):您怎么看待如今您在内地演的这些流水账般的电视剧?
老师倒也不怵,直接打个比喻,他晓得这些东西艺术性不高,干脆说:
张艾嘉把这几年拍毁了的家庭情感电视剧,用一部电影,全重建了。
挺痛心的,但知道某种无奈,曾在南京先锋听过李立群老师的一次讲演,那次是为了宣传某话剧(我真忘不了他的《台湾怪谭》,可如今两岸三地,哪里再觅),但观众提问不免要被问到带刺的问题(我觉得问得极好!):您怎么看待如今您在内地演的这些流水账般的电视剧?
老师倒也不怵,直接打个比喻,他晓得这些东西艺术性不高,干脆说:“电视剧就是一种背景音,你开在那里也不心疼,洗着碗筷做着家务,需要时候就抬头瞄一眼的东西。”
听着这样的比喻,我很难过的,我知道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想做出的每件作品都像模像样,不说精美,至少不该是一块抹布。也从来觉得国内电视剧(如今又蔓延到电影)创作者对自身要求实在的低到难看的地步,我在其他剧评里也说啊,电视剧,本应较真。
别急,我说张艾嘉用这部《相爱相亲》重建了电视剧的尊严,绝不是说它够不上电影的品质,正相反,老中青三条线的故事能在两小时的体量里讲得如此浓郁节制,恰是电视剧难以具备的高度凝练能力。
去掉全部的枝节后,这就是个隔代亲的故事。妙就妙在隔代的没有血缘,爱情也不一定求仁得仁,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善,却还是未必获得最好的结局。张艾嘉不为结论所羁绊,她拍摄出了一种“自然”。
这种真实感在现在的剧情片里还真有点难求了,即便是中等成色以上的作品,也常常有个别人物做事情是动机不足或共情不够的,但《相爱相亲》没有,每个人都真的能掐出血来,台词也都是“人话”,亲密和愤恨都带着鼻涕和泪花。演员进入角色的“套”,我们也信了这是真的一家。
特喜欢朱音(谭维维饰)跳上酒吧舞台和阿达(宋宁峰饰)唱歌的那一段儿,真想听他们唱完啊,那个男人和此前紧紧拥抱薇薇(朗月婷饰)的男人相同又大不一样,他的深情、他的光彩、他和青梅竹马对象之间的那种相互激发。我觉得这戏里的每个人都是诚实的人,就真的可以相信,他爱时完全的爱,奉献也毫不犹豫,热情和义气,离开的时候,不舍也是成熟的不舍。他,促成了薇薇的长大。
另一个迷人的男性,恐怕一定是田壮壮饰演的老爸了吧。这个在全片多数时候被推搡到边缘位置的男人,在最适当的时候给出了只有他能给的肩膀。开车的那段谈心,真是动人的可怕,你能听出他在暮年还有少年狂的气性,但全绕指柔,窝在了身边这个女人的心里。
女性导演的优势就是这样了,掐住泪腺的七寸,还可以不松手,又不使劲,鼻子酸酸,却不觉得肉麻。张艾嘉甚至连讽刺的桥段,都是针里藏棉的,王志文和李雪健友情饰演的所谓“工作人员”,纵然表面上无所作为,但也设置了就算平头百姓能够按照流程做完全套手续,或许对整件事而言未必真的有益。事情的焦点已经转移了,再这样宕开一笔确实狡猾,但人生荒诞啊,有时候你凝视矛与凝视盾,竟然没差。
许多人痛心的姥姥擦照片,我也痛心,虽然立刻想到薇薇一定会补给她,但那个绝望的瞬间就那么准,就在想要的事物呈现的一刻毁了它,这真的是太厉害的张艾嘉。
所有演员都找的合适,假如还有明星感,那也是明星里最合适他们角色的那几位,他们各就各位,几乎就足以潸然泪下。
饰演姥姥的吴彦姝,一下令人想起金雅琴在《我们俩》里的老太太,一样的倔,一样的雨过天晴。人以为自己和老天和命运在较劲,其实一辈子只是和别人和自己在过不去。可一旦过去了呢?
在影院里,我直愣愣坐到走完片尾的字幕,我看见与如今的巨制大片们相比,很少很少的人员,以及背后想得到的不多的经费,很多事需要大张旗鼓吗,想到这个片子,我只想抱抱很久没对他们说“爱”的那几位。
文/西湘
电影放映之前,影院老板笑呵呵地跑进来跟我们聊天(整个影厅只有四个人),说“这个片子很感人的哦,你们有没有备好纸巾?”我心里“格登”一下,隐隐担心自己选错片了。其实朋友是更想看《雷神3》的,因为我听说《相爱相亲》口碑很好票房欠佳所以才执意要看此片的。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没错。
在影院里观影,灯一熄,就像整个影厅的人一起大被同眠做同一个梦。出于对题材和导演本人
文/西湘
电影放映之前,影院老板笑呵呵地跑进来跟我们聊天(整个影厅只有四个人),说“这个片子很感人的哦,你们有没有备好纸巾?”我心里“格登”一下,隐隐担心自己选错片了。其实朋友是更想看《雷神3》的,因为我听说《相爱相亲》口碑很好票房欠佳所以才执意要看此片的。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没错。
在影院里观影,灯一熄,就像整个影厅的人一起大被同眠做同一个梦。出于对题材和导演本人的好感,我非常地努力想要“入梦”,然而很遗憾,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都不曾成功。
整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都缺乏电影质感,好几次我都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某个都市频道的家庭伦理剧,不耐烦地拿出手机来刷了刷,尤其是片中那个什么电视节目,简直跟湖南都市频道的《寻情记》不要太像哦。另外,还有到各个机关单位办事被踢皮球的情节也被大赞写实。可是你要说它接地气吧,张艾嘉时不时地蹦出一句“不认得”和“王太太”又会及时提醒你,嘿,弄啥呢,这还是对岸同胞拍的电影呐。
电影的主线剧情是一个已到退休年纪的老教师为了让父母亲之间的爱情得到完美结局,执意要将已经葬在老家多年的父亲迁坟到城市里与母亲合葬,拿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来战天斗地,因此引发一系列故事。光是这条主线里头已经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硬伤了。
首先,关于“迁坟”一事的由来便从头到尾都没有交待清楚,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是否真的会执著于要为父母的爱情谱写一个完美结局,并且不惜为此拉全家人下水一起为此劳碌奔波?如果女主母亲真有合葬的心愿,迁坟的事情完全可以在女主母亲在世时就进行,那个时候要想办理各种证明也相对容易得多,何必等到两个老人都过世之后再去大费周章地证明两个人是合法夫妻?这是整个情节的故事主干,也是所有矛盾的起点,竟然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说是有点耍流氓了。
剪辑方面也有几个硬伤,导致情节的推动极为生硬,薇薇从家里搬出去时跟母亲吵架的那场戏十分突兀,莫明其妙地就吵起来了,张艾嘉跟王志文吵架的那场戏台词也很不顺畅,总觉得中间漏掉了几句话。电视台演播厅那场冲突处理得也很粗糙,那个胖子(我没看清是不是村长)突然暴起,好像要打人,或者是将要被人打,事实上情绪根本没到这个地步。薇薇和阿达的“走位”也很奇怪,薇薇前脚刚从姥姥那儿回来,电话里还跟领导说拿姥姥没办法,叫大家放弃算了,马上就跟阿达一起又去了姥姥家。以我们的生活常识来说,迁坟的事情并不足以引起观众那么大的关注,所以很多的剧情拐点都是被强行架起的,这种低级错误在我看来是不可容忍的。
作为华人女性导演的扛把子,这么多年以来,张艾嘉一直保持着在电影届的超然地位,不论是导是演,几乎从没砸过招牌,并且,随着年纪的增大,她显然越来越用心。我个人很喜欢张艾嘉,她以前的电影作品我也都喜欢。当然,这部《相爱相亲》也并没有很差,它有一个老电影人的操守在,它的细腻而平淡的表达是在水准线以上的,尤其是张艾嘉和田壮壮老两口的戏分十分平静而自然。
另外,本片演员选角精确,并且全员演技在线,甚至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张艾嘉虽然中规中矩,但吴奶奶和田大爷十分惊艳,王志文的肢体和神情简直是神了,把机关柜台办事员的微妙的优越感和阴阳怪气的讽刺演得活灵活现,让人很想打他一顿但是又找不到发作的点,耿乐那段也很出彩,连客串的谭维维都很自然。朗月婷的角色性格设置得有点奇怪,但是她的朴素扮相我个人很喜欢,有点像年轻时候的山口百惠,又有点像郭襄时期的李绮红。以及,宋宁峰很帅。
可能是我本身期望过高,在我个人看来,这整个的故事内核空洞而荒谬,即使是演员表现上佳,也没能让我入戏。这个片子如果说有那么一丁点令我感动的话,那就是姥姥这个人物了。这个孤苦一世的老太太,不但从不埋怨负心另娶的丈夫,还将对他的感情坚守了一辈子。最后,在她老无所依之际,又毅然放手,让他迁坟入城。
她们那一辈子人,结婚是听命于父母,说嫁就嫁了,等男人在外面找到了更好的,说离就离了,男人死了,说回乡就一口棺材抬回来,等到男人的后妻死了,说要迁坟就要一锄头挖走。没有一件事是她能够做主的,她只能无助地将自己老迈的身躯整个趴在坟上,在坟头周围树上一圈树枝,来保护着她心头的一点念想。她既有农村老太太的迂腐(死不改嫁,并且不准“二房”葬入祖坟),也有超越了环境和年纪的优雅通透,比如她看到岳慧英父母的遗照时会鞠躬致意。
她当然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甚至连她的同辈人(她的丈夫)都已远远地将她抛开了。可是,我却特别理解她,可能是因为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老太太。
我奶奶大概跟电影里的姥姥差不多年纪,前几年她摔了一跤,生活不能再自理,需要轮流跟着几个儿子生活。除了四叔以外,我父亲和另外两个叔叔都生活在城里,每次要接她去城里的时候她都死活不肯。尽管市区离老家的村子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她来说,那已经不是她的栖息之地,她怕自己死在外边。人到了一个年纪,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能自己选择归宿也是好的。所以,她好几次对着儿子们怒吼“我不要走,我一辈子是你们西家的人,死了也要埋在西家寨子。”不过,因为老年痴呆越来越厉害,她后来已经十分糊涂了,仍然被接进了城里。
片中姥姥所绣的岳子福的名字,是我老家湖南永州的女书,这是全世界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据官方发布的消息,世界上最后一个能写女书的老人已经于2004年去世。女书跟片中的贞节牌坊,以及姥姥的感情世界一样,已经成为不能被这个时代所理解的古老而离奇的传说。女主岳慧英一语道破贞节牌坊的涵义,那就是“做女人真难”,可是她并没有半点理解姥姥的难。
抛开老年玛丽苏女主角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岳慧英对于父亲的原配妻子的态度可以用冷血来形容,她口口声声认为自己父亲和母亲才是合法夫妻,事实上,原配妻子也并没有不合理不合法,人家同样也是明媒正娶的。从乡邻口中可以得知,姥姥已经以岳氏妻子的名义生活了一辈子,并且还为女主的爷爷奶奶养老送终,可以说,这个可怜的老人对于女主的一家只有恩惠,没有任何亏欠。而女主对于这个风烛残年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不出半点怜悯,试问,一个亲生母亲刚刚去世悲痛欲绝的人,一个自己将要迈入老年的人,要如何冷血无情才能这样去对待一个没几天活头的孤苦老人。
这部片子叫“相爱相亲”,它应当是一个有弹性有温度有人性的故事,岳慧英面对的是一个处于绝对弱势同时又毫无还手之力的“母亲”,她不是一个可以争和斗的对象,是一个易碎的悲伤的鸡蛋。于情于理岳慧英都应当有一些克制和迂回,以及对同性和弱者的关怀,而她的激进表现却让我觉得她面对的是一块石头。当老人趴在坟头上以肉身作盾保护丈夫的坟头,她的反应是不顾村长“会闹出人命”的劝告抢过锄头就要往坟上挖,当老人坐在演播厅里眼含泪花对她说“我是岳家的女人,你是岳家的女儿,你告我什么?”她仍然愤愤不平振振有词地阐述她死去的父母的爱情有多么重要。
我不是想从道德上来指责女主什么,而是觉得,这不应当是一个知书达理的退休年纪的老教师做出来的事,她对自己的学生和家长都体恤有加,又怎么可能这样去对一个亲人。这从逻辑和人设上都大大不通。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相爱相亲”只是徒有其表。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极高,观影者交口称赞称打磨得十分圆熟,我恰恰以为这部片子根本没有好好打磨,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硬伤。
走出影院,校园里的广播正在放着一首《你就不要想起我》,想起片中姥姥最后对着一盒子遗骨说的那句“我不要你了”,心中很替她难受。她的丈夫即使另娶以后,仍然没有忘记她,给她寄钱做家用,还寄钱让她做衣服穿,姥姥认为这就是爱,所以甘愿为他守一辈子。就像阿达虽然不爱青梅竹马的发小谭维维,但是仍然把所有积蓄都送给她。导演想借此表达岳子福对后妻是相爱,对原配是亲情,阿达对薇薇是相爱,对谭维维是亲情,是为“相爱相亲”的由来。站在“爱情的产物”岳慧英的视角来看,这当然是暖意融融的一件事情,可是从不被爱的姥姥的角度来看,这事儿一点也不浪漫。所以,她最后才说出那句“我不要你了”吧。算了,我要这名份有何用,留你这枯骨有何用,给你做了一辈子配角又有什么意义,不如结束这场三角游戏吧,反正已经独活一世。
某些时候,如果不相爱,那么“相亲”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谢希孟那首无情的《卜算子》那样,道一声“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电影延续了张艾嘉“20、30、40”的女人步上阶梯设置,拉大了年纪和岁月跨度,引出不同世代的中国女性,对爱与家庭的执着追求与不同理解。
姥姥相信爱,得不到爱的回应。
妈妈信守爱,却似乎感到迷惘。
女儿追求爱,依然选择了放手。
这是一篇围绕20世纪中国女性的情感好文章,关乎爱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电影延续了张艾嘉“20、30、40”的女人步上阶梯设置,拉大了年纪和岁月跨度,引出不同世代的中国女性,对爱与家庭的执着追求与不同理解。
姥姥相信爱,得不到爱的回应。
妈妈信守爱,却似乎感到迷惘。
女儿追求爱,依然选择了放手。
这是一篇围绕20世纪中国女性的情感好文章,关乎爱的教育(正如张艾嘉饰演的妈妈角色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那是为爱所付出的代价。
由于年代与时空跨度的存在,无论是姥姥从乡下进城,还是两口子回到街道办事处——即便是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同样经历了中国城市化的惨烈阵痛。摩天大楼高架桥已经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被埋葬的,有许许许多多人的记忆和过去。
所以,《相爱相亲》对我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的《花房姑娘》对话(我不是认为这段不好,而是觉得它太像导演为了给观众某种相信与寄托,特地设计安排的冰释),我相信更为残酷的东西,像火葬场被敲碎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打湿后,被手指抹去的容颜。
你很容易把这个人与人,关乎爱的软性主题,挂放在宏大的,作为背景出现的城市建筑和街道马路上,因为就连学校也在进行围墙与新校门拆建。城市下面,定然也埋葬着骸骨,那么,它到底是属于何方的春闺梦里人。毕竟,姥姥的丈夫,离开她的原因,就是进了城。
如果陈可辛在香港是文艺片头号把手,张艾嘉也是台湾文艺片的代表作人物。
我是相当不喜欢《念念》:
“文艺腔重得全程不适,演员的表现也不在状态。要讲的东西很好也很简单,但是,非要用自以为是的技巧,来加强表现力,效果其实适得其反。”
《相爱相亲》几乎没有用什么太花哨的剪切闪回。我所注意到的,是两段超现实的记忆:一次来自病房的回光返照,一次是妈妈晕倒后的梦里场景。同样是天国往来,纯洁过曝,白得发亮。
这是最最文艺片的抒情。完全是为了成全张艾嘉最后的记忆杀,“那个人,原来是你。”
如何去证明婚姻关系,《相爱相亲》耗费了不少公家办事难的段落,看似中国特色荒诞剧,为了揶揄讽刺,本质上还是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安全感匮乏绝望所致。就仿佛有了一张结婚证,就能证明两个人合法、圆满地相爱过(田壮壮在片中也说了一句嘲笑话)。
无论老一辈还是新一代,她们共同提到的,摊开的一封封家书,还有火车的对话,都是钱字打头。“每个月往家里寄的五块钱”,“你把积蓄全部给了别人”……
对姥姥而言,钱是生活的保障,更是爱的证明。对女儿来说,钱是爱的基石,是某种条件。
这种解释,似乎偏离了电影的主线。也许田壮壮对女儿的困惑解答,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妈妈是害怕。中国人也都是害怕。害怕一切变得太快,害怕抓住的东西会丢掉。譬如名为爱,被命名为婚姻的东西。
怎么知道身边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呢。
许多人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中,丢掉了这个问题。但凡解决了人生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现实琐碎,午夜梦回之际,你可能会突然打个冷颤——尤其是那些失去了亲人、自信和人生依靠的女性。
英:
以往日子清苦,总盼着能过好点,如今日子变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这么多年,你心头有什么不快乐的,那真是我的错,别跟自己过不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孝平
田壮壮老师用说不出来的浪漫(手写贺卡与哼唱歌曲),用“不经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对这个家的坚守。
然后,许多观众和张艾嘉一样,都哭了。
只有这样,结尾积压的情感,才能干完那碗鸡汤,顺利把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的负能量释放掉。原来我们都忘了,年轻时候想要做的大事件。不是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包围,不是被工作、家庭和教育所绑架。这对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一种讽刺。即便你知道,可能只有到了退休时候(如果你还记得),才真有可能去做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恐怕到了那个时候,你已经忘了。
电影处理不太好的地方,大概是对传统媒体电视台的批评,意图过于粗暴。尽管城市拆迁建设和证明你爸妈是你爸妈也有设计痕迹,始终没有谈话节目给得这么硬。那太像要表演,或者试图煽情些什么。
与此同时,《相爱相亲》也抖露了同期中国电影一大弊病。真正感人肺腑的,并不是演员滔滔不绝的大段话——这些话不拖累带坏节奏已经是万幸。像结尾那样不失控还打动人的,已经是奇迹了。
最大的煽情点,是在那些不言不语的沉默之中。比如前面提到的,姥姥两次看照片。时间的力量,情感的涌动,无情与友情,都不需要任何对白。
估计没有人会认为,姥姥有得到过真爱。可是,她的表现不是爱,又能是什么。是代价。是供养的爱。
相反,当女儿的角色,试图用言语去证明什么,那段故事,反而是最弱的也是最俗的,爱上一个唱歌的文艺青年,为了理想去北京之类。得到自由,拥有选择之后,也许爱已经被稀释,不是那么贞洁,不需要完美,动不动要用上此生不渝。当然了,这也是现代人的爱。爱人,也包括要爱自己。
一度对金马54,张艾嘉多项提名入围有所保留怀疑。现在,我全部收回。
延伸观影:
“我们只关心死,却很少关心怎么活。”
——《哀乐中年》 电影台词
“嫁给你爸爸的时候,不知道他身体不好,嫁给他20年,足足服侍他20年。”
——《童年往事》电影台词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饮食男女》电影台词
从开场的等鱼死,到最后的人生如朝露。电影说的是女人四十,其实讲的还是一个“死”字。
人被时间岁月所打败,衰老和失忆被表现得极其可怕,养老院寥寥几幕,还有年轻人说的大实话,它们都道出了人生的残酷。
五十年不变的诺言,它可能是小孩子的勾勾手指尾,也可能是那对相扶相渡的中老年模范夫妻。
——二哥评论《女人四十》
我在去《相爱相亲》之前看了不少的评论文章,看完之后也看了一些,大部分的评论都对姥姥充满了无限的的怜悯,说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什么的。在外人眼中,姥姥的一生只有等待,她在牌坊上留下了“曾氏”,连真名是什么都无人知晓,最后爱人的尸骨还要被他人夺走……这难免令人感慨,姥姥的一生就是旧时女子悲剧的缩影。
但电影里总还表现了一点别的东西,姥姥没有外公的照片,就用自己家乡的文字绣了外公的名字;
我在去《相爱相亲》之前看了不少的评论文章,看完之后也看了一些,大部分的评论都对姥姥充满了无限的的怜悯,说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什么的。在外人眼中,姥姥的一生只有等待,她在牌坊上留下了“曾氏”,连真名是什么都无人知晓,最后爱人的尸骨还要被他人夺走……这难免令人感慨,姥姥的一生就是旧时女子悲剧的缩影。
但电影里总还表现了一点别的东西,姥姥没有外公的照片,就用自己家乡的文字绣了外公的名字;她守着一堆家书,从多寄的5块钱里揣摩着男人的心意。迁坟的时候姥姥说我不要你了,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决绝。如果以这种态度倒推回去,就会发现这个老人也不是被软弱可欺的旧时女子。
她为阻止迁坟扑在坟上,后来开始在亡夫的坟前栓篱笆;她答应去电视台说出自己的故事,后来说完了也直接要求离开……姥姥做的这些,在最初都有人提醒(薇薇、阿达)没有意义,但她依然去做了。这和姥姥等待一生的悲哀似乎截然不同。薇薇在和姥姥聊天的时候说要和男朋友私奔,姥姥说了句“好”。足见这老人家心底还有些坚韧,还有些为爱冲一把的小傲娇。那句“我不要你了”,更是她作为一个女人选择的尊严。
被牌坊“操控”的苦,是她终其一生只能用“曾氏”这个名字,这是旧时女子的苦,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但姥姥对外公的等待又是否只是卑微,这倒也不一定。毕竟在姥姥看来外公多让她穿个棉袄也是深情,她对于爱的理解,本来就混杂了责任和其他的东西。她选择等待,也许只是因为她的骄傲,虽然最后只等到了男人的尸骨。但这等待本身,并不是卑微的决定。
《相爱相亲》里的女人与等待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妈妈在爸爸当兵的时候等过他好几年,薇薇在男友去北京之后也要等他,只是因为结局不同,人们看待等待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在微博的无主情书里,等待是一件很卑微的事,已经很少有人能大声说出自己在幸福得等待着什么人。但女人的等待是很有仪式感的,好像薇薇告诉男友自己不会等他,又告诉妈妈说在等他。或许在薇薇心里,等待的压力太大,稍有差池就会搭进自己的一生。因为姥姥,她对这种代价也很清楚,才会对男友说不会等他。这是女人的小心机,因为选择等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冰上恋人》里亚树对于等待的自白。亚树说,在刚刚开始异地恋的时候,自己虽然很寂寞,但也很快乐。她很欣赏那个在等待中坚强可爱的自己,爱着那样的自己;但后来她开始失去信心,感觉越来越软弱,失去了对抗孤独的勇气,也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但后来她想通了,要成为那种自己喜欢的人,要成为坚强的、优秀的、可爱的女人。我不会被孤独打败,这就是她的骄傲。
赶紧帮《相爱相亲》再宣传一下,再不宣传真就下片了……
赶紧帮《相爱相亲》再宣传一下,再不宣传真就下片了……
文| 谢谢你们的鱼
很惭愧,一直以来对于张艾嘉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知道她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台湾演员,多年以来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她在《最佳拍档》中的警司形象,那是1982年的香港电影,张艾嘉跟着许冠杰和麦嘉搞笑。
文| 谢谢你们的鱼
很惭愧,一直以来对于张艾嘉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知道她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台湾演员,多年以来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她在《最佳拍档》中的警司形象,那是1982年的香港电影,张艾嘉跟着许冠杰和麦嘉搞笑。
直到2015年《念念》的出现才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张艾嘉的魅力。
《念念》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很意识流,很感性、很美轮美奂,同时又很温暖。她看似残忍地撕开了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痛苦记忆,却在最后留下了生的希望和爱的光明。在我看来,《念念》是一部高级却又具有相当观赏性的文艺片佳作,这也就让我非常想看看张艾嘉的下一部作品长啥样。让我颇为意外的是,张艾嘉的最新作品《相爱相亲》是一部和《念念》几乎完全相反的电影,却依然让我在电影院里面感动了好久好久。相比《念念》的意识流和克制,《相爱相亲》是一部相当写实的情感生活片,这样的电影有很多,就像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杨德昌的《一一》,许鞍华的《男人四十》一样,但近年却越来越少了。张艾嘉带来了一部内地市场久违的、质朴的、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
说实话,这可能是这两年我在电影院里面哭得最惨的电影。
今年看片子的所有泪点,几乎都在电影《相爱相亲》里。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片子。好久没有这样爽快地哭上几回了。去市区办事的空隙,临时买了张票到影院,一个人包了全场。出来时我一直低着头,生怕工作人员嘲笑我红红的眼睛。我走去公交站台的路上,风很大,想到电影里的情景,眼泪又蹦了出来。
情绪很复杂,想到了太多太多东西。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人这一生要面对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女人。爱情究竟是个什么
今年看片子的所有泪点,几乎都在电影《相爱相亲》里。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片子。好久没有这样爽快地哭上几回了。去市区办事的空隙,临时买了张票到影院,一个人包了全场。出来时我一直低着头,生怕工作人员嘲笑我红红的眼睛。我走去公交站台的路上,风很大,想到电影里的情景,眼泪又蹦了出来。
情绪很复杂,想到了太多太多东西。这部电影几乎包含了人这一生要面对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女人。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家庭存在有什么用?该如何与30岁和60岁的自己相处?这其中,参杂了背叛与理解、坚守与逃避、束缚与自由等等之间的博弈。
在看片子之前,我知道它得了很多奖:金马奖7项提名、釜山电影节闭幕电影、入选东京Filmex影展开幕影片,在豆瓣获得了8.4的高分。但真正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是导演张艾嘉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一贯细腻又温情地表达。51岁的张艾嘉拍过《20 30 40》,对于现在64岁的她,十几年过去了,我想知道她对女人的情感,有没有一些变化。
片中三个女人,快90岁的姥姥,60岁的妈妈,30岁的女儿。三人性格迥异,各自做着完全不同的工作。姥姥当了一辈子农民,妈妈是一个处在更年期快退休的学校老师,而女儿在电视台真人秀节目工作。如果不是一场“迁坟”之争,我想这三人几乎井水不犯河水,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慢慢过下去。
姥姥可能抱着贞洁牌坊,带着她的所谓真爱,守着那个负心汉的孤坟终老。妈妈在多疑暴躁的更年期后退休,咒骂几句楼上年轻漂亮的王太太,生活最终归于平静,她只需要做的就是老去。女儿会和随便一个认识不久的男人偷偷领证,不会考虑领证第二天做些什么。
杨德昌曾说:虽然压力或紧张是生活里很不好的一个部分,但是那也是让生命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个才是人生。
这一句话俨然成为了“中国台湾新电影”在某一个层面的注脚。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一批海归派电影人的带动下,台湾电影开始聚焦都市中的平凡家庭,将中产阶级的焦虑以及中年危机的城市通病,当作时代
杨德昌曾说:虽然压力或紧张是生活里很不好的一个部分,但是那也是让生命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个才是人生。
这一句话俨然成为了“中国台湾新电影”在某一个层面的注脚。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一批海归派电影人的带动下,台湾电影开始聚焦都市中的平凡家庭,将中产阶级的焦虑以及中年危机的城市通病,当作时代命题,从而打破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旧文化形态,拉开艺术反省时代的序幕。
2007年,杨德昌去世。他的挚友侯孝贤说了句:“杨德昌走了,他带走了台湾新电影。”其实侯孝贤忽略了一个传承者、同样是海归派的张艾嘉。
提起张艾嘉,第一印象全能,哪个领域都是顶尖存在。
作为歌手,一首《爱的代价》传唱至今。
作为演员,曾荣获两届台湾金马奖影后、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作为导演,金马奖简直就是她家开的,目前导演的作品,部部都被提名过金马奖奖项。
提起张艾嘉,第一印象全能,哪个领域都是顶尖存在。
作为歌手,一首《爱的代价》传唱至今。
作为演员,曾荣获两届台湾金马奖影后、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作为导演,金马奖简直就是她家开的,目前导演的作品,部部都被提名过金马奖奖项。
这可能是一篇“偏题”的影评,只是希望可以带来欣赏《相爱相亲》的另一个角度。
这可能是一篇“偏题”的影评,只是希望可以带来欣赏《相爱相亲》的另一个角度。
本文亦见于公号「映画台湾」「作者电影」。
本文亦见于公号「映画台湾」「作者电影」。
刚好最近跟一个同事讨论起了关于“看片的评分标准”这一问题。当他问我——对一部电影给分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标准的时候,我是失语的。似乎我每次看片的时候都会着眼于这部片子打动我的点,但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从故事的完整度(6分),风格的作者性(8分)来衡量了。
这无疑是一种更专业的方式,此后应该借鉴一下。
刚好最近跟一个同事讨论起了关于“看片的评分标准”这一问题。当他问我——对一部电影给分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标准的时候,我是失语的。似乎我每次看片的时候都会着眼于这部片子打动我的点,但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从故事的完整度(6分),风格的作者性(8分)来衡量了。
这无疑是一种更专业的方式,此后应该借鉴一下。
不过像张艾嘉的《相爱相亲》这种片子,总让我觉得很头大。因为它不温不火,优点和缺点都很模糊,最后你还忍不住为它哭了,于是就记住了一些好的东西。很像是交到一个不怎么吸引人但很温柔的女朋友,没入迷,但想想算了,还是在一起吧。
不像是看张艾嘉之前的电影,非常特别,以至于第一眼就有好感,之后还印象深刻。
先说说区别。
故事围绕着三个女人的生活展开;不同年龄段,她们有着不同的烦恼。这个情节设置跟《20,30,40》相似,但气质完全不同。
张艾嘉的电影如其人,都是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女人拍的,而且还是个特别的女人。她有灵气,以至于她把女性电影拍的缠绵而不琐碎,没什么打眼的冲突,却能在细节上勾引人。《心动》里,梁咏琪扮演的中学女生在party上吐了暗恋的男生金城武一身之后,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失声痛哭。这是青春期女生脆弱而微妙的一点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