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影评

5822403
  • SG
    2012/10/24 0:23:32
    从非洲鼓到非法移民
    @无过无过 推荐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有非洲鼓和移民两个要素,看完之后,我顺便还补充了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不远,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北,也就是说两个国家就像一头牛的两只角。叙利亚讲阿拉伯语,而塞内加尔官方语言是法语,两个国家人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也许他们电影中的另一种沟通语言是阿拉伯语?
    当男猪脚企图申请政治避难留在美国的时候,他老妈和他决定不走繁琐的移民
    @无过无过 推荐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有非洲鼓和移民两个要素,看完之后,我顺便还补充了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不远,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北,也就是说两个国家就像一头牛的两只角。叙利亚讲阿拉伯语,而塞内加尔官方语言是法语,两个国家人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也许他们电影中的另一种沟通语言是阿拉伯语?
    当男猪脚企图申请政治避难留在美国的时候,他老妈和他决定不走繁琐的移民渠道?而是选择黑下去,黑下去。。。。。最后黑不成了只好遣返回国了??
    美国是一个除了土著印第安人,全部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国家,与深圳的原住民没几个、绝大多数都是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类似。美国和深圳对外来人员都有相应的机制转户口,相应的不公对待给两种身份之人。

    非洲鼓,是一个载体而已,承载故事的一个平台,教授去地铁演奏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突破自己拉不下脸来在公众面前演奏的心理障碍。这种人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大学,地铁站确实见到不少,他们挺快乐的,赚钱够不够吃口饭就没研究过了。而
    【详细】
    5628451
  • Elsa
    2011/9/18 2:26:47
    不是影评,别点,涕零
    别涕零了,没人点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难适应一切新的事物、环境,还有人。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不必去适应,到了特定的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但显然我的手机不这麽想,所以一来这里它就坚贞的挂了,它才三岁,还是个孩子。

    我现在住的13楼,窗外右侧,不远处的西江大桥,上边走汽车下边通火车,也是一整天呼啸叫不停。往左看的江边,是一片宽阔的沙地码头,我刚来时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都会聚集百
    别涕零了,没人点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很难适应一切新的事物、环境,还有人。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不必去适应,到了特定的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但显然我的手机不这麽想,所以一来这里它就坚贞的挂了,它才三岁,还是个孩子。

    我现在住的13楼,窗外右侧,不远处的西江大桥,上边走汽车下边通火车,也是一整天呼啸叫不停。往左看的江边,是一片宽阔的沙地码头,我刚来时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都会聚集百来号人,游泳、谈判、拍拖、打坐、遛狗……一派不亦乐乎热气腾腾的景象。往后人数愈少,今天下午站在窗前看,只不过寥寥十数人。打开房门往左走,走廊尽头的窗下,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我知道它的工期,每天用手机(新鲜的,还没满月)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一块平地拔地而起的点滴,它们告诉我,这一刻,这些刻,你鸭在这里。

    几天前看了部电影《人生访客》,说的是,一生里你会遇到很多人,擦肩很多人,但能令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能令你变成现在这个你的,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已。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了很多很多……跳跃一下,小学四、五年级经常拿这句做作文的结束语,搞得班主任很烦我,猪TT(读踢)你能不能不要这麽有深度。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如今我还依然这麽有。

    我遇到的人很有限,因为我很挑剔,朋友与陌生人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我不喜欢武断的人、不喜欢依照自己价值观判断别人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人、不喜欢长袖善舞的人,不喜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人……甚至,我喜欢的人,他们很好,但他们跟我厌恶的人也很好,我便会因此不再喜欢他们。我知道我狭隘了,但为何非要那么社会呢,必须人尽可友麽。

    就酱,我固执的驻守着自己的城堡,能分到多少蛋糕不言而喻。现在回头看,这种类似封闭未必就是坏事,能让我节约出很多宝贵时间拿来合理浪费。

    熟练的观众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被抢的。就在那样一个毫无预警晴天霹雳的夜晚,我如今的BOSS朝我俯冲而来,揪住我的辫子吼,你以为你躲起来我就找不到你了麽?没用的,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就在那一刻,我决定皈依星座运程。

    我无意朝未成事就站山坡上吹唢呐的人靠拢,我只是在说看完那部电影之后想的“很多很多”和紧随其后的省略号内容。如果不是遇到这个让我做出改变的人,而是无足轻重转身即忘的某些个体,现在我在哪里做着一成不变的什么情绪是怎样波澜不惊表情又如何呆板单调,我都能一一描述出来,无非是枯燥、坚硬,无力撼动。不是说现场的改变,到哪里都是一床一碗一筷,是关于心态和勇气的东西。这条路未必能通罗马,罗湖指不定都被拦下,但至少我确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有随之而来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会因之后的成败得失而消逝。

    除非谁拿富贵来淫我。

    我现在坐在这里,回想这漫长的伏笔,如果不是两年半前义无反顾的,如果不是一年半前优柔果断的,如果不是三个月前误打误撞的……今晚的超女冠军也许就不是林妙可。

    除了很想娘,很想俊泽哥,很想这一刻有个热水袋或暖贴,其余的都还好。我能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所以隔天打一个电话回家哪怕只三两分钟。但是不能理解每月都来的例假每次都能让我痛得这麽缠绵拖沓而我还拿她毫无办法。淘宝上的医生特别叮嘱,来例假不能听音乐,于是我就把空调关了,胃痛总算缓和了些。有肩周炎的朋友不妨试一试,活马当死马医嘛。

    “伊~~瓦~~~”,只有我配得最像。
    【详细】
    51001429
  • 痞子笛??
    2011/8/25 9:16:36
    因为你们,我们才是今天的样子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的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的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虽然这两个词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他们的区别。在每一个转向的路口,仔细按摩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什么样的量变达到了我现在的质变,是什么样的矛盾我应该去解决。

       在我长大这三十多年来, 经常会有朋友来找我求教有关人生、事业和爱情等等的问题,曾经一度我觉得自己就象心灵导师一样,用我冷静的逻辑分析头脑为很多人指出他们的人生之路。当他们不按我的想法做的时候,我曾经会有恨不得把他们头扭下来当球 踢的想法。后来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去撞南墙,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他们需要的只是听众,只是从我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他们倾向答案的味道,然后扑将上去,奔着自己注定的人生道路走去。在经过这样的无数次性格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我终于确定了我新一条人生观。性格造就命运。

    我的理论是,每个人的性格变成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按自己性格本来面目要求的选择,然后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每一个转弯的路口,在每一次犹豫彷徨的时候,最后我们都会听我们自己的心。虽然表面上我们可能是听从了某个人生导师的伟大建议,但实际上,有无数的人生导师都在给建议,你为什么听了这个不听那个呢?这就是性格造就命运。而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虽然我不能把这个神固化为基督或者菩萨,但是我真的相信他的存在。他不需要注定你的命运,他只需要造就你的性格,未来一切就有了结果。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大概过了十年。慢慢的我开始发现人生有很多偶然,我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他们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甚至左右着我的命运。我非常意外的去了北京工作,又非常意外的来了澳洲,接着更意外的开始了一份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工作,而且这样,我基本在澳洲有了生活的可能。

    而周末,我看了这个电影,《The vistitor》(中文译名:访客)。这其实不算一个很新鲜的题材,一位中年丧妻的大学教授Walter,儿子远在伦敦,20多年来一直教授同样的课程,生活对他已经象是一种程式,没有改变,没有喜悦,只有那一如往昔般阴霾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把去年的教案改一下日期变成今年的,在自己没有写过一个字的书上署名做署名作者,对学生没有一点人情味。日复一日,他过着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却发现有一对情侣住在他的公寓里,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Walter开始和他学打鼓。他的人生开始不一样起来,他们在公园和一大堆非洲裔热情的击打着手鼓,去小酒吧里听Tarek演奏。Tarek因为误会被警察抓时,Walter才发现Tarek其实是个非法移民。Walter请了四个月的长假,为Tarek开始四处奔走,陪Tarek的妈妈在纽约散心,甚至在非法移民的关押处愤怒地指责。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结尾所感动,Walter独自一人在偶有乘客的纽约地铁站里,在Tarek曾经想去演奏的地铁站里,闭上眼睛,用他最大的热情敲响手鼓,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visitor》(访客)。近几年来,我越发的觉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偶然,而这些偶然都是这些造访我们生命的访客带来的。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们或许爱护我们,让我们学会善待别人。他们或许伤害我们,让我们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后卫的重庆驴友,我以前都不认识他,但是在我去重庆公出一年的时候,打了个电话,他就给我拿了一整套的床上用品过来。我也同样记得,那个卖假手机给我,骗了我100块钱的人。

    我感谢所有到我生命造访的访客,不管是使我的生命越来越好的还是那些让我摔跤让我长记性的人。我记得文怡的博客里有一句话说,我遇到的人90%都是朋友,剩下的10%是恩人,他们教会我们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Walter会留下Tarek他们和他同住,是因为他们搬离公寓里,留下的那张笑得非常灿烂的合影?或许是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他们在路灯下孤寂的身影。但是不管是什么,这都是偶然。这不是我们性格造就我们的命运,这是访客,这是偶然,这是别的人改变了我们。

    性格造就命运,或许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主线,象我们的掌纹一样,总有一条深深的线左右着我们。而这些访客就象掌纹上面那些细小的纹路,他们是我们变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和明天的样子。

    http://tina.blogbus.com/logs/157742487.html
    【详细】
    50752268
  • Jaer
    2010/8/15 20:02:02
    谁比谁更好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员么?是愚笨的政府么?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么?是瞎了眼的上帝么?

    我自己的愤怒在Walter因为小男生突然被遣返回国而冲着看留所的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开始。首先,这样的结局与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无关。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在你在非访问时间意外造访时已经对你以礼相待,秉着工作条例对你说他们无能为力,在你反复请求后破例为非亲非故的你打了电话问了情况,最终得到的不是你事先承诺的感激,而是不知所以然的愤怒。换作是先前的你自己,或许要比那个胖子做得绝情得多吧。而影片所作的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赞许这样的愤怒,并期冀着以这样的愤怒来暗示Walter先生彻头彻尾的改变,以最后两人带着高贵尊严的藐视来抨击那群冷血的工作人员。

    其次,这又是政府的错么?就像小男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赞助的人,他们不会被人抓来这里。9.11之后,对政府疏于防范以至于让这样荒谬的惨剧发生的舆论不绝于耳。政府自然不是无动于衷,于是外来人员的来访滞留更难了,机场的安检条件更多了队伍更长了。然后民众们又要起来反抗。

    “他们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坏人,被送回去的都是好人!”

    “不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企图在鞋子塞炸药过关未遂么,现在所有的人都得脱了鞋子过安检!”

    体贴地为政府们想一想,他们又应该要怎样做呢?放手不管是置全世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要不得;严打严抓又是要给无辜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对着这典型的Type A,Type B Error权衡后,我想他们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一味地以为他们永远地抓不到坏人只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你永远都会更容易地得知灾难的发生,而不是避免。即便你得知了一场看上去是小灾难的避免,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想像力去构想其实很可能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的话, 小细节上的老套和忍无可忍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是要给我们目击一个人的转变,那么之前有比你好得多的作品;如果你是更侧重于恐怖主义下的人文,那么请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来。
    【详细】
    35491064
  • AleX
    2010/3/24 11:20:02
    不速之客:走在政治的边缘
    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影片,这一点上正好跟它低调的风格保持一致。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运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完美的控制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游走在政治边缘的微妙故事,敢于拿种族问题说事并且还说得不过不失,好莱坞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他了。

           维尔(理查德·詹金斯饰)是一名对教书和写书厌倦了
    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影片,这一点上正好跟它低调的风格保持一致。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运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完美的控制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游走在政治边缘的微妙故事,敢于拿种族问题说事并且还说得不过不失,好莱坞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他了。

           维尔(理查德·詹金斯饰)是一名对教书和写书厌倦了的单身教授,在不情愿的替同事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顺便停留于自己在纽约久不居住的公寓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房子居然未经允许住进了两个外国人。出于好心维尔把他们留下,阿拉伯小伙子每天去街上敲鼓,非洲小姑娘摆摊贩卖手工艺品,正当小伙子塔里克开始教会百无聊赖的维尔敲鼓并带他成天混迹与那群外来鼓手之间时,塔里克意外的被警局扣下,为了使塔里克不致被遣返,维尔被迫东奔西跑,塔里克的母亲和女友也加入这场风波。

           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迄今算得上成功的极少,去年花了一大把银子请了一大堆明星的《引渡疑云》鼻青脸肿,其实《引》的故事讲得不算差,问题出在野心太大,恨不得2小时把历史渊源和深刻影响讲个透,但毕竟火候不够,政治这个火药桶可不是谁都可以玩转的。《不速之客》相比之下姿态就低许多,预算有限不能世界各地拍,老老实实呆在纽约我还省不下钱来么。故事我也不搞大了,只要讲足了分量,以小博大是一桩不错的买卖。事实证明,这个算盘打得完全正确,老美大概不会关心中东究竟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周围的外来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智慧在于,尽量避开政治这趟浑水,转而将目光投向几个角色的心路历程。维尔教授起初是个有些自我封闭的人,对于德里克和泽娜布的收留,起先只是出于善心,在尝试着与他们交往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失的内容,之后又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系列风波,这才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居无定所的小两口也在与维尔的短暂相处中,逐渐融入纽约。德里克的母亲蒙娜初到纽约寻找儿子时的孤立感和不信任感也在相互沟通中逐渐烟消云散。影片压根儿就没想深入探讨移民政策,人性才是剧本的目的所在,想突出强调的也不过就是沟通和信任。

           詹金斯的表演值得让明年的柯达剧院给他留出一个位子,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堪称精确无误,每个动作和想法甚至每句话之间的停顿都充满韵味。维尔教授在情绪上很有些缺乏活力,虽然不是摆在脸上的不悦,但是感情上的冷漠与无动于衷还是明白可见的,带给人十足的存在感,平淡中参透深奥的味道而并不咄咄逼人。这种表演跟去年的汤米·李-琼斯在《以拉谷》中作为倔强的退伍军人却完全无助时一脸紧张严肃的表情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目前的宣传力度很可能让詹金斯遭遇去年克里斯·库珀《双面特工》中类似的尴尬。

           整部影片就这样在导演(兼剧本作者)的强力控制下,流畅的一路走下来,其中许多细节不看第二遍很难察觉到,可谓用心良苦。影片没有一个陈腐或乏味的瞬间。诗人罗伯特·伯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礼物,是自己能像别人一样认识自己。而托马斯·麦卡锡则懂得,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真实而完整的认识自己,并为喜爱的人和朋友们付出值得的一切。
    【详细】
    31181524
  • 小小农
    2010/2/19 15:20:43
    《不速之客》剧中的情最动人
         从《心灵驿站》走近《不速之客》,能在细微处感受到托马斯.麦卡锡独特的执导风格。那种感觉是,持重的面孔隐藏着灿烂的笑。故事看似漂在没有潮涨潮落的池水里,规行矩步、死气沉沉。但在他对电影节奏与情感超强的控制力下,分寸把握得恰大好处,沉而不闷,于“情”的表达,含蓄内敛,异常细腻,竟有了明显不同于呱噪或嬉笑怒骂的美式风格。看过影片,让人回味绵长。
         从《心灵驿站》走近《不速之客》,能在细微处感受到托马斯.麦卡锡独特的执导风格。那种感觉是,持重的面孔隐藏着灿烂的笑。故事看似漂在没有潮涨潮落的池水里,规行矩步、死气沉沉。但在他对电影节奏与情感超强的控制力下,分寸把握得恰大好处,沉而不闷,于“情”的表达,含蓄内敛,异常细腻,竟有了明显不同于呱噪或嬉笑怒骂的美式风格。看过影片,让人回味绵长。

       当然,这类耍性格玩情绪的电影是极易把观众推向两极的,如能耐住“乏味”一路跟随,就能见证柳暗花明又一村;仿若一见不能钟情,努力也培养不出感情,那此片就是打入冷宫里的闷片。好在《不速之客》影片整体质量经得起检验,闷也闷得雅致,而且别有洞天,敏感的话题掖在亲情、爱情包裹的垫肩里,不主打却很醒目,观众不懂也会自有意会的。

       美国是个大熔炉,作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说移民的事,是敞开门爆自家的长短,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观点上认同与分歧之别。作为编导麦卡锡在设定人物时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我猜测住在康涅狄格州的老教授沃尔特是英裔美国人,虽然妻子离世,儿子生活在伦敦,老来独居,但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应该代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中坚人群。而误闯进沃尔特生活中的非法移民,他们的故事恰恰是如今扎稳脚跟的美国人曾经经历的写照,有不同时期的移民一代二代,他们能留下就是新一代。而这中间要牵扯进别国的政治文化,麦卡锡也有自知自明,只是蜻蜓点水,拿主人公的自述点缀,没有站在世界警察的立场上盲目评说或讨伐,是聪明之举。

       电影虽然用移民做话题,但始终照顾到了美国人自身的消化系统,凡事有色彩的问题讨论得都很文艺。以主人公沃尔特为焦点,多线推进剧情,美利坚与非法移民的概念共存,有不可调和之处,也有情有可原之理,但因着力点落到情感上,整个故事就有了朦胧之外的感性色彩。

       印象深刻于电影中每个角色在表达情感时,所传递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来自叙利亚的泰瑞克热情奔放,笑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小伙子就利用了这一天性,笑对周遭的一切,虽未能逢凶化吉,却赢得了沃尔特的友谊,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沃尔特的生活。

       泰瑞克的女朋友赞娜布也是极具性格化的角色,警惕与不安是她认识美国的情感基调,直至最后得知泰瑞克被驱逐出境所流露的绝望,这一根灰色的情绪链条缠绕着美国的形象,也渲染着故事浓重的现实色彩。

       虽然这对非法移民到美国的情侣有种种不被欢迎的理由,但对老沃尔特而言,遇见他们,则是一种幸运与恩赐,是让自己从枯槁中转入生机的临界点,就像把弯曲的手指从钢琴键上放平,移到非洲鼓上所感受到的新奇与舒适一样。此间,三个人的相识、相知,全用音乐做纽带,用误会解读文化冲突,为后来另起的情感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谈及泰瑞克的母亲,就要带上沃尔特。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端庄优雅的女性魅力,因儿子而邂逅沃尔特,一头是舐犊情深的母爱,另一头是缓缓升温的夕阳情,给人温暖与希望的情感故事完全可以两全齐美,却在不得不留下遗憾的情况下,选择与爱情天各一方。

       电影的结局是这样,看着沃尔特送别泰瑞克的母亲,一个人背着鼓走入地铁口,带给我一丝缱绻的惆怅,沃尔特再也见不到他们母子了吧!

       对于年轻的全能电影人托马斯.麦卡锡来说,编导的角色做得毫不逊色于他的表演本职,看过《不速之客》,对他执导的系列剧《权利的游戏》是心有期待的。
    【详细】
    30001608
  • Mophister
    2009/9/14 0:42:48
    人生啊,生活啊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详细】
    2329841
  • Renee 淼淼
    2009/7/17 9:56:08
    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
    “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
    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
    你待在一个不属于你的国家,就必须一直想着不能犯错 不能犯错··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
    “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
    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
    你待在一个不属于你的国家,就必须一直想着不能犯错 不能犯错··
    【详细】
    2144176
  • 冻豆豆
    2009/6/5 15:57:46
    一句话
    I am not busy.
    Not at all.
    The truth is I haven't done any real work in a very long time.
    I am not doing anything.
    I pretend that I am busy, I am working, I am writing.

    多少人能讲得出这话,向自
    I am not busy.
    Not at all.
    The truth is I haven't done any real work in a very long time.
    I am not doing anything.
    I pretend that I am busy, I am working, I am writing.

    多少人能讲得出这话,向自己承认一些事并不容易。
    【详细】
    2057211
  • 费隐
    2009/2/16 6:27:26
    左派幼稚病的现实写照
    美国教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转而关心非法闯入自己住宅的叙利亚人和塞内加尔人;

    美国教授变卖了去世的妻子的钢琴,转而热衷于在纽约地铁中拍打非洲鼓;

    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专业会议和学术文章索然无味,转而忘情于会场外黑人兄弟的街头艺术;

    ……

    教授生活是富足而庸俗的,拿到了Tenure,青年教师会请他当挂名作者,国际会议中做presentation,
    美国教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转而关心非法闯入自己住宅的叙利亚人和塞内加尔人;

    美国教授变卖了去世的妻子的钢琴,转而热衷于在纽约地铁中拍打非洲鼓;

    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专业会议和学术文章索然无味,转而忘情于会场外黑人兄弟的街头艺术;

    ……

    教授生活是富足而庸俗的,拿到了Tenure,青年教师会请他当挂名作者,国际会议中做presentation,这一切都说明他在学术圈中已经混得不错了,因而也就遭遇瓶颈没有前进的方向了。而这样的生活往往最容易产生绝望(参见《革命之路》中的肥温)。再加上丧偶和儿子远居英国,美国教授对生活的态度彻底转变为颓废派。

    此时,非法移民、黑人、阿拉伯人、穆斯林、非洲鼓、街头艺术闯进来了……无疑,这所有的visitor都是新鲜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visitor都是低眉顺眼的,都是永远对他表示感谢的,都是讨好他的,都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帮助和认同的。于是美国教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这些“好人”,甚至不惜离开学校,不惜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在移民局发出雷人一吼。

    是啊,电影中非法移民被美化得无以言表。男孩以音乐为生命,为了在纽约(注意啊,依然是纽约,西方中心主义的破绽总是一不留神就露出马脚)拍打非洲鼓不惜冒被遣返的风险;女孩心灵手巧,编制的手工艺品人见人爱;母亲外柔内刚,方正端庄,舐犊情深,婆媳融洽……他们温良恭俭让,懂礼貌讲卫生,谦逊平和,乐观豁达。总之一句话,天使在人间!

    这样的天使,你万恶的美国移民局居然还要遣返?

    由此发展下去,终究在某一天,这位前教授会抱着他的非洲鼓,到中国驻美使馆前抗议,或是到国会党团(多半是民主党)里游说,因为那些“雪山天使,狮子儿女”也是如此圣洁,却遭到无良的邪恶政权的迫害……

    这就是现如今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中左派的典型写照;这也是储君怒斥的“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的典型状态;而在我等发展中国家的小民看来,这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典型征兆。

    行文至此,想起了李零老师《<动物农庄>读书笔记》中的一段话,照录于此,以为结语:

    “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现在的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
    【详细】
    16961007
  • seamouse
    2009/2/8 22:00:57
    租个国家住下去,别忘了合同
    音乐给了一个沉闷的人自由,带给他新世界的人却失去了栖息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位珍贵的访客。

    一个国家也像一所房子,你租住了进去,因各种原因,或许没跟屋主或二房东签租赁合同。碰上了好的屋主,那么你幸运地留下了,碰到了时刻过敏的屋主,那么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这个电影就像是左愤肯.洛奇跑到好莱坞释放的情怀,依然告诉观众好莱坞依然是左派知识分子(即美国自由派)的天下。导演
    音乐给了一个沉闷的人自由,带给他新世界的人却失去了栖息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位珍贵的访客。

    一个国家也像一所房子,你租住了进去,因各种原因,或许没跟屋主或二房东签租赁合同。碰上了好的屋主,那么你幸运地留下了,碰到了时刻过敏的屋主,那么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这个电影就像是左愤肯.洛奇跑到好莱坞释放的情怀,依然告诉观众好莱坞依然是左派知识分子(即美国自由派)的天下。导演们对这个国家爱之深就责之切。
    【详细】
    1666214
  • Mr.Or
    2008/12/27 22:14:04
    我要鼓点不要旋律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变得安分守己.我们不敢尝试用头去突破保鲜膜时的抵制感,我们也不会可以让自己坠入某个深渊而体会生命的万劫不复.正如tarek所说,你不在这个境遇里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仇大恨.
    关于一个老人的蜕变,多少缺少新意,于是导演就让这个老人卷入一起非法移民风波.有趣的是,walter还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只不过国际局势汹涌向前而他却总是停滞.喜新厌旧还是悲春伤秋,季节总是轮替,于是我们就借用季节之名放纵自己从不专一的情感.
    影片的配乐很是对称,从一开始的钢琴小曲伴随行云流水实质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到非洲鼓和老来悄的激情四射.当tarek进去冤狱之后,重又回到了钢琴的缠绵和纠结.不论导演的政党色彩如何,讨论移民问题的用意已经大致彰显,而影片真正动人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取舍.walter变卖了钢琴,扛着非洲鼓在地铁站台中用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激情演奏,最后身影被奔驰的列车击得粉碎.或者这是所有"安逸症候群"们所无法想象的画面.
    当一个人丢弃古典乐而去找寻另一种"鼓点",是否可以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外来移民是一个独特的阶级,他们可以用纯手工的手链占据你的手腕,也可以破窗而入占据你的生命.在美国社会中,所有的等级和阶级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即便他们心中存在自卑或者自持.
    【详细】
    1598760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08/12/5 21:26:34
    那些在身边来来去去的神秘嘉宾
               
        去年9月的时候,我在学校食堂遇到了Fan,他和他的女友在一起。我起身朝他打招呼,脸上挂着笑容。我肯定他是看见我的,然而他却对我视而不见,他从我身边走过。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和他打招呼,就算看见他只是一个人。
    &
               
        去年9月的时候,我在学校食堂遇到了Fan,他和他的女友在一起。我起身朝他打招呼,脸上挂着笑容。我肯定他是看见我的,然而他却对我视而不见,他从我身边走过。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和他打招呼,就算看见他只是一个人。
        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他会告诉我他花天酒地的爸爸,我会告诉他我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伤心事。我们分享看过的电影,一起研究物理题,周末一起坐车回家。我们曾经撕破脸皮地争吵,互相把对方拉到QQ黑名单里去,但最终我们还是一样,做回好朋友,还是能对对方说一些和别人无法说的话。我们都有着相似的一些过去,一些经历,因此我们了解。
        他是我至今认识过的人当中,最像“知己”的一个,可是我们却因为如此可笑的理由变成陌生人:他的女友觉得我们或许不只是朋友。
    是啊,我们现在或许已经不再是朋友。我们不只是朋友,还应该加个很俗的前缀:曾经的。

        无论是蔡康永笔下从一号到九十一号的男孩们,还是彭羚用那清亮的声音唱过的情事,又或者只是迪安在路上搭过顺风车的喊不出名字的司机……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听见这样的歌,我总是忍不住要感伤。那些凡是可以用一个“过”字来形容的人和事,是或非,那些一旦提及就会涌现出的片段,那些可以称为过去,称为回忆,称为曾经的事物。
        每个人的一生,据说要认识几万人,记住其中的几千人,最终只选择了里面的几百人,甚至更少作为朋友。在认识与不认识的边界,总有人进进出出。有些人突然闯进了你的场地正中你的红心,有些人却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Walter还是幸运的。他遇见了一个让他改变的人,并且是往更好的方向。原本的Walter,无所事事假装繁忙,对教了二十多年的同一堂课提不起半点兴趣,也没兴致和别人唠家常交朋友,简单来说,他不是在过日子,只是在混日子。
        但他遇见了tarek。于是故事就如此继续下去,Walter跟着tarek学会了打鼓,tarek因为非法居留而被逮捕,找律师,开导tarek的母亲mouna。Tarek最终被送到不知何处,Walter一个人在地铁内,打鼓。

        Walter是因为遇见tarek,才重新开启了内心,重新有了认真生活的激情。他喜欢上打鼓,这种看着很简单,只要你敢于敲击就能发音带出节奏的乐器。他帮助可谓素昧平生的tarek,做着一些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想都没想到的事。
        Walter真的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神秘嘉宾,一个让他重新爱上生活的人,一个改变了他的人。
        我的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你的人生呢。

        虽然很俗气,但却是现实:世界总是上演同样的戏码,错过,被错过,互相错过。生命中一些曾经伴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过去总是静悄悄地离开。一个头大得像西瓜的小学同学,初中时代的同学版F4,曾被我带领全部班委罢工弄得很头痛的年轻班主任,还有更多我早已忘记名字,仅存面容或片段的那些人……还有已经提到过的Fan。
        这些人曾经来到我的人生,可能来落井下石一下,可能来帮我一把,可能来teach me a lesson,可能来长居,也可能只是来打过场。但无论如何,就算现在的我已经忘记,又或将来的我终会忘记,这些人始终走进来过,或多或少地在过去影响过我,改变过我。
        所以我最不喜欢的便是,我是谁谁生命中的过客,谁谁是我人生中的路人,passers-by这类说法。
        因为无论如何,这些人都不只是我生命中的临时演员,他们是神秘嘉宾。

        Fan也是的,就算我们再也做不成朋友了,也曾是我的神秘嘉宾,是不可替换的角色呢。
        我会难过,但只会难过一会。因为谁知道明天这出戏会加进什么意想不到的角色呢。

        一直很喜欢《神秘嘉宾》的歌词:
        我跟谁变得亲密 谁逐渐离我远去
        华丽演出共襄盛举 唯有你的背影
        友情客串 却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搬到谁的隔壁 谁成了我的邻居
        鸣谢生命有你参与 笑纳我的邀请
        曲终人散 却写下不会结束的结局

        说不定哪天,就算看见fan和他女友在一起,我也会突然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好。



        08年12月17日
        今天再看回这篇评论,再想起Fan。
        想说的好像已经快要说尽了。
        最想说的,如今只剩下一句,由陈奕迅唱出了:
        “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详细】
    15752634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2008/12/5 11:26:28
    异乡异客——The Visitor
    说句实话,我对非洲文化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每次看到银幕上出现穿着奇异服饰的黑人男女围着火堆呜呜乱叫着跳舞都会头疼。看到《不速之客》的海报上,一位中年白人拍打着非洲鼓,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不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是我一直想看的独立电影,于是找来《不速之客》,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很享受的观影时间。
    影片采用了很典型的独立电影的视角,一上来就是一位中
    说句实话,我对非洲文化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每次看到银幕上出现穿着奇异服饰的黑人男女围着火堆呜呜乱叫着跳舞都会头疼。看到《不速之客》的海报上,一位中年白人拍打着非洲鼓,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不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是我一直想看的独立电影,于是找来《不速之客》,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很享受的观影时间。
    影片采用了很典型的独立电影的视角,一上来就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空洞生活:当年钢琴家妻子的意外辞世,令大学教授沃特万念俱空。他只是每年改改教学笔记的年份糊弄事,在资历浅的同事书上挂个名,试图学学钢琴但始终没能成功——对他来说,生命的热力和梦想似乎早已远去,只剩了一个空壳。然而当他去纽约参加学术会议,来到自己一直空闲的纽约公寓时,却发现一对非法移民的非洲裔情侣住在这里。出于好心,教授让他们继续住在这里,作为回报,塔瑞克则开始教沃特打非洲鼓。正当教授感觉到了生活重新充满色彩的时候,塔瑞克却被抓住,马上要遣返回叙利亚。教授开始和塔瑞克的母亲为此到处奔走……
    影片的前半部气氛比较轻松自如,后半部分涉及到移民问题,显得有些沉重(对于移民这么复杂的问题,影片表现得还是过于简单和温情了)。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把白人精英的中年危机与移民问题、文化融合的主题结合起来,钢琴与非洲鼓在影片中成了两种文化的象征——钢琴代表了传统的白人精英文化;非洲鼓则象征着边缘文化的力量。对教授这个角色来说,隐喻是双重的:一方面,非洲鼓为教授带来了活力,让他从与世隔绝的、个人的孤独中走出来,重新接触生活,接触到爱与希望;另一方面则隐喻着当代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危机——美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多元融合,当后911带来的恐惧和冷漠成了拒绝外来文化的理由,失掉边缘文化的滋润,美国的主流文化将变得何等干枯。影片多次展现了人们自发来到公园,忘我地聚在一起打起非洲鼓的场景,那种人性的、亲和的、互相联系的气氛,似乎正是911之后美国人最需要的感觉。影片令我联想起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一个美国富翁在感到生活变得苍白、贫乏时,选择了去非洲作个求雨者的故事——每当主流文化乏力之时,人们往往就会到充满原始活力的文化中去寻找力量。小说结尾是这样的:“我想,现在轮到我起跑了,于是我一直跑着——蹦啊跳啊,沉重地跑着,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这静寂的北极灰色世界中,激动非凡地在一片纯白的大地上飞奔。”然而在影片结尾,只有教授坐在地铁里,孤独但坚决地拍打着非洲鼓,那鼓声包含着愤怒、热情、召唤与期望。
    【详细】
    15751058
  • 熊仔面
    2008/11/25 17:39:12
    Habibti
    Walter带着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20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钢琴为了怀念已故的爱妻,可惜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如此的不尽如人意.
    阴差阳错,Walter同陌生人Tarek,这个叙利亚小伙子相逢并且相知,在其塞内加尔女友的冷眼旁观下漫漫融入了少数族裔的生活中.非洲鼓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同样是阴差阳错,Tarek应非法移民被拘留让Walter遇到了其美丽的母亲Mou
    Walter带着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20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钢琴为了怀念已故的爱妻,可惜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如此的不尽如人意.
    阴差阳错,Walter同陌生人Tarek,这个叙利亚小伙子相逢并且相知,在其塞内加尔女友的冷眼旁观下漫漫融入了少数族裔的生活中.非洲鼓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同样是阴差阳错,Tarek应非法移民被拘留让Walter遇到了其美丽的母亲Mouna,在安抚其母亲焦急情绪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最终Tarek依旧被遣送回国,而Mouna也在一夜激情之后离开了Walter,为了自己儿子毅然回到了叙利亚.
    短短几天的故事中,Walter这个活死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激情,他终于发现,钢琴只能让他久久的陷于往日的泥潭中,而打鼓则能在抛弃一切思想的环境下彻底释放自我.从一个冷冰冰的孤独老人,到一个能够主动给予主动参与并且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Tarek是一块敲门砖,而Mouna则是一剂催化剂.
    老Walter换了全新的无框眼镜,他登上了自由女神像,他放弃了他的工作他的新书.他摒弃了那个一贯彬彬有礼按部就班的他,他背着鼓,游走与纽约都市,最终在地铁里找到了他最终的归属.
    Mouna一贯高雅安详但又不失严肃,为了自己的儿子她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第一次走入移民局,她第一次对<剧院魅影>身临其境,就在她打算接受这个彬彬有礼的老男人时,命运却再一次对她开了玩笑.最后在前进和回归中她选择了后者,她曾经是如此的渴望融入这个社会.
    Walter最终没有和Mouna走到一起,Tarek这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也前途未卜,他的塞内加尔女友依旧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游荡.但是每个人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影片的色调暗淡而朴素,Walter从头到尾都是挺直着身板在行走,无论是一个人生活或是同Mouna并肩行走还是背着两个沉重非洲鼓.
    Mouna一直在迷人的微笑着,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即机场回眸的那一瞬间...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
    Broadway-Lafayette.St
    Habibti
    【详细】
    1566906
  • 米子莲
    2008/10/2 0:06:08
    “The Visitor” 觀后
    先是被海報吸引,虛實很有時空感。

    看完后,很喜歡,讓我想到《ONCE》。邂逅或訪客,都是某種偶然的相遇。你以為這樣的相遇會發生什么,會有什么美好的大團圓,但生活從來不是這樣。它最擅長的就是波瀾不驚,無頭無尾,讓故事上演,而你毫無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驕傲和無奈,過往的秘密,不確定的未來。
    或許跟他一樣,沒干什么壞事,只是想好好的過日子,玩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為
    先是被海報吸引,虛實很有時空感。

    看完后,很喜歡,讓我想到《ONCE》。邂逅或訪客,都是某種偶然的相遇。你以為這樣的相遇會發生什么,會有什么美好的大團圓,但生活從來不是這樣。它最擅長的就是波瀾不驚,無頭無尾,讓故事上演,而你毫無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驕傲和無奈,過往的秘密,不確定的未來。
    或許跟他一樣,沒干什么壞事,只是想好好的過日子,玩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為什么這么不公平。
    或許又跟他一樣,每天忙碌,二十年如一日的忙碌,卻跟別人說自己是在裝,不知道自己的生活。
    我都懂。
    但卻是個在悲觀情緒下隱藏著小喜感的人。不管怎樣,信念還在。

    雖然看到最后,年輕的戀人分開,失落的母親重歸故土。而他似乎是在初涼的秋風中來的地鐵站,慌忙的眼神和凌亂的頭發,一個人在地跌站瘋狂的擊鼓,而周圍并未有預料中的沸騰。這場景真是有些心酸。

    難道要我木木然的說:“這就是人生”嗎。
    那我更想說,什么他媽的狗屁人生。
    【详细】
    1512442
  • jungle
    2008/6/4 3:55:49
    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
    The Visitor

    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欢迎指正。

    看 The Visitor 纯属碰上的。 原本是打算看大片 Iron Man 的,结果,那天出门晚了点,再加上路上觉得有点冷又去买了杯咖啡,所以,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赶不上了。我只好从其他的片子里选了这个,隐约记得我查过这部片子,好象还可以,所以,就选了这个。怀着看大片的预期,却看了这么个3-5演员搞定的小片子,有点
    The Visitor

    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欢迎指正。

    看 The Visitor 纯属碰上的。 原本是打算看大片 Iron Man 的,结果,那天出门晚了点,再加上路上觉得有点冷又去买了杯咖啡,所以,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赶不上了。我只好从其他的片子里选了这个,隐约记得我查过这部片子,好象还可以,所以,就选了这个。怀着看大片的预期,却看了这么个3-5演员搞定的小片子,有点意思。
     
    电影说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谈不上老,但是中年晚期吧,几年前钢琴家妻子去世,他在大学多年来如一日的教一门经济课教了15年,教学大纲就是年年改个日期而已。就这样,他还拒绝了系主任要他替另一位老师代课的要求,理由是他很忙,正在准备写他的第4部书。他没有什么朋友,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而又敬而远之。或许因为妻子是已故钢琴家,所以,这位教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弹钢琴。电影一开始,就是他痛苦地等着他的钢琴老师的到来,并且吃力的上完了钢琴课,课后他表示要彻底放弃学钢琴。就是这么个干巴巴的生活着的半老人。可见得他对生活的乐趣还剩下多少。
     
    一次,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回到了他纽约的公寓(他长期在另一个城市教书)。结果发现他的公寓里住了一对年轻的非法移民(没有绿卡的)。完全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完全不搭边的人认识了彼此。 这对非法移民,男的是一位来自中东的鼓手(手鼓),在一个酒吧演爵士乐,女的是非洲裔的,在市场上卖自己做的首饰。出于好心这位教授留他们在自己公寓住下,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因为鼓声,这种最原始的节奏,让这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成了朋友。总也学不会钢琴的教授,却居然学起了打鼓,而且还很投入。 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幽默轻松的讲不同文化的融合的电影,电影的后半部分却突然情节一转。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意外,其实就是过地铁的自动检票机时慢了一步,这位中东面孔的鼓手不得已而翻了过去,结果被地铁警察逮住,一查还是没有绿卡的,被送进了专门关非法居留者的看守所。
     
    电影的后半部分,就是这位教授更深的介入到这个他死气沉沉的生活中的突发“意外”里。似乎他能为此做些什么。他去看守所看望他的这位鼓手朋友,替他和他女友间传信,替他找律师,甚至还认识了这位鼓手的优雅的母亲。 并最终在这次“意外”里,认识并反思到了他自己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其实只是假装还在活着而已,甚至假装还很忙碌,但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占据着一个空间而已。 电影的结尾是,什么也没有解决。鼓手最后被转移到不知道哪里的另一处看守所。移民部门的回答就是一句冷酷的:无可奉告。但这位教授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现在天天在地铁里打鼓,鼓声有力而愤怒,但每当列车通过时,鼓声就被淹没了。
     
    谈不上这是什么政治电影,但是,我觉得电影的视角反映出了911事件后,美国对移民政策的调整所反映出来的冷酷、默然甚至还有一些仇视。移民类的电影也不都象“绿卡情缘”那么浪漫。看完出来后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也看了这片子的人在议论“其实这故事挺真实的…”。看吧,这是他们相同世界里的人这么在说。其实,我很不喜欢什么他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但事实就是这样,就象这电影里有温馨温暖的一部分,但接着的现实还是冷酷而无法改变的。
     
    我一直不认为非看大片不可。这次再次证明了。只是大片总是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次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导演:Thomas McCarthy这是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Station Agent。也很好看。

    演员的表现很出色,应该说是非常出色,几位主要的演员都演的很好,很细腻。尤其是演教授的这位,我曾在其他几部电影里见过他,都是配角,这次演的不温不火的,很到位。
    【详细】
    13981580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