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抢扛夫妻
抢扛夫妻
全20集
类型:
,喜剧,爱情,当代,轻松,家庭,搞笑,生活,18-24,24-36,36-45,有子女家庭,数代同堂,朋友同事合住,电视剧
主演:
黄智贤,陈炜,田蕊妮,甄志强,黄一飞,
地区:
中国香港
年代:
2002
推荐首页
分集剧情
演员表
影评
剧照海报
播出时间
主题曲
新闻花絮
剧情介绍
抢扛夫妻
影评
日灼
2017/12/29 1:33:32
这对男女烧杀抢夺却成为一代偶像 纪念《雌雄大盗》上映50周年
本文原载于时光网:
这对男女烧杀抢夺却成为一代偶像 纪念《雌雄大盗》上映50周年
今年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注定会载入电影史册,这倒不是因为参与角逐的影片太过耀眼,而是因为一场乌龙——颁发最佳影片的两位嘉宾费·唐纳薇、沃伦·比蒂错将最佳影片颁给了《爱乐之城》,当剧组几乎快要发表完获奖感言时,才道出正确的获奖者应该是《月光男孩》,一时间整个世界被这两位颁奖嘉宾耍得团团转。
这两位颁奖嘉宾是谁?可能年轻一代影迷未必熟悉他们,但是提到赫赫有名的《雌雄大盗》(或者《邦妮和克莱德》),你肯定不会陌生。《雌雄大盗》的反叛和革新颠覆了6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而这两位颁奖嘉宾正是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整整五十年后,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向世人宣告,这对烧杀抢夺的亡命鸳鸯依然能够搅的你们“天翻地覆”!
《雌雄大盗》是影迷绕不开的一部电影,哪怕仅仅因为电影本身的精彩程度;《雌雄大盗》也是电影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那类电影,因为它是一部承上启下的电影,深深影响了电影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部影片影片首映于1967年8月13日,那时的好莱坞电影还是传统价值观的宣讲台,战后的年轻一代早已厌倦了那些保守的道德观和陈旧的电影手法,而在银幕外,赤裸裸的现实刺摆在这代人眼前,越战泥潭、披头士风靡世界、民权运动、性自由、冷战阴影、核弹威胁,父辈的价值观对现实已经束手无策,反叛的情绪弥漫在年轻人中间,嬉皮式生活才是他们心中的“政治正确”。
而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电影,必然成为宣泄这种情绪的最佳文化载体。书写时代精神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已在欧罗巴风起云涌,美国的年青一代早就蠢蠢欲动。
而此时(50、60年代),好莱坞的内部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好莱坞八大制片厂在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后,逐渐走向衰败:雷电华退出历史舞台,美国音乐公司(MCA)收购环球公司,联艺被泛美公司收购,华纳沦为肯尼国民公司的下属公司,龙头老大米高梅也陷入亏损,虽然依靠《宾虚》短暂中兴,但依然被资本家几易其手。
臭名昭著的海斯法典在《雌雄大盗》上映的前一年被正式废除,这为影片的暴力元素扫平了道路。好莱坞正处在历史的拐点上。
在好莱坞外,美国独立电影运动风起云涌,不少参与过独立电影的年轻一代也渐渐走进好莱坞体制内工作,他们的视野和诉求注定会为好莱坞注入新活力。《雌雄大盗》正是诞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电影,从她开始,新好莱坞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开拍前一波三折
特吕弗戈达尔曾有机会执导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文艺青年大卫·纽曼刚刚从大学毕业,来到一家叫做《绅士》(Esquire)的杂志社当小编。这是一本时尚文化类杂志,关注的都是流行文化相关的事物,电影、音乐、时尚等等。在这里他遇到了杂志社的艺术总监罗伯特·本顿,两人一见如故,因为他们都痴迷于电影,谁能想到这段交情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还改写了美国电影的发展。
那时候一个叫特吕弗的名字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他导演的电影开始在一些美国的影院里小范围上映,作为文化杂志的媒体人,两人敏锐的捕捉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之后在影院里,他们继续汲取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电影的养分: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瓦尔达、伯格曼、米洛斯·福尔曼、黑泽明、沟口健二……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他们每周都至少在影院里看两部影片,在这些革新性的电影的熏陶下,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显得那么保守甚至迂腐,满腔创作激情的这对基友决定做点什么。
罗伯特·本顿在德州东部长大,从小他就知道那些匪盗的传奇故事,什么“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机关枪”凯利、“全民公敌”迪林杰之类的,当然还有那个抽着雪茄拿着手枪的漂亮女人邦妮·帕克。
两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这个女人和他的同伙克莱德的身上。他们打算把这对危险的情侣的故事写成剧本,两人来到德州,这片曾经上演过匪盗故事的地方实地考察,甚至拜访到了克莱德曾经的老师,正是他把那个白兰地和牛奶的笑话告诉了他们,电影里克莱德的哥哥逢人便讲这个老掉牙的笑话。
1964年,《雌雄大盗》的剧本打磨完成,但两位编剧毕竟只是好莱坞局外人,想找人把它拍出来不那么容易。两人首先把剧本送到了后来执导本片的阿瑟·佩恩面前,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于是他们决定避开好莱坞,直接找到了他们的精神导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特吕弗。特吕弗对这个叛逆又浪漫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此时他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把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度》搬上银幕,分身乏术下只好把剧本转手交给了戈达尔。
两位初出茅庐的编剧非常激动,特吕弗不行,戈达尔拍也没问题啊!但是戈达尔出了名的难伺候,他居然要求在冬天拍摄本片,而且拍摄地点必须在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两位编剧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为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夏天的德克萨斯州,这样一来整个故事与美国文化的联系肯定无法还原,双方合作告吹。也有种说法是戈达尔觉得去美国拍片肯定需要好莱坞的资金支持,而他根本就不信任好莱坞会放手由着他的性子去拍,这种刁难式的做法也许只是他推辞的方式。如果真在冬天拍摄的话,我们恐怕就看不到赤裸的费·唐娜薇在影片开始时撩人的表演了。
在法国绕了一圈也没找到适合的导演,此时恰好沃伦·比蒂来到巴黎访问,拜访特吕弗时得知了这个故事,他慧眼识珠看中了这个剧本,便花钱将剧本版权买下,打算自己做制片人拍摄本片。在他看来,这样一个美国的故事由一个美国的导演拍摄才是最合适的,于是三人又回到美国寻找合适的人选。
候选导演的名单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威廉·惠勒(《罗马假日》、《宾虚》)、约翰·施莱辛格(《午夜牛郎》)、乔治·斯蒂文斯(《郎心如铁》)、西德尼·波拉克(《游泳者》)等等,不过这些导演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了这个项目。最终,还是拒绝过本片的阿瑟·佩恩接下了这部电影,他与制片人沃伦·比蒂曾经合作过《心墙魅影》。
而另一个问题就是女主角邦妮的人选,沃伦·比蒂原本希望自己的妹妹出演,就是《桃色公寓》里美艳动人的雪莉·麦克雷恩。但当沃伦·比蒂自己决定出演克莱德时,显然需要一个新的女主角,塔斯黛·韦尔德、安·玛格丽特、简·方达、卡洛尔·琳蕾等大牌女星都曾有意出演邦妮,但最终是名不见经传的费·唐娜薇凭借光滑的皮肤和洁白的牙齿胜出。
《雌雄大盗》终于投入拍摄!
价值观与拍摄手法
双重革新反映时代风貌
《雌雄大盗》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上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左右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而言,30年代与60年代是遥相呼应的,邦妮、克莱德与其说是匪盗,倒不如说就是30年代的嬉皮士,当经济普遍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就会否定传统的社会伦理寻求新的出路。
这正是《雌雄大盗》成为新好莱坞发轫之作具备的故事和人物基础。邦妮和克莱德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大盗,他们属于社会底层,庸常的生活和传统价值观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但与此同时并没有满足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渴望。冲破现实的牢笼追求真我和自由是他们心中的正义。
导演为了让观众对他们建立更多的认同也是煞费苦心。在现实中,克莱德是双性恋者,他与邦妮,以及另一位同伴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导演为了让那个年代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将两人的感情戏刻画的既浪漫又残酷。与此同时,他们也恪守自己盗亦有道的理念,不抢穷人只抢银行,而且从不滥杀无辜,影片中最暴力的戏份反而是警察围剿他们。
影片中让人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改动,是把克莱德设定为性无能者,导演和编剧大胆的将社会隐喻融入到人物塑造中,并有不少相当暧昧的镜头来表现性。邦妮和克莱德边喝可乐边聊天时,导演将邦妮窥视的眼神与克莱德持枪的镜头剪辑在一起,暧昧展现克莱德的性诱惑与性残缺,只有枪不离手时,他才能找到做男人的尊严。而费·唐娜薇上扬的眼角,微微张开的嘴唇,触摸枪管的动作,准确的利用表演传达出了影片中的关键隐喻。
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血缘关系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影片中的第一组镜头就是邦妮和克莱德的真实照片与两位主演的名称组合起来的蒙太奇,明确的向观众表达人物的真实与主演之间“虚构”的真实性,影片的故事即真实发生过的事,与空中楼阁般的传统好莱坞做以区分。
而进入正片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邦妮红唇的大特写,而非传统叙事中常见的大景别定场镜头。我们看到赤裸全身的邦妮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配乐,只有压抑的环境音。此时恰好克莱德在楼下偷车,他们立即搭上了话茬。邦妮像找到了出路一样穿上衣服逃离房间,联想到此前赤身裸体的她,导演无疑想表达出邦妮的新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新生。
手法上的革新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邦妮与家人重逢时的用柔光镜头拍摄整场戏份,视觉上营造出梦幻的效果,事实上这场突然插入的戏份缺乏明确的交待,有人认为这场戏其实只发生在邦妮的幻想中也有其道理,此外,在这场戏中邦妮将自己的吊坠送给了她的母亲,而此前的邦妮并未佩戴过这款吊坠。
邦妮与克莱德葬身枪林弹雨的戏份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导演为了营造出暴力的突然和强烈煞费苦心,在叙事上也提前道明警察的围剿行动,给予观众充分的心理暗示,暴风雨般的围剿戏只有两分钟,却堪称影史经典。下面就为你详细分析下这组镜头的内在玄机。
1.克劳德下车后,导演先将镜头切回到车内的邦妮。展示两人位置关系;
2.镜头切到克莱德;
3.再切到面露笑容的摩斯的父亲,他看到了什么后表情突变;
4.镜头马上切到他的主观视角,一辆汽车闯入了布下的杀局;
5.这个信息交待完后就又切回了摩斯父亲,他的神情焦灼的看了眼克莱德;
6.摩斯父亲的主观镜头:镜头切到了克莱德;
7.一群飞鸟飞出丛林(杀人的信号);
8.镜头切回到克莱德,他看着飞鸟露出笑容;
9.镜头马上切到摩斯父亲看到飞鸟时惊恐的眼神;
10.跟着他的主观视角,镜头再次切回到飞鸟;
11.车内的邦妮伸头瞭望飞鸟;
12.根据她的主观视角,镜头再切到飞鸟;
13.镜头切回到摩斯父亲,他低头看向另一边;
14.镜头根据他的主观视角切向一片丛林;
15.镜头切回摩斯父亲,他眼神游走,观察镜头4中闯入的汽车的距离,判断开火的时间;
16.摩斯父亲的主观镜头:汽车越来越近,杀戮即将上演;
17.摩斯父亲钻入卡车底部自保;
18.镜头马上切到克莱德注意到他反常的举动;
19.邦妮也注意到他的举动;
20.摩斯父亲身体完全进入卡车底部;
21.镜头切回笑他举动夸张的克莱德,但又马上意识到了什么,神情大变;
22.镜头切回到扭过头来的邦妮,她也察觉到了异样;
23.邦妮的主观镜头,镜头切到13中的丛林;
24.切回到邦妮,她扭头看车外的克劳德;
25.邦妮的主观镜头:克劳德弯下腰准备逃跑,目光投向邦妮;
26.克劳德的主观镜头:神情紧张的邦妮看着克莱德;
27.邦妮的主观镜头:克莱德看着邦妮,还没有作出反应;
28.克劳德的主观镜头:邦妮盯着他,神情像是已经知道了的结局;
29.镜头反打,克劳德冲向邦妮的方向;
30.镜头切到那片丛林,机枪开始扫射;
31.克劳德中弹;
32.邦妮中弹;
33.镜头切回到丛林,枪手伸出了枪管,疯狂扫射;
34.克劳德倒地;
35.邦妮继续中弹;
36.克劳德继续中弹倒下;
37.镜头跳接到克劳德的特写,继续中弹倒下;
38.切回到中近景,克劳德终于倒地;
39.邦妮遭到疯狂扫射;
40.克劳德倒地后继续遭到疯狂扫射;
41.切邦妮近景,继续遭到扫射;
42.克劳德倒地不起;
43.邦妮中景继续遭到扫射;
44.全景镜头,两人在同一画框内遭到疯狂扫射;
……
在这场只有两分钟的戏里,导演最终用了超过60个镜头展示这对末路鸳鸯之死,屠杀之前几乎是一组静止的蒙太奇来表现短时间内人物的反应,镜头在三个角色的视点之间来回切换,视点转换十分密集,而演员的表演随着情节的变化来调整,杀戮降临时剪辑节奏越来越快,又用花式剪辑和升格镜头来展示邦妮和克莱德被杀的过程,扣人心弦之余又颇有悲壮之感。
上映之后引发争议
影评人诋毁 奥斯卡力挺
《雌雄大盗》上映之后让老古董的影评人傻了眼,谁也没有想到沃伦·比蒂和阿瑟·佩恩一起搞了个这么“不成体统”的电影!首先向影片开火的是来自《纽约时报》的博斯利·克劳瑟,他是美国资历最老的影评人之一,为《纽约时报》撰写了27年评论文章,正是他向更多的美国观众(可能也包括《雌雄大盗》的两位编剧)介绍了战后的欧洲艺术电影,罗西里尼、德·西卡、伯格曼、费里尼都是他钟爱的导演。
博斯利是一位左派影评人,他号召在电影中体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宣扬暴力的电影,《雌雄大盗》正是他最讨厌的那类电影——“毫无意义”“一场闹剧,混合着残酷的杀戮。”
显然博斯利还把影片中的暴力与战争中残酷的杀戮行为联系在一起,他只看到了暴力的表象,而没有感受到现在已经是60年代,夸张的暴力行为在银幕上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观众对暴力的消费与善恶无关,何况《雌雄大盗》中除了结尾的杀戮外,其他暴力戏份都与滑稽的班卓琴交织在一起,人们更多的觉得是暴力荒诞可笑的一面。
博斯利肯定没有料到,他对《雌雄大盗》的批判毁了一世英名,甚至葬送了影评生涯。大量年轻的观众给《纽约时报》写信反对他诋毁《雌雄大盗》,其他主要媒体杂志上也混战一片,力挺这对“杀人情侣”的媒体包括《时代杂志》和《纽约客》,而《新闻周刊》的影评人乔·摩根斯坦一开始站在博斯利这方,随后又倒向了邦妮和克莱德……评论界的混战可见一斑。博斯利也“杀”红了眼,随后又写了两篇文章,在批判电影的同时甚至批评当下的观众。最终,《纽约时报》解雇了老牌影评人博斯利,他成为邦妮和克莱德“枪口下”的最后一个“受害者”。
而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的展示了年轻人有多喜欢这部影片,影片以250万美元的成本,在美国获得5000万美元的票房,全球累计票房更是达到7000万美元。除了票房表现外,邦妮的齐肩短发、在影片中戴的贝雷帽都成为那时摩登女性的标配。
邦妮和克莱德的反叛形象是对好莱坞电影传统的颠覆,虽然黑色电影和强盗片里从来不乏以“坏人”为主角,但是很少有像他们这样赤裸裸的反资本主义强盗成为电影正面描绘的对象,这对情侣的子弹射穿的不是空罐头,而是美国梦的假象,他们冲出银幕,成为反体制反主流文化的精神象征。这些都是电影人通过电影化的渲染加工而成的,其实和历史上真正的邦妮、克劳德已经没有太多联系。
保守的奥斯卡也对这部大胆的电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影片共提名9项奥斯卡大奖,并摘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
更重要的是,《雌雄大盗》是好莱坞体制内的新生力量的首次强力发声,而同年稍晚上映的《毕业生》则呐喊出了那代人心中的彷徨,后者以300万美元的成本累计近1.05亿的票房。两部传统好莱坞的反叛者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而好莱坞本身是逐利的,风向明朗后,它便迅速调转船头,迎合全新的电影理念和时代精神。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人被纳入好莱坞体制内,新浪潮的美学理念反哺好莱坞,新电影的种子在美洲大陆生根发芽,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布莱恩·德·帕尔玛(《情枭的黎明》)等电影名家们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
9025
6683
下一条
上一篇:
邦妮和克莱德
下一篇:
巨大休止符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