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想到了凌峰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小时候对港台的消息很感兴趣。
关于八一三战役。
艺人。
坏东西。谴责汉奸行为。想到现在逢“反美”、“反日”、“反韩”等就有人跳出来让各种罢买的,人家国家都没说
片名想到了凌峰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小时候对港台的消息很感兴趣。
关于八一三战役。
艺人。
坏东西。谴责汉奸行为。想到现在逢“反美”、“反日”、“反韩”等就有人跳出来让各种罢买的,人家国家都没说话,你自己都未必做得到就来道德绑架甚至强迫剥夺人家选择的权利。
接产室。
结尾以提问结束,让观众反思,倒是罕有,可能那个年代的电影不少见。那个大大的问号,一定启发了《太阳和人》的白桦老师。
国难当头,该干嘛还得干嘛,该结婚还是得结婚(何况是胜利日,更加值得庆贺),该欢喜还是得欢喜,总不能都是哭哭啼啼,凄凄切切,毕竟生活还得过。就像疫情封闭下,很多人自娱自乐或者“与众同乐”、苦中作乐一样。整天惨兮兮的反让人更难熬,更易生病。
麻将真是什么时候都那么受国人欢迎。又想到Y情下,有人在家打麻将结果被红袖章冲击打砸的事。有了一点点的权力就膨胀,何况这权力还是违法的。
看到了奇梦石老师的名字。这名字太特别了,所以很小就记得。但对他的样子是没印象的。
还有陶金老师。
导演之一王为一哎,《七十二家房客》的导演。
战后电影,昆仑电影公司拍摄,现实主义风格,用大量纪实性的叙述方法,用纪录片的风格再现生活原貌,将抗战的艰苦与抗战胜利后百姓所遭遇的不公形成对比,产生对观众控诉的效果。该片既有明显的纪实风格,又富有表现色彩,在抒情中蕴含着批判的激情,展现了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与不公以及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战后电影,昆仑电影公司拍摄,现实主义风格,用大量纪实性的叙述方法,用纪录片的风格再现生活原貌,将抗战的艰苦与抗战胜利后百姓所遭遇的不公形成对比,产生对观众控诉的效果。该片既有明显的纪实风格,又富有表现色彩,在抒情中蕴含着批判的激情,展现了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与不公以及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1.江玲玉和高礼彬到表哥家里时的场景,每个人的神情仪态。江和高对于姨夫姨母深深想念却在这样一种豪华的环境中感到很不自在,姨夫姨母送上最诚挚的关心问候,表哥那疏远的礼貌,表哥女朋友那扭捏嫌弃的姿态,表姐虚心假意的热情,一幅“阖家欢乐”图却道尽了社会各个阶级的多种面貌。
2.大量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台词,具有强烈的说
1.江玲玉和高礼彬到表哥家里时的场景,每个人的神情仪态。江和高对于姨夫姨母深深想念却在这样一种豪华的环境中感到很不自在,姨夫姨母送上最诚挚的关心问候,表哥那疏远的礼貌,表哥女朋友那扭捏嫌弃的姿态,表姐虚心假意的热情,一幅“阖家欢乐”图却道尽了社会各个阶级的多种面貌。
2.大量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台词,具有强烈的说教意味。
3.江即将倒在路边时川流不息的汽车环绕着江,就是江内心的折射
4.高幻想江回家上楼梯的画面,用了叠印的特效
5.拉小提琴
“我们这八年的苦真的是白吃了吗?抗战八年,我们忍受着一切牺牲,无非想胜利以后,中国的一切会进步起来,我们的日子就会过得有意思。可是,现在,你看,这一切的一切,都叫我们不能不伤心。”这一段告白,是本片的题眼。这些简单纯粹质朴的知识分子,凭着一腔热血,以为奉献牺牲燃烧了自己,就能照亮这个昏暗的世界;然而,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在接收大员的映照下,一切的价值和
“我们这八年的苦真的是白吃了吗?抗战八年,我们忍受着一切牺牲,无非想胜利以后,中国的一切会进步起来,我们的日子就会过得有意思。可是,现在,你看,这一切的一切,都叫我们不能不伤心。”这一段告白,是本片的题眼。这些简单纯粹质朴的知识分子,凭着一腔热血,以为奉献牺牲燃烧了自己,就能照亮这个昏暗的世界;然而,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在接收大员的映照下,一切的价值和意义都变得那么虚无可笑。
抗战八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看似狼狈不堪其实苦中有乐,看似绝望却从不缺少希望,是“记忆的时空”。抗战胜利后的“今日之中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正在发生并讲述着的时空”。两年后成立的新中国,就像那个刚出生的孩子,代表着生机和希望,是一个“未来的时空”。当然,随着电影的不断被赏析,其后还有一个个“重新阅读和阐释的时空”。当穿越这些时空,再去看待这一段“八千里路云和月”,就会带来更加多样化的思考。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部片子很好,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一直没有能真正静下心来看这部影片,终于啊,都2020年了,我才看了这部片子,然后就颇有一种我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忏悔之感!
这部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点联动的意思,男女主角都是陶金和白杨,所以,刚看这部时,我都有些跳戏了!这部两人的表演空间发挥,可能就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但从剧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部片子很好,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一直没有能真正静下心来看这部影片,终于啊,都2020年了,我才看了这部片子,然后就颇有一种我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忏悔之感!
这部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点联动的意思,男女主角都是陶金和白杨,所以,刚看这部时,我都有些跳戏了!这部两人的表演空间发挥,可能就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但从剧本、场景角度来看,
窃以为这部其实比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好,但是名气上就逊色很多(这里没有拉踩的意思),说这部好的意思,更展现了普通热血青年年对于抗战的全身心投入,注重描写抗战时文化艺术工作者颠沛流离的生活,抗战后工作生活却更加艰难,描写手法上注重细节,少戏剧张力。
比如,1这部更写实,战时,艰难抗战,但热血沸腾;战后,辛辛苦苦生活,理想被现实击溃。可一江春水向东流,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能够利用好各种关系,最后扶摇直上,俨然大鳄,虽然很有矛盾冲突、戏剧张力,但也太传奇了。2热血青年和接收大员们的生活、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一窥好人的受难,钻营者的无耻和敛财。
总之,这部就给人普通人都能有的遭遇,最后一个问号,是主创在问我们,我们也会扪心自问,男女主角的遭遇,我们何尝不是经历者,冷漠旁观者,就有感同身受之感;而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也能带来震撼,但始终都有看戏之感,有感慨,但更多是指向外的,而不是指内的。
江玲玉、高礼彬夫妻还想怎么样呢?
他们两次的房子都是凭关系住的(一豪一贫),他们各自的工作都是凭关系(一男一女)找的,他们生孩子的钱也是凭关系缴的(全体战友的工资)。经济上对他人有如此强大的依附性,有何脸面自己多次谈到自己的尊严?敢情所有人都应该为他们的尊严付出经济上的支持?尊严放心里还敬她忍辱负重是个能屈能伸的人。
我更想看到什么呢,看到那个失业的年代,这么多人想要
江玲玉、高礼彬夫妻还想怎么样呢?
他们两次的房子都是凭关系住的(一豪一贫),他们各自的工作都是凭关系(一男一女)找的,他们生孩子的钱也是凭关系缴的(全体战友的工资)。经济上对他人有如此强大的依附性,有何脸面自己多次谈到自己的尊严?敢情所有人都应该为他们的尊严付出经济上的支持?尊严放心里还敬她忍辱负重是个能屈能伸的人。
我更想看到什么呢,看到那个失业的年代,这么多人想要找教职工作,那个被高礼彬挤掉的那个求职者怎么样了呢?他是否是师范学校毕业,因比不过一个演剧队半路出家的而感到自己年华虚度?那个被江玲玉挤掉的求职者怎么样了呢?是否苦练文笔数十载,发现自己依然比不过一个凭关系进来的充满斗争热情的人?那些拿出自己所有工资给他们生娃的人怎么样了呢?是否家中孩子嗷嗷待哺,家中老父愁眉不展?这个年代,底层的又有谁好过呢?
有钱的家人未嫌弃他们,在他们手头拮据时主动找到他们,收留他们,他们还凭借在其家里听到的私事来想整垮人家,对,贪官该整,但不该是既得利益者拿来彰显价值观的工具,多么正气凛然,大义灭亲,灭掉在他们贫穷的时候几次三番主动找他们,还想带他们赚钱的亲人,真是一点犹豫都不给啊。我无法理解这种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伟人的方式。如果他们把这事告知好友寻求解决措施,好友浩然正气地去揭露,这才比较符合常理。
所以呢,养不活自己,养不活自己的父母,养不活自己的孩子,还想着要去教导老百姓,我无法劝服自己说这不是一对想要沽名钓誉的夫妻。导演可能自己都劝服不了自己了,最后一定要让女主因营养不良处于垂死状态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心。好吧,有小提琴也不舍得当掉给孕妇补营养。这可能是为了追求音乐艺术而放弃生命的人。敬佩。
1947 导演史东山 联华影艺社成立后第一部影片。以史诗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时代,两个阶级的两种生活。
以抗战初期到战后初期为历史背景,以写实的风格讲述了江玲玉和高礼彬的经历。
艺术处理上很有特色
具有很强的纪实风格,是抗战期间成为时尚的纪实性美学观念的承续和发展。
还穿插了战后上海街景的纪实镜头
1947 导演史东山 联华影艺社成立后第一部影片。以史诗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时代,两个阶级的两种生活。
以抗战初期到战后初期为历史背景,以写实的风格讲述了江玲玉和高礼彬的经历。
艺术处理上很有特色
具有很强的纪实风格,是抗战期间成为时尚的纪实性美学观念的承续和发展。
还穿插了战后上海街景的纪实镜头
讲述了一个文化战士坎坷的半生,思想性高于艺术性,也是历史背景下特有的思想启蒙教育类的影片。
情节跌宕起伏,玲玉决定演话剧-八年抗战的艰难话剧生涯-战后结婚归家-不满表哥行为搬家-写稿揭露表哥行为-雨夜晕倒路上,用玲玉一对夫妇的经历表现国家和社会的面貌。人物刻画花了不少心思,表现玲玉夫妇二人嬉笑的婚前场景现在看来也很甜,高先生在屋顶拉小提琴的一段尤为动人,表哥对玲玉
讲述了一个文化战士坎坷的半生,思想性高于艺术性,也是历史背景下特有的思想启蒙教育类的影片。
情节跌宕起伏,玲玉决定演话剧-八年抗战的艰难话剧生涯-战后结婚归家-不满表哥行为搬家-写稿揭露表哥行为-雨夜晕倒路上,用玲玉一对夫妇的经历表现国家和社会的面貌。人物刻画花了不少心思,表现玲玉夫妇二人嬉笑的婚前场景现在看来也很甜,高先生在屋顶拉小提琴的一段尤为动人,表哥对玲玉一直以来特别的关心从开头二人的对话和动作就可以表现。诸如此类的场景和细节很多,花了不少心思。但人物弧光不明显,人物缺乏成长,正面人物几乎一直在做对的事,反面人物一直在做错的事(只是表兄最后才和玲玉撕破脸)人物不够立体,更多的不是让人共情而是作为教材和范本引人思考吧。人物的存在有时只是为了剧情,缺乏生活化的细节。多人场景中,没有台词的演员就像塑像一样,没有多余的动作和声音发出,彷佛只是在等着主要人物表演,比如开头玲玉和亲戚的对话、围观玩把戏的段落、凑钱给玲玉手术的段落,当然这也有表演的问题,使影片间离感更强,可能是为了鼓励观众更多去思考影片主题。影片主要采用女主视点,利用坚韧、独立、勇敢的人格特质和爱情亲情战友情等为观众建立移情的基础,使我们认同女主参演、结婚、搬家、写稿的一系列决定,突出表现了女性人物的闪光点。开放性的结局令人深思,但略有偷懒之嫌,人物交代不足。
表演上,用现在的眼光看当然略显夸张,不够真实。除了前文提到的群戏的问题外,还有情绪变化较为突然,缺乏渐变的节奏,如队长突然感叹生活艰辛的独白,设计感太强,情绪铺垫不足,像是在背课文。大段的台词过多,情绪固然连续饱满,但缺乏对抗感,一方说话时另一方好像变成哑巴一样,尤其在玲玉和表哥的争执段落中,大段漂亮的台词从玲玉口中说出,表哥除了后退没有别的反应,批判性有余,真实感不足,段落中还出现了越轴镜头,更让人混乱,玲玉直面摄像机的镜头增加了台词的冲击力,但这种设定使观众处于表哥视点,令人不适。很多对话的段落,视线关系颇为奇怪,在一方不愿面对时,总是以偏向镜头而不是对方的方向对话,不符合习惯。怀孕的段落表演形体动作夸张,也存在歧义,让人看不出是喜是忧。同时,有些表演节拍奇怪,抗战胜利的宣告等到读完大家才一起开始庆祝,读消息的人情绪缺乏起伏,围在旁边看的人也没有及时的反应,有种慢半拍的感觉,表哥在婚礼上找玲玉的段落也有类似的问题。
镜头上以长镜头为主,强调场面调度,多以缓慢的摇移来跟随人物的动作。对话多用关系镜头表现,而没有用正反打,更利于观众进入情景,但画面略显单一。特写运用较少,对女性人物的特写采用了柔光,富有美感。高先生拉小提琴的片段空镜头和人物动作的剪接和音乐相映,极具东方之美。周先生寻找玲玉的片段中叠印的使用妙极,既有抒情作用又相当养眼。但这段剪接的画面节奏和音乐不太匹配,平行剪辑只有玲玉的两个镜头和周先生相互交叉,镜头较长,缺乏张力,更多依靠音乐渲染气氛。配乐超棒,变化和情节相映。仍然有配音和背景音的处理问题,尤其抗战段落队伍在屋外整理东西时的鸟鸣声过大,不太自然。
主题上许多台词单拎出来现在看也仍然令人深思,尤其是玲玉的台词“我是一个新闻记者,我有我的责任,我有我的良心,我该说的话也是一样要说的。这个世界,都像你们这样搞下去,还成世界?明敲暗诈,强夺霸占,人人切齿痛恨你们。人家被逼了,稍微发几句牢骚,你们就把什么帽子套在人家头上,常常一个一个的人不知道被你们拖到哪里去了!你们就不想一想,你们欺侮了人家,还不许人家诉一声苦,是多么野蛮、残酷的事,这简直连人性都没有了!你居然嘴上也挂着‘民主’、‘自由’,你简直在糟蹋这两个词。”有不少政论的色彩。
作为国共两党较量时期,影片毫不客气地批判了国民党囤积粮食,抬高物价,送钱给美国的行为(表演团大合唱的歌曲内容)。其中也有表现因生活水准、生活经历不同而带来价值观的不同(周家荣请江玲玉吃饭,大概是说吃得再贵也没关系。江玲玉委婉拒绝周家荣。)因为江玲玉为了躲避敌人入侵,一路迁徙,路上经历风风雨雨,差点丢掉性命。
江玲玉来到姨父姨母家,当江玲玉看到其表妹的婴儿想去抱一抱时,其
作为国共两党较量时期,影片毫不客气地批判了国民党囤积粮食,抬高物价,送钱给美国的行为(表演团大合唱的歌曲内容)。其中也有表现因生活水准、生活经历不同而带来价值观的不同(周家荣请江玲玉吃饭,大概是说吃得再贵也没关系。江玲玉委婉拒绝周家荣。)因为江玲玉为了躲避敌人入侵,一路迁徙,路上经历风风雨雨,差点丢掉性命。
江玲玉来到姨父姨母家,当江玲玉看到其表妹的婴儿想去抱一抱时,其表妹却不让江玲玉碰她婴儿,原因或许是江玲玉穿得太脏,怕感染给婴儿。这不也是两种生活、两种阶级的对立吗?
江玲玉哥哥认为江玲玉两口子为了服务民众而错过了借助抗战发财的机会,很不值,很傻。而在江玲玉及其男友眼中,其表哥靠抗战发财就是腐败。这种价值对抗表现德直白生硬,但通俗易懂。
人物被剧情牵着走,为了表现作者想要的情况与意识,人物弧光被抹灭了。剧情不太顺畅,为了表现两种阶级的对立而设计剧情,有些剧情有点跳戏。
以及作者为了表现出对靠抗战发财的“腐败分子”的批判,将江玲玉表哥还塑造成一个不近人情、惟利是图、以钱财衡量一切的人,潜意识里渲染了一种对这类人的“不公平”的氛围,增加了百姓对这类人可能的误解。
用电影特技去表现人物内心想法(如男主看见雨夜妻子很晚未归,便准备出门寻找。当走到楼梯口时,男主想象着妻子带着微笑已经回来的画面。结果发现一场空,更加突出男主悲伤绝望心情。)
有幸在学校标准放映厅看了。
现在看都觉得很超前和深刻。战争中唤起民众抗战意识,为捍卫土地和反殖民付出的人连看病的钱都没有,生活困顿,得不到尊重,还因为颠沛流离而贫病交加。而发国难财,无视人民的奸商一直过着奢靡的生活,战争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虽然表演体系不同,他们的表演现在看上去有些夸张和可笑。但毫不影响叙事的效果。无奈,悲凉,又觉得真实。
有的画外音非常多余,有的镜头
有幸在学校标准放映厅看了。
现在看都觉得很超前和深刻。战争中唤起民众抗战意识,为捍卫土地和反殖民付出的人连看病的钱都没有,生活困顿,得不到尊重,还因为颠沛流离而贫病交加。而发国难财,无视人民的奸商一直过着奢靡的生活,战争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虽然表演体系不同,他们的表演现在看上去有些夸张和可笑。但毫不影响叙事的效果。无奈,悲凉,又觉得真实。
有的画外音非常多余,有的镜头是可以省略的,或者调整一下景别会好些,表演也有些刻意和做作,但瑕不掩瑜,片子的思想内涵还是非常丰富值得回味的。
前段演剧队抗日宣传流水账,后段尖锐批判发国难财和战后的腐化堕落、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等弊端,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猛烈交锋。说教太重,让白杨对着镜头喊出“这是人的世界呀,永远不把别人当人,永远人吃人,这个世界是不会太平的”,直接字幕质问观众的责任。但那些批判、抨击,今天依电影本身有不轻的意识形态先行和教育意义,但很多对物价啊民主啊贫富不均啊机会均等啊的吐槽,七十年后看依旧有效。故事饱满,演员出彩,
前段演剧队抗日宣传流水账,后段尖锐批判发国难财和战后的腐化堕落、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等弊端,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猛烈交锋。说教太重,让白杨对着镜头喊出“这是人的世界呀,永远不把别人当人,永远人吃人,这个世界是不会太平的”,直接字幕质问观众的责任。但那些批判、抨击,今天依电影本身有不轻的意识形态先行和教育意义,但很多对物价啊民主啊贫富不均啊机会均等啊的吐槽,七十年后看依旧有效。故事饱满,演员出彩,尤其那段阁楼提琴,云开月明,比《一》不足比《十》绰绰有余。结尾处理有些做作了,去掉那个添足的结语会更好一些一小时,正和片名一样,“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太想以这一对爱人为锁链,串联一出贯穿中国八年抗战直至解放的史诗。但是因为拖得太长,元素拉杂太多元,最后节奏没法掌控了。结尾收得很潦草。可惜了。原本应该震撼人心的高潮始终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