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教育意义的片子,旁白文采也非常好,缺点就是除了几位老戏骨之外的演员都演得很尬,配音也很尬,而且幕与幕之间、不同镜头之间的衔接有明显的断层,有的地方太过dramatic搞得好像舞台剧一样。而且为了在一集里面塞入更多大事记,把有些历史的重要节点演绎得过于简单化和扁平化了,把一些曾引发历史重大转折的权谋会议简化成跟过家家似的。有很多强行煽情或者特别中二的场景看着真的特尬????整体来说,我觉得如果以往历史知识足够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一看书籍之类的文字记载,毕竟这剧里面除了几位老戏骨,其他的演员真的一言难尽,看着都出戏(当然也不能怪剧组,他们也很不容易,毕竟现在流量当道,很少有好演员会拍这种深刻题材的剧了)
第一集:《燕过无痕》。燕国之亡,亡于传统。燕国的三次重大历史变革:搞礼制禅让闹得太子造反齐国借此武装介入;想趁火打劫袭击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结果被廉颇反杀;燕太子丹派荆轲生擒(注意是生擒)而不是刺秦王;无一不表现出想搞王道却不合时宜,想搞霸道却没有实力,天真软弱到以为生擒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想想嬴政是什么心狠手辣的人物)。结论:乱世之中想偏安一隅固守传统是做梦,你不去找麻烦麻烦到时候了自然会来找你。实力才是硬道理。
第二集:《烈乱之国》。在秦国一统天下横扫之时,其他国家都割地退让苟且偷生,列国之中只有赵国有实力和骨气与秦国抗衡。片子的前半部分focus在大名鼎鼎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身上,当然先交代了赵氏一族(赵无恤)如何窃晋国而立国和自古以来的暴烈任性,为这位爷各种天马行空的大胆想法做铺垫。有想法当然好,比如缔造了战国最强骑兵;但是可能这位爷一路开挂自信心太膨胀,再加上不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是什么狼子野心都只想杀死对方(说到底还是不care嫡长子继承制+同父异母的锅),在赵国内部南北文化矛盾的面前竟选择让两个儿子分而治之。剧中旁白解说如下:“分而治之不是分裂赵国,而是为了聚拢双方的力量攻打秦国。这本是合情合理的设计,但过于理想。赵雍低估了人性的复杂。人心是很难设计的。一代枭雄饿死在沙丘宫。” 可惜啊。
然后交代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蔺相如完璧归赵、长平之战、秦国设计离间剪除名将廉颇李牧等等。“赵人和秦人同根同族本是兄弟,他们的气质和秉性一直非常相像。直到商鞅变法改变了秦人,而赵人一直是赵人,好勇而气躁,任性而胡作非为。他们性情暴烈,无视法度,破坏力十足。民间惯于私斗,庙堂妄诛乱杀,十二代赵王,竟然发生了十一次兵变和内乱。如此赵国,不可能不亡。” 不过虽然赵国男人都性格暴躁,赵国女人倒是姿色和心机都十分过人,“遍布各国诸侯权臣之家”,其中有好几个都间接影响了历史进程,包括嬴政的母亲也是赵人。
第三集:《贵族之殇》。“楚国大部分土地都由贵族自治,是楚国的传统。自治的贵族与楚王貌合神离。即使是楚王直接管辖的领土,豪门大族也是此起彼伏。” “身居高位的贵族,以自家利益为重,不思改变,资源和力量始终无法聚合,楚王一筹莫展。” 吴起改革,是要颠覆楚国数百年的传统,削弱贵族的实力和财富,加强王权,改地方自治为中央集权。这本是合理合法的变革,却实施得既生硬(人家魏国变法之后贵族只是停止世袭爵位和官职,好歹还有立功领赏的机会,你这给人家流放充边不是让人家直接从天堂坠到地狱吗不恨你才怪),却又没狠到位,以至于愤懑的贵族们先害死他的靠山楚王,然后在楚王葬礼上乱箭射死了吴起。新王倒是老辣,以此(伤害先王遗体)为罪名诛杀了七十多家贵族。可楚国依旧是一个贵族的国家。然后又扯到了屈原。“在诡诈成风的战国时代,楚怀王仍坚守春秋时期的道义。武关会盟,楚怀王果然被秦国绑架。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但是楚人也是桀骜不驯、宁折不屈的汉子,项燕灭了二十万秦军,令秦国一时胆寒,最后秦举全国之力派了六十万大兵才把楚国攻破。直至最后一刻楚人也拒绝投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第四集:《权术的代价》。韩国申不害变法。“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权术,而申不害是第一个为权术建立系统理论的人。” 以术治国,“监督和考核是阳术,有利于吏治清明。阳术之外,还有阴术。阴术的目的就是控制和防范官员。”一时间韩国成了国君的猎场,而作为猎物的官员们则是心惊胆战,人人自危。“有驾驭之术,就会有应对之法,光明磊落消失了,互相觊觎;安全感消失了,人人自危。”申不害之前,韩国是一个耿直而充满了理想的青年;申不害之后,韩国迅速蜕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人。强悍和忠直消失了,权术和阴谋大行其道。君臣勾心斗角,官场尔虞我诈,一己之安危被视为最高利益,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高贵品格荡然无存。战国中期之后,韩国彻底沦为避祸谋人的术治之邦。在韩魏联军抵抗秦国进攻的伊阙之战,韩人拒绝做前锋;当魏人被攻击的时候,也拒绝支援。当勾心斗角延伸到战场上,失败早已注定。苟活成为韩人的秉性。韩国之亡,亡在诸国博弈之中奉权谋之术为国策,却放弃熬炼真正的实力。
第五集:《士人的魔咒》。“取消贵族世袭的特权,将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无论国籍和身份,以才华和贡献获取名利。自周天子以来六百年,僵化的等级社会第一次被打破。数量最为庞大的平民阶层有了上升通道,一直被压抑的能量,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可是魏国贵族包括推行这一制度的魏王在内,其实心里是瞧不起平民出身的人。一百多年来,魏国的相邦主要由王室子弟担任,魏氏家族从未真正信任过士人,也因此损失了吴起、公孙鞅等不世出的大才。影片接着讲述了吴起训练出魏武卒(嗯没错是同一个吴起,这人跑过好几个国家),魏斯率领大军攻入齐国,胁迫齐公带魏赵韩三家觐见周天子,正式接受册封成为诸侯。礼制的春秋结束了,以实力论英雄的战国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战国时代,士人只重功名,没有家国意识。在魏国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吴起投奔楚国当了相邦,重创魏军。庞涓陷害孙膑,招致马陵之战损失十万魏军的惨败。被魏国放走的公孙鞅通过变法使秦国走向了霸主之路,而魏国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有人这样形容战国时代士人的影响力,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西河学派的徒子徒孙,源自魏国,但大多成为魏国的对手。公孙衍斩首八万魏军,张仪连横,范雎远交近攻,蚕食土地。魏王猜忌信陵君并罢免其相位,灭亡已不可逆转。“一百多年来,魏国始终无法逃脱士人的魔咒,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他们自大而多疑,有大才而不同。魏国之亡,亡在魏氏王族的性格秉性。”魏国最先学会利用平民士族的力量,因此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大国;然而却轻视人才,只是把他们当做可利用和压榨的棋子;而秦国意识到了士族的巨大能量并礼遇贤臣,从而不断强大,得成霸业。
第六集:《靖绥之谜》。稷下学宫,百家争鸣。齐国的兵法和艺术文化都远胜其余六国。工商业最发达也是齐国。田齐兴起于百工之位,对财富的热爱源自于家族基因,王室和贵族享乐之风盛行,奢华达到了极致。商业文化塑造了齐人的性格和国民精神,齐人普遍喜欢钱财,上行下效,民间和市井也热衷于享受生活。齐国的军队在打仗时以经常逃跑而被对手嘲讽。齐人家境殷实,生活如此美好,没有人愿意上战场送死。正因为此,如此强大的齐国在面对他国来袭时竟大开城门四散逃跑将国土拱手让人。“天下浴血烽火,惟齐国偏安于东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齐国,一个奇异的国度,他们创造了上古时代最为耀眼的商业文明,他们留下了一个学宫一百五十年的传奇。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他们遮住耳朵,拒绝聆听远方的战鼓声,他们选择享受当下的生活。宗族离心,大臣不亲,百姓不附,打败齐国的,是齐人的国民性格。”
第六集:《为什么是秦》“在国君和人民之间,隔着世袭的贵族阶层,他们是国家的蛀虫,是祸乱的根源,必须彻底铲除。法令之所以丧失尊严,皆因权贵之枉法。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七国之中,秦国的贵族传统本来就弱,再加上国君义无反顾的支持,公孙鞅的新法,首先消灭了秦国的贵族阶层。在贵族之后,士人也成为打击的对象,这些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胡言乱语。雷霆般的措施,使全国震慑。从此秦人唯新法是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变法的是非。公孙鞅认为,秦国必须全面而有效地控制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秦国也不需要商人,只需要耕和战来变得强大,人民只有两种职业,农夫和战士,平时种田,战时打仗,耕战是人民唯一的获利途径,唯一的上升通道,秦国就这样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一家大农场。秦人获得名利最主要的通道是军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孙鞅的希望是,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这样的虎狼之师,哪里还有对手呢。商鞅之后,秦国就像一台装备精良的战车,只要驾驭者技艺精湛,便可一往无前。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于秦人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秦人最后一统天下,在于神秘莫测的天命。武力可以一时征服天下,但长久的统一在于文化,在于人心。数百年历史的六国,文化不同,气质迥异。天命如果不再庇佑秦人,新生的大帝国遭遇一个顽劣的驾驭者,结局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