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集最后一幕,Adam穿着崭新熨贴的白衬衣,眼睛里也有了光彩,虽然毒舌仍在,但看着不再是前面六集丧到不行的模样。
这一幕之前,是Adam脱掉衣服跳进湖里,想必到最后一幕时,Adam也已经把自己的精神清洗了一遍,he survived.
同样在这一幕,Adam
最后一集最后一幕,Adam穿着崭新熨贴的白衬衣,眼睛里也有了光彩,虽然毒舌仍在,但看着不再是前面六集丧到不行的模样。
这一幕之前,是Adam脱掉衣服跳进湖里,想必到最后一幕时,Adam也已经把自己的精神清洗了一遍,he survived.
同样在这一幕,Adam再一次“意外”帮助一名车里的产妇接生,但这一次,也是全剧中唯一一次,他的衣服没被弄脏,没有沾上任何不可名状的东西(相比之前的血迹、呕吐物、精液、灰尘等等)。我想这也暗示着,Adam之后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深陷环境的淤泥,轻易被周遭污染,甚至被吞噬。
所以,虽然最后一集看得我哭到不行,但我还是被这样的结局轻轻抚慰住了。
然而冷静下来后,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的“被抚慰”,甚至开始警惕,这样的抚慰来得太容易了,就像Shruti哀悼仪式上那棵弱小的橡树,被随意栽下,日后不久就会被随意践踏。
本篇影评,我试着从Adam和Shruti两个人,慢慢道来我这份矛盾的观后感。
有人觉得本剧主cp结局be了,因为Adam最后还是当回了医生。
但我想说,Adam让人讨厌并不是因为他是医生,而仅仅因为他是Adam,所以,我相信Adam和Harry一定会复合(能不能走到最后另说)。
因为Harry爱的,就是作为Adam的Adam,如果不是,那么在Adam当医生这两年里,二人早分手八百次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集当Adam兴冲冲地对Harry说自己打算不再做医生了,进而希望二人再尝试一次的时候,Harry反而拒绝了:I don't think it was that simple
是的,如果轻易归咎到医生这个职业上,Adam其实还是在逃避自己的性格缺陷,Tracy曾一针见血:如果你恨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你只是恨你自己(if you go round life hating everybody you meet, maybe you hate yourself)
Adam是一个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他无法诚实地、安然地面对自己,因此也无法坦诚地、友善地面对他人。他自命不凡,居高临下,以为自己最聪明,以为自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if not all),以为自己很擅长工作……
这也是我很佩服编剧的一点,TA要写的并不是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主角,TA要写的,就是一个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的人,会玩忽职守,会自高自大,会对下属不耐烦,会对上司阿谀奉承,会冷嘲热讽,会懦弱无能,不会做手术就是不会做手术,没有爽文反转,也没有什么天赋异禀。
因此只看第一集的话会很容易弃剧,我看到有一条只给了一星的短评写道:在手术室接电话?雷死我了。
哈哈不妨对此深究一下。我们习惯了主角是不一样的,或神神叨叨,或不按常理出牌,在这样的先入为主下,无法接受“在手术室接电话”的背后,其实是对编剧的不满,觉得编剧为了塑造“不一样的”主角人设什么剧情都写得出来。
但编剧写这样的剧情,并不是为了写出Adam的不一样,编剧的本意是想说,对,Adam就是这么一个烂透了的人。
你觉得雷就对了。但不是编剧雷,是Adam雷。
而身为医生,只不过是把这种性格缺陷放大了。Harry完全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会对Adam说:being a doctor is who you are,扪心自问,你真的想放弃吗?
Adam沉默了:I don't think I can
接着Harry抱住他,轻声说了两遍:it's ok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还会有比Harry更好的男朋友吗?不会了,Adam你这个烂人真是走运。
Shruti真的。
这个人物是全剧最沉痛的、最让人意难平的人物。
第六集是Shruti大放异彩的一集,她彻底成长为一个能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成熟医生,甚至主角Adam在这一集都只能在她后面打下手,两个人的权力关系瞬间倒置。
但即便如此,这些所谓的“成长”依然没能挽回Shruti。
而我们之所以能把第六集发生的种种,理解为“成长”,是因为我们还属于“正常人”,我们作出的反应是主流价值下的反应。
但Shruti,她早就异化了。
这种异化早有端倪。还记得那对不幸胎死腹中的黑人夫妇吗,Shruti对他们的安慰是:你们其实不需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生命,它只是a bunch of cells
早在这个时候,Shruti就无法正常感知生命了。深陷在畸形的NHS下,自身也被压抑到心理扭曲,于是只能用更扭曲的方式拯救(解脱)自己。
但Shruti的异化源于何处?
比如源于她和顾问医生Miss Houghton的那番餐桌谈话,后者的直言不讳和冷酷无情,彻底浇灭了Shruti心底的希望,这些希望甚至还没来得及长出形状。
但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一点,因为如果只停留在这里的话,我们还是容易把它归结为工作环境的恶劣,那为什么Adam没有自杀?为什么Tracy没有自杀?
Adam当然没有自杀,因为他有一个愿意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男朋友,因为他更有一个良好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主流出身背景。
对比一下Adam和Shruti两个人居住的公寓,看到后者的时候,我忍不住就要落泪。
一张木板床,一张薄床单,床对面就是灶台,从来没有使用过,冰箱空荡荡,只有一盒过期的牛奶,厕所呢,一个杯子一根牙刷,我甚至没看到任何护肤品。
Shruti就是一个底层因素集合体的化身。
也许会有人说,Shruti至少上了大学,踏入了代表精英阶层的医生一职。但不妨把自己代入Shruti,当你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摆脱底层的路,却发现它背后的机制依然畸形残酷,依然牢不可破,这样的打击,往往更甚。
Shruti死于机制的恶,不仅仅是NHS的恶,也是阶层机制的恶,是移民机制,是性别机制的恶。
然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是不知道,相反,每个看完本剧的观众都能get到“Shruti死于机制的恶”这句话,但然后呢?
就像Shruti在医院的哀悼仪式,我本以为编剧会在这场戏上安排各种泪点,但实际上这个仪式充满陈词滥调,充满敷衍了事,甚至人们流的眼泪,也只是例行公事。
当Adam鼓起勇气问Miss Houghton,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调查之类的东西。
Miss Houghton一如既往不屑一顾的样子,那你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
Adam立马怯懦了,what do we do now, then?
well, we all toddle off back to work, don't we?
这就是Shruti的然后。
可悲吗?可悲。真实吗?真实。
但,就这样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警惕自己被结局“抚慰”了的原因——因为这种“抚慰”,来自个人精神的刷新,而不是来自机制的变革。
这一个Adam改变了,但下一个Shruti呢?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电视剧其实最后也自我放弃了,停留在新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上。本剧前面铺垫的对环境机制的批判精神,最后也不过沦为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品。
什么时候我国就真正文化自信了,就真正包容万象了。。。
我仍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基本每天都要翻厚厚的书,我奇怪为什么他工作这么久了还要学习。我母亲时不时就要自言自语的背一些护士考试的东西,或者医院的规章制度,以防突击检查。如今,我也已经在同一个医院工作了多年,虽不是一线医疗工作者,但也为医疗工作而服务着。这部剧拍的是如此真
什么时候我国就真正文化自信了,就真正包容万象了。。。
我仍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基本每天都要翻厚厚的书,我奇怪为什么他工作这么久了还要学习。我母亲时不时就要自言自语的背一些护士考试的东西,或者医院的规章制度,以防突击检查。如今,我也已经在同一个医院工作了多年,虽不是一线医疗工作者,但也为医疗工作而服务着。这部剧拍的是如此真实,每每在人命面前,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了,你周围亲近的人的感受,你同事对你的眼光看法,你晚上吃的饭是不是自己想吃的,外卖员有没有把你的外卖弄洒。。。这些事情在急迫的“救命”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然而无奈的是,在这些你所在乎的别人的“急迫”结束之后,你自己的生活却又要时不时的给你当头一棒。。。
真希望我们国家也多拍一些真实的剧吧,不要每次一拍医院,就仿佛全国的医院都那样又明亮又干净又井然有序的,真的是。。。越缺什么,越要彰显什么。。。
去年四月我在NHS进行了第一次的实习。要拿到学位,除了需要完成学校的课程,毕业前还要完成并pass7次临床实习,一共****个小时(忘记了lol)。然后才能去专业协会注册,拿到执业资格。
实习非常紧张,除了要应对带你的那个educator的每天不断的拷问和测试,还要拿出百分百的p
去年四月我在NHS进行了第一次的实习。要拿到学位,除了需要完成学校的课程,毕业前还要完成并pass7次临床实习,一共****个小时(忘记了lol)。然后才能去专业协会注册,拿到执业资格。
实习非常紧张,除了要应对带你的那个educator的每天不断的拷问和测试,还要拿出百分百的professionalism。举个例子,上一届有一个人在实习的最后几天提出了请假,因为当时她已经满了小时数,然后因为提了请假,直接被fail了。要重新再实习一遍。所以我尽管有一肚子的感想,网上并不能随便乱写。 这个作者也是离开了nhs转行才有可能写出这么一本日记来。我是在那次实习后的假期里第一次读这本日记。当时在一个很破烂的公立图书馆里乱逛,没想到淘到这本让我一看就笑出眼泪的书来。
前几天看完了电视,感触颇深。现在我正在进行第三次临床实习。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实习我非常非常喜欢,喜欢到了我觉得我毕业可以去那个团队工作的地步。这部电视里最后的一句话是重点,做这些工作的人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他们care…否则为什么不去美国学编码当码农?这份工作每天接触生死和生死之间人世间种种,需要的是empathy。我个人感觉shruti的自杀和这个原因有关。她是一个有肤色的女性,能成为一名医生对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种荣耀。当然我不是说她不关心病人。就像她对病人说没有心跳的胎儿只是“a bunch of cells”…technically this is correct。但是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就像Miss Houghton对病人解释时候说的,她对shruti很失望。加上shruti在和她吃晚餐的时候的这番吐槽,唯一的结论就是,shruti应该确认自己究竟有多想要这份工作,她适合不适合。我想她自己已经有了答案。但是问题是,父母对她的期望和走到如今这一步所付出的努力,让她放弃这一切重新开始,这个结果是否可以值得承受。她通过了考试,一切已经骑虎难下,于是她直接选择结束生命。当然有的人,比如我,会选择放弃前面的一切转行。那么这个和个人性格就有关系了。一个细节是shruti回家开冰箱,她的冰箱里除了一点旧牛奶空空如也。一个解读可能是她的工作太忙。但是我的解读是,这是抑郁的表现,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否则再忙也会把冰箱塞满,因为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可以照顾病人。她把工作看的看重,但是却为了错误的原因。她应该看重的是病人,而不是她的工作。第二个体现她抑郁厌世的细节就是追求她的cardio病房的男同事。她对恋爱并没有任何兴趣。(当然可以解读为她对这个particular的男孩没有兴趣,但是她又主动约过他,所以我觉得她是对他有意思的。)
造成shruti的悲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被放在了一个她并不属于的位置上,加上她自己的性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她的元身份——一个有肤色的女性。同样作为一个有肤色的女性,我经常会有一种被当作空气的感觉。但是你需要为自己发声,用专业的态度和自信去征服别人,占出你的位置,这是我最近的感悟。作为对比,她的白人男同事(就是晕倒那个)连最基本的FBS(fetal blood sample)也不知道,但是却乐呵呵的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完全不care。这种类型的人我身边也太多了。白人年轻男性,他们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却能在无论什么场合都获得c位。病人会不由自主的把attention给他们,他们说出一句平淡如水的话也会被奉为至理名言。他们不会花很多的心思在学业上,总有偷懒的办法。而且很有self love。比如晕倒男知道要找一个rest的地方睡一觉,但是shruti绝对不会这么干。她把自己当成牛一样的工作,除了工作就是复习,她不能停歇,因为她的元身份,她能够申请到一个位置学医,能够毕业,能够进nhs开始工作,每一步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没有人把这些直接放到她的碗里(不同于adam的third generation)。我身边的白人男性,轻轻松松的靠嘴皮子就能完成每一次的group task。因为他们没有一种“我不属于这里”的感觉。而我,constantly这么感觉,所以每次的group task我要做很多功课,才能觉得真正配的上这个位置。但是现在我已经改变了心态,我觉得我比他们更优秀。这种自信来源于我的病人。
上次实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对我说,我毕业会成为一个top notch的。。。。
关于实习和病人,想说的太多。化成一句话,那就是我们都要热爱生活。每个人只能活一次,请珍惜你在地球上的每一天。
我这几天会想起那个病人,她年纪蛮大了,我觉得可能我毕业时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其实人年纪大了不一定非要生病,生命是一个有机体,或者像蜡烛,吹着追着就灭了,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这样。很能理解adam去了那个老太的葬礼。但是我也能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不专业的行为。因为你需要做到对待每一个病人一致。才能最好的帮助到他们。你不是他们的家人,也不是他们的朋友,你是他们的医生/护士/助产士/物理治疗师。你拼命学习,通过无数次的考试,完成数以千计小时的实习,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获得健康,能够让他们多一点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个世界能变好,也是因为他们,而不是因为boris J 这流。
很早之前看过原著,发现出了剧版以后一个晚上看完了7集。作为在妇产科轮转过小半年的人来说(当时作为实习生),从第一集查房开始就感觉痛苦的回忆涌上心头。剧里主角是同时负责妇科、产科、急诊,国内唯一比剧里好的一点就是这三科分开,你不需要同时处理各种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但是工作强度一点也不比主角少。拿东部某省省妇幼的妇科来说,一个规培生(基本都是研究生在读,处理病人的一切杂事)需要从早七点半到晚八点
很早之前看过原著,发现出了剧版以后一个晚上看完了7集。作为在妇产科轮转过小半年的人来说(当时作为实习生),从第一集查房开始就感觉痛苦的回忆涌上心头。剧里主角是同时负责妇科、产科、急诊,国内唯一比剧里好的一点就是这三科分开,你不需要同时处理各种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但是工作强度一点也不比主角少。拿东部某省省妇幼的妇科来说,一个规培生(基本都是研究生在读,处理病人的一切杂事)需要从早七点半到晚八点都在工作,非手术日有两个小时午休,手术日只有二十分钟午饭,不幸排到白班就是午饭时间也没有,夜班第二天基本也要到中午才能下夜班,手术日站着的时间是9个小时左右,一周两个手术日,周末还需要值班(基本每周至少一天),还有每天都需要给十几个病人换药拔管拆线做专科检查,做到最后腰都直不起来,下班之后还需要看文献写文章做实验准备各种考试,报酬就是每月1000左右的生活补贴和一年6000左右的奖学金(还需要交一年一万的学费),宿舍潮湿拥挤(8人间)还离医院坐公交半小时。我朋友是妇科研究生,研一刚开学三个月就跟我说她后悔了,轮转去“地狱”急诊,她说她解放了……这种高压环境下,很难不让人崩溃,我在看剧的时候也在等着主角崩溃,只是没能想到是Shruti先撑不住了,这种你能预想到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状态都是这样的情况,真的很让人窒息,再加上缺乏休息和有效的放松,人离崩溃真的很近。我现在的状态没有妇科这么让人窒息,但是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什么时候能毕业?”“我真的需要这份文凭吗?”,我也想和颜悦色做个温柔的医生,但是同一时间有五个病人站在你身后等着你处理,真的很难让人心平气和。深夜看剧导致情绪上来了,说了很多有的没的,见谅,日子还需要过下去,明天继续加油吧。
冲着本喵和喜剧的标签看完剧,结果整个人陷入了重重的抑郁情绪。这实在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扎实的制作,优秀的演绎,用心的细节,严肃的话题碰撞上英剧独特的黑色幽默,真的让人很难不打高分。
不长不短的7集,通过Adam为首的各位医护人员在妇产科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是在对整个NHS完成了泣血的控诉又表达了深深的无奈
冲着本喵和喜剧的标签看完剧,结果整个人陷入了重重的抑郁情绪。这实在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扎实的制作,优秀的演绎,用心的细节,严肃的话题碰撞上英剧独特的黑色幽默,真的让人很难不打高分。
不长不短的7集,通过Adam为首的各位医护人员在妇产科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是在对整个NHS完成了泣血的控诉又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医护人员一边要背负起高负荷的工作强度,还要各自在学术专业上不断深耕完成自己的成长,同时还要承担起自己工作失误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后果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理压力,然而工作环境和待遇却又难以得到改善。这种渡劫磨难式的职业道路真的有太多的不合理和不人道。但转向患者方面,他们在病痛之中仍在面临漫长的等待,糟糕的就诊环境和医疗体验。这种现有公共医疗环境下医患的全方面的冲突真的让人深感无力,无可奈何。
其实不仅仅是NHS,放眼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共医疗体系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在等待中错失治疗机会的新西兰患者,也不会有日韩的研修医高自杀率,更不会有国内这么多的伤医事件。说到底,每个国家能够提供各公共医疗的资源仍然是太有限了:越来越高的医学生培养成本,日益增多的患者数量,不断紧缩的财政分配,这似乎就是一盘无解的棋局。
很有感触的一个情节是第6集关于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对比。NHS这边忙到医生随时可以崩溃患者无法收治,一边私立医院每个病患超大的病房度假般的体验。这真是资本的力量和阶级的差异的极好的现实描画。所以你看, 底层人民的种种冲突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仿佛并不存在。放在国内其实情况也很类似,我们的医保体系和一线的临床医生的环境其实也并没什么太大不同。去年因为生病需要做一个特别的住院治疗,北京的几家公立医院都要排队五个月以上,而且只有小破的三人间;私立医院却能随时安排住院,还是星级酒店一样的独立病房。公立可以走医保,私立全自费,加上服务费等等两者费用差了四倍多吧…当时也是很感慨钱的重要性,想要吐槽命运的不公平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便是现实,因为这也有他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Adam说私立医院有最漂亮的吊灯,但NHS能救你的命。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这样吧。私立医院用高额的费用换来了更加优秀的服务体验,然而同时又因为私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存量和医院体量的原因在发生小概率/高复杂度紧急事件时很难很好的应对。同样是去年见证的事,一个私立医院的一个骨科小手术,发生了紧急麻醉事故,患者就这么没了,要实在公立大三甲其实应该还是能救回来的…所以又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说到底,私立医院的存在是靠市场规律来平衡公立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但两种体质各有优劣,最终到每个患者,只要医疗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没有改变,其实这一切仍然是没有绝对最优解的啊…
剧中Adam的形象非常鲜活,在于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会犯错,他也有私心,他本性善良却也有恶的念头。他是个救人性命的英雄的同时,也是个无法平衡工作和私欲的普通人。他为了自己的误诊而懊恼,为了患者离世而悲伤,却也惧怕投诉会让他丢掉工作,甚至会用些小手段。也很喜欢Adam和Harry的对手戏,Adam内心的挣扎和脆弱都在Harry面前被小心的隐藏又被无情的暴露。这段感情温暖却不能对等,坚定却又非常脆弱,让人叹息可也惹人羡慕。剧集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年轻人的形象,而不是在一味的造神或造抓马,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Adam最爱说I'm Fine,其实大家都知道当你用fine这个词来形容与自己相关事情的时候,基本就是not fine了。很多年前的电影就告诉过我们I'm fine means I'm "Fucked Up/Freaked Out, Insecure, Neurotic and Emotional". 一点不假。Adam又用他的故事再次演绎了这个解释…
剧集在最后用Adam的崩溃和Shruti的自尽完成了对NHS的控诉,又在湖中的对话中完成了Adam对他自己医生这个职业选择的正当化和救赎。现在的我们其实都忘了,“医生”终究也只是人,是人就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是人就有能力的极限。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被治好,不是所有的治疗都是简单的打针吃药。真实的人生里疼痛难免,真实的医疗也只能做到偶尔治愈。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无法被解决的当下时代,让我们都看清现实,多几分理解吧。
Shruti这个开始笨手笨脚的实习医生,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Adam怼得她无法还嘴,现在她也同样怼新来的傻大个,她脸上笑容逐渐消失了,表情越来越冷漠,睡眠不足导致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像是画了烟熏妆,按照我多年来看国产剧的套路,这是马上就要黑化逆袭,走上人生巅峰,变成钮钴禄·Shruti啊!但是最后这个小姑娘做出了大部分人都没有料到,却又是合理的那个残酷选
Shruti这个开始笨手笨脚的实习医生,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Adam怼得她无法还嘴,现在她也同样怼新来的傻大个,她脸上笑容逐渐消失了,表情越来越冷漠,睡眠不足导致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像是画了烟熏妆,按照我多年来看国产剧的套路,这是马上就要黑化逆袭,走上人生巅峰,变成钮钴禄·Shruti啊!但是最后这个小姑娘做出了大部分人都没有料到,却又是合理的那个残酷选择。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很是唏嘘!但第二次看的时候心里却是透心凉,Shruit早就想走了,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冲动,很多人看的时候都在臆测Shruti是因为考试没有考过所以才会想不开,但是实际上考试通过了,Shruit是个很有规划的人,她走之前倒掉了新买的牛奶,她的冰箱空空如也,她值完最后一班,甚至还请了假,没有给同事们留麻烦,在得到考试成绩的当天下午走了,我怀疑她列了张临别清单,而通过这次考试就是这张清单上最后一项,或许在她看来通过这次考试也是她的责任之一,她之前那么努力地去复习,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是要完成这张临别清单,如果她没有通过这次考试,说不定还会活着。
*本篇图文以剧集主角亚当的口吻撰写,可能出现令你感到不适的描写,请酌情阅读。
大家好,我是拿着手术刀穿着医护工作服的代理主 *本篇图文以剧集主角亚当的口吻撰写,可能出现令你感到不适的描写,请酌情阅读。 大家好,我是拿着手术刀穿着医护工作服的代理主治医师,亚当。 正如你所见,我是一名裤裆沾着不明液体的英国产科医生。 首先,我想从Harry的视角说起,我觉得他们俩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Adam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Harry相处,而是Adam太shut off了,这也是Harry在结束两人关系时说的话,Harry从来没有真正抱怨过Adam的工作,他一直是一种调侃的方式去说,因为他理解并包容和爱Adam,这才是Harry最重要的一点,Harry一直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到Adam,希望他 首先,我想从Harry的视角说起,我觉得他们俩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Adam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Harry相处,而是Adam太shut off了,这也是Harry在结束两人关系时说的话,Harry从来没有真正抱怨过Adam的工作,他一直是一种调侃的方式去说,因为他理解并包容和爱Adam,这才是Harry最重要的一点,Harry一直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到Adam,希望他能向自己倾诉在工作上的糟心事,而不是到了Adam自己最后撑不住了,把一切都搞砸的时候再让他知道,还是从别人的嘴里知道,这一点在剧里有很好的体现。前三集里Harry询问过Adam很多次工作怎么样,得到的答复一直都是Fine,thanks, 但他知道something's up。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Adam突然问Will you marry me? Harry其实想和Adam结婚的,只是他知道有东西还没解决,所以他用了一个很玩味的语气说了No(真的很可爱)。而在第三集末尾,Adam带他去参加了那个old lady的葬礼之后,Harry以为这就是他最近的问题(实际上更大的问题是那个早产儿),而且Harry很开心,他以为Adam终于对他敞开心扉了,他当时说,Seriously, it really means a lot that you brought me here. 他以为问题解决了,所以他让Adam再求一次婚,并且他说了Yes,实际上Adam的问题还有很多,他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结婚。而第四集,大概是全剧致郁系数最低的一集吧,Shruti得到了提携,接生了三胞胎,而Adam也完美地完成了一次产科应急处理,救下了母亲和婴儿,投诉也撤了,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后半段Adam和Harry交换戒指和跳舞大概是全剧最甜了吧,不过这一切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既是对于Adam也是对于Shruti)但是第五集,两个人开始准备订婚Party,实际上是给一大堆炸药(某个同事对他的匿名投诉,他可能为此丢掉工作,他依旧没有完全走出那个早产儿的阴影,以及他这一天异常疲惫的工作)挖了个坑,最后果不其然炸开了,工作爱情都炸没了。这时,Harry才从Shruti那里得知原来Adam还装着那么多事,而他却从没和自己提起。而Adam在订婚Party上的表现只能说不能更糟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My relationship's the only thing in my life that's not totally fucked up, but now I'm not quite sure. 而在出租车上两个人的对话就更糟了,这一段Harry的表情真的好让人心碎,明明开开心心地准备了那么多东西,以为自己心爱的人终于愿意打开心扉,结果……一塌糊涂,满地鸡毛。这里还想说一下第五集里的Shruti,其实第四集结尾经霍顿医生点拨之后,她其实就陷入了一种迷惑了,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要不要继续下去,而还没有想清楚这些,就又要面对新的一天的折磨和那该死的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又迎来了可能是史上最糟的一天吧,复习考试,一沓又一沓的病历,一直被打断的午饭(最后还没吃成),还无意冒犯了一对夫妻,偷听到霍顿医生对自己的失望,虽然是安慰病人,但是听到还是会很难过吧,当然还有最后Adam对她说的那番混账话。我觉得第五集是Shruti自杀念头从一开始的萌芽飞速发展到最后下定决心的过程,这一集也是我觉得全剧最致郁黑暗的一集。第六集是我最喜欢的一集,剧本写得很妙,拍得也很妙,展现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好。通过Adam和Shruti分别在私立和公立医院的一天来展现英国私立和公立医院的关系。洗手液,衣服,食物,私立医院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完美,与之相对下公立医院的环境确实让人气得吐血,前半段展现了极其惨烈的对比,而Shruti在这一集中展现得极其冷静,没有说过一句抱歉,非常镇静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只不过她已经不在乎是否能得到夸奖了,因为她的心已经离开了,是一种在已经做好了要离开的打算之后的那种镇静。期间,出现过一位来自她老家的病人,她去做了个翻译,最后那位老人对她说,这家医院能有你为它工作,是它的幸运,那一刻,我觉得我从Shruti眼里看到了一点点亮光,好像闪烁了一点希望,但是紧接着哔哔机发出的那让人无比疲倦的声音又把那点点亮光掐灭,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后半段,剧情开始反转,环境极其优美的私立医院却缺乏紧急状况下要用到的各种设备,边上的护士毫无经验,连口罩的类型都分不清,病人生完孩子大出血,只能紧急送到公立医院处理,最后捡回了一条命,这个情节把对私人医院空有其表的讽刺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而在这一集的末尾,Shruti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在她出色地完成了今天的工作之后,在她通过了自己费尽心思准备的考试之后,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看似不可思议,实际在回看的过程中会发现,她的选择是必然的,在NHS工作,身边没有任何人能给予她支持,父母亲也不会理解,身边的同事都跟她说Fine,这样的结局真的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到了最后她的父母也不知道她在工作上经历了什么,而她的死也被冠上了抑郁症的名号,却没有人去探究她抑郁的原因,或者说其实有些人心知肚明其中的原因,就像霍顿医生,但是ta们能做什么呢,只能回到病房,继续工作,希望有一天能熬出头,就像Adam说的,每三周就有一个医生自杀,但报纸上的新闻却从来没有ta们的版面,没有人关心。说回Adam,他在知道Shruti的死之后,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无比脆弱的,他需要有个人给他一点支撑,所以他马上给Harry打了电话,但是无人接听,在这一小段时间,他只能独自熬过,就像Shruti独自熬过的每一天一样。第七集里我想Adam在见证了Shruti的自杀之后,内心开始动摇了,一方面,他回想起自己和Shruti相处的时候表现得真的很糟糕,他觉得自己在Shruti的死上多少有点责任,这种内疚一直缠着他,另一方面,他有些害怕,他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撑不住,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而这种情绪在那场听证会上爆发了,他没有听自己的上级给的建议,把锅都摔到Shruti身上,而是选择把NHS里的医生现状都说出来,或许早该有人说出来。在这之后,我觉得他身上压抑的东西减少了许多,那个早产儿也终于健康出院了,仿佛只剩下了一个缺口,Harry。我觉得从这里开始,Adam其实已经决定做出改变了,尽管他保住了这份工作,但是他还是想离开这家医院,换个环境,虽然可能变化不会很大,但至少是个新的开始?Harry问他工作怎么样,他终于坦白了, Work is shit. It's horrible. 他开始展露自己的内心,开始open up了,虽然也非常短暂,但是有一点很确定,他想挽回Harry,并且他愿意做出改变,他需要Harry的支持和爱。所以在那片冰冷的湖里,他说Why don't we give it a another go, a proper one? 但是Harry犹豫了,Harry的眼神开始躲避他,哪怕Adam说我可以不做个医生,他也还是没有肯定地回答,因为他知道It's not that simple. 而且他不愿意Adam因为他而放弃医生这个职业,因为他了解Adam,尽管工作那么糟糕,但是医生对于Adam还是有special meaning。我觉得Harry说的It's not that simple指的是我在开头说的那个问题,他们之间的问题从来不是或者说不只是工作的问题,而是在这样一份压力巨大的工作下,Adam选择的是shut off而不是向自己的伴侣诉说。所以结尾两人只是相拥,而没有相吻,而第二天Adam也还是照常上班。第一遍看完的时候,我的心真的碎了,我真的哭得好惨,我觉得他们俩还是be了,Harry在湖里那个逃避的眼神实在是太让人心痛了,而第二天Adam熟练地去上班也让我觉得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他们之间就真的断了,2年的关系就这样断了,我真的哭得好大声。但是当我一遍又一遍回看的时候(一遍又一遍落泪的时候),我觉得也未必,你们不觉得Adam第二天去上班的时候和之前不太一样吗,感觉他比以前要更精神了许多,眼睛都更亮了,所以接下来让我大胆猜测一番,他们在湖中拥抱之后,两个人又上岸,当晚,两个人靠在一起,Adam开始把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和Harry倾诉,从那个早产儿到投诉信到Shruti,毫无保留,Adam也向Harry保证自己以后不会那么shut off了,而Harry也意识到他的变化,于是俩人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夜晚。所以,第二天,Adam的心情才那么好,所以,我的cp HE了!!!(以上都是个人主观看法,毫无客观可言,希望能激起一些共鸣) This is going to hurt,hurt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生。不同的是患者可能一生hurt这一次或几次,医生却要一直忍受某种痛苦,困在医院走廊、消毒水味、鲜血、生命和死亡里。一开始看到shruti下班“sorry I really tried”那里还以为考试其实没通过(再次意识到自己的做题家思维,只能理解不通过考试的自杀,不能理解通过考试的自杀),后来发现shruti其实已经通 This is going to hurt,hurt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生。不同的是患者可能一生hurt这一次或几次,医生却要一直忍受某种痛苦,困在医院走廊、消毒水味、鲜血、生命和死亡里。一开始看到shruti下班“sorry I really tried”那里还以为考试其实没通过(再次意识到自己的做题家思维,只能理解不通过考试的自杀,不能理解通过考试的自杀),后来发现shruti其实已经通过考试了才恍然大悟。Be careful what u wish for,当你设定了你的true calling,当你用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规划为其准备,然后你发现你命定的道路上——实习生、实习医生、咨询医生,你、五年后的你、十五年后的你,都困在同样的痛苦里。当你发现你给自己订购了一个四十年期的地狱。什么还能留下你?而且最messed up的点在于,你痛苦的根源正是你慰藉的根源,你慰藉的根源也正是你痛苦的根源。Shruti在奶酪店被接生过的病人家属认出,却无法真心地take the credit for it,因为你一旦爱生命、爱帮助他人的感觉,不把婴儿当做a bunch of cells而是真正地爱TA们,你就要预见到下一次失手的时候自己将要承受的无尽的痛苦。所有的慰藉都是预付的货物,时间到了,又有血泪要偿。日日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妇产科是existential crisis的关键切入口,“生死疲劳”,在夜以继日的折磨里,人类依然本能地受苦、挣扎、分娩、延续。疼痛难免,活着的人继续啜饮生活的苦味然后生生不息,在习惯中前进,哭笑、流血、降生,等待死去。 Nobody But Me – The Human BeinzAdam Nobody But Me – The Human BeinzAdam walking through the hospital Kiss with a Fist – Florence + the MachineAdam receives a call on his beeper Wicky – HooverphonicAdam leaves the hospital The Tearjerker Returns – Chilly Gonzales & Jarvis CockerAdam performs the Caesarian The staxte We're In – The Chemical BrothersAdam goes to the strip club 好像很久都没像读这本书一样,很快地看完了书和剧版,还迫不及待(略加强迫症)地希望安利给所有人,甚至想去所有我知道的评分网站上给它打满分——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一部被改编的很好的电视剧。 作为曾在留学期间领教过NHS的人,我时不时地还是会回忆起在NHS所属医院做手术的日子。像梦一样,反复的希望与失望,每个对我笑脸相迎(以 好像很久都没像读这本书一样,很快地看完了书和剧版,还迫不及待(略加强迫症)地希望安利给所有人,甚至想去所有我知道的评分网站上给它打满分——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一部被改编的很好的电视剧。 作为曾在留学期间领教过NHS的人,我时不时地还是会回忆起在NHS所属医院做手术的日子。像梦一样,反复的希望与失望,每个对我笑脸相迎(以及在我还没从麻醉劲儿缓过神来的时候扶我去上厕所)的护士,甚至还有在手术等候室里遇到的一些与我同病相怜的人。重新想想,那段日子我不知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但没有去埋怨过医生的不好,或是深究全麻手术之后也不给我住院一晚的原因——只是中西方差异而已,在英国做完手术马上就能吃薯片呢——时至今日,我看完了这本书,并通过BBC暗绿色的镜头重走了一次医院的楼道,我再次审视英国医疗系统里我所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一切都变得揪心般难受。 我仿佛又坐回到人满为患的急诊区——不,是先回到前一天晚上出现症状后的惊慌失措。打了急救电话,被告知我最好等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急诊,因为半夜没有人会用那些精细的眼科仪器为我做检查——这和书里所说的现实完全如出一辙,尽管我的经历发生在这本书最初开始记录的10年后。我来到急诊区,艰难地理解着我这辈子完全没听说过的医学单词。因为病情可能过于严重且需要紧急做手术,所以我得以刚到没多久(应该在一小时以内)就见到了consultant。我记得他当时带着一个年轻人,不知道是学生还是像Adam Kay一样的junior doctor,总之站在一旁,没有椅子。那个房间为何会如此的昏暗呢,仿佛已经上过了一遍BBC的墨绿色滤镜——我的记忆确实如此。 手术过程不想再累述回忆。毕竟是眼科,不像书里描述的妇产科病房那般血腥,我只记得从未接受过全麻手术的自己的无畏;第二次术前和麻醉科医生讨论前一次手术记录里我背上的红色圆圈是否为过敏反应(拔火罐的印子,幸好英国医生也知道这个来自东方的神秘古法);那次手术好像正好是奥斯卡颁奖礼第二天,于是我睡过去之前医生还在跟我聊水形物语和爱乐之城的最佳影片颁奖乌龙事件……说到底,都是一个个很正常、很值得信赖的医生,我无从得知他们之前值了多久的班,但在我面前,他们是维持着一个很棒的状态。 后来在家休息了一年,重新回伦敦读书后,我说什么也要去私立做定期复查——我眼睛情况太差,NHS无止境的排队确实难以忍受,正好当时也认识了一个在私立做过手术的中国病友,认为那里的环境不错,医生也值得信任(似乎都是consultant级别)——每次复查完的账单残酷地为我验证了这一点。我认识了永远对我很友善的前台和护士,每次都能约上一样的时间(对于一个满课的新闻专业学生而言实在是很重要),还能有一位亚裔医生为我看诊(能用中文解释的一瞬间真的很感激,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眼前会看到些什么、怎么描述)。毕业前为了拍摄以视力障碍人士为主题的纪录片,麻烦了他们不少(没另外收我钱真是万幸)。当时我也感叹过,一直给我看诊的那位医生为了帮我,起了个大早,赶在上午出诊前接受我的采访。就为了那一点说来简单的“意义”,我们都能坚持多少呢?像Adam Kay所言,最终能撑下去的都是靠医生心里的那一点热情。 这次看完剧之后,我在网上搜了不少评价(好吧是上班摸鱼没事干)。一个论点是提到这都发生在Brexit、pandemic之前,十几年过去,大部分可能还是没有发生变化,机制上的问题仍然根深蒂固,值得所有人反思。另一个论点则是提到这类医疗剧的现实性,认为这部剧仍然只是一个mainstream medical drama,是在BBC播出,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批判现实?但医疗剧又是一个独特的题材,因为做的越真实,就会越无聊、越血腥,观众也就越发难以接受。于是拍电视剧的时候,很多件事都要交给同一个医生去做,对病人来说“死亡”似乎还变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医院里这可能最没有意义。 现在的我已经毕业开始工作,也陷入了对职业意义的虚无主义中。可能和医院类似,新闻行业是另一个永动机,因为24小时都有事情在发生,电视里24小时都需要有东西在播出。这个行业缺了谁都可以,总有其他人还在踩踏板,让一切继续转动。加班变成了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完全没有了自己生活的人成功当上了领导。但我常常会问身边的朋友,你们需要一整天都看到新闻吗?你们真的需要一整天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吗?吃瓜的时候有考虑过有多少人还在维护、更新消息吗? 本喵说,这部剧是献给NHS工作人员的一封情书。然后我就在某个网站的评论区看到有人说:这可能是NHS最近能收到的唯一一封情书了……无论是医疗,还是新闻行业,还是其他任何辛苦又缺少变革的行业,我都对在那里工作的人抱有最大的尊敬,并对背后的机制怀有最深的恨意。 (话是这么说,班还不是得上么,能咋地。) 这应该不算剧评,就是我自己没有逻辑的碎碎念,可能是因为刚看完趁热话比较多,字数超了,以下仅为自己存档用。 2022开年看完的第一部完整的剧。配乐,画面,剧情等方面在三星和四星间犹豫。剩下的完全由本威尔肖补齐。 三星与四星的犹豫是因为我也无法确定这样朦胧的一切尽在 这应该不算剧评,就是我自己没有逻辑的碎碎念,可能是因为刚看完趁热话比较多,字数超了,以下仅为自己存档用。 2022开年看完的第一部完整的剧。配乐,画面,剧情等方面在三星和四星间犹豫。剩下的完全由本威尔肖补齐。 三星与四星的犹豫是因为我也无法确定这样朦胧的一切尽在不言中,需要观众意会的,最后只在听众会中说出的几句话是否会有些不痛不痒。但是想想好像撕心裂肺的表达也不太合适。英国人嘛。 导演也很巧妙,很喜欢前几集中Adam下班后昏沉的色调以及他在晚色中的剪影。医院的一切血腥,人性的复杂,就连妇产科带来的新生的喜悦都在镜头下变得像伦敦的天气一样阴沉,当然也有可能是滤镜的缘故。 很喜欢其中的一些英式幽默。Adam在剧里表现得非常混蛋,但我又被本身上的那种脆弱感吸引。他受的罪越多,我就越兴奋(。 关于自杀,想起了罗英锡在自己的书里说离开大公司选择从新开始就是因为不愿看到在一个成熟的体系中不断压榨着新人付出成倍的精力而得到结果。虽然他们是搞内容的与医疗体系不太一样,并且还有全世界医学生一样苦逼的现实。 最后,很喜欢疼痛难免这个译名,再次感叹字幕组永远的神。仿佛与“偶尔治愈”做一个呼应。作者对于公共医疗体系中的一些观察在我看来如果用“绝对笑喷”作为这个作品的标题实在有些轻浮。以及把人家老公强行改成女朋友这种操作,缺了大德了。 本老师出演电视剧甚少,但每次出演都必定活灵活现,这次的《疼痛难免》(This is Going to Hurt)也同样深得我心。 披着喜剧的外衣对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进行冷嘲热讽,这是英式喜剧一贯的传统。这种幽默与国内喜剧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多乐于揭露其文化中的虚伪与不安,而后者往往热衷于表达小人物的小聪明所带来的优越感。这也就 本老师出演电视剧甚少,但每次出演都必定活灵活现,这次的《疼痛难免》(This is Going to Hurt)也同样深得我心。 披着喜剧的外衣对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进行冷嘲热讽,这是英式喜剧一贯的传统。这种幽默与国内喜剧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多乐于揭露其文化中的虚伪与不安,而后者往往热衷于表达小人物的小聪明所带来的优越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喜剧的名字以疼痛为主题——笑料的背后,疼痛在所难免。 本老师扮演的主角亚当是一名妇产科低年资医生(相当于国内的规培医生),虽谈不上医术高明,但他总是竭尽所能救助病人,有时由于时间紧迫甚至无视规定和上级的意见,不穿手术服进行手术、带病人走员工通道、让看起来并无大碍的病人留院观察等等这些都是家茶便饭,只因他关心病人的健康安危胜过一切。不过这样的善意并不总能带来好的结局,在公立医院里,严重短缺的医疗资源给医生造成了巨大压力,无休止的加班、微薄的薪水、奇葩的病人……在没有任何解压途径的情况下,毒舌成了每个医生的标配。我很能理解这种语言的刻薄,因为我见过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同事之间以咆哮作为沟通方式的情况——没有人能在如此不堪的环境之下保持得体的谈吐。冷嘲热讽的话语指向,可能并不是在对话场景中的人,而是造成这种场景的体制和压迫。当一个人毫无反抗之力的时候,毒舌是唯一的武器。 否则的话,只能被击垮,要么全身而退,要么更极端一点,诚如Shruti的死。她的死并非是编剧生硬的一时兴起,而更像是一面镜子、一种提醒。她的处境其实与男主Adam有着诸多相似,只不过她的出身更为底层,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厚望,她没有办法放弃(一个显然更为简单的选择)。Adam本来是她事业上的贵人,在没有任何人愿意教她的时候给了她帮助,给她兜底。然而后来的阴差阳错导致他们心生间隙,她不得不再次开始独自承受压力,直到当她被Adam怀疑是那个匿名投诉者的时候,她的内心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在那个时候,她没有愤怒、没有反唇相讥、甚至没有一丝难过,有的只是失望,还有失望带来的麻木。她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He didn’t mean it.”(他不是有意的。)她或许不是在为Adam辩解,而是在为自己辩解——“我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没用。”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是她去超市买奶酪,被售货员认出是帮他家接生的医生,于是售货员偷偷告诉她要用更便宜的价格卖给她却被经理发现,她没等这出闹剧结束就径直离开了。因为她无法拒绝这么卑微的善意,更无法直视这种善意的卑微。 在Shruti死后,精明如老狐狸的Consultant Doctor建议Adam把医疗事故甩锅给Shruti(尽管火上浇油过河拆桥的是他自己),Adam在听证会上犹豫再三没有照他说的做,但却讲了Shruti的故事向听证会说明他们初级医生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最终他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可是之后他却宁愿放弃这份工作来挽回前男友Harry,Harry拒绝了,告诉他“医生是你的天职。”他为了工作牺牲了一切,而当他宁可牺牲工作的时候,却得不到曾经深爱的人理解。 于是他回到了之前的工作之中,情急之下在停车场接生,然后收到违停的罚单。在人生道路上难免疼痛,但又能如何? 这条剧评算是自己的一个树洞吧。很烂的剧评,或者说是观后感。我本来不会表达,看完这剧更是有很多想讲的但是讲不出。很多很多很多剧透,几乎每集都有,还夹带了很多很多很多私货,介意勿看。 基本上从1月底定档就开始期待了,过年的前两天找了几个同好一起说好要给这部剧配字幕。我们几个都很喜欢原著,又很喜欢本老师,这部剧的预告又是喜剧。(当 这条剧评算是自己的一个树洞吧。很烂的剧评,或者说是观后感。我本来不会表达,看完这剧更是有很多想讲的但是讲不出。很多很多很多剧透,几乎每集都有,还夹带了很多很多很多私货,介意勿看。 基本上从1月底定档就开始期待了,过年的前两天找了几个同好一起说好要给这部剧配字幕。我们几个都很喜欢原著,又很喜欢本老师,这部剧的预告又是喜剧。(当然被骗了等我反应过来已经被淹没在眼泪里了) 9号(北京时间)早上一起来我就开始看第一集,开头还在笑,到Adam在厕所打电话给Harry那里我疯狂滴滴朋友说“靠这个男朋友光是说话我就已经爱上他了”“救命救命男朋友好可爱”诸如此类的blabla。开播前有张幕后照是他们两人在街上的场景,放大之后比较模糊,我当时还想“nah这个男朋友看上去不太可诶”,开播就被光速打脸。Rory老师演的Harry是我在本剧里最喜欢的角色之一,总共有两个,另一个是Adam。 值得一提 舒蒂的线基本上就是原著亚当进入医院准备考试的内容 包括接手的一些病例和一些对话 和剧里已经成为副主任医师的亚当双线并行 既免去流水账叙事又极大丰富了镜头调度 同时增加了一个情感和意义载体 这个原创角色真的很妙 最后舒蒂的结局也是包含了作者在原著里对考试、对NHS的思考和诘问 怎么说呢 电视剧和原著确实在基调上不太一样 原著里令人爆笑的段子是作者在生活中采撷出 值得一提 舒蒂的线基本上就是原著亚当进入医院准备考试的内容 包括接手的一些病例和一些对话 和剧里已经成为副主任医师的亚当双线并行 既免去流水账叙事又极大丰富了镜头调度 同时增加了一个情感和意义载体 这个原创角色真的很妙 最后舒蒂的结局也是包含了作者在原著里对考试、对NHS的思考和诘问 怎么说呢 电视剧和原著确实在基调上不太一样 原著里令人爆笑的段子是作者在生活中采撷出的亮点 而电视剧体裁则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亚当的daily life 且通过配乐镜头等手段 传情达意的效果更强 有时间再对比整理一下原著和剧的不同 以及舒蒂和原著前期的亚当的异同 又及我对结局的更多理解 (举个例子 书里亚当本来打算买斑马钥匙扣给朱利安 剧里改成了斑马气球) 最后 本老师 我太爱了 医生是为病人(或者应该说客户)救命的,如Adam最后所说“Day in day out, going the extra mile to keep the rest of us on the road.”,病人会出现各式紧急情况,医生则需随时待命,毕竟你失去的只是你的休息、对亲友的陪伴以及重压之下的心理健康,而病人可能会失去的可是她们的生命啊! 医生是为病人(或者应该说客户)救命的,如Adam最后所说“Day in day out, going the extra mile to keep the rest of us on the road.”,病人会出现各式紧急情况,医生则需随时待命,毕竟你失去的只是你的休息、对亲友的陪伴以及重压之下的心理健康,而病人可能会失去的可是她们的生命啊! NHS永远拥挤的床位,破烂的设备,嘈杂的走廊,没好气的上司,这部剧还挺克制,没有展现出更多不安分的病人,虽然这肯定也不在少数。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医生一个人头上,人得心理得多么强大才能survive这一切。 我一直都很尊敬学医的人。那些最勤奋,最聪明的头脑将大好青春投入到日复一日地苦读中,辛苦地通过医学考试,最后留给他们的未来却是仿佛看不见光的。当然,治病救人后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再次点起心中的火苗,但这本就是医生这份职业应有的,而不是应该用来抵消整个系统的乏力给人带来的无尽疲惫。 看过这部剧以后稍微在网上了解了一下NHS的运行情况,看完以后觉得实在是一团乱麻,那么多政客也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了,希望还能抢救一下。财政开支不足和过度私有化的问题在疫情下更加突出,离这部剧的背景年代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不知道像Adam和Shruti这样过着艰辛日子的医生是否越来越多,或者他们已经都选择离开了这个体系。 电视剧改编得还是比原作和现实光明了点,Adam最后又回到了医院,也许可能还有第二季?但现实中Adam离开了医院,变成了一名作家,但我觉得他所带来的改变未必比他作为一名医生所能带来的小。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学医真救不了中国人。Adam Kay弃医从文,是学医救得了病人但却救不了医生自己。 这算是我看过的第二部医疗剧,上一部还是《医龙》,主要是在看医生耍帅完成各种高难度操作,但这部却展现了更多那些医术精湛的医生的脆弱一面,我觉得也更接近真实。 你知道去私立医院值班一个晚上就有1000可以赚,在那生一次孩子要上万,够你度假20次,但买来的是芦笋烩饭和漂亮的枝形吊灯,而那可能是她们离开这个世界前见到的最后一样东西。 那个介绍职位的同学说已经转行了三个医生每个人都在拿六位数工资。 你不停地错过爱人,朋友,亲人的人生,而你自己除了工作以外很难有被称得上是生活的片段。 但你也知道那些母亲,那些孩子,那些奶奶们还需要你。你知道自己明明很擅长行医。 原著结尾他写道:“我希望各位读者能记住:下次政府再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开火时,请不要随便轻信政客们的谎言。想一想每位医疗工作者为这份工作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职业层面。请记住,他们从事的几乎是一份不可思议的工作,每个人都时刻用尽全力做到最好。你在医院里的经历可能是很痛苦的,但对于他们来说,痛苦只会是成倍的。” 电视剧里直到最后才让Adam西装革履地对着法庭讲出一番宣言,其余时间都没有类似的抒发,只是真实地描绘妇产科的日常。有惊险的手术,有同事关系,有医患关系,有上下级关系,有要面临的诉讼,有官员来访,还有家庭关系。七集的短短篇幅并没有过度偏重于哪个方面,而是面面俱到地还原了妇产科医生的生活。原著里的Adam分裂成了稍微junior的Shruti和senior的Adam,但我没想到这个更青涩的Adam会终结在这里,看得真的很难过。借着这个新人物还穿插进来一些对种族、移民和阶层的讨论,真的是很好的创新。 我也很难不想到陶勇医生,他因为病人的报复再也不能走上手术台,但和Adam一样,他现在以另一种角色让人们了解到医生这个光辉名号下的心酸,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来惭愧,我本来是有机会阅读原著的,但是我错过了……至于错过的原因,当然不能怪我。要怪就怪出版商。《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这个书名误导了我。 说来惭愧,我本来是有机会阅读原著的,但是我错过了……至于错过的原因,当然不能怪我。要怪就怪出版商。《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这个书名误导了我。 每次Adam和Harry同框的时候总是会有我大英伦摇滚响起hhh,虽然已经有人开贴但是我觉得老是回复人家很麻烦所以写一篇自己存着看。肉耳识曲,听的不多,欢迎补充 首先是第二集开头,Libertines的Music When the Lights Go Out,这里应该是原曲,前奏一响起我就燃起来了。 每次Adam和Harry同框的时候总是会有我大英伦摇滚响起hhh,虽然已经有人开贴但是我觉得老是回复人家很麻烦所以写一篇自己存着看。肉耳识曲,听的不多,欢迎补充 首先是第二集开头,Libertines的Music When the Lights Go Out,这里应该是原曲,前奏一响起我就燃起来了。 然后第三集有一首翻唱的Bowie的Let‘s Dance,非常平缓,soothing同时悲伤着。本来原曲感觉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怎么说,挺词不达意的,可以说是optimistic和energetic的?),但考虑到Adam在工作上真的难免受挫疼痛,我认为这里这样处理很合适。 第四集两人出舞池,响起Zombies的The Way I Feel Inside…感觉Adam就是这样吧,外冷内热,他对病人(或者是“客户”,哈哈)有真正的关心与热忱,对爱人Harry也很真诚。只是英国人嘛,总是有点绕着说,到了Adam这儿就变成了一些傲娇。但在晚餐时他不再继续以前死板的“Well work is fine…”,而是愿意向Harry分享工作上的事情… “I would want to say the things I want to say tonight…”这首的歌词真的很适合与人距离感极强的Adam啊 两人共舞,是否就是呼应了前面的Music…和Let's Dance呢,哈哈哈 看完第三集了。实在太喜欢这个剧了。 说起来很汗,对这个小说的兴趣有了很多很多年前了。忘了是5年还是几年前想看小说,然后就去看亚马逊排行榜,看到了这个小说,喜剧,医疗,就很喜欢。下载了下来,却没有坚持到第二章节。实在不喜欢这种日记体的形式。 去年有个朋友又给我推荐了中文版,我还是没看两页 看完第三集了。实在太喜欢这个剧了。 说起来很汗,对这个小说的兴趣有了很多很多年前了。忘了是5年还是几年前想看小说,然后就去看亚马逊排行榜,看到了这个小说,喜剧,医疗,就很喜欢。下载了下来,却没有坚持到第二章节。实在不喜欢这种日记体的形式。 去年有个朋友又给我推荐了中文版,我还是没看两页。在查找电子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剧要拍电视剧的新闻。我挺喜欢的Ben主演。上次对他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very british scandal里面那个妖娆的马夫。当然,还有007里面的技术支持。 看书的时候没看两页,自然完全不知道男主竟然是gay。还有点惊讶为啥找本这样一个温柔的,小零气质满满的演员来演。 看了一半剧才想起来问一个英国的本地人,他说,是啊,小说男主自己就是gay!难怪有这么细腻的笔触。 看的很惊心动魄,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医生,没人教没人管,一个人就管起了整个妇产病房。说不害怕是假的。 剧中除了表达一个年轻住院医的工作,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2008年的伦敦,工作场合的lgbt还是不太敢勇敢做自己,勇敢出柜。 我当时还在英国上学,感觉跟现在变化也不大。 现在也还是没有跟单位同事出柜,只是在买房等没办法必须要揭示自己跟partner关系的时候才会跟中介提起,纠正一下他们口中的wife。“oh, it's a he.” 对方往往会忙不迭的道歉,"oh, so sorry, my mistake." 哈哈哈。 算是没有看过原著。剧情的发展太惊心动魄了。 25周早产,正义的黑人护士,最最无法接受的就是Shruti Akarya 的离去。她明明通过了考试啊。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她却选择了放弃。跟Harry的分分合合。 Harry真是个好可爱的傻白甜啊。这么帅的graphic design,天天泡吧跳舞,我要是Adam我也懒得跟他说我工作当中的压力。他哪儿能理解啊。可更多的时候,生活中的伴侣不就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的存在嘛?动不动不重要,只要人在就好。 有幸认识一个在东伦敦某医院工作的ITU的gay医生,他给我讲过他的生活。covid两年来很多医生都离职了。他还有个同事也选择了自杀,因为实在没有办法面对那么频繁的死亡。 最真实的就是私人医院的那段。好一点的英国公司都会给私人医疗保险的福利。可以让员工免费去看私人医生。但是大部分情况都是nhs要想看上病实在是太久了。(最新的英国政府的新闻是说试图努力把怀疑得了癌症的患者的首诊时间由两个月提速到最晚4周!两个月!怀疑你可能得了癌症,然后需要等两个月!)通过私人医疗保险可以让你很快看上经验丰富的consultant (应该类似于国内的主任医师),给你安排需要的检查。真正的大病,包括绝大多数的手术,都是要回去nhs做的。 nhs也鼓励有几年经验,升到consultant的医生去private兼职,因为工资的差别不是一半的高。 大部分英国医生都是大概在nhs干到40岁以上就会开始去private兼职,因为nhs给非常非常好的养老金,他们很多人在50岁左右就会选择从nhs全职工作退休。一周给private干2-3天,其他时间在nhs做合同工consultant。薪水非常非常非常高,同时在拿很好的退休金。 所以像Adam上司那么老奸巨猾的家伙开的起Aston Martin DB9 (谢谢halfeks, Bravo_GT 更正,我没看仔细以为是宾利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Episode 1
Episod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