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曾生几个项目同时进入关键阶段,他每天睡眠时间压缩再被压缩,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就4小时左右。
他发了条朋友圈说这两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12小时。被在一线城市的朋友嘲笑生活得太安逸过得太舒服了,朋友说他在一线城市的,每天睡眠时间都不超过6小时。
相比于在大城市里的朋友们来说,我们生活在小城市里人,的的确确很安逸。
家和公司不过是十多分钟的电
前段时间,曾生几个项目同时进入关键阶段,他每天睡眠时间压缩再被压缩,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就4小时左右。
他发了条朋友圈说这两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12小时。被在一线城市的朋友嘲笑生活得太安逸过得太舒服了,朋友说他在一线城市的,每天睡眠时间都不超过6小时。
相比于在大城市里的朋友们来说,我们生活在小城市里人,的的确确很安逸。
家和公司不过是十多分钟的电动车车程;项目不扎堆时,能陪孩子散步嬉闹;能去最近的菜市场,买新鲜的蔬果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而中年人的忧虑和焦躁也不曾放过我们,它们时而来侵袭,我们还是会陷入到周期性的自我厌恶当中,还是偶尔会对现实对自己不满。
只是如今我们能很快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做项目赚取生活必需品和调味品。
就像《hello,北京》里描述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压力,我觉得我们还是中间的,没有那么有钱,也没那么潦倒;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也没有那么闲,我觉得平衡得刚刚好。
《hello,北京》这部记录片是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洋漂们在北京的故事。江海森和老锣是五个主角里的其中两个。
江海森有过一段非常寒酸的生活,他在困难时期愿意努力、直迎挑战,才成为如今有着四家创意店铺的老板,生意高峰时期年收入百万美元。而他却并未乘胜追击扩大规模,趁机赚取更多的钱。他一直是根据家庭所需来衡量自己的生意做得多大。他说:“如果我有1000家店,我还怎么enjoy your life 呢?
他的工作理念,生活态度也感染到员工。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员工才会在公司聚餐时坦然的说出“没那么有钱,也没那么潦倒;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也没有那么闲。”
九十年代初来到北京的老锣说自己运气很好,赶上了中国音乐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遇上了很多有趣的人,他们很多人成了他的团队成员,而龚琳娜则成为他的灵魂和生活伴侣、两个儿子的母亲。
龚琳娜形容和老锣的婚姻时说:如果没有艺术,我俩不可能在一起,但如果光有艺术,天天谈理想,谈精神上的,没有生活,我们就不接地气。
梦想也好,艺术也罢,最终都还是要落地到日常的烟火气息当中。
做了几十年的音乐,他说城市氛围很重要,暂时离开北京到大理进行创作,只有在团队排练时再飞回北京。
一直以来都靠自己的努力,所以老锣觉着自己现在还可以。不是很有钱,但经济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压力,如果有一笔很大的经济支持,那就写大作品;没有什么经济方面的支持,那就写小作品,小作品也好听。
江海森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小生意,维持家庭所需,享受生活。老锣明确自己的音乐定位,有大机会就将更大的作品搬上舞台,只有小机会时也就抓住小机会创作一些小作品,总之都会创作出好听的作品。
生意能做大却拒绝发展扩张,明明可以参加更多的商演赚更多的钱,却跑去大理搞没钱的创作。根据一般的理解和偏见来说,江海森和老锣简直没有斗志、不够拼搏,就是生活的太安逸了。
很多人对“安逸”有着很大的误解。
总认为不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把能做大的生意做大,不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不加班不熬夜不通宵不透支身体,有时间陪家人晚餐郊游就是太安逸。
总认为安逸就是生活在小城市里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上班打卡和同事聊天,下班后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打游戏,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混日子。
其实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也特别多,早就停止了对专业的追求,毫无效率毫无目的的盲目加班熬夜;也早就不知道到梦想为何物,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走在哪条道路上;追求不到主流意识里的成功,也无法接纳自己没那么有力的现实。
而小城市里也不乏成绩优异,保持学习前进的步伐,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人。
赣州是一座交通发达、环境优美、文化底蕴还OK的老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你骑半个小时的电动车就能从城区西边穿越到城区东边,也能随时起飞到全国发达城市去学习去看风景。
我的普拉提老师珊珊是95后的姑娘,学习瑜伽学习普拉提,当过瑜伽教练,现在是普拉提私教。不管工作前自己的状态如何,一进入工作就状态就是百分百的投入。每天总结遇到了什么体质体态的会员,这些问题需要怎么改善;课程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有什么新发现。
每年去世界各地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能,再将这些技能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开发新课程。还自学一些周边专业,像营养学、解剖学。
拥有并不拥挤的空间,有一群可爱的朋友,有热爱的工作,有时间去旅行,有机会去进修。钱,自己能赚;车,自己会开;想吃什么,就自己开车去买。这是非常棒的状态。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裂变式的爆发,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工作是拼命的工作,玩的时候拼命的玩”的紧张感,好似不用尽全部力气去拼命,不是被时代淘汰就是会生活潦倒不堪。
我们被迫在工作机会和日常生活中不停地二选一,我们也抗拒将两者进行一定的平衡。
这种紧张感带来的是不断地攀比心和焦虑感,我们似乎是在不停地追逐不停地追赶,不好意思放松一下来舒活舒活筋骨,更不敢暂停下来调整下脚步,听一听泉水叮咚,看一看花谢花飞。
到处都在讲要成功,可究竟怎样才是算是成功?一个时代能有几个任正非,几个袁隆平、几个李安?
到处都在讲要拼搏要有理想要创作价值,年轻人就应该要996。可我们拼搏是为了什么,我们的理想是不是实现自我价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到处都在鼓吹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说安逸会使人颓废,会慢慢地磨灭掉人的激情,将人退化成废柴;安逸会让二十岁的人死于现在,在五十年后再下土埋葬。
杀死二十岁少年的不是安逸,而是浑浑噩噩,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毫无目;是自我放弃,不再寻思如何提升技能;是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和发现美的能力。
其实安逸在一定程度一定意义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美好,是生活在相对较好的环境里,有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里能够调整自己的步伐,创造出自己的小确幸,继续追求着自己的一些小梦想,实现一个个小目标。
就像顾硬硬说的,一个搞作曲的写出好听的作品,一个公司上班的完成小业绩,这本身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部分。
安逸是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选择从容的生活,有点空闲听从自己的心跳声,能听到雪落下的声音,看到四季流转的脚步,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温度。
就像江海森,在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一边enjoy your life;就像老锣,一边欣赏着北京的大电影,一边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有些人喜欢紧锣密鼓的快节奏生活,在这股节奏里找到了快乐和自我满足;有人喜欢放慢脚步,边走边看风景。至于说谁更优秀,谁更幸福,谁知道呢?生活本就是感受,是种体验。
也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四海为家,那是多么的酷。如今只想一套房子(无需面朝大海),四季安居,可以劈柴喂马,和陌生人微笑say hi ;也可以攻下一个又一个项目,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作品。想要的是清晨的豆浆和油条,午后的咖啡和提拉米苏,夜里的星空和萤火虫。
梦想还是有的,而且我也在继续追求它。眼前的苟且总还是会有一些,但诗也并一定就在远方,只要踮起脚尖,伸伸手也能够得着。
做一份自己喜欢也擅长,还能实现一点自我的工作。有条件时,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没条件时,就把每一个商务项目都做成自己也满意的案例。
在安逸中充实地工作,快乐的生活,也并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写写东西,喝喝酒,看看风景,听听故事,就这么过完一生也挺好。
纪录片也不能是完全真实,但至少是反映了真实。
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未来道路。
我很喜欢的就是老锣说传统文化,固执地守着旧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像博物馆。是了。太贴切了。和生活没有联系的东西就该消亡,新的文化在不断地产生,而取舍只是生活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的人所做的事情,无从对过去置喙,没有理由过分畅想未来。
从那个巴基斯坦的女孩子表达出来的东西,其中有很
纪录片也不能是完全真实,但至少是反映了真实。
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未来道路。
我很喜欢的就是老锣说传统文化,固执地守着旧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像博物馆。是了。太贴切了。和生活没有联系的东西就该消亡,新的文化在不断地产生,而取舍只是生活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的人所做的事情,无从对过去置喙,没有理由过分畅想未来。
从那个巴基斯坦的女孩子表达出来的东西,其中有很深刻的身份认同问题。女孩子的父亲快被同化了,而女孩子始终觉得自己是巴基斯坦人,学习的是中文系的金融,这就很有意思了。
看完影片以后,觉得这是一部非常自然和真诚的作品,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感觉是在和几个不同的外国朋友聊天,最大亮点应该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流动,思想的共鸣,这种流动和共鸣没有刻意渲染,娓娓道来,但是非常有生命力!
北京有文化思哲,也有潮流态度,有传统精髓,也有超然现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态去体会,去定义!
给我感触最深的镜头,是片中的人物韩杰骑着摩托穿行在北京街头的那段影
看完影片以后,觉得这是一部非常自然和真诚的作品,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感觉是在和几个不同的外国朋友聊天,最大亮点应该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流动,思想的共鸣,这种流动和共鸣没有刻意渲染,娓娓道来,但是非常有生命力!
北京有文化思哲,也有潮流态度,有传统精髓,也有超然现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态去体会,去定义!
给我感触最深的镜头,是片中的人物韩杰骑着摩托穿行在北京街头的那段影像,我能够感觉到那些从他身边略过的风,是他曾经经历的失败,是他身在异乡不为人知的孤独,是那些无数劝他放弃的声音,但是他的目标在远方,他的热爱一直在燃烧,给他能量,也给他希冀,他决定去做的是正视自己的内心,奔向自己目标,一直往前!
每个份真诚热爱都最生动,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都是最闪耀得!
对于北京来说这些外国朋友是异乡人,对于生命来说每个人都是旅行者!
感谢你们来到中国,也致敬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
看多了商业片的大场面,绚丽的荧幕效果之后,人们似乎大都难以接受纪录片这种写实的表现形式。
我觉得应该以一种平和态度和审视的眼光来看《Hello,北京》。这部电影取材来自于生活,而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的。“漂”在北京不易,充满了压力和艰辛,这部电影没有把这些压力和艰辛放大。没有刻意地去搜寻一些励志的情节,刻意地去感动人。也没有刻意地凸显哲理,刻意地营造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切的
看多了商业片的大场面,绚丽的荧幕效果之后,人们似乎大都难以接受纪录片这种写实的表现形式。
我觉得应该以一种平和态度和审视的眼光来看《Hello,北京》。这部电影取材来自于生活,而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的。“漂”在北京不易,充满了压力和艰辛,这部电影没有把这些压力和艰辛放大。没有刻意地去搜寻一些励志的情节,刻意地去感动人。也没有刻意地凸显哲理,刻意地营造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切的一切看似平平淡淡,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影片没有告诉你,应该以哪种态度去“漂”。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漂”的方式。有的人甚至选择了离开这座城市,但是这座城市仍旧以她的方式存在着。芸芸众生中的你和我,改变不了一座城市,只能在一座城市中独自经历着,或起或落,或悲或喜。
如果你也喜欢的是质朴、真实、纯粹,那么这部影片是值得一看的。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漂”着,这部影片应该也会激起你些许共鸣。
北京,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城市。有人爱它,有人恨它。
有人来了又走,有人来来回回。
对于“北漂”来说,“又爱又恨”这个词或许最贴切。
北京,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城市。有人爱它,有人恨它。
有人来了又走,有人来来回回。
对于“北漂”来说,“又爱又恨”这个词或许最贴切。
值得一看,第一次随着电影镜头关注洋北漂,穿行于北京街巷的外国人,看似平淡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寻常里有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理想,他们有自己的中国梦、北京梦。他们为何而来,发生了什么故事,未来去向何方?这是个体的生命选择,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状态以及喜怒哀乐,折射着一个群体的影像,在光影中漂泊着北京梦,透视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值得一看,第一次随着电影镜头关注洋北漂,穿行于北京街巷的外国人,看似平淡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寻常里有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理想,他们有自己的中国梦、北京梦。他们为何而来,发生了什么故事,未来去向何方?这是个体的生命选择,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状态以及喜怒哀乐,折射着一个群体的影像,在光影中漂泊着北京梦,透视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看了《hello 北京》这部电影,心里感触良多。这部电影总体起伏不大,说的是北漂的生活。我想每个人从家里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心里总是有什么一直坚持的东西,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梦想。只有出来之后才明白,生活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时候离开了父母,心里就没有了归属感,这也许也算是一种成长。我挺喜欢电影里罗杰,他因为心中的功夫梦来到北京,在梦想与现实中找到了平衡。国际人何瑞玛也让我印
看了《hello 北京》这部电影,心里感触良多。这部电影总体起伏不大,说的是北漂的生活。我想每个人从家里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心里总是有什么一直坚持的东西,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梦想。只有出来之后才明白,生活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时候离开了父母,心里就没有了归属感,这也许也算是一种成长。我挺喜欢电影里罗杰,他因为心中的功夫梦来到北京,在梦想与现实中找到了平衡。国际人何瑞玛也让我印象深刻,不会否认自己的过去,做自己,并用国际化的眼光去生活去学习。北漂确实不容易,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累死累活,究竟为了什么?老锣来这里有他的音乐梦和他爱的人,江森海有他热爱的胡同和他的事业,而哈西博被派到北京工作,有稳定的生活。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好像不来北京又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虽然拍的是平淡的生活,但就是因为这样才显得真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狗血剧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电影整体节奏和风格都比较慢,将五个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娓娓道来。不同于剧情片的强情节和戏剧冲突,电影呈现出来了一种难得的生活的真实感,和每一个漂泊的人一样,他们也会为平衡家庭和爱好作出取舍;也会独自隐忍生活的不顺,隔着屏幕向家人报好;也会在工作的间隙邀约朋友聚会做饭。生活不就是这样,在平淡中努力,在逆境中挣扎,然后继续前进。
电影整体节奏和风格都比较慢,将五个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娓娓道来。不同于剧情片的强情节和戏剧冲突,电影呈现出来了一种难得的生活的真实感,和每一个漂泊的人一样,他们也会为平衡家庭和爱好作出取舍;也会独自隐忍生活的不顺,隔着屏幕向家人报好;也会在工作的间隙邀约朋友聚会做饭。生活不就是这样,在平淡中努力,在逆境中挣扎,然后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