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03703
  • 王小刀
    2022/10/2 14:36:28
    毫无必要的3D
    《我是霸王龙》本质上是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的3D观感其实并不好,首先是没有真正多少有价值和画面感强的3D效果,其次是戴眼镜对孩子们来说时间长了也不舒服。不如老老实实地把故事讲好,并且把画面做好。 迪斯尼有一部《恐龙》,不能说是完全吊打。但是可以对照比较一下。 ...  (展开)
    《我是霸王龙》本质上是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的3D观感其实并不好,首先是没有真正多少有价值和画面感强的3D效果,其次是戴眼镜对孩子们来说时间长了也不舒服。不如老老实实地把故事讲好,并且把画面做好。 迪斯尼有一部《恐龙》,不能说是完全吊打。但是可以对照比较一下。 ...  (展开)
    【详细】
    14681217
  • 天蚕可乐饼
    2018/7/13 17:57:06
    游戏党的碎碎念

    我是游戏粉外加明星粉,个人觉得古剑奇谭二的改编无论是从剧情还是场景制作和道具都算比较良心了,就是原创人物某公主的个别情节的确有点膈应人,不过她的存在是为了推动剧情,倒也可以理解。改编后的剧情其实比游戏剧情丰满,所谓改编,本来就会有所改动,主要是主线未改,没有太过分其实都能接受。

    再说说演员,我觉得乐无异的表现还不错,本性还是蛮贴近乐乐的性格的,有一点ooc那也是编剧剧情改动的原因

    我是游戏粉外加明星粉,个人觉得古剑奇谭二的改编无论是从剧情还是场景制作和道具都算比较良心了,就是原创人物某公主的个别情节的确有点膈应人,不过她的存在是为了推动剧情,倒也可以理解。改编后的剧情其实比游戏剧情丰满,所谓改编,本来就会有所改动,主要是主线未改,没有太过分其实都能接受。

    再说说演员,我觉得乐无异的表现还不错,本性还是蛮贴近乐乐的性格的,有一点ooc那也是编剧剧情改动的原因,此前不太看好闻人羽,但是最终效果出来感觉也很棒!其余的老戏骨更加是不用说了,总体来说剧情紧凑,还原度高,尊重原著,不过也还是有一部分槽点,本来想给四分的,剩下的一分是因为那些无脑尬黑给的!

    连个正经的理由都说不上来就直接给一星,讲真挺像是水军的…

    最后为低调的古剑奇谭二打call!加油呀!

    【详细】
    9512362
  • holyholly
    2022/10/27 13:14:39
    从心理学角度看《婚情咨商》|婚姻一定要完美吗?

    《婚情咨商》一部讲婚姻咨询的电视剧,咨询师却全程没有出场。

    它的场景巧妙的设置在咨询室对面的小酒馆里。夫妻俩每次都会在咨询前10分钟到小酒馆里,点一杯Pride啤酒和一杯白葡萄酒。

    每集10分钟,没有一句废话,充满了英国的黑色幽默和对婚姻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

    《婚情咨商》一部讲婚姻咨询的电视剧,咨询师却全程没有出场。

    它的场景巧妙的设置在咨询室对面的小酒馆里。夫妻俩每次都会在咨询前10分钟到小酒馆里,点一杯Pride啤酒和一杯白葡萄酒。

    每集10分钟,没有一句废话,充满了英国的黑色幽默和对婚姻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

    14741370
  • 六盏
    2022/11/21 1:37:52
    无罪谋杀 即时感受
    在飞机上看到一半:男主可能在查案上和事业上是个非常靠谱的人,但情感上靠不住。等我看完:这部根本不是想讨论感情喂!1,老律师明显体现了幽默,人格魅力和游刃有余带来的体感上的更容易博得好感,是把精通人性的,善于利用人性的律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2.男主是为了真相而...  (展开)
    在飞机上看到一半:男主可能在查案上和事业上是个非常靠谱的人,但情感上靠不住。等我看完:这部根本不是想讨论感情喂!1,老律师明显体现了幽默,人格魅力和游刃有余带来的体感上的更容易博得好感,是把精通人性的,善于利用人性的律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2.男主是为了真相而...  (展开)
    【详细】
    14773216
  • 人生忽忽
    2020/10/3 20:40:13
    有几个注意要点

    12891173
  • 晴朗
    2013/8/16 21:00:51
    一部有东西的古装剧
      徐怀钰和郭晋安那部美人鱼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所以试着看看这部《追鱼传奇》,开始的风景真的吸引我了,后来觉得台词没我想的那么雷,赵丽颖的演技真是没话说,也越看越喜欢张珍,他的眼睛真是太好看了。严夫子给张文祥的那首诗,梵志写的。我特地上网查了,确有此诗。而且此诗的寓意也很好,张珍笃定不娶金牡丹就跟这首诗有关。而他不娶牡丹那一段的剧情,出乎我的意料,台词剧情都出乎我的预料,这
      徐怀钰和郭晋安那部美人鱼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所以试着看看这部《追鱼传奇》,开始的风景真的吸引我了,后来觉得台词没我想的那么雷,赵丽颖的演技真是没话说,也越看越喜欢张珍,他的眼睛真是太好看了。严夫子给张文祥的那首诗,梵志写的。我特地上网查了,确有此诗。而且此诗的寓意也很好,张珍笃定不娶金牡丹就跟这首诗有关。而他不娶牡丹那一段的剧情,出乎我的意料,台词剧情都出乎我的预料,这绝对不是雷剧达得到的。张珍握着那条腰带哭泣,真的很感动,关智斌演得很好。最后张珍要被抓走的时候,竟要红菱再对他笑一次,我第一次觉得古装剧的情节安排的这么巧妙,再也不是以前的套路了。当然,这部剧里有一些比较扯得剧情,但我实在认为这部剧较之前的古装剧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我在这部剧里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哦,对了,剧里包大人劝张珍时说:爱是凡事相信,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说的多好 ,我觉得我真的学到了。所以,我喜欢这部剧,推荐这部剧,还有,因为这部剧,好喜欢关智斌,好吧,我是花痴。
    【详细】
    6221446
  • 漠西
    2021/2/6 0:05:58
    牛逼片,应该叫全爽死了
    没想到啊,波兰能拍出来这么牛逼的b级片,片名应该叫全部爽死,整部充斥着暴力色情宗教及各类科学理论。所有人刻画的都很成功,因果报应来的都特别快,最花的海王一个炮没打,最忠诚的基督徒接连睡了里面所有女神,老实巴交没人喜欢,一变暴力男立马就得女孩心,年龄不是问题,...  (展开)
    没想到啊,波兰能拍出来这么牛逼的b级片,片名应该叫全部爽死,整部充斥着暴力色情宗教及各类科学理论。所有人刻画的都很成功,因果报应来的都特别快,最花的海王一个炮没打,最忠诚的基督徒接连睡了里面所有女神,老实巴交没人喜欢,一变暴力男立马就得女孩心,年龄不是问题,...  (展开)
    【详细】
    13193215
  • 影探
    2019/1/10 16:14:01
    披着恐怖外衣的人性寓言:欲望有多大,哈斯塔就有多危险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详细】
    988697
  • 冷面
    2016/8/13 22:03:23
    当然是故事片,不是纪录片!!
    昨晚跑去看了《我们诞生在中国》,记录一下观后感。影片主要讲述了三组动物家庭和大自然相处的故事。

    熊猫组
    主要是大熊猫丫丫、美美母女的卖萌日常和相聚别离的笑和泪。是本片最萌最柔软的片段。
    期间一直纳闷,熊猫宝宝她爹为什么一直没出现。反倒是挂在树上的那只小熊猫(树熊猫?)一直出现,盯着她们母女俩。不禁脑补了各种隔壁老王的狗血剧情。


    金丝猴组
    某猴群
    昨晚跑去看了《我们诞生在中国》,记录一下观后感。影片主要讲述了三组动物家庭和大自然相处的故事。

    熊猫组
    主要是大熊猫丫丫、美美母女的卖萌日常和相聚别离的笑和泪。是本片最萌最柔软的片段。
    期间一直纳闷,熊猫宝宝她爹为什么一直没出现。反倒是挂在树上的那只小熊猫(树熊猫?)一直出现,盯着她们母女俩。不禁脑补了各种隔壁老王的狗血剧情。


    金丝猴组
    某猴群大家庭因为“二胎”出生,长子淘淘离家出走,与流浪猴们整天放荡开趴体,还跟老爸的宿敌“”混在了一起。
    终于,老爸和宿敌进行了一次battle,然后在冬季来临后举家迁徙。然后淘淘浪子回头,但不被父亲接受,直到有一天从苍鹰手里救回妹妹才被父亲原谅,回归大家庭。
    我觉得这是本片情节最丰富的一组。


    雪豹组
    雪豹达娃育有两只幼子,因地盘纷争被另一个雪豹家庭驱逐出领地,流落在外,最终冬季来临,达娃为食物以身犯险攻击牦牛,反被牦牛顶成重伤,不治而亡。
    (现实中达娃还活着,肯定的嘛,毕竟是拍戏而已)


    龙套组
    -藏羚羊
    大致讲的就是,每逢特定时节,羚羊们可能为了让孩子获得卓乃湖户口,远赴卓乃湖落地产子。最奇怪最没头没尾的一组,估计是拍到的素材不多不少,故事性不够,弃之又可惜。最终沦为龙套组。
    -小熊猫
    总是在树上盯着熊猫母女,疑似隔壁老王。
    -丹顶鹤
    象征性的出现,寓意生命轮回。


    故事简短,情节克制,一共才75分钟。当然,估计这也与拍摄难度有关,不得不克制。豆瓣上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事先写好了故事大纲,然后再去获取摄影素材,最后通过后期剪辑把零碎的片段串成一个完整的影片。

    我不是很了解电影制作的流程,但我大概知道,不管是先有大纲,摄影师们按图索骥去搜寻素材。还是先拍了大量的素材,才通过观看素材整理出故事线索,最后串成影片。又或者,先有大纲,再边拍边串,随时调整。总之,我能想象到整个过程的艰辛,和有趣。这两点都可以从影片结束时的花絮看出来。

    至于有人指责这是一部伪纪录片,说这是用人类视角在包装大自然。我倒不以为然,我认为正是这“伪”纪录片的形式带来了这深切的代入感,这就是一部用伪记录的形式来贩卖大自然故事的影片,故事片。所以犯不着跟BBC的纪录片比。这又让我想起了之前史航在《奇葩说》里曝出历史上纪晓岚其实是个性欲旺盛,孤阳独亢的大白胖子,根本不是电视剧里面那个才华横溢,为百姓得罪皇上的清官。我丝毫不怀疑这部片子的“伪记录”行为,我甚至能猜想制作团队为了拍摄出特有的情节,连我们前后看到的主演猴子、雪豹都不是同一只。但这就好比是人去演戏,有时候需要替身一样正常。只不过动物们没法沟通罢了。


    迅哥的配音水平我不怀疑,旁白总体来说还算有趣,但某些句子那隐隐的翻译腔听着有些别扭,还有某些网络用语强塞在里面也是怪怪的。据说是陆川自己写的,不知道包不包括翻译腔和网络用语。


    但总的来讲,这部既有温馨,又有幽默,又有小紧张的短电影,还挺对我味的。
    【详细】
    80421317
  • elisan
    2022/6/1 17:15:14
    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群小屁孩大胆闯入名流的豪宅,不光是偷东西,还到处炫耀,把自己的脸书经营得像个名媛网红。引得同龄人的羡慕那是不用说了。于是他们一偷再偷,似乎名流的家就是他们的家,名流的物件就是他们的玩物。梦幻得就像一场真人秀,名流们离开一周,邀请七八个小女孩来她的家里住,不仅不犯法,还能享受真正的奢华生活。

    如果这一切都是自

    一群小屁孩大胆闯入名流的豪宅,不光是偷东西,还到处炫耀,把自己的脸书经营得像个名媛网红。引得同龄人的羡慕那是不用说了。于是他们一偷再偷,似乎名流的家就是他们的家,名流的物件就是他们的玩物。梦幻得就像一场真人秀,名流们离开一周,邀请七八个小女孩来她的家里住,不仅不犯法,还能享受真正的奢华生活。

    如果这一切都是自编自导,大家肯定不相信,哪有这么胆大妄为的青少年呢,他们不好好学习,连最基本的法律意识都没有,而且名流的家怎么说进去就能进去呢?然而这是从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的,其中Paris Hilton的家被窃数次,而在电影中,Paris竟然愿意借出自己的房子给导演拍。这已经不是一座房子,从外观看是一座宫殿,里面奢华和自恋到极致,比如楼梯的墙上挂满了Paris的杂志海报封面,还用金相框框起来,扁平的照片配上修过的脸蛋,不禁让人想起Francesco Vezzoli给名人们创作的作品,无不突出这些人的时尚,身材,姣好的脸蛋,而我们永远不能看到的是褪去这些光鲜外表的那个赤裸裸的人的样子。看完这部电影后或许就不觉得奇怪了,年轻人无脑地崇拜他们,崇拜的不是这个人多有才华,多优秀,而是他们轻而易举就能享受的奢华。这种生活方式吊足了年轻人的胃口,尽管自己的生活并不差,都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但在同学中没什么存在感。和上帝之手è stata la mano di Dio 中的年轻小伙Fabietto一样,都有过彷徨,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理想是什么。新闻媒体引导的价值观无形中也影响了这一代人,所以他们对某条裙子的品牌,什么明星在什么场合穿过了如指掌。或许这是他们的理想,活得光鲜亮丽,优越得让同龄人无路可走。这群少女们已经完成了她们的梦想,既享受了奢华生活,又成了同龄人追捧的“名流们”。

    【详细】
    14432790
  • 宛如
    2020/4/24 12:19:40
    这剧情很烧脑吗?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

    我觉得这部剧没哪里烧脑的地方,我粗略看了一遍台词人物名字是记不住的,但故事情节很简单啊。

    开局那个嫂子讲的很清楚那啥小姑子因为特殊原因必须低调,否则后果很严重(我只讲我理解的大概意思)。

    第一次打斗完毕有个老头就是镇魔司领导直接批评了那个暗司那帮人,还说哥哥嫂子小姑子就是他安排的咋咋咋的。这就是同单位不同职能部门嘛!有啥理解不了的?

    再后来就是去一个仙门,

    我觉得这部剧没哪里烧脑的地方,我粗略看了一遍台词人物名字是记不住的,但故事情节很简单啊。

    开局那个嫂子讲的很清楚那啥小姑子因为特殊原因必须低调,否则后果很严重(我只讲我理解的大概意思)。

    第一次打斗完毕有个老头就是镇魔司领导直接批评了那个暗司那帮人,还说哥哥嫂子小姑子就是他安排的咋咋咋的。这就是同单位不同职能部门嘛!有啥理解不了的?

    再后来就是去一个仙门,这时候不就是公派学习嘛!多好理解的。

    这时候就有了三拨人,镇魔司两波,仙门有一波。

    然后就是仙门那个boss需要小姑子,怀疑领导的那一波跟他们交易小姑子,但中间想反悔,因为绑匪爱上了受害人。哥哥赶来同妹夫联手救妹妹,嫂子救同事,仙门弟子发现师父是大boos决定跟镇魔司联手打怪升级。最后妹夫死了妹妹那个需要cd一小时(半柱香)的大招终于发出。boos被打爆了不知道掉宝没有,旁边还有个小boss没打估计下一部了。结局降魔司两个职能部门冰释前嫌决定以后组团打怪。

    就这很多人看不懂?

    【详细】
    12536462
  • 李征
    2019/11/30 21:01:09
    澳门人家,种花缩影

    我注意到,《澳门人家》的英文译名是"one dream one home ",很棒的点名了主旨~看完第一集,回想起预告片里最后的旁白:"十年沧海桑田,依托祖国,澳门迎来大好前程。"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人还是要有信念在心里的,和剧里的梁鼎文一样,有信,有信,有信心!无悔入华夏,来生还是种花家~

    我注意到,《澳门人家》的英文译名是"one dream one home ",很棒的点名了主旨~看完第一集,回想起预告片里最后的旁白:"十年沧海桑田,依托祖国,澳门迎来大好前程。"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人还是要有信念在心里的,和剧里的梁鼎文一样,有信,有信,有信心!无悔入华夏,来生还是种花家~

    【详细】
    12064174
  • 无风亦无晴
    2017/12/25 19:38:01
    重温重案六组

    几年前看的吧,还是会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实在是好喜欢,是国产电视剧关于警匪类拍的非常不错的系列之一了,又很接地气,有些台词真的就是日常生活,演员演技都很棒,有的案子是真的吓人,剧情节奏也非常棒,平均一集两个案子,非常紧凑,感情线也很好,不是重点,非常内敛,但是就是那种感觉。唯一点缺点就是关于枪战的效果,真的很让人出戏,毕竟那么多年前的片子了??

    几年前看的吧,还是会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实在是好喜欢,是国产电视剧关于警匪类拍的非常不错的系列之一了,又很接地气,有些台词真的就是日常生活,演员演技都很棒,有的案子是真的吓人,剧情节奏也非常棒,平均一集两个案子,非常紧凑,感情线也很好,不是重点,非常内敛,但是就是那种感觉。唯一点缺点就是关于枪战的效果,真的很让人出戏,毕竟那么多年前的片子了??

    【详细】
    9016179
  • 冰激凌
    2023/1/31 16:11:52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成为好电影的潜质,成为观众的燃点。 体育题材电影是一部特殊的动作片,《中国乒乓》体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动作奇观,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展现运动员干净的动作和球乱飞的状态。 由于乒乓球这一运动项目的特殊性,它不仅包括对抗性,而且包括组成几支军队的战术安排。 电影中很可能相当注重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的比赛,这种团体比赛自然会有田忌赛马般的计谋,所以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成为好电影的潜质,成为观众的燃点。 体育题材电影是一部特殊的动作片,《中国乒乓》体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动作奇观,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展现运动员干净的动作和球乱飞的状态。 由于乒乓球这一运动项目的特殊性,它不仅包括对抗性,而且包括组成几支军队的战术安排。 电影中很可能相当注重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的比赛,这种团体比赛自然会有田忌赛马般的计谋,所以也有人说运动型电影是和平时代的特殊战争电影。

    【详细】
    14953226
  • 云无我心
    2017/10/7 5:23:58
    实在太讨厌豆瓣上的水军了

    这是我第一次写剧评,实在是讨厌这个剧的无脑水军。深恶痛绝。花钱请这种素质的水军完全是在给这个剧败好感。我不是黑子,也不是里面演员的黑粉,老戏骨自然不必说,娘娘的甄嬛传我也打了5星,即使是反面人物胡杏儿,俞灏明都挺喜欢的。这个剧看了前几集我就打了四星观望,心想又有一部精良的国产剧可以下饭啦。从赵白石开始对女主莫名其妙开始动心的时候默默改成了三星,再看到迪化那一段第五个男人开始追周莹的时候降到两

    这是我第一次写剧评,实在是讨厌这个剧的无脑水军。深恶痛绝。花钱请这种素质的水军完全是在给这个剧败好感。我不是黑子,也不是里面演员的黑粉,老戏骨自然不必说,娘娘的甄嬛传我也打了5星,即使是反面人物胡杏儿,俞灏明都挺喜欢的。这个剧看了前几集我就打了四星观望,心想又有一部精良的国产剧可以下饭啦。从赵白石开始对女主莫名其妙开始动心的时候默默改成了三星,再看到迪化那一段第五个男人开始追周莹的时候降到两星,期待女主后面的商战桥段能掰回分数,结果等来了吴漪黑化,四叔被捅,胡咏梅匆匆领盒饭,编剧已经开始各种神经错乱无法自圆其说就把人写死,商战有如儿戏,于是怒改一星!按理说不应该剧情这么烂,服化,长镜头,老戏骨都至少可以到三星的,完全是编剧把一手好牌打烂尾了。这部剧可以格局再大一点,赵白石和吴漪在一起cp不是很甜吗?赵对周只是欣赏钦佩也能体现女主的优秀啊!女主管理这么大的家业,连李鸿章,左宗棠,王爷之间的政治角力都不清楚,不顾当时政治局势,做生意完全凭头脑一热说干就干不计后果,还不止一次被坑就丝毫不能长点教训,每次遇难都有各种男人前仆后继地舍命相救。我只想说这也能当首富,麻麻我要转专业。唯一欣慰的是沈星移的成长,以为终于跳脱了婆婆妈妈的感情戏一心投入革命事业了,结果看到了收了我吧以及我已经不爱你了这种十几年前特别流行的互相伤害作死的韩剧戏码,还有康康康康……先生出现以及孙文与之交往,最后的沈星移孤身刺杀慈禧太尼玛扯淡了啊,连山贼都打不过,不,当初跑街的时候连麻袋都搬不动,强行渲染革命的光环,结局居然前一秒还大义凛然不顾吴家几百条人命安危坚持在东院搞刺杀,后一秒为了救周莹,立马和吴泽身份互换就冲出去领盒饭了。。。真是离谱啊。但凡有点底线的都不能给这种剧情打五星吧。然而那些五星的人上来就骂人垃圾,孙子,说别人是水军,殊不知谁是水军,点进去看他们的状态,要么就是近期注册的空号,啥都没有,除了几十条那年花开的好评和对低分观众的咒骂。也太明显了吧,豆瓣风气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了?真是失望,豆瓣评分难道不应该说出自己的最真实感受给别人参考吗?本来觉得这部剧之前分数8.5虚高了想降下来再打回三星(给戏骨们和导演,编剧揍开),但是反感这种收钱办事的水军一星不改了。喷子绕道,不送。这种高开低走的剧比一开始就差的剧更可恶!明明知道往后看找虐加浪费时间,就是强迫症想知道最后什么结局,一个剧动辄七八九十集,还讲不清一个故事,比如某乔传,好气。

    【详细】
    88511025
  • 夜空玫瑰
    2022/10/28 23:45:49
    关于暗黑结局的思考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关于dark season结局的思考 1世界:Jonas存在的世界 2世界:只有Martha存在的世界 3世界:车祸发生的世界 4世界:车祸被阻止的世界 克劳迪娅为什么可以打破循环? 可能性有两种:一、循环被真正打破了。 二、循环还在继续。 证明一正确: 假设“循环被打破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关于dark season结局的思考 1世界:Jonas存在的世界 2世界:只有Martha存在的世界 3世界:车祸发生的世界 4世界:车祸被阻止的世界 克劳迪娅为什么可以打破循环? 可能性有两种:一、循环被真正打破了。 二、循环还在继续。 证明一正确: 假设“循环被打破”,那么1和2世界是拥有...  (展开)
    【详细】
    14748272
  • 城南旧事
    2022/5/19 9:36:28
    就…不温不火

    富有童话色彩的隐喻让人眼前一亮。童话故事小红帽的结局人尽皆知,而在原作动画却是暗黑版的童话。狼吃掉了小红帽的一幕颇具冲击,压抑的人性,冰冷的尸体,冷却的枪口以及被摁灭的希望,打破了大部分人的幻想。反观这部改编电影,给观众保留了那一份希望,哪怕在不少人看来这希望是从垃圾堆里扒拉出来的。这样的结局倒也算不上突兀,因为男主首先是一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人狼。这一点与《人猿泰山》中的泰山截然

    富有童话色彩的隐喻让人眼前一亮。童话故事小红帽的结局人尽皆知,而在原作动画却是暗黑版的童话。狼吃掉了小红帽的一幕颇具冲击,压抑的人性,冰冷的尸体,冷却的枪口以及被摁灭的希望,打破了大部分人的幻想。反观这部改编电影,给观众保留了那一份希望,哪怕在不少人看来这希望是从垃圾堆里扒拉出来的。这样的结局倒也算不上突兀,因为男主首先是一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人狼。这一点与《人猿泰山》中的泰山截然不同不同,泰山首先形成了兽性,其次才诞生了人性。如此一来,狼不是真正的狼,而是披着狼皮的人。同样的,小红帽也不是无辜的小红帽,而是政治斗争中随时可丢弃的棋子。通篇下来,影片还隐隐透露着一股子破碎感。女主的背景略显臃肿,至少生病卧床的弟弟就是个可有可无的支线,并没有起到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这种破碎感还来自于剧情的松散。男女主的觉醒明明是互相催化互相成就的关系,却因为剧情割裂开来各自为战。再加上缺乏对挣扎反抗心理活动的刻画,觉醒便显得无力起来。

    【详细】
    14422426
  • 纯粹梦游
    2018/8/25 0:47:58
    全世界都江郎才尽了吗?

    本来要舞动女权主义大旗,结果把女性彻底又物化一遍,全程闪眼,然而叙事太碎太乱,讲故事能力低下,小学生却要用满汉全席食材做米其林三件套,真的,大家都尽力了,但是真的没什么文化没什么能力,往日在中国大荧屏上的抛梗甩包袱堆段子,今天也在这个电影中看到了,全世界都创思匮乏,请不要再拿出这样的作品诠释Girl Power ,不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不是知名太太、传奇女星,请给世界一个更丰满全面的诠释吧

    本来要舞动女权主义大旗,结果把女性彻底又物化一遍,全程闪眼,然而叙事太碎太乱,讲故事能力低下,小学生却要用满汉全席食材做米其林三件套,真的,大家都尽力了,但是真的没什么文化没什么能力,往日在中国大荧屏上的抛梗甩包袱堆段子,今天也在这个电影中看到了,全世界都创思匮乏,请不要再拿出这样的作品诠释Girl Power ,不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不是知名太太、传奇女星,请给世界一个更丰满全面的诠释吧。

    【详细】
    9613205
  • phoebe
    2018/5/13 16:23:43
    改编很成功,比原著光明,比原著丰富 (更完第5集)

    第1集:Bad News(坏消息)

    原著我才看完前两本(一共有5本啊,真能写……),原著真是阴郁的一塌糊涂,悲惨的一塌糊涂,绝望的一塌糊涂。我本来很担心这个剧会拍成从头惨到尾的高纯度致郁片。看完第1集我觉得改编相当成功。

    首先,电视剧的第1集是小说的第2本(Bad News),讲的是2

    第1集:Bad News(坏消息)

    原著我才看完前两本(一共有5本啊,真能写……),原著真是阴郁的一塌糊涂,悲惨的一塌糊涂,绝望的一塌糊涂。我本来很担心这个剧会拍成从头惨到尾的高纯度致郁片。看完第1集我觉得改编相当成功。

    首先,电视剧的第1集是小说的第2本(Bad News),讲的是22岁的男主为了取父亲的骨灰进行的纽约几日游。第2本提前、第1本(Never Mind)推后的做法因为保留了“男主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悬念,比较能抓住观众。而且第2本真的比第1本欢快很多了(没错,男主一直在吸毒、差点要自杀的第2本已经比第1本欢快多了)。第1本真的非常非常的可怕,详细描述了男主父亲怎么性虐待5岁的男主,怎么精神凌迟男主的母亲,细节可怕至极,我感觉这部分内容打头阵能让一半观众弃剧。

    小说的第2本情节其实有点扁平,主要就是男主从头到尾都在吸毒,包含了数量巨大的技术细节(看完能基本掌握如何搭配海洛因可卡因和安非他命以达到最优效果)。小说里22岁的男主基本处在一种麻木混乱的状态,完全看不出自救意图地沉浸在毒品的空虚中。电视剧里男主至少自救意图明显,想戒毒的打算始终贯穿,对自己的人生还有痛感和知觉,这就已经不知道多光明了。电视剧塑造的男主一方面空虚沉沦玩世不恭,另一方面渴望救赎向往新生,这两点我觉得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得本剧既不至于让观众太反感太煎熬,又没有套路煽情的油腻感。浓郁的色调、快速跳跃的节奏都冲淡了过度阴郁的感觉,男主种种浮夸反讽的行为甚至搞出了一点喜剧效果,这些我觉得都是改编上成功的点。

    情节方面,删掉了男主和毒贩Pierre的一长段内容。本来小说里男主似乎认为Pierre是整个世界上他觉得最亲密最有共情感的人。Pierre的个人经历是在精神病院住了8年,8年间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鸡蛋,然后男主觉得这很不错(大致可以感觉到小说有多负面了吧)。这段调子太阴郁绝望,删掉光明多了。

    小说里男主去找Marianne只不过是想暂时填满空虚转移对毒品的注意力,基本上和在餐馆狼吞虎咽tartare tartare没什么本质区别。Marianne也是全程冷漠客气,两人没有产生任何感情冲突。 电视剧里这段男主流露了感情和自救意图,Marianne也作出了正常人会做出的愤怒厌恶的反应,算是改得有人性多了。

    小说结尾有一段被完全删掉了。这段写男主钓Marianne失败以后去酒吧找了个陌生姑娘打算回去滚床单。结果姑娘是个暴食症,男主带姑娘去餐厅观摩她恶心地吃了一顿,然后回酒店没发生发生任何身体和感情上的连接,就两人轮流去洗手间,一个呕吐一个吸毒。这段删掉我觉得有点可惜,男主和这个姑娘的对照和摩擦都很有意思,同病相怜又相厌,一夜交集以后还是要各自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往前走。最后男主离开酒店时带着讽刺厌烦又带着同情地跟前台说房间里有个姑娘在睡觉,她起来可以叫任何她想吃的东西,记在我账上,这个情节令我印象很深刻,其实改温情点保留下来应该挺不错的。反正小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各种无动于衷,各种孤独绝望(服务人员都非常专业、非常冷漠客气恭敬地hold住全场,不像电视剧里还把男主赶走了)。电视剧里和男主接触的人则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Anne是真诚的关心,Marianne是厌恶和愤怒,男主父亲的几个朋友是客气冷淡无动于衷,这样比较有层次感也更丰富一些。

    至于wuli本尼自然还是很迷人啦。这种浮夸不要紧、就怕不够力、可以卯足了劲爆发式尬演技的角色,还能人格分裂模仿不同人声音,简直就是为他度身定做的狂欢吧。难怪他说特别想演,观众看得自然也很过瘾。就是……额头上的皱纹能不能不要这么醒目,这样观众能看出这是位22岁的青年嘛(一定是为了告戒我们吸毒毁皮肤,没毛病)。

    --------------------------------------------------------------------------------------------

    第2集:Never Mind(不必在意)

    第二集改自小说的第一本《Never Mind》,仍然改得比原著光明温情不少。首先我得感谢导演没有把那天卧室里发生的事情直白地拍出来,门外寂静的走廊里那长长的沉默已经给了我足够的痛苦和恐惧。其次电视剧中的人与人之间还有感情交流,每个人似乎还有呼喊和倾诉的冲动。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孤独地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里,男主的母亲Eleanor并没有对朋友Anne说过丈夫的事情,也没有在楼梯上、卧室里两次认真询问儿子“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Eleanor到底有没有感觉到这一天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小说里没有明确写。一来Eleanor整天酗酒嗑药精神恍惚,她能否在客观上注意到那些异状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对丈夫的恐惧比Patrick对爸爸的恐惧还要严重,其实从感情上她不敢也不想问这个问题,因为她不敢也不想知道答案。躲在酒精的麻醉里自欺欺人好像已经是她找到的最好的自保方式了。(小说里有一段电视剧里没拍的,David阻止Eleanor去楼梯上看儿子以后,Eleanor坐在那里头脑里想的自己怎么被丈夫暴力强奸怀上了Patrick,那件恐怖的旧事也发生在阴暗可怕的楼梯上。)连所有人中最正常的一个——Anne也没有剧中这么英雄。在把Patrick在楼梯上等妈妈的事情传达了一遍以后,她没有如剧中反复指出这对父母的不尽责,更没有和男主人爆发正面冲突愤然离场。小说里的Anne只是为小男孩感到了一点难过,然后觉得这些人简直有病,自己再也不要跟这些人来往,然后就礼貌地告辞了。

    另一个重要的改动是David对所有人实施的暴力的性质。剧中这种暴力是比较直白和外露的,David会半夜跑到儿子房间里威胁儿子“如果把今天的事情说出去我就把你撕成两半”。但在小说里,那种暴力是更无形的精神控制,是更恐怖更微妙的天罗地网。David在小说里并没有这样直白地威胁过任何人,每个人自动对他噤若寒蝉,自动始终守口如瓶。最吊诡的是电视剧和小说里都明确点出这家人的巨额财富其实都是Eleanor娘家的钱,因此David手中其实没有任何实际的筹码,他却莫名其妙地靠精神控制奴役了所有人。仔细分析一下的话,David的手段几乎是教科书式的精神控制手段。第一,一套邪教式理论(“我折磨你是为了你好”“你如果能忍过这个,人生中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到你”)。第二,打击受害者自信,降低受害人的反抗意识(比如说长年累月当众羞辱Eleanor。你连个菜都点不好,你连客人的座位都安排不了,你一文不值。其实在局外人看来Eleanor是个超级富有的女继承人,她才是条件更好的那一方吧)。第三,阻断受害人之间的交流和联合的可能性,并且阻止他们向外界求助(因为不能太娇纵孩子,所以母亲不能过多地和儿子接触;软性限制Eleanor交友甚至出门)。第四,靠毫无原因的惩罚来巩固绝对权力(Patrick因为踩了两个无花果突然遭到了飞来横祸。作为一个小孩,他还有正常人的反应,他反复问父亲“我做错了什么?”。但是没有回答,我说你错你就错,没有原因和道理可讲。后来我们看到这招马上见了效果,Patrick不过打破一个杯子就吓得魂不附体。而其他受害人比如Eleanor在受惩罚的时候甚至根本不会问“我做错了什么”,她只想尽一切可能逃过惩罚、熬过灾难就好。)

    在这套恐怖体系下,所有受害人的反应也是教科书式的“习得性无助”,他们不再问原因,不再自救,放弃向别人倾诉和求救,一心只想减轻惩罚和痛苦,甚至流露出主动帮助David倾轧其他受害人的倾向。至于这套精神控制系统为什么能奏效,这大概是个很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重要原因之一是David的受害人本来就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易受精神控制的人。电视剧里Eleanor对Anne回忆她和David也曾经有过美好的时光,似乎她是为了爱才软弱地忍受了如今已经变成恶魔的丈夫。但小说里完全不是这样,Eleanor和David并没有什么美好的时光,他们一开始约会就很不正常,两人吃着饭David突然把盘子放地上叫Eleanor趴在地上像狗一样用嘴去啃食物。至于Eleanor为什么居然服从了这个命令,小说里写因为“服从,哪怕是这种荒谬的服从,对Eleanor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诱惑”。我真的没办法再注解了,SM了解一下吧。后来发生在另一个人物Bridget身上的事情大概又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微妙的诱惑。Bridget作为一个简单直率的人当然立刻觉得David是个变态,但她在害怕和憎恶之余又似乎莫名被David吸引,两次拿无花果做文章。Bridget半夜试图逃走,最终却又折返回来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电视剧里给的原因是约她私奔的Barry没有来。而小说中更诡异更微妙,Bridget走着走着开始想:会不会我走到那里发现Barry根本没来,她又回忆起Barry约她私奔时用的语句,她讨厌Barry的态度,越想越觉得私奔的计划没有希望,于是想着想着她就放弃向目的地进发自己折回来了。Bridget和其他受害人一样,仿佛被一种巨大的黑暗力量所控制,她走了回来,安慰自己说“至少我逃走过,我表达过自己的反抗了”。Eleanor也一样,她明明有大笔财产随时可以走掉,但她放弃了逃离,她安慰自己说我问过儿子了,没有问题,他长得多好多有教养,做母亲的关键只是不要干涉。在电视剧里,Eleanor看到Bridget折回来时并不惊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看,那(逃走)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这一笔小说里没有,加得真是绝妙。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吗?你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走吗?因为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这个诡秘难解的黑色夜晚,就像笼罩着每个受害者的天罗地网一样,他们说不清道不明,只是莫名放弃了自救。至于恶魔怎么织出这张网,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有父权男权的枷锁,有黑暗和死亡的神秘诱惑,有特权阶级面对的无穷空虚:花不完的钱,无所事事的生活,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精神目标(第一集里David好像说过“我属于十八世纪”?《队列之末》里本尼演的那个人也说过对吗?幻灭和精神SM绝对是英国上层阶级的传统吧,细思恐极。),所有丰盛和荣耀背后的幻灭。这种空虚笼罩着所有人,包括受害人和加害人,结果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和乐趣就是用精巧高雅的精神SM游戏摧毁自己和别人。只有不属于他们阶级的Anne能一眼看透这群人多病态多恶心,而这群人在他们自己合谋织出来的华丽罗网里根本连挣扎的动力都没有。

    恶魔为什么会成为恶魔?David也有过梦想和抱负,当钢琴家,当医生,都没有成功。是因为他的父亲也这么无情地摧毁了他心中所有正常的东西吗,还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相信“努力太粗俗”,当个高贵恶毒的废物才是这个阶级最终极的优越?他娶了有钱的美国女继承人,却又说那些人和他们联姻不过是为了收购人形古董。“人不应该被当作东西对待”,这是否是David对妻子不满的根源?是否为了挣脱这种羞辱和无力他才变成一个恶魔?他也善良过、痛苦过吗?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这个故事里,David已经成了一个恶魔。他自己一事无成,就嫉妒别人还有希望;他自己不相信任何东西,就嫉妒别人还有感情;他看到5岁的儿子身上还有活气(小说里Patrick受虐的导火索不是踩了两个无花果,而是因为他像所有正常小男孩都会做的那样爬上矮墙走了几步又跳下来,因为他偶尔表现出了一点正常孩子的天真和顽皮),就怒不可遏心急火燎地要摧残他毁灭他。David有点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他把自己一辈子的痛苦和压抑都转化成了对别人的嫉妒、仇恨和恶,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而悲剧不断重演的原因是受伤害的人总是会最终变成伤害他们的那种人。

    第一集结尾的时候Patrick的朋友问Patrick:“那你要用你的人生做什么?”Patrick突然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因为这才是所有悲剧的根源,才是所有问题的终极问题。“你要用你的人生做什么?”因为钱花不完,因为无所事事,因为努力是粗俗的,因为不知道要用自己的人生来做什么,所以他们用人生来摧毁自己和他人。Patrick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走出这个怪圈,不要变成父亲那样的人,但是,“那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如果Patrick能做到,他就是英雄,哪怕他看起来仍是个只会花钱碌碌无为的贵公子。

    --------------------------------------------------------------------------------------------

    第3集: Some Hope(一点希望)

    先照例给大家汇报一下小说第3本的梗概:(不想看原著梗概的请跳过下面3段)

    在第3本里,Patrick当年的故人Bridget早已和Nicholas分手,嫁给了另一个富豪Sonny。全书的线索是Patrick去参加Bridget的盛大派对。此时Patrick30岁,他已经戒了毒,但仍然整天丧里丧气愤世嫉俗,招牌式毒舌加上冲破银河系的负能量,完全就是生人勿进。连他最好的朋友Johnny见他之前都得参加个打气会才敢面对他(小说里Patrick没有去旁听戒毒支持会,这段主要为了说明Patrick给Johnny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和负能量)。 在晚会开始之前,Patrick不知道为什么决定把童年阴影告诉Johnny,但说完以后又觉得完全是隔靴搔痒,既没有表达出真正核心的东西,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于是,面对好友的安慰,Patrick不仅没有真正敞开心扉,反而开始跟Johnny进行道德辩论。最后Patrick的结论是:我已经对仇恨父亲这件事非常疲惫了,但结束仇恨只有两条路,一是复仇,二是原谅。复仇不可能;原谅我不要——这么烂的一个人我凭什么原谅他,原谅他只是伪善的救赎,只是自己骗自己我已经自由了而已。(Johnny也是苦啊,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他给个答案,然后朋友开始跟他辩论说这题无解。确实是要参加个打气会才敢面对这种朋友啊。)然后小说详细描写了派对的过程,貌合神离的夫妻,把粗鲁当有趣的玛格丽特公主等等,反正就是病态扭曲的上流社会众生相。这场派对跟Patrick并没有太大关系,他根本不够格坐公主那一桌,也没掺合大家的一堆破事,他既没有向前女友道歉,也没有遇见未来的老婆。总之几乎什么也没发生,重要的情节只有Patrick想上楼跟情人打个炮结果还没打成。打炮失败以后Patrick在阁楼上思考了一会人生,鬼使神差地就想通了。Patrick的新结论是:他唯一的出路是既永不原谅父亲, 又把父亲当作一个普通的人去理解。如果他能不再把父亲当作是仇恨的目标、令他恐惧的邪恶力量、或者应该怜悯的对象,而只去感受和理解父亲的不快乐,把他看作一个普通人,那么他也许就能得救了。小说的结尾是派对结束,Patrick走到落雪的湖边看到水鸟飞起,感到一种奇异的快乐。

    我读完小说的感想有两条。第一,这能叫Some Hope吗,这最多叫Quantum of Hope吧。第二,这么松松散散的一堆东西我看你怎么改编成电视剧。

    然而编剧又一次让我很惊喜,他把一堆松散的心绪片段改成了一出相当紧凑的戏剧。

    这集和核心是“对照”和“成长”。坐在楼梯上孤独无依的小孩从当年的Patrick变成了Bridget的女儿Belinda。在所有人中,只有Patrick主动走过去,蹲下身轻声细语地和小女孩说话,试图化解成人世界带给小孩的恐惧和疏离。Patrick安慰的不仅是这个不安的小女孩,也是童年孤独无依的自己。想要开车逃离变态家庭的从当年的Eleanor变成了今天的Bridget。经过挣扎和犹豫,最终踩足油门把豪宅甩在身后的Bridget解放的不仅是被囚禁的Eleanor,也是当年那个去而复返的自己。而在对照中,我们看到的是角色的成长。Bridget从一个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笨姑娘,变成了一个有勇气有主见女性,在她带着女儿和母亲驾车绝尘而去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新生的力量和喜悦。Patrick则从一个完全无力自保的弱小牺牲者成长为了一个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保护别人的成年人。当Patrick自然而然地蹲在小女孩面前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轻轻楚楚地看到了小说里写得不甚明了的那“一点希望”(即这集的题目Some Hope)——一个能关心别人、保护别人的人一定还有能力自救;一个能这样和孩子说话的人绝对不会变成他父亲那样的恶魔,Patrick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爸爸。

    其实电视剧里的Patrick之所以比小说里的讨喜,是因为不管外表多丧,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看到这“一点希望”。他会特意去向被自己骂了的侍应生诚恳道歉,因为他从来不是一个冷漠势力的人;他会在朋友面前维护Bridget,是因为他心里始终保有着那一点善良和温暖;他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聚会安慰一个小孩子,是因为他一直有关心和保护的勇气与能量;他会在朋友说“你不是最喜欢讽刺和张力吗?”的时候反唇相讥,是因为他从未真的像他父亲那样沉沦在恶意中;他会在朋友问他要如何度过人生时失声痛哭,是因为他心里的生之欲从来没有熄灭过。所有这些细节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连最可怕的恶行也不能摧毁的东西。

    贯穿全剧的这“一点希望”就是这些从未熄灭的勇气、善良、和生的欲望。这些东西仿佛是重生的“燃料”,只要这些东西还没有消失,Patrick就有自愈的力量,他需要的只是突破那层他已经钻了很多年的茧,他需要的只是外界的给他一点点火花去点燃他心里已经准备好的这些柴火。在这场无聊可怕的派对上,命运好像突然眷顾了Patrick,他收到了一个又一个信号,看到了一朵又一朵火花:Bridget成长为了一个有勇气的女性;连毒虫Chilly Willy竟也变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爵士乐手;Patrick向前女友道了歉,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把最痛苦的秘密告诉了自己的挚友……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对他说:是时候了,今晚就是开始新生命的时候。

    小说的结尾是雪夜明湖的澄净,是寒塘鹤影的轻盈,反正就是一种丧到尽头是超脱的感觉。而电视剧的结尾是烟花绽放,是浴火重生,是在黎明的微光里扔出童年的那根木棍。我们的英雄Patrick真正抛下了压迫他30年的重负,看到了新生活绚烂的颜色和光辉。

    关于前两集中的那个Patrick无法回答的问题:你要用你的生命做什么?一个童年时的故人告诉他:不要浪费时间,试着做点贡献。而他最好的朋友Johnny告诉他:找到一个人,fall in love,have kids。

    我们到底该用我们的生命做什么?

    要么:

    To break into a wider world,to learn something,to make a difference.

    (投身更广大的世界,学些新的东西,试着做点贡献,改变世界。)

    或者:

    To love,and to be loved.

    (去爱,被爱。)

    我读了许多小说,看了很多电影,想了这么多年,但能稍微说服的我的答案,真的只有这两个而已。

    --------------------------------------------------------------------------------------------

    第4集:Mother’s Milk(母乳)

    副标题:Patrick又崩溃了(救命,po主也快崩溃了……)

    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了前3集核弹级的Father Issue(对不起实在不知道这词的中文是什么,“父爱问题”?),以为这就是Patrick唯一需要战胜的阴影了。但是,显然我们都被正常的生活经历、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有限的阅读/观影量限制了想象力。事实上人生的悲剧是:出了这个坑,还有那个坑;更可怕的是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同时掉入3个大坑。

    到第3集结尾,Patrick已经英雄地从父爱问题的大坑里爬出来了。40岁的Patrick几乎不再想起父亲,就算偶尔想起也不那么恐惧和痛苦了。然而第4集Patrick又同时掉入了3个大坑:Mother Issue(母爱问题)、婚姻危机、以及中年危机。

    母爱问题电视剧拍的比较详细了。Eleanor终其一生都在都在重复一种非常令人费解的行为模式:她一心拯救全世界所有的儿童,唯独不能照顾一下自己的儿子;她费尽一切心机要无私奉献,唯独不能稍微放弃自我中心,考虑一下身边的人的感受。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Eleanor还要突然发力剥夺儿子的继承权,用自己所有的力量狠狠地再伤害儿子一次。面对儿子的愤怒,她的反应只有“我想要做好事”——只有“我”,只有“我想要”,她的字典里没有“你”,更不会有“对不起我伤害了你的感情”这种正常人的语汇。 Patrick的痛苦主要不是失去了钱财,而是继承问题再次让他感到,自己一辈子都在被母亲忽视和背叛,自己从来没有被母亲爱过。 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以后,Eleanor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地继续向儿子索取:“我要你帮我搞定法律手续”,“我想死,你要帮我安乐死”,她好像从来没考虑过儿子的感受,也从来没有过一丝愧疚。作为母亲,她在和儿子的关系里只有索取,没有给予,她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若无其事地重复一句话:“我不爱你,我从来没有爱过你”(正常人说这句话时起码会礼貌地加上“对不起”三个字吧?然而也没有“对不起”,“我不爱你”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小说第4本里Eleanor就安乐死问题还做了一次大妖,不知道电视剧是删掉了还是准备第5集再拍,我先不剧透了。

    至于Eleanor为什么会成为这么一个人,答案还是童年阴影(这5本小说绝对是教科书式的童年阴影大全,几乎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是童年阴影塑造出来的)。Eleanor小时候是个安静、害羞、自卑、不出众的孩子,她也被母亲忽视和拒绝,也被母亲剥夺了继承权。因此她存在的基调就是两种巨大的、难以克服的痛苦:一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二是缺少爱。而她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慈善和宗教。从Patrick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母亲的病态之处是:她不能也不想和任何一个真实的人产生联结;她只能或者只愿意与一些抽象的东西产生联结,如“牺牲”、“大爱”之类的玩意儿。为什么不能真实地去爱一个人,或者通过一些更真实的方式去实现自我?因为在做一个真实的女儿、妻子、母亲、或者社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痛苦和不如意,这些挑战会重新搅动起无价值和不被爱的空虚。Eleanor本质上是个自我麻醉的懦夫,她没有勇气去承受和体验真实的人生,于是她用尽一些力量逃避和隔绝这些真实的东西,靠宗教和慈善的精神麻醉过了一辈子。她的行为其实和童年的Patrick想把灵魂转移到壁虎上一样,是靠“解离”来逃避痛苦:她把自己从一个真实的人的角色和感受中抽离出来,因为切断了一切真实的感情联结,也就切断了所有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可能产生的痛苦。《年轻的教宗》里裘德洛演的那个教宗说:我们之所以选择爱上帝,是因为爱一个真实的人太痛苦,我们没有勇气去承受。一个真实的人会伤害你、让你失望,但是上帝不会。许多沉迷宗教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心理动因吧。整件事情的荒谬之处就是:最沉迷慈善的Eleanor其实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为了解决缺乏爱的问题,一个人最终的选择居然是完全屏蔽一切爱的可能性。

    Patrick的婚姻危机,电视剧里改得比较简单和正常,差不多就是普通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Mary在电视剧里的反应算是比较人性和正常的,对于一个出轨、酗酒、情绪不稳定、自私、幼稚、四十多岁还在纠结童年阴影的丈夫,妻子说“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分开”似乎也算合情合理。但是在小说里,这段婚姻危机却是全书最让我觉得绝望的部分(对,超过了父亲的性侵,超过了母亲的拒绝,超过了吸毒、酗酒、自毁、所有)。在小说里,Patrick出轨、酗酒、情绪不稳定与其说是婚姻危机的原因,不如说是婚姻危机的结果。这场婚姻危机真正的原因,是Mary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把所有注意力和爱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她既不愿意和Patrick作爱,也不再给他任何关注和安慰,Patrick在感情上完全被妻子抛弃了。对于Patrick来说,婚姻危机其实是母爱危机的延伸和放大。小说里虽然没有交代Patrick和Mary是怎么相识相爱的,但根据Patrick的自白,正因为他自己的母爱问题如此严重,他在择偶的时候似乎把女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像他妈妈那样毫无母性、完全不能胜任母亲职责的女人,这是他非常反感并且绝不能接受为配偶的;另一类是充满母性的女性,他最终选择的Mary就是一个极富母性人。在有孩子之前,Mary的母性和温柔也许曾经深深地滋养治愈过Patrick,然而Patrick没有料到一个问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极富母性的女人(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母亲——她们不再需要爱情和交流,不再是妻子或朋友,她们的所有爱、温柔、注意力、情感都再也不属于Patrick,而全部被孩子抢走了。最倒霉的是,婚姻危机爆发的时机恰好是Patrick继承权被剥夺,母爱危机爆发的时候,Patrick一生寻求母爱的两个来源(母亲和妻子)突然之间都在感情上完全抛弃了他,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崩溃了。因为婚姻危机加母爱危机(或者不如说是双重母爱危机),再加上中年危机(现在的衰退、麻木、无力 、一潭死水 vs 年轻时的潇洒、张扬、无限的可能性),Patrick开始酗酒、发脾气、出轨,但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类似于小孩子靠故意捣乱来争夺母亲的注意力。而最可怕的是,Mary完全明白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她知道丈夫的精神危机,也理解这一切行为的真正诉求,她只是完全不想理会Patrick。 Mary清楚地看着Patrick痛苦和挣扎,但她不想回应,更不想去安慰和照顾Patrick,因为在她看来,孩子是那么可爱、完美、充满希望,而丈夫只是一个千疮百孔、疲惫、损毁、不再有希望的人,她无法强迫自己在后者身上花费精力和爱。

    全书最让我绝望的一幕是Patrick和Mary当着孩子的面大吵一架(吵架的原因是孩子明明有自己的小床,但结果Mary每天都跟孩子睡大床,Patrick每天都被赶到孩子的房间睡),Patrick负气直接去隔壁房间睡了。吵完以后,Mary和孩子睡在床上,她听见Patrick悄悄地走进来。她能感觉到Patrick站在床边看她,观察她有没有睡着,但她一动也没有动,假装已经睡了。最后Patrick默默地爬上了床,睡在孩子的另一侧。“为什么她不能去Patrick那边?为什么她不能在床的一边用枕头把孩子围住,然后自己和丈夫一起睡在床的另一边?因为她已经没有什么能施舍给Patrick的慈善精神了。事实上,在这段婚姻中,她第一次开始想象她和孩子单独住在一间公寓里,而Patrick一个人,悲惨地住在别处。第二天,她对自己的冷漠感到震惊。但她很快就习惯了这种冷漠。”小说里的Mary因为母性太强,在我看来根本缺乏人性。Mary和Eleanor仿佛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一个太有母性,只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毫无母性,唯独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就是她们两殊途同归地都抛弃了Patrick。当然,我理解,Mary有她的理由,她感到疲惫,也许她厌倦了Patrick一再像小孩一样向她索取感情和温暖,也许她在母亲的角色里太满足,她根本不再需要Patrick。但是,浑身创伤、支离破碎的Patrick尚且想要走回那间卧室,回到那张床上,为什么Mary可以如此无动于衷,完全没有一点沟通和解的欲望?母性如果不是照顾和爱的本能,只是一种如此狭隘可怕的偏执,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歌颂这种东西?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完全彻底地收回对另一个人的爱,我不能明白,我感到很心寒。

    但更深刻的问题是,Patrick面对的不光是感情的失落,还有人生的终极幻灭。为了解决“缺乏爱”的问题,他的父亲选择了恶毒和伤害别人,他的母亲选择了逃避和隔绝一切真正的感情。Patrick看似“棋高一着”,他意识到父母的解决方案都是病态的、都绝不会带来幸福,他比父母积极,他没有沉沦而是努力去改变。但结果他得到了什么?Patrick够勇敢,他选择去爱和被爱。然而,去爱的最终结果果然是被伤害和被抛弃,被爱似乎也是虚幻无意义的。Patrick够聪明,他缺什么补什么,为了弥补母爱的缺失,他万里挑一找到了全世界最富有母性的女人。 然而,就像他在第3集里说的,“爱是你总以为某个人能修补你心灵的创伤,结果却发现他并不能”,他的爱情和婚姻像是一场漫长的空欢喜,非但没有补上母爱的空白,最终连最基本的同情、安慰甚至施舍也没剩一点给他。为什么Patrick努力自救了几十年,最后仿佛还是在原点?他好像还是那个5岁的小男孩,无人关照、无人依靠,在黑暗的楼梯间里孤独无助地一个人舔着伤口;他好像还是那个22岁的青年,靠镇静剂(只不过把海洛因换成了酒精)活着,在清醒的瞬间打电话给朋友/情人,哭着寻求一点同情和安慰。所以,Patrick的积极、努力、勇敢、智慧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努力、勇敢、智慧到底又有什么用?是不是其实Eleanor那种逃避一切的人生态度才是最有利、最合理的?如果再给Patrick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到底应该怎么做才会得救?他是不是不该找这种有母性没人性的伴侣,他是不是应该选择和他更像是一类人(但显然不会给他或者他的孩子太多母爱)的Julia?是不是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或者寄托在和另一个人的联结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许一切都是徒然的,我看这本书觉得痛苦,是因为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无解”两个字。

    如果这是一本通俗小说,作者一定会告诉我们Patrick最后重获新生,找到了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获得了爱和幸福。可惜这是一本严肃文学,所以Patrick没有,我们也没有。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好在电视剧没有这么丧,我觉得电视剧里的这段婚姻还可以救回来,Patrick还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获得爱和幸福。我祈祷编剧能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毕竟人生还是需要希望的。

    --------------------------------------------------------------------------------------------

    第5集:At Last(最后)

    果然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啊,先给编剧10个赞!

    第5集的主题在我看来是“和解”和“脱瘾”。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Patrick的母亲对他的伤害可能比父亲更大。因为父亲的恶是赤裸裸了的暴力,相对容易认清和拒绝。而Patrick的母亲对儿子的伤害,却披着善良和无辜的皮。儿子经过多年的心理建设,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母亲“我被爸爸强奸过”,母亲居然只说了三个轻飘飘的字“我也是”。没有眼泪,甚至没有一句简单的对不起,Eleanor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因为“我也是受害者,你怎能怪我”。Eleanor给Mary看曾被David性侵过的其他孩子写给她的信,信中说“我抑郁酗酒自残了很多年,现在终于好了一点。我原谅你。”Eleanor的反应是:“她为什么要原谅我?她怎能为我不知道而且也无能为力的事情责怪我”。这一笔主要不是为了说明David比前面控诉过的还可怕,而是为了侧写Eleanor对儿子的态度:你有什么理由怪我?我不知道。我也是受害者。反正我绝对没有一点责任,我比谁都无辜,你怪我真是太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了!电视剧拍到这一段时特别给了几次Patrick的镜头:他在花园里高高兴兴地和儿子玩耍。显然,此时的Patrick是一个自救成功,已经相对幸福安稳地生活了十几年的正常人。再对比后面的酗酒崩溃生不如死,这短短几个镜头的脆弱和美好简直催泪到我不敢细想。作为一个母亲,Eleanor从没给过儿子任何帮助,儿子全靠自己辛辛苦苦地挣扎出来,结果如此来之不易的平静被母亲四两拨千斤的几句话全部撕得粉碎。这种作恶的效率我看连灭霸也得自叹弗如。在小说里,在这句“我也是”之后,Patrick问母亲为什么不带自己逃离David,Eleanor回答说“因为怕他杀了我”。Patrick觉得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在Eleanor离开David之前,David已经至少两次确确实实地下手要杀Eleanor(其中一次Eleanor逃走叫来了警察,然后在警察的保护下收拾好行李走了,没有带走Patrick),“如果你跟一个人住一起的时候他已经两次下手要杀你,那么你离开他怎么也不可能增加他杀你的概率吧”——这么简单的逻辑,Eleanor偏偏就没有。最后Patrick的结论是:Eleanor不逃走,是因为她不想逃走,她渴望David的那种极致的暴力,而自己“只是父母SM游戏里的一个玩具”。Patrick的降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爱,他存在的目的只是作为一个病态游戏的玩具,我实在想象不出宇宙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自我认知了。甚至在许多年后Eleanor已经死了,Patrick想到这一点还痛苦得想自杀。

    然而,这还没有完,小说里还有一段更可怕的。中风以后,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的Eleanor有一天看着远处的Patrick突然对Mary 说:“我永远不能忘记他是David的儿子。”接着她结结巴巴地反复问Mary:“你还好吗?你还好吗?你还好吗?”Mary感到,Eleanor正在试图把她从Patrick那里救出来。当然Eleanor不是真的为Mary着想,她是想通过某种追溯过去的魔法,把自己从David那里救出来。Mary想要回答“我还好”,但她看出这个答案的可能性正折磨着Eleanor,因为Eleanor唯一想从Mary这里得到的答案是:“不,我不好。我和一个暴君式的疯子生活在一起,亲爱的,我就和你一样。”电视剧里把这句“我永远不能忘记他是David的儿子”改到了Eleanor还健康清醒的时候,同时还特意强调了“在他(Patrick)生气或者说刻薄话的时候,我会想到他是David的儿子”,这样勉强可以解释为受害者的创伤后遗症吧。但小说里的那段,我真的看得手发抖。一个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的半死之人,还能用尽所有的力量散发出如此强大的恶毒和恨意。Eleanor永远不能忘记Patrick是David的儿子,她岂止是失职,她岂止是不作为,她岂止是不愧疚,她分明是恨儿子恨了一辈子。对,Patrick是David的儿子,但这明明是Eleanor自己不反抗的后果,这笔帐到底怎么能算到儿子头上?不管论神逻辑的哲学,还是论虐待孩子的艺术,Eleanor都远远超过了David。一个小孩生下来就是父母SM游戏的玩具,被父亲折磨了半辈子,被母亲恨了一辈子,到底他是做了什么孽?

    所以,究竟如何与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父母和解? Patrick后来对Julia说:其实对父母,我感到每一种情绪,鄙视、怜悯、愤怒、恐惧、……还有温柔。我觉得这就是答案。答案就是承认问题的复杂性,接受自己的一切情绪,没办法和解就不和解。“永不原谅”是对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也是对的。Patrick要做的既不是原谅父母,也不是永远不原谅父母;既不是永不止息地试图挣脱恐惧和愤怒,也不是永远沉醉在恐惧和愤怒里自虐。承认和接受也许是放下的唯一途径。就像卷福在神夏里对华生说的:“it’s not ok. It will never be ok. But it is what it is.”

    一般来说,和解的途径是沟通。Patrick不是没试过,但是事实证明有些人就是没法沟通的。Eleanor的葬礼上出现了David的老朋友Nicholas。Nicholas是David的影子,他搞不好是全书唯一一个发自内心地认同、喜爱、欣赏、甚至崇拜David的人。第3集里有一个伏笔,Nicholas的女儿Amanda也在戒毒互助组里。这集又通过Nicholas的口补出Amanda已经多年没和父亲说过话了,并且她至今仍在Johnny那里接受心理治疗。不难想象,Amanda是个翻版的Patrick(也许没有性侵,但感情虐待肯定少不了)。在Eleanor的葬礼上,Nicholas慷慨激昂、充满怀旧之情地为自己那一套David哲学辩护,但最后他心脏病突发,在众人看神经病的目光中口吐白沫地倒在地上。旧时代终于过去了,人们不再相信父母应该冷淡严苛地对待孩子(连Mary也对她自己的母亲开了炮),越来越多像Patrick和Amanda这样的人说出了童年的创伤,彻底切断了和父母的关系。David死了,Eleanor死了,衷心拥护旧时代的最后一个害人精Nicholas也死了。 临终的Nicholas攥着Patrick的手腕,艰难地一遍遍地想喊Patrick的名字。他想对Patrick说什么?在下一个镜头里,Nicholas的眼里似含着泪光,是愧疚?是悔恨?是不舍?是对Patrick的抱歉? 是对女儿的思念?此时的Nicholas代表的究竟是他自己,还是David,又或者是Eleanor?直到最后,David们也没有能够和Patrick们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听到Nicholas的死讯,Patrick很平静,他似乎并不想知道Nicholas想对他说的到底是什么。父亲究竟是因为恶毒还是因为不快乐才这么丧心病狂?母亲有没有哪怕一丝一毫曾经爱过自己?这些问题Patrick纠结过,但他已经不在乎了。旧时代已死,光明和前进毕竟是无法阻挡的。重要的是Patrick放下了,重要的是他在想象中让童年的自己对父亲说出了那句他一直想说的话:“那是错的。你是错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对其他人做这种事情。”如果沟通不可能,单向的释放也已经足够好。如果有些问题是无解的,那就不要再寻找解答了。重要的是Patrick已经厌倦了和鬼魂作斗争,他要去见他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孩子,会在父母的爱里健康长大的正常孩子。

    “和解”之外的第二个主题是“脱瘾”。戒毒戒酒是很显然的脱瘾,但其实另一条表达脱瘾主题的线是Patrick的爱情。第5集有两个比较难理解的片段,一是Patrick在医院戒酒期间曾经想逃出医院去找一个叫Becky的女精神病人,二是Patrick在母亲葬礼后的酒会上问一个女服务生要了电话号码,但最终又没有拨打。小说里解释得比较清楚:Patrick认识到,镇静剂最后必然带来焦虑,兴奋剂最后必然让人筋疲力尽,而生命中一切的安慰最后也只有一个结果——失望。他觉得自己的问题就是总在寻找安慰,以为这样就能得救。从毒品、到酒精、到来自女性的爱, 这些东西本质没有区别,结果也没有区别,从这些东西里得救是不可能的。 上面的两个片段都是Patrick从爱情中寻求安慰的心瘾又犯了,但他两次都因为想起孩子忍住了。电视剧比较光明和主旋律的改动是把有意义的爱情和纯粹为了寻求安慰、填补空虚的爱情区别开了。Mary和Patrick虽然分居了(没有离婚),但电视剧里的Mary很关心Patrick,不仅Eleanor的葬礼她任劳任怨包办了所有事情,而且每次Patrick崩溃的时候她都陪在一旁提供安慰和拥抱。葬礼结束以后Mary不仅邀请Patrick回家看孩子,还主动吻了他一下,不难想象这段婚姻还有破镜重圆的可能性。小说里就写得比较荒凉,Patrick关于放弃寻求安慰的顿悟也包括Mary和Julia。他意识到并非他生命中的那些女人辜负了他,而是他总想从她们哪里寻求安慰、总想被她们救赎的幻想本身就是虚幻的。戒酒成功以后Patrick和Mary虽然恢复了来往,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男女之情,两人更像一对知己知彼的生活伙伴,没彻底分手大概也只是为了孩子。从行为上来看,Mary无疑是个好女人,考虑到Patrick的情绪,她帮Patrick安排了Eleanor葬礼的所有事宜,结果忙完一切回头一看Patrick正跟Julia聊得起劲。Mary的反应是:真是典型的Patrick,我永远负责帮忙处理一切,然后他负责跟其他女人聊天(这从侧面解释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是复杂的,Patrick认为婚姻失败是因为Mary不再关注他、不再爱他,Mary也许认为婚姻失败是因为Patrick十年如一日的自私、幼稚、一味索取终于耗尽了她的耐心)。但Mary并没有感到气愤,因为“她已经不需要Patrick的注意力了”。Mary和Patrick的关系确实很像母亲在照顾孩子,两人虽然友好,但在爱情上非常冷淡,当然也没有电视剧中的那么多安慰、拥抱、以及最后那个亲吻。小说结尾只写Patrick想见孩子所以拨通了Mary的电话,他似乎并不想见Mary,对于爱情大概他已经没有什么期待了。

    小说里的Julia倒是比较有意思。和Mary分居以后,Patrick和Julia最后一次坐在酒店里相对无言。最后Julia说:“既然现在你和Mary分开了,你也不再需要我了。我对你来说……只是起这种结构性的作用吧。”Patrick说:“正是这样。”(也是很渣了)Julia没有再说话,站起来走了。“他(Patrick)想把她叫回来,但那种冲动消失在两人之间越拉越长的厚地毯上。”后来Julia在葬礼上一见到Patrick两人就聊得火热,并且Julia意识到自己不止一次控制不住情绪无故用言语攻击Mary(其中一次就是电视剧里拍的:P:“葬礼都是Mary安排的。”J:“比起你自己的母亲,Mary才更像是你妈吧。”P:“是的,在她有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如此。”)Julia的这种情绪显然是嫉妒,因此单说爱情,其实Julia反而比Mary爱Patrick。不过Patrick和Julia都知道对方不是自己要找的那种人,虽然吸引始终都在,理解和共情也始终都在(Patrick倾诉人生感悟的对象不是Mary而是Julia),但是然后并没有什么然后。电视剧里把Julia改得很负面,因为嫌弃住宿条件差主动抛弃Patrick,对服务生也是态度傲慢势力到不行。其实原著里第一集跟Patrick一起吸毒的是另一个炮友,第三集同时劈腿Patrick和Johnny的又是另另一个炮友,编剧可能怕打酱油的人太多观众看不懂,把这些一股脑全算到了Julia头上。这一切是为了把Patrick不选择Julia 合理化,也是为了把剧情简单化。可以理解,但私心觉得有点遗憾(比起Mary我更喜欢Julia一点)。

    最后写点我对小说的感想吧,对小说不感兴趣的现在可以退场了:

    看完小说最后一本说实话很失望。仅从文学创作水平的角度,我觉得第5本是全系列写得最差的。全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Patrick在母亲葬礼前后进行各种内省和思辨,得到了若干飘渺、深奥、带有哲学意味的晦涩结论。 比如:

    1. Patrick认为,对于过去的痛苦经历,他的问题是一直在和这些东西斗争。他的新领悟是:得救之道是放弃斗争,选择拥抱和接受这些东西。

    2. Patrick认为,他的问题是总是急于寻找答案,他的新领悟是:得救之道不是苦苦寻求答案,而是拥抱问题。也许生命本来就是一个问题,他应该拥抱这个问题。

    等等。

    对于Patrick的这些领悟,我的感想就是:你说的都对,但我完全不知道你到底打算如何用这些抽象的理念来指导现实生活。明天早上起来,你是打算踏踏实实去上班,还是打算上街找陌生人谈恋爱?是去找妻子复合,还是去找前女友打炮?是应该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还是应该尽量放轻松?是活在当下享受每一天,还是寻找一个崇高的目标为之奋斗终生?如果上述顿悟无法指导这些实际问题的话,那么这些空洞的顿悟到底有什么用?

    然而,正因为这本小说写得差,我才越发相信这些都是作者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想。按前4本的水平,如果作者不是必须把这些他煎熬多年的结果挖心挖肺地摆到读者面前,我觉得他根本不会写一本这么差的小说作为最终章。

    所以,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过来人经过几十年鲜血淋漓的挣扎得到的第一手答案。也许Patrick说得对,人生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几十年的生活尚且不能给出答案,何况是一本小说。很多年前我读毛姆的《刀锋》,读到最后也有种非常失望的感觉。《刀锋》讲一个年轻人抛弃所有,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他试过波西米亚式生活,当过矿工,救助过穷人,去印度修过禅,最后他选择在纽约做个非常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度过一生。他觉得这就是解脱和快乐,这就是他找到的终极答案。《刀锋》的扉页上写着: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完《梅尔罗斯》,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并且非常确定自己并不相信这句话。所谓越过刀锋,就是通过不断的自省和思辨,拼命追求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钻一个牛角尖,直到把牛角尖钻破。也许“智者”相信,这些痛苦和修炼能够最终带来彻底的领悟,彻悟之时,你就走到了刀锋的另一边。这么说来,小说中Patrick实在是一个非常具有刀锋精神的人,他痛苦了几十年,内省了几十年,为了寻找一个童年阴影的解决之道。然而在得到了若干条抽象的顿悟以后,Patrick真的就能得救了吗?我很怀疑。因为我总觉得钻破牛角尖的那一刻,他会发现牛角尖之外还是一个空虚混乱的宇宙;踩过刀锋的那一刻,他会发现刀锋的另一边并没有一个天堂在等他,刀锋的那一边其实和这一边没有区别。小说的结尾说:“当他(Patrick)不再把自己的生活看得那么个人化,那片沉重而不可穿透的无言变成了一种完全透明的沉默。在那片清明中,他看见了一线自由。”(不要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然后,“他突然想见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孩子,而不是他祖先童年时代的鬼魂,他想见的是还有希望享受人生的真正的孩子”。于是Patrick拨通了Mary的电话,全书完。

    这个结尾中唯一让我感到希望的并不是Patrick空灵飘渺的顿悟(他的所有顿悟都让我非常绝望),而恰恰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感情:他爱自己的孩子,想要见到孩子,如此而已。世界上有很多空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的人,比如小说里的Patrick,以及我自己。喜欢想太多,把人生都用来寻找一些抽象的顿悟,结果往往就是“懂得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你的顿悟再高级,你的思辨再深刻,就算你回答了宇宙中的一切问题,如果不能指导“明天早上起来应该做什么”,那么这些东西最终只是一个空洞的想法而已。在黑暗和空虚里真能救你的东西我不相信是奥义书,我觉得只能是最朴素的感情和生之欲。如果真有什么人生的终极答案的话(我倾向于没有,或者,按《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说法,那个答案是42),我个人觉得那肯定不是越过什么刀锋,而是一些很接地气的事情:煮好饭、上好班、照顾好孩子、想想如何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真诚地考虑怎么解决自己和伴侣之间的隔阂,之类的。

    所以我喜欢电视剧的改编,没有抽象的哲学顿悟,都是一些比较朴素的东西。也许真正的答案往往就是很朴素的吧。

    【详细】
    936420473
  • 万卷书
    2013/10/6 8:43:06
    大白若辱玲珑心

    他囿在被告席内,看着那群日本人不知从哪里拣来的证人,口飞横沫,确之凿凿地指证他杀了人,不由得摇头无语——这些证人可都是中华同胞,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出卖自己的良心。看来对方早有安排,阴险设计害他,或许他这次难免沦为阶下囚了。他的律师闻某附耳之语,眼前一亮。中国人不能为中国人作证?那好,我们的证人,不是中国人。门开处,山田光子袅袅婷婷走上前来,与他相视一笑,淡然里倒映着他的讶然。她怎会来中国?她

    他囿在被告席内,看着那群日本人不知从哪里拣来的证人,口飞横沫,确之凿凿地指证他杀了人,不由得摇头无语——这些证人可都是中华同胞,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出卖自己的良心。看来对方早有安排,阴险设计害他,或许他这次难免沦为阶下囚了。他的律师闻某附耳之语,眼前一亮。中国人不能为中国人作证?那好,我们的证人,不是中国人。门开处,山田光子袅袅婷婷走上前来,与他相视一笑,淡然里倒映着他的讶然。她怎会来中国?她怎知他有难?她又能有什么办法帮他解去此围?太多的疑问萦绕他心,可惜,此处并不是把手携谈的佳地,他唯有默然以观。“我叫山田光子,日本现任教育部长是我的父亲……”她温婉的声音娓娓道来,不激动,不犹豫,却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我能证明陈真没有杀人。因为,那天,他和我在旅店里,一直都没有出去……”她来自尊贵的家庭,然而却毅然离开了养尊处优的环境,一介女流,只身西赴,只为寻他。而来到中国的第一件事,竟是自毁自己女儿家的清誉,来保全他。观众席里骂声不断,有不齿这个日本婊子的,有失望陈真如此下流的,而法官颇觉荒唐,敲锤宣布被告无罪而终结了审判。“我现在只有你了……”她蜷在他怀里,单薄得像一阵风。是的,她说谎了。这个谎言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传扬出去会殃及她父亲的名誉,这已经称得上是一种对家庭的背弃和决裂;这谎言也让陈真备受冷眼和奚落,甚至被人扔臭鸡蛋和垃圾。但是这些代价是值得的,因为终究换回了陈真的性命。大白若辱。若不是她玲珑剔透,用辱没他名声的方式来作证,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换回他的清白吗?好色与杀人,两权其重,要名还是要命?清白证明不了清白。仅凭观众席上精武门一众直着脖子喊为陈真作证,对方冷冷一句“出自同门,不足为信”便任你再多人也全都消弭无形。这种情况下,武力和义气都显得太过粗浅。唯有这日本女子,深谙脱罪之道——以名誉祭祸,换自由之身。纵世人毁谤无数,只他二人心知肚明。从此这世间,也只有他们俩可以相依相暖。委曲才能求全。世间的道理,总是这般让人无奈。芥川龙一杀了霍元甲,身为霍元甲的弟子,陈真一定会为师父报仇雪恨——这种朴实直率的思维真是无懈可击。藤田刚正是利用世俗人的逻辑来制造事端。山田光子是陈真的同学,既然她都不顾羞耻地自陈情事,那么一定是确有其事了。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坏事的发生而往往忽略从人品道德角度加以判断。如果陈真想为师泄愤,何必第一次挑战芥川龙一时候不干脆了结他?如果陈真真的耽于情事,又何必学业未竟就回到中国,为何不干脆留在日本与山田光子长相厮守?这些漏洞,稍有理性之人一念回转便可通透。大多谩骂都是浮浅的,为证明自己的“爱国”“忠诚”“清高”而急不可耐,又参杂着种种看热闹、瞧稀奇和幸灾乐祸,其实骂者又有几人真的了解内情?又有几人真的在乎内情怎样?事实上,这些毁誉都已经无所谓了。当众人的目光,由对陈真生死安危的关注转向对他的人身攻击,其实已经说明山田光子成功地转移了众人,尤其是法官的注意力。并且众人的谩骂,居然事实上参与消解着陈真的祸事。大白若辱,委曲求全。这样隐晦的道理,一时间只有柔慧的山田光子想得通、做得到。柔并不等于一味的顺从和屈服,带来毁誉也未必是出于恶意。当你看穿事情的本质,也许就会觉得,世人参与烦忧的那些纷纷扰扰,其实是多么无聊的事。受辱之时,所愿即成,复有何怨?****************************参看电影:《精武英雄》(李连杰 主演)题目引自:《水龙吟》 辛弃疾长按二维码,关注【千杯月】<图片1>

    【详细】
    63151446
  • Rhodesia
    2018/9/30 14:51:21
    你的鸟儿为什么唱歌?
  • 电影学徒
    2015/7/3 0:23:49
    闲时喝鸡汤,醒来去搬砖——《我是路人甲》
    每次能提前一点看到想看的电影总是窃喜。这其实无关紧要,算是路人甲的自我倔强吧。 鸡汤喝的多了,就会反鸡汤。鸡汤只会用来安慰别人,但很难说服自己。 对于电影,期待更多的是深度(黑暗),是这群怀着演员梦,十八九岁去横店,待了一年或几个月,用着“老人”的口吻,告...  (展开)
    每次能提前一点看到想看的电影总是窃喜。这其实无关紧要,算是路人甲的自我倔强吧。 鸡汤喝的多了,就会反鸡汤。鸡汤只会用来安慰别人,但很难说服自己。 对于电影,期待更多的是深度(黑暗),是这群怀着演员梦,十八九岁去横店,待了一年或几个月,用着“老人”的口吻,告...  (展开)
    【详细】
    751721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