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候自家电视里面看的,当时只觉这个名字新奇就点开来看。说实话,除了生化危机还有温暖的僵尸,其余丧尸片我都没接触过,这部片子算我看过的屈指可数的丧尸片中我比较喜欢的。影片一上来就是以纪录片的形态呈现,让我倍感新奇,第一视角让人觉得自己就是正在逃命的其中一员,紧张的环顾四周,代入感极强。然后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那对老夫妻(应该是这样吧),他们的孩子成丧尸了,老夫妻不忍心杀,一直冒着危险把
上高中时候自家电视里面看的,当时只觉这个名字新奇就点开来看。说实话,除了生化危机还有温暖的僵尸,其余丧尸片我都没接触过,这部片子算我看过的屈指可数的丧尸片中我比较喜欢的。影片一上来就是以纪录片的形态呈现,让我倍感新奇,第一视角让人觉得自己就是正在逃命的其中一员,紧张的环顾四周,代入感极强。然后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那对老夫妻(应该是这样吧),他们的孩子成丧尸了,老夫妻不忍心杀,一直冒着危险把他藏在柜子里,这段虽然很惊悚 但又觉得很能体会这种感受。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感谢厦门市第一家艺术院线影院——中影数字梦工坊影城提供观看《点五步》的机会。影片非常精彩,以至于我们几个小伙伴观看之余兴趣不减地侃聊了很长时间。电影采用一种断裂叙事的方式切入80年代的香港,以此还原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政治等历史的横截面。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相映成趣。影片中设置了许多有意味形式:帽子上的“HK”、居住板房的栏杆、漂泊的衣襟、“点五步”的几个解释……在众多符号化元素的设置下,
感谢厦门市第一家艺术院线影院——中影数字梦工坊影城提供观看《点五步》的机会。影片非常精彩,以至于我们几个小伙伴观看之余兴趣不减地侃聊了很长时间。电影采用一种断裂叙事的方式切入80年代的香港,以此还原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政治等历史的横截面。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相映成趣。影片中设置了许多有意味形式:帽子上的“HK”、居住板房的栏杆、漂泊的衣襟、“点五步”的几个解释……在众多符号化元素的设置下,影片隐喻了香港回归前的夹缝境况(最开始与少年队和欧洲队的惨败)、阿龙与小威的身份置换(球队位置的互调)、老一辈香港人彷徨无依的宿命感(阿龙父亲的生活)、年轻一代港人的身份迷失(摘下“HK”帽子的小威)、内地与香港文化的交融(牛屎申请单廉租房)等等。大象无形,隐晦的笔触摹制深刻的社会问题是需要功力的,导演处理的也相当不错。观看这样的艺术电影确实比奇观化的视觉大片更有嚼劲。最后来个彩蛋,中影数字梦工坊加州店(艺术院线影院)的3号厅是情侣厅,内置两个座位连在一起的“情侣座”!抓紧带着另一半来看艺术电影吧!
题材选的比较大,画面也拍的不错,只是故事本身有些太单薄了。
开头1/3的叙事还是很清楚的,但是从男主想去美国这儿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男主到底为什么想去美国,他的野心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些剧本都没有交代。
去了美国以后男主凭自己的奋斗过上了拥有洋房豪车的中产生活,这里青年时期的男主基本已经退场,影片开始讲男主和他女儿的矛盾,我本以为是要讲第二代移民的身份认同之类的,但
题材选的比较大,画面也拍的不错,只是故事本身有些太单薄了。
开头1/3的叙事还是很清楚的,但是从男主想去美国这儿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男主到底为什么想去美国,他的野心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些剧本都没有交代。
去了美国以后男主凭自己的奋斗过上了拥有洋房豪车的中产生活,这里青年时期的男主基本已经退场,影片开始讲男主和他女儿的矛盾,我本以为是要讲第二代移民的身份认同之类的,但影片对此并没有任何着墨。男主和他女儿之间无法交流的主要问题是一他太信奉来自自己曾受到的祖辈的教育,二他不愿意开口表达。
虽然在片尾处男主和女儿共赴台湾,他向女儿讲出了自己的故事,但这个处理有些太急匆匆了,我也不觉得这种方法能解开父女之间的心结。因为女儿对自己的老家缺乏基本认知,男主即便带他回去,给他讲自己过去的故事又能怎么样呢,对于女儿来说,自己父亲的家乡和其他陌生的城市并没有任何区别,父女之间若想要和解单凭故地重游是远远不够的。
华裔的自我身份探索和一代移民与其子女的相处都是很好的题材,但也是很大很散的题材,如果决定要讲就一定要揉碎了一个个分开讲,硬塞进90分钟里是根本讲不明白的,所以我才说它虎头蛇尾。
不过奇怪的是虽然剧情有不少瑕疵但我还是哭了好几次,大概是因为父女俩一个人在餐桌前吃饭的场景引发了我的共鸣吧,疫情爆发后我已经自己一个人吃饭有两三个月了。
(关注公众号并回复“全民追女王”,获取下载链接)
最近,小编被一部“R级”爱情电影给猛灌了一口鸡汤。
这部电影由塞斯.罗根 (关注公众号并回复“全民追女王”,获取下载链接) 最近,小编被一部“R级”爱情电影给猛灌了一口鸡汤。 这部电影由塞斯.罗根和查理兹.塞隆两位实力派演员联袂演出,两人在电影中将会组成一对“高低差”的CP。 这部剧开局还可以,然后就开始出现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通病了: 1.中间几次时间飞速跳跃式转换,为拉动剧情而强行跳跃逻辑,也不管这逻辑如何不符合人之常情常理,感觉角色都是编剧手中的提线木偶,侮辱观众智商。 2.时间线再一次明显无逻辑猪头脑,前后乱跳乱插,有些人永远不老,永远长不大,本来时间略有出入,或有些物品出现略与历史时间有一两年差异就算了,但这剧tm从开局的76 这部剧开局还可以,然后就开始出现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通病了: 1.中间几次时间飞速跳跃式转换,为拉动剧情而强行跳跃逻辑,也不管这逻辑如何不符合人之常情常理,感觉角色都是编剧手中的提线木偶,侮辱观众智商。 2.时间线再一次明显无逻辑猪头脑,前后乱跳乱插,有些人永远不老,永远长不大,本来时间略有出入,或有些物品出现略与历史时间有一两年差异就算了,但这剧tm从开局的76年,到主角高三当年史上首次春晚、大西洋海底来的人这部电视、血疑等,表明为83年,但猛一转冯大伯84年春节期间死了(至于能否两三天内从台湾运回来安葬刻碑这神操作就不算bug了),新中国当年首次参加奥运,居然肖战刚上大学就毕业了!然后又是几部标志性电视或新闻跳跃,时间就到生于76/77年的肖唯一18岁高考了,该94年左右吧,但是,居然主角冒了句"香港那边金融风暴",这不该是97之后吗??又一晃,进入2000了,博客一下子就发明出来了!!! 总之,其中时间线之凌乱,惨不忍睹,与《正阳门下》有一拼。当然,上述我写的剧中几个时间点也可能有误记,毕竟这是部硬撑了60集的"大"剧,我也早被此剧搞晕了,但其时间混乱是绝对有的。 3.还有些神操作,忘了,主要是写着写着火气消了。 总之,希望编剧们写东西要具备基本自洽的逻辑意识,否则国产现实题材剧、年代剧这些好题材,都白瞎了。感觉我国编剧整体学历层次不高,明明翟天临都搞得到博后资历的年代,也去镀镀金提升下修养如何?艺术,既需要天赋+经历,还是很需要基本学识素质的,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这也不算啥奢求吧??? 在影片的末尾,Sandra被无形怪物追赶着在丛林里奔跑的那一段,竟然把我看哭了。怪物在那一刻很强大,为了丧心病狂地想要感染她,很有心机地通过声音来诱惑她摘下眼罩(目前为止怪物很少是能如此大段地说话的,也没有物理形态。不过剧本漏洞不是我想要谈的,)。那个声音和怪物的力量之巨大,似乎让Sandra很难抵御,一直非常坚强的她也差点想要扒开眼罩了。但是她通过道歉和承认我爱你而召回了吓跑的小女孩,找回 在影片的末尾,Sandra被无形怪物追赶着在丛林里奔跑的那一段,竟然把我看哭了。怪物在那一刻很强大,为了丧心病狂地想要感染她,很有心机地通过声音来诱惑她摘下眼罩(目前为止怪物很少是能如此大段地说话的,也没有物理形态。不过剧本漏洞不是我想要谈的,)。那个声音和怪物的力量之巨大,似乎让Sandra很难抵御,一直非常坚强的她也差点想要扒开眼罩了。但是她通过道歉和承认我爱你而召回了吓跑的小女孩,找回来的同时还是她想要保护孩子们的决心。于是她也跑得更快,把俩孩子一边一个夹在腋下跑,手指紧紧嵌入孩子的衣服里。那一刻就是让我看哭了:作为母亲,不管在多么艰难的时刻,都会迸发出可以扛着不管多重的孩子奔跑的勇气和力量的。 整体而言,剧本没有什么巨大的让人想要吐槽的地方,单凭可以让我泪奔就是非常喜欢了。另外喜欢的地方,还有坏人Gary的巧妙登场。电影开始不久就让我们看到了五年后的,也就是现如今的画面,于是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之前看到的五年前聚在一起的那拨人应该是都死了。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五年前大家聚在一起求生,各有各的长处,很有组织性也很聪明,还有理论基础夹持(关于怪物的来源)。看起来是很能活命的一拨人,怎么就都死了?抱着这个悬念我就非常想看下去(立刻把自己手里的娃交给阿姨了,准备毫无打扰地看)。Gary被放进门的时候让人隐约觉得不详,但是他看起来很正常,大家的生活也很快回到正轨,所以丝毫没有让我觉得这个人就是原因!直到两个妈妈快要生了,突然Gary打开画薄,把一张张非常恐怖的怪物素描(真的是非常邪恶非常恐怖,赞一下设计者)摊在桌上的那一刻,你才觉得,啊原来他是不受怪物影响的变态!那一刻看得我手指尖发冰,心都凉了(尤其是在最最关键最脆弱的时刻)。两个女人刚刚生产完在楼上抱着自己的婴儿,Gary就冻了鸟上楼了。惭愧惭愧,也是最近刚生完孩子的我,那一段是跳过了,实在不能看。不过得知黑人幸存下来了真的好开心。 Sandra军训式养娃,把他们成功养成五岁的娃那些蒙太奇我也很喜欢。她的军训育娃法,的确是让小朋友们不太能感受到温暖和爱。他们可能心里是不够健全的,但是至少身体是健全地活了下来。毕竟,母亲的永恒第一原则是孩子先能存活下来。Sandra看起来很严酷,但是要把想要抱着小朋友就那样傻呵呵地躺着玩这个心情压制下去,实际上对母亲来说是更严酷的。要是我,也一定会给小朋友们取boy & girl这样的名字。和breakfast at Tiffany's的女主人公管自己的猫叫cat同理,不给自己的“所属物“取名字,就是做好了自己流离失所,随时会丧失他/她/它的这个心理准备,不这样不能活下每一个不知道未来的每一天。本来Sandra的人物设定就是她不想要孩子,也不是那么喜欢宝宝(和胖胖女那种天生就是想要做温柔的母亲的设定的反面),所以她后来的严酷就剧本严谨度来说还是很合理的. 在到达激流之前的“毯下会议”那一景我最喜欢。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boy是sandra的亲生儿子,女孩是胖妈妈的女儿。虽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能明确girl和boy知道不知道这一点(sandra应该不是那种会sugarcoat的人,不会跟他们说他俩都是她生的这种谎话我觉得)。五岁的小孩,可能还太小,不太能让sandra狠下心来解释谁是谁的孩子?Anyway, 快到达激流了,Sandra说需要一个人看激流,很危险,但是不能不看。Boy马上说,我来!Sandra瞬间爆发,吼 I DECIDE! Girl马上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小小声说,那我来看吧。Sandra这回没有言声,我立刻心里大大叫好剧本的微妙之处 -- 它没有虚假地美化/否定人性(尤其是母性)的自私处 -- 危险时一定要牺牲两个小朋友中的一个的话,应该是想要保护自己亲生的,牺牲领养的那个吧。但是Sandra的沉默和被诱惑也仅仅十秒左右,她的最终决定是NO ONE LOOKS -- 也是让我一下子就感动哭了。虽然小女孩是领养的,但是一生下来起就是和Sandra在一起,激发母性的oxytocin荷尔蒙也是在同样刚生下孩子的Sandra体内爆棚的,所以基本上Sandra是把她当作自己的baby没跑。这种情况就好像问一个母亲地震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救谁这种蠢问题一样了,答案永远是 -- 两!个!都!救!(我还是别要二胎了,这样世界大末日的时候逃亡的难度降低一些。扛着一个小朋友还能跑,两个的话就要像Sandra这样左边右边一个夹在腋下那样跑,那应该就只能是电影了) 女导演说自己拍这部片最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充满希望的结局,超赞!消除所有剧本漏洞!原书非常黑暗,盲人学校里的人其实都是自刺双目的,原剧本里Sandra也差点把小朋友们的眼睛弄瞎。但是电影结局很美好(暂时忽略藤脉藤交错的天花板有很多空隙让大片的阳光照进来 -- 这样难道怪物不会进来吗?anyway,可以忽略,毕竟镜头如同伊甸园一样美好漂亮),让紧绷了一口气的我一下子放松下来,不至于看完了还觉得很压抑(这个效果是导演非常在乎的)。看完了赶紧去抱抱我的girl,软软绵绵暖暖的一只,基本上是没有逃亡可能性的。扛着她在世界末日逃亡,让她受一丁点苦,这样的事情想都不能想,一想眼泪就能出来。所以超级感谢有这部电影,让我能以一个安全距离来感受一个真实刻画的在世界末日里保护孩子的母亲。 19/1/20 修改:替换掉了所有的英文词,使用了高级词汇和成语,请表扬我! 01 在高校做心理访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男孩子,18岁,一进访谈室,就觉得他神采奕奕的,眼里有光。问他最近的心情,他说,特别好,问在学校的生活,他说,非常好,问睡眠状态,他说睡不着,太激动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恋爱了。 01 在高校做心理访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男孩子,18岁,一进访谈室,就觉得他神采奕奕的,眼里有光。问他最近的心情,他说,特别好,问在学校的生活,他说,非常好,问睡眠状态,他说睡不着,太激动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恋爱了。 刚刚在一起一个多星期,每天激动地好像活在梦里,他说因为这个女孩子的出现,生活里的一切都变得生机盎然了,什么都有趣,什么都可爱。 看着他快乐的手舞足蹈的说着这一切,我突然觉得羡慕了起来,羡慕18岁的简单纯粹,羡慕拥有的无限未来,羡慕他们还不了解世事无常,以为爱了就会到地老天荒,能够毫不设防的给出百分之百的热情,羡慕他被一场美好的恋爱带入到了一个诗意浪漫的世界。 我发现年纪越大,便越喜欢看偶像剧了,现实生活已经让人们见了太多鸡飞狗跳的一地鸡毛,我想多见一见甜与浪漫。 《李春天的春天》那种中年偶像剧,我喜欢,那是经过时间和经历的沉淀,知世故并看清自己内心之后的珍惜和欣赏,看来让人觉得平静而踏实,是一种对彷徨之心的疗愈。 而《点燃我,温暖你》这种少男少女的情爱,我也喜欢,它简单甚至幼稚但却可可爱爱,它把人带回到遥远的青春里,去那里找一找,自己曾经对这个世界抱有的浪漫期待。 近来韩剧明显有些式微,连《模范刑警》这个故事已经明显完结的IP都被强拉出了第二季。不过这倒让我觉得挺公平,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这颗当初并未激起太大水花的遗珠,在韩剧影视寒冬也算是借着续集重新焕发了它应有光彩。 遗憾的是,第二季还是没逃过续集常见的命运。不能说完全不好,但明显不如第一季成功。故事和题目的契合度明显变低了,整体的 近来韩剧明显有些式微,连《模范刑警》这个故事已经明显完结的IP都被强拉出了第二季。不过这倒让我觉得挺公平,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这颗当初并未激起太大水花的遗珠,在韩剧影视寒冬也算是借着续集重新焕发了它应有光彩。 遗憾的是,第二季还是没逃过续集常见的命运。不能说完全不好,但明显不如第一季成功。故事和题目的契合度明显变低了,整体的讲述思路也变得不太清晰。 原本这两周看了新一季,想发一个二季的吐槽帖,没想到写着写着变成了一季的夸夸评。那索性先填充一下,发到这边来吧~ 模范刑警第一季是我的一大心头好。这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同时兼顾办案的辛酸和人性的可爱的刑侦剧。单从刑侦类型剧来说,第一季案件的反转密度可能并不成为它的优势,最后的罪犯同归于尽的结局也多少有点让人错愕。但其中渗透的人性描绘之细腻、观察视角之独特,却是同类型剧中比较难得的。不得不说,后者真的很对我胃口。第一季中的故事线条十分清晰。除了破案经过作为主线,还有若干条贯穿始终的副线,同样也都做到了逻辑连贯、情绪丰满。各个人物的各条成长路线都有迹可循且合情合理。从主到次分别说。首先是老刑警,他的主线应该是工作态度的变化。一开始插科打诨的老滑头模样,很符合一个快退休的老人的职场态度。而后来他从浑水摸鱼到认真负责,从沽名钓誉到舍名取义,其实伴随着李大哲和传教士两条鲜活生命的无辜陨落,直接造成了一个女孩乖巧灿烂的一生的堕落与破碎。在这样的冲击下,哪怕是一个土埋半截子的人,做出巨大的改变也足够有说服力。他的悔恨,他的愤怒,都完全不让人出戏。他对李大哲的女儿恩惠的愧疚之情毫不做作,反而显得水到渠成。小刑警工作态度一直十分积极,他的主线隐藏在人生态度的缓和与治愈。此剧的导演镜头很有感情。小刑警这个角色从一开场,就被赋予了某种悲剧色彩。他外表帅气,衣着光鲜,毫不眨眼地拍下天价手表,可到了晚上却缩卧在警所长椅上勉强入眠。在精神上,他是一个无以为家的流浪者。他办起案来一掷千金、生死度外,并不仅仅是因为多么热爱正义,更是因为他心中压根没有人生的意义。不过他是善良的,所以他在试图用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来填补内心无尽的空虚。但他填得上吗?至少导演让我们看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前几集里的小刑警,几乎没有一次露出真心的笑。他每挑一挑嘴角,都让人觉得那笑容里充满了嘲讽。不过,编剧笔下的他自然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血性未干的老刑警。前者一面用激情重新燃沸了后者的热血,一面被后者的生活气逐渐感化。老刑警让他看到,生活除了毫无感情地随处撒钱之外,还有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心甘情愿的一地鸡毛;工作除了在现场拼命之外,还可以有围坐一团、把酒言欢的兄弟情深。体味了七情六欲,小刑警才不再冷血。他紧绷的神经被老刑警一点一点地放松了,他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三号主人公女主,让她丰满起来的不是若隐若现的隐晦爱情线,而是在「正义」和「服从」之间徘徊的职场困境。作为一名记者,她的天性和职业特性决定了她对正义的坚持。但是她的上司却打着一套不全然正义的算盘。从一开始被利用,但后来独当一面,正义的轮廓在她的不断徘徊摸索下逐渐清晰。对比她初进公司大楼时人人侧目的场景,她最后同部长对峙时,站在她身后的大伙,给了观众一个充分的暗示:正义不来自于服从,但它最终却会让众人服从。把这几条线索结合起来看,就很容易发现了,三位主人公在剧中的各自成长轨迹截然不同。但是又因为他们的形象是极为常见的普通人,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很多常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寻常琐事,所以又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将寻常人心路作完全差异化的打法,自然就让剧情不但丰富,而且十分接地气。如此巧妙的编排,让每条逻辑线都能贯穿始终,且功能都不单一。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和更加细密的支线相互交叉,交融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互文。比如,李大哲对再审几经变化的态度,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懦弱无知,与愿为人父的责任担当之间的反复纠结。这种纠结偏偏和老刑警的努力阴差阳错,最终造成了令人扼腕的遗憾。再比如,小刑警的童年经历,足够让人联想到当今的一大热点--原生家庭问题。父亲的英年遇害,叔父对亲生儿子的偏爱,哥哥对自己的敌意,小刑警童年时对哥哥犯错置身事外的自我保护,虽然都不能算政治正确,却又都那么天经地义。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些大家都会经历的磨难,犯了一点大家都会犯的错误,终于彻底改变了两个年轻人的一生。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解读,这些遗憾,写照的是对现实的反思:人性的弱点固然不可避免,但一个个看似小小的弱点叠加起来,却足够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这些看似偶然的遗憾,仿佛在向我们设问:当正义已经被人性之恶提前构陷,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有能力在悲剧面前力挽狂澜吗?这种足够实在有料的冲突,就让剧中点到为止的化学反应变得让人欲罢不能。老少组合之间的互动自然不必多说。来说说小刑警和女记者吧。编剧对感情线着色并不太多,但这惜墨如金的几笔,却轻巧地勾勒出两人从欢喜冤家到相知信赖的过渡。不过,我并不觉得他们的关系变化有什么突兀,因为一切都有迹可循。小刑警一开始为什么不信她?因为他童年的经历,让他连最亲的哥哥都不敢相信,对谁还不能抱怀疑呢?而她为什么反击呢?因为她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明日之星,她心高气傲,自认为可以用笔杆子改变世界。连经验丰富的老刑警都对自己充分信任,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毛头小子凭什么在旁边说三道四?可是为什么他们后来能够越走越近呢?因为他们人性的底色都足够善良。 几位主角之间的相互治愈,实则在讲述又一个命题:人性之大善,能够让一切细小的人性弱点不堪一击,土崩瓦解。这不但是对此前设问的自我回答,同时还是对现实的无奈诉说。 因为在现实当中,又能有多少如此纯粹的善与善的碰撞呢?正是因为对人性有深度的阐发,使得这部剧还有一个让我欲罢不能的优点,那就是他朦胧恬淡的悲剧色彩。看着小刑警和女记者因为不眠症闹出一次又一次笑话,你不仅仅觉得想笑,还会觉得有一丝心下悲凉。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他把表面上把悲伤的生活若无其事地说出口,其实是强颜欢笑在告诉你:每一份正义,都来之不易;每一次成长,都要经历偌大的痛苦。 至于刑侦的部分,本剧虽然没有足够多的反转,但在我看来,这算是另一种更优秀的铺陈。它不重在博人眼球,反而一步步稳扎稳打、抽丝剥茧,把参与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编织得足够细密。由此以细致取胜,也不由让观众眼前一亮。 所以虽然最后新闻部长和罪犯同归于尽,让不少人觉得莫名其妙,但这个结局却让我觉得很符合他的既定命运。因为这位部长,他其实也是一位尽善之人。善良之人在作恶这件事上总是软弱的。部长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在为姐姐报仇之后,在没有了仇恨的支撑之时,根本承受不了亲手杀人、操控舆论等一系列恶行的痛苦。死亡对他而言,是最好的解脱。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例子。那就是很多人貌似都没太注意的,我眼中这部剧的点睛之笔--小刑警第一次去案发现场时,车内播放的歌曲《鲻鱼之歌》: 那镜面般的河面上, 有鲻鱼跃出来。 那比水流还湍急的, 是它在河水中穿梭。 游子停下脚步, 坐在了山坡上。 遥看镜面般的河面上, 鲻鱼在游走。 遥看镜面般的河面上, 鲻鱼在游走。 那渔夫终于 想出了办法: 他搅动淤泥, 啊,那河面呦, 那浑浊不清的河面上, 鲻鱼被钓起。 山坡上的游子, 看得心疼起来。 山坡上的游子, 看得心疼起来。 你看,编剧早在已经在开头就暗示过我们了:我们不过是那远坐在山坡上的游子。我们像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远远地,眼看着鲻鱼被钓起。可我们除了心疼一下,什么也做不了,也什么都没有做。 那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悲剧,我们每个人都算始作俑者。每一个看起来十恶不赦的罪人,都是社会集体的纵容在推波助澜。 所以,这部看似不太合群的刑侦剧,其实是在借着刑警的故事给我们讲人生,用温和又无奈的口吻带着我们看社会。它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有力地告诉观众:刑警也是人。模范刑警不是从不犯错的刑警。模范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还葆有良知。 前段时间 帮主被新鲜出炉的《水果传》圈粉到不行 号称是水果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导演团队认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调研 跨越了全球15个国家、50个城市 精心挑选出40位水果明星 前段时间 帮主被新鲜出炉的《水果传》圈粉到不行 号称是水果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导演团队认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调研 跨越了全球15个国家、50个城市 精心挑选出40位水果明星 刘诗诗的新剧『如果可以这样爱』开播首日,开心,惊喜。比起若曦的隐忍内敛,更喜欢她演外放些的角色,比如一枝梅的燕三娘,比如轩辕剑的玉儿,这次原声出演电台女主播白考儿,我期待且忐忑,看完前两集,安心了。她一直很好,并且用心在进步。剧集节奏很快,不拖沓,两集里,三个主角全部登场,男女主直接正面杠上。刘诗诗采访中说,白考儿是一个前期看上去像疯子的正常人,后期是一个看上去像正常人的疯子。初观前两集,确 刘诗诗的新剧『如果可以这样爱』开播首日,开心,惊喜。比起若曦的隐忍内敛,更喜欢她演外放些的角色,比如一枝梅的燕三娘,比如轩辕剑的玉儿,这次原声出演电台女主播白考儿,我期待且忐忑,看完前两集,安心了。她一直很好,并且用心在进步。剧集节奏很快,不拖沓,两集里,三个主角全部登场,男女主直接正面杠上。刘诗诗采访中说,白考儿是一个前期看上去像疯子的正常人,后期是一个看上去像正常人的疯子。初观前两集,确实。白考儿心大,有点生活白痴,但是她天不怕地不怕,还倔,你拦不住我求一个真相,你让我不爽那你也别想舒服,逼我到绝路那就破罐子破摔。这个剧里,刘诗诗就像是一个一直在天上的仙女来到了凡间,整个人身上充满了烟火气。情绪外放,表情生动,动作还有些夸张,疯爱疯恨,怼天怼地。但是声音又很软很苏,有种反差萌,听她怼人都是一种幸福。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刘诗诗。 初步观感很好,最精彩的永远在下集预告,姐姐晚安。 (关于烂尾部分请下拉看最后更新) 说实话,现在的国产剧基本已经是古偶、仙侠和青春小甜剧的天下了。 警匪片里,能有这个演员阵容,能有现在的故事线,我觉得已经是非常非常大的突破了。 看到第3集,我已经忍不住安利了我身边 (关于烂尾部分请下拉看最后更新) 说实话,现在的国产剧基本已经是古偶、仙侠和青春小甜剧的天下了。 警匪片里,能有这个演员阵容,能有现在的故事线,我觉得已经是非常非常大的突破了。 看到第3集,我已经忍不住安利了我身边所有人,同时觉得必须要写影评再安利一遍。 我先说一下为什么我觉得这部剧在我心里能封神—— 因为《狂飙》,竟然采用的是双男主线。并且其中一个人物,是反派人物,一个最后发展成了黑帮老大的人物!!! 只要稍微回忆一下2010年后的警匪片,你就会发现基本没有这样的故事出现—— 反面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绝不能作为故事主线出现,这基本已经是现在电视剧的共识了。 但是《狂飙》有反派人物故事线! 而且是张颂文主演! 真的可以说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还没去看的朋友们,请迅速打开《狂飙》。 相信我,你只要看完第一集,你就一定会忍不住想追完整部剧! 1. 我特别喜欢《狂飙》里,张颂文演的高启强这条线。 除了演员的演技好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接地气的、合理的黑帮老大。 我很喜欢警匪片和刑侦片,但是近几年的我看演员阵容很期待的电视剧,最后基本都烂尾了。比如《扫黑风暴》(孙红雷主演)、《破冰行动》(吴刚)。 烂尾的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电视剧里的反派,已经完全沦为了工具人—— 一个配合主角完成任务的工具人。 他们都有以下这些共同特点。 1??只能轻微有一点人性(基本只对家人) 2??在最后几集都智商疯狂下线 3??除了钱和权,没有其他别的人生追求 4??自己主动堕落,没有什么外部原因。 但其实,这样的反派真的真实吗? 一个黑帮大佬,如果真的是电视剧里所塑造这样毫无人格魅力的人,真的能靠着金钱的诱惑和暴力的威胁,就能让一群人不顾生死、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吗? 如果反派就是一个大智障,或者前面30集是正常人,最后5集智商光速下降,那么主角费尽心机打败他的场景,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热血沸腾,反而会觉得可笑又愚蠢——仿佛一个成年人腾挪辗转终于打败了一个小学生。 观众更期待的,是一个和主角一样,有血有肉的反派。 反派的能力、智商、魅力,越是和主角接近,甚至超过主角,那么这两个人的对决,正义和邪恶的对决,最终正义拼尽全力终于战胜了邪恶,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2. 说回《狂飙》里的高启强。 最开始他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卖鱼的。 他为了不换档口,花钱买了电视机,送给决定档口的唐小虎、唐小龙兄弟,结果事儿没办成还被打了一顿。因为是他先动的手,还被拘留,结果除夕夜只能在警局过。 多少人看到这里已经代入了高启强的角色。 多少人看着他在警局哭的时候,跟着心酸了,甚至按照起点的套路,开始期待他成长、崛起然后反杀唐小虎、唐小龙两兄弟了。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也大概明白,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不敢将反派描绘地太具体的原因: 害怕反派塑造的太有魅力让小孩子学坏(比如古惑仔); 担心大家同情反派,不理解人民警察的付出(毕竟好多吴签的粉丝还在支持哥哥); 更重要的是,担心群众太感同身受以后,开始想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开始思考大环境的相关问题(《小丑》在好莱坞备受吹捧的原因)。 这些担心都很真实。 但其实,我认为,每一部扫黑反腐电视剧的意义在于: 给予我们所有人,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人,一个回望过去的机会。 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过去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往前。 让人感受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堕落成黑帮老大不是坏事。 看着他最后落入法网的结局,这样当我们或许也要面临着和他一样类似人生选择的时候,才会更有敬畏、更慎重。 3. 很多电视剧没办法塑造好反派,很重要的原因是,将反派完全变成了一个被命运压迫到极致,被迫反抗命运的义士。 这也是不对的。 一个人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一定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完全因为外部客观原因犯罪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 《狂飙》里,没有过分强调环境因素,也突出了高启强自身的选择。 第一个选择: 当唐小虎、唐小龙以为安警官是他靠山的时候,他没有否认。 第二个选择: 当他的档口已经重新回到他手中了,他其实可以渐渐弱化安警官这个靠山的时候,他没有。 他反而开始享受这种狐假虎威的便利,甚至故意向大家宣扬不仅是安警官,连安局也来关照他。 第三个选择: 当有街坊向他寻求帮助,解决掉欺负他外甥的音响店老板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不帮忙。 但他即使手发抖,也要去和对方谈,装出一副真有靠山的样子。 …… 这样一直到了昨天第11集,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是否自首。 安欣一直在劝他:说一个谎,就需要一万个谎话去圆。让他说出来,睡一个安稳觉。 但最终,他选择了背负这些谎言继续生活下去,直到背不动的那一天。 这个时候外部的环境已经不能影响他的决定了,他这个时候的选择,也就注定了之后的结局。 4. 《狂飙》之所以好看,除了高启强这个反派角色的塑造,张译饰演的安欣功不可没。 我看到竟然有人质疑张译在剧里对安欣的诠释,觉得是多余和做作。 我笑了。 张译饰演的安欣其实非常非常难演绎。 看看观众有多么讨厌傻白甜女主就知道了。 前期的安欣,基本就是一个男版傻白甜。 要把这样一个愣头青,傻里傻气的坚持理想和信念的角色,演得不让人讨厌,甚至认同他的信念,其实是特别不容易的。 其中有一场戏,我记得是安欣送喜欢的女孩子去机场。半路两人因为争执违停在了路上被交警拦住了,交警要他把车开到交警队,但如果开到交警队接受处罚就要误机了。 交警一开始不同意通融,他反问了安欣,说:“如果有一天你要抓我,我希望你能通融,你能吗?” 安欣明白了。于是坚持要在这里打车,遵守交警的处罚。甚至在交警告诉他这一次可以通融以后,依然坚持不开走车。 我看到这里,竟然没有反感安欣。 这足以说明张译的演技有多硬核。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我们作为普通人,这种场景下一定会代入那个被送到机场去的女孩子,会想如果自己生活中遇到这样安欣这样的人,他会有多么的讨人厌。 但神奇的是,我看到这里竟然在心疼安欣。 觉得他有一种傻里傻气的固执,固执地又那么可爱。 这几乎完全归功于张译对安欣这个人物丰富地诠释。 还有另外一个场景,也很类似。 整个公安局的人因为安欣取消了全年的奖金。 是,本来我们观众其实更容易代入被取消奖金的那一波人,更能理解他们。 但一看到安欣说的那句:“三千块钱我出”。还有安欣委屈巴巴,像小狗的清澈的眼神,竟然觉得这些人不理解安欣,真的是罪大恶极了一样。 我实在想不出,这个角色除了张译,还有谁能处理的更好。 5. 目前追更到11集。 现在最明显的感受就是: 取名叫《狂飙》, 是因为剧里的每个人都在狂飙演技吗? 真的!! 太可了!!! 以下是更新内容: 6. 昨天看到第28集预告的时候,我和评论区的一位朋友有着同样的担心: 高启强为啥突然之间想不开要在指导组来的时候,安排个什么任务让京海人看看谁是老大。 会不会《狂飙》又走之前的老路,为了让黑老大被抓住,让他最后几集疯狂降智。 但是今天看完28集和29集以后,发现这个担心目前来看是多余叻~ 剧里解释了为什么高启强要这么做。 同时高启强在发现事态严重以后,及时调整了对指导组的策略;迅速把决策权从比较傻瓜的唐小龙、唐小虎身上收回;果断将可能成为突破口的一个举报人转变成了自己的盟友。 看到这里的观众应该能明白为啥京海他一家独大了。 起码到目前为止,高启强还维持着一个黑老大应有的智商。 希望千万别烂尾啊! 因为这篇影评大部分写的高启强线,今天正好看到一个张颂文老师的回复,笑死我了。 放到这里大家一起开心一下。 这部电影冲着彪哥去的。但是有点小失望,主要是编剧不太过关。开头男主的分居太太被杀了,他满腔怒气去找到杀人凶手(女主夏文汐)抓住她打她说“你为什么杀我太太,你知道吗?我没得去美国了没得去美国了”,(电影开头交代男主求他的分居太太帮他移民去美国)我滴个神啊,男主到底也是个什么人?!竟然抱怨的是凶手夺走了他的前妻实际上抱怨夺走了他的移民机会?好吧,绕过这个。故事情节也太简单了,黑警围剿男主,男主后 这部电影冲着彪哥去的。但是有点小失望,主要是编剧不太过关。开头男主的分居太太被杀了,他满腔怒气去找到杀人凶手(女主夏文汐)抓住她打她说“你为什么杀我太太,你知道吗?我没得去美国了没得去美国了”,(电影开头交代男主求他的分居太太帮他移民去美国)我滴个神啊,男主到底也是个什么人?!竟然抱怨的是凶手夺走了他的前妻实际上抱怨夺走了他的移民机会?好吧,绕过这个。故事情节也太简单了,黑警围剿男主,男主后来也跟杀害自己分居太太的女凶手变成亡命鸳鸯,(仿佛只能是电影才能做到),后来黑警围剿他们俩太狠了导致他们俩狗急跳墙,亡命鸳鸯一起返回去找黑警反攻。这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都被吓到了。一切那么突然。关键是也没怎么玩命逃亡啊,就几个场景枪战。周润发那个《喋血街头》跟跟歌女叶倩文逃亡那才叫个惨。总之这部电影不温不火,就结局是真的潦草了,亡命的过程也潦草。彪哥的角色形象也没塑造出来。仿佛就是个倒了大霉的警察而已。 十多年前买了这本书,喜欢这个朴素的封面。看完后也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上这个作者菲兹杰拉德本人。 十多年前买了这本书,喜欢这个朴素的封面。看完后也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上这个作者菲兹杰拉德本人。 年轻的夫妇和小孩,一家三口被杀了。案子一年没有结。 为了撰写关于这个杀人案件的专题,terrace杂志社的记者田中(妻夫木聪)采访了与死者相关的一干人等,包括丈夫的同事,妻子的大学同学,前男友等等;试图通过这些线索整理出这个家庭和这起案件的全貌。 事先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推理小说,但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太浓的推理色彩。 因为在田中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故 年轻的夫妇和小孩,一家三口被杀了。案子一年没有结。 为了撰写关于这个杀人案件的专题,terrace杂志社的记者田中(妻夫木聪)采访了与死者相关的一干人等,包括丈夫的同事,妻子的大学同学,前男友等等;试图通过这些线索整理出这个家庭和这起案件的全貌。 事先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推理小说,但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太浓的推理色彩。 因为在田中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故事实在是太惨了。 啊,不剧透写影评好难。 首先大部分的故事成立的基础都是日本人闷骚爱面子以及物化女性(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国民性格,不能接受这个设定的话可能会有觉得剧情走向有一点过于大惊小怪神经质。 当然每个人看完对整个故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讨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社会坏境开放的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原始阶段的产能过剩带来了私有制和战争(我好有点开始跑飞机了)。那么人与人之间日益稀薄的信任感是不是社会开放的必然结果。 商业社会里,大部分的社会需求都可以被购买。饿了你可以去24小时便利店,无聊了你可以去养猫养狗玩游戏看电影(就像今天晚上的我一样),想做爱了可以购买色情电影甚至使用手机app寻找同样有同样需求的人。只要还有继续消费的资本,不需要和任何人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很好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而遇害家庭中的丈夫,田向就是一个消费主义社会孕育出的“聪明人”。很多时候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情感交流,而只是一种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一种用来帮助他在这个社会中进入再上一个阶层的工具。 没有适应这样环境的“笨蛋”,比如一开始的凶手本人(很努力不剧透),会被“聪明人”利用,榨取(金钱的,社会地位的,性的)利用价值,然后伤心绝望。 当然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介于这两者之间,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也看多了。 希望享受好的物质生活,也希望被爱。但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被爱(比如阿姨妈妈们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离婚以后她才开始美容保养学瑜伽终于发现自己也可以这么有魅力”等文章我认为是有一定现实参考价值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结论还是个人资本比较重要。 于是日本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年年降低,发达国家小孩越生越少。you know,既然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我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活下去(现在日本的高端养老产品也越来越充实了),我又何必耗费我的个人资本去做那些不保证结果的投资。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被爱? 我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只看上了我性的利用价值?那我为爱千里走单骑,辞职去了对方的国家。语言不通,压力太大,最后秃头发胖了,对方说对不起我发现我不喜欢你了,我怎么办? 但是反过来做一颗消费主义社会的浮萍也很惨。想起了《复活节游行》,想起了《推销员之死》,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好了你背得出你城里每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定位电话;你有精准控制饮食补剂,私人教练教导下练出的8块腹肌;你甚至在家里挂了一副饶有趣味的当代艺术作品。好,whatever,谁不是? 真的很难啊。 我不是劝大家都去结婚生小孩,我自己也就是一个不想结婚,享受消费主义生活的同性恋。 回到电影,每一个故事的凄惨都来自于不被爱。看到那些得不到认真对待的人,我几次差点哭出来。 而不被爱的人,理所当然的也不懂如何去爱。一个负的连锁。 那么在这个商业社会里,谁有这样的底气,去无限付出爱呢? 我想了很久,决定这周日去教堂拜拜,借一点底气去爱别人。 Google上搜索Furious 7,目前最热的一个词条是: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Yes. It did"我会发自内心的这样说。速度与激情。至今为止一共七部了。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部,相对而言,在同类型电影中它是比较新颖的一部,节奏快、场面大、一气呵成,剧情清晰明朗,逻辑不自相矛盾。对于商业片,尤其是以"车+动作"为载体的商业片,需要这样的干脆直接。本 Google上搜索Furious 7,目前最热的一个词条是: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Yes. It did"我会发自内心的这样说。速度与激情。至今为止一共七部了。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部,相对而言,在同类型电影中它是比较新颖的一部,节奏快、场面大、一气呵成,剧情清晰明朗,逻辑不自相矛盾。对于商业片,尤其是以"车+动作"为载体的商业片,需要这样的干脆直接。本以为只有第五部是一个惊喜,但之前我一直不怎么看好的第七部今天看完后,反而改变了我的想法。就个人而言,Furious 7是这个系列唯一可以和第五部相并论的,甚至,更好。其一,第五部所包含的元素第七部也有。其二,第七部还有一个核心,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核心,是其他任何一部都给予不了的核心:情。Dominic和Letty之间的爱情,我还是头一次被触动,那一瞬间就在Furious 7里。那一句"If you die,I die"不经意让人想起You jump,I jump的凄美。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无奈,遇到了太多的阻拦。曾未对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打动过,甚至从未留意过。但就在Letty抱着Dominic含着泪一字一句说出来的时候,我彻底被感动了。那是一个答案,是勇于面对了自己、面对了命运,给彼此等待过后最好的答案。那是一种信仰,是破茧重生、携手共生亦或死的信仰。没关系,只要她还记得他,只要他还陪着她。所有人之间的亲情。"I dont have friends. I got family"在速度与激情的电影中反复强调family这个词,这还是初体验。这一伙人从第一部一直各种作死到第七部,一晃14个年头了。终于,Dominic的这句话给出了最好的定义:不是朋友,而是家人。我们一起作死过,我们一起享受过,我们一起战斗过,我们在深夜相互倾诉过,我们在白天彼此吐槽过......那就让我们永远、永远并肩前行吧,像家人那般,作彼此的依靠相持相助。所谓生活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ill always be the people (family) right there, right now. That's what's real" by DominicBrian (Paul Walker) 和 Dominic (Vin Diesel) 的兄弟情。BB了半天总算回到了我想不吐不快的主题。若要问我"Make you cry"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想这就是答案。这一部分是一个完美的映射。两人亲如手足之情不仅是电影中的Brian和Dom,还是生活中的Paul和Vin。Vin的facebook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一段纪念Paul的话,不长,但入心。看者更是痛心。Vin甚至还给新诞生的小女儿取名为Pualian。Pual Walker。我不是他的死忠粉,但我找不到任何不喜欢他的理由。为人低调,颜值高,演技沉稳身材好。不迷失于好莱坞的花花世界,有自己想触摸的理想。不曾因自己走了多远,而忘了自己当初出发的目标。这样一位演员。还有什么是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天妒英才这一词不敢乱用。但Paul的离开,我只想到这一词,仅此。或多或少,会有遗憾。他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明星,不像哥哥张国荣,在自己最耀眼的时刻,选择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但他作为一位演员,他尽责尽职。他更像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在众人满怀期待地拭目以待之下,却曾未料到这一颗逐步上升的希望之星被充满妒忌、无情的天际所吞噬,从此,黯然消失。除了祈祷与铭记,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幸好,Furious 7代表我们,给了Paul一个最好、最美的告别。尾声,Dom (Vin) 的那段感人肺腑的独白,我相信那不是表演,那是暗藏于心里好久好久想要对Brian (Paul) 说的话。我所感受到的绝不是演技所迸发出发的魅力(当然,不是指Vin演技不好),而是一种很真实、很真实的心声,一段想说给在世界另一面的Paul听的独白。那一刻,老泪纵横。那一刻,温暖在心。那一刻,看到了电影中一帧帧最美的画面。那一刻,感受到了没有一丝丝杂念的情义。即便末尾两人惺惺相惜的Last Ride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暗示了Paul的离开。但,那些不被界限和距离所撼动的情感,以及那些发自内心一字一句的祈祷与承诺,都似烙印深深扎进心里,更是对Paul Walker -- 这位让人敬重的演员,最好的送别。"It's never-goodbye""You'll always be with me, and you'll always be my brother"Paul, 你听到了吗?这是Vin的心声。这是你所有朋友的心声。这,是我们的心声。————————————分割线——————————————4月18号,补充。题外话,可无视。有一位豆友问:楼主我在google搜索furious 7没有搜到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啊。你怎么搜到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我看完那会儿正好是北美上映那天,大家留意下我的写作日期便知,4月4号。当时Google搜索,第一篇报道正是这个。真不骗人。现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不在第一位了。不过还好,我当时收藏了,下面给出链接,大家有兴趣的话,或仍然心存怀疑的话,可以去看看。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film/film-news/11511142/fast-furious-7-paul-walker-ending-spoilers.html谢谢每一位阅读过此文的影友。
没有年轻美女俊男却有法国喜剧的老面孔丹尼伯恩和大眼大嘴大胸的女主角,后者在年轻时也绝对是个大美人;没有欧洲美食的展示但是论米卖的德国香肠、卷成花的烤面包和阿尔巴尼亚的烈酒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超级厉害抢镜的配角但是把房车改造成活动教堂的基督徒司机、神经兮兮的酒店夜间男前台、漂亮的阿尔巴尼亚小姑娘都让观众一窥欧洲多元有趣的流行文化。
没有年轻美女俊男却有法国喜剧的老面孔丹尼伯恩和大眼大嘴大胸的女主角,后者在年轻时也绝对是个大美人;没有欧洲美食的展示但是论米卖的德国香肠、卷成花的烤面包和阿尔巴尼亚的烈酒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超级厉害抢镜的配角但是把房车改造成活动教堂的基督徒司机、神经兮兮的酒店夜间男前台、漂亮的阿尔巴尼亚小姑娘都让观众一窥欧洲多元有趣的流行文化。两位凭借神经质的角色性格和人在囧途的冒险套路上演了一场海陆空的超级大战,不仅要合作起来一起对付外界的困难,两人之间更是重新擦出重口味的强烈战火——爱情战火和冤家战火并燃,让他们俩周围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插足不进去也很难存活,高卢雄鸡热热闹闹地性格在他俩身上展露无遗!
作为“公路电影”景色并没有期待中宜人舒畅,最后也只是仪式性地出现了蓝天下蓝色海边的白色希腊,所以影片也许只会吸引喜欢吵吵闹闹夫妻吵架的法国喜剧迷,以及热爱男猪脚的粉丝们。不过我还是又温习了两句法语:“热带么”和“买克c”。
故事始于爛俗的一夜情,終于爛俗的偶遇。兩個人互生愛慕是因為舉辦了一場沖破家庭障礙的“用心的”
故事始于爛俗的一夜情,終于爛俗的偶遇。兩個人互生愛慕是因為舉辦了一場沖破家庭障礙的“用心的”婚禮,而影響兩人關系的障礙,無非是女大男小、EX和不負責任的意氣用事。
楊千樺一群朋友fashion獨立性生活開放,而公司的小美女真的是個可悲的花瓶(雖然她真的算美,胸也夠大,可是你怎么可以利用完人家就棄之不顧)。似乎這些是現代都市的新女性,他們既有錢又有膽色,可以隨便上了酒吧里看得過去的男人,若是偶遇便跟他說“就當一切都沒發生過”。
ms很女性主義,可實際上昕是受了情傷的“絕地反擊”,她骨子里是最想要結婚生子的(她本意是做個傳統的賢妻良母,但卻所遇非人)直到她遇到了風!(她所享受其中的不過就是情侶的打打鬧鬧,燒只全雞,其實我也很想吃那只雞腿)。
故事的結局是,昕和風又在當年認識的酒吧偶遇。兩人眼含熱淚說著彼此才懂的話。
這個世界有真愛嗎?如果有的話,怎么證明呢?
講故事的人總是想盡辦法來證明,在杯子蓋上畫鬼臉,給你捏腳心還給你當馬騎,給你買鉆戒還給你買別墅。然后就是深情的對望或者眼淚汪汪的說,I love you。
可是我們都是被故事浸潤長大的小孩。我們對各種橋段爛熟于心。而在這個物質世界里證明愛真的是最簡單又最難的事情。反過來再看主人公的職業,當婚禮的儀式性被商業和流水線取代了之后,似乎只有田園牧歌才能證明愛情(富豪的小孩)。可是畫面呈現的無非是王子公主天藍草綠,騎騎單車,唱唱小清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感動了。反正,我很淡漠。
看完電影我覺得很胸悶。想到瓊瑤阿姨風行的60年代。忘記哪部片了,鐘鎮濤背著吉他沖去幾場挽回要和別人結婚的林鳳嬌,然后在空無一人的電梯上大唱情歌。那是壓力重重的60年代,人們相信愛情并且用它來逃避現實。如果現在有這樣的愛情片我依然愿意享樂其中(當年看金三順的時候就很嗨皮。話說人家也是姐弟戀和ex啊)。我想導演也很矛盾吧,到底是要一個小女人還是一個艷光四射的女強人呢?(而整個故事看下來無非再告訴你,女人,你就認了吧。沒有男人再成功你也是敗犬)。
昕是鉆石敗犬。我是草根敗犬(所以才看了胸悶?)看之前買了一個超愛的MUJI包包,跟念鮮貝,念說,莫裝B,裝B遭雷劈。
本季度的剧集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有一个主线即Underwood的连任竞选、两个副线Underwood和Claire的感情发展和Doug的自我救赎,至于和
本季度的剧集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有一个主线即Underwood的连任竞选、两个副线Underwood和Claire的感情发展和Doug的自我救赎,至于和对手Dunbar以及山寨普京大帝的线索都可以放在Underwood疲于奔命谋求支持率谋求连任的连任竞选这一主线里。
当然,为了谈论这一季的纸牌屋,我必须先说一下本季第七集里贯穿始终的“坛城沙画”。这真是编剧的神来之笔,这集也注定成为这季承上启下的关键一集,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集的前后剧集的节奏发生了变化。抛开政治不谈,镜头刚给到初见雏形的沙画时我便被惊了,即使隔着时间与空间,隔着镜头,隔着电脑屏幕,你也无法不被这美轮美奂的一幕震撼,沙沙作响中那僧侣专注而虔诚的神情,一点一滴的沙慢慢汇聚成绚烂至极致的图景,让人觉得心里万分平静。而这一集的最后,当画成型之后,这绝美的画又立刻被扫除,万千砂砾被倒进了河里,真是禅意无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家常说的无常和轮回。Claire看了许久,悟到了世间至美,悟到了重生的喜悦,换了当初的发色,重新举行了婚礼,此时的她是充满了希望的。Underwood几次经过僧侣们的旁边,却一直无暇去看,大概暗示他无法被感化。他弄了一个沙画的相片,写了nothing is eternal except us送给Claire。然而,就像本片名字暗示了政治像纸牌屋一样不确定和脆弱瞬息万变,这一集也为Underwood和Claire的感情奠定了基调:犹如坛城沙画一般精妙绝伦,耗费了诸多时间才大功告成,可却也如沙子一般脆弱,转瞬即逝,不着痕迹。伟大的纸牌屋的编剧,在西方的政治游戏和东方的宗教哲学中找到两个殊途同归的象征,用一集电视剧联系在一起,像《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一样,不着一丝痕迹地暗示了这一季最终的走向,同时带动整个剧主要人物心理变化,为下一步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埋下伏笔,除了神来之笔,我想不出别的词汇来形容这一细节。
诚如我上文所说,Underwood和Claire的感情发展也像坛城沙画一样,不断地绚烂之极却又不断的毁灭,而毁灭,往往正蕴含在重聚的那一刻。走向总统之位是画成之时,可是瞬间就要分崩离析:支持率下降,amwork法案不断受挫,约旦河谷外交受阻,Claire本不是大使的料,可是她坚持要求Underwood绕过议会任命自己,而总统最终答应了她。然后这种维持在沙子上的信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逐渐瓦解,在petrov和Underwood约旦河谷碉堡会谈解职Claire后分崩离析。作家的加入更像是一个启蒙,被Underwood用来推销amwork的他反而成了Claire逐渐认识自己和丈夫关系的镜子,一步一步引导Claire找回自己,而帮助丈夫选举时碰到的带孩子的妇女则让Claire意识到他们并未超越世俗,而世俗中夫妻的矛盾被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表现在他俩之间,“我们一直在对彼此说谎”,她对丈夫说,但被上帝和佛祖遗弃(教堂耶稣像破碎,自始至终都没看到坛城沙画完成)的Underwood却继续沉迷于此,I’m leaving you,这是这是本季最后一句话,Claire夺门而去,是不是很眼熟?《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这是我看到这一幕所想到的。
必须单独来谈一谈山寨普京大帝,不得不说实在太像了。刚愎自用,多疑独裁以及酷爱表现自己和极端狡猾,甚至眼神,都像极了真的普京。个人认为这是Underwood所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因为我们常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山寨普京恰恰就是除了Underwood本人以外最像他的人。第十集中,“你能像我一样亲手杀人吗?”他盯着Underwood眼睛说道,本想收获他所期望的恐惧和胆怯,然而他失望了,“嗯,你能,你的无情,就像我一样”,petrov缓缓说道。他真的了解Underwood,于是他提出了要Claire卸任大使,相比放弃几个军事驻地,这才是真正能伤害Underwood的手段,他深深知道这一点。于是那个连前总统和手段通天的亿万富商都可以拿下的Underwood这一次却完完全全的输了。也许,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不得不背叛Claire更痛苦更无能为力的事。
Doug的救赎以最终杀了rachel并重归白宫结束,最后那个埋人的镜头虽然可以为下季做伏笔即使rachel活过来我也不会太意外,但我坚持rachel确实已经死了。坦白说,这条副线有点儿无聊,但是又绝非毫无用处,Doug自始至终都是Underwood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但是恰恰是因为最为信任所以最为了解,所以Doug受伤之后总统对他的能力是否能继续胜任一直怀疑,Doug需要证明自己,而聪明如他选择了铤而走险,置之死地而后生,利用日记诱引dunbar从而在Underwood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而为了真正回到权力中心,他还需要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彻底解决rechal这个后患,期间挣扎自不必说,这是doug给Underwood的活人献祭,编剧的寓意,大概是Underwood自我膨胀在这一季结尾就像旧约里的上帝一般,还记得第四季结尾吗?I have god‘s ear。上帝都要听我的话。
我们本来准备看到腹黑总统夫妇继续呼风唤雨相濡以沫,然而就如第七集的坛城沙画一样,构筑绚烂夺目的图景之后,沙子终究抵不过顷刻化为乌有,满篇的政治投射,尔虞我诈,你来我往,就如这佛教的幻景一般,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不变的还是冥冥中的无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