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又名《喜爱夜蒲之吉隆坡陪你打真 军》。开玩笑的,但导演是钱国伟,看过他一贯的作品和御用演员,你就很难不去把这部电影和那些灯H酒绿中沉沦的痴男怨女们联系在一起。
印象中香港很久没有出过《霸王花》系列电影了,二十年前这可是金字招牌票房的保证,胡慧中李赛凤柏安妮的英姿飒爽还历历在目。现在香港的武打女明星几乎断层,廉颇老矣青黄不接。会打的不会演,演技好的又不是武科出身,基本功太差,打
本片又名《喜爱夜蒲之吉隆坡陪你打真 军》。开玩笑的,但导演是钱国伟,看过他一贯的作品和御用演员,你就很难不去把这部电影和那些灯H酒绿中沉沦的痴男怨女们联系在一起。
印象中香港很久没有出过《霸王花》系列电影了,二十年前这可是金字招牌票房的保证,胡慧中李赛凤柏安妮的英姿飒爽还历历在目。现在香港的武打女明星几乎断层,廉颇老矣青黄不接。会打的不会演,演技好的又不是武科出身,基本功太差,打起来拳无风腿无力,好像在跳舞。再说演打戏辛苦,又吊威亚的又灰头灰脸容易受伤,有几分姿色的少女们,也没人愿意去将自己设定为女打星的角色。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片中女演员众多,除了几个老牌的演员,加钱国伟的御用女主角何佩瑜之外,有马来妹有西洋混血,一群看口型就知道是后期配音的八国部队,大多叫不出名字。看着一群青春靓丽大bo翘臀的靓模如同走秀一样的搔首弄姿粉墨登场,若把背景改成兰桂坊,这就是最新一集的《喜爱夜蒲》。不过话又说回来,钱国伟的特色就是都市男女的s犬马,酒s财气,这也成了他的风格。大家买票捧场也就是为了看他的名气,不看美女看什么?不看大长腿和事业线看什么?香港第一大Y魔导演王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老去,乱花渐欲迷人眼,q规则玩不动的同时,对色的追求和品味也随之下降,总要有人承上启下继承他的衣钵。虽说钱的功力仍差的远,好歹别让香港的传统情s片也断层或失去了韵味,别让以后得大屏幕里全充斥着雅蠛蝶和撒浪嘿,我们需要本土的气息,这是广大影民最朴实基本的需要。阿宝邓丽欣打了酱油,二十年后换成了梁铮来顶替,看得我莫名其妙,不过梁铮的加盟客串算得上一个惊喜。二十四年前她的首部电影《黑猫》,性感又反叛的形象真是难以忘怀。美人迟暮,她去演教官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眉目间还有当年美人的影子。全片最大的亮点在于郑欣宜,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演绎道路,也是她妈妈沈殿霞开心果的老路。不刻意的去减肥,导致她身形愈发像肥肥靠拢。她的一举一动,大笑,手势,声调,都十足肥肥再世,就差没有标志x的猫头鹰眼镜和发型的x魂勾了。能在一群大乃蛮腰锥子脸的靓模里脱颖而出,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影视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脸和身材反而是其次,有特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靓仔不一定有戏接,八两金和如花就一定有。剧情反而没有太多可以讨论的,前半截笑点较多,尚可,后半截大多数都是槽点。不合理,随心所欲的地方太多了。作为警匪片,重点的枪战和武打戏可以说得上灾难,以前王晶也拍过类似的《赤L特工》,有让人心神荡漾的挑d和情Y戏,但打起来并不含糊,也没让一群女人没羞没臊的衣不遮体的满大街扫射,毫无意义的原地翻滚,战五渣的一堆反派男被乱枪打死,五女对一男的那场架,看得我颇为尴尬。最好看的还是美女浴图和吉隆坡夜店的那段"girls show time",仿佛咬了半天汤圆皮终于尝到了湿润甜滑的豆沙馅,这才是王道啊!有几个笑梗,还是蛮有趣的。可能有些人没注意到,我就列一下。1.开头杨思琦扮演的macy与邓丽欣的那段嘴炮,生孩子和不告诉大家孩子父亲是谁,完全就是她本人的影射。她现实中未婚生女,也是没有公布父亲的姓名。这也算一段自嘲。
晚上没事干,决定找个片子看看。于是把03年杜琪峰韦家辉的《大块头有大智慧》搜到瞅了瞅。之前听说内地版被剪得七零八落,毁掉了原版的什么禅机佛理宿命轮回,所以这次特意找到完整版一睹为快……如果说大陆剪辑版还能推卸责任让大家骂骂某局,那完整版就一个字可以形容——烂。
说它烂,倒不是因为它内容空洞。内容空洞的片很多,只要能娱乐到我就还OK。恰好相反,这电影不但不空洞,还
晚上没事干,决定找个片子看看。于是把03年杜琪峰韦家辉的《大块头有大智慧》搜到瞅了瞅。之前听说内地版被剪得七零八落,毁掉了原版的什么禅机佛理宿命轮回,所以这次特意找到完整版一睹为快……如果说大陆剪辑版还能推卸责任让大家骂骂某局,那完整版就一个字可以形容——烂。
说它烂,倒不是因为它内容空洞。内容空洞的片很多,只要能娱乐到我就还OK。恰好相反,这电影不但不空洞,还想阐发状似深奥的道理——因果。然而整个叙述相当神逻辑。
“因果”这词听着很玄虚,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简单说就是人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当日种下的因,就有收获苦果的可能。比如某人没复习,导致考试不及格。“不复习”是因,没及格是“果”。假设我说,我今天没及格,主要是因为我上辈子造了孽,这话不光老师不信,自己也说不出口。
这就是说,当逻辑关系显而易见时,人们很少诉诸佛教意义上的“因果”。可是,假如一件事由偶然因素导致,特别在遇到意外之喜和无妄之灾时,人们就很有可能把这一切归因于更加玄妙的“因果”。因为人需要一个解释,让自己觉得世界可控、可预测。《大块头有大智慧》就是如此。
刘德华饰演的大只佬能看到人过去的“因”。他发现这辈子杀人的印度阿三,前世曾被今生的被害者杀死,而张柏芝扮演的警察李凤仪身后总是站着一个砍人头的日本兵,她的“恶业”太重,难逃一死。这里有个设定上的问题,印度人那一段明显是前世今生关系。可到了张柏芝这里,导演和编剧跨越一步,把通常意义上的因果进行了全新阐述。大只佬告诉李凤仪,她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也不是她。她之所以承担这个果,是偶然性在起作用。这个世界的因果律是:只要有人做了恶,种下“因”,就会有一个随机的人来承担“果”,即便这个人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都和作恶者毫无瓜葛。如果说往常意义上的因果还和上辈子作孽有关的话,这部电影里的因果完全是随机的。因此,李凤仪质问:“这公平么?”
这还用说,明显不公平。但全片看下来,导演编剧不光把这种假设掰得有鼻子有眼,还循循善诱地告诉你,就算不公平,也应该快乐勇敢地承担这“果”,淡然接受一切,面对一切。这就是“大智慧“。换言之:“人必须屈从于强加给他的苦难,永不质疑或者反抗造成这种苦难的体制。”记得《无间道2》主题曲里有句歌词:“无对与错,但有因与果”——在电影中我还不至于看到这个表述,不知道这是词作者的想法还是导演也认同。总之我非常讨厌这一句。如果《无间道》系列就是要表达这个思想,那它就是个二流电影。
佛法中的“因果”究竟存在与否,是个很难证实的问题,视为假设未尝不可。但拿这种不可知的东西来抹杀“是非对错”,那就是偷换概念了。如果一个好人车祸身亡,他的亲朋好友感叹说“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也许还能勉强让人发生“天意从来高难问”的感慨。可假如这个人是被杀的,首先不追究杀人犯的对错,而是归因于“上辈子他可能作孽太多”,真是太欠扁了。没人能接受这个说法。但凡正常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向邪恶追索,而不是怀疑自己之所以这么倒霉大概是因为上辈子是个qj犯。
难怪鲁迅说:“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并不是说不存在偶然性,而是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的偶然,甚至达到“不问是非只讲因果”的地步。反过来,“因果”一说,貌似是重视命运的偶然,实际上又包含对必然的极度肯定,把偶然假定为必然。终究又印证“公正世界现象”:从孩提时期,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很容易会跨越一步,进而认定那些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他们命中注定。
《大块头有大智慧》试图在这个问题上凸显积极的一面,因此搬出了另一个假设——多做善事,就可以种下“善果”。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就不会有“恶”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被迫承担“恶果”的倒霉鬼。但是这种玄学上的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矛盾。比如,对因果的追索无凭可依,很可能发展为滚雪球式的疑问。假如A杀了B是B的报应,因为B上辈子杀了A。那么往上追溯,为什么上辈子的时候B会杀A呢?说不定是因为在上上辈子A杀了B。以此类推,没个穷尽。
具体到电影中,李凤仪背负着不知道哪个日本鬼子的孽,我本以为她会在一次任务中被犯人杀死。没想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只身一人连个武器都不拿就跑到山林里寻找逃犯,还相信就算被杀那也是自己的果,说不定逃犯因此暴露行踪被警察发现了,自己也算种了个善因。 果然,她后来被逃犯拿石头砸死,头还被割下来挂在树上。刘德华发现她的时候整个人凌乱了,电脑前的我也凌乱了……唉,这看起来不像是果报,更像是找死!明明可以活得更长!可能有人会说,找死表面上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实还是命中注定。那么,问题来了:
在生活中,大伙儿没有刘德华演的大块头那种特异功能,无法了解自己是否命中注定要承担恶果,也无法了解这“果”究竟是什么程度,是考试考砸?还是死于非命?从电影里的解释看,大家应该坦然面对一切。既然如此,李凤仪要坦然面对,就应该顺其自然,按部就班地生活,做点好事,就算遇上小概率事件死了,也算偿还了“果”,而不是自寻死路。假如有个人命中注定需要承担的“果报”就是考试没过或者失个恋,而他自以为要承担的果是“被杀”,难不成要效仿李凤仪深入虎穴和歹徒搏斗?太离谱了吧。我看老老实实过日子别胡思乱想是最好的做法。
听说李凤仪死了,本作男主大块头“了因”发誓要找到杀人犯孙果给她报仇。中间还产生了幻觉,和自己的心魔斗争。最后得出结论不该冤冤相报。于是在山中蓬头垢面流浪了几年,终于撞到了比他还狼狈的杀人犯。大概是因为大块头瘦身成功后和大众偶像刘德华非常相像,没说两句话,本来是刘德华崇拜者的孙果就热泪盈眶决定投案自首……好吧,以上理由我都说服不了自己。还不如说孙果这厮流浪太久觉得白毛女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坐牢都比这爽。总之,最后大块头完成了他的蜕变史,摆出一个很淡定的刘德华式的表情,了悟因果,具有了“大智慧”。
可是,这大智慧在哪里?当初孙果一石头砸死李凤仪,怎么到大块头面前就幡然悔悟了?这种幻想当事人道德自律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吗?
以上几点还构不成这部电影冲击底线的理由。因果这东西属于玄学范畴,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编剧可以自己发挥。真正雷人的是日本人这个设定。抗战过去多少年了,我们一直要求日本人谢罪。但是,根据《大块头有大智慧》的理论,第一,日本人杀人,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上辈子做坏事了。或者说,即使没做坏事,也活该摊上这不知道谁种的果,因此也怨不得人家。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家要学会宽恕。第二,不光要学会宽恕,就连日本人当初种下的恶业,还要由几十年后无辜的中国人来承担。比如无辜的李凤仪。哪怕被杀也无怨无悔。这才是面对现实,才是淡定接受。
这种片子能得金像奖,哦,应该说是某些片子某些演员的某些角色得奖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奖项的看法。就是梁家辉说的,那是一个GAME,一个SHOW,你要当真就输了。呵呵。很多时候,真正的好演员和好作品,到未必能入的了这些猪肉评委的法眼,
2010年之后就很少关注tvb的剧,因为比起之前,10年之后很多电视剧都表现平平。最近因为剧荒才开始去看看口碑不错的on call 36小时。
第一部真的不错,人物性格鲜明,即使煽情部分观众也觉得在接受范围内。你能见到角色成长蜕变,人物起码是饱满的。第二部就完全不一样,感觉重点偏向各种感情戏,很多时候突然间来个鸡汤就令角色豁然开朗。就算剧情需要你也不要那么突然好吗?
2010年之后就很少关注tvb的剧,因为比起之前,10年之后很多电视剧都表现平平。最近因为剧荒才开始去看看口碑不错的on call 36小时。
第一部真的不错,人物性格鲜明,即使煽情部分观众也觉得在接受范围内。你能见到角色成长蜕变,人物起码是饱满的。第二部就完全不一样,感觉重点偏向各种感情戏,很多时候突然间来个鸡汤就令角色豁然开朗。就算剧情需要你也不要那么突然好吗?
第二部一件头焦虑、车祸;鱼仔旧病复发;洛文笙和女儿都有重病;车车病重不治;男姑娘胸腺瘤……角色们个个自己惨到不行,让我怀疑编剧是不是在死亡笔记上写剧本。有些剧情无聊到让人全程快进,请来吴启华但是给他角色的故事线干巴巴的完全没有吸引力(和主角的互动还是有意思的,但角色本身的故事真的很无聊)
岑丽香刚出场的时候我觉得她的演技有点出戏,后来觉得也还能接受。我必须要吐槽演向芊儿、钟紫婷、沈韵琴和amber的几位演员的演技,完全没有代入感。看到她们的喜怒哀乐时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打开弹幕吐槽orz
不吹不黑,2集亲亲、4集结婚,这节奏感我觉得很可了。而且这部剧很难得的,没有那种“我爱你我不说”、“我想你我硬撑”、“我关心你我死犟”的小甜剧致命缺点,看的就很爽~
先来说说花亦南这个顶级护妻狂魔,真的无时不刻的在盯妻、宠妻,看得人心花荡漾的。老婆跟姐姐争辩永远无条件护犊子帮老婆说话;虽然养尊处优小半生,但
不吹不黑,2集亲亲、4集结婚,这节奏感我觉得很可了。而且这部剧很难得的,没有那种“我爱你我不说”、“我想你我硬撑”、“我关心你我死犟”的小甜剧致命缺点,看的就很爽~
先来说说花亦南这个顶级护妻狂魔,真的无时不刻的在盯妻、宠妻,看得人心花荡漾的。老婆跟姐姐争辩永远无条件护犊子帮老婆说话;虽然养尊处优小半生,但却愿意为了老婆下厨,爆炒鸡蛋壳、油泼土灶坑,虽然饭没做成,但是诚意可嘉~得知有人欺负老婆,总是暗戳戳、明晃晃的给老婆撑腰,“护妻狂魔”的人设不仅在家里好使,对外更好使!老婆病倒,他不眠不休的照顾几天几夜,生生把自己都熬倒了,这样的好男人,真的很难让人不心动啊~
冲着几个主演进来看的,果然都还良心,算敬业,演技在线。就是这剧情来来回回没多大必要,给人故意拖的感觉。而且大道理讲得有点多了,不够生活化,显得有些假,会忍不住快进又快进????总体上比大部分国产剧还是要好一点的,有值得关注的话题,有实力派演员,整体制作的也质量不差,称得上是部剧,不像现在那些光会吹的电视剧,请了一堆不敬业的演员,不专业的团队,整出一个惨不忍睹东西。
冲着几个主演进来看的,果然都还良心,算敬业,演技在线。就是这剧情来来回回没多大必要,给人故意拖的感觉。而且大道理讲得有点多了,不够生活化,显得有些假,会忍不住快进又快进????总体上比大部分国产剧还是要好一点的,有值得关注的话题,有实力派演员,整体制作的也质量不差,称得上是部剧,不像现在那些光会吹的电视剧,请了一堆不敬业的演员,不专业的团队,整出一个惨不忍睹东西。
在FIRST看的第一部电影,非常过瘾!影片节奏很稳,慢慢被带入情绪,似乎逐渐觉得,佩特鲁尼娅,是我的名字,也可能是每一个女孩的名字。她不够美不够成功,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或许故事开始她真的没有多想,只是被那么一点点不想屈服的好胜心驱使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当面对如蝴蝶效应而来的后果时她害怕了,随着她不得不一次次被社会、舆论和男人们不公正的对待,这些在她成长里累计起来的伤害终于让她失望让她思
在FIRST看的第一部电影,非常过瘾!影片节奏很稳,慢慢被带入情绪,似乎逐渐觉得,佩特鲁尼娅,是我的名字,也可能是每一个女孩的名字。她不够美不够成功,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或许故事开始她真的没有多想,只是被那么一点点不想屈服的好胜心驱使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当面对如蝴蝶效应而来的后果时她害怕了,随着她不得不一次次被社会、舆论和男人们不公正的对待,这些在她成长里累计起来的伤害终于让她失望让她思考也逼迫着她蜕变了,她决定:“现在我变成狼了”,是的,这是一次挑衅,需要十字架的不是我而是你们。
结尾真的很美,或许是女性导演的温柔,佩特鲁妮娅穿着“温暖王子”的夹克空着手在雪地里离开时,让我想到了《完美陌生人》里扎起马尾涂上口红摔门而去的比安卡,还有《选帝侯大街56号》里在满天霞光里独自提着箱子去追逐梦想的莫妮卡,女性的生命力真的很顽强,即使世界让她们失望透顶,她们也可以潇洒的独自转身离开。实在太酷了,佩特鲁尼娅们!
小彩蛋是朦胧干净的爱情线,开头佩特鲁尼娅的呐喊和金属乐,这些让我觉得,嗯,电影果然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呐。放映结束后有影迷还提到,政治与宗教在影片里的体现,都排布的非常合理舒畅,我说中国观众真的是这部片子很好的观众,我们大多不是教徒因此可以客观的去判断故事的好坏,答案就是大家依旧被这部片子中的人道主义打动了。
最后,即使是在不相信上帝的中国,这个命题仍旧值得一问:如果上帝是个女人呢?
按了暂停截了两张图,抄写下了能看清的部分23333,然后自己渣翻一下哈哈。
真的,好正经啊,哈哈哈妈妈好可爱。
按了暂停截了两张图,抄写下了能看清的部分23333,然后自己渣翻一下哈哈。
真的,好正经啊,哈哈哈妈妈好可爱。
剧的风格很像我小时候看的一些剧,我最开始是冲这个剧名去看的,已经做好了看一两集试试不好看就弃的打算,结果根本停不下来,我已经很久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剧了,仿佛回到小时候看的春光灿烂猪八戒,欢天喜地七仙女,相比较而言现在的一些,就,没有感觉,一个接一个套路,不停地煽情。还有妆容,不知道是不是古装开始偏女性了,几年前开始,看个古装剧,男的比女的还漂亮,这也
剧的风格很像我小时候看的一些剧,我最开始是冲这个剧名去看的,已经做好了看一两集试试不好看就弃的打算,结果根本停不下来,我已经很久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剧了,仿佛回到小时候看的春光灿烂猪八戒,欢天喜地七仙女,相比较而言现在的一些,就,没有感觉,一个接一个套路,不停地煽情。还有妆容,不知道是不是古装开始偏女性了,几年前开始,看个古装剧,男的比女的还漂亮,这也就算了,还顶个扑克脸,说是高冷,给看古装的男生一条活路吧。
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说他毁经典,难道经典真的要拿来超越了才算好吗,得了吧,就是因为有一群人一边说着翻拍烂一边贡献着流量,才有一堆真的烂翻拍,不要双标,不要说什么毁经典,走个心评价,看个剧不要折腾自己。反正我是当一个单独的剧来看。
我承认这个剧的演员或许有的时候演的有点尬,制作可能比不上现在一些戏,但是真的架不住剧情很棒,就是那种你就是猜不到剧情,看完一集就想知道后续发展,接着看下一集。而下一集也会跟着讲,而不是一聊就聊上一两集没营养的鸡汤。如果你在乎演技、制作那也请不要直接无脑黑。毕竟不能只看演技什么的。
最后,看到豆瓣评分,我觉得一定要来评论一下,它绝对不会才值3.5分,不要和我说什么喜剧无内涵,豆瓣上七八分的剧不见得内涵高哪儿去,整部剧真的把我看得哭过也笑过,最后,严重坏疑有水军在黑这部剧,不敢信豆瓣了,喷子们尽管喷,总之我无脑喜欢这部剧,强烈安利这部剧,快去看。
明明大家约好一起去海边玩耍,最后独自一人走进海里被水淹没到胸前那种喘不上气的压迫感…
看到美枝子主动提出的代孕我感到的不是愤怒是让人特别压抑真的让人很窒息。
对于这个家庭 有人恨有人愤怒有人骂她是故意插足,我觉得更让人难过的是她不是有意的,她以为爱小雄这样做就能
明明大家约好一起去海边玩耍,最后独自一人走进海里被水淹没到胸前那种喘不上气的压迫感…
看到美枝子主动提出的代孕我感到的不是愤怒是让人特别压抑真的让人很窒息。
对于这个家庭 有人恨有人愤怒有人骂她是故意插足,我觉得更让人难过的是她不是有意的,她以为爱小雄这样做就能让小雄幸福结果夺走了小雄的幸福。
抛开她对小雄的爱是什么性质(是缺失父爱的依恋还是男女之间的)我都觉得她的爱是真的,生孩子也好,骗小雄孩子是他的也好,她不想失去小雄,这样才是最残忍的。
在美枝子提出决定后心脏就像被人捏着一样快进着看完的,虽然如此我之后还想再认真看一遍。
在现实里我对情爱基本已经没有情绪起伏了,我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
这些人都好奇怪,为了别人生孩子,为了孩子爱上别人,被爱的人逃离成了局外人。
但我觉得最后的和解真没必要…
这样潦草的和解更大程度上根本只是为了减少永慈和美枝子的负罪感罢了,我希望他们也一样痛苦。
电视剧很长,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坎坷曲折。从开始的热恋,到文丽父母反对,到结婚,到养孩子,婆媳矛盾,生孩子,孩子闹矛盾,孩子结婚,再到父子亲情等等,把人一生中的各种坎坷曲折欢乐的故事都表现了出来。文丽是一个有些矫情又多疑的女人,不怎么喜欢她。因为别人说闲话,直接把老公从三线叫了回来;也是因为自己不舍的老公,又一次破坏了佟志升迁希望。佟志呢,就像普通人的一生一样,经历过结婚生子,老同学勾搭,小
电视剧很长,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坎坷曲折。从开始的热恋,到文丽父母反对,到结婚,到养孩子,婆媳矛盾,生孩子,孩子闹矛盾,孩子结婚,再到父子亲情等等,把人一生中的各种坎坷曲折欢乐的故事都表现了出来。文丽是一个有些矫情又多疑的女人,不怎么喜欢她。因为别人说闲话,直接把老公从三线叫了回来;也是因为自己不舍的老公,又一次破坏了佟志升迁希望。佟志呢,就像普通人的一生一样,经历过结婚生子,老同学勾搭,小姑娘仰慕。不过还算高大全,没有沦陷。不过最感人的大约是和大宝间的父子之情,记得佟志为了避免儿子被抓,跑去给大宝求情,在人家公司外边等了一天又一天,最后还给人家下跪:说了一句特感人的话:你也是有孩子的人,孩子的事怎么可能不是我的事呢,没有父亲会不管孩子的。大多数人的人生就像他们一样,充满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才是我们的生活,才有人气。整部剧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也刻画了中国过去50年的变迁,很有厚重感。
很多人喷第四季就是一半成品,如果是站在一个纯动漫党的角度来看,确实很不友好,整个碧游村篇一个结局高潮(临时工围剿马仙洪部分)、两个感情高潮(陈朵意识到自己才是异类诱发出作为人全部的情感到廖忠死部分,二是结尾陈朵选择死,在临时工陪伴下体验一天所谓正常人的世界)及碧莲以身入局,以己为旗为宝宝的今后布局,是碧游村篇封神的原因,入世篇说是过渡篇确实也还说得过去,毕竟是一个完整的章节,算是第一二部把异
很多人喷第四季就是一半成品,如果是站在一个纯动漫党的角度来看,确实很不友好,整个碧游村篇一个结局高潮(临时工围剿马仙洪部分)、两个感情高潮(陈朵意识到自己才是异类诱发出作为人全部的情感到廖忠死部分,二是结尾陈朵选择死,在临时工陪伴下体验一天所谓正常人的世界)及碧莲以身入局,以己为旗为宝宝的今后布局,是碧游村篇封神的原因,入世篇说是过渡篇确实也还说得过去,毕竟是一个完整的章节,算是第一二部把异人世界观讲清楚了,然后开始进入主线的铺垫,但把碧游村篇拆成两季确实就有点水了,也可能是官方怕时间拖太久一人热度下来才分成两部播,但我觉得个人还是觉得评一星不至于(从制作和水准上来讲,虽然有水的嫌疑)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抗,如何维持尊严与理想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身为作家如果不能加入作家协会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抗,如何维持尊严与理想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身为作家如果不能加入作家协会,便不能正式发表作品,也就意味着作家并不“存在”。
这样的悖谬在那个政治逐渐高压的时代普遍存在,而青年作家多甫拉托夫的悲剧也由此开始。渴望得到官方(甚至是梦里的勃列日涅夫本人)承认与写出心目中好文学的矛盾作为线索贯穿影片,短短四天的线性叙事里,导演以四两拨千斤的形式,勾勒出一个深陷自我认知矛盾与创作悖论的年轻苏联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电影开场不久,便以一场调度精湛的长镜头室内戏,不露痕迹地显示了导演功底。多甫拉托夫和他同样不得志的作家/艺术家同侪们聚会,长达五分钟流畅自如的一镜到底,为我们徐徐展现一副七十年代苏联地下文学图景。大家觥筹交错,高声谈论着文学与艺术,暖黄色调的运用更帮助渲染出令人陶醉的梦幻氛围,恍惚间让你以为身处20年代的巴黎蒙马特。
可这样的热闹与温暖也只能持续五分钟,屋外寒风肆虐而沉闷压抑的世界,才是他们日复一日必须忍受的真实生活。
下一个镜头,从聚会出来,多甫拉托夫和他的诗人朋友布罗茨基散步,谈论到作家流亡的问题,小有名望且已遭受多年打压的布罗茨基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们只有一个祖国,不是吗?”
讽刺的是,影片临近尾声时打出字幕——“迫于当局压力,布罗茨基被迫离开了苏联”,这位当代最伟大的俄语诗人之一,最终客死他乡。这两个当年在雪夜里谈话的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终其一生以母语写作,恐怕从未想过自己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这让我想到在同一个时代苏联老大哥手下的“小弟”捷克斯洛伐克,也有两位著名作家遭遇了类似的命运——犹太裔作家伊凡·克里玛,以及我们更熟悉的米兰·昆德拉。
「布拉格之春」后,米兰·昆德拉大肆批评苏联行径,他的作品很快就被禁止在捷克出版。1975年,昆德拉流亡法国,后来成为法国公民,在那里享受能自由出版自己作品的权利。在远离故乡的同时,他也渐渐远离政治,拒绝将自己的小说视为“政治作品”,尽管我们都对《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和《生活在别处》的政治隐喻十分熟悉。而同为作家的伊凡·克里玛那时在伦敦,他回到国内并坚持留下来,之后整整二十年生活艰难,被迫当工人谋生。他拒绝了美国几所大学的教职邀请,但在苏联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又无法真正当个作家,所有作品被迫沦为“地下文学”。几十年后,克里玛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自己当年的决定——“对于作家而言,流放是一种致命的决定,因为你失去了和自己语言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和社会的联系。”
而选择坚守故乡和写作的多甫拉托夫,在1971年的那个冬天,发现熟悉的文学语言正在逐渐“陌生化”。报社总编要求他的文章要“正能量”,要出现“英雄和反派”,多甫拉托夫的回应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但这种选择冷眼旁观的知识分子式英雄主义,在当权者眼里显然不合时宜。
多甫拉托夫日复一日做着荒诞的梦,可醒来比做梦还要糟糕。
同样看不到出版希望的青年作家,在杂志社割腕自杀;靠黑市贸易赚钱为生的好友,死在了无辜士兵的车轮下;他自己则因为写不出编辑要的那种文章被解雇,拒绝了“写烂诗”的要求,带着最后一丝自尊转身离开。只有在梦里,他才能够淡定地直面最高领袖勃列日涅夫,他才敢把手握“生杀大权”的泌尿科大夫骂个狗血淋头。就像在《1984》里,男主角温斯顿只有在写秘密日记的时候,才敢宣泄自己真实的情感,对周遭的一切提出质疑。
那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熬的冬天。
一群怀抱理想的文学青年和艺术家,出版的机会遥遥无期。最可怕的事情大概是“温水煮青蛙” ,日复一日地忍受失望,一点点磨蚀掉闪着激情的心灵。
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可以反抗,可以对酒当歌,在聚会上朗读诗作然后把自己灌醉,忘记明天将是新的却又毫无新意的一天。可是一个月呢?一年呢?往后更久更久的日子呢?
他们如何对抗数倍于他们本身的力量,继续过着孤独且不被认可的生活,并在这样的生活里保持创作的自觉?
好在,看似无望的生活里,导演日耳曼仍为我们埋了一线关于善良人性的伏笔,我想这才是他拍摄这部回溯故乡历史伤痛的影片最大的用意所在。
失意至极的多甫拉托夫,却有幸拥有一帮真心相交的朋友和家人。他身边的这些同样过不好自己人生的人,都发自内心地理解且支持他,也在尽最大努力帮助他。
影片末尾,多甫拉托夫蹲在地上,脸上是无奈的神情,“一切还是那么乏味,那么可怕,而且没有尽头”。想到小说可能永无出版机会,多甫拉托夫痛苦地皱起眉头,前妻列娜蹲下来轻柔地安慰他,“你没做错”。她温柔而固执地一遍遍重复,“我们会熬过去的”。
我记得一个镜头,多甫拉托夫抱着睡眼惺忪的女儿,告诉他的“战友”布罗茨基,“我从八岁起就决心当一个作家”。在文学失落的年代,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依然要坚持写作。
在不自由的时期,当我们被谎言所轰炸,每一件真实的事情、每一件旨在提升人本身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并被宣布为虚无和遗忘时,写作是为了战胜这种毁灭。写作是为了否定死亡,而它采取了如此众多不同的形式,其中每一种都将现实、人类尊严、受难、挑战和真诚在它手中泯灭。
——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
其他的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时代的沉沦。
在杂志社工作的女孩子,因为杂志社把不用的投稿当废纸卖掉而气得偷偷抹眼泪;落魄的艺术家好友们,随便找个什么地方就开始弹起吉他,开起派对。
另一场令我印象极深的戏,是多甫拉托夫前去采访一位工人诗人库兹涅佐夫,在昏暗的地下隧道里,他以一种极力维持着自尊的方式,谈起自己破灭的爱情,但随后的镜头却无关这位工人诗人,而是他的工友们挖出了二十五年前被炸死在这里的儿童们的尸骨。在全速下沉、人人自危的世界里,最普通的工人依然会为二战时被纳粹炸死的孩子们痛哭失声。这样闪光的人性,令我肃然起敬。
导演阿列克谢·日耳曼此番首次与《修女艾达》和《冷战》摄影指导卢卡斯·扎尔合作,为《多甫拉托夫》贡献了极具水准的视听语言。
缓慢游走的镜头常常贴近人物尤其是主角的脸,在脸部的特写里,我们凝视着多甫拉托夫面无表情的脸,而他凝视着面无表情的现实。浅景深特写镜头将多弗拉托夫与周遭的人群拉出距离,强烈的疏离感油然而生。绝大多数时间,多甫拉托夫就没好好听人说过话,无论是杂志社的编辑、上流社会手握权力的泌尿科医生,还是自己的前妻、暧昧不清的情人或分别多年的异性好友,他的脸上总是一副游离而无谓的神情,回应也总是寥寥数语甚至沉默,他只习惯在文字里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影片将七十年代苏联压抑、忧郁的氛围营造得相当成功,刻意调低对比度的画面像在苍白的现实上笼罩了一层柔雾,更让人看不清未来在何处。整部片子的色调都是泛白的,尤其是多甫拉托夫做的几个梦,几乎就是白茫茫一片,像是对当时“白色恐怖”的遥相呼应,每个人都被困在这片看得见摸不着的白色迷雾之中。长镜头造就的克制缓慢的影片节奏和大面积的白色色调的画面,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权力对个人生活的钳制和几近窒息的环境,又不至于太过。
这样如迷雾般清冷忧郁的氛围,令人联想起以长镜头美学闻名的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 但比起压抑到令人喘不过气的《鲸鱼马戏团》,《多甫拉托夫》的“忧郁”气质被穿插其中的爵士乐和苏联文学笑话“消解”不少,“生命之轻”究竟不是不可承受。
只是,布罗茨基、昆德拉和克里玛都活着看到了庞大体制的坍塌和个人境遇的改变,一切都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只有多甫拉托夫,1990年在纽约去世,一年后苏联解体,在那之后不久,俄罗斯官方正式认可了他的作家身份和文学价值,并冠以“伟大”二字纪念。但他没等到这些。多甫拉托夫好像永远还是那个忧郁的、在列宁格勒大街上游荡的年轻人,手里紧紧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自尊,脆弱,易怒,天真,才华横溢,还有点醉醺醺的。
影片以一个富有诗意而不失幽默的俯视镜头结尾——多甫拉托夫爬上车顶坐着, 比路面上任何人坐得都高,小汽车缓缓驶过雪地,他向四周张望。在那一瞬间,他仿佛是一位得到万众爱戴的明星,是自己文学国度里的国王。
对于冯疯子一直抱着敬畏的态度,对托马斯的了解则甚少,然后私以为既然已是同学又一起发起了dogma95,那也是“不疯魔不成活”类型了
手持摄影是个人很喜欢的风格,晃动镜头带来的真实感更添加了生活气氛。在庆祝欢愉的表象下,暗涌着资产阶级富豪名门望族的不堪肮脏,一个父亲猥亵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这个问题比那些所有挂上未解之谜的问题还让人费解。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
对于冯疯子一直抱着敬畏的态度,对托马斯的了解则甚少,然后私以为既然已是同学又一起发起了dogma95,那也是“不疯魔不成活”类型了
手持摄影是个人很喜欢的风格,晃动镜头带来的真实感更添加了生活气氛。在庆祝欢愉的表象下,暗涌着资产阶级富豪名门望族的不堪肮脏,一个父亲猥亵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这个问题比那些所有挂上未解之谜的问题还让人费解。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善的不是么?可是至今这样的事情也依旧在发生。只能,希望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