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3202
  • 师安
    2010/2/26 8:57:23
    《80’后》心灵痛史
    完全不经意间看到《80’后》,当时还叫做《天长地久》。入了戏才忆起:去年东京电影节有部中国片似乎就叫做这名字。

    影片的入戏之快令我诧异。看惯了因陋就简、拖泥带水的国产小片,这部片子先声夺人的利落开场和通透的画面质感,完全不像一部处女作!

    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八零后细腻而完整的成长印迹。同样走过的日子,从九十年代之初的市井生活、香港回归、到非典、奥运,萦绕首尾的张国荣
    完全不经意间看到《80’后》,当时还叫做《天长地久》。入了戏才忆起:去年东京电影节有部中国片似乎就叫做这名字。

    影片的入戏之快令我诧异。看惯了因陋就简、拖泥带水的国产小片,这部片子先声夺人的利落开场和通透的画面质感,完全不像一部处女作!

    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八零后细腻而完整的成长印迹。同样走过的日子,从九十年代之初的市井生活、香港回归、到非典、奥运,萦绕首尾的张国荣歌声,一个个标志性的时代节点,每每令人感同身受。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刨去这些公众记忆,影片中那些个体性的经验也足以令人动容。男女主人公跨越十多年的爱情还有他们各自家庭的波折与苦难,在成功地唤起观众怀旧快慰的同时,深深触痛着每个人成长中的都可能经历的挫折与迷茫。

    在太多的青春电影中,坏孩子的成长往事似乎总那么有光彩和值得夸耀,好孩子则往往成为循规蹈矩和乏味的代名词。这部电影不同,故事谈不上明亮,但他绝非于那些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残酷青春,固然也有欲说还羞的青涩恋爱、群而攻之的打架场景、甚至还出现了“枪”!要知道,在一部没有警察的国产片中出现“枪”是多么罕见。但这些都不成其为影片最大的兴奋点。重要的是,主人公和我们一样地念书、考学、就业,和我们一样跟着时代的步伐往前走,从始至终没有偏离过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主线!

    两个携带着伤疤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不分开,爱拯救爱,舔透了伤口获得了力量,使影片在感伤之余,具有了某种更为普泛和深沉的内在力量。尽管我们身边缺少片中那般清一色的俊男美女、尽管我们生活的环境远不比西湖如诗如画、尽管不时有些用力过猛、巧合过度,但因为它如此真切地捕捉和还原了八零后一代的心灵之声,这些过于唯美的举措,我都欣然领受。

    影片几无自怨自艾的文青气,这在处女作中简直是种稀缺品质,令人不禁好奇编剧和导演李芳芳何许人也?Google方知,她16岁时写了一部小说,后来自己改编拍成电视剧,叫《十七岁不哭》,那是我高中阶段难得被特许看完的一部片子。

    演员一众新人,女一号刘冬谈不上惊艳的漂亮,但通过角色传达出的那种刚烈和坚持足以让人在一百多分钟内爱上她;男主角天生一个偶像剧模子,也表现出不负职业饭碗的演技。史可、石凉还有《蹉跎岁月》的赵越等资深演员作为父一辈的帮衬登场,显示出新人导演一定的行业资源调配能力。

    从制作来看,影片的工业水准相当高,没有明显的短板。那个美国人的摄影,估计会给杭州带来绝不少于《非诚勿扰》的游客;林海的音乐,是他自《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之后电影原声的最佳发挥;美术、服装、置景乃至调色、特效也都一概毫不马虎,比如非典隔离医院,内景的细致自不必说,还要铺排出几个大场景,一栋大楼玻璃上满满趴伏着的淡蓝色人影,一下子将人带回那个气氛肃杀的03年春天。

    方才走出混战如泥的贺岁档,碰到这样一部意外好看的国产青春片,抑制不住的惊喜。如果说09年《非常完美》依萌对于好莱坞爱情喜剧类型的操练已让人小有所乐,那么同样自美国修成归来的李芳芳则在此片中显示出更加熟稔的专业质素和对观众更为受用的情感穿透力,巧妙地将私密情感与公众记忆相衔接、并在个体表达、工业体制诉求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获得微妙平衡。希望能有好票房吧。

    在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当下,靠一个宁浩是远远不够的。曹保平加油!高群书加油!伍仕贤加油!金依萌加油!丁晟加油!李蔚然加油!李芳芳加油……

    中国新一代导演,该出头了!
    【详细】
    30161455
  • Bazidao
    2022/11/19 8:53:42
    越看越好看

    编剧很用心,很多细节都是生活化的,不是为了推动情节而推动。正是这些细节让人很有共鸣。是成年人所了解的生活,是生活的本质。那些哭泣都如此真实存在于生活中。

    不敢触碰死者身体的死者家属。

    孙子悔恨的眼泪。

    编剧很用心,很多细节都是生活化的,不是为了推动情节而推动。正是这些细节让人很有共鸣。是成年人所了解的生活,是生活的本质。那些哭泣都如此真实存在于生活中。

    不敢触碰死者身体的死者家属。

    孙子悔恨的眼泪。

    还在责备自己的哥哥。

    孩子因家庭变故而沉默寡言、不合群。

    老年痴呆家属不愿接受被遗忘。

    这些都是社会缩影和群象。在看的过程中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别人的过去,留下的是被主角们自我疗愈而留下的温暖。

    如果只是想看爱情,这剧不适合你。但如果想看像机智的医生生活那样的群像剧,那这是个好选择。

    【详细】
  • 14770485
  • 金毛
    2022/8/25 19:50:29
    给低分的人,我能理解,是不是因为……

    以前看电影,看到痛苦和灾难,会劝自己,“假的,都是拍电影,别当真……”

    但是这部电影,看到伤心处:“全是真的,全是真的……”

    看完很有后劲,

    大家跟我讨论讨论吧!

    以前看电影,看到痛苦和灾难,会劝自己,“假的,都是拍电影,别当真……”

    但是这部电影,看到伤心处:“全是真的,全是真的……”

    看完很有后劲,

    大家跟我讨论讨论吧!

    我觉得电影里

    触动人的只有母子母女情,

    与爱情毫无关系。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详细】
    14606380
  • 糕41
    2008/9/17 5:32:14
    一场调情,一部幸福的戏
    简单纯粹,一部充满幸福感的电影,好听好看好笑好舒服,分明就似一场鱼水之欢,前戏精细从容,逐渐升温,不需要覆雨翻云却能达到高潮,且完事还有余味以点根烟温存。杜生,你可唔可以唔好咁浪漫,唔好咁幽默,唔好咁有taste啊
    4年,我要是有4年时间拍一部戏,还不可劲儿的往史诗巨片整啊,拍他个几千尺胶片,整他个3小时超长版?
    而从容如杜琪峰者,又怎会超脱不了小小的固定思维。四年的时间,老杜竟然用尽
    简单纯粹,一部充满幸福感的电影,好听好看好笑好舒服,分明就似一场鱼水之欢,前戏精细从容,逐渐升温,不需要覆雨翻云却能达到高潮,且完事还有余味以点根烟温存。杜生,你可唔可以唔好咁浪漫,唔好咁幽默,唔好咁有taste啊
    4年,我要是有4年时间拍一部戏,还不可劲儿的往史诗巨片整啊,拍他个几千尺胶片,整他个3小时超长版?
    而从容如杜琪峰者,又怎会超脱不了小小的固定思维。四年的时间,老杜竟然用尽了减法,不需要交代的,不交代;不需要刻画的,不刻画;不需要渲染的,不渲染;我瞎盖一下,可能4年太久,演员不能保持对一部戏的感觉那么长时间,那么尽量简化,不着痕迹咯。同理,符号越来越淡化,剧情干脆简单粗暴好了,主题甚至都能忽略。但真的是这样吗?诗画般摄影,绝伦的配乐,还有无时不冒出来的小幽默,这分明是在调情嘛!而且是兼具品味、浪漫与幽默感的极品调情手段啊,都已经笼罩在幸福感之中,还要那些琐碎枝节作甚?江湖上最牛逼的招数是什么招?无招胜有招嘛~拍电影最牛逼的技巧是什么?就是看不出技巧嘛~~
    有时候我们在想,看完电影,我记住了什么,记住了含在嘴里的刀片,还是那只很靓的鸟,又或是某一段精妙的掏包情节呢?其实这次我记住了一种舒服的感觉,毛孔都舒张的那种轻松,而且能够在影片结束后还回味一阵,便可称幸福感啦。但这其实没有用的撒,毕竟电影还是个很即时性的东西,feeling和felt完全是两码事。
    看电影,除非是太脑残的剧情,否则还是不要揣度导演的用意比较好,能给到一个舒服的感觉,那已经是千金难买的了,任何一个桥段乃至细节,都是由很多因素诱发的,绝对不止一个,绝对不是抽着烟对着电灯泡磨出来的。有更好的点子,那是观众自己的事,就算看出了些许端倪,也别妄想已经直通的导演的心底。女艺青喜欢这样的话:我爱你,与你无关。老杜大概就有这样的姿态:戏,我拍给你看,但这与你无关。
    【详细】
    1499789
  • 兔子等着瞧
    2019/2/5 7:27:34
    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希望,是因为它在为你开路

    这一段和下一段,写于20日提前专场结束当天:

    泣不成声。这不是看完电影之后我的反应。看完的时候我只想起立鼓掌。起立这个念头也不是结束时出现的。看了半小时我就按捺不住想要站起来鼓掌高喊“太他妈了不起了!”

    真的哭成一个200斤的傻子(不,145,不要再问了),是结束之后听完了大刘、郭帆老师、到场嘉宾的发言,出席了极客公园大会的活动,开车上了五环路,和一个朋友打完电话,望

    这一段和下一段,写于20日提前专场结束当天:

    泣不成声。这不是看完电影之后我的反应。看完的时候我只想起立鼓掌。起立这个念头也不是结束时出现的。看了半小时我就按捺不住想要站起来鼓掌高喊“太他妈了不起了!”

    真的哭成一个200斤的傻子(不,145,不要再问了),是结束之后听完了大刘、郭帆老师、到场嘉宾的发言,出席了极客公园大会的活动,开车上了五环路,和一个朋友打完电话,望着大寒这一天异常猛烈的阳光,想要戴上墨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哭成了一个傻逼,一个幸福的傻逼。

    这种幸福无关电影演了什么。这只是有关选择人生,坚持自己的选择,看到这条路真的出现在脚下,遇到一个个一起上路的人,那种除了称之为“获得人生意义”之外无法形容的感觉。

    形容词在此刻毫无意义,就好像我总对我们的作者说,给我事情!不要形容词!在这场观影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在场的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格外爱惜自己公众声誉的、之前甚至并不对国产科幻有期望的人,几乎全部给出了超出我们最好预料的回应。

    于是我们知道,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科幻的视觉化时代,来了,看见了,征服了。

    1. 选择正确而非容易的路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不亲身体会就无法表述的感觉。评分的数字无法传达那一刻情绪的爆发,评论的语言无法解答旁观者的疑惑。所有的评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场所有的人在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它。是的,走出影厅那一刻,我们想到很多地方还可以提高,谈到表演和台词的遗憾,对比和同类作品存在的差距。但这次,我们心中的目标,是行业的最高峰。我们对比的目标是《2012》《明日之后》(“后天”这个译名太糟糕了)《独立日》《地心引力》《末日天劫》《深度撞击》《太空旅客》《全球风暴》《洛杉矶之战》,甚至是《星际穿越》。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实现了精准的类型控制,而且达到了行业顶级水准。

    做到这句话,已经是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成就。

    类型小说的创作非常复杂:结构特征、人物原型、元素和设定,自有一套眼花缭乱的规则。而搞出一部类型电影的复杂度,比小说高出至少两个数量级。在电影工业里,科幻电影的复杂度又是首屈一指。在科幻电影中最复杂的,无疑是涉及大量视觉设计和动作镜头让环境和角色发生复杂互动的灾难电影。在漫威创造了超级英雄类型之前,灾难科幻的子类型一直是电影工业的皇冠。

    除了标志了影视工业的水准,创造再毁灭世界所带来的独特视觉爽快感,一直是好莱坞科幻概念中最有传播力的内容。看看科幻电影票房排行榜,除了阿凡达、星战、盗梦空间、黑客帝国、饥饿游戏这几部电影,其中的灾难主题弱于(而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其他类型主题,其他排在前面的都是灾难题材占据主导甚至是唯一主题:侏罗纪恐龙肆虐小岛、变形金刚威胁地球、独立日外星人入侵、2012世界毁灭、地心引力迷失太空、人猿星球猴子造反、星际穿越人类穷途、火星救援种地求生、世界之战文明毁灭、我是传奇僵尸出没、明日之后全球冰封、末日天劫彗星撞地球……科幻票房前50名中,差不多一半都是威胁人类文明(或以个体象征人类状态)的灾难元素主导。

    这意味着,要站上科幻影视的战场,要和世界水平同场竞技,要开创这个市场。这是必须攻克的制高点。

    这几年,常听到一些含义类似的说法:“要拍没有飞船的科幻”、“要拍发生在地面上的科幻”、“要拍近未来、软科幻”。翻译一下就是尽量别设计什么机械和装置,别创造视觉概念,最好只需要让角色COS一下,最好能只用拳脚功夫打败坏人。核心就是别花太多的钱。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赚钱不易,省钱当然是必要的。但每一个想要赚钱的人显然应该知道历史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美国人为啥拍那些看似省钱的科幻片。大家只要统计一下正式上映过的美国科幻电影,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

    那些被推崇为小成本剧情科幻的经典案例,都是好莱坞在90年代科幻大片成立之后,才涌现出来的。而且在Drama和Comedy这两类科幻中,几乎没人赚到过钱。

    为什么小成本科幻持续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原因是90年代开始的市场爆发,带来了一连串的效果:市场扩大导致企业扩张产品线,规模增加导致研发教育成本摊薄,研发和教育促进从业人员增加,但顶级项目仍然容量有限,于是最终造成了资源和人才溢出到低成本领域。

    反之,在没有足够市场规模养活这么多人才的前提下,追求小成本科幻也许是单一企业的唯一选择,但却是整个行业的一条死路。

    从军事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出发阵地的战役,是不可想象的。

    恐惧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产生了指望以小博大一战成名的幻觉,但战胜歌利亚的大卫不是救主,分开了红海的摩西才能指引方向。

    我们必须瞄准行业顶端,创造前所未有的体验,才有可能启动中国的科幻影视市场。

    2. 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负重前行

    这一段,是28日大规模点映结束之后所写:

    一些“不喜欢”的声音更让我确信所有的判断。

    科幻,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首先是一门艺术。既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就不强求大家有共同的标准,甚至要坚决反对统一标准这种提法。因为一旦艺术有了标准,它也就立刻成了对自己的讽刺。

    但尊重每个人对艺术的表达和选择,不等于这个行业可以无限试错。

    中国科幻曾经命途多舛,但也随着刘慈欣的成就迎来了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不多见的黄金机遇。直到现在,这个机遇的可能性和能量还在不断释放,似乎远远没有触到极限。在这种罕见的浪潮里,无论是以前的从业者,还是曾经的关注者,都无法清晰判断当下的状态。大家似乎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实践起来却又仍然困难重重。因此既然有人如我们,认为这将是中国科幻占据领导地位的黄金时代,也就会有人判断,这不过是运气使然的镀金泡沫。在复杂的当代语境下,这点小小的争议本来并不重要。

    但是,文化行业有自己的周期,错过一个窗口,没有人知道下次你是不是还有机会。历史可以螺旋上升,但它不会简单重复,更不会等待。眼下这次机会,中国科幻有刘慈欣以降的新生科幻作家,有社会基础,有资本关注,有继续保持上升的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打开科幻商业化的大规模市场,难道还有更好的机会吗?

    科幻大体量类型电影,这不只是战场上的制高点,更是开创科幻商业市场的唯一突破口。

    好莱坞确立科幻的市场价值,不是靠《降临》《彗星来的那一夜》《Her》《第九区》《月球》,甚至不是《银翼杀手》《沙丘》《2001》这样影史级别的电影。在90年代启动大片逻辑之前,是《星战》《星际迷航》确立了可信的宇宙叙事,《终结者》《异形》《全面回忆》让观众知道科幻动作戏的精彩,《第三类接触》建立了日常体验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可信桥梁。这些电影确实更商业、更俗套,更缺乏所谓“艺术的独特性”。但是让我们用一个更实用更功利的角度来评判:以这些电影为蓝本,后来的好莱坞甚至全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是这些不属于天才的、可以被普通人学会的技术,开创了一条条道路,“给后辈儿孙留了一门吃饭的手艺”。这一点,是影史经典所不能也不会去做的,毕竟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别人无法模仿。

    所以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剧情逻辑稀烂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情感虚假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胡乱煽情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

    甚至,听到有声音说:高潮那里全人类救援队互相协助的情节太虚伪了。那么请问,你,真的懂科幻吗?崇高:对超越自身事物的归属和恐惧感,对身为社会性动物一员的底层认同感。这种科幻美学的基础,你如果不认同,请问,你是不是看错了科幻?

    科幻欢迎每一个认真理解科幻的读者,但它也并不强求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世界观,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选择,科幻始终走在现实思考的前面,不会偏爱但也不怕面对每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科幻关注的问题,令你感到困扰,那么,先思考一下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有了什么缺陷。

    是的,大家都认为这部电影仍然有很多改善的空间,就比如表现“崇高”这件事,显然木星如果能在地平线上缓慢出场,可以构成一个美妙而震撼的画面;木星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可以用卫星或者地球在其表面投射的阴影来表达;永夜加上占据天际的巨大木星,可以让进入其中的所有人都更去社会化然后再超越这个恐惧;对来自全体人类的支持,除了地面救援队的回头,太空站的命运也可以让所有乘员进行投票;最后广播的末日瞬间,一些人物可以表现得更有尊严。除了这个,很多技术美学也有提高的可能,比如外骨骼的出力装置缺乏力量感;比如最后的爆炸气流应该有更具有体积感和厚度的形状;比如行星发动机的熄火和点火瞬间,可以有更好的大气和环境影响。比如剧情为了贺岁档的时限,不得不把145分钟的版本剪到125分钟,导致姥爷和王磊的角色都没有完整体现,而且多处剪辑过于快速。比如每个人都是亲情关系,还是应该建立不同的情感线。比如角色、台词这些表演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当然,除了前面美学的问题,剧本和表演这件事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确实有好演员,但如果制片、导演、作者去找他们说拍科幻,他们可能只是因为科幻没人拍过就拒绝了。万事开头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要首先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切,本就是科幻影视发展了30多年一直在解决和创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尝试,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些问题的意义?就是因为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大家根本连话题在哪里都不知道。

    比如前几年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所谓中国面孔的不适感,我也觉得一直就是个伪命题。理由就和我否定各种伪命题的思路一样:请大家看看现实再说。

    一个直接的反例就是吴彦祖,他演过《环游地球80天》《木卫二报告》《全球风暴》《古墓丽影》。这些片子类型不同,戏份不同但都足够看出效果。请问大家觉得他让你出戏吗?我认为不会,因为很多人不查资料的话,根本不会记住他在这些剧中有强烈的存在感。其突兀感远低于某些IP系列大制作为了中国市场强行加戏甚至加角色的做法。更何况现在好莱坞科幻和奇幻片中,常年出现各种亚洲面孔,大家觉得出戏吗?

    这个命题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电影没拍好。就这么简单。你的这个人物在剧情中没有用,这不是脸孔的问题;你的表演和台词太差,这不是脸孔的问题;你的类型元素表达没有做好,这也不是脸孔的问题。

    同样,在这部电影中,我相信大家反而会觉得有一些地方外国人的出场是为了体现国际感而有些刻意,所以就变成了“外国人不适合演科幻”吗?伪命题就是这么荒谬,在现实面前一碰就碎。

    成功地打破了幻觉、伪命题,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它解决的问题几乎是奠基性的,经验慢慢沉淀出来之后,可以让这个行业一下拥有坚实的地基。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显化,对片中解法的反思,无疑将会提高整个中国科幻行业的从业标准。这让人兴奋,因为只有强大的竞争和案例,才能让行业真的行动起来。

    这部电影更大的价值,是它选择知难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拼贴、消解、反讽,隐喻、符号、哲学,这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让我们再重复一遍历史:这些不能构建行业,不能开拓市场,没法给后辈一口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社会当然容纳也会给艺术家合理的回报。但只有明白自己在开拓一条路,一条甚至自己可能不会回头再走的路,这样的开路者,才能得到也应该得到所有后来者的尊重和支持。

    没有这些人,其他的艺术可能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3. 我们从此抓住希望这宝贝

    这最后一段,是半个月后除夕夜零点场大规模口碑解禁之后所写(这一段将单独发表):

    此时,我已经看过4遍这部电影,毫不夸张地说,仍然能找到新的细节。这种体验,再次验证了之前的判断:这部电影和同类型的顶级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此次上映将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标志事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实现了不逊于好莱坞水平的视效水准,更是抓住了科幻类型叙事的核心。

    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是永远不会再失去的宝贝。

    改编难,改编科幻更难,这是历史性的难题。之前曾经做过很多分析,改编作品的成功率并不高,尤其是科幻小说。因为电影终究不是小说,两者各有不同的独门手法,用来吸引受众,却不能直接通用。阅读科幻,读者激动的是其中脑补的宏大场面,以及在此背景下凸显其渺小但也会重要的人类行为。但这种审美体验显然很难直接被电影沿用,反之观众对《阿凡达》《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的兴奋,也是在小说中很难重现的。

    体现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对抗,小说可以只用几百字就让读者接受,但电影必须从人物身边的小世界开始,一点一点展现这个巨大的新宇宙。这毕竟是一个地球远离太阳,人类住在地下城的世界,如此全新的观念和情景,必须给观众足够可信的线索,指引他去一点点接受。

    因为电影要面对几千万观众,甚至是完全不看科幻的观众,而不是几千个已经对科幻小说完全熟悉的读者。电影不能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力去填充,必须用清晰、明确、充满细节的画面和声音说服观众,甚至是让读者去联想其中的味道、温度、力量和速度感。

    刘慈欣的原作小说只有两万字,更像是一部长篇摘录出精彩的段落。要改编这样一部管中窥豹惜墨如金却又主题宏大人物复杂的作品,几乎是科幻史上最难的实验。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百年不过是几个一笔带过的瞬间,彼此之间似乎也无联系。在这些考验勇气、智慧、人性甚至运气的瞬间中,折射出人类在宇宙中命运的真实处境:我们并非宇宙的幸运儿,也不是什么万物之灵,只是永远挣扎求生存的生命,在这些挣扎中,却有一些东西不愿失去。

    以意境统领内容的小说,在科幻历史上并不罕见。短篇例如著名美籍华裔科幻作家泰德·姜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为《降临》),长篇例如黄金时代科幻名家海恩莱恩的《时间足够你爱》,还有科幻大师克拉克在库布里克制作同名电影的同时创作的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这些留出空间,让读者以个人体验和偏好去填充的小说,更容易进入记忆深处,因为这些文本已经变成了读者内心的一部分,去假设自己在这个新世界中将会如何。

    这些名作很容易变成伟大的电影作品,因为它们能发挥科幻创作最有力的特点:突出日常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主题。

    生活中,我们很难考虑整个人类的存亡,这件事如同笑话一般,却由不得我们置之不理。电影《深度撞击》《2012》中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世界末日,并非全无可能。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题:人类直面宇宙的挑战。为了保住这个主题,同时符合电影叙事的规律。制作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显然为此舍弃了很多原作中的素材,甚至是原作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感和主题。

    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在电影史中屡见不鲜。例如好莱坞科幻片的宠儿,美国科幻大师迪克,他被改编的作品中,有些被改得完全成了一个新故事,比如《记忆裂痕》《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等。相反,很多完全死守原著故事的改编,却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害得原作都被拖累无人再问。

    电影《流浪地球》非常周到地考虑了这些问题,每一个观众都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感。

    “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还没来得及退去就封冻了,城市幸存的高楼形单影只地立在冰面上,挂着长长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层撞击尘,于是这个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灰色。”小说中对冰封世界的描写,在电影中忠实地再现出来。冰和雪,在以前的电影中往往是白色甚至偏蓝,但在这里,全部都是黑灰色的调子,以一种近似半透明岩石的质感,描绘出远离太阳的地球被完全封冻的真实感。

    电影的重头戏是地球靠近木星,原作中写道:“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在电影中,这种感觉被几次特写画面牢牢钉在观众的视野里,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你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的角色上,总会渐渐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气体漩涡里。

    被岩浆吞没的地下城,没有超级英雄能够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对理智和情感的抉择,是人类永恒的难题;为人类开路避险的宇航先驱,总有难免的牺牲。这些烘托起原作主题的元素,都被电影一一吸收进来。这样的细致处理,让电影在基于商业类型叙事规则大幅重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核心特质:尊重现实的沉重命运,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择。

    除了吸收大量本土元素,这种对原著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是《流浪地球》电影在本土化科幻创作上做出的最大突破。一直以来,本土化科幻似乎要么就一头扎到了历史的故纸堆,要么就生搬硬套转瞬即逝的现实热点,要么就东施效颦其实还照搬西方科幻的美学。罕见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从科幻作品的历史出发,从作家创作植根的土壤出发,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刘慈欣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科幻本质的核心,以简单的叙事撑起巨大的框架和厚重的主题,建构起一座巨大的科幻建筑奇观。另一方面则常常贴近中国人的思维,以普通中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想办法在这个沉重但总有希望的世界上活下去,为此不惜展开最大胆的想象,付出超出极限的代价。正因为此,他以及更多植根于本土的科幻作家们,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走向正确方向,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因为,我们有了希望: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详细】
    99367558
  • --儒冠多误身--
    2022/4/15 14:56:47
    历史正剧,诈骗巨献

    就这?

    ——这两个字,很好地概括了我看完山河月明前十集的感受。

    2018年杀青,2022年播出。囤了四年的电视剧,用一个12分钟的预告吊了观众四年,被骂的同时不过审而删减到45集,总算上星,结果就这?你就给我看个这??

    很多人痛骂编剧给蒙古白月光

    就这?

    ——这两个字,很好地概括了我看完山河月明前十集的感受。

    2018年杀青,2022年播出。囤了四年的电视剧,用一个12分钟的预告吊了观众四年,被骂的同时不过审而删减到45集,总算上星,结果就这?你就给我看个这??

    很多人痛骂编剧给蒙古白月光加戏,但事实是,经过删改的蒙古白月光不过是这个剧里比较鲜明的槽点,但还不至于把这个剧拖成烂剧,这个剧烂不是因为(经过删改的)伯雅伦海别这条线,而是因为他整体就都烂。

    (如果不删改蒙古白月光那这个剧就彻底烂麻了)

    但我还是想骂这个海别,更想敲开编剧脑壳看看里面装的什么浆糊。我只是个纸上谈兵的“粉丝”,勉强通读一遍明朝那些事儿,附带百度知乎碎片史料,我就这水平都知道朱棣一生打过N次蒙古,更别提明初和蒙古一直在打,然后编剧美滋滋虚构出一个人物,是王保保的女儿,然后竟然进了大明深宫做女官,和朱棣谈情说爱,当众揪皇长孙耳朵,在燕王婚礼上一脸忿忿地端酒——是玛丽苏看太多了吗?

    虽然说这年头对国产剧不能要求太高,毕竟军旅剧里都要硬给你加几个女兵女军医(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女兵的意思,纯粹是看不下去把军旅剧拍成偶像剧的狗血套路)天天不训练光在那眉来眼去,所谓“历史正剧”不靠男女关系炒作就没有热度,这也没关系,但问题是,朱棣这不是有个现成的对象吗?是青梅竹马举案齐眉夫妻同心不够吸引人吗?徐皇后,徐达长女,出身高贵,和朱棣一起长大,十余岁结为夫妻,一连生了七个娃,相伴数载不离不弃,这么多buff不够编剧发挥的吗?就非得要加一个蒙古公主?

    我不懂,但我大为震撼,并且想说被骂活该。

    一直以来,明朝背景的历史剧是相对比较少的,一般都是清朝剧热门,这两年宋朝剧略为支棱,但明朝一直冷清,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爱揪着朱祁镇朱祁钰这一代薅,这俩到底有什么好薅的我也是难以理解,我在这说一句朱祁镇史上最垃圾皇帝有人反对吗?没有。那你到底为啥要给朱祁镇脸上贴金呢,凭他也配?

    但是就按照后世电视剧的拍法,我觉得别祸害其他相对贤明一点的君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言归正传,我原本是很乐于看到近年有电视剧终于以朱棣为主角并且不是拿他当反派恶人对待来着(在这我必须再骂一句大明风华辣鸡)。预告片给我展示出来的也是朱棣的一生,所以它开播的时候我真挺期待。结果这部剧的四分之一过去了,朱棣还在当百户,唯一的剧情爆点就是大婚。所以我很疑惑,这个剧原本拍了七八十集,现在删减成四十五,为什么还能这么拖拉?那原来有多水就是细思极恐的程度了。

    而且删减之后,剧情前后几乎都快没有逻辑可言了,上一帧宫闱秘史,下一帧沙场点兵,再下一帧江湖座谈,过一会儿老朱训儿子,马氏训老朱,吕氏秦氏搞心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不连贯。而且人物就像是奶茶里的珍珠一样,吸一口上来五个,再吸一口上来八个,很噎,可是也记不住他们在干嘛,好像就是为了露个脸,表现一下:你看,我多尊重历史人物,我多贴近史实!

    就在这种人物迫切出场的节奏下,剧情仍然慢慢吞吞像在挤牙膏,并且还不忘一直给伯雅伦海别特写。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计算过,但是前几集里面海别的出场时间似乎比徐妙云还多,我就想问到底谁是女主?

    救命,强捧伤天害理


    【详细】
    143381651
  • mayu2862
    2021/10/24 23:51:11
    女性导演的一部烂片代表作。

    导演没有任何简介资料,近期因为钛这部电影刚夸奖了女导演,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还算是有亮点的一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又让我看到了女性导演的水平确实不咋地。工作不分性别,导演这个活,真的分性别!因为女性比较感性,拍任何电影,总想玩文艺,可是艺术片也不是那么好拍,特别是文艺和商业结合得很好的电影,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以及掌控全局的水平。这部电影,导演要表达什么都非得往艺术上那种无病呻吟方面靠,可是又没有

    导演没有任何简介资料,近期因为钛这部电影刚夸奖了女导演,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还算是有亮点的一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又让我看到了女性导演的水平确实不咋地。工作不分性别,导演这个活,真的分性别!因为女性比较感性,拍任何电影,总想玩文艺,可是艺术片也不是那么好拍,特别是文艺和商业结合得很好的电影,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以及掌控全局的水平。这部电影,导演要表达什么都非得往艺术上那种无病呻吟方面靠,可是又没有那金刚钻,商业性更是无从谈起。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牛X的电影是女性导演拍出来的。建议各种电影学院,对于女性学生,一律只能报考表演系,导演系严禁招录女性。真不是性别歧视。

    【详细】
    13951289
  • Lumity
    2022/7/8 23:09:44
    火佛修一,唯物主义——结合导演QA的理解和“晦气”评价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咒》看见。不得不说,作为这两年传说等级最大咖的恐怖片,《咒》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很多观众估计已经一睹为快,本人看完后也算意犹未尽,还专门去看了导演QA。而导演的部分解释还挺值得补充的,所以在此综合讲一下。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咒》看见。不得不说,作为这两年传说等级最大咖的恐怖片,《咒》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很多观众估计已经一睹为快,本人看完后也算意犹未尽,还专门去看了导演QA。而导演的部分解释还挺值得补充的,所以在此综合讲一下。

    14501366
  • 段成
    2010/10/20 11:59:13
    咱为啥打5分呢
    我就打5分我就打5分我就我就我就我就,,,,,,,,
    这样的题材在国内拍的不烂的很少,拍的不装逼的很少,拍的有生活的很少,拍的能让人看得头皮麻麻的更是珍奇,,
    短短13分钟达到的效果绝对比什么唐山大地震效果好多了。
    所以我就打5分我就我就我就我就。。。。。。。
    我就打5分我就打5分我就我就我就我就,,,,,,,,
    这样的题材在国内拍的不烂的很少,拍的不装逼的很少,拍的有生活的很少,拍的能让人看得头皮麻麻的更是珍奇,,
    短短13分钟达到的效果绝对比什么唐山大地震效果好多了。
    所以我就打5分我就我就我就我就。。。。。。。
    【详细】
    406413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