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腿影评

146451375
  • 间歇性浮躁
    2021/8/24 15:53:25
    一个人的观影,一个人的情绪

    真的是特别安静的一部日式电影。我觉得介绍是“电影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完全的是跟风和误导了。主人公姐姐,虽然脸上能看见岁月的痕迹,可整体真的非常少女。中间的情节和人物动向容易让人产生很多疑问,但其实恰恰人就是被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所缠绕,这个姐姐真的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我觉得人总是不停在成长的,其中很多细碎的感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特别能感同身受,冈本这个男孩可以说一举一动都是我的最理想型,

    真的是特别安静的一部日式电影。我觉得介绍是“电影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完全的是跟风和误导了。主人公姐姐,虽然脸上能看见岁月的痕迹,可整体真的非常少女。中间的情节和人物动向容易让人产生很多疑问,但其实恰恰人就是被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所缠绕,这个姐姐真的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我觉得人总是不停在成长的,其中很多细碎的感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特别能感同身受,冈本这个男孩可以说一举一动都是我的最理想型,无论是西装上班族还是邻家男孩的感觉。看的时候感觉有种情感,一直跟着压抑 看完之后说不出来的一种想流泪,最后姐姐拥有了贴心的朋友和不知未来却甜蜜的爱情,也算是令人喜欢的一个结尾吧。看了别人的评论,我想了想确实有种意识流的自怨自艾的感觉,有很多人不喜欢这种负能量。但是我看的时候感觉不是很明显,就是被带入到那种情绪氛围。但是电影,尤其是一个人看,很多时候看的就是种情绪,王家卫的电影无所谓什么剧情,就是看感觉而已。能让你感受到一个人的安静,能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会去想一些东西,其实就足够了。

    【详细】
    13821447
  • 星泉StarSpring
    2022/3/24 13:38:52
    真实的现实

    转折与恒定

    尽管主视角保持在妹妹诺拉身上,但无疑,校园霸凌的中心却是哥哥亚伯。

    哥哥从受害者<

    转折与恒定

    尽管主视角保持在妹妹诺拉身上,但无疑,校园霸凌的中心却是哥哥亚伯。

    哥哥从受害者——被殴打、在身上撒尿、关进垃圾桶——到加害者——殴打别人、把别人埋沙子里——的转变,是70分钟影片中最主要的转折。

    从结构上来看,哥哥心态的“转折”来自于那一场“道歉仪式”。

    但真的有这层转折吗?

    我想并不是。在表面的转折之下,是兄妹二人恒定的心理认知。

    对哥哥而言,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是恒定的,只有经历了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转变,才是真正融入了“圈子”,或者说“社会”。

    这也是他抗拒妹妹帮助、父亲介入的原因。他不希望有外力来干扰自己自然而然的“晋升”。

    而对于妹妹来说,她始终保持了对弱者的同情。

    从她对伊斯梅尔的帮助可以看到,她不是在帮助哥哥这个具体的人,而是在帮助弱者这个抽象的人。这可能是一种纯真,或者叫做“幼稚”。

    可是妹妹就脱离了对“融入社会”的渴望了吗?并不是的。

    妹妹也想要融入圈子,甚至更加极端,有两处非常直白的表现:

    一是撕毁了维克多瓦的生日邀请卡,二是在片尾与哥哥打架时的直言:“都是因为你,我在这么孤单。”

    每个人都在渴望融入“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融入它?

    固定的位置,孩童的社会

    其实有很多个意象都在暗示这个“社会”的存在。

    操场上泾渭分明的区域,踢球的在这里,玩单杠的在那里;

    午餐时不允许换位子,教室里每过一段时间就必须要换位子;

    沙滩上埋葬的死去的小鸟;

    妹妹向父亲追问的海的深度……

    所有这些意象都在暗示一个封闭的、排外的、固化的“社会”,也即是孩童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在自己的位置上,以避免受到他人的一致敌视。

    那么我们发现了个问题:成年人去哪了?

    其实片中并不缺少成年人的身影,有父亲、老师的存在,并且起到了很大的剧情推动作用。

    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成年人都试图对孩童施以强迫手段

    老师对孩童采取训诫、说教,目的是为了让孩童遵守校内的规矩;

    父亲逼迫“道歉仪式”,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儿子,但他并没有了解、分析原因,只是在控制表象;

    维克多瓦母亲试图强迫维克多瓦邀请所有人参加生日会,以表示“一视同仁”…2…

    有很多个镜头都表现了成年人,在询问了孩童意见后,自作主张地为他们作出决定。

    看起来在这个社会中成年人是基本缺位的,但事实是他们无处不在。

    封闭的校舍、孩童的社会,尝试将成年人排除出他们的控制之外,但他们始终在影响孩童。

    从家庭到学校,从想法到行为,孩童是成人的延伸。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的推动力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

    写在最后

    正如片中老师所说的,其实我们永远也弄不清怎么做是最好的。

    但我也很庆幸,有这样的电影能够激起一些新的浪花。

    【详细】
    142952268
  • 奇不奇怪
    2018/2/14 21:31:56
    单纯从友情来理解

    整体来说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电影前半部分都比较流畅,风格幽默诙谐,贵族们滑稽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后半部分略显拖沓,但由于弓张力已经拉足了,就没觉得沉闷。导演极力想表现女王和侍者之间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无趣的宫廷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忠诚善良可靠,告诉你除国政,宴会之外世界上还有其它有趣的事物,在位超过半个世纪女王,将英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亲眼见证它走到世界的巅峰,就如她所说:I am

    整体来说是一部有趣的电影,电影前半部分都比较流畅,风格幽默诙谐,贵族们滑稽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后半部分略显拖沓,但由于弓张力已经拉足了,就没觉得沉闷。导演极力想表现女王和侍者之间的感情是真心实意的,无趣的宫廷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忠诚善良可靠,告诉你除国政,宴会之外世界上还有其它有趣的事物,在位超过半个世纪女王,将英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亲眼见证它走到世界的巅峰,就如她所说:I am 81 years of age. I've had nine children and 42 grandchildren, and have almost a billion citizens……I have known 11 Prime Ministers and passed 2,347 pieces of legislation. I've been in office 62 years, 234 days. Thus, I am the longest-serving monarch in world history. I'm responsible for five households and a staff of over 3,000.…但在晚年,她竟觉得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常伴身边的朋友,看似对阿卜勒杜偏执的“ 宠爱”,显得女王很任性,很胡闹,不更突出展现了女王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并且用尽全力去维护友情的坚定决心吗?与那些看似正儿八经循规蹈矩的皇室成员对比鲜明,她的行为在他们眼里是无比荒谬的,是不入流的,可耻的,谁都想不到这种事出自英国女王,恰恰相反的是她到最后从没忘记过自己身为一国之主,英国权力的最高象征,她正是用她的威严与权力来反抗到底。“得到一个知己我容易吗我,我是女王,我的人,关你屁事!” (朱迪丹奇果然是老戏骨,角色都辣么霸气)在与阿卜勒杜的朝夕相处中,女王像孩子般天真快乐,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毫无顾虑的谈天说地,他和女王第一次的长谈,他提到了地毯,说:“生命就好比一张地毯,我们在其中穿梭来回,形成一个图案…一只秃鹰被永生烙在地毯上…” 阿卜勒杜说自己以前是囚徒的记录员,女王别又深意地补充:我们都是囚徒。 现在回想一下台词,不就在意味着女王和他都被套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两者界限分明,身份一个天一个地,谁也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每个人都有所禁锢,有时还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生来如此。好评编剧,这个关键的情节,既能促进两个人关系加深,强化这种关系的矛盾,又有一定隐喻性,间接点明了电影核心的一部分。影片善于从女王生活的细节中培发展人物感情,逐渐建立起人物关系,这样女王的形象就丰富饱满了,缺陷在于,阿卜勒杜的形象在女王形象下给弱化了,没有那么透彻,因为感觉朱迪在领着这部戏在走[捂脸],我反而感受不到他的影响力。。。毕竟男主人设上也有一些东西是解释不通的,没有共鸣,整部戏下来,配角反倒印象深刻。嗯,作为一个历史传记片,差强人意了。

    【详细】
    9151125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