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4971
  • 陈江蓝
    2019/1/10 23:07:21
    永州之野,西湖之畔

    看的应该是第一场,饭后独自一人踱过去,在小厅里,约莫一半的上座率,七点零五开始,我打开手机准备打麒麟,很快就被画面抓住眼球。结束时所有人安静坐着等字幕后的彩蛋(少见)。

    我很喜欢白蛇形象——可以说白娘子是中国女性美的化身,也是男性所有关于美好女性幻想的集中体现。温婉灵动,落落大方,白衣胜雪,她是姐姐,也是贤妻。没有一个怕蛇的人会觉得她有一丝可恶处,毕竟爱情是人类永不过时的母题。<

    看的应该是第一场,饭后独自一人踱过去,在小厅里,约莫一半的上座率,七点零五开始,我打开手机准备打麒麟,很快就被画面抓住眼球。结束时所有人安静坐着等字幕后的彩蛋(少见)。

    我很喜欢白蛇形象——可以说白娘子是中国女性美的化身,也是男性所有关于美好女性幻想的集中体现。温婉灵动,落落大方,白衣胜雪,她是姐姐,也是贤妻。没有一个怕蛇的人会觉得她有一丝可恶处,毕竟爱情是人类永不过时的母题。

    说回电影本身,客观来说,打四星比较合理,个人偏好多打了一星。

    电影画面延续了《小门神》以来的高水准,每一帧都能当壁纸。且不说炫酷的西方式打斗场景,光是蛇村的枫叶,漫天的蒲公英,佛塔,银杏林,烟雨晕开的西湖……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惊叹。那种文字难以描摹的田田荷叶,寂寂空谷,诗一样的,弥漫着水汽。捕蛇村有种风之谷的感觉,包括善良的男主,独立勇敢。

    下面说说剧情(剧透慎点)——

    制作团队的水平无疑已经到了很高的地步(即便被人吐槽像网游),看着赏心悦目。剧情仍显得单薄,明显电影的受众是成年观众,可惜其中很多桥段结构单一,包括主线(对抗反派),容易一眼看到结尾。

    白蛇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什么空间,于是电影选择讲述类似“前传”的一个故事。修炼了千百年的白蛇总是无法修成正果,原来是五百年前一桩尘缘未了:当年一个牧童救了她,她要前去报答——这是传统白娘子故事开头,影片把重点放在前世,因而片名叫《白蛇·缘起》。

    故事发生在永州城附近的一个山村,时间是唐朝——哈哈,这不是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梗么,蛮好玩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后面男主许宣出场,关于赋税猛于虎的一番话,同样来自于此文。

    既然是白蛇,必然绕不开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它实在是太经典了,尤其是左宏元的曲。许宣拉着小白坐着船儿经过两岸青山,艄公一曲船歌,致敬了经典的《渡情》。此外影片仍有其他地方让人联想到经典影视作品,如徐克的《青蛇》。

    美中不足的剧情设定:把两个反派的登场以及一场眼花缭乱、龙争虎斗的恶战作为全片高潮,依旧是收束前大乱斗的模式。最后许宣为了保护爱人逝去,白蛇把记忆封存在贯穿全片的珠钗中,等待下一世再续前缘……

    不得不说电影里一些设定很有趣。比如小青对姐姐特殊的爱(奈何姐姐说你与他感觉不同,陪伴百年不如他的一夜);再如狐狸精的宝青坊,莫名让我想起《千与千寻》里那个好多手脚的老头儿。中国风味的画面,更像聊斋的鬼怪奇谭,两人在树林里点着灯笼找寻,一秒联想到聊斋中狐怪精魅的描写。

    电影中不少台词值得玩味:人生苦多,只需要记住欢乐的部分就好;世间长着两条腿的恶人多的是,你有一条尾巴又如何。

    最后一个画面:西湖烟雨,碎蘋点点,路人逶迤而行,一个年轻书生撑伞走过断桥,忽闻一声轻响,地上遗落一支珠钗,他俯身拾起,回身看去——袅袅婷婷的一双人儿。娇俏的青衣女郎回头眨眨眼,那白衣的姑娘回首一笑,款款开口:官人~

    这画面虽然俗套,我爱得不行,冲这点也要打五星。

    最后彩蛋预示着有第二部,即正传,故事再俗套,仍会买票支持。前世敢爱敢恨的少年郎,为了小白不惜变成妖怪,猛地一下从后面抱住她:“等我回来”……不知这一世,性格会不会像以往的白娘子故事中许宣那么优柔寡断,即便是,白娘子也会宠着他罢。

    毕竟这种转世的剧情,认真说,站在女主视角,不正是养成么?所以亦妻亦母也能理解。

    我看过一些小说,有本叫《许仙志》,白娘子具有无可替代的女主气质。究其原因,也许正是这种亦妻亦母的属性。看电影之前和朋友说我的脑洞:为什么许仙偏得爱上白娘子呢,万一他爱上的是娇俏的小青怎么办——写个这样的故事一定带感,白娘子一心报恩,那还伞的书生开口提亲却是为了青衣的妹妹……

    看完后我想,故事里相爱的人不是没有道理的,硬凑cp并不可取。许仙自幼丧母,注定了那个白衣娘子才是他的女主角。

    补充几首歌曲:老版《新白》相关歌曲不用多说。鞠婧祎《青城山下白素贞》(好妹妹版本也很棒)、后弦《素贞》、董贞《白素贞》都很好听哟。光是素贞这两个字(仔细品品),已经足够让我们联想到那位白衣姑娘,国人不喜姑射山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唯有这样带着妖怪属性的白娘子,让人欢喜,亲近。

    【详细】
    98871832
  • 沈十六
    2019/6/14 22:45:49
    感情的事,旁观时每个人都是智者

    最近在追《暗恋橘生淮南》,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女主洛枳,被表现得谨慎小心,冷静淡漠;而颜值似乎不那么讨喜的男主盛淮南,也呈现得比书中更阳光立体。

    上学的时候看过八月长安的原著,对那份心情里的柔肠百结烂熟于心。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个暗恋的人,“窥视过,打听过,掩饰过,若无其事过,黯然神伤过,毫无理由地窃喜过,自我厌恶地试图放弃过,这就是暗恋,微到了卑。”

    最近在追《暗恋橘生淮南》,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女主洛枳,被表现得谨慎小心,冷静淡漠;而颜值似乎不那么讨喜的男主盛淮南,也呈现得比书中更阳光立体。

    上学的时候看过八月长安的原著,对那份心情里的柔肠百结烂熟于心。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个暗恋的人,“窥视过,打听过,掩饰过,若无其事过,黯然神伤过,毫无理由地窃喜过,自我厌恶地试图放弃过,这就是暗恋,微到了卑。”

    10243355
  • 王奋斗
    2019/1/17 22:03:37
    深切怀疑吕不韦,从而《史记》

    本剧中吕不韦的故事,过于神奇,也异乎简单,实在让人无法相信。虽然取于《史记》,但是《史记》又有多少可信呢?

    查了维基百科,关于《史记》和秦始皇的词条,确认了吕不韦的故事大为可疑。

    《史记》中称,秦始皇的生母怀胎12个月。而,这部《秦始皇》,更加神奇,怀胎14个月。如此违背自然科学,更像是关于哪吒三太子的神话。

    “三寸不烂之舌”的作用,被司马迁过于夸大了,好

    本剧中吕不韦的故事,过于神奇,也异乎简单,实在让人无法相信。虽然取于《史记》,但是《史记》又有多少可信呢?

    查了维基百科,关于《史记》和秦始皇的词条,确认了吕不韦的故事大为可疑。

    《史记》中称,秦始皇的生母怀胎12个月。而,这部《秦始皇》,更加神奇,怀胎14个月。如此违背自然科学,更像是关于哪吒三太子的神话。

    “三寸不烂之舌”的作用,被司马迁过于夸大了,好像这些舌头的主人们,智商都远高于舌头的听众。而那些听众,经常也是皇宫贵族,却经不起舌头的翻滚,那些人好像没舌头,或者那些人的周围也从来没有一个像样舌头。

    皇宫贵族们,遇到文人,总是被反问,总是被激将,总是被逼迫选择,总是被文人们罗列的厉害一下子擒获,而文人们的智慧不过是把利害结果放在行动原因之前——谁信?

    这些三寸之舌的主人,经常也会用其他手段,不过是金钱和美女。金钱的频率更高,影响历史的美女一共只有那么几位。接受的人,一拍即合,好像他们没有另外的渠道可以得到这两个并不稀奇的馈赠。而且,没有丝毫的防范,从来不考虑对方的动机。

    从《史记》开始,史书中最没用的,就是皇上、国君,或者类似这样的人。他们胆小怕事,一听说帝国进军,就吓得得手足无措;他们听信奸臣,怀疑忠臣;又举棋不定,缺少智谋,偏听偏信,左右摇摆,却好酒好色。成就,都来自于那些忠心的宰相,或者类似的谋士;失败,或者亡国,都是因为奸佞之臣,或者身边的妃嫔、太监。

    更大的问题在于,逻辑上不成立。所记载的三寸之舌的表演,都可以被三下五除二的否定掉。正如算命先生所称的“心诚则灵”,如果一个观众或读者以为那些语言高深莫测,那么就只能呜呼哀哉而五体投地了。而作为一个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普通人,这些说服只能欺骗学龄前的儿童。

    还有,完全把历史机械简单化,把历史的重大事件归因于某个人,把战争的胜败归因于某个将帅,甚至归因于一顿饭、一个玦,《鸿门宴》。这种思维方式,如同评书表演者一样,为了吸引无知的听众,胡编乱造,胡说八道,逻辑滑稽,知识浅薄,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

    《史记》,是以所谓的“人才”为核心的。有识人才者, 有疑人才者,还有“千里月下”追人才者。类似的,这些“人才”,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不善于争取决策者的信任——非常普遍!所谓的人才,经常需要一个“伯乐”,来举荐,来保护,来进行妈妈式的安慰。和他们的期望相反,他们经常遭遇同僚的谗言,被最高决策者怀疑,被水平更低的同僚打压。而,当他们怀疑得不到妈妈似的关爱的时候,经常会选择自杀。这真的是历史吗?——胡说八道!

    在这种个人决定历史的逻辑下,为了塑造英雄人物,保证英雄人物的算无遗策、百战不殆,只好把失败的责任归于他人。荆轲刺秦为什么没成功?在于他等的人没有来,在于催促他的人,在于他懦弱的搭档——司马迁转嫁责任的模式,无异于市井泼妇!市井泼妇的方式,却经常最有效,后代的史书和评书,一直沿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失败转嫁到失街亭的马谡,或者上天的不配合,突然下雨浇灭了诸葛亮的平生最后一把火。

    除了不会失败,《史记》及之后的史书或文学作品,经常还会塑造“先知”“圣人”“超人”,他们会非常准确的断定事情的发展——不是判断,而是提前确定,包括非常小的细节。而且,他们对别人的要求,在后来的事情发展中,也都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他们还会掌握考试权,莫名其妙地对别人进行考试——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不告知考试,一般是突然袭击,还要装作若无其事,事后也不会承认,也绝对不公开考试结果;考试的内容,必然是出题者编造的谎言。另外,他们会完全控制皇帝,或者类似的重要人物,他们会完全准确判断皇帝的动机、意图,以及思维方法、行动方法,总能够给皇帝事前的建议、事后的总结。经常的,皇帝的所有行为和语言,包括情感,甚至表情,他们的反应经常是完全在预料之中的冷淡,或者彻底的鄙夷或嘲弄。

    和这些神乎其神的人物类似,《史记》用不可达到作为成功的标准。而这些神秘的标准,司马迁一般只能想出一个,当然片面至极,更不要谈什么系统性。比如,“喜怒不形于色”,如果行刺者不能达到这种幻想的标准,就可以满心得意却故作遗憾地说,“太子,你要刺杀秦王不能成功。”司马迁的这种伎俩,对于否定他人非常有效,至少能吓住善良的人。而如果要问司马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呢?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标准呢?被文人吹捧的太史公,只有张口结舌啦。

    正面人物,是什么人呢?忠臣、良将、侠士、隐士,正面人物的名单,从古至今变化不多。而且,正面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一直沿用《史记》确定的模式。除了不善于和决策者搞关系,他们都超级自负,对于同僚一直心存鄙夷,不屑于和他们合作。他们希望找到和他们一样相似的人,所谓的“知音”。那个“知音”,只是另外一个组织中的人际失败者。如此,他们可以共同嘲讽他人,诅咒社会,悲悯人生。

    如此推演,《史记》只能当作故事来读,千万不要当真。大的历史框架,存在众多疑点,细节的对话与行为,只是进行艺术创作,就像“目生重瞳”一样,为了艺术而违背科学。在情感模式上,完全遵从世间百姓,因为害怕战争而惊恐,因为利益受损而愤怒。如果,读者相信了文字和语言的力量,相信了读书和口才的力量,妄图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只能是自酿悲剧。

    其实,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真实,只需要看一点:信息是如何获得的。从《战国策》《史记》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家春秋》《骆驼祥子》,每个事件中,信息的获得方式都没有提及,好像信息空前绝后漫天飞,即使随身携带GPS手机的你我都无法比拟!比如,荆轲在雪地等待人的案例,超级神奇,必然穷尽了司马迁的最高智慧、极端想象。金庸的小说,也没有逃过这个魔咒,最重要最绝密的信息,来源于窗下偷听,或者客栈中他人的对话。信息的获得方式,是判断历史真实还是艺术创作的根本!

    以古代的信息传播手段,一个人的名声很大,是很难办到的。而《史记》中动不动就称,“整个国家都轰动了”,只能是作者没有任何根据的夸张。而,小孩子的歌谣,被《史记》中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表现,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幻想。

    《史记》还有另外一个模式,《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也如此,设计计谋的人一定要对别人有非常强烈的要求,而且绝对不能告知原因。当然了,为了计谋更加富于戏剧冲突的色彩,一定要把计谋神秘化。而,神秘化的一个通用方法是,泄漏计谋的一部分,那是对别人提要求的一部分。突然地,计谋展示了,算无遗策地,必然成功!——历史真的是被这些眼睛斜视、撇吃辣嘴的文人左右吗?

    不正面沟通,而突然的发脾气或生气,以此来证明自己有本事而且道德高尚,证明别人有严重的性格或品德缺陷,证明自己不愿意与这种严重缺陷的人合作——自古至今,真是愚蠢而变态!

    《史记》,制胜的招数,离间是最重要的。离间的方法简单而又单一,承担最大责任的,总是皇上,或类似的最高决策者。最高决策者稀里糊涂,就被身边的坏人摆布。

    差不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司马迁,创作《史记》,肯定是有一个动机:为了有更多的读者,必须让作品更戏剧化、更有艺术震撼力。亚洲电视的编导和司马迁异曲同工,刻意加入爱情戏,浪漫得只能给现代人看。

    古往今来,文人自诩,文人相欺,文人酸腐,文人愚钝,因为读书而发疯的人更不是少数。这是因为,《史记》已经确定了史书模板:让读者相信,历史是富于谋略的读书人创造的,而皇权贵族只是在被读书的人控制。

    秦始皇和吕不韦,争相宴请群臣,“请客吃饭”可能是革命的重要内容。

    亚洲电视的标志,米雪。相对多变的台标,她更有公信力和号召力。

    【详细】
    99023209
  • 穆子衿
    2017/11/16 20:58:32
    九儿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看这个年代的电视剧,不过这部红高粱应该算是意外吧。最初是因为母亲喜欢,而不得不陪她看,但是到后来,我自己也是很喜欢这部剧的。

    看着周公子饰演的九儿,不得不说周公子好演技,哪怕诠释少女也是让人入戏的。不过这部电视剧,我最喜欢的场景其实是九儿点燃高粱酒那里,只有那里我觉得和韩红老师唱的那首主题曲特别的契合。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看这个年代的电视剧,不过这部红高粱应该算是意外吧。最初是因为母亲喜欢,而不得不陪她看,但是到后来,我自己也是很喜欢这部剧的。

    看着周公子饰演的九儿,不得不说周公子好演技,哪怕诠释少女也是让人入戏的。不过这部电视剧,我最喜欢的场景其实是九儿点燃高粱酒那里,只有那里我觉得和韩红老师唱的那首主题曲特别的契合。

    【详细】
    8927173
  • 啊牛Walkcow
    2020/11/1 13:52:48
    没有想象中的好

    题材是不错的,但是人物方面 。。。哎

    外国人调情 好腻,特别是 黑人夫妇

    很多人物想傻子一样,在飞船上,还闹脾气 大家 ,分不清主次,一点心里素质都没有,怎么训练的平时?

    最后那黑人老公 ,喊 不要让她回来 不要让她回来 ,烦,傻子一样 大大

    题材是不错的,但是人物方面 。。。哎

    外国人调情 好腻,特别是 黑人夫妇

    很多人物想傻子一样,在飞船上,还闹脾气 大家 ,分不清主次,一点心里素质都没有,怎么训练的平时?

    最后那黑人老公 ,喊 不要让她回来 不要让她回来 ,烦,傻子一样 大大减分

    题材是不错的,但是人物方面 。。。哎

    外国人调情 好腻,特别是 黑人夫妇

    很多人物想傻子一样,在飞船上,还闹脾气 大家 ,分不清主次,一点心里素质都没有,怎么训练的平时?

    最后那黑人老公 ,喊 不要让她回来 不要让她回来 ,烦,傻子一样 大大减分

    【详细】
    12946419
  • 仲夏夜的雨
    2019/5/31 23:16:17
    《壹号皇庭》可以改名《壹号酒吧》了

    第四季的风格与前三季有很大差别,明显增加了几个主人公的感情和业余生活的戏份,反而是法庭辩论变得很少了。

    可以看出这一季的编剧中多名女性编剧,因此增加了大量感情戏,同时还能看出这些编剧平日里没少泡酒吧。而少有对法律相关,简而言之不务正业。所以,第四季应该改名为壹号酒吧更为恰如其分!

    最喜欢还是第一季,每个案子都反映香港一个阶层或者说某个社会问题。有极强的社会派味道,之

    第四季的风格与前三季有很大差别,明显增加了几个主人公的感情和业余生活的戏份,反而是法庭辩论变得很少了。

    可以看出这一季的编剧中多名女性编剧,因此增加了大量感情戏,同时还能看出这些编剧平日里没少泡酒吧。而少有对法律相关,简而言之不务正业。所以,第四季应该改名为壹号酒吧更为恰如其分!

    最喜欢还是第一季,每个案子都反映香港一个阶层或者说某个社会问题。有极强的社会派味道,之后几季越来越多生活情感和恩怨情仇,把一集一个案子反映一个侧面问题的单元剧,变成了长篇连续剧。逐渐失去独有的风格渐渐落了TVB长篇剧的俗套。

    10214446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