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2321
  • 牧嘎
    2011/3/31 17:48:44
    《神奇侠侣》,我们的目标是:美满性生活
    谷德昭的这部《神奇侠侣》倘若以我们观众的智商来分级的话,这部电影将毫无疑问是一部儿童片。可惜,由于片中的很多部分涉及了成人的性生活理念,于是,就中国的电影“掐死”制度以及很多观影群众的封建观念,很多人会替儿童抹杀这部电影。其实较对于同期上映的几部电影来看,神奇侠侣的无厘头让人看到了很多其制作的认真之处了。要知道,对于这个时期的电影来说,我们期待的越高,那么失望越深。

    这部电影归根结底
    谷德昭的这部《神奇侠侣》倘若以我们观众的智商来分级的话,这部电影将毫无疑问是一部儿童片。可惜,由于片中的很多部分涉及了成人的性生活理念,于是,就中国的电影“掐死”制度以及很多观影群众的封建观念,很多人会替儿童抹杀这部电影。其实较对于同期上映的几部电影来看,神奇侠侣的无厘头让人看到了很多其制作的认真之处了。要知道,对于这个时期的电影来说,我们期待的越高,那么失望越深。

    这部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表达出了一种真爱至上的理念,曾为万众喜爱的“异能”男女楼顶邂逅,一见倾心,结为连理。此时,电影剧本告诉我们,爱情是伟大的,它可以让惩奸除恶的大侠退隐,然后不管天下之不公,把“还你公道”之理念抛去九霄云外,然后对着面前的爱情说:我们要一辈子的美满生活。剧本中或多或少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太平。然而,以小见大,剧本的不牢固直接影响整体剧情的疏通,不难发现,电影中很多剧情是用来滥于充数的,譬如,安逸生活的种种剧情很多地方串联不上,倘若是为了表达一种安逸祥和的爱情,那么整体看来就与剧本的清晰理念相悖论了。所以,单从电影剧情发展来看是比较乱的。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谷德昭的无厘头喜剧较对于近两年的其它导演来说是有稍显优势的。譬如较于李力持的《唐伯虎点秋香2》来说,这部《神奇侠侣》贵于一种让人感到亲和的真爱抒写,而《唐伯虎点秋香2》纯属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也可能是影片深意超强,凡人悟不透。而较于刘镇伟的《越光宝盒》来说,那便是强其数倍了,《越光宝盒》炮灰式的山寨让人哭笑不得,那是实实在在的成就了低俗。而较于几乎同期上映的《最强喜事》,便是各有春秋了,当然,很多人都认为各有不同的烂片之相。诚然,这般的影片确实让人失望了,毕竟我们的期望高了些许。

    陈可辛继担任《十月围城》监制之后,这部《神奇侠侣》便是其另一部担任监制的影片。且不论其人的观念如何。单从电影角度来看,这两部影片质量上落差之大让人哑语。当然,有诸多原因可寻,可能让人更多想到的还是这样:《十月围城》,陈可辛扶持陈德森成为第29届香港金像奖的宠儿,在同年中,这部质量与分量颇高的影片当之无愧的成为领奖台上的霸主。而这部《神奇侠侣》让人看到了陈可辛继金鸡奖把自己夫人吴君如捧上影后之后的首度合作,意义是否犹在呢?看过电影之后,其中深意也就显而易见了,实乃玩笑一场。

    古天乐接片连连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这部影片中其演技让人甚是失望。本以为,在各种影片中摸爬滚打会成就一位演技实力派演员,可惜,较之以前,起色几乎不存。当然,个人认为,这部《神奇侠侣》里肾亏男的表现比《最强喜事》里的伪娘形象演的认真。不过,又让人看到了《大内密探灵灵狗》里面的伪喜剧形象。当然,很多人认为古天乐是一种接片接到手抽筋,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观念显然是过激的,至少其在很多影片中有过不错的表现。

    吴君如从《岁月神偷》的慈母到《神奇侠侣》的准母,其演技值得认可。吴君如在电影中的表现总让人有一种亲和感,总能简单的去演绎出一种复杂的剧情,往往也总能表达的很好。电影中,她让人看到了自己是一位真实感极强的演员,贴切,自然。

    演员入戏的认真给了这部《神奇侠侣》唯一的可贵,其他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而影片中贯穿的真爱让整体不显过于低俗,至于这部电影无厘头喜剧的宗旨便是一场追求性生活美满的过程,即:我们的目标是——美满性生活。
    【详细】
    48861409
  • Elio
    2021/1/8 1:26:55
    some random thoughts about relationship

    每个女孩,或许都希望遇到the perfect guy = hardin+trevor。但不得不选的时候,还是会做出自己那个时候认为最合适的选择吧。

    ---

    作为一个english lit major,我就是很喜欢这种北美玛丽苏!!!因为男主太charming了

    每个女孩,或许都希望遇到the perfect guy = hardin+trevor。但不得不选的时候,还是会做出自己那个时候认为最合适的选择吧。

    ---

    作为一个english lit major,我就是很喜欢这种北美玛丽苏!!!因为男主太charming了再加上English lit专业和british accent。然后我又完全是男主的无脑颜粉。

    其实看很多镜头的时候都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那段夏日恋情。actually, it might have reminded me of what I had, that summer.

    其实心在看电影的时候,看到某些镜头,会小小的波动,因为似曾相识,也可能想起来了当时某一刻幸福的感觉。虽然早已释怀当时的人,但是还是感谢他,曾经带给了我那么美好的感觉。

    但理性的想,可能当时所谓的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有sparkle 是因为知道在一起的路上困难重重。就像hardin和tessa,因为性格完全不同,因为两人在一起的时候都知道因为一些原因注定要分开,所以在一起的那些许的幸福时刻都显得那么甜那么充满passion。我和他也是相似的,因为当时知道肯定要异地,那个暑假的每一天都在倒计时。而且因为他要去伦敦上课,见面的时间只有周末,于是在一起的每一刻,都像在和时间赛跑,显得特别珍贵。

    但我其实很疑惑:1)轰轰烈烈的爱是否都是因为前进的路上或者未来有很多阻碍?这种爱情是否就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才使“现在”充满了惊喜和心动的瞬间。是否假如两个人各方面都很合适谈恋爱,然后知道自己在路上没有什么阻碍,就会丢掉这份我和时间赛跑抢到的心动和激情瞬间的这份欣喜?2)因为现实的原因,这种爱情是否就是年轻多时候才会有?是否到了一定年龄,大家所谓的不追求轰轰烈了的爱了其实是因为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去尝试可能没有结果的爱了,因为如果不成功会有real consequences.

    所以我们越长大越现实。但我私心希望,两个相爱的人是可以,在知道两个人很合适,而且可以长期在一起的前提下,还是拥有很多惊心动魄,忘记不了,轰轰烈烈,爱的深刻的那些瞬间的。

    虽然我还没遇到。记录给未来的自己看。

    PS:这个剧里面其实就有所谓我自己一直在想的(Artistic vs. Realistic)(Tom Vs. Tim)的问题。影片里,Hardin(大学时候的soulmate)vs. Trevor(比较靠谱工作踏实但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女主的那个senior colleague)。年轻的女主义无反顾的选择了Hardin,然而我不知道,当女主30岁的时候,假如懂她的Hardin还没有become the mature guy,她还会等吗?还是会选择为她悉心准备好一切但不完全懂她的Trevor呢?

    好莱坞电影的结局,永远都会选择the soulmate,the right guy,the dream guy。因为电影永远要给我们希望,不用考虑consequences。

    但现实里,choosing the right guy has real consequences. and only time will tell if you’ve made the right choice.

    当然,每个女孩,都希望遇到the perfect guy = hardin+trevor。但不得不选的时候,还是会做出自己那个时候认为最合适的选择吧。

    【详细】
    131201740
  • 李风
    2017/8/10 17:05:40
    简析最终上映版和剧本讨论阶段以及原著的差别

    #请注意,本文涉及严重剧透,会影响观影体验,未观看者不建议继续阅读#

    大概是2014-2015年间,接到谢导邀请来讨论《心理罪》的剧本问题,也算是机缘巧合,一是《画像》这本书刚登陆豆瓣的时候我跟雷米老师有过一些交流,在那个没有微信还用QQ的年代;二是当时写了书的评论:

    #请注意,本文涉及严重剧透,会影响观影体验,未观看者不建议继续阅读#

    大概是2014-2015年间,接到谢导邀请来讨论《心理罪》的剧本问题,也算是机缘巧合,一是《画像》这本书刚登陆豆瓣的时候我跟雷米老师有过一些交流,在那个没有微信还用QQ的年代;二是当时写了书的评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1867/

    再后来,顾小白老师的网剧上线并引起了轰动,心理罪的IP再次被炒起,一个买了多年的版权终于得到了落实。

    8月9号的首映是一场奇妙的体验,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因为自己第一次经历这种剧本从文字变成大电影的过程。你知道故事的走向,你知道结局,甚至知道谁会在哪里说出哪句台词,但是你不清楚画面的冲击,不清楚演员的张力。我应该是在2016年春节期间,谢导的团队开始去厦门和青岛踩点后没有再继续跟进前期的工作,因此本文只从部分项目参与者角度解释一部分剧本角度,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影片的内容。

    1、第一版预告片中有方木独自对着镜头的独白内容,当时的考虑是让方木演示心理入侵这一概念,也就是松明老师的绝活儿。方木对着镜头,对着观众演示一段心理入侵,造成一种代入感,这个情节是在校园内,带有表演性质,表演的对象是陈希和其他女孩儿。后来正片里把这一段都删掉,我想主要还是怕观众的代入感不好。万一方木表演完了之后观众没有什么大的反应(这个设计又在开头),那可能会影响整个之后的观感,对方木的神奇就会产生质疑。所以这个楔子只出现在了第一版预告中。

    2、吸血鬼案在《画像》中只占了一部分,但是因为涉及到时长和容量的原因,因此第一部《心理罪》选择把吸血鬼案作为第一部的主线。第一个案件解剖尸体,设计方木硬闯案发现场在现实中的确不大可能实现,这里考虑一是参考原著,方木来到强奸城市现场,二是考虑让方木和邰伟的矛盾一上来就激化:邰伟已经准备和李一曼控制现场进行抓捕,但是方木自己为是的捣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半拍的受伤。

    3、萝莉的戏份被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这可能是后期编辑时候的实际情况,按照原先的设计萝莉在拳击训练场、船坞打斗甚至后来最终对决都有很重要的内容,并且邰伟从不接受萝莉(因为不接受李一曼的受伤和殉职),到最后接受萝莉也是一条人物的情感线,但是这条线后来放弃了,应该是不想跟网剧一样再发展成邰伟和萝莉相爱,这样能够让邰伟的感情更干裂一点,同时也让观众把更多的爱情戏关注在方木和陈希身上。遗憾的就是除了船坞打斗那一场戏之外萝莉这个角色没有其他亮点了,这不是创作阶段没有考虑,是后期牺牲掉了。

    4、陈希为什么有跳舞的设定?因为当时参考的就是SNH48(是不是这么叫)女团,动漫、二次元,但是又怕太脑残感所以折中了一下保持了一点玉女的形象。但是谢导双子大厦那一场跳舞的戏真的拍的太好了,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当时心里特别怕真拍成SNH48……最后的效果大气性感,气氛上也恰到好处。陈希为什么和方木滑滑板?当时是为了给两人增加技能,小白老师提出《白日梦想家》里在冰岛那一段滑板戏非常释放,可以借鉴一下。因为不安排这一场戏方木和陈希的感情戏就太少了,大家感觉不到两个人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光被案件推着,陈希的死对方木的触动就难放大。

    5、BOSS为什么会出现在咖啡馆?向原著致敬,呵呵。逻辑上就是方木通过小视频和弹幕心理入侵了BOSS,BOSS不服,因此要公开向方木宣战,并且强调真正阻碍自己的实际是邰伟而不是方木,威胁方木放弃。BOSS怎么知道方木在哪儿的?他是BOSS啊哈哈。最早的设定,这个BOSS实际上在第一场解剖案的医院就出现了,也就是说一上来邰伟方木和BOSS已经打过照面,BOSS就是第一个案子所在医院的医生。后来考虑一是有些牵强,二是缺少悬念,万一观众认为这种设计过于刻意反而减分,三是从第一个案子到吸血鬼中间的时间段有些短,BOSS自己的病情发展没有时间空间了。

    6、BOSS为什么要让所有人感染?最初也不是这么设计的。最初设计是BOSS父亲是患者,还有个哥哥,父亲和哥哥都病死了,但是自己没有发作,为了自救当了医生,当医生的目的是为了搞解药,因此绑架血源、拿小女孩做实验……但是卟啉症毕竟太小众了,如果医生家里人得过这个病,一查就查到了,最后林海女儿不就是这么发现的么,这个坎儿后来一直没有绕过去,因此医生就不能是遗传了,只能是被感染,继而黑化。这中间剧本创作时有巨大的争论,漫长的讨论,我只能说,现在BOSS这个最终宣言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7、乔教授的戏少?的确是少了,原著中乔教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至少在《画像》中是。邰伟要向乔教授请教,方木更是,陈希的死,是方木的心理罪,方木的心理罪,应该是通过乔教授才意识到的。但是最终的版本中乔教授后半段没有再出现。按照剧本最初的设计,陈希死后方木在乔教授家用餐收到的陈希死亡的视频,这场戏乔兰和乔教授应该也在的。乔教授的技能是什么?催眠,或者叫心理入侵,也就是请松明来解决的部分。《画像》中的选择是乔教授死亡,网剧中小白老师的选择是乔教授黑化为BOSS,为什么《心理罪》最后淡化乔教授?你们注意到乔教授脖子上挂的那个东西了吗?这是个伏笔,等到第二部的时候这个细节就圆满了,乔教授的故事也就能讲完了,记住,催眠。

    8、结尾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结尾做了巨大的改动。原先的设计在杀死BOSS的过程中乌贼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乌贼直接把BOSS照死。这个设定不能用逻辑思维去考虑,只能从僵尸片的角度去理解。曾有一版讨论是由于台风+洞穴内的搏斗+乌贼的冲撞,洞穴部分坍塌,压死了BOSS,一版讨论是洞穴部分坍塌后阳光进来照死了BOSS。但是这样设计就会有观众问BOSS去咖啡馆的时候也是大白天露面为什么没有事?所以现在等于是针剂+强光的并列设计,乌贼怎么这么牛逼?到底有多强的光?这个细节大家就没有必要太纠结了。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我认为成功的:影片的氛围和美术,动作戏的处理和廖凡的台词。略有缺憾的:整个影片的时长和容量,导致了故事线、逻辑线和情感线上必须要跳进,突进。因为《画像》本身内容太多,案件也多,整个雷米老师的创作其实更适合作为连续剧改变,作为大电影的改造,谢导这次抓住了重点。有人说看过了小说就知道了电影的内容,那肯定是大错特错了,毕竟是畅销书改编,又是悬疑片,怎么可能连BOSS都不给你改,让读过书的朋友都带着结果进来看?我们甚至刻意修改的部分人物的小传,为的就是了解《画像》的人也猜不到部分人物的结局和功能。

    如果第一部能够成功,接下来还涉及到的就是《城市之光》和邓超版本的竞争问题,以及往系列发展的可行性,毕竟李易峰的档期实在是……

    留下你的问题,看看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些什么。

    【详细】
  • 87382935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