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香影评

147183009
  • Comel
    2013/1/26 12:50:10
    过年氛围的变迁
        离春节越近,黄健中《过年》中的片段就愈加印象深刻,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大伙人聚餐的场景了,看似和和气气,实则各怀鬼胎。当然影片说的只是一家人,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却清楚感觉到过年的气氛也逐步向电影般发展。虽然我的家庭还是和和气气,但影片的氛围却始终弥漫着整段春节时期。而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过年的原因,也是让我更加怀念童年的过年的原因。
        离春节越近,黄健中《过年》中的片段就愈加印象深刻,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大伙人聚餐的场景了,看似和和气气,实则各怀鬼胎。当然影片说的只是一家人,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却清楚感觉到过年的气氛也逐步向电影般发展。虽然我的家庭还是和和气气,但影片的氛围却始终弥漫着整段春节时期。而这也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过年的原因,也是让我更加怀念童年的过年的原因。

        小时候,过年应该是小朋友最向往的时期,因为有时间可以玩,可以买新衣服、新礼物,还可以收利是钱,但最最好玩的还是放鞭炮。虽然后来鞭炮已经在城镇杜绝了,但小时候玩鞭炮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那时基本上每一个夜晚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烟花和听到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一到了第二天就会发现街道两旁全堆满了红色的鞭炮纸,而走在路上的小孩子就喜欢玩这个,例如抓起一把撒向对方然后迅速溜走,或抓起一大堆跑到楼顶往楼下洒,到处都飘着红色的纸屑,浓重的火药味在空气中弥漫,或许在不下雪的南方,这算是南方打“雪”仗的独有方式吧。不过现在,鞭炮只能去农村玩,虽然还是可以炸鱼,但稀稀拉拉的炮声完全没有童年的气氛,我还是更怀念那时偷偷把点燃的鞭炮藏在路边纸屑下吓唬路过的朋友,哪怕结果会被人追几条街。

        跟现在过年买年货不一样,当时都是自家合力做糍粑、春卷、糖环之类的小吃,大家一边一边聊天,气氛很融洽,而孩子就在一边捣蛋,把面粉捏成各种奇形怪状拿去油锅炸,边做糍粑边偷吃。不过很遗憾的是现在大家都不做了,或许跟姑姑们的出嫁有关,现在家里就几个人,也就宁愿花钱买而懒得动手了,只可惜现在没有什么机会去品尝当初的味道。虽然现在过年也吃好吃的,但却失去了过年的年味。

        不过难得延续的算是客家的风俗了,现在过年的某些习惯还是跟儿时一样,例如年初一男性不洗澡,家里卫生也不能搞,这个算是“守财”吧;年初一到年初十期间,晚上的客厅是不能关灯的;年初一到年初八期间,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是早上十点,是早餐,一顿是下午三四点,是午餐,其他时间不做饭,饿了只能吃零食;除夕当晚不能过早睡觉,必须要到了年初一才能睡觉,现在还记得有一次除夕,我跟弟弟奶奶看明珠台播放霍普金斯主演的《势不两立》一直到凌晨三点(辛苦老人家了)……这些客家风俗我也不知道典故,但小时候还是觉得相当有趣,现在过年比较有感觉的也算是重复这一风俗了,感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或许小时候之所以觉得过年很好玩,还是因为可以啥都不管的缘故,当时可以呆着房间看一整天的《鲁宾逊漂流记》而没人管你,而现在客人来了不及时出去寒暄倒茶招呼客人都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即使跟该客人没有一点交集。现在年纪大了,就必须参与到你不愿意去的交际,即使那一场场交际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互打人情牌。

        以前家庭大聚餐都是坐成两桌,大人一桌孩子一桌。而不知道何时起,我已经坐在大人那一桌上接受诸位长辈的谆谆教诲,而耳朵却听着弟弟妹妹那桌的欢声笑语。长辈们甚至是毫无关系的长辈都会动辄对你指手画脚,肆意评价你的行为、目标,但他们却不愿意理解甚至去聆听你半句话。于是过年在心目中也逐渐变成了人生的另一场考核了,看你的成绩,看你的人际关系,看你会不会做人,看你事业如何……童年的过年印象是红色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却逐渐变成了灰色,哪怕大街小巷都播放着贺年歌曲,却依然感觉不到儿时温馨的街道,反而会觉得街上的寒风真tm冷。
    【详细】
    57551584
  • 梦羽灵泉
    2017/5/12 15:28:03
    及格以上,良品未满的中央六电影或者电视剧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虽然很难说好,但至少情感层面很真诚

    不烂,即使是看过原版片子,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有黄小厨粉带着光环看,我觉得还是很值的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

    原版电影带着浓厚的日式表演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是出离真实生活的,这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虽然很难说好,但至少情感层面很真诚

    不烂,即使是看过原版片子,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有黄小厨粉带着光环看,我觉得还是很值的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

    原版电影带着浓厚的日式表演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是出离真实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方式在日本电影、戏剧中是主流,很多人说这是日本演员的舞台剧传统导致的,但这并不能解释中国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电影化是另一个样子,只能说,日本电影、舞台剧本身就有一个先于表演框架的表演立场,即出离真实生活以一种表演的逻辑代入剧情中的生活本身,而不是融入它

    而麻烦家族则从生活细节,到表演本身都做了一番中国式的完全改造,让李立群老师去完成一个完全戏剧化的人物恐怕比现在的表演状态还要简单得多吧(比如东海龙王和欧阳锋,不过最近电影里这种怪老头儿的形象都成了金士杰专利),其他人也是如此,但或许反倒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吐槽更像是大银幕上的电视剧,这里就马上凸显出一个矛盾——日本电影的日常化题材由于充分的表演异化而能够在剧情很日常的节奏下完成符合电影节奏的表达,但中国的日常化题材,如果不加入更鲜明的节奏要素和表演放大技巧,就很容易变成电视剧。而更要命的是,这是黄小厨第一次拿执导筒。

    应该说黄小厨在细节台本设计上,还是符合中国家庭日常节奏的,但整个故事 的叙述方式却还是逃不开日本电影的影子,这让这部片子虽然做了一些加强内在关联的努力,仍然呈现出一副非常松散的形态,不过好在这部电影把梗放在了那些平时生活中细节到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去注意,但是被提点出来还是会有很大的共鸣的一些点子上,让这部至少不太烂的平庸翻拍多了一些亮色。

    而且值得提的是,除了一些直接的滑稽安排——日版的林家小不平和王迅正好之前都是曲艺工作者,很能调动气氛——之外,电影玩梗的方式其实还有点儿高级的,很多包袱都有中国传统曲艺的特色,有个小弯儿,不点破,但在生活化的叙述中不经意掉出来,正中笑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7-7.5吧,及格以上有亮点,良品未满,其实更适合放在中央六的那种小制作数字电影平台去播
    【详细】
    8535967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