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吧阿部2》完结了,但是里面好多脑洞片段真的可以回味好久啊!
女主阿部察察是他们星球主父的私生女,而附身在南阳公主的朵星星居然是她妹妹,两人之前可是情敌啊,按理说老死不相往来才是正常剧情走向,结果这层身份出来之后,她俩居然还会有姐妹情深这一趴,这脑洞简直了……
《颤抖吧阿部2》完结了,但是里面好多脑洞片段真的可以回味好久啊!
女主阿部察察是他们星球主父的私生女,而附身在南阳公主的朵星星居然是她妹妹,两人之前可是情敌啊,按理说老死不相往来才是正常剧情走向,结果这层身份出来之后,她俩居然还会有姐妹情深这一趴,这脑洞简直了……
在英国,一个小男孩被枪打死了,打死他的也是未成年人。好的,英国没有死刑,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为什么呢,人权斗士们说废除死刑是人权,保守势力说是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没有死刑的社会是文明的,是先进的,这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台词,也是那些西方人权团体抨击TG天朝的一大理由。别怪这些人权斗士,他们抨击天朝不是因为他们想颠覆TG政权,而是他们真的这么想。挪威一个杀死75人的暴徒,被关
在英国,一个小男孩被枪打死了,打死他的也是未成年人。好的,英国没有死刑,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为什么呢,人权斗士们说废除死刑是人权,保守势力说是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没有死刑的社会是文明的,是先进的,这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台词,也是那些西方人权团体抨击TG天朝的一大理由。别怪这些人权斗士,他们抨击天朝不是因为他们想颠覆TG政权,而是他们真的这么想。挪威一个杀死75人的暴徒,被关进了比我家还豪华的监狱,最近还因为监狱将其单独关押侵犯他社交权利而将gov告上法庭,让人感叹要犯罪去北欧啊。在英国法国德国,MSL难民中的恐怖分子杀了那么多无辜老百姓,可是人权组织还在为他们奔走,为他们申请无罪辩护。
作为一个没学好法律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我很清楚的知道,在法律界,废除死刑是主流,在中国也一样。法律是冰冷的,法律人是冷血的,专业要求学法律的人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切按法条来,哪怕面对杀人恶魔,也只问一句,证据充不充分。如果不充分,ok,放人,回家烧饭。所以,法律人不会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待死刑问题。在法律人眼里,死刑是同态复仇刑,而同态复仇是野蛮的,不法律的,不人道的。同态复仇是什么,最早,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你砍了别人儿子的耳朵,那你儿子的耳朵也要被砍,这就是同态复仇。因此,同态复仇用通俗话来讲,就是杀人偿命。任何学法律的人,包括现在天朝法院里的那些法官和法学院教授都反对死刑。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法官都说他们最不希望批准死刑。他们说,害怕被他们批准死刑的人半夜来找他们。
好吧,我说了,我法律没学好。因为现在的社会,并不是什么如先烈所愿的盛世。各种恶魔在横行。对于大多数非法律专业的老百姓来说,杀人偿命是最基本的正义。如果国家暴力机关不能给受害人家属公道,那私刑就会泛滥。我曾见过一个父亲说,如果他的儿子再被校外的社会青年殴打,他就会杀了那些狗逼,无所谓,让警察来抓他好了,判他死刑好了,他乐意。这就是我再也不想用法学专业的角度去看死刑问题的原因。法官害怕犯人半夜爬出来,怎么就不害怕受害者半夜爬出来呢?国家必须为了老百姓拿起屠刀,不然社会就会乱。
除了死刑,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老年人保护法。在这部剧里,所有凶手都是未成年人,觉得法律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再有日本小说彷徨之刃,未成年人犯罪,有死刑也死不了。老百姓开始觉得未成年人保护法很可笑,因为小女孩在被强奸的时候法律保护不了她们,未成年的人犯罪了,反倒在受保护。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正在被很多人诟病。天朝尊老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然而部分老人却开始为非作歹。最近一群老人霸占篮球场,殴打年青人,还有一群老人在高考期间非要在考场外跳广场舞。老年为何越来越为老不尊?好吧,在天朝,超过75岁的老年人,怎么说呢,犯法不坐牢,犯罪免追刑责。明白不?就是一个75岁以上老人杀人也不用坐牢。也许老百姓会问,是谁定的这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老年人保护法。和谁定的没关系,法律本身没错。错的是,这个社会还没准备好,恶劣的恶人还太多,所以法律不能太文明。
刑乱当用重典,在目前社会上到处都是坏人的情况下,请法律,严一点,重一点,谢谢。
关于大s,从前瘦瘦白白努力要白成光美成仙的大s.现在以常人眼光看依然美丽,但是在镜头前富态许多,特别是脸型不上镜。但是作为一个和她一起长大的人,了解她一直都特别知道自己的坚持。也就黑不起来。有一段特别有感触,汪小菲给她画素描,她说你是不是觉得我脸上的法令纹特别不好相处,因为你不好意思把那些纹路画出来……这就是正常的女人,年华老去我比谁都知道,我自己坦然,但是除了我,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宽容它…
关于大s,从前瘦瘦白白努力要白成光美成仙的大s.现在以常人眼光看依然美丽,但是在镜头前富态许多,特别是脸型不上镜。但是作为一个和她一起长大的人,了解她一直都特别知道自己的坚持。也就黑不起来。有一段特别有感触,汪小菲给她画素描,她说你是不是觉得我脸上的法令纹特别不好相处,因为你不好意思把那些纹路画出来……这就是正常的女人,年华老去我比谁都知道,我自己坦然,但是除了我,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宽容它……
时间飞快,《青春警事》马上也要走到尾声了,它作为一部刑侦+科幻组合类型的电视剧在刑侦题材剧里面还是不多见的,不同于《重案六组》等典型的正剧类型,该剧主要是用年轻、青春的手法来进行包装的题材,包括了蛮多的精彩元素,没有正剧那么沉重,虽然剧中展现的是年轻刑警破案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对于剧中两条逻辑故事线一直埋的很清楚,一是刑警的破案生活(剧中穿插了十二个案件(包括案中案+古静手术事件)),二是
时间飞快,《青春警事》马上也要走到尾声了,它作为一部刑侦+科幻组合类型的电视剧在刑侦题材剧里面还是不多见的,不同于《重案六组》等典型的正剧类型,该剧主要是用年轻、青春的手法来进行包装的题材,包括了蛮多的精彩元素,没有正剧那么沉重,虽然剧中展现的是年轻刑警破案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对于剧中两条逻辑故事线一直埋的很清楚,一是刑警的破案生活(剧中穿插了十二个案件(包括案中案+古静手术事件)),二是刑警的感情生活,剧中有三对围绕刑警的伴侣(猫姐姐汪子成、阿紫柯佳明、古静唐一修),两条逻辑线并排走,在破案的时候不谈情说爱,严肃对待每一个案件,在对待感情的时候拎出来放在剧集后面展开,虽然剧里面有三对cp,但是感情线没有大幅描述,导演应该也是有意识地将两者故事交代时间线分开,详细的感情线都在结尾几集进行集中展开。
一、《青春警事》对于职业剧的处理
短短四十集展开了十二个案件,还包括数次案中案,其拍摄难度不可谓不小,场景的转换、搭棚建景、案件内容的推敲和细节处理、人员配置、资金协调、武打动作、刑警道具等等各方面都需要统筹协调,刑侦剧不同于言情感情剧,每部职业剧承载着宣传每个职业特殊性的使命,要做到专业正确、贴合现实,向观看群众传达出关于这个行业正确现实的一面,从而使观众进行了解该职业的特殊性,对于职业剧,百度百科定义如下:所谓职业剧,就要准确传达出那个职业的理念,塑造从业人员的精神面貌。
就这个定义来讲,《青春警事》达到了合格线甚至更高,不再是像一些职业剧一样将职业装作男女主情感线发展的外衣,该剧的内核实打实主打的就是探案破案,同时贴合现实,基本展示了刑警的片段生活,比如:①剧中所展现的警察通常以穿便服为主,出去办案的交通工具也比较低调(男主车辆为品牌植入)。现实生活中警察平时多以便装为主,除非是需要执勤或者巡逻,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过早暴露身份;②警察开赴犯罪现场的交通工具是不允许过于华丽的,往往是一个面包车拉着一车人就走,这点剧中由于品牌方赞助,所以车辆品牌处于中高档,但也符合男主角唐一修的身份,毕竟哥哥是唐枫,其次剧中抓捕犯人均为警车出动,作案人员所涉车俩也符合作案人员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状况;③如果有任务,必须要向上级报批,单独行动是大忌,擅自与嫌疑人接触更是不允许的,这点剧中刑警汪子成在张军民联合团伙作案一案中由于单独行动遭到绑架,后续刑警队队长张宗义对于组内两位人员古静、唐一修进行停职处理应该也是符合警队程序的;④至于枪支,除非是有缉毒、围堵等调查任务,不然不会带那么多武器,这点也可以从汪子成在张军民联合作案一案被绑架无武器和周梓轩假冒汤怡心一案中的案中案时追击苏胜遭到围堵身上武器被苏胜踢飞中可以说明的确是做到了贴合现实,并且在剧中也一改一对多的胜利光环,刑警也是普通人,面对单打独斗的局面是处于下风的状况,也写实地拍摄出了刑警的职业风险,比如会受伤、绑架、失踪甚至死亡等等。
在剧中对于十二个案件的内容处理看得出来编剧的专业水准,在媒体放出的花絮和特辑中在剧中对于十二个案件的内容处理看得出来编剧的专业水准,在媒体放出的花絮和特辑中也可以看到演员对于案件和剧本的探讨和细化,从而更加贴合剧情,使观众看的更加清楚明了,十二个案件中包括了6个案中案,这点也是在刑侦剧里主要少见的剧情,以往剧情中往往呈献给观众的是案件的独立性,描述的是单个案件的发现到破案过程,但是《青春警事》不同以往,在办案中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旧案,这点也符合刑警的日常工作,抽丝剥茧,在已知线索中抓住关键线索。就真正意义说来说,没有单独的案子,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但也是社会个体,融入于社会,其成长经历、社会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工作关系、感情关系等等都构成了每一个人,作案动机也隐藏在其中,并且根据研究调查表明,刑警破案率并没有公众所期待的那么高,就去年公开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共立刑事案件439万起,破案184万起,破案率仅为41.9%,有超过一半的刑事案件没能破获。张新枫还表示,这个数据没包括立案不实的因素,如果如实立案,估计全国目前刑事案件破案率可能在30%左右。”所以根据这一现实基础,破案时新案中翻出旧案寻找突破口也比较常见,但是翻案调查程序应该没有剧中那么简单,剧中由于篇幅关系,程序这一块由局长发话定音来省去了这一块的描述。十二个案件中所涉及的案件内容范围也很广,涉及类型有侵犯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危害公告安全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等犯罪类型,细分有盗窃、诈骗、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等,并且结合社会热点,也描述了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犯罪、孤寡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独居老人猝死家中案),每个案子的办案过程也把证据作为突破口,不以直觉来行事,做到了真正的“以证据来说话”,在剧集不断展开的过程中既向公众展现了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恶,但也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向观众展示了在这些案件里以刑警的视角所接触到的各类人士价值观的冲突(经典的有苏兆斌案、张军民联合团队作案一案、独居老人家中猝死一案、韩德生一案、汤怡心周梓轩一案),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价值观的互相碰撞,使观众从中获取了力量,也提高了自身警惕。
二、《青春警事》对于逻辑线、感情线的处理
这部剧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逻辑线清晰,把办案和感情两条线错开,前面剧集集中于花了大篇幅集中于办案破案,对于感情进行小幅度地渲染,集中在剧情末尾进行详细展开,剧集对于其的处理类似于“春雨细无声”的感情发展,也贴合职场感情发展的现实,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都是日常相处中堆积起来的点点滴滴,国产职业剧众所周知的一个痛点就是大多披着职业剧的外衣,以都市男女谈恋爱的内核来推动剧情发展,而真正的职业代入却错漏百出。《青春警事》非常不容易的一点就是剧情内核以探案破案来推动,逻辑线清晰,结构紧密,特别是对于案中案,观众所看到的剧情不是以顺叙方式发生的,要拍的让观众都可以清晰明了,并且内容上基本没有错误,这点真的很不容易,职业剧需要编剧花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一个行业才能写出一个基本没有bug的剧本,但是现在娱乐行业的快节奏很少可以出一个精打细磨的职场剧本,就冲这一点《青春警事》就应该收到高分,剧中主线“静修cp”是刑警情侣,专业用词和探案破案过程我在一中进行了描述,副线cp是“紫明cp”,这一对是属于网络技术专家,柯佳明的角色也是属于刑侦剧中少见的网警,对于阿紫,剧中阿紫几次的网络精准数据搜索和网上直播来展示“IT高手”这一身份的职业技能,既推动了古静主线的逻辑发展,也侧面丰满了阿紫这一人物的技能,包括柯佳明更是通过他擅长利用网络和数据技术破案的技能点来推动案件发展和展示网警的职业技能,另外一对副线“猫姐姐汪子成cp”通过苏兆斌一案展现了漫画这一行业的细节内容。所以剧中人物形象丰满,在每个案件中涉案人员的作案动机、怀疑对象等等剧情安排也合情合理,在寻找关键证据的逻辑下刑警破获了一个个案子,此外剧中也展示了法医、道具保管等职业,展示了联合省市调查案件,合作破案抓捕嫌疑人等细节,都是可以经得起观众反复推敲的,可见编剧下了多大的功夫。
这里想说一下对于人物角色处理的题外话,看剧时有弹幕吐槽“唐一修为什么这么办案?办这里想说一下对于人物角色处理的题外话,看剧时有弹幕吐槽“唐一修为什么这么办案?办案能力不行啊”关于唐一修的人物角色演员魏大勋的介绍非常精准,他是一个“二流刑警”,他的办案能力剧中刑事队队长张宗义在对局长的介绍中其实很清晰,他所擅长的是还原案发现场的情形和作案过程,并且在破案后进行对比也有极高的准确率(请参考张军民一案),可能剧中由于古静的超忆症这一光环把唐一修和汪子成进行对比,观众的观感就会觉得这两个刑警不行,但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由于《青春警事》是探案+科幻的组合,所以出现了古静这一角色,但现实生活中超忆症人员极少,希望观众对剧中角色多一点包容和耐心。对于唐一修的做事过头、风风火火,汪子成的团队合作能力,古静的失忆创伤,这些是编剧赋予人物角色的残缺,正是有了这些残缺人物角色才是鲜活真实的。
三、《青春警事》对于道具、场景的处理
一部剧是要靠多方面的岗位协调合作才能呈现出来的,不仅要靠着编剧的专业水准,也要靠演员、导演、场记、服装、道具、灯光师、摄像师等的共同努力,《青春警事》剧中展示了十二个案子,所需要的服装、道具、场景切换、棚景搭建等等,工程量大到难以想象,虽然它只有短短四十集,但是由于《青春警事》是探案题材,所有道具都必须要谨慎逼真,对于细节要着重处理,就像导演阮惟新所说,“刑警就是要看到我们常人看不到的细节才能破案”,所以全组人员所花费的心力肯定是非常非常大的,剧中还出现了直升飞机、赛车、厢式货车、大辆警车等等经费在燃烧的道具,一饱观众眼福。在特辑中也揭露了剧中共有两百多个场景,一百四十多个角色,制景陈设量非常大,剧组为了精益求精,观众所看到的警察局场所也是剧组自己搭景拍摄,在案件中角色有很多个家所有剧组根据角色的不同(经济实力、家庭环境、年龄段、生活习惯等等)会搭出符合人物角色的场景,其中场景内很多细节也决定了刑警的办案(譬如张军民联合团伙一案肖雪家展示出了她惯用左手,左右不是很分得清,导致赛跑中走错跑道),所以才能呈现出品质如此之高的一部《青春警事》。
这个夏天,感想《青春警事》与我们相见,虽然同期有很多大剧《猎毒人》、《面具》等等,但是目前已经取得了八亿收视率的好成绩,这一切都分不开剧组全体人员和后期人员的辛苦付出,向你们致敬,感谢《青春警事》,山长水阔,不说再见。
温暖不会迟到,《来自星星的少年》接棒十年前《海洋天堂》
2010年,由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在第13届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学中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导演三项大奖,成为大赢家。时隔10年,又有一部关于自闭症题材的电影《来自星星的少年》也在移动影院上映了。该片讲述了孤儿小明失去父母
温暖不会迟到,《来自星星的少年》接棒十年前《海洋天堂》
2010年,由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在第13届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学中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导演三项大奖,成为大赢家。时隔10年,又有一部关于自闭症题材的电影《来自星星的少年》也在移动影院上映了。该片讲述了孤儿小明失去父母后遇到了堂哥大明,两个人从嫌弃到包容,最后成为彼此人生的故事。电影以现实主义手法拍摄,如同一面人生的镜子呈现了这个群体的孤独与无助,令人回味!
这部电影最打动的人是情感关怀。兄弟二人从失去父母到找回亲情,温暖励志的主题始终是创作者的指向。电影前半段是展现了兄弟互相嫌弃的生活。哥哥整日嫌弃弟弟,沉迷于对女朋友的思念,为此不惜泡网吧,放弃面试机会;而弟弟看似平静的生活实则充满了各种危机,考试偏科被老师点名,校园遇上凌霸欺辱,多个细节无处不暴露他没有正常孩子的社会理解力。可以说,大明和小明这对兄弟是一对问题兄弟。前面人物的苦感也为后来的正能量和励志元素埋下了伏笔。
与一般的亲人不同,大明兼观察者与血脉的双重特征,这使得故事有明暗两个交替的叙述线。明线是以“身患自闭症的小明经历为主,讲述大明小明克服困难,通过彼此的爱与勇气,成为互相陪伴的亲人,给患孤独症的儿童插上了隐性的翅膀”;暗线以失去亲人的儿童为分界点,没有孤独症的大明和有孤独症的小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但他们一路从阴影走来,少年不再孤独。尤其是哥哥在雨中等弟弟的时候,唤醒了弟弟内心的亲情感和尊严重。《来自星星的少年》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展现兄弟二人相处的过程,直视自闭症儿童所面临的生存状态,使得整个观影情绪一直萦绕在探索的状态。同时,电影还带领观众从常人的角度去看待人格尊严等问题,走入被歧视者的内心世界,痛斥轻易否定别人的行为。
如果从自闭症群体来说,《来自星星的少年》中主人公的经历还算是温和的,太多孤独症儿童是父母心中患得患失的梦。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一位母亲因为自己的儿子患有孤独症,不堪压力最终选择跳楼。这类儿童因为社会理解力较低,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同伴中,在某些社会行为中会产生偏激,进而给他们带来伤害。有些病情严重的儿童,无论你是打他还是骂他,他都没有任何情绪,他的内心关闭了和外界的联系。就像片中的小明,他上课不和老师同学对视,生气的时候暴躁摔东西等等。当校园霸凌把他踩在脚底下骂他是傻子,他不说话也不敏感,一直到他的朋友过来拉开才起身。他的记性特别好,偏科却很严重,计算速度超过常人成人,抵抗正常的学习,完全不能好好写字.....诸如此类的特征,越来越说明小明的自闭症状态很严重。
如同很多热门电影会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鼓励一样,电影《来自星星的少年》也着力展现了温暖的力量。同学给予的温暖,老师给予的鼓励,但这些说到底还是透着一股尴尬劲。这股尴尬来自对“不被认可”的人生遗憾。如何看待自闭症是一回事,如何拯救自闭症才是终极大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本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好比电影中的小明不能靠着同情过一辈子。在车站,哥哥看到别的家长对孩子施暴时,对比下想起自己怎样对待弟弟,进而心生愧疚,对“共命运”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实际上,我们不是歌颂牺牲,更不提倡牺牲一个人的青春去完成另一个人的人生,但我们对这种牺牲充满敬意!我们希望看到社会有正能量在跳跃!因此这部牵动心人心的小成本电影,值得你看!
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问女儿说:“大明,容易吗?”她说:“不容易,哥哥很伟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为了完成下一代的养育任务,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道就在于此,爱与付出都是可以世代传承的。借用我在《印度暴徒》写过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愚昧和强者,但勇者之路永远崎岖”。但愿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永远勇敢,永远热爱。
主角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家庭都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说实话,那个丈夫真的很窝囊的样子,什么都指不上,幸好后来改变了,生活不是只有工作,我真希望所有刚入职场的小年轻都明白这个道理。至于那个魔鬼,说实话,我想没有几个女人能受得住这么咣咣用钱砸的,用心意砸的。所幸,每个人后来都找到了自己,不那么抱怨生活。不是大片,小家碧玉型,看你怎么理解,我觉得还OK。
主角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家庭都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说实话,那个丈夫真的很窝囊的样子,什么都指不上,幸好后来改变了,生活不是只有工作,我真希望所有刚入职场的小年轻都明白这个道理。至于那个魔鬼,说实话,我想没有几个女人能受得住这么咣咣用钱砸的,用心意砸的。所幸,每个人后来都找到了自己,不那么抱怨生活。不是大片,小家碧玉型,看你怎么理解,我觉得还OK。
时间如同一个漩涡。年轻与年老面对时间的区别,大概在于距离漩涡远和近时截然不同的意识。前者因为手里尚有大把时间可用来挥霍,于是一径麻木。后者则逐渐有所警觉,所以他的心和眼睛如同寂静的房子,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深夜的月光照得雪亮。
他们也有相似。相似在于无论快慢终有一日会被时间的漩涡吞没。
影片中的老人厄尔面对时间,不同于年轻人对时间没有足够的意识,也不同于更多他的同龄人,面
时间如同一个漩涡。年轻与年老面对时间的区别,大概在于距离漩涡远和近时截然不同的意识。前者因为手里尚有大把时间可用来挥霍,于是一径麻木。后者则逐渐有所警觉,所以他的心和眼睛如同寂静的房子,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深夜的月光照得雪亮。
他们也有相似。相似在于无论快慢终有一日会被时间的漩涡吞没。
影片中的老人厄尔面对时间,不同于年轻人对时间没有足够的意识,也不同于更多他的同龄人,面对所剩无几的时间恐惧,焦虑,或者干脆撒手静等死神的来临。所以他的生命成为了一个传奇。
他的传奇在于他既没有逃避时间,也没有刻意去战胜时间。而在于他对时间的不卑不亢。他与时间从容共处,既没有恐惧,也没有企图去扼制。如同在跟死神跳一支华丽的舞蹈。舞蹈中,他获得的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满足。
当然,厄尔并非生来就擅长这种处理时间的艺术。他付出了代价。
或许是因为直到老年他仍然具有一种如同孩子般好奇活泼的天性。属于那种容易追随一只蝴蝶而在不知不觉中迷路的类型。所以差一点他几乎就被时间的漩涡吞没。因为人在真正追逐自己的热爱时是对时间没有意识的。很容易顾此失彼。厄尔在园艺上有所收获,留给妻子和孩子的却是漫长的孤独。如果真是那样的结局,他直到临终都不能挽回家人的爱,并且会因电商的冲击,园艺破产而一贫如洗。
而当他终于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得以反省,并重新调整他处理时间的方式时,他也并没有视时间为敌,企图扼住时间的喉咙,没有刻意远离那个即将把他吞没的时间漩涡。他的方式并没有拒绝,也并不曾否认。他一度遗失了时间,此时开始找回时间,并尊重时间。他做好了准备要温和而平静地进入那个时间的漩涡,那对它来说不是一种死刑,而是一个拥抱。
悬疑,惊悚,犯罪,爱情,都可以是这部影片的标签。但对我来说,最让我感慨的部分是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一个老人在他的晚年如何认知时间,并处理与时间的关系。
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妻子问他,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花上而不是家人。他说,因为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它的生命极其短暂,开的瞬间几乎就达到生命的终点,值得用心对待。
显然这个回答如同孩子的眼睛一样清澈纯粹。人的生命与一朵花并无不同,从某种维度来看短暂如同一梦。用怎样一种方式才算用心对待了一生?是无视时间,还是紧紧扼住时间?或许都不是,无视时间或许会在一生庸碌中不知不觉滑向那个漩涡而不自知。扼住时间,可能一生都变成了飞速掠过的风景,难免狼狈匆促。所以从容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就像厄尔,命悬一线也不能阻止他坐下来从容地享受一个好吃的猪肉汉堡。
人从获得生命的最初就被抛入时间的汪洋中。有的人一辈子被囚禁于海底,有的人发现陆地上的乐趣而再也不思回返。厄尔既没有抛弃时间,也没有屈服于时间。他是岸边踏浪的纯真的孩童。
时间所呈现的样貌和质感因人而异。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时间意义非凡。无论89岁高龄的东木先生是否藉此谢幕,他对生命和时间的表达已然圆满。大概只有一个进入老境的人,一颗老的灵魂才会真正洞悉关于时间的秘密。
华灯初上真的很好看,两天狂看三季。江瀚太渣了,对苏庆仪说的话太过分了,彻头彻尾地玩弄他人感情,以看别人崩溃为乐,后期再怎么努力也洗不白。李淑华是全剧最惨,为她哭湿好几张纸。本人温柔乖顺善良,还带点自卑胆怯,只想过简单平稳的日子,志愿是当一个家庭主妇,结果不管怎么努力,都一直遭遇暴击,结局也是最凄凉。(刘品言真的长好胖了,脖子的富贵包,后背很厚,肚子臀部大腿的肉都长了一大圈,再也不是仙剑里那个
华灯初上真的很好看,两天狂看三季。江瀚太渣了,对苏庆仪说的话太过分了,彻头彻尾地玩弄他人感情,以看别人崩溃为乐,后期再怎么努力也洗不白。李淑华是全剧最惨,为她哭湿好几张纸。本人温柔乖顺善良,还带点自卑胆怯,只想过简单平稳的日子,志愿是当一个家庭主妇,结果不管怎么努力,都一直遭遇暴击,结局也是最凄凉。(刘品言真的长好胖了,脖子的富贵包,后背很厚,肚子臀部大腿的肉都长了一大圈,再也不是仙剑里那个调皮灵动的阿奴来)林心如演妈妈桑这个角色感觉很贴合,制作的这部剧确实可以。全剧唯二的好男人是中村先生和林心如儿子吴子维。如果小孩都能像吴子维那样贴心懂事坚毅,那养育小孩也不会那么苦。ps:看演职员列表才发现吴少强居然是郑元畅演的,我真的整个人大震惊!!!完全认不出,整张脸充满精心保养高强度医美的气息,完全没有一丝丝江直树的感觉!!!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 was touched by the melon dad's brother, he is in danger the first thought of his children, rather than his own. The more I learned tha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diffic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 was touched by the melon dad's brother, he is in danger the first thought of his children, rather than his own. The more I learned tha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must learn to move the brain, only thoughtful, unremittingly, no difficulty can be solved. 当他们站在在地壳裂缝前面过不去的时候,爸爸看着前方的太阳,伸手去感受太阳的温度,他突然顿悟只有前进才能度过难关,只有尝试才能看的新的希望,所以他不再拒绝接受新的东西深深的感受到了好奇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的氛围,影片中家长把孩子的好奇心视作破坏性行为和顽皮的变现,严厉斥责和打压,家长的责骂和影片中的“灌输式”的故事教育深深的影响了孩子,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长此以往,这样下去,孩子这种宝贵的天性将慢慢消退甚至消失。而影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小伊还仍然保有这样的好奇心,由于她的好奇心早就了她勇敢独立爱冒险的这种个性,形成她鲜明的个性品质,“小伊”在遇到小男孩的时候,正是她的好奇心被挖掘的时候,小男孩给了“小伊”好奇心以答案,正确回答她的问题,如小伊对火的好奇等等。小男孩的出现也正是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带领小伊一家去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近几年来,在以商业片为主的电影市场中亲情片杀出了一条血路。在2021年贺年档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你好,李焕英》是能让人惊喜的盲盒,那么《红尖尖》便是杯浓茶,入口微涩但使人久久回味。
该部电影改编自揽获多项大奖的《上学谣》,因而说电影剧本自身便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此外,再加上“国
近几年来,在以商业片为主的电影市场中亲情片杀出了一条血路。在2021年贺年档所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你好,李焕英》是能让人惊喜的盲盒,那么《红尖尖》便是杯浓茶,入口微涩但使人久久回味。
该部电影改编自揽获多项大奖的《上学谣》,因而说电影剧本自身便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此外,再加上“国民奶奶”吴彦姝以及颇具灵气的小演员卢思宇的加持,更是使得电影锦上添花。不能不提的是它背后的制作班底,导演曾晓欣、制片人陈冬冬都是十分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参与过《闯关东》《大嫁风尚》等著名影视剧的制作发行。没有所谓当红的“流量”明星,《红尖尖》却用温暖而用朴实的祖孙情征服了每位观众。故事发生在广西临彩县宛瑶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没有母亲的火龙与其水仙阿婆相依为命,父亲盘昌的去世使得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阿婆的教导下、在村民与政府等多方帮助下,火龙仔经过一路坎坷波折,最终成为村里考上市重点高中的第一人。
用这样的故事梗概去描述《红尖尖》这部电影较为笼统,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这部电影的光环,而从细节去把握《红尖尖》是联结电影团队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虽然电影时长只有90分钟,但正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十分戳人和催泪。你会和我一样同情在下雨天时只有斗笠而没有雨伞的火龙仔,会心疼冒着大雨而四处奔波的水仙阿婆,会为店主同意火龙用小虾为阿婆换裤子、村民偷偷帮水仙阿婆种菜等等场景而暖心……每个细节汇集在一起,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这一电影。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便是懂事的小火龙用红漆在斗笠上写上我们两字,火龙和阿婆他们永远不分开……
电影中火龙与阿婆等人物立体多面,也是使观众能看进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像某些电影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人物形象,《红尖尖》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的、是有血有肉的。火龙仔不是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是慢慢成长起来的。火龙仔的敏感、懂事与水仙阿婆的自尊心强、明大理等多个立体的人物是能引起我们共鸣的。电影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水仙阿婆这一形象,她不仅是盘昌的母亲,也是火龙的奶奶。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在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多重煎熬下,她始终像棵大树为火龙遮风避雨并用一件件小事教给火龙重要的人生道理。深究水仙阿婆这一形象,你会发现电影团队所要呈现的远远不止这些。多次拒绝政府的好意援助还要以“借”的方式才肯收下,这并不是因为阿婆不缺钱,而是因为她有傲气、有傲骨,她想要的是有尊严、堂堂正正的活着,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风骨所在。
可能你和我一样,在刚看到《红尖尖》这个电影名称时会感到疑惑,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呢?在看完电影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尖尖指的是斗笠上的红尖尖。斗笠这一个看似简单的物件贯穿了电影始终,成为了电影的线索与关键,是承载祖孙三代的“感情容器”。电影快结束时长大后的火龙仔上山采药时不慎将斗笠扔下山崖,宁愿冒着危险也要拿到斗笠与电影开头时在知道父亲回来会给自己带来雨伞而扔掉斗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电影前后呼应,这时火龙已经明白了何谓“红尖尖”。在我看来,“红尖尖”不仅代表着实物,更是水仙阿婆三代身上所蕴含的精神之体现,这才是电影团队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东西。
没有商业电影的噱头,温情看似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但《红尖尖》所传递的祖孙情、邻里情却是能使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停下来的一剂良方。这剂良方看似普通,实则蕴含大爱。《红尖尖》就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来看会有着不一样的发现。从这部影片上,你既可以看到人间百态;也能看到人世间的亲情;还看到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更能看到中国人的风骨所在……
《红尖尖》虽然不能堪称一部十全十美的作品,但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佳作。电影带来的并不是电影本身,我们更应反思的是电影背后的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我们更应去关注《红尖尖》背后无数的火龙仔们。
终究还是入了申pd的大坑并无法自拔。这可能是我第一部韩剧?可能在很遥远的幼时跟母上看过一些,但一点都记不得了。
五人组的设定真是不由得想起隔壁实习医生格蕾,坦白说真的被前三集如同跑过场一样庞大的人物数量吓到。在第一季就与格蕾第五季医院合并后主角人数差不多。但惊奇的是在这样的设定下,不断的插叙逐渐饱满的人物,一季15H的长度如此的完成度实属不易。
整部剧几乎没有爆点,仅
终究还是入了申pd的大坑并无法自拔。这可能是我第一部韩剧?可能在很遥远的幼时跟母上看过一些,但一点都记不得了。
五人组的设定真是不由得想起隔壁实习医生格蕾,坦白说真的被前三集如同跑过场一样庞大的人物数量吓到。在第一季就与格蕾第五季医院合并后主角人数差不多。但惊奇的是在这样的设定下,不断的插叙逐渐饱满的人物,一季15H的长度如此的完成度实属不易。
整部剧几乎没有爆点,仅有的剧情或是情感爆点也迅速划过,整体呈现的感觉更像是日常。梦幻且美好共行的幻想世界,时不时与现实交织,更像是对立现实的夜梦,挣扎者的慰藉,苦痛者的希望。笑着就留下眼泪。
综艺出身的申pd真是很善于使用“另一边”的技巧。通过将情节分割或是采用同场景的其他视角在事后插叙调动情绪,制造悬念完成所谓“反转”。只能拍手叫好,好吧,E12被你骗到一次。
医务剧赚取眼泪的手段真是比较常见。但整部剧在病例上并没有投入太多篇幅,但每一个病人刻画鲜明的性格,老人,孩子,媳妇,丈夫,警察,愿意捐献器官但不适合的人,不愿意捐助器官但羞于开口的人,拼死挣扎想要活下去的人,想要放弃的人。他们不是一个一个病例,而是鲜活活在荧幕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人。
细说部分镜头的选择真是有些奇怪,当然也不是在看三大的电影,考究这些也没什么意义,反正一会儿就掉眼泪还管什么镜头。
整部剧的节奏真是挠的心痒。12集的篇幅看似不长,但平均每集1.5H的片场基本和一季24集的美剧drama相同。每一集五位主角基本都是独立主线,如果分成病例和自身生活那故事线就更多了,还得忙着拼凑插叙。所以故事本身节奏非常快,但为了照顾到所有人物,总有种节奏过快的感觉,文本的密集程度按美剧标准感觉可以拍到E40,国产可能可以E80。冬天的恋情从E1扯到了E12贯穿全季,其扎心程度堪比“好想告诉你”,但结局就30s就结束了?硕亨父母离婚可能是第二长的故事线,死亡的结局,意外的横财,爽快的放弃,倒是保持了硕亨的一贯性格,但埋下的种种情绪真是无处释放,即便是全季最狗血劲爆的抓小三也就是一桶水,两句吵架就结束了,揪头发,打巴掌呢?(玩笑)可能释放了,我也不会来写长评BB了。
目前的爱情线着实比较混乱,真是全剧所有人都在谈恋爱。最后一集竟然有三次告白?这么大的摊子可怎么收,过多cp导致除了治宏颂和我真没看出哪对有cp感,
第二季不出意外时间线应该是一年后,最后一集多次提及的时间点,其间的故事应该会用插叙交代。看第二季豆瓣介绍Tvn本就想做长期季播,演员合约方面不知道怎么签的。就收视率方面除了E8微降,其余都是一路攀升,周四21点13的收视率也算是收视奇迹,制作基本是板上钉钉。只求不要再像王国那样给我喂屎了,谢谢??
最后,罗奴不考虑一下再次和申pd联手,绑架后花样青春一下吗?
密室逃脱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游戏,以往也很少见类似题材的电影,本来约了朋友去网吧开黑,结果朋友有事晚来2小时,看着时间刚好进了电影院把这个片子看完了。
密室逃脱的游戏在广州有很多,也有幸玩过一两次,算是稍有了解,在我的认识中密室逃脱需要通过逻辑解密通关,考验的是玩家的推理能力,但是在这个片子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逻辑漏洞,可以说我是吹毛求疵,但是以这个为主打的片子,就应该接受观众更高的要求
密室逃脱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游戏,以往也很少见类似题材的电影,本来约了朋友去网吧开黑,结果朋友有事晚来2小时,看着时间刚好进了电影院把这个片子看完了。
密室逃脱的游戏在广州有很多,也有幸玩过一两次,算是稍有了解,在我的认识中密室逃脱需要通过逻辑解密通关,考验的是玩家的推理能力,但是在这个片子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逻辑漏洞,可以说我是吹毛求疵,但是以这个为主打的片子,就应该接受观众更高的要求吧。
1.高温密室,打开出口的开关需要用一定重量的物体按住开关,本来这关的官方正解是用水和水杯,但是剧情里水被女士兵喝掉了一杯,重量不足,最后由男主用随身携带的酒补足重量通关。
这里出现了逻辑漏洞,说明只要达到重量就可以通关,而不需要使用官方正解水,那么其实也可以不用酒,在房间里找到的报纸、杂志、塑料灭火筒、甚至是游戏宅偷偷带进密室的手机都可以成为承重的物品,酒完全可以保留到下一关再用,而且感觉酒这个东西在第二关极其有用。
2.冰雪密室,打开出口的门需要融化冰块取出钥匙,这里我觉得没有出现官方正解,因为如果只依靠人的体温融化冰块,那么如果第一关通关的人太少在,第二关无法轮流捂就一定失败,感觉应该是大家都漏掉了某个线索,所以才采取了最笨的用体温融化。
还有三个问题,在第一关男主用随身携带的酒通关,说明使用外来物品是规则允许的,但是在第二关中,男主将打火机扔给游戏宅的时候,游戏宅却精准的落入水中,这到底是因为游戏观察者认为他违规让他出局,还是纯粹运气使然?
第二个问题,就是第一关被用掉的酒,如果保留到了第二关中,既可以用作打火机的助燃剂,快速融化冰块,也可以直接喝掉提高体温,如果保留了这个额外道具,第二关稳过吧。
第三个问题,要解开小木屋的门锁,必须要用到男主的回忆,让他回忆出车祸时唱的歌的名字,如果男主在第一关就死掉了,那么第二关也就全军覆没了。
3.颠倒密室,需要找到密码打开保险箱拿到门把逃脱,这里的官方正解是完成拼图,从拼图里找到桌球的颜色对应号码。
在这一关里,播放的音乐和音乐中断的噪声提示了地板掉落的时间,我想这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不需要物理系大学生的聪明头脑大家也都能想明白吧,女士兵完全可以不爬桌球桌,直接走地板时间掐好了问题也不大吧。
4.毒气密室,这关需要先找到心电图测试仪的线索,再以“极限”的心跳完成通关,官方正解是心跳极低的通关。
在这一关里逻辑问题挺多,先说心跳通关问题,真的是不太了解心电图测试仪的运作原理,卡车司机被装上测试仪时心跳本来就很快,然后被电了几下以后变得更快,然后直接被电死了,在这个过程中心跳从极高到停止都走了一遍了,为什么门没开?
原本看电影的时候没注意到背景交代,评论区的朋友提醒了一下原来黑人精英有心率慢的病史,所以他可以以极慢的心跳通关,那么问题又来了,他明知自己心跳慢,题目是以极限心跳通关,他为什么不先尝试让自己以极慢的心跳通关?反正这个通关方法没有任何危险,电击卡车司机是有明显生命危险的吧。官方也没有明确说本游戏只有最后一人能通关,按照黑人精英一贯表现的理性思考来说,在这里害死一名队友似乎对他自己百害无一利?
再说一下物理系大学生女主的问题,她把所有监视器打烂的时候倒数已经到0,毒气开始释放,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神速找到氧气罩吸一口还在地上装晕。而且按照正常逻辑,她在装晕的这段时间里必须一直闭气,直到检查人员入场,从检查人员的装束来看当时场内依然毒气弥漫,但是女主却能在长时间闭气的情况下站起来,还有力气一棒子打晕这两个检察人员,更搞笑的是这两个检察人员全副武装还备了枪,居然被一下打倒,显然主角光环过于强大。
另外,这关的官方正解明显是要控制心跳速度通关,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一个氧气面罩,除了让女主活下来仿佛没有看到什么别的用处,只能归属于主角光环了吧。
5.迷幻密室,这关一开始就把出口告诉你了,找到解药就能逃跑,这关我也没有看到正解,黑人精英和男主在扭打过程中,男主莫名其妙就找到了解药所在,根本就没有解密的部分,完全没有逻辑。
除此之外,黑人精英的人设与前面密室的表现是矛盾的,在这一关中男主问他当年幸存的经历,并且质疑他杀死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抢了羽绒服才活下来,黑人精英的回答是“追究这些问题,对你没好处”,几乎等于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生存不择手段,保护自己优先的人。但是在在第一关时咨询室的窗户被打开时电话响了,黑人精英是第一个接起电话的人,在通风管道打开时,黑人精英也是自告奋勇第一个去探路,这些场景又显得他是有担当,敢冒险的人。人设前后其实挺矛盾的。
如果不去细数逻辑漏洞,整体的惊悚恐怖氛围塑造的还可以,剧情稍欠推敲,总体来说还算及格,片尾男女主准备坐飞机继续追寻真相,加上进入密室时保安那一句奇怪的“感谢你为国家奉献”,显示他知道女士兵的身份,也许这个开头不起眼的小角色就是最终的幕后boss呢。不论如何,第二部应该已经在策划中了吧,希望能吸取教训做的比第一部更好一些。
闭关训练30天,酷热拍摄88天,全剧真枪实弹无替身,关于拍摄青春剧,我们是绝对认真的。
热血高校是红白游戏机的游戏IP汉化,剧情原创,和小栗旬大神拍摄的系列作﹝乌鸦三部曲﹞,没有连接关系。我们自一开始就没有,也未曾想过,在宣传上主蹭这个暗黑系列经典作。
有别于高甜洒糖剧,《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金钟最佳导演许肇任先生,一开始赋予了这部剧集”中二”、”友谊”、”真正的成
闭关训练30天,酷热拍摄88天,全剧真枪实弹无替身,关于拍摄青春剧,我们是绝对认真的。
热血高校是红白游戏机的游戏IP汉化,剧情原创,和小栗旬大神拍摄的系列作﹝乌鸦三部曲﹞,没有连接关系。我们自一开始就没有,也未曾想过,在宣传上主蹭这个暗黑系列经典作。
有别于高甜洒糖剧,《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金钟最佳导演许肇任先生,一开始赋予了这部剧集”中二”、”友谊”、”真正的成长”三个任务。
世上没有那么多的霸道总裁、傻白甜、玛莉苏,也不会动不动穿越、失忆、滴血认亲、变脸。更多的我们,都是在集体追忆曾经青春的那些年,一帮人在一起征服浩瀚星辰的雄心壮志。尽管现在看起来挺傻的,但那时候的小宇宙,可是生生不息的喷发。
整个剧组感情非常好,演员们也是。场上默契佳,场下笑哈哈。导演每回一上来说戏的,”你们就乱演”,虽把演员们给说傻了,却也总是能在最后呈现出一场又一场的佳作。
我们尊重剧本,我们喜爱现场走戏的氛围,我们喜欢所有人在炎热的夏天一起吃盒饭的光阴。片头、片尾、花絮、小剧场、海报,藏了我们无数的小心思,希望大家多多观看,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青春校园剧大家总是以为主打各种恋爱维生,热血高校的重名(我们根据合约还不能不叫这个名字)也让我们受过质疑。但是,关于青春热血中二,我们绝对是有100%的诚意与信心,献上这一部崭新风格的"漫感剧”。
也请各位多多给予我们支持、鼓励和鞭策。
2月11日晚,我和同事在时代广场AMC看完《流浪地球》。 我是二刷,心情有些复杂。而她犹豫了许久,终于忍不住问我,那个点木星和炸空间站是为什么?真的是刘慈欣写的吗?
同事是纽约长大的95后,哈佛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的华裔,能听懂中文,很喜欢科幻小说。她和我讨论伊恩班克斯也讨论刘宇昆,当然还有大家都很喜欢的刘慈欣。我们还在部门内组织了读书小组,第一个讨论的作品就是英文版的《三体》。听说
2月11日晚,我和同事在时代广场AMC看完《流浪地球》。 我是二刷,心情有些复杂。而她犹豫了许久,终于忍不住问我,那个点木星和炸空间站是为什么?真的是刘慈欣写的吗?
同事是纽约长大的95后,哈佛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的华裔,能听懂中文,很喜欢科幻小说。她和我讨论伊恩班克斯也讨论刘宇昆,当然还有大家都很喜欢的刘慈欣。我们还在部门内组织了读书小组,第一个讨论的作品就是英文版的《三体》。听说这次的电影是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她和我一样,都报以了极大的期望。
但是,她问的问题,与我父母在观影后提出的问题相通。在许多没有什么科幻阅读经验,又抱着热情前去观影的长辈口中,这个问题以一种非常朴素的形式提出。
怎么几个人自己拿主意,就把事情解决了呢?
这样的疑问,在大部分影评中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甚至看到一位大V戏谑地谈到这种疑问,说他们没有看过什么好莱坞大片,还以为什么事都要开个支部会议研究一下才能决定。
大V是名校理工科博士,年轻有为,他的意见“自然”更值得重视。但是,紧接着,他又写到,父母们竟然都看过《三块广告牌》而且很喜欢。
《三块广告牌》是去年的金球奖得主,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美国中西部小镇,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社会形态,比《流浪地球》中着力还原的北京,上海,离普通中国人都更加遥远。但是不少中国中老年人,竟然更能“看懂”偏小众,偏文艺的《三》,而不是偏大众,偏商业的《流浪地球》。而令他们感到困惑的地方,竟然跟我的纽约95后同事不谋而合。
这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在本片中树立的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的美学标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能在让一部分人狂欢的同时,让另一部分人——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学历的一部分人,看不懂呢?
作为一个写了三年科幻小说的业余新手写作者,我开始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但是在大量的专业或者半专业评论中,我并没有发现太多的分析与讨论。
同时,作为一个科幻圈的边缘人,我完全承认本片的历史意义,也可以从情感上理解人们的激动甚至选择性忽视。这部电影的意义,以及它引发种种效应,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电影中的特效,概念设计,场景表现,配乐等等。在影片第20分钟,长镜头从鹅毛大雪中的抽油机一路逐渐拉远,直到千万座行星发动机在孤独地球表面幽幽发光,配着神似Hans Zimmer的磅礴音乐,我坐在大荧幕前发抖,因为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人类超越日常的渺小与伟大。这是科幻的终极目的之一。
但是那些越出色,本片在剧情上的问题就越明显。作为一个写小说而非做特效的人,我甚至感到羞愧不安。真的可以更好的。完全可以更好的。而在本片上映之后,所引发的最激烈的批评和疑问也都针对剧情。
但是诡异的是,无论是批评还是辩护,很快就变成了对于姿态的批评与辩护。鲜少有人真正关注,批评的内容——剧情本身。
作为小说写作者,我不太了解影视剧行业。本片列出的编剧有八位,我无意批评任何一位,也不想将矛头指向编剧群体。我知道,比起编剧中心制的美国韩国影视行业,国内的编剧群体在导演中心制甚至是明星中心制下,可以说是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我也知道,一部电影,最终的剧情呈现,可能并不仅仅是编剧群体的责任,导演,剪辑,制片,发行......可能都需要承担责任。
所以,让我们把祂——这个应该对剧情负责,接受研究和批评的聚合大脑,进行一个抽象后再实体化。让我们把祂叫做——
小明。
我将在下文中尽量少地使用任何编剧或者小说创作方面的术语,不会讨论任何“这不科学”的问题,也将尽量不带入任何需要科幻类型知识的内容,除了一些类似影片的情节点引用。
虽然我看过流传出来的剧本,但是论述依据和时间点仍然是所有观众看到的,影院上映的全片,不是流传出来的剧本。认真看过剧本的读者会发现,这没有区别。
本文的目标,是像美食作家王刚老师一样,让读者用最直观也是最深入的方式明白:
小明为什么这么做。小明哪里出了问题。小明本可以怎样做。
希望读者至少看过一遍《流浪地球》的电影。如果读者像我一样,还读过《三体》,《乡村教师》,是大刘的老读者,那么再好不过。
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小明。
如前所述,本片剧情问题的核心非常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不匹配。
再通俗点,就是你是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干什么事。而本片中没做到。
这个概念,是任何一个理智的读者都能理解的。更遑论业余或者职业的写作者。在通俗小说或者电影中,因为需要在有限篇幅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剧情推进上,给人物发挥的空间往往没有传统文学中大,所以在电影刚开始的阶段,需要一些强有力的,甚至是有些陈词滥调的场景和事件,把人物的形象快速树立起来。
本片中,开场我们很快知道,主人公是刘启,年龄20出头,职业是机修工,性格有些叛逆,和父亲,姥爷都有些心结,渴望自由,证明自己,甚至不惜砸坏妹妹教室的显示屏,从黑市老大那儿骗装备——为了上地面。能力方面,自称天才,但是更像是中二青年的嘴炮,而非真实证据。
很好,一个典型的叛逆青年男主的形象树立起来了。许多人不太喜欢刘启在地下城中有点痞气的表演,我个人觉得无伤大雅,可以看做一种接地气的融合尝试——当然,并非要在台词中写下“兔女郎的小尾巴香又软”,从头到尾管一手养育自己的姥爷叫做“老东西”才算真正的接地气。
但是,比起小明在主线剧情处理上的重大问题,这些令人尴尬的细节可以忽略不计。
以下,我们将抓大放小,分析“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是如何造成了主线剧情的三个最大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整部电影世界观的崩溃。
我非常难受地发觉,特效组花了大量资金,无数血汗打造出的逼真的机械装甲,宏大的宇宙场景,本想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但因为小明的几个明显问题,令一个本来可靠的世界轰然坍塌,稍微理性的观众都瞬间出戏。
这就是小明的责任。
CN171救援队打爆火石的场景出现在电影65分钟左右。王磊上尉带领的救援队在36分钟左右第一次出现,征用刘启一行驾驶的373号运载车,运载火石到杭州,重启发动机。
在36分钟到65分钟这近30分钟的时间内,小明花了不少力气,表现王磊上尉及救援队人员在极端条件下的坚韧与勇气。48分钟到54分钟,救援队和刘启一行在上海中心大厦内的剧情场景,虽然剪辑略显凌乱,但是意图是体现了的。48分钟,刘启要求先拉人上去,救援队要求先上火石,王磊上尉权衡后,表示一起上。52分钟,救援队的刚子为了火石牺牲,56分钟,救援队一行果断放弃没有生存可能的姥爷,继续运火石,引起刘启的不理解和强烈反感,双方争执。刘启和救援队分道扬镳,救援队分给了刘启等物资,让他们去避难,自己继续前行。
然后出了问题。
61分钟,发现杭州地下城已经失陷之后,之前一直冷静理性,大局为重,甚至先上火石后上人,放弃对姥爷的无谓救援的救援队——权且把他们看作中国军人的象征,竟然在这里,以“不能再死人了”为理由,打爆了火石。
而且不只是一个队员的问题,竟然连救援队的队长王磊上尉,也被表现出情绪控制。如果说空扫雪地还可以勉强理解,那么,紧接着下达的“解散”命令,令我在宽容前一个小时无数的细节之后,第一次明显地意识到了,小明的问题。
作为靠着小米加步枪,绝对服从命令,绝对不会后退的坚韧打下了无数大小战役的中国军人,作为用血肉做长城,用身体做沙袋也要完成任务的中国军人,作为去食堂吃饭都要排队,叠被子都要叠成豆腐块的中国军人,在这里的表现,令人难以接受。难以接受也就难以共情代入。难以共情代入也就难以相信这个故事的合理性。
那么小明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他就是不想弘扬主旋律,也不用故意抹黑救援队吧?
答案很简单。几分钟后,王磊上尉和救援队成员的脸,被一束车灯点亮了。同时点亮的还有他们的希望和我对小明的巨大失望。
这束车灯来自刘启。
之前还是中二少年人设,不理解人类大义乃至在雪地上情绪失控的刘启,在这里充当了觉悟崇高的精神领袖角色,感召冷静理性,饱经沧桑,觉悟很高,本应该反过来教育,引导刘启的王磊上尉。
这就是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的第一次不匹配。
按照小伙伴的话讲,从刘启和救援队分离,到打爆火石,是一条教科书一样失败的B线。哪怕随便出了点什么意外,导致火石爆炸,都比现在让救援队失去理智,打爆火石要好得多。这个不合常理的编排,让人发觉了小明在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主角的光环,把刘启线和救援队线再合上。这条线的失败导致救援队的人物难以被观众理解,更不要说对人物产生共情。
我本来对王磊上尉的期待,是一个像《三体》中章北海似的角色,理性,智慧,坚韧,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最重要的,是像所有中国军人一样,明白什么是大义。对刘启的影响是亦师亦父亦友。通过短暂合作的言传身教乃至自我牺牲,以一个“精神父亲”似的形象,让刘启对于十年未见的父亲的选择,对于肩负人类大义乃至不得不牺牲小我的军人们和科技工作者们,渐渐由不理解到理解,最终接过王磊未竟的任务,挥泪前进,继续发动机重启计划。
这是一条不用太多想就能完成的剧情线索。虽然不算出奇,但是可以同时树立王磊和救援队的人物形象,以及刘启的成长经历,为后面与父亲的和解打下基础,并且情感贴合实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上甘岭到抗洪救灾,中国军人的坚韧顽强,绝不退后,稍微点一点,谁不懂呢?
可是小明偏不。哪怕废掉救援队一行的形象,废掉之前的人物构建,废掉能使观众共鸣的自然情感,也要让刘启主角团闪亮出场。
小明说你行,你就行。
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小明究竟应该在影视,小说等种种虚构艺术中承担怎样的角色。
我想了半天,一个或许通俗易懂的答案,是治疗师。
如果读者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对合作类的网络游戏稍有了解,应该都知道,一个进行战斗的团队中,有负责拉仇恨的坦克,有负责输出的DPS,也有负责给所有人加血的治疗师。作为一个八年老治疗师,我知道,最好的治疗师,是让所有人都感受不到存在的治疗师。坦克和DPS在战斗中全力以赴,各司其职,完全不需要关注自己的血线。
小明也应该是这样。电影或者小说中,人物应该按照自身和环境的设定,以及一些基本的人类理性逻辑,采取合理的举动,而不是为了任何理由,凸显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平庸的小明,让人物做出的行动都是完全符合预期的,平平无奇。一个优秀的小明,可以通过巧妙安排伏笔,线索,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读者以“对啊,我早该想到的”的戏剧性体验。
而一个不合格的小明,罔顾故事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观众共享的社会常识,用自己的手去粗暴地操作人物。小明的手出现了,观众疑惑了,这些人为什么会突然这样?电影啥意思?我没看懂吗?
“哦,这个就是个电影嘛,主角是他,那就是这样咯。别当真,看着玩就好。”
小明,你对得起在艰苦条件下,做出精美布景和特效,极力把幻想世界在大荧幕上变为现实的美术老师们吗?
场景出现在84分钟左右。74分钟,饱和式救援的设定使得刘启一行还未到达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就已经重启。
在这里,地面线故事线的主要推动又转移了一次。从36分钟到65分钟,主要推动是运火石去杭州。从65分钟那个转折开始到74分钟,主要推动是运火石去苏拉威西。这两个主要推动的情节,都以一种“其实也无所谓嘛”的方式结束了,将情节直接转入下一个任务。虽然不算太好,但是也尚可接受。
这种较为简单粗暴的情节处理方式,实际上让观众感到,刘启他们所携带任务其实也没那么重要,对刘启等人的期望也就降低了。这里其实也算符合片子到这里的主题构建,即集体主义拯救人类。全球性的救援嘛,一小队普通人,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上的忙就尽力帮,决定不了整个计划的成败。这也跟观众的社会常识相符。
然而小明又一次让我大跌眼镜。
在84分钟,镜头闪回,刘启想起与父亲刘培强在影片前5分钟的谈话,木星由氢气构成。道具组甚至还细心地在场景里设计了两个橘红色的氢气球,提示同样是氢气构成的橘红色木星。
我隐约有不好的感觉。
而刘启又一次承担了关键先生的角色。他忽然想起了父亲的谈话和那两个橘红色的氢气球,以及氢氧混合爆炸的初中化学知识,进而振臂高呼,宣布自己的发现,然后点燃木星!
就我所知,不少具有初中以上化学知识的观众在这里忍不住笑场了。而我则一瞬间感觉到穿越。我觉得自己在看的电影不是《流浪地球》改编的。
熊孩子靠背初中知识点拯救地球,我觉得这是《乡村教师》。
你也不能说小明完全搞错了科学原理。氢氧混合的确可以爆炸。木星大气层的确存在90%的氢气。地球大气层则包含21%的氧气。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一个看不出来有任何科学天才的年轻修车工都可以灵机一动想到,整个地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干什么?
有人说,后面的剧情补充了,以色列科学家在7小时前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但是请注意,在地面线的主线里,所有的人是不知道这个信息的。无论是担任了科学家兼软件工程师职责的李一一,担任了硬件工程师职责的老何,还是整个点燃计划的指挥官王磊上尉,都把刘启当成了科幻电影中常见的,解决关键问题的天才科学家的角色,完全认同他的想法,并实践了他的想法。注意,还是一拍脑袋的想法。
而且还成功了。
小明,咱们是认真的吗?
事到如此我已经完全无法将本片当做严肃的科幻电影观看。因为科幻与奇幻,玄幻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故事的发展,尤其是技术设定相关的发展,应该符合至少是大众认知上的理性逻辑。我们可以设想完全不存在的技术关键,但是达到这个技术关键的路径应该是看起来合理的。
关于如何将看起来不科学的设定包装得更科学,Ent同学的这篇影评里提供了详细的解法。在此我不再讨论。
我想要说的是,从人物设定上来看,就算我是一个完全没有学过化学的人,看到一个普通修车工灵机一动提出的技术设想,不管它对不对——大概率是不对的,如果不蔑视人类科学本身——我单单从情感上都无法相信。更遑论支持与执行。
这就是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的第二次不匹配。
类似的场景,我们看一看其他影片怎么做。在完全不讨论科学设定本身的真实性情况下,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做出怎样的行动,才能产生信服感。
《星际穿越》。退役宇航员父亲重新踏上征程,在星际探索中克服艰难险阻,终于进入黑洞中的五维空间,给苦思不得其解的青年科学家女儿传回一组解方程的关键数据。女儿进行一番演算,在研究所挥洒稿纸,大声宣布,我发现了!
这不是一个很现实的设定。我个人对《星际穿越》的评价也不如下面的《火星救援》。但是至少,在这里,解决问题的人物是合格的宇航员和科学家。运用的知识也是普通观众可能看不懂的。但是就是这些“看不懂”,这些高于普通观众的专业人物设定,加上合适的场景渲染,让观众至少可以从情感上信任故事逻辑。
《火星救援》。除了老练的宇航员马特达蒙在火星上自力更生种土豆,在影片的高潮场景,负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指导方案的,是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天才航天动力学家李察·普奈尔(Rich Purnell)。影片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表现天才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冥思苦想,甚至是他与实验室主管的冲突和解。技术方案是利用地球引力当弹弓,弹射救援飞船重新回到火星救援马特达蒙。这个轨道的计算,即使对于天才航天动力学家也十分复杂,所以这个弹射操作甚至有它专门的名字——李察·普奈尔机动(Rich Purnell Maneuver)。
这才能让观众感到真实。虽然观众不懂航天动力学,但是看得懂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和人物关系。电影通过讲述故事,让观众理解人物设定与人物关系,以符合常识的方式,顺利地解决技术问题。
而在本片中,刘启作为有点小聪明的叛逆青年修车工,属于他的事情本来应该很少。第一件,开车,修车。第二件,在影片最后高潮的时候,发挥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冒着生命危险把卡住的“针”推入位置。
但是小明在第一个关键情节点,让中二青年刘启充当了章北海似的精神导师的角色。还不够,在第二个关键情节点,让刘启充当了丁仪似的天才科学家的角色。
回想刘慈欣的所有作品,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军人等等性格成熟,头脑理性的人物基本上是每一本书的绝对主角。即使是《中国太阳》,《乡村教师》这样以不懂科技的小人物为主视角的作品,小人物本身也对科学,对技术充满了尊敬,小人物的行为也是遵循理性的,并且一定存在一个导师一般的理解科学技术的角色。
因为在刘慈欣式的古典科幻世界构建中,人类对科技的尊重,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也是整个刘慈欣宇宙得以存在的基石。
唯一的例外是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反乌托邦作品《超新星纪元》。
所以我无法理解小明在想什么。为什么选择了一条高难度的路线,让刘启——这个几乎不可能出现在任何一部经典刘慈欣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以绝对主角人物(注意,不是主视角人物)出现,并且担任了这么多本不属于他的责任,让刘慈欣式的严肃理性主人公,变成了青少年爽片式的无脑开挂主角。
有很多评论说,本片不同于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宣扬的是集体主义拯救世界的中国精神。
我个人也不太喜欢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但是我知道,为什么好莱坞的科幻作品中有这么多超级英雄的存在。
因为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小明至少懂得,那些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宏大决定和高难度行动,很难由一个各个方面都只有普通能力的人完成。如果不想做成《火星救援》那种真正严肃的科幻电影,至少人设要有点超越性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整个故事逻辑成立。普通青年拯救城市不靠谱,会变成蜘蛛人的青年,拯救城市是不是就好一点儿?
一旦接受了人能变成蜘蛛人的设定,故事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万一人真能变成蜘蛛人呢,是不是?
所以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里,穷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而在《流浪地球》中,我本来的期望是,通过表现中国军人令世界咋舌的纪律性和严密性,以及中国科研工作者,尤其是航天工作者的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加上适当的科技设想,去替代超级英雄的那一部分能力。
然而小明的选择,是让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刘启不靠变异,也不靠科技,靠拍脑袋。他站在与现有常识几乎无异的人物设定之上,却做出了超级英雄也做不到的事。
如果承认他的人设立起,那么塌陷的就是整个世界观。
虽然李一一和老何用软硬件工程师的专业性分别展开技术攻坚的桥段很不错,坚守岗位完成职责,默念“生死有命”的老何在我眼里是全片最好的人物,但是无法忽视的是,提出技术行动方案的架构师,是刘启。甚至在所有危机结束后,贡献了点燃方案和具体攻坚执行的联合政府特别科学观察员李一一还成了刘启的跟屁虫。
更不用提李一一和老何刚出场时,那些镜头中,有意无意的狼狈表现。我不知道真正的航天工作者看到这些是什么感觉,我只是作为一个科幻写作者,感觉很难为情。本来我们可以像《火星救援》那样,把我们的航天八院,表现成与JPL类似的人类希望所在的。我本希望看到对科研工作者的真心赞颂,甚至是动人渲染的。
小明,你这是为了什么呢?
当我看到,许多国内的95后小朋友因为刘启开挂拯救了地球流泪之时,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于是我更加难受。
107分钟。
在84分钟过后,我意识到,小明可能并没有考虑到我这样的观众。所以我对于小明是半放弃的状态,行吧,你说啥就是啥。我试图放空大脑,去看震撼人心的视觉特效,甚至连小演员们略显青涩的煽情表演,在我眼里都比小明的问题可爱得多。他们的表演虽然有些尴尬,但至少还在合理的人设范围内。
但是在107分钟,小明第三次让我目瞪口呆。
刘培强中校,在领航员空间站工作了十多年的高级航天员,在事先得知MOSS 0%的成功可能性的警告下,怒砸一瓶伏特加烧毁空间站主控室,违反联合政府规定,手动驾驶着保存着人类火种计划的空间站,冲入木星。
在冲入木星之前,还要把与妻儿的照片贴在驾驶台上,说,回家。
如果说小明的问题一让我感到不舒服出戏,问题二让我感到好笑出戏,那么问题三,是让我愤怒而出戏。
我在豆瓣上标记过的电影电视大概不到500部。并不算太多。但是,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从未过有这样怒刷存在感的小明。
我在二刷,三刷时反复研究这一段。我知道刘培强在自杀行动之前分离了空间站休眠仓——尽管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旁白,事后这些精英宇航员下场如何也毫无交代;我也知道MOSS给出的0%可能并不准确,因为在刘培强做出要自杀撞木星的举动后,MOSS拒绝一切交流。但是这些无法说服任何一个还抱有一丝理智的观众。
所有观众在这个时候都知道了,就是0%的行动,刘培强也会成功——因为这是个商业电影。还是大年初一上映的。小明一定会出手,完成一个大团圆结局。
至于什么理性精神,什么世界构建,什么人物动机,什么关键抉择,什么木星洛希极限,都是编的,什么0%的行动计划,就是-200%,情况再绝望,都没关系。
电影在107分钟就已经结束了。小明使出神之一手,让刘培强的人设完全崩塌,也最终消解了整个电影和观众共同构建的,却在小明的一再重击下摇摇欲坠的幻想世界。
观众跳出来了。圆不上了。剩下的垃圾时间,小明爱干啥干啥吧。
刘培强,作为一个中下级军官,做出了与他身份和职位,能力,思想境界都不符合的事情。而且竟然还做到了,竟然还成功了。
小明说你行,你就行。
这就是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的第三次不匹配。这一次的不匹配,比刘启的前两次都更要惊天地,泣鬼神。
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虽然我不太能理解小明的脑回路,但是在我浅薄的揣度中,刘培强的非理性行为,是为了扣“回家”这个主题。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来表现“回家”吗?
要表现中国人的归乡情结,方法和例子都太多了。春运中,拼尽全力也要挤火车回家,是正常操作。有家不能回,为了更高尚更重要的东西坚守岗位,抚摸照片怀念亲人,也是高级一点儿的正常操作。为了回家看儿子,完全丧失理性,把全人类的希望都搭上了,靠小明之手强行结束故事,这真的不是在黑“回家”吗?
我们的老祖宗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们的老课文有《夜走灵官峡》,宝成铁路开山工人的孩子在雪夜里独自看家,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我们2018年春节的iphone拜年视频有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列车员在春运期间坚守岗位,和孩子在站台上见个三分钟,就算回家了。
这些例子可能土,可能俗,但是这情感是真实的,动人的,合乎逻辑的。中国人可能是最懂舍小家,保大家的民族了,这种感情与科幻无关,在无数个场景中都通用,都能打动人心。但是小明为什么不用呢?
提供另一条不用太多想就能完成的剧情梗概。同样是需要刘培强牺牲自己。
行星发动机的利用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的轨道,需要引航员号空间站进行引导。刘培强坚守岗位,作为最后一个未休眠的宇航员,在天上引导地球避险,同时执行火种计划。高潮部分是为了修好失灵的引航装置,比如炸开木星需要的洲际导弹和高功率激光武器的定位系统(张双南教授的文章),进行危险的舱外行走,但是发现自身的推进燃料仅仅够维修单程,他再也回不去了。刘培强下定了决心,在维修即将完成时,打开最后的通话系统,跟刘启和解,道别,刘启则与地面上许许多多的军人、平民一起,万众一心,通过天上,地下的一起努力,完成对地球的拯救。刘培强在被木星爆炸火焰冲击前的一瞬间完成任务,欣慰微笑,对刘启说,儿子,别哭,爸爸终于完成任务了,这就回家了。
这是个非常典型而简单的情节线。其实在95分钟到107分钟前,地面线,世界救援队大团结的情节是很令人触动的,也比较好地表现了集体主义救地球的主题。但是就是在107分钟,小明让刘培强表现出的,以个人情感为动机采取的,匪夷所思的行动,让这十多分钟的建构再一次塌陷了。
如果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我不知道什么才是个人英雄主义。人物罔顾自己的能力、职位设定和局限性,以个人情绪感受为行动的第一目的,做出极大可能伤害到整个人类群体的行动。
这非常,非常地不专业。
在刘培强念出三体中的“前进三”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讽刺。
因为他的思维和行动完全不是章北海们的思维和行动。我相信,在不存在小明之手的世界里,章北海会毫不犹豫地击毙刘培强。
相反,刘培强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刘慈欣的《三体》中饱受指责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善良聪慧的,是一个在平常标准下的可爱女性,但是因为她站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的位置上,所以她出于个人情感和寻常价值判断的行动,可能导致了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覆灭。而她甚至不是为了家庭。
在这种意义上,刘培强,是一个低配的程心。
按照刘慈欣的冷酷理性,刘培强的非理性行为应该导致的是流浪地球计划和火种行动的全面覆灭。这是符合逻辑的故事发展走向,充满了刘式美学的疯狂深刻,然而它并不符合大年初一的商业电影需求。
所以小明再次开挂了。用不应该存在的神之一手强行挽回了故事,视观众的理性思维为不存在,让许多在视觉和情绪轰炸下尚存理智的观众发出了“看不懂”的疑问。
小明也完全破坏了刘慈欣的世界。
人物的设定与其行为不匹配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本片虽然有着刘式硬核科幻的外皮,但是内核却是背道而驰的。这种错位导致了两个绝对主角在关键环节上采取的行动不符合基本逻辑,从而导致了整个成片的逻辑呈现出一种青春热血电影的质感,只能够打动被情怀裹挟的善良年轻观众,而无法通过哪怕是观影经验不多的中国中老年观众的基本理性思维考验。
特效组的老师们创造出了特效和美学上的宏大叙事,视觉呈现震撼人心,但是小明拖了后腿,没有提供配得上宏大叙事的人物和基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基本逻辑。
而没有人的世界,是不成立的。片中,刘培强说过,不是吗?
很难吗?不难。这部片子小明本来可以躺赢的。强大的原作设定,飞跃级的视觉概念设计和呈现,观众对第一部刘慈欣电影的巨大热情,刘慈欣作品序列中可以找到的无数人物原型,对小明来说,都是很好操作的。甚至是本片主旋律的情感处理,小明也可以完全从许许多多已有的经典作品乃至现实生活情境中找到例子。
参见上面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的新剧情梗概。这是一个业余新手作者不花太多力气就能想出的梗概。在和写作者小伙伴的讨论中,针对各个情节点,我们还有更多,更好,更合理的各种梗概。
但是小明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想出了两个结尾。交由读者判断。
假如读者或多或少理解并赞同这篇评论的观点,现在,请把《流浪地球》中小明的行为本身当做一个故事,自己来当一当,这个小明故事的小明。
科幻电影的工业元年虽然开启了,但是那跟小明关系不大。小明还处于原始社会,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交出一个至少是达到平均水准的故事。
小明太不专业。
这是国产的锅吗?是没有钱的锅吗?不是的。
我们在94,95年的时候就达到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高峰爆发期。我们有刘和平大手不逊于绝大部分美剧的《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
甚至在年轻一代的手里,我们有首秀《心迷宫》的小明,全业余乡村演员班底的青涩演技,几乎不存在的布景和摄影,五万十万借钱拍,硬是靠着极高的剧本完成度达到了8.7的高分,被视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我们也有首秀《绣春刀》的小明,小众冷门武侠题材与漫改风格的融合尝试,类型上不被人看好的过气实验,同样的非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在打造精密的细节,复杂的世界设定和美学架构的同时,在作出迎合年轻观众的努力同时,仍然有着过硬的故事和人物逻辑。
是科幻,甚至是科幻美学的锅吗?
有人说是。我不太愿意评论。《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对于相似场景的处理分析摆在上面了,超级英雄的设定逻辑也分析过了。各种好莱坞科幻电影相信读者们或多或少也都看过。如果真的需要修车工建议氢氧混合点木星,宇航员砸酒瓶子为了回家冲动撞木星才算科幻美学,那我确实无法向父母解释这个科幻美学。
我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那......这只能是刘慈欣的锅了?
呃......看过《流浪地球》原著,甚至是任何一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后,你还相信吗?
刘慈欣对于《流浪地球》和中国科幻影视化前景的澎湃新闻采访在这个链接里了。请注意采访的问题和回答的语气。总结一下,有四点。
第一,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创作规律很不一样。好的科幻电影往往是原创的。
第二,中国科幻影视缺编剧,非常缺。
第三,中国科幻影视要多元化。
第四,中国科幻影视的工业化各个环节需要专业性。
这个采访说的非常客气也非常明白了。
正是因为我爱那些星辰大海的情怀,爱那些震撼人心的特效,爱那些超越日常体验的科幻美学,我才更不希望他们像流量小生的俊俏面容一样,变成一部电影,小明不及格的遮羞布。
流量小生电影从红火到遇冷的时间,有心的读者可以查一查。
小明是影视工业化的生命线。不要求多高,至少,要达到正常的专业水平。人物设定,故事逻辑,情感动机,这些东西跟科幻关系不大,而是一个小明在处理任何题材时都会无数次遇到的问题。
不要让一个业余新手作者都能轻易发现问题所在。在迎合青少年观众的同时,不要让我们的父母都在怀疑其中的人物逻辑不成立。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不是钱,不是情怀,甚至不是希望。
是专业。
这么些明显的问题,这么些简单的修改方案,四年的筹划时间,小明怎么会看不到呢?
小明当然明白。小明要做的,是一件大事。
一件从来没人做过的大事。
小明是刘慈欣和《三体》的忠实粉丝。小明深刻地理解刘慈欣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在《三体》中提出的思想体系。小明敏锐地感觉到了,刘慈欣本质上对人类能够保持理性充满不信任。在《三体》中,人们会被程心标榜的人类道德及依附于上的群体性情绪裹挟,做出群体非理性的举动。
比如让程心,一个行动被柔软情绪而非冷酷理性引导的角色决定人类命运。
小明想要致敬并且超越偶像。小明也想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表达不被重视,待遇低下的愤怒。
于是小明设计了一个完全反刘慈欣式的绝对主角,中二青年刘启,让他完成了刘慈欣作品中本该是军人,科学家,工程师完成的任务。顺便黑了一把《乡村教师》。
小明又设计了一个低配的程心,刘培强,靠着酒瓶子上头,完成了拯救人类的重任。
小明对着偶像,完成了《鹿鼎记》之于金庸全部以往作品的工作。彻底讽刺,异化,消解了刘慈欣式的理性宇宙。
并且小明把这个故事打着刘慈欣精神的旗号卖了出去。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明赢得了一场40亿票房的赌注。
小明站着把钱赚了。刘慈欣无话可说。并且,小明站在高处,看着观众因为情怀,因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可爱的善良心,自豪感,忽视或者选择性忽视了故事的反理性内核,绝对信任小明操纵的世界,相信靠着个人情感,靠着刘培强和刘启就能拯救地球。
就像人们信任程心。
无关学历,无关文理,无关专业。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情怀大战中,科幻人落泪,影评人沉默,少数说“看不懂”的大爷大妈,声音完全消逝在了滚滚巨浪之中。
小明不怕。小明知道,刘慈欣说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小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以影片上映后,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作为结尾,完成了对偶像的致敬,并且超越了偶像。
而我们甚至不知道祂的名字。
只能叫祂,小明。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我对小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真正的伟大。
现在,读者朋友们,请以人物的设定,和基本的故事逻辑判断一下这两个结尾。
你喜欢哪个,又相信哪个呢?
第二季的编剧导演真的太强了,深谙观众心理,导致我想看还原哪一段他们就删掉哪一段,比如结尾路人采访,比如女主信仰之跃前的心理刻画,比如黑桃k的救赎情怀和雇佣兵往事,比如方块k游戏规则的渊源美人投票和纳什均衡。。。首先说梅花k,原作那么震撼的一场群像式团队战巅峰之作,变成有点平平无奇的感觉,女主信仰之跃前的心理活动全没了,导致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很平。这段原本是有很多心理
第二季的编剧导演真的太强了,深谙观众心理,导致我想看还原哪一段他们就删掉哪一段,比如结尾路人采访,比如女主信仰之跃前的心理刻画,比如黑桃k的救赎情怀和雇佣兵往事,比如方块k游戏规则的渊源美人投票和纳什均衡。。。首先说梅花k,原作那么震撼的一场群像式团队战巅峰之作,变成有点平平无奇的感觉,女主信仰之跃前的心理活动全没了,导致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很平。这段原本是有很多心理活动的,比如在现在都市中人们已经丧失了靠体力生存的本领,唯有女主这样的一群人还保留着这种能力。以及女主能跃过去是因为她为了队友克服了心中恐惧的按钮,而跑酷男只是寻求刺激。两人的觉悟是不一样的。剧里根本没体现出这些,导致这场动作戏最后呈现出来的场景一点都不燃,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张力,女主形象也没有原作那么立体和精彩。关于女主对父亲的回忆,原作里一句掷地有声的“我没有对山说谎”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原作那么多金句不直接抄,非要改成自己的话,你要改得好我也认,可是你还改的像白开水一样也是绝了。总之,文戏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然后梅花k的形象,是应该更皮一点的。这个剧里好多角色演技都太端着了,高冷逼王的感觉。梅花k性格明明超好玩的,热情洋溢地迎接玩家,手舞足蹈地解说规则,剧里就完全放不开的感觉。然后主角团看到裸体居然也是没啥惊讶的表现,反应就很平常,要知道原作这一段可是让人笑趴的,剧里为什么不能在演绎上表现出来呢?放弃了太多有趣丰满的细节,导致每一个游戏看似还原大多数戏份,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如此平平无奇,导致“价值随时硬上,立意原地干拔”。方块k,很多人觉得这一场是最还原的,但实际上问题非常大。把原来的名字美人投票改成天平,一下子直接把这个游戏规则的出处美人投票也省掉了,纳什均衡理论也不讲,忽略对于游戏背后深度和内涵的表达,好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游戏规则一样,浅显得把原著深度全毁了。莴苣破解纳什均衡的时候,莴苣和高利贷小姐姐之间的互动也不刻画几句,不仅不利于观众理解莴苣打破纳什均衡的战术,也把原作中生动有趣的高利贷姐姐的形象也给抹杀掉了。此外,最大的问题,很多人没有发现:九头龙原作中最后无法决定生命的价值因此同时按下两个数字,变成按一个数字直接自杀了???给我气笑了,怎么,无法决定生命的价值意味着他自己贱命一条吗??这样的改编,没有任何意义,不仅呈现效果不如原著同时按键来得震撼人心,甚至对游戏的理解都完全错误了,太失败。结局:最后那个升华全作的路人采访也全没了。。。全没了。。。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出来了,原作迷普遍对这点非常不满意,证明编剧不仅根本没get到观众心理,甚至连对原著的解读都没做好,根本没理解原著的精髓到底在哪里。总之原作很多很戳我的细节都没了,整体感觉就是很平,像流水账似的,可能是对第二季期待值太高了,都等了两年了,所以观感简直还不如第一季。一开始就知道第二季只有八集还加了新游戏,所以猜到很多游戏要被删减略过细节,没想到最后真是这样。八集的体量,太少太少了,按照原著一个游戏半部电影的体量起码也要十集才能最大程度还原游戏的精髓(用不着说经费的事儿,把原创的黑桃q游戏砍掉再删减几句无意义嘴炮就够了,讲道理还是创作思路的问题)。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的精华,在于人物放下过去的自我救赎,在于对生命价值的追寻。现在这样,仅仅是还原了每个游戏的梗概,细节全砍光了,直接导致故事干瘪无味,人物立不起来,嘴炮又空洞又突兀。爱输出价值观不是日剧的缺点,没有强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支撑最后的价值观才是。
W/F,Women(女人)/Female(女性),前者定义身份,后者侧重性别。
如果说,身份,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外显形象,那么,性别,则是其作为“生物人”的内隐特征。
这一内一外,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身处世界之中,我们需要身份来辨认彼此,同时,又需要一些独特的存在来确认自己,否则,“我”就会被湮没在“我们”之中。
《双重幻想》,
W/F,Women(女人)/Female(女性),前者定义身份,后者侧重性别。
如果说,身份,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外显形象,那么,性别,则是其作为“生物人”的内隐特征。
这一内一外,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身处世界之中,我们需要身份来辨认彼此,同时,又需要一些独特的存在来确认自己,否则,“我”就会被湮没在“我们”之中。
《双重幻想》,意图展现的,是一个长时间笼罩在 “women”这个社会角色之下,急于找到出口,迎来绽放的“female”意象。
这,也正贴合了片中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成为女人的。”
在旁人眼中,奈津是幸运且幸福的。
名利双收的知名编剧,帅气体贴的丈夫,在外受尊重,在家又有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
可是,6年来照顾她生活的丈夫,在她眼里已然成为她的另一位母亲。细致入微的叮嘱,“我怎样都行,只要有你就好”的表白,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一些夫妻间的关爱。可是,用手为她解决性欲,又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悲哀。
而她真正的母亲,甫一出场,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太懒了吧。”然后,就是一通“家务是女人的工作……”的训诫,对她怀孕事宜的诘问,还有伴随着沉默和叹息的“你这孩子真丢人”的总结。母女俩之间,一个步步紧逼,一个小心退让,处处透着尴尬。
丈夫和母亲,两个本应最亲近的人,一个压抑着内心的不甘,以“照顾”之名行“控制”之实;一个仗着家长的身份监督和干涉自己的生活,不许反抗,还常常用贬低甚至恶毒的语言攻击自己……
他们想要控制的,不仅仅是她的生活,还有她的身体。
“正常呼吸着却感到压抑窒息,既不想死却也不想活”是她的生活状态。
控制与反控制,则是她当下生活的主题。
也许是出于对家庭的眷恋,也许是出于出轨之后的内疚,她想在与丈夫的生活中,寻找一点热情,作为维系当下的生活一点理由。
可是,当她问丈夫有什么有趣的事时,他答:“我养的母鸡好不容易又开始下蛋了。”
她明白了,他们的生活,根本就不同。心灵的距离,依旧遥远。
几次争吵,终于让她看到了丈夫的真面目,“他看不起我,一直小看我并让我活在他的控制之下”。
于是,愤然离家。
想借由理智压抑下去的欲望,终究还是破土而出了。
接受杂志采访时,谈到入行的契机,奈津说“在一出结局已定的架空人生里,就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了,这让我感受到了自由。”
是的,自由。
剧本,是她的战场,也是,她的港湾。在这里,她是自由的。
现实的压抑,在剧本中得以释放。如此,台词中那句直白的“别说什么你爱我,我不过是在发情罢了”,也就不那么让人震惊了。
可是,现实中的问题,总要在现实中解决。
志辉一狼太的演出邀请函,在此时成为一个契机。在收到对方发来的邀请的那一刻,她的眼中,有惊恐和愤怒。但转眼,却开始了对自己身材的管理。
一旦态度发生转变,出轨,几乎是顺理成章。
他从老师,变身为魔王,成为她蜕变的引子,性,则成了她蜕变的途径。
欲望的大门,打开了。
她开始更多地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更直接地面对自己的欲望,甚至到了有些纠缠的程度。
她急切地想要在老师那里找到自己的重要性,变得有些缠人的她毫不意外地遭到了拒绝。前男友出现时,让她找到了一个 “应急出口”。放下对老师的追逐,在温柔的前男友的身下,她渐渐褪去羞怯,沉溺,释放,从被动发展为主动,“从内心和身体都僵硬,变得能感觉到自己的双脚站在了大地上。”
她有了自主的力量。
再遇魔王,虽然还是想要得到他的注意,但也有了直面的勇气,不再不知所措。最终,她在自己的战场上,赢得了他同等的认可。
离家的奈津,虽然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却依然没有逃脱丈夫和母亲的影响。他们自作主张突然到访,以温和的劝说开始,又以愤怒离场为结束。
几次不欢而散之后,丈夫终于开口道歉,并央求她不要离婚,她却说:“我不想再委屈求全地过日子了……”
他则反问“你是有了想一起过的男人了吗?”
他不懂,她的生活,其实更多地关乎自己,而不是男人。
在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是能自主的之后,新男友的强势让她感觉安心。因为内心知道,自己已有了抵抗的力量。
那是她的底气。
穿上不合身的浴衣,是为了让妈妈放心。“我已经不是孩子了”,是她成长的宣言。至此,她理解了母亲——母亲眼中自己永远是孩子,但是也让母亲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新浴衣,是她对过去那个自己的告别,也是如今的她的新生。
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而是和解。
活过,写过,爱过。
其实,结局已经不重要。
花火大会,她看到的,是自己的绽放。
即使身处地狱和天堂的夹缝,只要能感觉到自己的双脚坚实地踏在大地上,就有了一往直前的勇气。
因为,她是自由的。她,可以为自己而活。
P.s.
这部剧,算是今年最喜欢的一部了。
初看的时候,注意到的是尺度。再看,却发现细节和台词才是最动人的部分。
印象比较深的,有女主在面对母亲时,为避免眼神接触,把桌上的保鲜盒从右边挪到了左边;丈夫担心奈津看到母亲在后不愿进屋,故意把门缝留窄一点的小动作;魔王因自尊心受挫转而以贬低奈津换取心理平衡,却被奈津毫不留情地无视后的失落;学长在得知奈津只要一个贝壳作为生日礼物后的释然……
演员的很多动作和表情都很到位,台词与人物性格的契合度也很高。
严格说来,这是一部没有男主的剧。几个主要出场的男性角色,都是为女主的成长做铺垫的。
乍看之下,跟《东京女子图鉴》有些相似,但实际上,《东图》意在表现都市女性在面对婚姻和事业时,由急切转为从容的心境,《双重幻想》要突出的,则是女人在家庭(原生家庭及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和无奈,情欲只是介质或是通道,女性的自我成长和突破才是主题。
私こんなの初めて。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第1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去看烟花,牵着他们俩的手,我以为不会再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有更幸福的事)第2话加穗子:“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初:“该不会是小线跟你说了很过分的话吧?……这么说吧,有梦想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被像你这样粗神经的凡人安慰了,是最恼火的。”(人的双面性)第3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
私こんなの初めて。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第1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去看烟花,牵着他们俩的手,我以为不会再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有更幸福的事)第2话加穗子:“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初:“该不会是小线跟你说了很过分的话吧?……这么说吧,有梦想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被像你这样粗神经的凡人安慰了,是最恼火的。”(人的双面性)第3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你要说我什么都无所谓,但能不能不要说麦野君坏话,他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坏人……”(反抗)第4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我从来不知道‘明天见’是这么动听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家人以外,还有人会需要自己,会想要见到自己,原来是这样幸福的一件事。就好像在说我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一样。明天见。”(存在的价值)第5话“我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好不甘心。阿初也好,家人也好,我明明想为你们做些什么,想让你们幸福,想让大家相处融洽,但却什么都做不了。我真是好讨厌这样无能的自己。我果然是被溺爱的孩子吧。真是这样的话,我就太讨厌被过度保护的自己了。我真的很难受,很不甘心。”(无能的自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