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615854
  • 寶玉
    2021/7/8 17:14:28
    如果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教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总结教训呢?

    看到最后,失事宇航员的家属对着发现号发射的电视直播说:Godspeed,真的泪目了。。。是的,这是导演在煽情,在宣扬基督教主旋律:提倡原谅,容忍犯错。

    同样是发生在1980年代的“国殇”,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挑战者号事故,很有类比性。虽然今天依然有人为前者辩护,但作为教训,没有看到教训,不久苏联就解体了。作为一次核事故,它不遗余

    看到最后,失事宇航员的家属对着发现号发射的电视直播说:Godspeed,真的泪目了。。。是的,这是导演在煽情,在宣扬基督教主旋律:提倡原谅,容忍犯错。

    同样是发生在1980年代的“国殇”,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挑战者号事故,很有类比性。虽然今天依然有人为前者辩护,但作为教训,没有看到教训,不久苏联就解体了。作为一次核事故,它不遗余力的扑救也许算成功,但这不妨碍史学界依然将切尔诺贝利视为苏联倒掉前的丧钟。如果历史能够假设,苏联没有马上解体,它是否会吸取什么教训呢?也许会,尤其是针对性的技术问题。但指望从一次错误就举一反三,今后再不犯同类错误,这是不可能的。

    对比来看挑战者号的失事,事后调查发现根本不是突发事故,而是漫长的人为拖延,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成了暴病而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知识了,一次灾难背后,早已潜藏了上百个隐患。甚至调查阶段,还有政府层面的阻碍,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这个阶段来看,人类面对错误的主观态度,都差不多,都想捂盖子,不想把自己犯的错公之于众,这种心理不会因为社会制度不同,而有天然的不同。但随着调查的推进,发现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的时候,拿着总统“口谕”的调查组长,也决定不能包庇了。包庇不了,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调查报告会现场是有媒体监督的。从这个阶段开始,你可以看出两种制度的不同。为了预防人的犯错,以及犯错之后的互相包庇,民主制度的设计基础之一就是“三权分立”,这个“三权”其实是一种概述,在具体实施中,很重要的一级权力,其实是新闻自由。如果媒体可以被政府完全控制与操纵,可能挑战者号的调查会不了了之,水门事件也不会发酵。由于媒体监督(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NASA想要大事化小的愿望没有实现,结结实实的认错和改进,停飞,更新安全设计和管理流程,几年之后重上太空,美国国运也没有因此事件而衰退。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次失事,这次事故的调查,结论是机翼的隔热瓦部分脱落导致再入大气层时焚毁解体。2013年,事故发生十年之后,前NASA飞行主管爆料,当年哥伦比亚号升空阶段,通过高速摄影机,NASA就已经发现了航天飞机机翼隔热瓦被火箭碎屑撞击脱落了一小块,但是经过评估,现有技术(或财务)条件下,很难对这架已经受损的航天飞机进行在轨维修。任务时间只有17天,之后航天飞机就要返航,所带的氧气食物等补给品,都只够这十几天。整个任务阶段,NASA没有通知7名宇航员,它们乘坐的航天飞机已经不能安全返航,也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而是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善意沉默谎言”:让宇航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常返航,能不能安全着陆全靠命数。结果,他们命不好。。。之后,美国几乎就放弃航天飞机方案了。

    这一事故在十年后的爆料,击碎了很多美国人的信念。1970年,同样是飞船升空后的事故,阿波罗13号历经千难万苦,最终通过天地合作,成功返航。30年后,NASA在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故时,居然选择“安乐死”方案。如果通知宇航员实情,他们就会如预料的那般,在沮丧和绝望中死去吗?也许他们会微笑着进入,一个“切尔诺贝利之后苏联没有倒掉”的历史时空吧。

    所以想从一次错误,就汲取所有经验教训再不犯错,也是不可能的。是人就会犯错,甚至任何具有“主观意识”的东西都会犯错。如何看待出错,如何纠错,是集权制和民主制的最大分歧表征。但从里子说,两者最大的区别也许是:一种是宣扬仇恨,绝不犯错,抹煞出错;一种是鼓励原谅,容忍出错,认真纠错。同仇敌忾也许能集气力于一时,但能这样过一世吗?至于完人的追求,和永生的追求一样,信者或者假装信者,终将陷入疯狂。不能接受自己错误的人,也难以接受自己的死亡。但凡人皆有一死啊。

    为什么最后突然会提到永生呢?也许是因为 immortal 这个词的跨语种通感吧。。。至于人类不会吸取教训,那为什么还要总结教训?大概因为只有装出努力学习历史的样子,才能积淀出所谓的文明吧。脑子已放空,言之无物了,就此打住。

    【详细】
    136621777
  • momo
    2021/4/15 14:49:29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会做同样的决定" 是。。。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还要让七位宇航员再次be?

    别跟我洗这位领导意思本来是什么什么不要曲解他blah blah,人家都说了进步就是伴随风险,过雪山还有人牺牲呢。潜台词,这些宇航员在风险中是可以牺牲。

    试问如果航天飞机上坐的是里根,他还敢不敢拍板执行飞行计划。

    我不敢想象那位平静地说出“我无法原谅”的家属,看到这些作出错误决策、为七位

    别跟我洗这位领导意思本来是什么什么不要曲解他blah blah,人家都说了进步就是伴随风险,过雪山还有人牺牲呢。潜台词,这些宇航员在风险中是可以牺牲。

    试问如果航天飞机上坐的是里根,他还敢不敢拍板执行飞行计划。

    我不敢想象那位平静地说出“我无法原谅”的家属,看到这些作出错误决策、为七位善良才华横溢的宇航员遇难负责的领导,最后说出“我不内疚”“我没错”云云的话,该作何感想?不敢想象在爆炸中幸存的至少三名宇航员,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结局时有多恐惧,而把他们推向这样境地的人,居然p事没有全身而退?

    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带入割韭菜的?就没人替韭菜说句话吗?有没有?????

    【详细】
    13480371
  • 呆头猫猫
    2020/9/27 17:25:47
    让我们为这些勇士鼓掌

    对于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早期来说,航天飞机这个黑科技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期,几乎隔一阵子的新闻联播里就会出现又有哪架哪架航天飞机出故障了要延迟发射或者成功返回的报道,看着航天飞机发射和返回的画面,电视机前的中国吃瓜群众无比的羡慕。遗憾的是,直到美国所有航天飞机都退役停飞了,我国也没有自己的航天飞机升空,关于我国航天飞机进展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我国一

    对于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早期来说,航天飞机这个黑科技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期,几乎隔一阵子的新闻联播里就会出现又有哪架哪架航天飞机出故障了要延迟发射或者成功返回的报道,看着航天飞机发射和返回的画面,电视机前的中国吃瓜群众无比的羡慕。遗憾的是,直到美国所有航天飞机都退役停飞了,我国也没有自己的航天飞机升空,关于我国航天飞机进展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我国一直在研制中,但后来项目被叫停了;也有的说压根就没有航天飞机项目,放个烟雾弹忽悠美苏而已。无论如何,我们都很难在博物馆意外的地方再看到航天飞机了,也很难再回到美苏争霸时期航天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了。

    大多数人分不清楚美国一共有几架航天飞机或者这次谁飞下次谁飞,但很多人都知道挑战者号,都知道女教师麦考利夫。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航天飞机的发展历程: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7月21日晨5时57分(北京时间21日17时57分)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标志着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结束。

    12880724
  • David林小羊???
    2020/9/24 21:11:05
    伟大的文明社会需要的不只是正能量

    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前进是需要代价的。而代价,不全是正能量。不是哪个领导扮演救世主,也不是廉价地贩卖煽情,更不是忽略模糊个体的具体贡献,去成就那个没有参与其中的“集体”。我认为纪录片该有的样子大概是,记录下发生过的事情。Netflix的最新纪录片《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 Challenger: The Final Flight》,讲述了1986年NASA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后爆炸解体,造成7位宇航

    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前进是需要代价的。而代价,不全是正能量。不是哪个领导扮演救世主,也不是廉价地贩卖煽情,更不是忽略模糊个体的具体贡献,去成就那个没有参与其中的“集体”。我认为纪录片该有的样子大概是,记录下发生过的事情。Netflix的最新纪录片《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 Challenger: The Final Flight》,讲述了1986年NASA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后爆炸解体,造成7位宇航员丧生的灾难。一口气看完4集后最大的感触是,犯错没那么可怕,但不承认错误且一意孤行是可怕的,甚至是致命的。NASA的锅 VS 制度的错,部分领导的膨胀傲慢 VS 内部员工的良心受谴,但最终都回归到——人。是人就避免不了犯错,直面错误的胆怯和逃避,全人类是那么地相似,因为人性使然。可承认错误的勇气,却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从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身上具体发生的事,以小见大地捏出了整件事情的棱角。在此特别佩服Netflix这样的团队,以及所有这些涉事的人员,从宇航员家属到NASA内部工作人员,到参与航天飞机建设的工程师,再到当年参加听证会的部分委员,愿意直面这样国家级别的伤痛,尽量地去还原当年的这场“人祸”。虽然难免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嫌疑,虽然最后结尾还升华了下“美国精神”,(现在年纪大了,真的很不喜欢被所谓精神绑架),虽然形式我不一定认可,但我很认同背后所体现的价值。我们应该从悲剧中感受疼痛,谦卑地学习去面对和接受错误,尽力去改正,然后认真地活在阳光下,继续努力着。

    【详细】
    12877640
  • 卢克苏
    2020/9/19 16:02:26
    感人、激动人心又令人反思的纪录

    前面两集都在讲7名宇航员背后的故事,最深刻的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平民宇航员、来自新罕布尔什的老师Christa,她总是带着充满亲和力的微笑, 刻苦训练之余还抽出时间为她的学生写推荐信,准备在太空讲授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堂课”……经历各异的七人,在家人、同事、普通人眼中,都是最杰出、美丽和最爱的人。后两集围绕发射过程及事故后的反应与调查。各方在此角力、协商,最终,挑战者号延期后发射、升空、6

    前面两集都在讲7名宇航员背后的故事,最深刻的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平民宇航员、来自新罕布尔什的老师Christa,她总是带着充满亲和力的微笑, 刻苦训练之余还抽出时间为她的学生写推荐信,准备在太空讲授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堂课”……经历各异的七人,在家人、同事、普通人眼中,都是最杰出、美丽和最爱的人。后两集围绕发射过程及事故后的反应与调查。各方在此角力、协商,最终,挑战者号延期后发射、升空、60秒后在全国观众面前爆炸……(此处有感动)最后的事故调查部分也很精彩,内部人士的爆料、纽约时报爆炸新闻、委员会里的将军与大师费曼联手献言……最终让事故调查委员会主席也没法完全按“总统指示”给NASA面子。当然,最后结尾是光明的,改进后的燃料推进器又让航天飞机安全升空,大家又携手推动了美国航天事业的继续发展。

    美国人的进取精神在探索太空上展现。

    【详细】
    12871389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