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61194
  • 一颗久茹点亮春
    2017/7/24 14:08:27
    打开心扉,治愈心灵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看了有些人的评论,说这些给好评的是水军,可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我也不会受到这些影响,安心的把我的感受写下来。 起初我是因为剧慌才点进去看了这部戏,但是渐渐地被这部剧所打动,每一集的开头都是很用心的在制作,从演员来看,可能演员的知名度不高,但是每一位演员...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看了有些人的评论,说这些给好评的是水军,可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我也不会受到这些影响,安心的把我的感受写下来。 起初我是因为剧慌才点进去看了这部戏,但是渐渐地被这部剧所打动,每一集的开头都是很用心的在制作,从演员来看,可能演员的知名度不高,但是每一位演员...  (展开)
    【详细】
    8691253
  • 皆可
    2021/9/27 20:16:12
    磕磕绊绊的爱

    看过的姬片也不少了,《Feel Good》不是拍的最好的倒是唯一一个想写点什么的,当年看第一季的时候也是当爆米花剧刷过去了。现在第二季出来了,伴随着此刻的心境又把第一季重温了,倒是挺有感触。所以这篇讨论可能也会很大篇幅牵扯第一季的内容。算不上影评,只是些零碎的记录吧。

    看过的姬片也不少了,《Feel Good》不是拍的最好的倒是唯一一个想写点什么的,当年看第一季的时候也是当爆米花剧刷过去了。现在第二季出来了,伴随着此刻的心境又把第一季重温了,倒是挺有感触。所以这篇讨论可能也会很大篇幅牵扯第一季的内容。算不上影评,只是些零碎的记录吧。

    破洞的袜子

    George and Mae两个人就像很多欧美剧一样感情开始的很匆忙,基础并没有很牢固。

    感情的开头就有Bug,Mae易焦虑还有毒瘾(第二季交代了未成年被性侵的根源背景)George容易被周围人意见裹挟并不想轻易对好朋友说出自己交女朋友的事实。而开始的Bug理所当然为了之后埋下隐患。像袜子上的破洞,开始不影响穿,但洞会越来越大。

    Mae在第一季里显得很容易崩溃,除了第二季里的原因,还有她的极端不自信。她描述女友的第一眼是England’s rose,而自己则是Bart Simpson.对亲密关系如此焦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一种瘾变成了另一个瘾。而整个过程并没有和女友很好的沟通,以至于女友很担心最后甚至对她的情绪不稳定感到心累。

    而反,观George在第一季的时候还在自我麻痹,对被自己的好朋友嘲笑是臭拉拉的女生解释对象没来的原因:”i think that love shoud sit beside your life,like a lamp.”“I am allowed a life of my own,aren’t I?”这是George在两部中第一次探讨亲密关系中边界问题,可惜第一次只是为了自己对关系的不确定感和被人揭发的害怕而找的借口(第二季的时候非常明确也自洽地提出了恋爱空间的概念)

    记得第一季Mae被George关在学校的柜子里也很隐喻,从那之后Mae就很难高潮了。紧接着两人的冲突到了小高峰,George无法忍受那些虚伪的谎言以及爱人受到的伤害,于是借酒发疯成功出柜。

    但George迫于各种然后出柜之后Mae又做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做,当然她那时候忙着和老妈纠结缺失的母爱,但更多的是她觉得这是应该做的并没有什么难的,无法体会一个在社交圈直了29年的人突然说自己有女朋友承受了多少心理压力,尤其是她的朋友圈对LGBT不友好(但Mae的爸爸想到了,真是暖男)。

    与此同时,George也得知了Mae有过很多个真爱,问出了恋爱中现任振聋发聩的灵魂之问:我们和她们有什么区别?而Mae也给出了几近满分的答案:我的心在别人身旁都在流浪,只有在你这才是心之向往。I think you’re that place I’ve been running behind.

    George让Mae承诺“I will never break up with u”,当Mae也想要一个承诺的时候,女友已经睡着了,这也算个一个伏笔,因为第一季季末是George提的分手。

    而导致她们分手的重要原因和下面讨论的主题有关。

    自我怀疑和自我认同

    Mae自我怀疑大发作的原因可以是女友少年的偶像,也可以是她们SEX中的一句“come inside me”;相信很多所谓的T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和bi恋爱中都有过这样的心理斗争,和我恋爱是不是因为我像男人?她之后会不会再去找男人?这个问题其实在第二季的时候得到了释怀。有次买东西Mae被人称呼了Sir,于是两人对于性别进行了讨论,George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理论叫做非二元性别,选择适合你的,tell me ,I will use the right words.女主其实在那个瞬间也不需要去再查什么了,伴侣的爱意会消除那些曾经挥不去的自我怀疑。

    回到第一季的故事线,George提分手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她很累,她需要照顾Mae的感受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二是因为她听了女友的脱口秀,真实地觉得Mae也很累,在恋爱中不快乐。她们的问题是,都是在想象中希望对方快乐。幸好George幡然醒悟:“I was doing the right thing,ending it.But I think I was just doing the easy thing”

    至此两人关系的终极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打了个分手炮,故事来到了第二季。

    Mae回到了加拿大,也在不断地想要修复自己,让自己变得健康起来才能让俩人的关系变得健康起来。她听人说U need to grow up.U r not gonna build a relationship of a open wound.于是她又犯了第一季结尾George的错误: I don’t think it’s fair to keep you holding on ,and like I am holding on.至此Mae依然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她的心结也因为回到加拿大见到那个过去中的男人变得更严重。

    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Mae持续彷徨的时候,George和一个看似恋爱情商极高的男生在一起了一段时间,他包容体贴没有争风吃醋。事实证明这种缺乏占有欲和看似温顺的恋爱只是为了满足他多边形恋爱的一条边。

    在一场密室中,“情绪涵养超高”的男友让两位女生彼此好好总结一下俩人的关系,于是中间的各种掩盖和错误都被撕开了。我始终觉得,任何的隐瞒给对方带来胡思乱想甚至误解的伤害完全大于直面真相带来的短暂痛苦。

    George和男生分手后,和Mae在脱口秀的酒吧里相遇了,Mae拉开帘子之后回头看到的她以及在酒吧里的气氛都和当初她们第一次约会一模一样。而这一次不同的是,性事过后不再是Mae一个人不知道何处安放双手,而George陪她一同来到了床底一起陪伴她的不安。

    双方的成长

    医院的闹剧之后,两人又在各种推动下对关系产生了探讨,George曾是最不愿意谈论自己想法的人也愿意敞开心扉,Mae也终于将内心深入曾经最不愿意袒露的阴影展示了出现。

    George在第二季中更多的体现了温柔和包容,也是很多观众的直观感受,虽然Mae的表现依旧很混乱有时候非常自我,对女友的事业毫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看到有些评论都在批判Mae,但其实如果她自己的状态确实很糟糕了她也的确没有精力去释放能量给对方了,可以肯定的是她也在努力,虽然这对她很难。

    双方状态的不对等再次引发了冲突,也直接导致了Mae强行求婚的失败。

    当晚两个人回归平静,George贡献了最近年我认为的最浪漫的话:

    Do you know what I think is actual romances?It’s when we do our laundry,I like seeing all of our clothes like mixed up together.

    为了真正的揭开Mae的心结,两个人一同回了加拿大。如果没记错的话,Mae第一次在爱人怀里哭了出来。更多的陪伴和爱意使得Mae可以去直面创伤了。而两人的关系终于在一次次的袒露、碰撞、修复和陪伴中走向了更深层。

    I think I don’t need you,as much any more.But I want you.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对于双方关系探索更全面且是递进式的,让观众也真实递感受到她们之间的爱变得更牢固起来。

    亲子关系

    看到Mae母亲的演员非常的惊喜,不得不说还是能看见Phoebe的影子。

    一直都觉得亲子关系是世界上非常特别的关系。有时候想,如果我和母亲不是亲子关系的话,我和她完全不会成为朋友,实在是让人难过。

    母亲再逃避Mae的过去,再嘴上的傲慢不理,但在第一季结尾处于混乱中的Mae还是向家里寻求了帮助,还是二话不说给女主订了回家机票。而且很多时候当局者迷,Mae一直在试图直接和母亲交流关于过去的事情,还是George提示她,对于耿耿于怀的事情,不是绝口不提,不如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大概会有不同的效果。同理,可以适用于恋爱之中。

    就剧本身来说,不是日韩剧的温情细腻路线,都带着点英式冷幽默,有些情节也有些跳脱。惊讶于片子是主演的自传体作品,觉得她很cool。先记录到这吧,后面有空再改。

    【详细】
  • 138904195
  • 冉笛
    2019/8/1 17:23:00
    我们在最荒唐的年代相遇:同性恋之个人与群体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等等。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103621929
  • 伊仑木婉清
    2008/2/12 23:54:33
    我记得<无影剑>是一部韩国片,这是<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力挺舒淇演的红拂和李俊锋演的李世民:)
    其他的演员也都不错, 肥猫的杨素, 江华, 霍霍和贾乃亮,姚采颖
    还有主题曲<红尘>还蛮好听
    力挺舒淇演的红拂和李俊锋演的李世民:)
    其他的演员也都不错, 肥猫的杨素, 江华, 霍霍和贾乃亮,姚采颖
    还有主题曲<红尘>还蛮好听
    【详细】
    130278
  • 春妮儿
    2020/12/5 23:55:05
    《五彩缤纷》影评

    感谢#不散观影团#

    感谢#不散观影团#

    13035200
  • 钱来
    2022/5/26 19:15:28
    值得一 看的展现美國黑人部分现状的乌托邦剧

    看了3集,一二集高龄认知退化的老人的日常有些无聊,第三集将前面的碎片都整合在一起了,就好像打了针的托勒密老爹,我看得也比之前起劲了。老爹人生的指路明灯敢于反抗的科伊,希望他能够为黑人的苦难而奋斗。科伊付出生命从白人奴隶主偷来的金币被他用于妻子的治疗,这让他良心不安;还有照顾他的侄孙意外身死让他耿耿于怀。第三集森希的正式出场真的很帅,前男友打上门来,托勒密被

    看了3集,一二集高龄认知退化的老人的日常有些无聊,第三集将前面的碎片都整合在一起了,就好像打了针的托勒密老爹,我看得也比之前起劲了。老爹人生的指路明灯敢于反抗的科伊,希望他能够为黑人的苦难而奋斗。科伊付出生命从白人奴隶主偷来的金币被他用于妻子的治疗,这让他良心不安;还有照顾他的侄孙意外身死让他耿耿于怀。第三集森希的正式出场真的很帅,前男友打上门来,托勒密被打趴的时候,她拿出手枪逼走了男友,告诉他不是她选择了托勒密而是她和他分手了,她是这段关系的主导者。

    看完续:这部剧并非十全十美,但也不失一部好剧。科伊狗偷的金币真的能让格雷成为亿万富翁吗?或许编剧和导演认为这是欠黑人的钱?为什么格雷没有早点设立信托基金帮助更广大的黑人,而是在吃了回春药年痴呆症状缓解后设立?这部电视剧展现了美國黑人社会的一部分历史、现状。最后一集托勒密艰难开枪打中杀害他最爱的侄孙的凶手,凶手逃跑倒在马路上,一个女人立马跑过来脱他的金表和钱包,周围还有不知所措的“群众” ,还是痴呆的托勒密追杀来才赶走她。电视剧最后也没交待来抢托勒密钱的女人是谁,可能只是来欺负他?刚开始看还很不习惯黑人口音,看完6集才听懂一些。

    【详细】
    14420569
  • 小豆粉
    2020/5/18 17:20:28
    这剧的设定还是挺良心的

    如果仅从一部电视剧的水平来看,这剧确实最多3.5星,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剧刻画的对象,反而觉得创作团队还蛮还原的,抓住了描述对象的特点,台词等都挺OK的,可给4星。本来嘛,大环境的设定就是“乙女游戏”,纵观现实中的这类游戏,首先情节真的是想要有多雷就能有多雷,这本身就是“乙女游戏”的特色,选择的时间、人物、空间等故事的一切要素也是为作为玩游戏的当仁不让地C位女主服务的,全部是围绕着

    如果仅从一部电视剧的水平来看,这剧确实最多3.5星,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剧刻画的对象,反而觉得创作团队还蛮还原的,抓住了描述对象的特点,台词等都挺OK的,可给4星。本来嘛,大环境的设定就是“乙女游戏”,纵观现实中的这类游戏,首先情节真的是想要有多雷就能有多雷,这本身就是“乙女游戏”的特色,选择的时间、人物、空间等故事的一切要素也是为作为玩游戏的当仁不让地C位女主服务的,全部是围绕着她转,哪怕是剧中虚构的电脑化“沙盒”游戏这一设定,虽然没有固定的发展和结局设定,但计算机的运算的根本依据仍是进入游戏的C位女主,简单来说,所谓“沙盒”规则,只不过是事先输入了足够多的恋爱模式及人的性格,然后计算机就可以根据玩家C位女主的性格与行为风格,再结合数据库中的资料推算出之后的发展,最后给她一个结果,所以“沙盒”游戏的最大不同在于,玩家获得的结局不一定就是HE,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玩家的体验感会更真实,而这相信也是能有这部剧的前提:一切都是可能的,哪怕最终结局是HE(主要编剧明白会看这剧的观众肯定都希望是HE,比如我,哈哈哈),会有这样的HE的理由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本来嘛,某种程度上本剧应该算是“奇幻”类了,什么是奇幻,就是“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呀。比如,目前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有像剧中这么真实的体验类游戏了吧,就算将来科技更发达了,进入游戏后感受有多真实,代入感多强,再怎么想,又怎么可能真人真的由于某种无可知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了某种虚拟世界中的人,但文学作品中这类的想象一直从未断过,既然接受了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设定,管它是如何实现的呢,因为这种东西本来就不能细想(反正别较真别问,问就是SE, 这个另开一帖再讲),越细想会越觉得别说结局了,前面的所有都怎么可能呢(所以我一直建议要看这类剧,就先把自己的逻辑脑先放一放,只要享受剧就好),何必,前面沉浸在各类架空的情节中,最后又希望比较符合真实的逻辑,真不如一开始别看,或者看到自己无法接受的地方直接弃了就好了,我就经常该弃就弃,看小甜剧就是为了放松,多分泌多巴胺,所以但凡觉得看得不爽的话我就果断弃,自己心情最重要。

    不过这剧我是完全看得下去的,因为看下来觉得,首先如开头所述,主创是懂“乙女游戏”主要特点的:一切都是为C位玩家女主服务,所以她的CP虽然是皇帝,发生在皇宫,但什么宫斗,刺杀之类都只是"过家家"水平,对这类游戏来讲很正常呀,哈哈哈,想想看,现实中什么天启会是“恋爱指引类”的呀,游戏嘛,就是为了逃避让人经常精疲力竭的现实,被取悦才玩,如果玩个游戏还搞得心情复杂沉重累不累呀,又比如这类游戏中一般就是女主不停变换着和不同性格类型的男性角色谈恋爱,全为了让她体验恋爱中的各种滋味,但是拍成剧了肯定不能保留这样地设定,毕竟观众不是个个都是“乙女游戏”的玩家,而且真爱本来就应该是“专一”的,即使玩“乙女”的90%以上也抱有和众人一致的想法,所以和真正玩游戏相比,电视剧还是要贯彻“专一”这个真爱内核中的内核的,但又要保留“乙女游戏”的一些特征,所以剧中变成和主玩家女主谈恋爱的男主只能有一位,但他的性格就不是人人讨喜了,不然C位玩家女主如何体验恋爱中的不同滋味?不过我觉得杨墨挺好的呀,现实中的帝皇不都疑神疑鬼的,但不管怎么说,他对女主都全心全意,无条件相信,因为他是乙女游戏的男主呀。看下来后,历夏和后来的肖宁,松月樱的行为举止我都挺理解的,会另开一帖细说,这里暂不表。

    另外我个人觉得,爱之所以为爱,就是因为从来没规定什么样的人才配得到真爱,现实中也不见得性格人、长得好、什么都好的人就一定因为爱而幸福,同样会受伤害,会被背叛等,同理,一些让人觉得性格真差、素质真差甚至人品也很差的人也有人爱呀,所以近年来很多影视剧的男女主也开始不再“脸谱化”,而是什么性格的都有,他们不完美,某些方面更是缺陷,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但不代表他们不值得获得真正的幸福,此为一,二就是看到这样的角色,尤其是男女主,或许正是因为你觉得不太能接受,所以不妨把他们当做一面镜子,去反思自己在现实中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由此,现在看剧,我经常都会尽量去放下自己对“主角”设定的固有看法,选择全身心地去体验主创所创造的角色本身,就这样多了不少收获与惊喜。

    还有服化道,本来现在的游戏做出来的服化道也是挺5毛的,哪怕剧中这电脑公司的整体技术已经被设定得很牛X了,但再好的服化道肯定仍有缺陷,所以女主进入游戏后的场景与服饰等有种“塑料感”,我反而觉得很符合“作为游戏的服化道,再怎么逼真仍时不时有假假的感觉”这一特色呢。

    所以如果在从常规剧制作角度去衡量该剧时,加上以“乙女游戏”的风格再去看这剧的种种,我觉得还原得挺不错的说,嘻嘻。

    最后关于结局,有豆友无法接受女主为什么可以越来越把游戏当真,最后甚至真的爱上了一个电脑NPC,为了这个明明是个假人的“他”而放弃了真正的人生,我有个建议就是愿意的话,推荐去看一部韩剧《火星生活》,超喜欢结局最后关于男主选择的总结:不要再去纠结哪个世界是真,哪个是假了,因为那个你觉得活在其中时最幸福,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自己感受最真实的世界,即对你来说才像是真的在活着的世界就是真的。

    PS: 我也觉得男主小太监时的扮相最好看呢怎么办,哈哈哈。还有主题曲好好听,片头BGM和表现手法也很不错。

    【详细】
    126032281
  • 兔子少尉
    2020/7/21 22:29:25
    关于末代沙皇家庭命运的一点看法

    之前看过BBC末代公主和俄罗斯版罗曼诺夫王朝,美版的又过一遍吧,拍的剧情更细化,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虚构的成分。尼古拉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唯独不是好沙皇。这对夫妻终其一生都想过安安稳稳的中产阶级小日子,可偏偏身为王储,又在王朝风雨飘摇、时代风口浪尖的时候被推上王座。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普通贵族乡绅,或许的确可以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作为庞大帝国的独裁统治者,还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简单家庭小生活,这就

    之前看过BBC末代公主和俄罗斯版罗曼诺夫王朝,美版的又过一遍吧,拍的剧情更细化,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虚构的成分。尼古拉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唯独不是好沙皇。这对夫妻终其一生都想过安安稳稳的中产阶级小日子,可偏偏身为王储,又在王朝风雨飘摇、时代风口浪尖的时候被推上王座。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普通贵族乡绅,或许的确可以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作为庞大帝国的独裁统治者,还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简单家庭小生活,这就是原罪了。如果说沙皇和皇后作为统治者最后得到这结局无论如何难辞其咎,那四位公主和皇太子的惨死就真的纯粹是被父母坑了,甚至从出生到死的一切,这些孩子从来都没得选择。老沙皇早逝、国内改革呼声、日俄海战、皇太子血友病、妖僧拉斯普京出现、一战爆发,尼古拉夫妇的性格问题、甚至公主们得了麻疹错过逃亡机会,所有这些因素交织,沙皇家庭的命运走向似乎又具有浓厚的宿命色彩。生于末代帝王家,唯一的解释或许是尼古拉二世的孩子们身上背负了家族父辈太多的血债吧。时代洪流和暴政之下俄国死去的千万草民如蝼蚁,有的甚至作为数字都没人记得。硝烟过后,反而是花季貌美的末代公主之死百年后引人唏嘘。如果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那么翻开档案,黑白光影记录下宫廷里的天真笑颜青春活泼、生动至今,叶卡捷琳堡地下室弹道血迹触目惊心、实验室一具具枯骨残尸等待DNA检验的身后事,这都意味着最体面、年轻、美好的少女形象和最绝望、残忍、屈辱的现实死法结合起来太过残酷,所以末代公主的命运是一次极致的现实悲剧。悲剧值得同情,但作为普通人,还是没必要替他们惋惜(如果说公主王子之死是背负了家族的罪,那同时处死的沙皇一家的仆人、医生和厨子才是真正的无辜吧)。其实你我倒退100年,也许就是那算不进数字的百万分之一炮灰,所以,别让历史的滤镜模糊了眼睛。

    【详细】
    12744758
  • 躺倒
    2010/5/11 23:23:04
    三问《叶问》2
    为啥老是自居弱者
    电影里的外国人一挨揍,电影院里就有人鼓掌,还大叫“好!”。
    虽然说揍外国人让人解气,可心里还是挺为我们感到不值的。
    “中国人打败外国人”是我们喜欢的戏码。霍元甲打,要看。陈真打,要看。苏乞儿打,也要看。看过叶问在第一集里打还不过瘾,现在到了《叶问》第二集了,还是要看得很。
    那边美国人喜欢看“美国人打败外星人”的戏码。美国人用高科技武器打败外星人,拯救
    为啥老是自居弱者
    电影里的外国人一挨揍,电影院里就有人鼓掌,还大叫“好!”。
    虽然说揍外国人让人解气,可心里还是挺为我们感到不值的。
    “中国人打败外国人”是我们喜欢的戏码。霍元甲打,要看。陈真打,要看。苏乞儿打,也要看。看过叶问在第一集里打还不过瘾,现在到了《叶问》第二集了,还是要看得很。
    那边美国人喜欢看“美国人打败外星人”的戏码。美国人用高科技武器打败外星人,拯救了无数遍地球人;我们这里只是用肉拳头打败地球上的外国人,挣的只是一口气。这笔帐怎么算我都觉得不划算,似乎人家的比我们境界大。
    而且这种境界,还在渐渐拉开。不管是“中国人打败外国人”还是“美国人打败外星人”,其实都是“弱者打败强者”的模式。但是美国人早就看腻了“弱者打败强者”的童话了。
    于是出现了“外星人打败美国人”的故事。比如像《世界大战》那样的,美国的现代武器根本不是外星人的对手,美国人几乎就被外星人打败了,地球几乎就被外星人征服了。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美国人,而是地球上的“污染”。被外星人打败,美国人无所谓的。但是能想象中国会有这样一部“外国人打败中国人”的电影吗?受不了吧,为什么受不了?就像阿Q不能让别人说自己头上的疮一样。其实也可以这样编剧,中国人几乎就被外国人征服了,幸好中国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外国人呆不下去了,中国“逃出生天”。
    还有一种“外星人打败美国人”的故事,比如《第九区》。这回干脆让外星人扮演起了弱者,然后外星人起来反抗强大的地球人。打败地球人,逃出生天。啥时候我们也当回强者。

    我们挣了口气,外国人挣了啥
    整部《叶问2》,其实反面角色严格的说只有两个。一个是贪婪的洋警司,一个是脑残的洋拳手。
    洋拳手不加掩饰地鄙视、污蔑、挑衅中国人,是个毫无教养的洋流氓,一看就欠揍的那种。但是他也就是一个粗人,更坏的是那个洋警司。洋警司以权谋私,无恶不作,能欺压中国人的地方他从不放过,而且整个比武闹事的事件也都是他一手挑起的。一看就不得好死的那种。
    最后,洋拳手被叶问揍趴下了,可是洋警司呢?他是被英国人自己带走的。所以这部电影虽然“中国人打外国人”打的很热闹,可是最后主持正义的还是英国人。
    君不见,洋拳手的脑袋被叶问夹在裤裆里狂捶,可那个裁判就是不停止比赛,估计拳击规则里完全伏地才算击倒,身体一部分没有伏地就不算击倒(洪金宝就是这样死的)。直到叶问放下洋拳手,裁判才呼地冲上去读秒,最后还宣布叶问获胜。这个裁判不偏不倚,只忠于规则,果然公正。
    君不见,最后叶问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难懂的道理,还要有人同声传译。可台下一干英国听众正襟危坐,没一个开小差、打哈欠、挖鼻屎的。最后还要起立鼓掌(当然有一个愤然离场,权当他是实在叶问说的太久,他上厕所来不及吧),果然绅士。
    君不见,由于肥波检举揭发成功,洋警司被洋警察们自己带走,临走时还声称“你是我们英国警察里的败类”。(这时观众好尴尬,鼓掌好还是不鼓掌的好?)洋人在洋拳手和洋警司身上丢的面子全都找回来了。果然法治。
    据说叶问在香港没有和英国人打过架。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就为了让中国观众YY一下“中国人打败了外国人”?叶问打败了洋拳手,充其量挣了口气(就是所谓的尊严),那么英国人挣的是啥?

    为啥叶问话那么多?
    叶问的故事其实很老套,先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再把人家打得惨不忍睹。一言以蔽之——“奥特曼模式”。只不过“叶问”撑得长一些,铺垫得足一些。
    多少年来,来自M78星云的奥特曼家族为了地球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怪兽进行了坚持不懈、毫不妥协而又卓有成效的斗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只不过每次战斗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往往被怪兽揍得满地找牙之后,小红灯一亮,开始发飙。
    只是奥特曼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聋哑人,他几乎不会说话,仅凭眼神与人类交流。每当打败一个怪兽之后,他表情凝重,没有一句话。拍拍身上的灰尘,伴随着一声坚毅有力的“ZHA!”一跃而起,消失在天空之中。#走的酷酷滴。#
    相比奥特曼,叶问却有很多话要说,全然不顾已经鼻青脸肿。好像过去的动画片,结束之后出来一个人物,说今天的节目告诉了小朋友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无非要团结友爱,不能说谎云云。
    整部电影,通过洋警司和洋拳手两个反面角色,一直在煽动这样一种情绪:洋人是欠揍的,洋人是不得好死的。但是后来的洋裁判、洋绅士和洋警察也说明了人家也不都是流氓,也是有讲道理、负责任的人。中国人也不能陷于一种被迫害后的复仇妄想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白人出来中和一下情绪。
    于是,叶问讲话了,听了半天,总结了一下中心思想:打架是不对的。
    那何必打呢?以后能不能别打了?
    【详细】
    3262197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