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讲的是2004年车臣战争期间的一段故事。特工叶戈尔几年前被车臣武装俘虏,被作为交换捡了一条命,而他的同事振亚却被杀害。几年后叶戈尔在为振亚扫墓时遇到振亚的母亲,问他:“你抓到杀害振亚的人了吗?”为此,叶戈尔重返车臣,为了责任也为了死去的同事,决心要杀了车臣武装的头目巴兹基夫,于是和他的战友们一起,重装上阵,开始了清算行动。经过反复较量,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影片和好莱坞的战争片和警匪片很不一样,极具俄罗斯风格。没有那么多的特技、追车和打斗,更像是一部纪实片,尤其是记录了在策划歼灭巴兹基夫分子的过程中,不但展现了俄罗斯特工和部队的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揭示了他们的种种失误,更接近真实,也就更使观众信服。当然如果纯从商业片的角度看,从编导理念、拍摄技巧以及演技风格上,与好莱坞还是有差距的。如何将商业娱乐和历史真实恰当的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美国的还是俄罗斯的,或是咱们的编导们都需要好好思索一番。
虽然影片的情节没什么复杂,观众的感受也许同主要情节无关,有些场景却也值得仔细回味。我感兴趣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叶戈尔的小分队中的年轻中尉铁木,没有工作经验,有些书生气。先是把一个已经死去一年多的恐怖分子的照片贴在公示板上,马上遭到叶戈尔的批评,告诉他:敌方的所有信息都应该得到证实后再报告。过了几天,铁木手里掌握了对方的一些重要信息,却迟迟没有通报给叶戈尔,自然又挨了一顿训斥。其实在生活中,如铁木这种类型的同事或朋友很常见,他们通常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被动的和机械的去参与工作。也就免不了经常性的失误。在普通的工作中有了失误,损失总是有限的。可是在战场上则不同。影片中,当叶戈尔打算在嫌疑人的车上安装窃听器,同事说要等待上级的指令时,他说:“去他的指令!”叶戈尔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战机稍纵即逝,信息的及时获得与缺失,指挥员决策的正确和失误,关系到许多人的生命。所以才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在咱们这里,正面的例子有解放战争时期135师在衡宝战役的行动,反面的例子也有,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时180师的行动。 回到这部影片中来。铁木其实是一个工作积极很有热情的特工,他对生活非常热爱(从他折小纸鹤的举动上可以看出来),遇到危险也能英勇献身。他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工作缺乏经验,但最关键的是他对工作虽然有责任感,却没有做到“极端”。虽然他在小分队中并不是重要人物,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是不错的,安心本职工作,谁也不能说什么,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是他也没有力图去领会上级意图,也没有去努力发现这场战争中有关全局的节点,并将自己的工作和整体结合起来。如前所说,是被动的和机械的。说严重点,这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大忌。
另一个让我思考的情节就是俄罗斯与车臣的这场战争。历史上车臣民族要求独立的呼声由来已久,从沙俄时代直到现在。眼下虽然暂时平静了,但那股地下的暗流仍然在时时涌动着。主导这场战争的上层人物如杜达耶夫和巴兹基夫之流,他们要的是权力和地盘。为此他们动用了一切手段,其中最有效的是宗教。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车臣的时间并不长久,但是这种宗教却暗合了车臣的民族心理,很快就成为这个民族中普遍接受的信仰,人人都是穆斯林。有点类似咱们以前盘踞在宁夏的马家军。杜达耶夫们利用这信仰来团结人民,形成了和俄罗斯抗争的力量。如影片中巴兹基夫所说:“信仰必须结合武力,有武力的信仰,才能更好,更有惩罚力,就会有更多的人忠于我们。”实际上,宗教信仰只是他们这些人获得权力的工具。在巴兹基夫亲手制造的别斯兰惨案中,被杀的330人中有一半是穆斯林的孩子。而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车臣人民看清了这些上层人物的虚伪,脱离了他们。这也是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在当时的车臣民族中,其实还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概念,他们的活动仅仅是围绕部族和部落展开的。照我的看法,车臣的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现代文明离他们很远。用我们的标准去规范他们的行动以求得地区和平,可以责怪他们勇武好斗,打家劫舍、恐怖主义,必须加以消灭。这当然是不错的。可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行为是直接的“丛林法则”,没有什么虚伪的外交辞令和文明的狡诈,管它用什么方式,达到我的目的就行。例如杜达耶夫,曾经上过大学,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还当上了俄罗斯武装部队的将军。可是他接受的只是现代文明中的丑恶的一面,在他的骨子里侵淫的仍然是族群内斗的传统,这二者结合起来,则把俄罗斯当成对本民族最大的威胁,斗不过也要斗,鱼死网破在所不惜。我想,这或许更接近人类的原始本能吧。改变他们的根本办法,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除了杀戮就是长时间的教化,把他们改造成为现代人。可是,成为现代人真的好吗?
影片拍摄了一些北高加索山脉的风光,很壮丽,很美。
本人评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