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人生(1984)
人生(1984)
类型:
,爱情,青春,现代,苦情,乡村,家庭,人生,18-24,24-36,36-45,单身女性,单身男性,情侣,朋友同事合住,青年,电影
主演:
地区:
中国大陆
年代:
0
推荐首页
演员表
影评
剧照海报
播出时间
主题曲
新闻花絮
剧情介绍
人生(1984)
影评
西米
2007/12/31 23:40:30
浓缩并不一定就是精华
或者,先看电影《活着》再看小说,会是更好的选择。偏偏先是沉浸在余华惨烈的“暴力美学”当中,而后来看被称为张艺谋经典之作的电影《活着》,心中的失落便无可抑制。尽管说,大荧幕的多媒体表现方式,让《活着》更加地形象;但在文字的意蕴深远,却比声色更足以给人独自品味遐想的空间。
《活着》固然叫“活着”,却彻头彻尾地在讲述着关于死亡的故事。绵延的死,不断给生以震慑与鼓舞。“死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愈加坚强的活着,便是在愈加惨烈的死亡面前,经受洗礼而伤痕累累地执著着。原本该对着牛儿絮叨的“福贵”,在大银幕上却少了那份经历死亡,超脱,并继续活着的淡定坦然。
由于电影篇幅上的局限,张艺谋不得不在内容上作了删减。关于死亡的环环逼进,被修饰得相对柔和。福贵在影片里虽然还是得面对累及双亲、痛失子女的“惨”;但是同患难的发妻,以及原本给豆子活活噎死的小外孙都平平安安地留在身边,这样的“惨”已经惬意多了。看着福贵的日子惬意起来,读过余华原著的朋友们,想必都会意有未尽的深表遗憾。并非人人都没有同情心,只是将尖锐的矛盾磨平,未免使得“活着”的本质无法得到彻底地剖析。
影片中,有几个经典的细节都惨遭换脸。青黄瘦小的有庆为了救区长夫人,而被活活抽血而死,这是原著中极为荒唐而令人心酸的情节。尽管影片中,铺垫了春生睡着开车,也把睡梦中被撞墙压死的有庆,血淋淋地曝露在镜头前;但“睡眠”和“抽干的血”比起来,讽刺的味道就如同嚼蜡了。
而凤霞难产诞下的小“苦根”,一改无父无母的苦命,叫了“馒头”。要知道,“苦根”可是闹饥荒的时候吃豆子噎死的呀。改了名的“馒头”,不但在姥爷、姥姥和爸爸的关爱下健健康康地长大,甚至每一岁还可以奢侈地照一张相。这一杜撰的情节,尽管体现了家珍对凤霞的怜爱,却又是对“惨烈的死”给了一笔重重地抹去。
当然,在影片中也有几处妙笔生花地改编。从福贵还是纨绔子弟时,片段中便不时出现皮影戏的画音;福贵从偶然闹闹气氛的票友,沦落为靠皮影戏为生的贫民。无论是在战前、投靠了解放军、还是大跃进,都可以听到从福贵瘦弱的身体里,迸发出来的高亢声音。他的曲调在变,为生活所迫要养家糊口时,与玩票时期的无所谓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张艺谋安插“皮影戏”这个线索,把中国经典传统和农民命运相结合,无疑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而影片中另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片段,实在凤霞生产时,福贵王教授吃了七个馒头而导致失去了拯救女儿的巨大助力。把文革时期,极其荒唐的社会缩影在产房的环乱中,不得不称为点睛之笔。
尽管影片,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某些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但还是不足弥补对原著造成的缺失。张艺谋,是个鬼才,他可以把中国农民刻画得有血有肉;可是他也无法在大银幕上完整地诠释余华的《活着》。并非要把剧情照搬照抄,只是相对于小说,电影始终少了一分血淋淋的“惨烈”。
1271
1194
下一条
上一篇:
简单提一下影片的症结所在
下一篇:
艰难岁月不忍弃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