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2403
  • 之年
    2020/12/6 1:36:31
    我是我平淡无奇生活,最后的目击者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埃舍尔街在我看来意味着无尽重复的生活模板,生活在这里的人虽性格遭遇不尽相同,但都同样“困”在自己的生活里,步履不停,却也只是循环往复;而红色邮筒则象征着大多数人试图打破或重建自我重复性生活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愿景,当这些装着憧憬和期待的“信件”经过不同的人的投递,最后汇聚在红色邮筒里,便意味着与他人生活的交叉,继而开启新的人生际遇。从电影的第一个镜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埃舍尔街在我看来意味着无尽重复的生活模板,生活在这里的人虽性格遭遇不尽相同,但都同样“困”在自己的生活里,步履不停,却也只是循环往复;而红色邮筒则象征着大多数人试图打破或重建自我重复性生活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愿景,当这些装着憧憬和期待的“信件”经过不同的人的投递,最后汇聚在红色邮筒里,便意味着与他人生活的交叉,继而开启新的人生际遇。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有预感会被这部电影所吸引,导演独特的镜头呈现方式,让我产生了很强的电影代入感。每一次的转场,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却也令我捉摸不透,因为我猜不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只能跟随着导演的镜头,慢慢的的去尝试理解与思考他的想法和用意。

    随着影片的时间线和剧情线逐渐的展开,影片中那些不停出现的意象吸引了我的注意–被“遗弃”在红色邮筒旁的纸糊手枪和面具。我起初以为这是导演的一个具象化表达,手枪代表着对现有生活的反抗,面具则是为了隐藏麻木面孔下想要寻求解脱的自我;而看到后面,我忽然明白手枪和面具更像是每个人生活中自由精神建设的“地基”。戴上面具,拿起手枪,便意味着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踏入一个理想的精神乌托邦。待摘下面具之时,就是绚烂人生的再一次绽放。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导演对于主角与配角的理解。虽然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都是配角,但生命中所有的遇见都是不可预料的,可能有时候我们只是释放了一点自己的善意,但对他人的生活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人生漫长,如若能一直被他人铭记,是主角还是配角又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里,我们永远都是主角,无需质疑,也不需要“面具”。

    【详细】
    13035711
  • BigTony少俊
    2020/5/5 20:54:53
    从三个国家的绝症患者来看三国文化

    美国绝症患者: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自制毒品成一代毒枭。

    日本绝症患者:被外星人改造之后伸张正义。

    中国绝症患者:莫名机缘穿越后依靠自己知道历史的优势开挂逆袭。

    想必大家应该能够知道上面说的三个作品分别是什么。从三部作品来看,我们能够看出不同国家的民族性。

    一、美国的主角,相信自己奋斗,并且相信改变可以在当下产生,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作品。

    美国绝症患者: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自制毒品成一代毒枭。

    日本绝症患者:被外星人改造之后伸张正义。

    中国绝症患者:莫名机缘穿越后依靠自己知道历史的优势开挂逆袭。

    想必大家应该能够知道上面说的三个作品分别是什么。从三部作品来看,我们能够看出不同国家的民族性。

    一、美国的主角,相信自己奋斗,并且相信改变可以在当下产生,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作品。

    二、日本的主角,对当下的自己并不抱有希望,但对当下的世界依然是有期待的。因此要改变,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已知力量的介入(外星人),迫使自己产生高于当下同类的能力,而让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或是伸张正义。这种明确的已知力量,不需要明说,相信但大家也知道其指向性。

    三、中国的主角,首先和美国日本都不同的是“逃离当下”,现下最为流行的穿越剧,也正印证了这一点。逃离当下是因为对当下的绝望和无力感,不管是美国式还是日本式都无法再对当下活的希望,所以才直接选择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以期待能有所改变。当然,和日本不同,中国并不会有这种“明确的外力”,因此这种促使中国主角改变的外力通常是未知的、机缘的、甚至无需解释的。也就是“我不知道什么能让我有所改变,但我期待能有这样的改变”。另一方面,和日本也并不相同的是,中国主角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当然这种“依靠自己”又和美国不同,而是自己在当下可能是个失败者,但是离开当下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则以可通过自己”提前看了游戏攻略“的开挂式优势而获得成功。这也反映了大家对于当下的成功方式的理解,不言自明,就不多说了。

    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流行文化,因此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看到不同人群的社会性。当然我也是一家之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可能很片面,也许明天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幼稚了,那样我也会开心。

    【详细】
    12569778
  • 青春的尾巴
    2009/8/14 11:47:56
    就当成童话看吧
           很老的港片,暗色调,像是经了岁月沉淀下来的童话,听着梁朝伟的歌又想起记忆里的电影。
        灰姑娘的故事,爱上富家子,他落难时无悔付出,他重生时转身离场,幸好有情人不舍不弃追求真爱,终于成就南瓜车的魔法,王子公主的童话。
       &nb
           很老的港片,暗色调,像是经了岁月沉淀下来的童话,听着梁朝伟的歌又想起记忆里的电影。
        灰姑娘的故事,爱上富家子,他落难时无悔付出,他重生时转身离场,幸好有情人不舍不弃追求真爱,终于成就南瓜车的魔法,王子公主的童话。
         莫名很喜欢这个老套的故事,不是因为英俊富有的王子,不是因为灰姑娘变公主的魔法,你知道,有时候只是感觉。

         最爱的场景,男子为重拾模糊的记忆,蒙起眼睛,像当日失明时被女孩搀着一样,摸索上楼。黑暗的楼道,现在与回忆交织的画面,伴着深情款款的歌声响起:

        “心早半死/差点已死/只因你这一双手触摸到运气
         我在何地/纵是神秘/只因你这个世界对我未舍弃
           岁月忘记/我未忘记/世上曾有过你我到处亦明媚/多得了你”
         有些时候,简单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简单的爱,岁月忘记我未忘记,永远记得有过这样一份爱。

         给孩子们看童话,是要他们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最后,正义总能战胜邪恶,有情人总能终成眷属,永远幸福地在一起。长大了,知道不是一切都美好,心在现实里倦了的时候,就偶尔放纵自己再相信一次童话,在简单的故事简单的爱里沉溺,看他们的故事幸福地笑。
    【详细】
    2226786
  • 南峰
    2017/5/31 1:51:03
    我的未来式-一首很美的歌

    脱下鞋子跳舞赤着脚太空漫步我笑了你还装酷阳光晒过的路正好是年轻的温度温暖舒服吵醒了闹区的树木吸一口纯氧就漂浮蓝色背景下我练习飞行的角度保持我的态度我的未来式 由我做主跳整天的舞 玩耍整片屏幕不断电的梦 直线加速奔跑在我画的地图翻开了五线谱是我涂鸦的音符我找到我的幸福自由平等博爱我复古 创新演出我的天赋吵醒了闹区的树木吸一口纯氧就漂浮蓝色背景下我练习飞行的角度保持我的态度我的未来式 由我做主每

    脱下鞋子跳舞赤着脚太空漫步我笑了你还装酷阳光晒过的路正好是年轻的温度温暖舒服吵醒了闹区的树木吸一口纯氧就漂浮蓝色背景下我练习飞行的角度保持我的态度我的未来式 由我做主跳整天的舞 玩耍整片屏幕不断电的梦 直线加速奔跑在我画的地图翻开了五线谱是我涂鸦的音符我找到我的幸福自由平等博爱我复古 创新演出我的天赋吵醒了闹区的树木吸一口纯氧就漂浮蓝色背景下我练习飞行的角度保持我的态度我的未来式 由我做主每一个动作 我都完整投入不断电的你 陪我加速奔跑在我们的领土用汗水写纪录今天我是封面人物银河像梦的蓝图就让我 勇敢的走每一步我的路我的未来式 由我做主每一个动作 我都完整投入不断电的你 陪我加速

    奔跑在我们的领土

    【详细】
    8572359
  • 闹剧
    2016/7/23 22:15:59
    网红终究是场泡沫
    对于泡沫之夏,我是先看过电视剧,原著然后电影。
      exm?电视剧我接受了,虽然不是什么精品,但好歹和原著有那么一丁点关系。这部电影完全就是一个拿大ip捞钱的电影。然而导演打错了算盘。黄灿灿这个网红身份给了太多不看的理由,再说与原著本身尹夏沫这个角色的区别,原著里的夏沫坚强,骨子里由内而外的淡然,哦哦你弄个傻白甜跟我说内涵。再谈罗仲谦,没错他如果往回到10年,他很适合欧辰
    对于泡沫之夏,我是先看过电视剧,原著然后电影。
      exm?电视剧我接受了,虽然不是什么精品,但好歹和原著有那么一丁点关系。这部电影完全就是一个拿大ip捞钱的电影。然而导演打错了算盘。黄灿灿这个网红身份给了太多不看的理由,再说与原著本身尹夏沫这个角色的区别,原著里的夏沫坚强,骨子里由内而外的淡然,哦哦你弄个傻白甜跟我说内涵。再谈罗仲谦,没错他如果往回到10年,他很适合欧辰这个角色,我对罗仲谦没有意见,我只是对导演有意见。还有严禹豪,就是饰演小说里那个美的不可方物的洛熙,你那么觉得就觉得吧,可演技我实在恭维不起。。。
        行了,人设倒了,还有剧情。可惜的是这部电影成功实现了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男主一天一套新衣是有钱人,那么女主一天一套衣服是什么,原著里女主是个灰姑娘OK?男主在原著里很高冷,然而就被女主指了一下鼻子就跟一条求欢的狗一样追着。。。女主呢刚和男二好上就被甩了,然后就直接无缝切换到男主和女主的感情线,导演是有多想把女主拍成绿茶?
      总的来说 即将下线 为了身心健康 不要观看
    【详细】
    8005498
  • big jet plane
    2019/6/15 14:09:02
    我们能从《农奴》中学到什么

    《农奴》是1963年完成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但极具时代特色。1、音乐的特色因为是藏族同胞的电影,所以音乐上极具特色。电影中有三处有唱词的音乐,一是强巴因封建势力压迫,决心不再开口讲话,用了“哥哥你听我唱”;第二次是解放军战士死去,“如青松”的歌颂音乐;第三次是结尾,歌颂毛主席的音乐。2、转场的匠心——转场的顺畅,构图上的艺术而电影在视听语言上,能很好地做到“说到哪转到哪”孩子三次

    《农奴》是1963年完成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但极具时代特色。1、音乐的特色因为是藏族同胞的电影,所以音乐上极具特色。电影中有三处有唱词的音乐,一是强巴因封建势力压迫,决心不再开口讲话,用了“哥哥你听我唱”;第二次是解放军战士死去,“如青松”的歌颂音乐;第三次是结尾,歌颂毛主席的音乐。2、转场的匠心——转场的顺畅,构图上的艺术而电影在视听语言上,能很好地做到“说到哪转到哪”孩子三次成长都自由切换,而开场不久,强巴父亲的鞭子也在主人家和自己家之间自由切换,导演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自由,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片子的可看性。而另一方面,强巴母亲去接丈夫回家,渐渐走入门框,也象征着封建的束缚;师傅在教授强巴刷金像时,站在佛祖手心,暗示了小活佛玩弄平民的本质,嘲讽、命运的意味不言而喻。3、剧本——台词的一语双关;例证性动作《农奴》除了台词把控上,除了作为转场,还有更深远的意义。“无处可逃”“菩萨那么多双眼睛”“你再中邪就在劫难逃了”这些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剧本中的例证性动作也让人印象深刻——强巴从正常人到被逼迫决定不讲话,再到被解放军解救开口讲话;铁匠父亲被拷上,子承父业小铁匠被拷上,到后来在强巴的帮助下解脱镣铐。这实质上隐藏了一个民族从封建走向解放。而这些,也在结尾得到了点题。

    《农奴》编剧黄宗江 导演李俊电影意义:问世于1964年,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的献礼片;政治上:新中国第一部在西藏拍摄、西藏演员参与表演的影片,再现农奴们悲惨生活命运;艺术上:创作团队坚持使用黑白胶片。还原西藏土地上那段真实发生过的奴隶历史。导演:导演李俊。是中国著名的第三代导演;和冯一夫合作指导过故事片《回民支队》;拍摄过《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大决战》等一系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著名影视经典。艰辛的创作背景:到西藏实拍;选用西藏演员强烈反差的艺术效果:1、黑白 《农奴》摄影师韦林玉“黑白胶卷最能够展示凝重的基调,而且黑白片也有一种历史沉重感。”2、开场秀美山川与低沉小号,悲苦百姓步伐,悲歌;3、充满张力的美学构图——参拜佛像,一开始倾斜,摇信众;威严感,压迫感,如何用宗教压迫人民 老喇嘛失明 全景镜头,大小;手中。哑巴的隐喻:生而为人的发生权(10世纪——13世纪)哑巴开口说话的第一个归属感,是解放军,是新中国。

    【详细】
    10244985
  • Bepa??
    2022/4/20 12:22:07
    叙事有点乱,案件选的不错

    第一个案件之前在一个true crime podcast听到过,我最震惊的是Dorothea居然年龄是装的,她是每天化妆打扮成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的精致老奶奶形象。第二个案件挺震撼的,be careful of the quiet ones太精辟了,心疼受害女孩的家人,凶手能因为女孩儿以及身边人随便一句话就去纹身整容,极端人格太可怕了。第三个案件很魔幻,con

    第一个案件之前在一个true crime podcast听到过,我最震惊的是Dorothea居然年龄是装的,她是每天化妆打扮成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的精致老奶奶形象。第二个案件挺震撼的,be careful of the quiet ones太精辟了,心疼受害女孩的家人,凶手能因为女孩儿以及身边人随便一句话就去纹身整容,极端人格太可怕了。第三个案件很魔幻,conartist加暴力倾向,好在他伤害的人都活了下来,不幸中的万幸,这人企图谋杀只蹲了两年就出来了,希望不要有新的人受骗受伤。第四个故事看得我好生气,虽然我自己也是租房住的,但美国这法律未免太保护租客了吧,房东分分钟成冤大头啊,最恼火的是他还抢走了其中一个受害人的两只猫咪,好在这些被他害惨的室友和房东都安然无恙,可怜他兄弟被他无缘无故杀害。

    【详细】
    14349373
  • 纪诺亚
    2017/12/24 21:02:29
    如果被迫要成为英雄,也只能坚强面对
    不是双腿被炸飞,你就能成为英雄,而是在那之后无数个真实又艰难的日子里,你能战胜绝望、沮丧,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好伤残与人生的关系。你可以酗酒,可以对女友吼,可以在浴室里痛哭,可以在握着旗杆时双手颤抖……但是,你仍要坚强地走出恐惧与生活中时时刻刻的...  (展开)
    不是双腿被炸飞,你就能成为英雄,而是在那之后无数个真实又艰难的日子里,你能战胜绝望、沮丧,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好伤残与人生的关系。你可以酗酒,可以对女友吼,可以在浴室里痛哭,可以在握着旗杆时双手颤抖……但是,你仍要坚强地走出恐惧与生活中时时刻刻的...  (展开)
    【详细】
    9013214
  • 136****4230
    2014/11/4 17:32:47
    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领17人的作家采访组,来到了朝鲜
    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领17人的作家采访组,来到了朝鲜,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其中,巴金就是在65军194师体验生活。1952年10月,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在团长兼政委张振川的带领下奉命与敌人争夺“红山包”和“67高地”,连续鏖战5个昼夜。最后一次争夺战中,该团6连奉命坚守高地,打退了敌人的17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500多名。10月5日,敌人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坦克的
    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领17人的作家采访组,来到了朝鲜,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其中,巴金就是在65军194师体验生活。1952年10月,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在团长兼政委张振川的带领下奉命与敌人争夺“红山包”和“67高地”,连续鏖战5个昼夜。最后一次争夺战中,该团6连奉命坚守高地,打退了敌人的17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500多名。10月5日,敌人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进攻高地,6连顽强拼搏,最后拼得只剩下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个人。当敌人即将攻上高地的时候,赵先友和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高声呼喊:“团长,向我开炮!”张振川命令炮兵群向占领我阵地的敌群猛烈射击,掩护我反击小分队冲上阵地。当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友和刘顺武已经在防空洞口与敌人同归于尽……巴金据此写成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赵先友成了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张振川也被公认为是电影中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

    1954年,刚从朝鲜战场上凯旋的张振川被派往北京学习。这时他已经30岁,依旧孑然一身。王道邦非常关心这位爱将的婚姻大事,亲自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原来,人民日报记者王金凤到65军采访时,找到王道邦说,想给一个很要好的同学找个对象。王道邦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啊,我们这里最可爱的人有的是,要文的还是武的?”王金凤说:“文的武的都行。”王道邦马上想到了张振川,由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1953年9月,65军回国后驻防河北张家口。1958年,该军第195师改编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建筑53师,进军罗布泊,担负核试验和导弹靶场建设任务。1981年9月,65军参加了华北军事大演习。1985年65军改编为65集团军。1997年6月,所属某部3连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1998年和2003年,第28集团军和第24集团军撤销后,所属部队编入65集团军建制。
    【详细】
    7178810
  • 海上繁花
    2016/5/24 15:01:18
    觀《大唐玄奘》有感
    說實在的,要不是居委會發優惠券,5元即可觀影,而且我爸對玄奘題材感興趣,鑒於普遍大眾對黃曉明演技的評價,我應該是不會專程去電影院花錢看黃曉明的片子的。不去看他是因為覺得花的錢不值得,然而我對黃本人并不反感,甚至曾經(10年前吧)還覺得他的平面廣告還挺帥的...  (展开)
    說實在的,要不是居委會發優惠券,5元即可觀影,而且我爸對玄奘題材感興趣,鑒於普遍大眾對黃曉明演技的評價,我應該是不會專程去電影院花錢看黃曉明的片子的。不去看他是因為覺得花的錢不值得,然而我對黃本人并不反感,甚至曾經(10年前吧)還覺得他的平面廣告還挺帥的...  (展开)
    【详细】
    7908219
  • 洛阳长安雁门关
    2015/9/26 17:41:02
    周芷若:如果我问心有愧呢?

    今天一个不幸的消息,金庸先生去世了。他是真正的一代宗师,文学巨匠。金庸所创造的是一个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武侠世界。他走了,但他留下的武侠世界永存。

    五陵年少轻,策马扬鞭走。

    峨眉武当立,少林不老松。

    大漠卷黄沙,剑气啸长虹。

    濛濛华山涧,论道烟雨楼,

    呜呼哀哉,先生千古。(2018.10.30)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

    今天一个不幸的消息,金庸先生去世了。他是真正的一代宗师,文学巨匠。金庸所创造的是一个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武侠世界。他走了,但他留下的武侠世界永存。

    五陵年少轻,策马扬鞭走。

    峨眉武当立,少林不老松。

    大漠卷黄沙,剑气啸长虹。

    濛濛华山涧,论道烟雨楼,

    呜呼哀哉,先生千古。(2018.10.30)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SayLiang77,如果你也喜欢武侠、历史和文学,欢迎关注交流,我们能聊的有很多~·除非本人同意,谢绝转载 。◢不单算金庸,加上所有看过的武侠小说,你也很难找出另一个周芷若。周芷若不同于其他反派人物的一点,是她的转变和成长是被全程详尽记录下来的。本是弱质女流,纤细良善。却在动乱中被推上本该不属于自己的位置,被迫背负上沉重的使命与仇恨,在饱受同门猜疑,受尽冷嘲热讽之后,性情大变,厚积薄发,暗下毒手取得武功秘籍,如愿以偿的证明了自己,光复峨眉,树立威名。最后,自然真相大白,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周芷若该死吗?相信不少人的回答是:该死 。可她真的该死么?没错,在灵蛇岛,她挑拨离间,心狠手辣,铸成大错。尽管,她对张无忌痴心不改,却也失去了张无忌的爱。张无忌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仁’,也可以说是优柔寡断。可他并非至仁至善,那些说张无忌和周芷若的渐行渐远是因为周芷若的狠毒阴鸷,是不对的。若真的在意杀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那他应该选择小昭或蛛儿,而绝不会是赵敏。都是有目的的杀害嫁祸,只是一味的否定周芷若,而把赵敏的所作所为理解为聪明狡黠,既往不咎,实在有失偏驳。如果你无法接受她的缺点,你也不配拥有她最好的一面。可换句话说,即使你拥有了她最好的一面,你也无法接受她有缺点。在张、周、赵这场爱情拉锯战里,周芷若败下阵来,她的致命伤,或许就是一开始给张无忌的印象太过美好,而自己又不够坦诚,以至于后来,他全然无法接受她也会有污点和阴暗 。而赵敏,由最初的剑拔弩张,到日后的相濡以沫。一步步,一点点的累积着张无忌的好感,最初,她双手就已经沾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在对她的坏心知肚明的前提下,哪怕只是无意为他擦一擦额角的汗,在张无忌的眼里,也能读出她的温柔可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既然选择了命定的那一个,便注定要辜负其他人的韶华。小昭为了他,斩断情丝,远渡波斯;赵敏为了他,舍弃尊位,散尽荣华;蛛儿为了他,受尽折磨,生死茫茫;而周芷若,在成亲当晚,收到他‘定不负卿’的诺言,可终究黯然离场。最后的坦白,张无忌歉然道:“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对殷家表妹心生感激,对小昭是意存怜惜,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铭心刻骨的相爱。”周芷若喃喃道:“铭心刻骨的相爱,铭心刻骨的相爱。”顿了一顿,低声道:“无忌哥哥……我对你可也是铭心刻骨的相爱。你……你竟然不知道么?”张无忌大是感动,握着她手,柔声道:“芷若,我是知道的。你对我这番心意,今生今世,我不知要如何报答你才好。我……我真的对你不起。”可要知道,他最开始倾心的是峨嵋派的小师妹周芷若啊 。对赵敏,由怕到爱,刻骨铭心。对周芷若是由爱到怕,历历在目,最是凉薄不过人心。灭绝师太在临死之际,让周芷若发誓永远不许和魔教教主张无忌交往,她应了,也反悔了。她对师傅唯命是从,只单单在张无忌这件事上,遵从了自己的心。可伤她最深的,也是张无忌。周芷若不是赵敏,不会把爱情当做全部,她是峨眉派的掌门,她肩上的责任从不轻于任何人。荒岛阴谋凸显了她的隐忍狠决,杀伐果断;下嫁宋青书表现出了她的独断独行,自立自尊;而屠狮大会,她打败张无忌夺得‘武林第一高手’的称号的那一刻,她已全然不是当初那个需要庇护的周芷若。私下以为,论武功,周芷若敌不过张无忌。可论气魄,周芷若早已在张无忌之上。那么多艰难的时刻,她都扛过来了。她孤立无援,她百口莫辩。她读懂了张无忌的心,也看透了难逃的宿命。周芷若曾经对宋青书说,他和她很像,他们都是痴情人,却爱而不得。事实上,宋青书比起她,更加可怜,一个甘心被利用的傀儡,到最后临死之际,都惦念着爱人,却觉得到她的一丝心痛,都是莫大的恩赐。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家?一个最好的例子,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家的四小姐,不受宠,不争宠,不爱与人相交,天生清清冷冷,凄凄惨惨戚戚,正是遁入空门的最佳人选。之所以自在天高任鸟飞,是因为没有羁绊,没有牵挂,没有难了的尘缘。而这些,周芷若一样都不缺。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到放下屠刀的隐者,周芷若的成长是以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一步错,步步错,走火入魔,险些万劫不复。很多版本的电视剧,都为她选择了一个最没创意的结局——出家。离开不是解脱,孑然一身,只是平添孤寂。在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后,张无忌曾来找她,周芷若冷笑道:“咱们从前曾有婚姻之约,我丈夫此刻却是命在垂危,加之今日我没伤你性命,旁人定然说我对你旧情犹存。若再邀你相助,天下英雄人人要骂我不知廉耻、水性杨花。”张无忌急道:“咱们只须问心无愧,旁人言语,理他作甚?”周芷若道:“倘若我问心有愧呢?”多年前,那个汉水畔的小姑娘,荡着一叶小舟,浅浅的划过波心,仿佛山间的一棵幽草。在风中摇曳,脆弱却也坚强。刀光剑影,恩怨情仇,尘埃落定。拂去层层迷雾,如果只是想要读懂一个并不复杂的周芷若,其实这段话,就够了。对江湖,对峨眉,我问心有愧。对你,我无愧于心 。

    76082414
  • 真慧
    2017/7/28 11:57:41
    这种累,那首诗

      《这里,那里》是一首电影散文诗。惜颇多“硬伤”,幸诚意足够。这标准并不低:在当今的电影超市里,我们已经很少能买到有诚意的电影了。

      往往,电影的“艺术”伤于复杂,而成于简明。可我们却不能轻易地判定《这里,那里》是复杂还是简明。这个从中国最北端的城市美丽的森林开始起笔的影片,其实讲了三地的故事:内蒙,上海,法国。内蒙山中的养鹿人,虽有美景相伴,却不仅要蒙受偷猎者带来的损失,还

      《这里,那里》是一首电影散文诗。惜颇多“硬伤”,幸诚意足够。这标准并不低:在当今的电影超市里,我们已经很少能买到有诚意的电影了。

      往往,电影的“艺术”伤于复杂,而成于简明。可我们却不能轻易地判定《这里,那里》是复杂还是简明。这个从中国最北端的城市美丽的森林开始起笔的影片,其实讲了三地的故事:内蒙,上海,法国。内蒙山中的养鹿人,虽有美景相伴,却不仅要蒙受偷猎者带来的损失,还要承受无尽的孤独与思念,只有妻儿在假期中的探访才让大雪封山的小屋里有了丝活气;在上海开着一家小面馆的陆老板身患胃疾,一人支撑着店铺,供养在法国念书的儿子陆浩,这父亲口中灌了洋墨水的儿子虽不算是窝囊废,却也非人中龙凤,在法国不务“正业”参加示威游行,被人抢走了护照和钱包,只好请须发皆白的房东老刘帮他解围。另一方面,老陆面馆文质彬彬的新店伙国光偶遇了女孩小夏,从他们的互动中,我们知道二人经历过懵懂的恋情,也经历过致命的伤害,如今“重新开始”,在店伙与食客的新身份中逐渐靠拢……

      三个地点,都拍出了当地的环境色彩与氛围,然而三个故事之间却缺乏坚轫的联系,其间的切换没有蒙太奇的花哨,更无转换时空的噱头,“这里”或“那里”,有时是生硬的跳接,有时仿佛就是作者的随意施为。琐碎的生活细节似乎处处“伏笔”,我本以为,故事可能会按照情节剧的套路,一点点徐徐展开:老陆患病而死,小陆浪子回头,幡然醒悟;小夏与国光的过去会浮出水面,漠北的养鹿人一家与上海、法国两路人马的关系也将揭晓…….

      电影进行了一半,我开始放弃猜测剧情,在最后的四分之一处彻底死了心:“内蒙古”虽不是完全独立的故事,上海店伙国光是养鹿人的弟弟,曾为哥哥在上海药店买了红花油寄去,养鹿人夫妇的对话中提到了这一点——但也仅此而已;养鹿人迎来又送走了母子俩,期间除了父子、夫妻之间平常的互动外,没发生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情;法国的陆浩随老刘出门祭奠在二战中阵亡的战士,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灵魂震撼”,照样恍惚着神情,在异国他乡随波逐流地讨生活;小夏意外死去,死因并未明确交代,猝不及防的国光前去认尸,却发现自己对她的家庭一无所知……..三个地点、三个故事都没有什么戏剧性的“结局”:它们真的,仅仅是一组人生断片而已。

      于是,对这部电影,你可能同时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观感:一是嫌它把握不好节奏,情节拖沓得太厉害,意图也不平衡:若纯要抒情,何须堆积那么多“情节性的细节”,欲言又止一般吊起观众的胃口,以为有“戏”可看,若要叙事,又为何不愿将人物的命运延展下去?此外,像多数中国的“艺术片儿”常犯的毛病一样,创作者对“用什么都不表现来表现一切”的“原生态主义”太过迷恋,以致于片中的“日常”反而显得刻意;运镜也如此:将人物的脸部特写与远景拼接在一起的长焦镜头虽然富于冲击力,却难免喧宾夺主,而那些美丽的大景别的空镜头,“那山,那人,那鹿”的明信片风格,又唤起了我们对小津安二郎和库布里克等许多电影大师的回忆。陆浩遇到车上小提琴乐手的段落,也总让我想到希腊导演安哲洛普洛斯的《永恒与一日》;而当老陆说,“人呐,无论走到哪里,最重要的是过好语言关”时,中文系的学生都发出了揶揄而会心的笑。

      可尽管头重脚轻,尽管透着模仿大于创造的文艺腔,《这里,那里》仍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电影。特别是当你终于确认,创作者比起用电影讲故事来,似乎更愿意吟诗的时候,那些看上去无法推托的缺点,甚至引发了一种惊喜。

      有些电影是由对话推动的,有些电影则并不推动什么。《这里,那里》就是如此,它发展得很慢,经常没有可供谈论的情节,一眼望去似乎有些消极,却像低回婉转的河流一样,发出汩汩的声响。

      一部什么也没发生又拍摄了两个小时的电影,关系到的是存在,而不是行为。开始,我们总是试图通过那些细节了解人物,也确实能掌握到一些信息。我们感到,国光在心里对学习上海话充满了抵触情绪,卖保险的小夏习惯在下班后到国光他们的面馆里点半份牛肉面,将高跟鞋换成舒适的旅游鞋,这一份小小的坚持,似乎标志着这以后的时间属于她自己(在停尸间,国光只看到她露出的旅游鞋);孤独的养鹿人一头扎入冬日的河里,为驯鹿的泅渡试水,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与他短暂相聚的妻子不时启发丈夫改行,也像老乡们那样办个家庭游,好让儿子将来能走出大山,他却不吭气,为儿子雕了一只美丽的鹿;陆浩与老刘是一对“愣小子和酷大叔”的组合,强势得不近人情的大叔独自在地下室吃饭,陆浩唯一能做的就是替他把沉重的箱子拿下来……..随着时间在流逝,细节在堆砌,我们发现人物并非这电影要表达的东西。这些角色都是脸谱化的,操着或东北或四川或上海或学生腔的普通话,年轻人唯唯诺诺,纯真却还不晓得什么是责任,女孩是普通的邻家少女,初入社会佯装成熟,却连“社会阴暗面”的一片衣角也无法忍受,满嘴的性恶论与闲言碎语;养鹿人和老陆这两个父亲都沉稳、踏实而可亲,能够将生活中的沉重化整为零,而独自一人之时,惶恐与挣扎但向谁诉……….在这里,没有“个性”,没有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没有“抉择的时刻”,有的只是一些现代人的常识,一套言说无奈的话语。

      当一部电影并不打算在故事之间建立什么“强有力的关联”时,当一部电影中的人物不是以个性,而是以习惯来触动你的心弦时,那么别怕酸:它要表达的不是某一个群体的诉求,不是中国人的“海外梦”,不是城市的冰冷,也不是山村的凋敝,不是底层小人物挣扎求生的辛酸,而就是“人生”本身,或人生中的某一种情感。

      在这里,这感觉更多的是疲劳。历尽沧桑也好,初涉世事也好,片中的人物常常显得疲惫不堪。暗伤、隐患、困顿,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人物像迷途羔羊,既不快乐也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是冷冷的,像陆浩在电车里的神情,不是冷漠,而是愣怔,是拒绝分析现实,让大脑放空,休息,沉落,停滞。

      要在电影中成功地表达疲劳感,是件万分辛苦的事情。不但要为其效果而积极为之,还要从中替我们找出温暖和动力。从战争到爱情,所有的电影主题都可以没有答案,唯有“筋疲力尽”的电影必须“拎着头发出泥潭”:我们进电影院是为了忘却现实、消除疲劳,电影能打破我们的期待,可怎能再让我们接受一次“疲劳冲击”?

      在本片中,承接疲劳的是诗意。这诗意首先是天地所赐。即使在镜头里塞满了风景,也很少有电影能让它所描述的地理位置真正充当一个角色。卢晟做到了:秋日的漠北森林,童话般的巴黎外省城镇,雾夜中的上海,是人内心的风向标。在破旧冷清的胡同的清晨,抬头就可以远望城市中心的高塔,大杂院里的猫狗,在人最绝望的时刻仍然自顾自地生活着。当环境充满了诗意时,再没有诗情的人也会跟着微醺起来。这些没什么个性的人都具有一种个性:他们都知道什么是诗意。在海滨小镇的山坡上,气喘吁吁的老刘指着远处海边的山崖:给我照张相。看到那大象鼻子了吗?把它给我拍下来!陆浩喊道:老刘!老人的脸被瞬间定格在镜头边,他的表情悬在准备和震惊之间,白发怒张,就像远处的海浪。

      同时,诗意可能是一种发现,一种对人生中不可避免之事的发现。影片中的许多人都受到了死亡的启蒙。小夏的死“教育”的不仅是国光,还有老陆。那仿佛昨天还给他敬酒、谈笑风生的姑娘,今天已经成了活人都弃嫌、遗物都招晦气的死人。当他们跟前来治丧的小夏舅舅一起吃便饭时,收泔水的年轻人走了进来。老陆震惊地问:“收泔水的老头儿呢?”年轻人说,“死了”。

      老陆的表情说明了一切。在这里或那里,人都要死,活着的人要么认识到这一点,要么为避免认识它而努力。老陆懂得死亡,只是推迟去想它,老刘经历了太多死亡,调侃而深情地面对它,而对国光和陆浩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他人的死亡是一块石头,无法消化,却又真真实实。

      掉转头,影片的每一份看似无的放矢的抒情,其实都有一个答案:国光替小夏完成了登上东方明珠的心愿;陆浩陪老刘去为故人扫墓,尽管我们不知道他是否领略到那份寂寥与思念,却知道他准备在过年时回家去,而曾经大骂将小夏的遗物带到面馆“招晦气”的老陆,也终于在儿子来电话时开口说:如果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回来看看吧。那边厢,驯鹿人送走了妻儿,在茫茫山上,打了一个互报平安的电话。 影片就这样嘎然而止了,镜头移开,上升,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极光,那是只有在最北端的中国才能看到的极光。

      看到了极光,才最终明白了,与“上海”和“法国”之间联系最微弱的内蒙故事可能的意义。

      死亡是一个触发点,会启发、迷惑、挫败那些不能身临其境的人,触发深深的疲惫与感伤,但它却并非本片的落脚点。对死亡的认识只是作者“疲劳与诗情”的一部分。在内蒙森林中,活着,以及下一代人如何活着,是一件更加现实的事情。养鹿人的妻子忧虑着儿子的未来,她建议丈夫为孩子考虑,放弃亏本的养鹿生意: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愿意在山里的?丈夫不吱声(他与儿子之间的互动显示出父子的灵犀),母亲几次问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山里好玩吗?”孩子不懂大人的心思,童言童语带来一个“两全齐美”的答案:我要当警察,当军人;每年有几个月的假期,建议长官和士兵一起到山里,让他们也体会体会山里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救赎:养鹿人的儿子,是片中唯一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人物。无论被人问到什么,他总有最积极的回应给你。而内蒙,也确实是三组地点中最美丽的、与死亡暂无交集的地方。尽管这可能是个bug,是影片结构与情感上用力不均的结果,可即使如此,它也歪打正着地缝合了电影的“戏里与戏外”:制作一部电影时的种种遗憾,同时也是剧中人自己的感受。人生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尴尬地在诗与戏剧之间徘徊:你以为你跟她有得是时间,大幕将启,悲欢离合徐徐展开,她却遽然而逝,连感叹都来不及;你以为你是悬崖一枝花,原来却是人海一粒渣,而你唯一的靠山也不过是个孤独的老人,在异乡为遥远的故人烧纸。那些看上去不在节拍上的相聚与分离,正应了人生无常、悲欣交集的道理,而所有的创伤与欣慰,都是不等你准备好就会随时来临的:无论是最难想象的死亡,还是最难遭遇的极光。

      电影人很少能拍出完美的电影。有些人努力了一辈子,总是差了一点儿。《这里,那里》是一部“还差得远”的影片,但它标志着,这群人的思想已经先于他们的技巧而成熟了:城市生活的无奈、山中生活的孤寂、与死亡狭路相逢的恐惧,汇聚成难以名状的疲惫,然而这疲惫中仍然有需要在繁衍,那是对爱,对伴侣,对人群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它就许下了一个未来。

    【详细】
    8701434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