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32068
  • 鬼鸢
    2019/3/24 22:21:38
    重读《射雕英雄传》,谁才是金庸笔下真正的大侠?
    01 柯镇恶这一辈子,活得很不够体面。 一辈子心高气傲,偏偏被一个贼婆娘弄瞎了眼; 成天说教大义凛然,却是个眼盲心瞎的家伙。 说好了兄弟一生一起走,最后就留他一个老瞎子孑然一身; 干了一辈子架,打一场输一场,赔尽夫人又折兵。 但柯镇恶这一辈子,活得也甚是风光。 你以...  (展开)
    01 柯镇恶这一辈子,活得很不够体面。 一辈子心高气傲,偏偏被一个贼婆娘弄瞎了眼; 成天说教大义凛然,却是个眼盲心瞎的家伙。 说好了兄弟一生一起走,最后就留他一个老瞎子孑然一身; 干了一辈子架,打一场输一场,赔尽夫人又折兵。 但柯镇恶这一辈子,活得也甚是风光。 你以...  (展开)
    【详细】
    10065219
  • 微信用户
    2022/12/31 16:56:26
    西游记之七十二变影评

    今天带了小朋友一起去看西游记之七十二变,小朋友看得非常入迷剧情非常紧凑而且还很有趣,逗得小朋友一阵阵哈哈笑,尤其是猴王跟小伙伴的友谊更是让大家动容。大家可以一起观察一下里面的猴王感觉好像李健哦哈哈看着看着就想到李健了。最后勇斗东海龙王的戏份非常让人眼前一亮,对呀只有善良心善的人才能拥有金箍棒,才能真正的去帮助大家

    今天带了小朋友一起去看西游记之七十二变,小朋友看得非常入迷剧情非常紧凑而且还很有趣,逗得小朋友一阵阵哈哈笑,尤其是猴王跟小伙伴的友谊更是让大家动容。大家可以一起观察一下里面的猴王感觉好像李健哦哈哈看着看着就想到李健了。最后勇斗东海龙王的戏份非常让人眼前一亮,对呀只有善良心善的人才能拥有金箍棒,才能真正的去帮助大家

    【详细】
    14855182
  • Doris
    2019/11/26 9:33:36
    王文兴.写作.纪录片

    之一 王文兴

    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对于我,我相信,也对于大多数人。影片以这个陌生的名字为起点,纵行21个线索,横涉朋友与生活居所,徐徐道来。

    王文兴是谁?生于福建,居于台湾,先后发表《家变》、《欠缺》、《背海的人》等多篇长短篇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写法。这些是他,却又不是他。他不等于地名,不等于作品,不等于文坛地位。他是他,是行走时的他,是写作时的他,是看海的他

    之一 王文兴

    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对于我,我相信,也对于大多数人。影片以这个陌生的名字为起点,纵行21个线索,横涉朋友与生活居所,徐徐道来。

    王文兴是谁?生于福建,居于台湾,先后发表《家变》、《欠缺》、《背海的人》等多篇长短篇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写法。这些是他,却又不是他。他不等于地名,不等于作品,不等于文坛地位。他是他,是行走时的他,是写作时的他,是看海的他,是朗诵的他,他是由生活中无数个细小甚至琐碎的片段组成的他。在影片中,他的朋友、学生、妻子都对他有过评价,抛开大部分对作品的认识,几处对其本人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个特别的人。”我一直觉得用“特别”来形容都是一种褒义。“特别”和“特立独行”是不同的,“特立独行”总有几分自我标榜的味道,但“特别”是站在那里,他就是他。本来人人都该是特别的存在。但是经过了岁月的工厂,大多数人不是四十不惑,而是自以为智慧,但做着重复雷同,含义不明的事情。所以“特别”是一件多难得的事情,王文兴面容严肃,虽面对镜头略有拘谨,但吐字缓慢斟酌,行路缓慢徘徊,我相信镜头外也是这样的模样。他的身体弱小,微微佝偻,但写作时投入近乎绝望,朗诵时冷静却又情感充沛。

    前段时间,和小潘说起应该把生活过得精致。当时小潘问我,何为把生活过得精致。我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释,那时只是受到火车女孩的影响,反思自己把生活过成了一锅粥,一团雾。但是在体味王兴文生活态度的时候,却隐约找到了答案。在说答案之前,先得分清两个词“精致”和“细致”。王兴文的生活是细致的,这种细致既体现在他的行为中,更体现在他的情感和感悟上。有两个例子,一是他站在课堂的窗户边,忆起曾有一次他上课到最晚,全校师生包括员工都已下班离去。所以等到学生走后,他要把窗户一扇一扇关上,最后掩门离开。他说话缓慢有力,我仿佛能够在字语断句之间看到窗户落下,也体味到对于他来说,这关上一扇一扇窗户就是生活。二是最后朗诵的手记《星雨楼随想》“在街上我看到一个很像我的人,不知道我怎么认出来他像我,我见过我吗?我见过我的正面,但我看见他像我是见到他的背面,他正俯身开车锁,奇怪的是,我竟一点也不惊奇。”“我见过我吗?”这样的询问直击我心,让我觉得震撼。我整天与我为伴,我看着镜中的我,我看着照片中的我,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整体,就像看我的朋友,看我的家人,甚至看路上的陌生人,那样地观察她的表情,她的动作,和她交谈。影片中的这两点是我所感受到的王文兴细致的生活态度。反观“精致”,把生活过得精致,这样的论调我仿佛听过很多次,当我亲口标榜“要把生活过得精致”的时候,竟然莫名地涌起反感之情,大约心底并不认同吧。“精致”和“细致”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不管是手工、旅游,还是拍照、美食;后者探寻的则是生活的本质,此时不管我在做什么,即使只是最最平凡的行走,也都是在用细致的态度体会着。而我其实更认同地是后一种生活方式。他还记得很多年前,他把窗户一扇一扇关下,而我只会记得那天我最后一个离开。这就是区别。我每一天每一天生活着,记得自己起床时的心情么,记得出门阳光落在身上的温度么,记得路上陌生人的表情么.....生活包罗万象,但我只觉无聊。

    之二 写作

    最近,我很少动笔。一是觉得生活中没什么好写的。二是文笔表述不成熟,每每写出来都觉得失望。所以越发不愿意写东西了。

    没想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影片都给了我宝贵的启示。

    影片中间有一段旁白讲到,海明威要去打猎,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题材可写。但是王兴文相反,他的写作对象就是平凡琐碎的生活本身,但是他采用的是创新的形式,因此读者不会产生无聊之感,反而因为作者故意的间离而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前面也谈到王兴文细致的生活态度,也由此可知,生活中不是没什么好写,只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出了问题。

    二是技法的问题。王文兴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从“一天写35个字”就可以看出来。但不止于此,他的写作像是一种仪式,包含着灵感、舞蹈、音乐。他会去聆听字的声音,会去寻找词语的轨迹。在一种挣扎、碰撞的过程中找到精准的表示方式。先不说作品的内容,从形式来看,他的表达常常是佶屈聱牙的,充满奇怪的倒置和创造的新词。但语言真的是很神奇。日常谈话中,我们说着平熟的语句,里面没有生词怪词,语法正确,发音标准。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地表达了自己么?当我说“好开心啊”,和你说“好开心啊”,是一样的心情么?写作时最忌平熟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高兴”、“伤心”、“讨厌”的表述非常模糊低效。而王兴文那些陌生甚至怪异的表述,却接近了思想事件的核心。语言需要锻造,但不是优美华丽,唯一的目标只有准确。

    除此之外,王兴文在写作时非常关注语言的声音。我在写作时尤其容易忘记语言的声音,把这些一撇一捺,当成白纸上的图案,电脑中的代码,流淌出的想法。字词的不同组合会产生多种含义,抑扬顿挫亦是如此。他在讲解《背海的人》时有这样一段,“仇大鹏他 死 了?仇大鹏死了?是的,他死了。被人下毒毒死了来了的个。被谁?被童蔴子的老婆,好像说起来的是童蔴子,三个字。嗨噫~”这里他特意提出“嗨噫~”的读法,又笑又叹应该怎么读,还调侃说考虑他是福建永春人又要怎么读。并不一定要按字的读音来,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此时的情感。在写作时考虑字词语句的声音,会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之三 纪录片

    自《海豚湾》、《海洋》、《皮克斯的故事》、《来自虞美人之坡——父与子的300日战争》几部纪录片之后,我开始对纪录片产生较浓的兴趣。我发现这种如实记录生活的影片有着强大的感染力量。在我看的纪录片里,绝大多数都是循着时间线展现对象,包括《海豚湾》、

    《皮克斯的故事》、《虞美人》等,《海洋》没有遵循时间的顺序,但有一个内在的空间秩序。

    《寻找背海的人》是我看得严格意义上的人物纪录片。《起风了》虽然有表现创作期间宫崎骏真实的状态,但毕竟局限于《起风了》,只是一个重要的侧面。

    人是大自然最复杂的产物,他的经历、情感、思想等交织缠绕在一起,所以想要把一个人丰富且真实地展现出来,何其困难。电影中有很多优秀的传记片,或从出生到死亡,或截取人生一个重要片段,或隐去时间和事件,表现人物的状态。在我看过的传记片里,《玫瑰人生》比较特别,影片虽然有一条时间的隐现,却又不是纯粹的顺时讲述,而是选取Piaf人生的重要事件,打碎,按照音乐的节奏,重新融合在一起。《寻找背海的人》的思路和《玫瑰人生》有些相似,用王文兴的作品穿针引线,表现他的生活状态。但是《寻找背海的人》的困难之处在于,王文兴还活着,他的生活还在继续,导演也很难以完整一生的角度去评价分析这个人,只能通过努力表现王文兴当下,让我们看到他的全景。

    抛去开头简单的介绍,影片采取纵向21个线索展开的方法。这21个线索分别是

    1图书馆

    2同安街

    3“继续地弯腿运动”

    4空间的描述

    5牠

    6舞台剧

    7时间过去了有几几及两年之久

    8牢房

    9一天35个字

    10勺子

    11传真机

    12孟郊

    13台大外文系

    14现代主义

    15“书法是艺术的顶巅——《星雨楼随想》”

    16南方澳

    17“我想来喜欢音乐。今年已不赏听。何可如此?因为我已从诗里听到音乐。——《星雨楼随想》”

    18俺就是爷

    19神

    20“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圣经诗篇88:06”

    21寝室的门的背后。

    在21个线索里,图书馆、同安街、牢房、台大外文系、南方澳是与王文兴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勺子、传真机、孟郊、神、圣经诗篇88:06反映了是王文兴生活的偏好和信仰。剩下的11个则与王文兴的创作紧密相连。

    虽然这21个关键词内在的逻辑有些松散,但是选择关键词而不是重大事件来展现人物,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尝试。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让我非常在意的点,动画的插入。虽然《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早就开创了动画纪录片的新形式,但是直到现在这种形式还是充满争议,并且应用不多的。《寻找背海的人》中动画主要用来表现王文兴小说的画面,不算严格意义的纪录动画。但是动画的风格和文风结合的这样好,这样的相得益彰。

    《寻找背海的人》中的动画风格多样。既有素描动画,也有水墨动画,还有炭笔动画。

    《欠缺》的素描动画色调为黑白灰,美好宁静。

    《草原底盛夏》和《背海的人》采用的是炭笔动画,粗粝的风格和怪诞的文风相得益彰。

    而我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家变》的水墨动画,动画不多,但却把秋风萧瑟的氛围很好的体现出来。

    写于2014.6.23北京

    【详细】
    120543740
  • 房敏雅
    2015/2/20 21:43:27
    找个名目卖胸而已
    一直对国产片没有什么期望。看这片是因为被吐槽吸引的。最多的吐槽的是王李丹妮那一对要人命的大扎啊。王李丹妮在《一路向西》里把能露的都秀了。那对好东西绝对是纯天然的。她是蒙古族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才那么丰满。片方知道自己剧情很坑爹。所以把两点都放在王李但你的那俩点上。常把镜头毫无意义的放在大沟上。男主还常常捧起那对沉甸甸东西。这是女主一声娇羞的讨厌让观众骨头都酥了。但是小朋友看到会怎么想。在胸的安
    一直对国产片没有什么期望。看这片是因为被吐槽吸引的。最多的吐槽的是王李丹妮那一对要人命的大扎啊。王李丹妮在《一路向西》里把能露的都秀了。那对好东西绝对是纯天然的。她是蒙古族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才那么丰满。片方知道自己剧情很坑爹。所以把两点都放在王李但你的那俩点上。常把镜头毫无意义的放在大沟上。男主还常常捧起那对沉甸甸东西。这是女主一声娇羞的讨厌让观众骨头都酥了。但是小朋友看到会怎么想。在胸的安抚下我们终于忍到了电影结束。毫无悬念的还是真人扮鬼外加人格分裂。但是王李丹妮的胸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说不定那天还拿出来看一下。好胸啊。http://www.xiangjiaoyy.com
    【详细】
    7384365
  • 鱼为
    2015/8/25 14:45:10
    《二胎时代》:每一次和时代对谈
    文/ 鱼为

        用孙悟空的话来形容80后,那真是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从出生到入学,人生境况就几多反转,大学毕业以为只要《奋斗》就能收获美好人生,谁知只能《蜗居》藏身,历遍职场心酸,不得已而《裸婚》,成为无数男女最后的选择,《大丈夫》则又让爱情的选择呈现另一种游离,好容易熬到当了《小爸妈》,却也着实见证了《小儿难养》的一路艰辛,更经历了《虎妈
    文/ 鱼为

        用孙悟空的话来形容80后,那真是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从出生到入学,人生境况就几多反转,大学毕业以为只要《奋斗》就能收获美好人生,谁知只能《蜗居》藏身,历遍职场心酸,不得已而《裸婚》,成为无数男女最后的选择,《大丈夫》则又让爱情的选择呈现另一种游离,好容易熬到当了《小爸妈》,却也着实见证了《小儿难养》的一路艰辛,更经历了《虎妈猫爸》的家庭教育的践行与反思,这次面对《二胎时代》尽管将人群扩散至90后,但他们的困境并不轻松,工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时代同样留给他们太多不可捉摸的负担。

        在为数不多执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单独二胎政策更像是多留一个活口的安慰奖,但这一政策依然给许多渴求二胎的家庭带来巨大影响,“二胎”也像一把双刃剑,摆放在正在承受着巨大生活成本的家庭中。电视剧也以两组物质能力有着悬殊差距的家庭为样本,向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展示“二胎时代”中将要遭遇的种种生存问题。

        其实电视剧并不针对二胎政策的开放,更多的是聚焦在民众面对二胎的生活与心态变迁,金灿灿以及闺蜜杜鹃两人的二胎之路,一方面写尽周遭人群的反应,也完成了自我的成熟成长的艰苦蜕变。所以剧中的故事也尽量近距离贴合现实家庭与社会,让两人经过家庭矛盾和职场危机,逐渐成长起来。

        到21集的时候,其实剧作的重心开始转移,杜鹃在儿子“废物”的爆击之下,赶走了保姆戴姐,同时也将故事的视角从生育二胎到对亲子教育上的过渡——从“我生了他,我花钱给他请最好的保姆,给他买国外的奶粉,最好的玩具,最好的衣服,给他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我做错什么了?”的心塞质问,到“他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谁,他在学校最讨厌的科目是哪一科,他吃什么东西会过敏,他最近最喜欢的新玩具是什么?”的无奈反问,终于将观众的视线带回“教育”的终极命题上,不管生一个还是两个,这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是买不了你对儿子的爱。

        这应该就是每一次国产剧和观众,和时代对谈的结果:因为你想要得到,结果反而失去更多。“二胎时代”其实也是一个选择题的时代,想要多子多福,又想要安逸生活,想要自由无拘,又想要更多福利保障,对不起,政策不允许,生活也不允许。这也是电视剧在如此巨大的社会话题中,依然保持着小市民势力眼嚼舌根等肤浅小毛病的原因——百姓不深刻,反思也便过于浮躁。
    【详细】
    75801117
  • 伟大的秦挺拔
    2017/11/15 17:20:36
    魔幻的爱情。

    调酒师Bartender的身份之谜依旧未解开,他特有的能力,手臂上的疤痕,给观众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影片整体背景是老板Bartender的酒吧Bar.tender。被他搭救的少女在酒吧与老板一起赠人魔酒,听顾客讲述他们的故事。感情总是难以琢磨的,有人自作多情,有人为爱癫狂,有人痴心绝对,也有人难以言表。各自有各自不行,但在这条爱情之路上,他们又都有各自的幸福。

    调酒师Bartender的身份之谜依旧未解开,他特有的能力,手臂上的疤痕,给观众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影片整体背景是老板Bartender的酒吧Bar.tender。被他搭救的少女在酒吧与老板一起赠人魔酒,听顾客讲述他们的故事。感情总是难以琢磨的,有人自作多情,有人为爱癫狂,有人痴心绝对,也有人难以言表。各自有各自不行,但在这条爱情之路上,他们又都有各自的幸福。

    迷失在魔幻的爱情里,无助,迷茫,疯狂,绝望,不如化作一杯酒,一饮而尽,再无纠葛。

    【详细】
    8925243
  • 研尘
    2020/8/29 9:29:49
    又是一部国产尬剧,国产烂片真是从不间断

    烂,看了一集不到我就吐了,开局永远是尬到爆的陈述,千篇一律老套至极,这种剧纯粹就是脑残追星颜粉的最爱吗,一文不值,烂,别说我一集都没看完,我就大概知道这剧有多烂,麻烦参考下极海听雷庆余年之类的好剧行吗,拍的什么玩意,也就那些只看脸白吃才追着喊好看好看,真跟弱智无异,起码得能看吧,别只把观众当个弱智行吗,别人都在进步也就国产这些脑残导演年年如此丝毫没进步,还能拿出这

    烂,看了一集不到我就吐了,开局永远是尬到爆的陈述,千篇一律老套至极,这种剧纯粹就是脑残追星颜粉的最爱吗,一文不值,烂,别说我一集都没看完,我就大概知道这剧有多烂,麻烦参考下极海听雷庆余年之类的好剧行吗,拍的什么玩意,也就那些只看脸白吃才追着喊好看好看,真跟弱智无异,起码得能看吧,别只把观众当个弱智行吗,别人都在进步也就国产这些脑残导演年年如此丝毫没进步,还能拿出这种东西来,唉悲哀,剧情漏洞百出又尬还老套,这种剧最大特点就是除了主角和反派其他人都是毫无个性和特点只会跟在主角后面拍手叫好,中间剧情永远都是傻子主角被反派刷的团团转,好笑的是最后还赢了,真是国产万年未解之谜,乐此不疲都看吐了,啧啧,大烂剧

    【详细】
    12834323
  • ??
    2021/11/14 19:53:20
    致蔚蓝色的童话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谁能想到我看一个动画片被虐得肝疼呢? 画面是绘本风,看着很亲切很舒适很可爱。 剧情并不幼稚,情节很密,节奏不拖沓,甚至有一部分在我这种大孩子看来还颇有点紧张和惊险。也有幼稚的地方,我想着动画的大部分受众毕竟还是小孩子,就这样接受了。 主题...  (展开)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谁能想到我看一个动画片被虐得肝疼呢? 画面是绘本风,看着很亲切很舒适很可爱。 剧情并不幼稚,情节很密,节奏不拖沓,甚至有一部分在我这种大孩子看来还颇有点紧张和惊险。也有幼稚的地方,我想着动画的大部分受众毕竟还是小孩子,就这样接受了。 主题...  (展开)
    【详细】
    13992216
  • 是心
    2020/3/22 21:39:06
    草原的尽头,还是草原

    我在打水的时候,捡到了一个白色的球。

    奶奶说,那是河里的神仙的宝物,是夜明珠。

    他们都看不见夜明珠在夜里发光,他们的眼神都不好。

    我和达瓦还有二锅头偷喝酒,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说家里有一个酒鬼就够了。

    达瓦说他爸下手比我妈妈狠多了。二锅头说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挨打了。

    电影放映员说那不是夜明珠,那是乒乓球。奶奶骗了我,我藏起了她的纺线轴。

    我在打水的时候,捡到了一个白色的球。

    奶奶说,那是河里的神仙的宝物,是夜明珠。

    他们都看不见夜明珠在夜里发光,他们的眼神都不好。

    我和达瓦还有二锅头偷喝酒,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说家里有一个酒鬼就够了。

    达瓦说他爸下手比我妈妈狠多了。二锅头说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挨打了。

    电影放映员说那不是夜明珠,那是乒乓球。奶奶骗了我,我藏起了她的纺线轴。

    二锅头家里装了电视,电视上说乒乓球是国球。国球应该像大熊猫一样是国宝,我们应该把国宝还给国家。

    达瓦偷家里给成吉思汗的贡品月饼,我问他不怕遭报应吗?他说报应不就是挨一顿打吗?已经不新鲜了。

    草原的外面是戈壁,戈壁的外面就是北京了吧?

    戈壁的外面还是草原,翻过山后还是草原。

    达瓦说他不能回去,他妈妈会打死她,我说没关系,我妈妈也会打死我

    草原警察叔叔说,你们知道北京在哪吗?他说都没去过北京。他说再走就是俄罗斯了,去俄罗斯需要签证的,他都没有签证。

    警察叔叔是个好人,他把我们送回家,还代表国家把国球送给了我们。

    爸爸迷上了滚车轱辘,也喜欢上了杂志里的风车房。奶奶说不喜欢方的房子,爸爸最后还是把房子改成了圆的。

    姐姐报考了旗里的歌舞团,她要离开我们去城里。姐姐问斯日格楞他为什么不住在城里,他说城里人多,头晕。

    我和达瓦因为国球打起来,爸爸说草原的兄弟不该为了一个球打架,他把国球拿刀劈开,我们一人一半。

    达瓦家赶草场搬走了,我没有来得及和他说句再见。

    我要去城里上学了,穿过绿草地,走在公路上,我很迷茫。

    我在城里听见乒乒乓乓的声音,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让我惊讶的情景。

    【详细】
    12424770
  • linnn0715
    2018/8/5 21:28:19
    从短短几集完成4层次感想

    以前对孤独的美食家一点都不感冒不知道它究竟是漫画还是节目,是虚幻还是真实的剧情。然后在某一天看了好几集,从一开始的“为什么这个节目这么高分”的疑惑到“觉得这是个美食番”再到“看着叔吃得这么满足自己也被疗愈了”最后到“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候也想成为孤独的美食家”如此大的质转变,把这种生活态度传递到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好的作品(今天看村上的当我在跑步我在想什么也有这种感觉)

    以前对孤独的美食家一点都不感冒不知道它究竟是漫画还是节目,是虚幻还是真实的剧情。然后在某一天看了好几集,从一开始的“为什么这个节目这么高分”的疑惑到“觉得这是个美食番”再到“看着叔吃得这么满足自己也被疗愈了”最后到“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候也想成为孤独的美食家”如此大的质转变,把这种生活态度传递到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好的作品(今天看村上的当我在跑步我在想什么也有这种感觉)

    【详细】
    9566189
  • 木星
    2018/1/30 11:42:23
    贪欲
    贪欲

    睡前刷了一下B站,刷到了《噩梦老师》的第六集,看到有喜欢的所炫就点进去了,然而吸引我的却是那个爱说谎但漂亮的少女、让人好奇的情节,于是最后便熬夜刷完了这部短剧。

    《噩梦老师》讲述的是一个代课老师利用学生们的贪欲去签订契约,学生们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想要搞好人际关系、想获得地位和权利、想让自己和小说中的主角一样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想成
    贪欲

    睡前刷了一下B站,刷到了《噩梦老师》的第六集,看到有喜欢的所炫就点进去了,然而吸引我的却是那个爱说谎但漂亮的少女、让人好奇的情节,于是最后便熬夜刷完了这部短剧。

    《噩梦老师》讲述的是一个代课老师利用学生们的贪欲去签订契约,学生们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想要搞好人际关系、想获得地位和权利、想让自己和小说中的主角一样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想成为第一名、想拥有好看的外貌,还有想把自己觉得羞愧的一面隐藏起来、想偷窥别人的秘密,剧中的七个学生也是如此。

    他们本可以是幸运的,通过特殊的方式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但除了主角以外的其他人,贪欲的无限扩大,使他们都将自己陷入不幸,毁掉自己。

    故事的开始,是尚宇拿着相机在拍誉林,故事最后的彩蛋,是尚宇签订了契约,得到了可以偷窥他人秘密的相机。

    最后的彩蛋使结局变得扑朔迷离,老师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次救赎还是无穷的轮回,尚宇是第一个签订契约的还是第二次轮回的第一个……

    假如这会是轮回,那么老师最后对誉林说的“从现在开始,所有的都会不同的。商谈,这个就是最后一个了”,以及彩蛋里开始对尚宇说的“那我们开始第一次商谈吧”似乎就有些矛盾了。一想到这会是轮回,就感觉莫名地心酸。

    而假如这是救赎,虽然与影片介绍的“数十年如一日踏步不前的学校”又有矛盾,但似乎又更符合情节,也更让人觉得温暖。

    在故事的开始,以及在结束了噩梦重新开始时,都有誉林这样一句旁白:“如果我能改变这个世界,世界会更好吗?”而从噩梦中醒过来的她,让同学们能够走出镜子的她,不正如愿的让大家更好了吗?这或许就是一次救赎吧。

    或许每一种答案都很难完全说得通,也或许答案本就不唯一。其实这都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观众们都可以看得到,贪欲是如何将人一点点吞噬的。

    适当的野心让人去争取、去进步,但贪婪让人想要索取更多,最终迷失自我,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像誉林拥抱了不完美的自己,便走出了噩梦;像尚宇虽然知道大家的秘密,但既不戳破不利用,又一边引导誉林,最终没有卷入噩梦,老调重弹,或许我们也不过是要学会知足,懂得知己。

    2018/01/30
    【详细】
    9113960
  • 拾贰进壹
    2022/6/16 8:29:58
    首相的转变
    这里只谈一个细节,最初丘吉尔听到间谍活动的终极方案“鳟鱼行动”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他以几乎粗暴的方式打断说:“我讨厌鱼” 但到了影片最后,绞肉计划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首相本人又发来贺电,这里中文翻译采取的是意译,所谓“大获全胜”,但要明白本文指出的前后转变,...  (展开)
    这里只谈一个细节,最初丘吉尔听到间谍活动的终极方案“鳟鱼行动”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他以几乎粗暴的方式打断说:“我讨厌鱼” 但到了影片最后,绞肉计划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首相本人又发来贺电,这里中文翻译采取的是意译,所谓“大获全胜”,但要明白本文指出的前后转变,...  (展开)
    【详细】
    14458215
  • 韩浩月
    2011/12/19 9:35:43
    《这里,那里》:每个人都有的乡愁
    韩浩月

     

    在影院看完《这里,那里》之后已是夜里近十点,走在北京2011年的第一个雪夜里,已经消失多年的陌生感,伴随着耳边寒冷的空气和眼前绵延的车河席卷心头,是的,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故乡,那个在记忆里永远清冷的地方。

     

    内心之中,或早已形成的对电影的评判标准、词汇,统统消失了,无法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因为内
    韩浩月

     

    在影院看完《这里,那里》之后已是夜里近十点,走在北京2011年的第一个雪夜里,已经消失多年的陌生感,伴随着耳边寒冷的空气和眼前绵延的车河席卷心头,是的,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故乡,那个在记忆里永远清冷的地方。

     

    内心之中,或早已形成的对电影的评判标准、词汇,统统消失了,无法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因为内心的情感被它冲击的七零八落。

     

    开始看时,并没有对这部电影抱有太大期望,影片开始时那几幕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羊鹿人行走山间的漫长镜头,也给人以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但随后在镜头在切入繁华上海那家有点肮脏的小面馆后,电影开始讲起故事。

     

    养鹿人在大兴安岭,他的弟弟国光在上海的这家小面馆打工,面馆老板的儿子陆浩在巴黎上学,三段故事三个主人公,在电影中仅有这一点联系,但电影并不显得零散,而是出人意料地完整,因为三个故事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导演将这种情感形容为“思念”,但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的“乡愁”。

     

    《孔雀》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弟弟,他的饰演者吕聿来在《这里,那里》中饰演国光,又看到了他那熟悉的忧愁面孔,在别人的城市,他用淡淡的亲情、不确定的爱情、渺茫的理想,来保持血液的温度,但到最后繁华城市留给他的,只有一张用手机拍摄的低像素夜景。国光和他后来莫名死去的女朋友,是一代年轻打工者的缩影,城市里扎不下根,故乡回不去,生命本身成为一段荡来荡去的旅程。

     

    在巴黎的陆浩,是开面馆的父亲的荣耀,在姚安濂饰演的父亲看来,巴黎是另外一个世界,是他有可能想到的、最好的世界,一个父亲最朴素的虚荣,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这份虚荣,很多中国人就这样走在路上,甚至无法回头。快过年的时候,父亲和儿子打了电话,说如果在巴黎不开心,就回来吧,这一瞬间的真实,是永远不会为外人所知的。

     

    养鹿人在他的家乡,也一样有乡愁,他在森林里,住得越来越远,山脚下的城市,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小学的儿子已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儿童,而父亲却日渐回归原始人的本色,在家乡而又不断地逃离家乡,这种乡愁不是距离的乡愁,而是一种叫“现代化”的东西,在隔断每个人与家乡相连的脐带。

     

    因此,《这里,那里》是拍给那些有乡愁的人看的。对于乡愁,人们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一个在异乡生病的人因为怀念故乡并且无法回去而感受到的痛苦”,另外一种是“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在西方长达两个多世界的时间里,乡愁是一种病,需要使用精神类药物来医治,对于一向情感内敛的中国人来说,除了以酒浇愁,谁会真的把乡愁当成一种病去医治呢?

     

    我不认为《这里,那里》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用自己的方式,在写作中国人的精神史。它的导演名字叫卢晟,摄影师出身,但在导演手法上,和同为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颇为相似,他们在情感表达上懂得节制,在叙事上知道留白,所以电影看上去清新隽永、悲而不伤。电影节奏是淡淡的、缓慢的,但却藏有深沉的撞击力,看完令人惆怅。

     

    无缘看到的独立电影太多,但我相信《这里,那里》是今年独立电影中优秀的一部,在故事讲完放字幕的时候,我认真地看完了全体制作人员的名字,他们让我知道,真的还有这样一群人,无私地热爱着电影,诚意地、不求回报地做着电影。
    【详细】
    52201523
  • 孜然花椒
    2010/4/11 14:32:17
    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看过,唏嘘人生
    这是网上的一篇评论,一位孤老最后的人生秘密


    《我最后的秘密》:对衰老的惧怕业已发生 文/鼻子
     
      和衰老相联的永远是孤独、重复、失焦,腐烂的气味儿,时间和空间的停滞与循环。衰老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老太太中午做一个青菜炒鸡蛋,下午倏逝,傍
    这是网上的一篇评论,一位孤老最后的人生秘密


    《我最后的秘密》:对衰老的惧怕业已发生 文/鼻子
     
      和衰老相联的永远是孤独、重复、失焦,腐烂的气味儿,时间和空间的停滞与循环。衰老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老太太中午做一个青菜炒鸡蛋,下午倏逝,傍晚的时候又做了一个青菜炒鸡蛋。衰老是《童年往事》里的阿婆恍恍惚惚的想要回到大陆却总是迷了路,抱着一怀的青涩的芭乐,哀哀的滚落一地。是《空城一梦》老头子不辨晨昏的独幕剧,《灰色花园》化花了妆的老妇坐在破败的荒草间晒太阳,是《我最后的秘密》里日积月累的黑腻油污的绿纱窗,四季不更的蚊帐,青白森森的台灯光,嘶哑的喉咙一声声叫唤,干瘦的躯壳使出全部的力气捶打床板。
      
      衰老就该发生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地方。苏州百步街,白墙灰瓦,翻修过的石砌的路面,一个妇人拎着铁桶倒垃圾,一个老头儿蹲在门口烧炉子。几辆自行车穿行而过,叮铃铃作响。保姆提了四个暖瓶急匆匆地进了院子。院子里蔬菜如同荒草般生长。衰朽的木门寂寂的掩上。
      
      张爱玲说过,时间和空间一样,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这个片子里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旧式挂钟滴滴答答,那沉重的钟摆计算的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时间在这里也和空间一样,与其说是被当下充满,不如说是被记忆所充满。手工上色的旧照片,鹅黄的一分钱纸币折成的菠萝,向日葵塑料花,西洋参纸盒子……各个时代的象征物都在一张书桌前,堆积了大半个世纪。孙老太太满脑子的回忆和悔恨,也同样占据着衰老的光阴。一次次的重复着对自己显赫出身的叙述,大地主的家庭,最小的女儿,父亲最疼爱的,可惜偏偏为了一个男人轻轻的抛洒了,私定终生后的生活却非常不堪。外面的阳光把窗格子的条纹印在粉墙上,一格格的亮光越发显得屋内昏暗。“我几次想要自杀……他搞了很多很多的女人。我样样事情想到,就一样没有想到,”老太太伸出颤抖的手,神情悔恨,——“看人看错了。”
      
      当然也有美好的记忆,关于自己是美丽的那些。妖精,说起这个文革时戴上的高帽子,她沾沾自喜。文革是因为长得美被批斗,现在回忆起来已经没有痛苦,反而只剩得意了。不是么,多少能证明自己曾经好看过的,痛苦也是证明。和回忆起自己的男人一样,不管林林种种多少恩怨,好歹证明自己曾经爱过的,豁出了命去的爱过,虽然心下也为自己不值得,但有痛苦和悔恨相依为命,也好过空空如也的熬过漫长的老无所依的时光。
      
      和以往关于老年人的纪录片相比,这里的孤独难捱尤其的酷烈,因为太过于极端了。没有膝下承欢,没有翘首以盼,连《老头》里拍下的太阳底下老头们的相偎取暖也没有,有的只是吝啬,还有回报吝啬的加倍吝啬,加倍的孤傲。
      
      所有在她身边出没的人都是有目的的。保姆为了纸片上抖抖索索写下的那两万块钱。油光满面的侄子面露贪相。基督徒来为她祷告,为了替上帝争得一位新的信徒。孙侄女来翻抽屉,把两本圣经拿走了。新的书记来看望,也是因为老太太承诺过要给学校捐钱。偷菜的两个中年女人讪讪的溜了,连偶然的小插曲也是另一种有目的的光顾……苏州小市民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街坊邻居能够接受一个老人残破度日,却不能理解把钱捐给学堂的举动,交头接耳的议论着老太太犯神经病。在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下,除了家庭内部的相互扶持,其余的吝啬都是可以原谅的,相对应的,其余的慷慨也就匪夷所思。孤老太太被排斥在了家庭伦理之外,她的孤苦命运没人会有负罪感。梧桐树荫下的几句碎嘴议论,暴露的却是整个伦理道德观念的偏狭和残酷,让人心下一惊。
      
      很多数钱,放钱,拿钱的镜头,关于钱的话题。钱是老人仅有的依靠。“我最后的秘密”也是一个和钱有关的秘密。你的钱,将来给谁?没人晓得。老太太讳莫如深,仿佛是她最后的一点尊严,和世人作战的武器。有了它,她就有资格轻蔑这个世界。
      
      是这样一个性格孤高倨傲的老人,成了孤老,依然不识眉眼高低,老子天下第一。毫不留情的说保姆是乡下人,小市民,没有脑子,骂自己的侄孙女最最坏。不管境遇多么不堪,也绝不在谁的手下讨生活,这样的脾气也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
      
      我最后的秘密,其实是她最后的一点儿自尊和清高。非常的较劲。在身体没有力气朝嘴里送进一块骨头的情形下,灵魂还在较劲。在这里,老人身上善恶的边界模糊,和她身外人世的善恶模糊,完全一致。她简直是在以暴制暴啊。
      
      保姆和老太太的相处非常动人。无关温情脉脉,但却非常动人。两个人分别对着摄影机讲对方的坏话,都是满心的不满,却就是这两个人要像姐妹一样的相依为命,睡在一张床上,一起看报,一起背童谣,保姆像哄小孩一样的哄她,身形高大,皮包骨头的老小孩。和一个不顺心的保姆待在一起,和一个不顺心的女主人待在一起,好像别扭的命运一样的,不管怎么别扭,终究是要捱过,而且捱着捱着,也就成了你自身的一部分。保姆说要把老太太的遗像拿回乡下家里去放着,多半还是真心话,因为这个孙老师已经陪伴了她十三年,这样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镂刻成了记忆甚至梦境,像她的女主人回忆她那没良心的丈夫一样的,再怎么也是销魂蚀骨的过到了老,怎么可能没有感情。
      
      这么别扭、委屈却以时间形式占据生命的东西,类似于余华小说里的那些人物对自己命运的友情。没有办法,转眼间,磕磕绊绊,别别扭扭,相依为命的就这么过来了,到了终究还是得像个老朋友一样的,握上一握手吧。
      
       片子的确结束在这样的友情场面里。老太太精神又好了,和保姆躺在床上玩起了小时候的抬花轿,手握着手,哼唱着童谣,把导演小黎和他的老婆都唱到里面去了。一个哀而不伤的循环,从小到老,从老到小,来于尘的,终将归于土。
      
      《我最后的秘密》谈论了和衰老有关的所有话题,孤独、吝啬、悔恨,少有的一丁点儿温情,年轻人看了也会唏嘘。其实,对于衰老的惧怕很早就业已发生。我们对老无所依的恐惧令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做了很多原本并不想做的事情。匆匆的结婚,生子,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消耗在了对于将来可以膝下承欢的幻念之中。我们很多年轻的时光其实是在为老来做准备。我们的生都在为着我们的死。
      
      黎小锋断断续续拍了七年,多少安慰了一下老太太的晚景凄凉,这是这部纪录片影像价值之外的道德意义。可是,把你年轻的有力的光阴附着在衰朽的昏暗的迟暮里,而且你为了保持纪录片的客观和中立,不能伸出援手,在空洞绝望的声声叫喊当中,听着磁带运转的声音,这样的片子,你能承受得住么?
    【详细】
    31572799
  • phoebe
    2018/5/13 16:23:43
    改编很成功,比原著光明,比原著丰富 (更完第5集)

    第1集:Bad News(坏消息)

    原著我才看完前两本(一共有5本啊,真能写……),原著真是阴郁的一塌糊涂,悲惨的一塌糊涂,绝望的一塌糊涂。我本来很担心这个剧会拍成从头惨到尾的高纯度致郁片。看完第1集我觉得改编相当成功。

    首先,电视剧的第1集是小说的第2本(Bad News),讲的是2

    第1集:Bad News(坏消息)

    原著我才看完前两本(一共有5本啊,真能写……),原著真是阴郁的一塌糊涂,悲惨的一塌糊涂,绝望的一塌糊涂。我本来很担心这个剧会拍成从头惨到尾的高纯度致郁片。看完第1集我觉得改编相当成功。

    首先,电视剧的第1集是小说的第2本(Bad News),讲的是22岁的男主为了取父亲的骨灰进行的纽约几日游。第2本提前、第1本(Never Mind)推后的做法因为保留了“男主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悬念,比较能抓住观众。而且第2本真的比第1本欢快很多了(没错,男主一直在吸毒、差点要自杀的第2本已经比第1本欢快多了)。第1本真的非常非常的可怕,详细描述了男主父亲怎么性虐待5岁的男主,怎么精神凌迟男主的母亲,细节可怕至极,我感觉这部分内容打头阵能让一半观众弃剧。

    小说的第2本情节其实有点扁平,主要就是男主从头到尾都在吸毒,包含了数量巨大的技术细节(看完能基本掌握如何搭配海洛因可卡因和安非他命以达到最优效果)。小说里22岁的男主基本处在一种麻木混乱的状态,完全看不出自救意图地沉浸在毒品的空虚中。电视剧里男主至少自救意图明显,想戒毒的打算始终贯穿,对自己的人生还有痛感和知觉,这就已经不知道多光明了。电视剧塑造的男主一方面空虚沉沦玩世不恭,另一方面渴望救赎向往新生,这两点我觉得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得本剧既不至于让观众太反感太煎熬,又没有套路煽情的油腻感。浓郁的色调、快速跳跃的节奏都冲淡了过度阴郁的感觉,男主种种浮夸反讽的行为甚至搞出了一点喜剧效果,这些我觉得都是改编上成功的点。

    情节方面,删掉了男主和毒贩Pierre的一长段内容。本来小说里男主似乎认为Pierre是整个世界上他觉得最亲密最有共情感的人。Pierre的个人经历是在精神病院住了8年,8年间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鸡蛋,然后男主觉得这很不错(大致可以感觉到小说有多负面了吧)。这段调子太阴郁绝望,删掉光明多了。

    小说里男主去找Marianne只不过是想暂时填满空虚转移对毒品的注意力,基本上和在餐馆狼吞虎咽tartare tartare没什么本质区别。Marianne也是全程冷漠客气,两人没有产生任何感情冲突。 电视剧里这段男主流露了感情和自救意图,Marianne也作出了正常人会做出的愤怒厌恶的反应,算是改得有人性多了。

    小说结尾有一段被完全删掉了。这段写男主钓Marianne失败以后去酒吧找了个陌生姑娘打算回去滚床单。结果姑娘是个暴食症,男主带姑娘去餐厅观摩她恶心地吃了一顿,然后回酒店没发生发生任何身体和感情上的连接,就两人轮流去洗手间,一个呕吐一个吸毒。这段删掉我觉得有点可惜,男主和这个姑娘的对照和摩擦都很有意思,同病相怜又相厌,一夜交集以后还是要各自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往前走。最后男主离开酒店时带着讽刺厌烦又带着同情地跟前台说房间里有个姑娘在睡觉,她起来可以叫任何她想吃的东西,记在我账上,这个情节令我印象很深刻,其实改温情点保留下来应该挺不错的。反正小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各种无动于衷,各种孤独绝望(服务人员都非常专业、非常冷漠客气恭敬地hold住全场,不像电视剧里还把男主赶走了)。电视剧里和男主接触的人则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Anne是真诚的关心,Marianne是厌恶和愤怒,男主父亲的几个朋友是客气冷淡无动于衷,这样比较有层次感也更丰富一些。

    至于wuli本尼自然还是很迷人啦。这种浮夸不要紧、就怕不够力、可以卯足了劲爆发式尬演技的角色,还能人格分裂模仿不同人声音,简直就是为他度身定做的狂欢吧。难怪他说特别想演,观众看得自然也很过瘾。就是……额头上的皱纹能不能不要这么醒目,这样观众能看出这是位22岁的青年嘛(一定是为了告戒我们吸毒毁皮肤,没毛病)。

    --------------------------------------------------------------------------------------------

    第2集:Never Mind(不必在意)

    第二集改自小说的第一本《Never Mind》,仍然改得比原著光明温情不少。首先我得感谢导演没有把那天卧室里发生的事情直白地拍出来,门外寂静的走廊里那长长的沉默已经给了我足够的痛苦和恐惧。其次电视剧中的人与人之间还有感情交流,每个人似乎还有呼喊和倾诉的冲动。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孤独地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里,男主的母亲Eleanor并没有对朋友Anne说过丈夫的事情,也没有在楼梯上、卧室里两次认真询问儿子“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Eleanor到底有没有感觉到这一天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小说里没有明确写。一来Eleanor整天酗酒嗑药精神恍惚,她能否在客观上注意到那些异状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对丈夫的恐惧比Patrick对爸爸的恐惧还要严重,其实从感情上她不敢也不想问这个问题,因为她不敢也不想知道答案。躲在酒精的麻醉里自欺欺人好像已经是她找到的最好的自保方式了。(小说里有一段电视剧里没拍的,David阻止Eleanor去楼梯上看儿子以后,Eleanor坐在那里头脑里想的自己怎么被丈夫暴力强奸怀上了Patrick,那件恐怖的旧事也发生在阴暗可怕的楼梯上。)连所有人中最正常的一个——Anne也没有剧中这么英雄。在把Patrick在楼梯上等妈妈的事情传达了一遍以后,她没有如剧中反复指出这对父母的不尽责,更没有和男主人爆发正面冲突愤然离场。小说里的Anne只是为小男孩感到了一点难过,然后觉得这些人简直有病,自己再也不要跟这些人来往,然后就礼貌地告辞了。

    另一个重要的改动是David对所有人实施的暴力的性质。剧中这种暴力是比较直白和外露的,David会半夜跑到儿子房间里威胁儿子“如果把今天的事情说出去我就把你撕成两半”。但在小说里,那种暴力是更无形的精神控制,是更恐怖更微妙的天罗地网。David在小说里并没有这样直白地威胁过任何人,每个人自动对他噤若寒蝉,自动始终守口如瓶。最吊诡的是电视剧和小说里都明确点出这家人的巨额财富其实都是Eleanor娘家的钱,因此David手中其实没有任何实际的筹码,他却莫名其妙地靠精神控制奴役了所有人。仔细分析一下的话,David的手段几乎是教科书式的精神控制手段。第一,一套邪教式理论(“我折磨你是为了你好”“你如果能忍过这个,人生中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到你”)。第二,打击受害者自信,降低受害人的反抗意识(比如说长年累月当众羞辱Eleanor。你连个菜都点不好,你连客人的座位都安排不了,你一文不值。其实在局外人看来Eleanor是个超级富有的女继承人,她才是条件更好的那一方吧)。第三,阻断受害人之间的交流和联合的可能性,并且阻止他们向外界求助(因为不能太娇纵孩子,所以母亲不能过多地和儿子接触;软性限制Eleanor交友甚至出门)。第四,靠毫无原因的惩罚来巩固绝对权力(Patrick因为踩了两个无花果突然遭到了飞来横祸。作为一个小孩,他还有正常人的反应,他反复问父亲“我做错了什么?”。但是没有回答,我说你错你就错,没有原因和道理可讲。后来我们看到这招马上见了效果,Patrick不过打破一个杯子就吓得魂不附体。而其他受害人比如Eleanor在受惩罚的时候甚至根本不会问“我做错了什么”,她只想尽一切可能逃过惩罚、熬过灾难就好。)

    在这套恐怖体系下,所有受害人的反应也是教科书式的“习得性无助”,他们不再问原因,不再自救,放弃向别人倾诉和求救,一心只想减轻惩罚和痛苦,甚至流露出主动帮助David倾轧其他受害人的倾向。至于这套精神控制系统为什么能奏效,这大概是个很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重要原因之一是David的受害人本来就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易受精神控制的人。电视剧里Eleanor对Anne回忆她和David也曾经有过美好的时光,似乎她是为了爱才软弱地忍受了如今已经变成恶魔的丈夫。但小说里完全不是这样,Eleanor和David并没有什么美好的时光,他们一开始约会就很不正常,两人吃着饭David突然把盘子放地上叫Eleanor趴在地上像狗一样用嘴去啃食物。至于Eleanor为什么居然服从了这个命令,小说里写因为“服从,哪怕是这种荒谬的服从,对Eleanor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诱惑”。我真的没办法再注解了,SM了解一下吧。后来发生在另一个人物Bridget身上的事情大概又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微妙的诱惑。Bridget作为一个简单直率的人当然立刻觉得David是个变态,但她在害怕和憎恶之余又似乎莫名被David吸引,两次拿无花果做文章。Bridget半夜试图逃走,最终却又折返回来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电视剧里给的原因是约她私奔的Barry没有来。而小说中更诡异更微妙,Bridget走着走着开始想:会不会我走到那里发现Barry根本没来,她又回忆起Barry约她私奔时用的语句,她讨厌Barry的态度,越想越觉得私奔的计划没有希望,于是想着想着她就放弃向目的地进发自己折回来了。Bridget和其他受害人一样,仿佛被一种巨大的黑暗力量所控制,她走了回来,安慰自己说“至少我逃走过,我表达过自己的反抗了”。Eleanor也一样,她明明有大笔财产随时可以走掉,但她放弃了逃离,她安慰自己说我问过儿子了,没有问题,他长得多好多有教养,做母亲的关键只是不要干涉。在电视剧里,Eleanor看到Bridget折回来时并不惊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看,那(逃走)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这一笔小说里没有,加得真是绝妙。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吗?你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走吗?因为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这个诡秘难解的黑色夜晚,就像笼罩着每个受害者的天罗地网一样,他们说不清道不明,只是莫名放弃了自救。至于恶魔怎么织出这张网,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有父权男权的枷锁,有黑暗和死亡的神秘诱惑,有特权阶级面对的无穷空虚:花不完的钱,无所事事的生活,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精神目标(第一集里David好像说过“我属于十八世纪”?《队列之末》里本尼演的那个人也说过对吗?幻灭和精神SM绝对是英国上层阶级的传统吧,细思恐极。),所有丰盛和荣耀背后的幻灭。这种空虚笼罩着所有人,包括受害人和加害人,结果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和乐趣就是用精巧高雅的精神SM游戏摧毁自己和别人。只有不属于他们阶级的Anne能一眼看透这群人多病态多恶心,而这群人在他们自己合谋织出来的华丽罗网里根本连挣扎的动力都没有。

    恶魔为什么会成为恶魔?David也有过梦想和抱负,当钢琴家,当医生,都没有成功。是因为他的父亲也这么无情地摧毁了他心中所有正常的东西吗,还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相信“努力太粗俗”,当个高贵恶毒的废物才是这个阶级最终极的优越?他娶了有钱的美国女继承人,却又说那些人和他们联姻不过是为了收购人形古董。“人不应该被当作东西对待”,这是否是David对妻子不满的根源?是否为了挣脱这种羞辱和无力他才变成一个恶魔?他也善良过、痛苦过吗?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这个故事里,David已经成了一个恶魔。他自己一事无成,就嫉妒别人还有希望;他自己不相信任何东西,就嫉妒别人还有感情;他看到5岁的儿子身上还有活气(小说里Patrick受虐的导火索不是踩了两个无花果,而是因为他像所有正常小男孩都会做的那样爬上矮墙走了几步又跳下来,因为他偶尔表现出了一点正常孩子的天真和顽皮),就怒不可遏心急火燎地要摧残他毁灭他。David有点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他把自己一辈子的痛苦和压抑都转化成了对别人的嫉妒、仇恨和恶,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而悲剧不断重演的原因是受伤害的人总是会最终变成伤害他们的那种人。

    第一集结尾的时候Patrick的朋友问Patrick:“那你要用你的人生做什么?”Patrick突然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因为这才是所有悲剧的根源,才是所有问题的终极问题。“你要用你的人生做什么?”因为钱花不完,因为无所事事,因为努力是粗俗的,因为不知道要用自己的人生来做什么,所以他们用人生来摧毁自己和他人。Patrick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走出这个怪圈,不要变成父亲那样的人,但是,“那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如果Patrick能做到,他就是英雄,哪怕他看起来仍是个只会花钱碌碌无为的贵公子。

    --------------------------------------------------------------------------------------------

    第3集: Some Hope(一点希望)

    先照例给大家汇报一下小说第3本的梗概:(不想看原著梗概的请跳过下面3段)

    在第3本里,Patrick当年的故人Bridget早已和Nicholas分手,嫁给了另一个富豪Sonny。全书的线索是Patrick去参加Bridget的盛大派对。此时Patrick30岁,他已经戒了毒,但仍然整天丧里丧气愤世嫉俗,招牌式毒舌加上冲破银河系的负能量,完全就是生人勿进。连他最好的朋友Johnny见他之前都得参加个打气会才敢面对他(小说里Patrick没有去旁听戒毒支持会,这段主要为了说明Patrick给Johnny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和负能量)。 在晚会开始之前,Patrick不知道为什么决定把童年阴影告诉Johnny,但说完以后又觉得完全是隔靴搔痒,既没有表达出真正核心的东西,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于是,面对好友的安慰,Patrick不仅没有真正敞开心扉,反而开始跟Johnny进行道德辩论。最后Patrick的结论是:我已经对仇恨父亲这件事非常疲惫了,但结束仇恨只有两条路,一是复仇,二是原谅。复仇不可能;原谅我不要——这么烂的一个人我凭什么原谅他,原谅他只是伪善的救赎,只是自己骗自己我已经自由了而已。(Johnny也是苦啊,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他给个答案,然后朋友开始跟他辩论说这题无解。确实是要参加个打气会才敢面对这种朋友啊。)然后小说详细描写了派对的过程,貌合神离的夫妻,把粗鲁当有趣的玛格丽特公主等等,反正就是病态扭曲的上流社会众生相。这场派对跟Patrick并没有太大关系,他根本不够格坐公主那一桌,也没掺合大家的一堆破事,他既没有向前女友道歉,也没有遇见未来的老婆。总之几乎什么也没发生,重要的情节只有Patrick想上楼跟情人打个炮结果还没打成。打炮失败以后Patrick在阁楼上思考了一会人生,鬼使神差地就想通了。Patrick的新结论是:他唯一的出路是既永不原谅父亲, 又把父亲当作一个普通的人去理解。如果他能不再把父亲当作是仇恨的目标、令他恐惧的邪恶力量、或者应该怜悯的对象,而只去感受和理解父亲的不快乐,把他看作一个普通人,那么他也许就能得救了。小说的结尾是派对结束,Patrick走到落雪的湖边看到水鸟飞起,感到一种奇异的快乐。

    我读完小说的感想有两条。第一,这能叫Some Hope吗,这最多叫Quantum of Hope吧。第二,这么松松散散的一堆东西我看你怎么改编成电视剧。

    然而编剧又一次让我很惊喜,他把一堆松散的心绪片段改成了一出相当紧凑的戏剧。

    这集和核心是“对照”和“成长”。坐在楼梯上孤独无依的小孩从当年的Patrick变成了Bridget的女儿Belinda。在所有人中,只有Patrick主动走过去,蹲下身轻声细语地和小女孩说话,试图化解成人世界带给小孩的恐惧和疏离。Patrick安慰的不仅是这个不安的小女孩,也是童年孤独无依的自己。想要开车逃离变态家庭的从当年的Eleanor变成了今天的Bridget。经过挣扎和犹豫,最终踩足油门把豪宅甩在身后的Bridget解放的不仅是被囚禁的Eleanor,也是当年那个去而复返的自己。而在对照中,我们看到的是角色的成长。Bridget从一个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笨姑娘,变成了一个有勇气有主见女性,在她带着女儿和母亲驾车绝尘而去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新生的力量和喜悦。Patrick则从一个完全无力自保的弱小牺牲者成长为了一个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保护别人的成年人。当Patrick自然而然地蹲在小女孩面前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轻轻楚楚地看到了小说里写得不甚明了的那“一点希望”(即这集的题目Some Hope)——一个能关心别人、保护别人的人一定还有能力自救;一个能这样和孩子说话的人绝对不会变成他父亲那样的恶魔,Patrick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爸爸。

    其实电视剧里的Patrick之所以比小说里的讨喜,是因为不管外表多丧,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看到这“一点希望”。他会特意去向被自己骂了的侍应生诚恳道歉,因为他从来不是一个冷漠势力的人;他会在朋友面前维护Bridget,是因为他心里始终保有着那一点善良和温暖;他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聚会安慰一个小孩子,是因为他一直有关心和保护的勇气与能量;他会在朋友说“你不是最喜欢讽刺和张力吗?”的时候反唇相讥,是因为他从未真的像他父亲那样沉沦在恶意中;他会在朋友问他要如何度过人生时失声痛哭,是因为他心里的生之欲从来没有熄灭过。所有这些细节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连最可怕的恶行也不能摧毁的东西。

    贯穿全剧的这“一点希望”就是这些从未熄灭的勇气、善良、和生的欲望。这些东西仿佛是重生的“燃料”,只要这些东西还没有消失,Patrick就有自愈的力量,他需要的只是突破那层他已经钻了很多年的茧,他需要的只是外界的给他一点点火花去点燃他心里已经准备好的这些柴火。在这场无聊可怕的派对上,命运好像突然眷顾了Patrick,他收到了一个又一个信号,看到了一朵又一朵火花:Bridget成长为了一个有勇气的女性;连毒虫Chilly Willy竟也变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爵士乐手;Patrick向前女友道了歉,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把最痛苦的秘密告诉了自己的挚友……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对他说:是时候了,今晚就是开始新生命的时候。

    小说的结尾是雪夜明湖的澄净,是寒塘鹤影的轻盈,反正就是一种丧到尽头是超脱的感觉。而电视剧的结尾是烟花绽放,是浴火重生,是在黎明的微光里扔出童年的那根木棍。我们的英雄Patrick真正抛下了压迫他30年的重负,看到了新生活绚烂的颜色和光辉。

    关于前两集中的那个Patrick无法回答的问题:你要用你的生命做什么?一个童年时的故人告诉他:不要浪费时间,试着做点贡献。而他最好的朋友Johnny告诉他:找到一个人,fall in love,have kids。

    我们到底该用我们的生命做什么?

    要么:

    To break into a wider world,to learn something,to make a difference.

    (投身更广大的世界,学些新的东西,试着做点贡献,改变世界。)

    或者:

    To love,and to be loved.

    (去爱,被爱。)

    我读了许多小说,看了很多电影,想了这么多年,但能稍微说服的我的答案,真的只有这两个而已。

    --------------------------------------------------------------------------------------------

    第4集:Mother’s Milk(母乳)

    副标题:Patrick又崩溃了(救命,po主也快崩溃了……)

    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了前3集核弹级的Father Issue(对不起实在不知道这词的中文是什么,“父爱问题”?),以为这就是Patrick唯一需要战胜的阴影了。但是,显然我们都被正常的生活经历、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有限的阅读/观影量限制了想象力。事实上人生的悲剧是:出了这个坑,还有那个坑;更可怕的是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同时掉入3个大坑。

    到第3集结尾,Patrick已经英雄地从父爱问题的大坑里爬出来了。40岁的Patrick几乎不再想起父亲,就算偶尔想起也不那么恐惧和痛苦了。然而第4集Patrick又同时掉入了3个大坑:Mother Issue(母爱问题)、婚姻危机、以及中年危机。

    母爱问题电视剧拍的比较详细了。Eleanor终其一生都在都在重复一种非常令人费解的行为模式:她一心拯救全世界所有的儿童,唯独不能照顾一下自己的儿子;她费尽一切心机要无私奉献,唯独不能稍微放弃自我中心,考虑一下身边的人的感受。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程,Eleanor还要突然发力剥夺儿子的继承权,用自己所有的力量狠狠地再伤害儿子一次。面对儿子的愤怒,她的反应只有“我想要做好事”——只有“我”,只有“我想要”,她的字典里没有“你”,更不会有“对不起我伤害了你的感情”这种正常人的语汇。 Patrick的痛苦主要不是失去了钱财,而是继承问题再次让他感到,自己一辈子都在被母亲忽视和背叛,自己从来没有被母亲爱过。 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以后,Eleanor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地继续向儿子索取:“我要你帮我搞定法律手续”,“我想死,你要帮我安乐死”,她好像从来没考虑过儿子的感受,也从来没有过一丝愧疚。作为母亲,她在和儿子的关系里只有索取,没有给予,她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若无其事地重复一句话:“我不爱你,我从来没有爱过你”(正常人说这句话时起码会礼貌地加上“对不起”三个字吧?然而也没有“对不起”,“我不爱你”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小说第4本里Eleanor就安乐死问题还做了一次大妖,不知道电视剧是删掉了还是准备第5集再拍,我先不剧透了。

    至于Eleanor为什么会成为这么一个人,答案还是童年阴影(这5本小说绝对是教科书式的童年阴影大全,几乎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是童年阴影塑造出来的)。Eleanor小时候是个安静、害羞、自卑、不出众的孩子,她也被母亲忽视和拒绝,也被母亲剥夺了继承权。因此她存在的基调就是两种巨大的、难以克服的痛苦:一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二是缺少爱。而她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慈善和宗教。从Patrick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母亲的病态之处是:她不能也不想和任何一个真实的人产生联结;她只能或者只愿意与一些抽象的东西产生联结,如“牺牲”、“大爱”之类的玩意儿。为什么不能真实地去爱一个人,或者通过一些更真实的方式去实现自我?因为在做一个真实的女儿、妻子、母亲、或者社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痛苦和不如意,这些挑战会重新搅动起无价值和不被爱的空虚。Eleanor本质上是个自我麻醉的懦夫,她没有勇气去承受和体验真实的人生,于是她用尽一些力量逃避和隔绝这些真实的东西,靠宗教和慈善的精神麻醉过了一辈子。她的行为其实和童年的Patrick想把灵魂转移到壁虎上一样,是靠“解离”来逃避痛苦:她把自己从一个真实的人的角色和感受中抽离出来,因为切断了一切真实的感情联结,也就切断了所有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可能产生的痛苦。《年轻的教宗》里裘德洛演的那个教宗说:我们之所以选择爱上帝,是因为爱一个真实的人太痛苦,我们没有勇气去承受。一个真实的人会伤害你、让你失望,但是上帝不会。许多沉迷宗教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心理动因吧。整件事情的荒谬之处就是:最沉迷慈善的Eleanor其实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为了解决缺乏爱的问题,一个人最终的选择居然是完全屏蔽一切爱的可能性。

    Patrick的婚姻危机,电视剧里改得比较简单和正常,差不多就是普通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Mary在电视剧里的反应算是比较人性和正常的,对于一个出轨、酗酒、情绪不稳定、自私、幼稚、四十多岁还在纠结童年阴影的丈夫,妻子说“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分开”似乎也算合情合理。但是在小说里,这段婚姻危机却是全书最让我觉得绝望的部分(对,超过了父亲的性侵,超过了母亲的拒绝,超过了吸毒、酗酒、自毁、所有)。在小说里,Patrick出轨、酗酒、情绪不稳定与其说是婚姻危机的原因,不如说是婚姻危机的结果。这场婚姻危机真正的原因,是Mary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把所有注意力和爱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她既不愿意和Patrick作爱,也不再给他任何关注和安慰,Patrick在感情上完全被妻子抛弃了。对于Patrick来说,婚姻危机其实是母爱危机的延伸和放大。小说里虽然没有交代Patrick和Mary是怎么相识相爱的,但根据Patrick的自白,正因为他自己的母爱问题如此严重,他在择偶的时候似乎把女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像他妈妈那样毫无母性、完全不能胜任母亲职责的女人,这是他非常反感并且绝不能接受为配偶的;另一类是充满母性的女性,他最终选择的Mary就是一个极富母性人。在有孩子之前,Mary的母性和温柔也许曾经深深地滋养治愈过Patrick,然而Patrick没有料到一个问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极富母性的女人(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母亲——她们不再需要爱情和交流,不再是妻子或朋友,她们的所有爱、温柔、注意力、情感都再也不属于Patrick,而全部被孩子抢走了。最倒霉的是,婚姻危机爆发的时机恰好是Patrick继承权被剥夺,母爱危机爆发的时候,Patrick一生寻求母爱的两个来源(母亲和妻子)突然之间都在感情上完全抛弃了他,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崩溃了。因为婚姻危机加母爱危机(或者不如说是双重母爱危机),再加上中年危机(现在的衰退、麻木、无力 、一潭死水 vs 年轻时的潇洒、张扬、无限的可能性),Patrick开始酗酒、发脾气、出轨,但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类似于小孩子靠故意捣乱来争夺母亲的注意力。而最可怕的是,Mary完全明白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她知道丈夫的精神危机,也理解这一切行为的真正诉求,她只是完全不想理会Patrick。 Mary清楚地看着Patrick痛苦和挣扎,但她不想回应,更不想去安慰和照顾Patrick,因为在她看来,孩子是那么可爱、完美、充满希望,而丈夫只是一个千疮百孔、疲惫、损毁、不再有希望的人,她无法强迫自己在后者身上花费精力和爱。

    全书最让我绝望的一幕是Patrick和Mary当着孩子的面大吵一架(吵架的原因是孩子明明有自己的小床,但结果Mary每天都跟孩子睡大床,Patrick每天都被赶到孩子的房间睡),Patrick负气直接去隔壁房间睡了。吵完以后,Mary和孩子睡在床上,她听见Patrick悄悄地走进来。她能感觉到Patrick站在床边看她,观察她有没有睡着,但她一动也没有动,假装已经睡了。最后Patrick默默地爬上了床,睡在孩子的另一侧。“为什么她不能去Patrick那边?为什么她不能在床的一边用枕头把孩子围住,然后自己和丈夫一起睡在床的另一边?因为她已经没有什么能施舍给Patrick的慈善精神了。事实上,在这段婚姻中,她第一次开始想象她和孩子单独住在一间公寓里,而Patrick一个人,悲惨地住在别处。第二天,她对自己的冷漠感到震惊。但她很快就习惯了这种冷漠。”小说里的Mary因为母性太强,在我看来根本缺乏人性。Mary和Eleanor仿佛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一个太有母性,只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毫无母性,唯独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就是她们两殊途同归地都抛弃了Patrick。当然,我理解,Mary有她的理由,她感到疲惫,也许她厌倦了Patrick一再像小孩一样向她索取感情和温暖,也许她在母亲的角色里太满足,她根本不再需要Patrick。但是,浑身创伤、支离破碎的Patrick尚且想要走回那间卧室,回到那张床上,为什么Mary可以如此无动于衷,完全没有一点沟通和解的欲望?母性如果不是照顾和爱的本能,只是一种如此狭隘可怕的偏执,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歌颂这种东西?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完全彻底地收回对另一个人的爱,我不能明白,我感到很心寒。

    但更深刻的问题是,Patrick面对的不光是感情的失落,还有人生的终极幻灭。为了解决“缺乏爱”的问题,他的父亲选择了恶毒和伤害别人,他的母亲选择了逃避和隔绝一切真正的感情。Patrick看似“棋高一着”,他意识到父母的解决方案都是病态的、都绝不会带来幸福,他比父母积极,他没有沉沦而是努力去改变。但结果他得到了什么?Patrick够勇敢,他选择去爱和被爱。然而,去爱的最终结果果然是被伤害和被抛弃,被爱似乎也是虚幻无意义的。Patrick够聪明,他缺什么补什么,为了弥补母爱的缺失,他万里挑一找到了全世界最富有母性的女人。 然而,就像他在第3集里说的,“爱是你总以为某个人能修补你心灵的创伤,结果却发现他并不能”,他的爱情和婚姻像是一场漫长的空欢喜,非但没有补上母爱的空白,最终连最基本的同情、安慰甚至施舍也没剩一点给他。为什么Patrick努力自救了几十年,最后仿佛还是在原点?他好像还是那个5岁的小男孩,无人关照、无人依靠,在黑暗的楼梯间里孤独无助地一个人舔着伤口;他好像还是那个22岁的青年,靠镇静剂(只不过把海洛因换成了酒精)活着,在清醒的瞬间打电话给朋友/情人,哭着寻求一点同情和安慰。所以,Patrick的积极、努力、勇敢、智慧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努力、勇敢、智慧到底又有什么用?是不是其实Eleanor那种逃避一切的人生态度才是最有利、最合理的?如果再给Patrick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到底应该怎么做才会得救?他是不是不该找这种有母性没人性的伴侣,他是不是应该选择和他更像是一类人(但显然不会给他或者他的孩子太多母爱)的Julia?是不是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或者寄托在和另一个人的联结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许一切都是徒然的,我看这本书觉得痛苦,是因为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无解”两个字。

    如果这是一本通俗小说,作者一定会告诉我们Patrick最后重获新生,找到了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获得了爱和幸福。可惜这是一本严肃文学,所以Patrick没有,我们也没有。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好在电视剧没有这么丧,我觉得电视剧里的这段婚姻还可以救回来,Patrick还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获得爱和幸福。我祈祷编剧能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毕竟人生还是需要希望的。

    --------------------------------------------------------------------------------------------

    第5集:At Last(最后)

    果然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啊,先给编剧10个赞!

    第5集的主题在我看来是“和解”和“脱瘾”。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Patrick的母亲对他的伤害可能比父亲更大。因为父亲的恶是赤裸裸了的暴力,相对容易认清和拒绝。而Patrick的母亲对儿子的伤害,却披着善良和无辜的皮。儿子经过多年的心理建设,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母亲“我被爸爸强奸过”,母亲居然只说了三个轻飘飘的字“我也是”。没有眼泪,甚至没有一句简单的对不起,Eleanor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因为“我也是受害者,你怎能怪我”。Eleanor给Mary看曾被David性侵过的其他孩子写给她的信,信中说“我抑郁酗酒自残了很多年,现在终于好了一点。我原谅你。”Eleanor的反应是:“她为什么要原谅我?她怎能为我不知道而且也无能为力的事情责怪我”。这一笔主要不是为了说明David比前面控诉过的还可怕,而是为了侧写Eleanor对儿子的态度:你有什么理由怪我?我不知道。我也是受害者。反正我绝对没有一点责任,我比谁都无辜,你怪我真是太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了!电视剧拍到这一段时特别给了几次Patrick的镜头:他在花园里高高兴兴地和儿子玩耍。显然,此时的Patrick是一个自救成功,已经相对幸福安稳地生活了十几年的正常人。再对比后面的酗酒崩溃生不如死,这短短几个镜头的脆弱和美好简直催泪到我不敢细想。作为一个母亲,Eleanor从没给过儿子任何帮助,儿子全靠自己辛辛苦苦地挣扎出来,结果如此来之不易的平静被母亲四两拨千斤的几句话全部撕得粉碎。这种作恶的效率我看连灭霸也得自叹弗如。在小说里,在这句“我也是”之后,Patrick问母亲为什么不带自己逃离David,Eleanor回答说“因为怕他杀了我”。Patrick觉得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在Eleanor离开David之前,David已经至少两次确确实实地下手要杀Eleanor(其中一次Eleanor逃走叫来了警察,然后在警察的保护下收拾好行李走了,没有带走Patrick),“如果你跟一个人住一起的时候他已经两次下手要杀你,那么你离开他怎么也不可能增加他杀你的概率吧”——这么简单的逻辑,Eleanor偏偏就没有。最后Patrick的结论是:Eleanor不逃走,是因为她不想逃走,她渴望David的那种极致的暴力,而自己“只是父母SM游戏里的一个玩具”。Patrick的降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爱,他存在的目的只是作为一个病态游戏的玩具,我实在想象不出宇宙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自我认知了。甚至在许多年后Eleanor已经死了,Patrick想到这一点还痛苦得想自杀。

    然而,这还没有完,小说里还有一段更可怕的。中风以后,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的Eleanor有一天看着远处的Patrick突然对Mary 说:“我永远不能忘记他是David的儿子。”接着她结结巴巴地反复问Mary:“你还好吗?你还好吗?你还好吗?”Mary感到,Eleanor正在试图把她从Patrick那里救出来。当然Eleanor不是真的为Mary着想,她是想通过某种追溯过去的魔法,把自己从David那里救出来。Mary想要回答“我还好”,但她看出这个答案的可能性正折磨着Eleanor,因为Eleanor唯一想从Mary这里得到的答案是:“不,我不好。我和一个暴君式的疯子生活在一起,亲爱的,我就和你一样。”电视剧里把这句“我永远不能忘记他是David的儿子”改到了Eleanor还健康清醒的时候,同时还特意强调了“在他(Patrick)生气或者说刻薄话的时候,我会想到他是David的儿子”,这样勉强可以解释为受害者的创伤后遗症吧。但小说里的那段,我真的看得手发抖。一个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的半死之人,还能用尽所有的力量散发出如此强大的恶毒和恨意。Eleanor永远不能忘记Patrick是David的儿子,她岂止是失职,她岂止是不作为,她岂止是不愧疚,她分明是恨儿子恨了一辈子。对,Patrick是David的儿子,但这明明是Eleanor自己不反抗的后果,这笔帐到底怎么能算到儿子头上?不管论神逻辑的哲学,还是论虐待孩子的艺术,Eleanor都远远超过了David。一个小孩生下来就是父母SM游戏的玩具,被父亲折磨了半辈子,被母亲恨了一辈子,到底他是做了什么孽?

    所以,究竟如何与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父母和解? Patrick后来对Julia说:其实对父母,我感到每一种情绪,鄙视、怜悯、愤怒、恐惧、……还有温柔。我觉得这就是答案。答案就是承认问题的复杂性,接受自己的一切情绪,没办法和解就不和解。“永不原谅”是对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也是对的。Patrick要做的既不是原谅父母,也不是永远不原谅父母;既不是永不止息地试图挣脱恐惧和愤怒,也不是永远沉醉在恐惧和愤怒里自虐。承认和接受也许是放下的唯一途径。就像卷福在神夏里对华生说的:“it’s not ok. It will never be ok. But it is what it is.”

    一般来说,和解的途径是沟通。Patrick不是没试过,但是事实证明有些人就是没法沟通的。Eleanor的葬礼上出现了David的老朋友Nicholas。Nicholas是David的影子,他搞不好是全书唯一一个发自内心地认同、喜爱、欣赏、甚至崇拜David的人。第3集里有一个伏笔,Nicholas的女儿Amanda也在戒毒互助组里。这集又通过Nicholas的口补出Amanda已经多年没和父亲说过话了,并且她至今仍在Johnny那里接受心理治疗。不难想象,Amanda是个翻版的Patrick(也许没有性侵,但感情虐待肯定少不了)。在Eleanor的葬礼上,Nicholas慷慨激昂、充满怀旧之情地为自己那一套David哲学辩护,但最后他心脏病突发,在众人看神经病的目光中口吐白沫地倒在地上。旧时代终于过去了,人们不再相信父母应该冷淡严苛地对待孩子(连Mary也对她自己的母亲开了炮),越来越多像Patrick和Amanda这样的人说出了童年的创伤,彻底切断了和父母的关系。David死了,Eleanor死了,衷心拥护旧时代的最后一个害人精Nicholas也死了。 临终的Nicholas攥着Patrick的手腕,艰难地一遍遍地想喊Patrick的名字。他想对Patrick说什么?在下一个镜头里,Nicholas的眼里似含着泪光,是愧疚?是悔恨?是不舍?是对Patrick的抱歉? 是对女儿的思念?此时的Nicholas代表的究竟是他自己,还是David,又或者是Eleanor?直到最后,David们也没有能够和Patrick们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听到Nicholas的死讯,Patrick很平静,他似乎并不想知道Nicholas想对他说的到底是什么。父亲究竟是因为恶毒还是因为不快乐才这么丧心病狂?母亲有没有哪怕一丝一毫曾经爱过自己?这些问题Patrick纠结过,但他已经不在乎了。旧时代已死,光明和前进毕竟是无法阻挡的。重要的是Patrick放下了,重要的是他在想象中让童年的自己对父亲说出了那句他一直想说的话:“那是错的。你是错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对其他人做这种事情。”如果沟通不可能,单向的释放也已经足够好。如果有些问题是无解的,那就不要再寻找解答了。重要的是Patrick已经厌倦了和鬼魂作斗争,他要去见他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孩子,会在父母的爱里健康长大的正常孩子。

    “和解”之外的第二个主题是“脱瘾”。戒毒戒酒是很显然的脱瘾,但其实另一条表达脱瘾主题的线是Patrick的爱情。第5集有两个比较难理解的片段,一是Patrick在医院戒酒期间曾经想逃出医院去找一个叫Becky的女精神病人,二是Patrick在母亲葬礼后的酒会上问一个女服务生要了电话号码,但最终又没有拨打。小说里解释得比较清楚:Patrick认识到,镇静剂最后必然带来焦虑,兴奋剂最后必然让人筋疲力尽,而生命中一切的安慰最后也只有一个结果——失望。他觉得自己的问题就是总在寻找安慰,以为这样就能得救。从毒品、到酒精、到来自女性的爱, 这些东西本质没有区别,结果也没有区别,从这些东西里得救是不可能的。 上面的两个片段都是Patrick从爱情中寻求安慰的心瘾又犯了,但他两次都因为想起孩子忍住了。电视剧比较光明和主旋律的改动是把有意义的爱情和纯粹为了寻求安慰、填补空虚的爱情区别开了。Mary和Patrick虽然分居了(没有离婚),但电视剧里的Mary很关心Patrick,不仅Eleanor的葬礼她任劳任怨包办了所有事情,而且每次Patrick崩溃的时候她都陪在一旁提供安慰和拥抱。葬礼结束以后Mary不仅邀请Patrick回家看孩子,还主动吻了他一下,不难想象这段婚姻还有破镜重圆的可能性。小说里就写得比较荒凉,Patrick关于放弃寻求安慰的顿悟也包括Mary和Julia。他意识到并非他生命中的那些女人辜负了他,而是他总想从她们哪里寻求安慰、总想被她们救赎的幻想本身就是虚幻的。戒酒成功以后Patrick和Mary虽然恢复了来往,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男女之情,两人更像一对知己知彼的生活伙伴,没彻底分手大概也只是为了孩子。从行为上来看,Mary无疑是个好女人,考虑到Patrick的情绪,她帮Patrick安排了Eleanor葬礼的所有事宜,结果忙完一切回头一看Patrick正跟Julia聊得起劲。Mary的反应是:真是典型的Patrick,我永远负责帮忙处理一切,然后他负责跟其他女人聊天(这从侧面解释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是复杂的,Patrick认为婚姻失败是因为Mary不再关注他、不再爱他,Mary也许认为婚姻失败是因为Patrick十年如一日的自私、幼稚、一味索取终于耗尽了她的耐心)。但Mary并没有感到气愤,因为“她已经不需要Patrick的注意力了”。Mary和Patrick的关系确实很像母亲在照顾孩子,两人虽然友好,但在爱情上非常冷淡,当然也没有电视剧中的那么多安慰、拥抱、以及最后那个亲吻。小说结尾只写Patrick想见孩子所以拨通了Mary的电话,他似乎并不想见Mary,对于爱情大概他已经没有什么期待了。

    小说里的Julia倒是比较有意思。和Mary分居以后,Patrick和Julia最后一次坐在酒店里相对无言。最后Julia说:“既然现在你和Mary分开了,你也不再需要我了。我对你来说……只是起这种结构性的作用吧。”Patrick说:“正是这样。”(也是很渣了)Julia没有再说话,站起来走了。“他(Patrick)想把她叫回来,但那种冲动消失在两人之间越拉越长的厚地毯上。”后来Julia在葬礼上一见到Patrick两人就聊得火热,并且Julia意识到自己不止一次控制不住情绪无故用言语攻击Mary(其中一次就是电视剧里拍的:P:“葬礼都是Mary安排的。”J:“比起你自己的母亲,Mary才更像是你妈吧。”P:“是的,在她有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如此。”)Julia的这种情绪显然是嫉妒,因此单说爱情,其实Julia反而比Mary爱Patrick。不过Patrick和Julia都知道对方不是自己要找的那种人,虽然吸引始终都在,理解和共情也始终都在(Patrick倾诉人生感悟的对象不是Mary而是Julia),但是然后并没有什么然后。电视剧里把Julia改得很负面,因为嫌弃住宿条件差主动抛弃Patrick,对服务生也是态度傲慢势力到不行。其实原著里第一集跟Patrick一起吸毒的是另一个炮友,第三集同时劈腿Patrick和Johnny的又是另另一个炮友,编剧可能怕打酱油的人太多观众看不懂,把这些一股脑全算到了Julia头上。这一切是为了把Patrick不选择Julia 合理化,也是为了把剧情简单化。可以理解,但私心觉得有点遗憾(比起Mary我更喜欢Julia一点)。

    最后写点我对小说的感想吧,对小说不感兴趣的现在可以退场了:

    看完小说最后一本说实话很失望。仅从文学创作水平的角度,我觉得第5本是全系列写得最差的。全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Patrick在母亲葬礼前后进行各种内省和思辨,得到了若干飘渺、深奥、带有哲学意味的晦涩结论。 比如:

    1. Patrick认为,对于过去的痛苦经历,他的问题是一直在和这些东西斗争。他的新领悟是:得救之道是放弃斗争,选择拥抱和接受这些东西。

    2. Patrick认为,他的问题是总是急于寻找答案,他的新领悟是:得救之道不是苦苦寻求答案,而是拥抱问题。也许生命本来就是一个问题,他应该拥抱这个问题。

    等等。

    对于Patrick的这些领悟,我的感想就是:你说的都对,但我完全不知道你到底打算如何用这些抽象的理念来指导现实生活。明天早上起来,你是打算踏踏实实去上班,还是打算上街找陌生人谈恋爱?是去找妻子复合,还是去找前女友打炮?是应该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还是应该尽量放轻松?是活在当下享受每一天,还是寻找一个崇高的目标为之奋斗终生?如果上述顿悟无法指导这些实际问题的话,那么这些空洞的顿悟到底有什么用?

    然而,正因为这本小说写得差,我才越发相信这些都是作者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想。按前4本的水平,如果作者不是必须把这些他煎熬多年的结果挖心挖肺地摆到读者面前,我觉得他根本不会写一本这么差的小说作为最终章。

    所以,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过来人经过几十年鲜血淋漓的挣扎得到的第一手答案。也许Patrick说得对,人生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几十年的生活尚且不能给出答案,何况是一本小说。很多年前我读毛姆的《刀锋》,读到最后也有种非常失望的感觉。《刀锋》讲一个年轻人抛弃所有,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他试过波西米亚式生活,当过矿工,救助过穷人,去印度修过禅,最后他选择在纽约做个非常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度过一生。他觉得这就是解脱和快乐,这就是他找到的终极答案。《刀锋》的扉页上写着: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完《梅尔罗斯》,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并且非常确定自己并不相信这句话。所谓越过刀锋,就是通过不断的自省和思辨,拼命追求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钻一个牛角尖,直到把牛角尖钻破。也许“智者”相信,这些痛苦和修炼能够最终带来彻底的领悟,彻悟之时,你就走到了刀锋的另一边。这么说来,小说中Patrick实在是一个非常具有刀锋精神的人,他痛苦了几十年,内省了几十年,为了寻找一个童年阴影的解决之道。然而在得到了若干条抽象的顿悟以后,Patrick真的就能得救了吗?我很怀疑。因为我总觉得钻破牛角尖的那一刻,他会发现牛角尖之外还是一个空虚混乱的宇宙;踩过刀锋的那一刻,他会发现刀锋的另一边并没有一个天堂在等他,刀锋的那一边其实和这一边没有区别。小说的结尾说:“当他(Patrick)不再把自己的生活看得那么个人化,那片沉重而不可穿透的无言变成了一种完全透明的沉默。在那片清明中,他看见了一线自由。”(不要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然后,“他突然想见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孩子,而不是他祖先童年时代的鬼魂,他想见的是还有希望享受人生的真正的孩子”。于是Patrick拨通了Mary的电话,全书完。

    这个结尾中唯一让我感到希望的并不是Patrick空灵飘渺的顿悟(他的所有顿悟都让我非常绝望),而恰恰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感情:他爱自己的孩子,想要见到孩子,如此而已。世界上有很多空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的人,比如小说里的Patrick,以及我自己。喜欢想太多,把人生都用来寻找一些抽象的顿悟,结果往往就是“懂得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你的顿悟再高级,你的思辨再深刻,就算你回答了宇宙中的一切问题,如果不能指导“明天早上起来应该做什么”,那么这些东西最终只是一个空洞的想法而已。在黑暗和空虚里真能救你的东西我不相信是奥义书,我觉得只能是最朴素的感情和生之欲。如果真有什么人生的终极答案的话(我倾向于没有,或者,按《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说法,那个答案是42),我个人觉得那肯定不是越过什么刀锋,而是一些很接地气的事情:煮好饭、上好班、照顾好孩子、想想如何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真诚地考虑怎么解决自己和伴侣之间的隔阂,之类的。

    所以我喜欢电视剧的改编,没有抽象的哲学顿悟,都是一些比较朴素的东西。也许真正的答案往往就是很朴素的吧。

    【详细】
    936420473
  • 顽石
    2019/2/7 23:47:45
    春节档最垃圾的片子
    本以为成龙的片子比较适合于过年看,类似于前年功夫瑜伽这样的套路,带着搞笑打斗,在过年时候和家人一起看,也是比较过瘾与欢快的,谁知道故事剧情如此混乱不堪,男二与胖子捕头还有潘长江那极其浮夸的的演技与台词,过时而又雷人的人妖恋感情戏,生生骗了我家60元的电影票。...  (展开)
    本以为成龙的片子比较适合于过年看,类似于前年功夫瑜伽这样的套路,带着搞笑打斗,在过年时候和家人一起看,也是比较过瘾与欢快的,谁知道故事剧情如此混乱不堪,男二与胖子捕头还有潘长江那极其浮夸的的演技与台词,过时而又雷人的人妖恋感情戏,生生骗了我家60元的电影票。...  (展开)
    【详细】
    9948215
  • 江丸子
    2018/8/15 12:47:49
    原书理智粉进~~

    (本人桂圆4年书粉,不是电视剧的托,要是托,我不至于写了将近一小时~~)

    (看完两集后~~)

    我知道这部剧改了90%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当我听到改了90%(开播前)我是很难以接受的。

    但是昨天看了电视剧之后,感觉挺好的~~ 不是我夸大~~

    这是事实~~

    (本人桂圆4年书粉,不是电视剧的托,要是托,我不至于写了将近一小时~~)

    (看完两集后~~)

    我知道这部剧改了90%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当我听到改了90%(开播前)我是很难以接受的。

    但是昨天看了电视剧之后,感觉挺好的~~ 不是我夸大~~

    这是事实~~

    虽然天盛改的让我这个原著粉表示和没看过原书似的

    关于其他的剧(延禧攻略/甜蜜暴击/香蜜沉沉烬如霜)

    延禧攻略我虽然没有看过(看过一点~~第一集没有看完)但是从我所了解的关于它的一些广告来说,这是一部良心剧。

    甜蜜暴击我没有看过,但是有人说

    从之前路透的时候就很期待,然后看他们每天都发微博晒健身,为了角色付出了很多,做个演员就应该敬业,演技需要磨练,但是诚意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 豆芽菜

    我想就算演技不怎样,但诚意是值得肯定的~~

    香蜜沉沉烬如霜我看了,挺好的~~据说小说非常好看~~

    只不过我没有时间看~

    杨紫演的挺可爱的~~、

    大家喜欢一部作品/小说都是他们的粉,我不希望大家因为某些人来引战,不希望大家互黑

    鄙人认为,延禧攻略/甜蜜暴击/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剧是用来用倍速看的,这样即节约时间又可以让自己开心~~而天盛是需要用正常的速度来看~~(不是我夸大)这样才可以慢慢品味它的美

    符合人设

    改了90%可是对于编剧所改的前两集我是觉得挺好的,对我而言是符合人设

    陈坤的 宁弈 我觉得没有演的夸张,到是把 宁弈 一人千面演的甚好。

    从他所演落魄,醉酒,和女主的戏份来看,演的真心不错。

    倪妮的 凤知微 我觉得也是符合人设的(原书中一开始的画面杀死五姨娘的那个让我惊艳,但是我感觉那个绝对是不会让拍出来的,毕竟有些血腥) 凤知微 很善良,从 原书中救下茵儿(和从电视剧中救下珠 茵是一样的)

    虽然有人吐槽倪妮,我看着电视剧的一开始凤知微的服饰我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是不能否认她演的不错~~(我一开始不是多么喜欢倪妮,我是因为她要演凤知微才喜欢她的)

    让我圈粉的是 辛子砚 和大花夫妻~~真的好好~~ 赵立新 演技也超赞~~

    这部剧很良心

    1.从选址到剧组制作都很好,燃烧的经费 天盛长歌美术特辑http://www.iqiyi.com/v_19rqy7d044.html?vfm=m_303_qqll

    2.从演员大家都知道,天盛男主陈坤是剧组三顾茅庐才请来的,陈坤是一个演技颜值都在线的人,虽然陈坤年龄有些大~·但请不要吐槽了好吧~~

    但是可以看出这个剧组是真的很用心

    从一个小配角(五姨娘, 凤皓 )都演的很好

    而且剧组采用的是原声(这样的剧组很少见~~)

    3.在芒果台播出 (金鹰独播剧场 )这个时间很好~~不早也不晚

    4.编剧很用心,首先剧组相对扶摇(不是针对扶摇)来说,这个选编剧的时候吧桂圆大大加了进去,虽然桂圆大大没有参与太多,但是也是参与了~~

    还有编剧这么多,这么用心~~路怡、邹越(瞬间倾城)、卢菁天下归元)、王佩(闻情解佩)、邱永懿

    刚刚在微博看到条动态,编剧所希望的也是让这剧更好~~

    95932810
  • 乂烊凵匸
    2022/2/10 22:22:53
    用代号,关系一目了然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h:男,s:女,—:上床,- -:未上床;h1与h2表兄弟,s2与s3姐妹。 h1—s2、s2—h3, h1- -s3 —h4—s3 —h1; s1- -h6—s6, s1—h2 、h2—s4、s4- -h5、h5—s5, s7—h7 、h7—s8, h2—s4; h1—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h:男,s:女,—:上床,- -:未上床;h1与h2表兄弟,s2与s3姐妹。 h1—s2、s2—h3, h1- -s3 —h4—s3 —h1; s1- -h6—s6, s1—h2 、h2—s4、s4- -h5、h5—s5, s7—h7 、h7—s8, h2—s4; h1—s1; h1—s2、s1—h2。  (展开)
    【详细】
    14209273
  • ??
    2022/7/13 21:38:56
    超好看!
    #童时爱上你# 霸气女强人??毒舌网红从开始人物的设定就吸引了我,看第一集的时候觉得是豪门内斗。但在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是一部甜甜的剧,但剧中的恋爱又和其他剧里的恋爱感觉不一样。人物设定变成了可爱小女孩??细心大哥哥越看越上头。Amanda变成小女孩后和第一级女...  (展开)
    #童时爱上你# 霸气女强人??毒舌网红从开始人物的设定就吸引了我,看第一集的时候觉得是豪门内斗。但在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是一部甜甜的剧,但剧中的恋爱又和其他剧里的恋爱感觉不一样。人物设定变成了可爱小女孩??细心大哥哥越看越上头。Amanda变成小女孩后和第一级女...  (展开)
    【详细】
    14512215
  • vivi_sweet_Chou
    2016/2/1 10:43:29
    欲链迷情,一部值得推荐的大电影。
    别说你只看见床戏,美女艳鬼自动过滤
    别说你只看见床戏,美女艳鬼自动过滤
    别说你只看见床戏,美女艳鬼自动过滤
    【详细】
    7756239
  • 多多肉酱
    2016/10/20 12:39:18
    并非这个剧有多好看,而是我开始正视校对这个职业
    编辑小白一枚。应届,非相关专业,且理科生。 直到十一假期来了之后,我才觉得自己仿佛开始迈向这个行业的大门。对,是开始迈向。大四实习的公司也好,试用期的这三个月也好,毕竟还没有真正定下来,我觉得自己始终漂浮在半空中,对编辑出版这个行业也处于一直在门外徘徊的状...  (展开)
    编辑小白一枚。应届,非相关专业,且理科生。 直到十一假期来了之后,我才觉得自己仿佛开始迈向这个行业的大门。对,是开始迈向。大四实习的公司也好,试用期的这三个月也好,毕竟还没有真正定下来,我觉得自己始终漂浮在半空中,对编辑出版这个行业也处于一直在门外徘徊的状...  (展开)
    【详细】
    8136215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