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51894
  • 旧集散地
    2016/10/29 16:31:46
    不知道为什么只有6.6分
    今天刚看完黑处有什么,来豆瓣一看只有6.6分。
    我以为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暗叫 精彩。起码有7.5以上。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打了满分。

    看完了只觉得意犹未尽。好多人把他和杀人回忆比,其实没有可比性,这么一比反而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框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描述9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好的描述青春的电影。我们的青春就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

    包括很多细
    今天刚看完黑处有什么,来豆瓣一看只有6.6分。
    我以为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暗叫 精彩。起码有7.5以上。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打了满分。

    看完了只觉得意犹未尽。好多人把他和杀人回忆比,其实没有可比性,这么一比反而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框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描述9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好的描述青春的电影。我们的青春就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

    包括很多细节也做的很考究, 赵飞拿的烟是 彩蝶 河南人基本没有不知道这个烟的。
    最后曲靖爸爸 给他拍照时候 做的表情动作。
    煤气罐烫热水
    【详细】
    8148271
  • yoyo_chan
    2016/10/26 12:29:10
    【 √转载 √反派影评 】《黑处有什么》公映版没了什么?来看与原版对比后的敏感发现!
    【侵删】仅供交流分享
    2016-10-18小莲/隐形/波米反派影评

    ?

    提示:本期节目部分素材含有大量粗口用语,请谨慎收听。

    《黑处有什么》“龙标版”(105分钟)与“电影节版”(97分钟)的不同之处汇总:

    一、原始“电影节版”有,但在公映的“龙标版”被删减的情节,共9处(按时间顺序):

    1、女主父亲第一次到现场拍女尸照片
    【侵删】仅供交流分享
    2016-10-18小莲/隐形/波米反派影评

    ?

    提示:本期节目部分素材含有大量粗口用语,请谨慎收听。

    《黑处有什么》“龙标版”(105分钟)与“电影节版”(97分钟)的不同之处汇总:

    一、原始“电影节版”有,但在公映的“龙标版”被删减的情节,共9处(按时间顺序):

    1、女主父亲第一次到现场拍女尸照片,却被局长训斥说“不用拍那么多,明天检查团来了还指着这卷儿呢!”;

    ?
    2、养老院的猥琐老头让女主念黄书的段落原版是《金瓶梅》更加露骨的性描述段落,且直接出现了“西门庆”等书中主角的名字;

    ?
    3、曹局在办公室训斥大家“没破案还闲扯”之后他还说了这样一句对白:“谁破了案子‘侦查科副科长’就是谁的!”(这个信息给张树林在之后的刑讯逼供提供了现实层面的动机);

    ?
    4、在警察审问第一个农民疑犯,女主父亲问他“刀多少钱买的”之后,还有一个张树林“踹农民一脚”的镜头;

    ?

    5、第二次发现女尸,女主父亲再次勤奋的拍照,此时同事第二次吐槽他:“照那么多有用吗,省点胶卷吧!”

    ?

    6、在女主获得“学赖宁标兵”并抱着大头娃娃来到赖宁相面前后,原始“电影节版”此时给了“赖宁像”一个大特写;而在女主回家后,她妈妈对着此奖状则有一大段关于“学赖宁”的吐槽对白:“那赖宁有什么可学的?不就是着火了都不知道跑还往里冲的那个吗?靖靖啊,以后你见着这事儿得赶紧跑,甭听他们的!”;

    ?
    7、在抓捕赵飞后,女主父亲在派出所开会时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在这之后他还有这样一句对白:“哪怕是我落在他张树林手里,我都能承认宇宙大爆炸这事儿是他妈我干的!”随后才有了张树林冲进会议室两人厮打在一起的戏;

    ?
    8、厮打结束,气愤的张树林拿着茶杯冲出去准备继续拷打赵飞,原版在之后还有这样一段情节:女主父亲当时是立刻准备跟出去进行阻拦的,但局长却故意拦住了他,并把他调到资料室去整理资料(即暗示领导默认并纵容“刑讯逼供”的行为);

    ?
    9、【最重要的改动】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赵飞(下图1)从警察局后窗成功逃出,但沉浸在越狱喜悦的他却在房檐走壁时不小心意外跌落,当即摔死(所以原版没有也不可能有最后的“赵飞无罪释放”字幕);

    ?

    以上镜头清晰交代了赵飞脸上的伤痕,显然这是被刑讯逼供后的样子。
    ?
    赵飞意外跌落惨死,所以原版片尾无任何“无罪释放”字幕。

    二、龙标版有,而原始“电影节版”却没有的情节,共6处:

    1、赵飞审问被绑在树上的两个农民疑犯;

    2、女主与张雪在小广场上排演模仿《红楼梦》的桥段;

    3、赵飞暴打冲进大院围殴偷瓜者的几个农民,并在同学面前耀武扬威;

    4、警察准备释放第一个被冤枉的农民,但在带出牢门时,农民高喊“不是还没判呢吗!”;

    5、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时读了错别字,当即被蒋四取笑;

    6、影片结尾那两行有关“赵飞被无罪释放”的字幕;

    (再次强调,以上6处情节,在原版中均不存在,但由于这6段时长总和大于被删的段落,所以才有了“公映版长于原版”的现象。)

    主播打分:

    柏小莲(界面网娱乐频道负责人,公众号“喷了”):6.5分

    隐形:7分

    波米:7分
    《黑处有什么》平均分:6.8分

    本期节目流程与目录:

    节目总时长:约1小时58分

    片头/片尾曲:《老师你好》(阴三儿)

    1-2分:嘉宾介绍;
    2分-8分半:影片信息介绍;

    8分半-14分:三位主播为影片打分并阐述理由,波米介绍节目流程(无剧透);

    14分-1时44分:三位嘉宾谈论《黑处有什么》的优点,波米谈缺点;随后三人交换意见(涉及剧透);

    1时44分-尾声:主播浅谈本片与王小帅等片的对比以及此片的“拍摄争议”(涉及剧透);

    影片《黑处有什么》重要信息:

    本片推断分级:R级;

    内地是否有2D版:本片为2D电影;

    内地是否有删减:有,详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

    本期节目重点提及的电影片单: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冤家父子》(原著名为《我是你爸爸》,2000)

    《杀人回忆》(2003)

    《青红》(2005)

    《我11》(2012)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2014)

    《少女哪吒》(2014)

    《怒》(2016)
    【详细】
    81442066
  • XARD
    2016/10/25 8:16:44
    真相在黑处!你若看不到,是因为你只用眼,没用心。
    已经很久没写什么了。电影看得也很少了。好看的电影也很少了。
    一开始确实被《黑处有什么》 预告片吸引的很厉害。
    整个故事是清淡的悬疑,用遍布各处的细节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年代瞬间。
    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廖凡的《白日焰火》。看完后还是有不少疑惑余音绕梁,所以查阅了不少影评。
    在此做个人笔录,阐述个人观点。

    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处理(缺失,翻转)而产生视觉错觉,比如有附
    已经很久没写什么了。电影看得也很少了。好看的电影也很少了。
    一开始确实被《黑处有什么》 预告片吸引的很厉害。
    整个故事是清淡的悬疑,用遍布各处的细节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年代瞬间。
    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廖凡的《白日焰火》。看完后还是有不少疑惑余音绕梁,所以查阅了不少影评。
    在此做个人笔录,阐述个人观点。

    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处理(缺失,翻转)而产生视觉错觉,比如有附图可以看成是马也可以看成青蛙。
    一部电影,你可以正着看,我可以倒着看。也许只是过解读,但我会列下我为什么这么想,这么看。
    想象力,肯定不止我有。
    《如月疑云》
    ============================================
    下面的细节笔记有剧透。 笔记重点——真相在黑处!
    ============================================
    这篇笔记还没写完,仍有大量欠缺和未解读的部分。
    王一淳把3个小时的电影剪得只剩1小时40分钟。说明每一个镜头都是有含义的。(同时表示如果不是没钱了,还会继续拍)
    先说我的基本逻辑。未署名的明信片肯定是张雪寄来的(海南嘛)。另一个较明显的疑点是“尸体上的大红叉记号”。这是为了标明连续杀人的目的,这么阳春白雪的行为在这个下里巴人穷乡僻壤有些突兀。只有浑身都是文艺细菌的张雪才有嫌疑。我其实也怀疑主任来着,但是后面小曲的梦把答案都公布了就没什么好说了。
    张雪在学校没有朋友,一是因为自己自恃清高,二是自己的智商情商已经超越了周围所有人。上课的老师连字都读错还狡辩是多音字。这样浪费时间的生活让张雪觉得是在对自己犯罪。同样,这个地方也容不下她。所以,我联想到了《青红》,《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的若干情节。
    简单说,为了没有后顾之忧地远走高飞,张雪必须了 断父亲去找自己的念头,也就是必须假死。张雪(或者指使赵飞)杀死了三个受害者。这也就是为什么赵飞被抓后认罪,供出了过于准确的口供。前两个尸体出现在人工湖芦苇地,而第三个出现在“防空洞内”,被老鼠啃得无法辨识!张雪接近女主压根就不是相交朋友而只是为了让她做一个旁观者,把她最近看到的是说给警察听,用她的口供连接起凶杀,赵飞和防空洞。
    朝着这个方向开始找线索分析,我再把电影从头走一遍。

    回到故事的开始 1991年 五月16日
    片头是一个配眼镜的过程,不清楚寓意。
    02:18
    法医老曲带着小曲买菜,发现猪肉摊肉有问题。老曲不想让邻居大婶有事,中规中矩地分析出肉不好。同时向“金三胖 ”提出了三个问题,肉贩一个都不敢回答。小曲在旁见证了法医的神奇。
    1.杀猪时间,也就是肉不新鲜了。
    2.猪死时间,也就是说猪是死后才被发现处理。
    3.猪怎么死的,明显指出猪的非正常死亡——病死。
    病猪不能吃,只能掩埋。依稀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微型小小说描述饥荒年代,一个村民在掩埋病死的猪时偷偷撤了一小块回来。先自己煮着吃了,确认自己吃后没有事才去挖,结果等他到了,猪早被挖走了。(那个年代可以算是饮鸩止渴)
    03:48
    当天发生了裸体女尸凶案。老曲赶紧前往。小曲紧随其后。母一插腰,感叹父女真是一个德行。点出了女承父业的起源。
    当地人都知道老曲是个法医,肉贩和卖混沌的都叫他曲神探。这个名号张雪肯定知道,所以她重点要提防的就是老曲。这也许就是她选择接近小曲的原因之一。
    04:30
    女主跑到凶案现场,先是周围人的闲言碎语描述被害者刚考上技校,并说这是奸杀。
    04:54
    张雪和赵飞重要的第一次出镜。两个人一开始的表情和身体姿势有些特别。都是交叉双臂(行为分析心理——处于防御状态)。张雪慵懒不屑的目光刚从注视赵飞转向镜头,而赵飞面部扭曲的坏笑很不自在,嘴巴都歪了。这是这部电影里他最不自然的表情。
    “罪犯作案后会回犯罪现场吗?——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92810
    中提到的情况包括了:没心没肺的未成熟的学生(赵飞)犯案和高智商持续学习者(张雪)。
    (有的罪犯,尤其是惯犯,会抱着学习的心态回到现场附近,观察警察有没有发现这个案子、搜查出什么东西、有什么进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下次更完美)。
    所以我的解读是,听了周围吃瓜群众的议论,赵飞知道他们的作案天衣无缝,得意洋洋忍不住笑了。这哪行!张雪发现后,赶紧提醒他。于是赵飞强忍把笑憋了回去,产生了面部扭曲。

    老曲拍现场照片,十字中心貌似有圆圈。

    接下来张雪的父亲张树林带着警犬登场。警犬的嗅觉很灵敏,环境适宜的话短距离它可以马上找出凶手。这里充分体现出凶手的高智商。电影里主要出现了两条狗,一条是警犬,一条是赵飞的小白狗。赵飞的狗很可能就是用来做实验,确认芦苇地的潮湿环境不会被警犬找出线索的。但是赵飞和这个本该是工具的狗狗产生了感情,以至于自己最后的坠楼悲剧。
    赵飞跟张雪要求把警犬牵过来玩,张雪说自己没这么大面子。她可能认为不可冒险,不能被闻出来。
    这里他们的表现非常默契,明显是无间的合作伙伴。
    另外本片中张雪从未和张树林没有一起出现过!

    06:00
    回到班上,同学蒋四描述死者被“一剑封喉”。本来看书的张雪意味深长的抬起头来看了蒋四一眼。
    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在腿上割一个大红叉呢?”你不能不想这个问题。
    其实两个同学的讨论给出了一个可能答案,这个红叉所代表的就是学生在卷子和作业上被老师判为错误红X。

    表演的练习,班上的三道杠表现最投入(读课文也特投入)。
    “要有爱,要饱含深情的。 ”而这恰恰就只是表演,都只是作秀。没有学生会真正想去看望老人。
    老曲不会演,小曲也不会。
    后排的同学都懒懒散散,而小曲则仍在考虑案情,和老曲一样啊。
    这时她也和老曲一样被误导认为是奸杀案,虽然她刚知道强奸是什么。
    (这些让我回想起郭富城在A+B+C+侦探里的一些边学边用的破案技巧,脑子好的人学什么都快!)
    你会发现,张雪不在表演练习中,但是稍后她却出现在敬老院观众席!
    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她也许也坐在老师后面,并且发现了小曲在思考案情。这哪行!张雪决定介入并误导小曲。
    07:42
    放学,女主和张雪关系的开始。这个细节很奇特。
    张雪先是邀请,然后被拒绝后直接用车拦住了小曲的去路。颇似敬酒不吃吃罚酒。
    以“老师说要结伴而行”为理由女主拉上了车。
    这个理由从张雪口中说出简直是荒唐,她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她只想用这个理由吓唬小曲。
    同时张雪也开始布局,计划让女主见证自己和赵飞的关系,并最终通过女主的口供除掉/牺牲赵飞。女主是她的一个棋子。
    分析了被害者可以发现她们可能是张雪留级前(留级三年)的同学。她们可能和张雪有过恩怨,这很重要!也因为认识所以方便被张雪骗到芦苇荡。
    08:10
    赵飞抱着做实验狗狗在张雪他爸单位门口焦急等待,行为古怪。
    逮人就说你是杀人凶手吧。其实他是做了案,还被要求在局子门口等,所以心虚,心慌。
    那句懊悔的“多不值,为那点破事还把命搭上”应该是说给自己听的(他认为张雪只是因为八卦而杀人)。抽烟来体现他焦躁矛盾。
    等到了张雪,赵飞开腔便说“我帮咱爹断断案子”“滚”,这个时候的关系明显密切。
    这里的细节在,张雪和他爸关系崩裂,双方在人前都是表演(老曲点出)。而且张雪放学应该去奶奶家而不是来找他爸。
    她这趟是专程来局子门口找赵飞! 这一切都是表演给小曲看的。
    09:53
    曲家吃饭,老曲思索十字伤口,并来来回回比划凶杀过程。他不停摆弄着瓷鸡装饰,尝试还原按在地上行凶过程,却发现各种不可能。如果是简单的奸杀,这么聪明的法医不至于这么疑惑。说明案子还是有连他都想不通的蹊跷。导演在这里故意用那热水和煤气坛子的骚动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你中招了么?
    电影多处出现了父亲法医的专业和推理能力,然而他却一直无法找出凶手。
    也可能他知道张雪是凶手,但无法说出真相,这就像《白丝带》一样。
    小曲也在继续调查,在房间里偷看凶杀现场照片,她完全继承父亲的兴趣,天赋以及缺心眼。
    既然电影突出了血脉继承的观念,那么我们在明面上所见的小曲各种继承老曲,在黑处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同理可得张雪继承了张树林的残暴。
    曲家父女拥有智商,张家父女拥有情商(其实张雪智商也高)!
    最简单的用老母鸡贿赂计划生育的方法都需要张雪父亲提点。所以张雪用了知识和智慧双重优势碾压了法医。
    这里我联想到了《唐人街探案》,你呢?

    夜晚张雪继续接近看着笑话的女主,而“麻杆儿 ”则表现出女主在张雪眼中就是个笑话。她让女主读一些文学著作,提高气质,这么秀智商生怕自己嫌疑太小了啊。小曲缺心眼地直接问出周围八卦她生过孩子。张雪很娴熟的说那是阑尾手术。
    剖宫产切口比较大,一般竖口在脐下长约10cm,横口在耻骨联合上1-2横指。而阑尾炎在右侧下方,一般切口约4cm. (请搜索“剖腹产和阑尾手术刀口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女主这一届的人在澡堂看见了,会怀疑是生孩子么?她们连月经带都不知道是什么(女主玩耍母亲的月近带,男同学还要问老师为什么张雪不跑步)。所以“她们说在澡堂看见了 ”这个谣言是张雪留级以前的同学发现并传出来。于是就像韩国的《老男孩》一样,她们应该就是因为看见了不该看见的还长舌传了出去而招致的杀身之祸。
    这一段结尾张雪流露出自己的终极目标,离开这个破地方去流浪。
    于是这样看,张雪很可能真的生了孩子。谁的?有个帖子说张雪不是他爸亲生的,属于戴绿帽,于是把他爸放在嫌疑人里。

    半夜老曲动作声音大了,把小曲都吵醒了。“老曲果然是-能!”

    小曲仰慕者第一次出现

    16:29
    主任偷瓜被打,赵飞带自己的混混手下打退了外人。感觉是路过,意外做了好事,成了英雄,得到欢呼。赵飞很享受被当做英雄。
    这个主任的角色设定也很奇怪,好像戴眼镜的人不多。(貌似只有主任)

    女主去敬老院被轻度性骚扰。初二。
    张雪各种引导包括直接指出刘老头的瘫是装的。这种行为和赵飞一样宣传别人是杀人犯。
    这有点像杀人游戏,张雪和赵飞两个杀手,白天就到处指其他人才是凶手。

    21:32
    女主找妈要牛仔裤,我们班同学都穿牛仔裤。(张雪可是一直在穿裙子)
    女主又来找爸要。闹情绪说自己不是亲生的,引出几个细节,张树林曾经当兵,刚复原那年教老曲怎么拯救自己的女儿的性命。张爸爸这天生的高情商,让老曲瞬间变成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
    张爸爸在公安局里看黄色标题的小报,暗示出他的性饥渴。

    受了张雪误导,女主侦查养老院,得知养老院物资丰富,刘老头没有出去的必要 ,腿脚好,而且和院长关系好,产生疑心。

    审讯室,张树林的低劣栽赃在老曲面前就跟开头那个肉贩一样被冷嘲热讽得体无完肤。

    (跳过几段)
    张雪带女主去人工湖玩了一趟。感觉张雪就是去踩点,确认新的作案地点。 回来时女主和一电动车(第二个受害者)交错时翻车。这时镜头貌似是凶手视角。(怀疑是赵飞,也可能还是张雪动的手)
    老曲给女儿擦药时,在争论中女主提出“你怎么知道他抓的就不是坏人?你说的都对么?”
    此言一出,老曲突然眼中放光,想到了一些东西,发觉自己陷在死循环里。正要接着推理,又被女主打断思路。
    张树林弄出一个替罪羊,老曹送了辆缴获的赃车。
    然后一个重要细节“张树林都说了他没那个闺女”。老曲不会骗人,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张树林要这么说。

    凶案再次发生,衣服完整(警察还是没有提出“奸杀”)。老曲一看现场就发geek脾气了。对张树林吆五喝六,张树林也只能认怂。即使是这么个紧要关头,老曹却任然接收不了老曲。用特别方式放人,一句“送你回老家”把偷窥者吓得半死“不是还没判呢么!”老曲被惹得侧过脸笑。
    高级的幽默是用哭来让你笑,高级的悲剧是用笑来让你哭。

    女主发现了跟踪自己的仰慕者,由于害怕把对方害羞的示爱礼物当成其他的。女儿的浓妆艳抹让老曲教训了一顿。

    被放走的农民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给自己的恩人送绿豆。好人有好报,农民的朴实也尽显本色。很感人。

    操场上张雪读席慕蓉的《白鸟之死》,蒋四作死被削 。可惜赵飞书读的少,说错了词,明明是“打主人还得看狗啊 ”。
    于是张雪终于开始了计划的最重要一部分,预先设圈套让女主参加自己和赵飞的约会。主仆关系很明显。和片头又有所不同。
    这一段的表演其实很不符合我的过解读猜想,要不就得指明张雪特别能演。
    张雪可以先设计好两个人的台词,要求赵飞陪自己演给女主看。

    女主和母亲聊天的侧写出老曲对细节的把握,但是在下棋这种需要全局观的事情上老曲可以被卖馄钝的杀得片甲不留。

    画面一转出现张雪带女主演戏剧,张雪的演技终于表现出来,演得了小姐,转个脸就是丫鬟还带着泪光。女主当然是不想跪,不想变成像赵飞一样的仆人,但张雪的演技让她看到深不见底的黑暗。转身跑开了。而张雪对跑开的女主无动于衷,她知道无论如何这颗棋子已经完成她的计划,就算想逃跑也没用了。计划开始最后一步。设计让女主和自己翻脸。
    班上的人都被赵飞恐吓了,不敢惹张雪,只有女主能动手。

    女主提出张雪和张树林长得不像。理解为意指张雪不是他爸亲生的。
    透露出张雪一直跟她奶奶住,不跟张树林住。再加上张树林的性冲动,以及张雪的身材,就很明显了。

    发廊里很蹊跷不是么?
    女主点了一个发型,师傅剪了一个牛头不对马嘴的。
    如果不是张雪故意挑了一个很差的店子,就是事先塞了钱要他们故意理坏的。
    女主剪头发的时候张雪也十分满意地笑了,那种一切都在计划之中的笑。

    张雪故意装睡觉(之前没出现过她上课睡觉的习惯 )。
    这里老师点出了张雪如果不留级,技校都该毕业了。联系到第一宗命案。
    看老师没把自己赶出教室,张雪继续闹事。直到得到自己的目的。

    这时候她应该是找赵飞执行让自己远走高飞的“最后一个计划——第三个受害人”。但是赵飞自己才是最后一个计划。
    断电,这个时候可能某个地方就有个异性受害了。
    张雪的出走和凶案在逻辑上虽然没有关系。但偏偏第三个凶案的发生在此,偏偏发生在防空洞,偏偏这个时候连老师都知道天热了,蚊子苍蝇都出来了(加速尸体腐烂难以辨认)。

    得知张雪失踪,女主去拜访张雪的奶奶,张雪一直和她奶奶住,但是奶奶却不担心。
    赵飞前来找张雪,得知张雪要去海南是一个众人都知道的说了很久的计划。而且他们吵了两句。

    看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女主终于在大雨中接受了对自己穷追不舍的男主,开始自己的爱情故事。
    这种情况下,时间就会变得特别快。
    保安队通过断电,提高搜查成功率。
    这些都是用来突出过了一段时间。

    终于,凶案现场被发现。
    女主被叫去问话,为什么只有她?因为张雪只跟女主接触。
    张雪让女主知道了一切计划让她知道的东西。
    问话开始,最后一面什么时候?上课睡觉被赶出去。(具体说是上课睡觉罚站,罚站后还估计拿扫帚逗女主,这种中二的行为放在成熟的张雪身上不可疑么?)再一说,居然都好几周了。张雪他爸不急,她奶奶还不急么?所以张雪离开可能她奶奶知道。
    对于警察的文化,女主脱口而出的答案简直就是警察想要的:“一个有犯罪动机的嫌疑人,一个联系”
    接触的人——只有“赵飞”
    他们在哪接触——学校门口和防空洞
    这是在逗我么?这种赤裸裸的标答过于巧合了。
    接下来
    “他们是在谈朋友么?”——“同学都这么说”
    “你觉得呢?”——“我不知道,但张雪说过她不喜欢赵飞,这里没有看得上眼的”
    签字画押,警察已经被张雪预设的陷阱完全掌控。

    女主在梦中梦到养老院的好色老头,理发师,一直在跟踪自己的痴笑男,还有卖冰棍的小贩围在张雪身边。细细地观察着张雪,但是并没有对张雪动手,张雪的脖子往下有血,这些血是被喷上去的。这是一个细节,从第一宗命案起,女主就知道被害者是被横着割喉的。而且如果想突出张雪是受害者,那么她梦中绝对应该突出那个在大腿上的十字叉!所以我推测女主的潜意识已经知道了张雪不是受害者而是凶手!她的身上沾满了别人的血!这四个男人只是张雪用来分散老曲小曲的烟雾弹,只是吃瓜群众。他们甚至可能受张雪摆布(跟踪小曲,掌握他们的调查进度)。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利用父亲张树林的残暴形象一唬“你只要不听我的,我就跟我爸说你强奸我。”也许直接利用她的情商驯化,就跟驯服赵飞一样。比如老头子,只需要说“我知道你猥亵了小曲,你不听我的我就告发你”或者就是她要老头子猥亵小曲的。

    赵飞被抓,小白狗跑来追主人,赵飞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了,回头叫小狗别跟着,眼神很凄凉。同时意识到自己好像就像小狗一样追着张雪。感叹人不如狗。

    两次阴道提取物都是O型血,赵飞也是O型血。这里我稍微查了下精液是否能判断血型。发现答案不明确。“赵飞的哥们说,赵飞几次都想和张雪做朋友,都被张雪拒绝了”(这跟前期张雪和赵飞的眼神和行为关系完全冲突)
    老曲提出了各种法医上不能断定死者是张雪的疑点,但都被忽略。
    “那片都死两人了,要是没熟人带着,那个女的敢往哪儿去?”张雪就经常去人工湖,她还带女主去人工湖。
    “尸体摆放的方向,扯掉了几缕头发都说得丝毫不差。”这里就是重大的突破!因为死者是张雪,所以张树林绝对不用做为证栽赃。从他的反应来看他是真以为女儿死了。这时他的情商无法发挥,只有智商高的老曲发现了疑点,这个鸡蛋太圆了!一切的矛头都指向赵飞,连赵飞自己都供出特别的细节。非预谋的谋杀怎么可能会去记尸体摆放的方向呢?还有扯掉的头发,这根本就不是男人会记得的东西,也不是男人的打斗方式。这是女性之间打斗!这明显就是张雪要赵飞背的台词。
    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老曲依然声嘶力竭想唤醒大家“你刚才扯掉我多少头发?”可惜张树林已经狂乱了,周围又是一群猪队友。老曲最终只能仰天长叹真心带不动啊!树林也乘机冲去K赵飞了。
    这里其实我觉得张树林还是在表演愤怒,一个被他栽赃嫁祸的农民身上的伤都比杀女儿凶手身上的上严重。

    老曲小曲终于同一了战线,来到了张雪的御用发廊。老板很冷静地展示了凶器。《理发师陶德》
    应该是张雪拿走,割喉和画十字。
    老曲谈到了传说中的DNA检测技术。

    赵飞带着警察去,“案发现场”看着自己写的永结同心坚定了自己背黑锅的决心。
    赵子龙的赵,张飞的飞。除了忠勇,张飞还有一个视死如归。白衣白甲。
    面对赵飞她妈的崩溃,老曲显出了最无奈的表情。

    在班上老师宣布这个结果所有人都期望看到的,曲靖却和老曲一样,意识到这个蛋太圆了。

    卖冰棍的(未解读)
    女主戴头套上台领奖。

    照相时赵飞的小白狗以野狗身份出现。
    小曲此时并没有多想。
    家里的照片特写(未解读)

    女主收到海南寄来的匿名明信片时间是1991年5月31。
    这一刻,她体内的高智商法医血脉完全觉醒,真相只有一个,张雪是真凶。
    接下来她带着小白狗回到了人工湖边的芦苇荡,在她的眼中整个案件的过程重新被推演了一遍。

    “由于证据不足,赵飞两个月后被释放”(原版片尾处,被抓起来的赵飞趁看守不备,从公安局关押室窗户爬上楼顶欲逃跑,不慎坠楼而亡。)
    “随着DNA比对技术的发展,1991年中原飞机制造厂连环强奸杀人案真凶与2015年落网”。

    前后跨度大概是24年。
    按这个时间算,老曲应该已经退下来了。
    但是除了老曲,谁还在意这个案子呢?更重要的是!谁还留有和这个案件相关的DNA呢?
    没错!那就是女主!自从她知道了真相,就努力学习,发誓定将这个妖孽绳之以法。

    电影的最后,镜头是女主在芦苇丛中穿行。其实她是利用小白狗,搜索证据!而小白狗也算是为主人赵飞报仇了。
    可能这次的搜索找到了24年后将张雪绳之以法的关键证据。

    其他:
    不得不重申,这个结局让我想起了如月疑云。

    2016年8月26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犯落网,嫌犯高承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个据首案已经长达28年之久。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1013/c22219-28774219.html
    王一淳处女作《黑处有什么》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98219/
    引用——“诸如河南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依从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战理论,为避免敌人集中袭击,成百上千的厂矿被安置于深山荒野的落魄地方。这里的人既不算农村人,也不算城里人,他们既因为能吃上公家饭而庆幸,同时又为边缘的身份感到恐慌,无数青春和梦想也便葬送于此。”
    这简直像极了青红,为了从落后地区逃离不择手段。

    关于放人
    有篇帖子讲得太好了。就是故意把抓错的嫌犯以“故意放跑”的形式释放,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他回来闹事。

    另外,你猜最感动我的镜头是哪个?
    是狗狗追赵飞那一段。
    赵飞目无一切的姿态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放下,也许被剪的那段赵飞逃跑(可惜摔死)就是为了这只狗狗。

    原版和龙标版差别贴:
    http://www.moviebase.cn/uread/app/viewArt/shareViewArt-533f44c340b5402f8831b2d87f91f6d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那个讲方言的女老师居然是大话西游里的牛香香!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433966/questions/730088/?from=subject_questions
    【详细】
    81429861
  • 地球明明
    2016/10/17 12:35:25
    童年和父女关系
    原载公众号花花猫
    WeChat ID:huahua_cat


    之前国产电影《中邪》开始火的时候,看简介种草了这部国产电影《黑处有什么》,豆瓣的简介是这样的:
    1991年春夏之交,中原飞机厂家属区内,一起强奸杀人案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初二中等生曲靖和老留级生张雪的爸爸同为负责这起案子的警察,但有着迥异的办案风格:曲靖的爸爸出身法医,迂腐和小气的个性让他总是成为大家取
    原载公众号花花猫
    WeChat ID:huahua_cat


    之前国产电影《中邪》开始火的时候,看简介种草了这部国产电影《黑处有什么》,豆瓣的简介是这样的:
    1991年春夏之交,中原飞机厂家属区内,一起强奸杀人案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初二中等生曲靖和老留级生张雪的爸爸同为负责这起案子的警察,但有着迥异的办案风格:曲靖的爸爸出身法医,迂腐和小气的个性让他总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张雪的爸爸是退伍军人,办案凭直觉,因为破案率高,是单位的红人……凶手很快被张雪爸爸抓到了,但相同的强奸杀人案再次发生……没人注意到被老师赶出教室的张雪再也没来上课……

    不知道是被剪辑了,还是说“悬疑”、“犯罪”只是吸引眼球的标签,如果非要定性,我会给这部电影套个“青春片”的帽子。

    相比早于我青春年代太多年的《致青春》、是我青春年代但丝毫没有代入感和熟悉感的《左耳》、《我的少女时代》,晚于我的青春时代而且丝毫无法理解的《青春派》,更别提《同桌的你》和一众IP片。(天,我看了这么多烂片)

    《黑处有什么》是目前看到的最最最真实的青春片,虽然女主设定比我大(我出生前一年她就初二了),但她所经历的和我的童年一样的,相信也是目前正在看手机的你所经历过的:
    省着用的胶卷,被爸爸妈妈安排在花花草草旁拍照。
    全校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记得那时候看过科幻片,讲宇宙的。
    逢年过节登台演出的时候,头发被扎得老高老紧,腮帮子红得像猴屁股,眉中间还用口红点一个红点儿。
    去敬老院表演尴尬的节目,我真的怀疑那时候看我们表演的相声老人们看懂了没。
    还有大院儿生活,学骑自行车,老爷们骑的二八大杠和没有大杠可以优雅地从前面跨过得小坤车。
    这些都是我的回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啊。

    电影里的父女关系,也是特别真实的。小时候爸妈常不在家,我晚上在别的小姐姐家玩,有一晚她给我扎了个小辫儿,回家的时候爸爸在吃冷饭,看到我犹豫了一下,然后严厉批评了我。但他不是批评我晚回家,而是“像什么样子”。
    我现在特别能理解爸爸当时的心理:一个不懂女孩的父亲,看到兴致勃勃从外面回家的女儿,觉得应该训斥点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拿短发的却扎了小辫子说事儿。

    电影里也是这样,母亲重男轻女,动不动就对女儿冷嘲热讽,打头打肩;父亲完全不懂女性,从他不尊重母亲,不帮助家务,不及时回家吃饭,嘲笑母亲化妆等行为都能看出来。父亲骑自行车带女儿回家,看到女儿叉开腿坐在后座,让她朝一侧重新坐,要有“大姑娘的样子”,女儿问“大姑娘什么样子?”
    一个14岁的女孩儿不知道月经带是什么,不知道来月经是怎么回事,妈妈不陪着买胸罩,售货员不卖胸罩直接给小背心……
    这样的环境里,却要求女孩有“大姑娘的样子”,大姑娘是什么样子呢?

    还有父亲从女儿嘴里频频听到留级生张雪的名字,认为女儿和张雪走得太近,大声呵斥女儿让她与张雪划清界限。这也是一个不懂女孩的父亲常常做的。
    我初二的时候,2006年,世界杯还没开始,我从报纸上看到小将梅西很被看好,恰巧班级里要求做英语小报。我让爸爸帮我打印一张梅西的照片回来,他大声说:我看你们班这追星的班风很差!

    并不是责备父母,只是时代洪流中无法避免的浪潮将一代代人塑造成不同的样子,所幸一代代父母在变得更好。

    喵~
    【详细】
    81321434
  • 沉瘾
    2016/10/15 22:32:28
    黑处究竟有什么?
    事实上我是抱着“包场”的心态去看的,万万没想到,跟我同时进场的,还有大批量的父辈大叔。这大大增强了观影体验,不说其他,起码没有了吵闹的小孩,摊手。
    这部电影是青年女导演王一淳的处女作,并且在去年摘下了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最佳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某小地方。
    一开场就是被无数人说模仿、抄袭《杀人回忆》的一幕 ——人工湖的芦苇中,出现了一具裸尸。死者是年轻女
    事实上我是抱着“包场”的心态去看的,万万没想到,跟我同时进场的,还有大批量的父辈大叔。这大大增强了观影体验,不说其他,起码没有了吵闹的小孩,摊手。
    这部电影是青年女导演王一淳的处女作,并且在去年摘下了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最佳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某小地方。
    一开场就是被无数人说模仿、抄袭《杀人回忆》的一幕 ——人工湖的芦苇中,出现了一具裸尸。死者是年轻女性,大腿上还被刻上了深深的十字刀痕。
    就因为这个先入为主的凶杀案,让很多人对这个电影捉摸不透,围观群众看到结局纷纷表示不懂。

    请注意!这不是悬疑片!这不是悬疑片!!这不是悬疑片!!!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tm是青春回忆文艺片呀!只是把突发的连环凶杀案作为线索贯穿整个影片,仅此而已啊!

    女主的父亲是公安局的法医,他敬业、保守、正直、专制、死脑筋,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父亲。在饭桌上,随便一说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道理”,比如:“你吃什么就吃饱了?”“你们这代人啊,就是没吃过一点苦。”“你看看这多好白米饭”......诸如此类。
    女主的母亲大概就是个全职主妇。她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主妇一样改不了爱念叨的毛病。念叨着老公不换煤气;念叨着自己和老公怎么相识;念叨着自己的女儿缺心眼;甚至在自己的女儿意外得到一张奖状之后,还会念叨着这有啥用,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小骄傲。东走走,西墨墨,抱怨抱怨老公,骂骂女儿,一天不知道在忙个啥,却整天都在忙着。(跟我奶奶和大姑妈一模一样,摊手。)
    我们的女主,正儿八经的初中生,她的青春正伴随着她无限的好奇心悄然萌芽。她跟我们很多人一样人前话少,人后精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会恳求的母亲给自己买牛仔裤;会跟父亲抖机灵要自行车;会围观凶杀案现场,好奇着父亲的工作;会私下找字典查询“强奸”的意思;会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偷听父母反感的港台流行乐;
    会冒险把小拇指涂上指甲油,偷用母亲的化妆品;
    会冒险烫个头发,又偷偷把烫过的刘海剪掉;上课时盯着同桌的胸罩,放学时自己也偷偷去买......

    每个人都不会按部就班地成长,一个个搞不懂的黑处总会缓缓逼近。但面对这些黑处,我们女主不敢,却又充满好奇,随之疑惑也会越积越多:
    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姑娘不能岔开腿坐?为什么取母亲的月经带时顺手甩着会招来街坊的窃笑,会被母亲揪着耳朵骂缺心眼?(这简直就跟我小时候拿伞把两条正在交尾的狗狗分开被母亲骂不懂事一样,我无辜啊,摊手)为什么父亲说男女之间不会有纯友谊?为什么敬老院的刘爷爷会让自己读看不懂的书,还要亲自己?为什么自己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学校雷锋赖宁的标杆?


    在女主的成长疑惑中,凶杀依然不动声色地进行着。这两条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却始终交融在一起。表层的凶杀案与“成长的烦恼”一起牵引出了我们一两代人内心深处的疑惑。
    父母灌输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实的世界?
    生活的黑处究竟有什么?

    关于凶手,这大概就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原因。结局凶手在2015年才被抓住,但是并没有指出他到底是谁。影片中一出场就响起诡异的BGM的角色都有可能是凶手:敬老院假装腿脚不便的色老头,多次尾随女主嘴角带有奸笑的街头混混,“偶然”路过敬老院被女主发现平时还会偷瓜的教导主任......甚至有可能是在镜头前一闪而过的卖瓜群众。
    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凶手,但却都有点不同,都不像凶手。

    这些或许只是人性的小阴暗面,或许只是那个时代的小截面,但是又或许呢?
    不知道,黑处有什么?没有揭露的有什么?
    任君想象。

    影片中还有其他很有趣的小镜头:父亲不给女主买小自行车,女主故意跟同桌说自己不想要;同学纠正老师发错的音,被老师辩解是多音字......(卧槽跟我小学班主任一个模样啊!!)
    以及关于家庭的温暖小镜头:父亲教女主骑自行车;
    在倾盆大雨中父亲来学校给女主送伞;把喜欢女主的小男生“教训”了一顿;又在倾盆大雨中把被“扫黄”的女主领回家打骂时,母亲的偷偷抹眼泪......
    甚至还有超现实主义画面出现:女主在回家路上,看见两个人在埋葬女尸。落荒而逃后又再次返回竟发现那里竖起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牌子。


    我们往常所见的青春片基本都是充满不可思议的叛逆:早恋、逃课、堕胎、打群架......
    或是少女般的小甜蜜与小伤感:暗恋、倒追、莫名其妙地看对眼、悲痛欲绝地分离......

    像《黑处有什么》这样既真实到以为就是身边谁的回忆录,又怪诞到像是爱丽丝的梦境的影片太少太少了。

    然而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我们这一两代人的共同回忆。
    这样的青春片才会让我们会心一笑。
    不是吗?
    【详细】
    81302022
  • Frances
    2016/10/15 5:37:09
    一黑到底
    1991年的春夏之交,阳光明媚得一塌糊涂,人人似乎都在奔向幸福生活的道路,黑暗无处遁形。河边女尸的出现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黑子,神秘未知的黑渐渐出现。

    黑处代表着未知。

    曲靖的黑处

    她不理解什么是“强奸”,不理解女生为什么要“偏腿坐”,不理解为什么不能乱甩“月经带”,不理解“色老头”为什么要亲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质疑父亲的权威性···于是,她去自己查字典,一
    1991年的春夏之交,阳光明媚得一塌糊涂,人人似乎都在奔向幸福生活的道路,黑暗无处遁形。河边女尸的出现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黑子,神秘未知的黑渐渐出现。

    黑处代表着未知。

    曲靖的黑处

    她不理解什么是“强奸”,不理解女生为什么要“偏腿坐”,不理解为什么不能乱甩“月经带”,不理解“色老头”为什么要亲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质疑父亲的权威性···于是,她去自己查字典,一边被骂挨揍,一边和父亲针锋相对。

    父亲的黑处

    他不理解为什么没有确凿证据就可以断案,他不理解自己为什么“难求上进”,他不理解最爱的女儿为什么变得日渐陌生···他用高超的技术协助破案,彰显专业主义精神。同时,近乎顽固的性格让他不那么如鱼得水。

    张雪的黑处

    这个“发育较好”的女生不理解为什么同学们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处处针对她,不理解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她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无声的反抗,多次留级并不在意,随心所欲烫染头发,畅读名著如饥似渴。

    黑处有什么?自始至终片子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在平凡岗位上的曲爸爸或许更加力不从心,落寞的背影仿佛暗示着他与女儿的日渐疏离;张雪的离去似乎宣告反叛的结束,找不到“黑处有什么”的她是死了还是逃了?曲靖抱怨地顺从总还是不错的。

    他们的这些疑问我们也有,时空相异而已。这关乎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气质特征。那个时代,对“性”要么遮遮掩掩,要么闭口不谈;教师、家长以单向传播为特征的灌输式教育;近乎道德“洁癖”的要求与众口铄金的强大势力;家长压倒一切的权威的无可置疑;主观色彩浓重的不成熟的司法审判···

    回顾始知真假,回顾方可判断。活于彼时的人们或许难以自知,或许不敢反抗。少数的异见或许被更大的主流声音淹没(张雪的消失,曲靖的叛逆),更多的人们并无异样感觉地生活着。此时的我们或许会对他们“义正辞严”的说话语气逗乐,会对他们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感到诧异,会对他们鲜有个人意识、权利意识而惋惜··

    ·l其实没必要啦。片子的一条明线为贯穿始终的谋杀案,暗线则是依托以曲靖为中心的人物关系所反映的时代图景。多处特写,柔和的光线同泛黄的镜头一道营造出十足的怀旧感。主旋律标语、“不正经”的港台歌曲、红极一时的乐队组合···导演用众多富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极大程度上还原那个时代。

    她或许有追忆,有反思,不过更好的解释大概是,立于今日回望过去,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个个被时代裹挟的个人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成长,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蒙昧的状态。不必要集中焦点于主人公可笑的举止,对昔日较为完整地还原即为导演态度的呈现(或许她可能只是单纯地还原),今昔对比,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从而对未来发展的有更坚定的信念。

    结尾来得有点突然,对案件描述自始至终的少。

    这也是青春片吧,听完片尾曲才离场。苏晓彤演技真赞,看到抽屉里的小纸条,揉皱,展开,揉皱,小鹿乱撞,局促不安,表情到位。童年有过这样经历的朋友或许感触更深。边啃苹果,边看杂志,漫不经心地对曲爸的问题对答如流,让人感觉到她身上散发出的叛逆气息。颁奖台上的语塞更显真实,毕竟,年轻的她哪懂这么多弯弯绕。

    让人觉得如此真切。看的午夜场,走在回去的路上,听着鞋子摩擦路面的声音,背包里物件碰撞的声音,不知名昆虫的的夜鸣。桂花香氤氲——夜太美,竟让人窒息。

    五体通透,神清气爽。
    【详细】
    81291468
  • Octopus
    2016/10/15 5:05:02
    那在黑处给你的生长投下死亡阴翳的,是人性

    午夜看完《黑处有什么》,不禁感慨这么多年了终于又出来一部值得赞美的中国式残酷青春物语。很多人将它比作中国版《杀人回忆》,如果不是人云亦云,那大概是”影响的焦虑“下的判断失准。两者虽然在情节元素和镜像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叙事、美学意图及技法等核心质素上并不具有类比性。如果非要把它安放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中,那么我认为它首先是一部青春成长片。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暗黑系少女成长史。

    午夜看完《黑处有什么》,不禁感慨这么多年了终于又出来一部值得赞美的中国式残酷青春物语。很多人将它比作中国版《杀人回忆》,如果不是人云亦云,那大概是”影响的焦虑“下的判断失准。两者虽然在情节元素和镜像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叙事、美学意图及技法等核心质素上并不具有类比性。如果非要把它安放在一个“伟大的传统”中,那么我认为它首先是一部青春成长片。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暗黑系少女成长史。

    所以它或许会让不少人想起娄烨和岩井俊二。但它比早期娄烨更令人惊叹的是处女作导演在美学上罕见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王一淳对日常、小清新、悬疑、荒诞现实、政治讽喻等各种镜像风格的驾驭上,也体现于她以更纯粹的(也就更精神分析的)女性视角将一个少女的性觉醒历程呈现得如此漫长、沉重而尖锐。就后一方面的意义而言,它或许比《颐和园》更值得注意。而它比岩井俊二更出色的地方在于以质地深沉广大的现实主义风格将个体的青春成长与外在异己的社会历史语境连接了起来。这种连接通过导演对90年代中国小城生活氛围的精准把握得以实现,这不仅意味着一种朝向社会现实的批判锋芒,也意味着无可逃避的主体命运,因为生活本身就意味着内在参与,更悲观的说法是它意味着被构型或被锁定(be positioned)。

    故事起于一场强奸杀人案件,对此惯常的悬疑类型片往往将叙事聚焦于案件的侦破及其延宕。但在《黑处有什么》中,摄影机始终追踪着少女曲靖,既追踪其现实层面的家庭和校园生活,也追踪其潜意识幻觉,比如尾随的痴汉、比如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标牌下看到掩埋少女尸体、比如电影院中那些男人的凝视。有趣的是,影片以非常现实感的镜头来呈现这些潜意识幻觉。这种处理方法所制造的阅读障碍会让怀着悬疑片期待的观众感到混乱而直露——事实上,他们已经说过了,“暗示意味太重”。但王一淳显然无意于具体凶手的指认,从曲靖对尾随者和电影厅凝视者的令人诧异的无知无觉可以看出这一点,更重要的证据是张雪之死的梦境段落。

    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的段落正是这一梦境,全部的恐惧和战栗都麇集过来,而这种恐惧因为性的中介又有着懵懂而真切的快感——这其中蕴含着最原始的弗洛伊德式的辩证法。过于早熟和敏感的女主肯定已经感知到,不管凶手是谁,一定是男人们焦灼而邪恶的欲望杀死了她们。在这个意义上,死者成为了女主的分身和另一种可能性。就此,导演借由个体化的叙事完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女性主义叙事:不管是哪种可能性(活着或死亡),她们共同的命运都是沦为男性欲望的凝视之物。在影片末段三个女生买雪糕的段落中,导演再次指认了这种共通的命运。不同的是在这里她用的是他者/男性视角,而在曲靖那里,更多的是主观/女性视角。而即使在梦境这一情节的巅峰时刻,导演也依然坚持使用异常真实而非常见的色彩斑斓、意象诡谲的方式来完成,并且丝毫不急于说破。直到后面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都是女主的潜意识制造物。对解读空间的有意拉远,使我们在后知后觉中愈加体验到那些情境中所蕴含的惊心动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惊异的美学技巧,很微小,但足够巧妙。

    梦中的恐惧与快感催生了少女初潮这一成长的标志性仪式,于是它也以最激烈的方式告诉我们:那在黑暗之处给(女性)成长投下死亡阴翳的,是赤裸而暴烈的人性(男性)欲望。而如果说这一梦境段落及前述其它的潜意识幻觉共同构成影片的激烈表达的话,那么,对曲靖家庭和校园生活的描写则以更温和甚至不乏黑色幽默的方式同样讲述着少女成长史中的压抑和动荡。导演展现了对显与隐、激烈与节制两种语调和节奏的良好掌控。

    有技巧也有对多样的叙事节奏和风格的整体掌控力,甚至还有某种自觉地女性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哲学,还走的是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片路数,我实在想不起来你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导演。对于年近四十的电影圈票友王一淳同学,我只想说,赶紧出新片吧!

    【详细】
    81291616
  • 北时一
    2016/10/14 22:53:45
    我的90年代:凶手是谁
    ——90年代与黑处
    《黑处有什么》,导演王一淳凭此片获了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上一届是《心迷宫》的忻钰坤。正好今天上映,就买了特价票去看。这个片子披着犯罪片的外壳,说到底还是个青春片。90年代的青春记忆是属于80后的,不过我也找到了些许共鸣。和《心迷宫》一样是小成本电影,比《心迷宫》演员的颜值和演技好点,但就故事的深度和巧妙而言要逊色一些。
    片子宣传的噱头是中国版《杀人回
    ——90年代与黑处
    《黑处有什么》,导演王一淳凭此片获了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上一届是《心迷宫》的忻钰坤。正好今天上映,就买了特价票去看。这个片子披着犯罪片的外壳,说到底还是个青春片。90年代的青春记忆是属于80后的,不过我也找到了些许共鸣。和《心迷宫》一样是小成本电影,比《心迷宫》演员的颜值和演技好点,但就故事的深度和巧妙而言要逊色一些。
    片子宣传的噱头是中国版《杀人回忆》,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连环强奸杀人案,都有上世纪的年代感,都发生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小乡村或小县城。但《杀人回忆》的主角是警察,是在认认真真讲案子本身,全片看下来真的是越来越绝望、无力,而《黑处有什么》从一个14岁女孩的角度出发,案子就变成了小女孩内心世界的背景,所以两者内里是不同的,表达的东西大概也不同。
    黑处有什么?导演起这个名字我是觉得不合适,扣《杀人回忆》好像还更合适点,毕竟片尾不是警察的警察蹲下身往黑处望的时候,我心里颤了几颤。但导演自己的答案是“一切片中女孩不懂却又努力去探索的,都可以理解为黑处。”说了等于没说吧。
    作为一部年代烙印深重的片子,各个方面都可以说很成功的还原了那个年代,不出戏,很真实,片中的笑料也正是来自于这份真实,有点讽刺。但它为人诟病的也是这份年代感,有人觉得用力过猛,尤其是学贾樟柯金曲串烧……

    ——愚昧和娱乐
    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没有普及,娱乐产业也不像现在这样大火,大部分人不懂时尚为何物,人们的娱乐就是看娱乐节目不多的电视,捧着笑话杂志、租碟、看学校的包场电影、去溜冰场溜冰,或是没有目的的闲逛。世界很小心很大。
    那个时代口风严谨、形式大于内容,学校热衷于学雷锋学赖宁,当然过了20年我们依然在学雷锋。警察办事愚昧,起哄的学生愚昧,围观的群众也愚昧。
    所以导演的态度不是在怀念那个时代,只是怀念那份没有网络的真实,懵懵懂懂战战兢兢。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不可爱吗?
    虽然多了物质,多了迷茫,但也多了选择。

    ——嘴犟与亲情
    父女情,这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那个一不小心就暴躁起来的父亲,嘴犟到不行的女儿,斗嘴的画面,坐在父亲后座的女儿以及大雨带着伞骑车来接的场景,咋就那么熟悉呢。女主一直不是很快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觉得自己的爸爸好怂,她好想变得成熟漂亮,她好羡慕画报上的明星,她有点嫉妒张雪,谁让张雪那么嘚瑟,还叫她麻杆。可我爱死这个角色了,真实平凡青春无敌,每天和爸爸妈妈吵吵闹闹,和朋友闹小别扭,她都不知道她其实有多幸福。幸亏片子到最后,女主都是强奸案的旁观者,她还可以继续平凡下去,正是这种平凡,让我看到导演的诚意。幸亏不是所谓的残酷青春戏码,但这种平凡或者说无知,放今天看又是另一种残酷。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处女作,《黑处有什么》还不成熟,但它是合格的,有诚意的。
    【详细】
    81291209
  • 百五言
    2016/10/14 22:30:53
    黑暗中的情与欲



          从片名到海报,这部片子为我们营造的所有观影期待都围绕着“黑暗 现实 悬疑”等这一类的词语,也不免的在心中先列好几个类型相似的片子做比较和参考。
           可惜,并不是。
        



          从片名到海报,这部片子为我们营造的所有观影期待都围绕着“黑暗 现实 悬疑”等这一类的词语,也不免的在心中先列好几个类型相似的片子做比较和参考。
           可惜,并不是。
           本片在选角上遇到的问题和去年的一部国产悬疑佳作《心迷宫》类似,即电视剧,话剧,甚至音乐剧演员为主造成的表演效果上的失真和一定程度上的浮夸,这一点主要集中在片中的成人演员身上。而片中的三个主要青年演员则是科班出身,有一定但是只有一定的表演经验。路人配角的表演则更让人失望,不经意的笑场,背诵似的台词。让本就稀少的现实感愈加淡泊。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归结到资金短缺上,但是如果要营造年代感和现实感,是不是直接选用素人演员会更好呢?此类时空设定和剧情要求,与其增加一些不那么好,舞台痕迹略重的演技,是不是直接摒弃掉这些更好呢?尤其是赵飞一角,每次出场都将整个片子直接带入网大感,如果说导演本就想让这一角色承担喜剧效果,那也无妨。但是在关键的抓捕和指认犯罪现场的两场戏中,又让他承担了很重的煽情味,以及一部分重要的宿命和时代感。 混混,可以油滑,因为这是这一身份先天带有的一个标签,但是这只是一个标签,而不是这个角色全部。但前面所有的戏下来,赵飞这一角色已经彻底喜剧化,等到片尾再去让他承担别的任务,不仅再次破坏了这一角色,也破坏了任务本身。
          谈到赵飞这一角色,就不得不谈导演对整个影片的设计与把控。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悬疑片,而是一部涉及到青春成长 爱情 时代等诸多元素的悬疑片。悬疑只是由头和节点,真正的戏肉是成长 以及在成长片中常见的爱情 友情 两代人的沟通。回想下整部电影你会发现,女孩不是一个简单的案件窥探者,导演也并非将她安排成一个单向接收器,她接收了案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案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只占了全片的一部分,还是一小部分。还有相当部分内容是与案件的发生和侦破都没有太大联系,甚至根本没有联系的。比如父女,母女两代人的日常沟通;与男同学的未遂恋爱以及绝大部分上课戏。它们与案件唯一的一点联系,就是导演有意创造出的几个嫌疑人和嫌疑点:时不时的特写和音乐变幻,加上角色自己诡异的微笑。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真凶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人人都可能是凶手而造成的人人自危。但是除了过于刻意的镜头、音乐、微笑外又再无其他表现。而本应烘托氛围的不断出现的大雨和黑暗也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压抑,潮湿,闷热,唯一一次有作用,可能就是那次小情侣在雨中听歌时的一点点暧昧。
           一次次的撩拨观众神经却又只有相同手段的前戏,慢慢的这前戏的快感也就不在了,虽然本身也没多少。
           除此之外,片中的背景音也颇让人无奈。因为无处不在的歌曲,口号,喇叭,的确营造出一种历史感,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那个年代的夏日小镇形象。但是过于频繁和刻意的堆砌,又生出一种虚假感和舞台感。与此类似的还有墙上的标语,插画,电视中的新闻等。符号的堆砌并没有产生真实,而是彻底隔绝和孤立的这个小镇,就好像它是导演特地建造的,而非来源于生活的。
           而舞台感或者说虚假感与题材本身又有着先天的冲突,这就导致整部影片的混杂。一直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朦朦胧胧 浑浑噩噩 似乎说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能让观众真正领会到的。是时代还是宿命,是成长中汹涌着的情与欲与一成不变的小镇的矛盾,还是两代人的隔阂,沟通的尝试与失败。空气太过混杂,以至于即使阳光灿烂,我们也看不清那处到底有什么。
    【详细】
    81291804
  • 胖大海
    2016/10/14 22:30:18
    黑处有什么---------70后被埋葬的青春
    电影《黑处有什么》,挺不错的电影啊,估计导演是70后吧?只有70后才能拍出这种原貌呈现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的片子。

    那个既保守而又因为改革开放面临外来新事情冲击的年代啊!小虎队,比昂乐队,燕舞广告,钻防空洞,卡在录像机里的黄片,录像厅里播放的三级片,都是流淌在我们70后血液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那个时候每一个家庭都想女主一样。一家人挤在狭小而又压抑的房间里,都有
    电影《黑处有什么》,挺不错的电影啊,估计导演是70后吧?只有70后才能拍出这种原貌呈现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的片子。

    那个既保守而又因为改革开放面临外来新事情冲击的年代啊!小虎队,比昂乐队,燕舞广告,钻防空洞,卡在录像机里的黄片,录像厅里播放的三级片,都是流淌在我们70后血液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那个时候每一个家庭都想女主一样。一家人挤在狭小而又压抑的房间里,都有一个粗暴的老爸和一个不断抱怨的老妈 ,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是挨骂就是挨打,没事就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反正什么都不好,反正就是看不惯,而我们的心情就像窦唯唱地那样“从来都是担心,从来都是害怕,还要我们乖乖听说,都说那么儿女对父母地报答” ,如此这般,怎不让人都生出剧中张雪那种想要永远离开的愿望。

    70后的父母大多是以前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拨人,蹉跎过岁月,感受过生活的艰辛,不过也被荒谬的时代夺去了很多人类本应拥有的特质。他们情感粗粝,不善于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意识去营造家庭的温情,他们对下一代的寄望就是循规蹈矩地做一个本分的人,长大后找一份工作,娶(嫁)一个人,建一个家和他们一样简单而平淡过一辈子,至于人的爱人的情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他们不关心,因为他们像物件一样被支配了大半生,早已麻木和习惯了行货一样的存在,就更就体会不到自己的下一代,在时代变革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片子披着犯罪和破案的外衣,其实写的是两代人的矛盾。女主的父母,张雪的父亲,赵飞的父母,对自己儿女都是那么的粗暴,张雪父亲宁愿不抓真凶就当自己的女儿死了,赵飞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出事后在还不明真情的情况下就暴打自己儿子,女主的父亲更是在知道自己女儿早恋时吼出“恨不得当初掐死”的怒言。他们好像在乎自己的脸面和名声更胜过自己儿女,而儿女们也觉得这样很正常,最多像女主一样不咸不淡的顶几句嘴作为软弱地抗争。更多地是远远逃离自己的家庭,在野外在田野在桥下,在那些成年人去不了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乐园。

    电影的着墨点还有很多,不光是家庭,还有学校,管理学生简单生硬的老师,办案潦草草菅人命的警察,还有那些从来不知道正常维护自己权利的愚昧的人, 那些压抑着沉默着无奈而又可怜的人和事,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当女主看三级片看得流泪满面的时候,真的让人震撼,不懂爱而又渴望爱的人,他们情感的启迪只能从三级片中去寻找,这是多么的可笑而又荒谬。至于片名《黑处有什么》,有什么呢?是不是我们70后在粗粝的现实和蒙昧的时代之下,早已被草管而又埋葬的青春呢?
    【详细】
    81291088
  • 江海一蓑翁
    2016/10/14 11:54:55
    《黑处有什么》:悬疑类型片包装下的青春成长叙事
    尽管是剧情长片处女作,王一淳导演在《黑处有什么》这部即将公映的电影里的表现,却显得相当沉稳、老道。或许是出于争取龙标和面向大众市场的考虑,影片选择了一个连环强奸杀人案,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然而在这样一个破案、悬疑式类型片的包装之下,寄托的却是导演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青春豆蔻年华的回忆,以及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青春成长历程的重新叙写。透过那些看似平和、轻松、幽默的影像细节,我们能够读到导演对于自身成长
    尽管是剧情长片处女作,王一淳导演在《黑处有什么》这部即将公映的电影里的表现,却显得相当沉稳、老道。或许是出于争取龙标和面向大众市场的考虑,影片选择了一个连环强奸杀人案,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然而在这样一个破案、悬疑式类型片的包装之下,寄托的却是导演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青春豆蔻年华的回忆,以及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青春成长历程的重新叙写。透过那些看似平和、轻松、幽默的影像细节,我们能够读到导演对于自身成长环境的诸多戏谑、嘲讽与黯淡、无奈。

    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少女曲靖在成长历程中面临的两大挑战,分别是自我主体性的确立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前者在脾气暴躁的父母压制之下,很难得到彰显。为此,曲靖只能选择在空无一人的木台上,独自高歌港台歌曲,来获得对于自我认同的满足感。正是由于这种不断滋长的主体性意识的驱动,在同伴张雪要求自己在表演中扮演从属性的丫环角色,并且蓄意让自己更换难看的发型,来凸显张雪的美丽之时,曲靖才会选择拒绝和爆发。这种日益凸显的主体性意识,跟女性意识相比,可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参加敬老院活动时,刘老头要求曲靖朗诵情色小说,并对她做出猥亵的举动,这样的经历反而促使曲靖去探究自身作为女性的意义与内涵,并萌生出对情与欲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在韩剑寄出情书,并且明确对自己表示好感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遗憾的是,由于阴差阳错,曲靖被保卫科的工作人员以观看“毛片”的行为拘留,这次意外,再次使得曲靖对于情欲的观念产生出巨大的困惑与畏惧。一方面是不解与迷茫,另一方面则是随着自身身体、心理发育而滋生的更浓的女性意识,这两方面互动的张力,促使曲靖走进录像厅里,观看《蜜桃成熟时》的情色电影;而面对那些美好的亲昵镜头,曲靖流下的泪水,将这一时期少女心绪的细腻与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影片的实际线索是关于青春成长,而并非破案本身,才使得导演对于凶杀案这条线索的展现,多少有一点潦草和虎头蛇尾。影片中开始阶段对于杀人凶手的种种悬念设置,在影片后半段里缺乏交待与呼应,最后只能以字幕形式展现14年之后的破案结局,却也没有交待真正的杀人凶手是谁。这样的开发性结局的设置,与其说是为了保持悬念,倒不如更加说明了导演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反,正是因为导演对于成长叙事的看重,因而影片在展现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小城这一时代和地点氛围之时,却显得颇为用心。无论是赖宁杯的演讲比赛,还是保卫科抓“毛片”的情节设置,抑或具体到当时的衣着、食物、街景和业余娱乐生活方式,都非常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1977-1985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很容易从这部影片当中,找到自身的成长记忆。

    而在展现主人公曲靖成长历程的同时,导演也用自己的女性视角,来表达对于充斥着伤害、压制、虚伪与窥探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嘲讽与批判。曲靖到敬老院里去义务劳动,实际上是为了再次见到挑逗自己的刘老头,了却自己的些许女儿情怀,然而这样的举动被教务主任看到之后,却以此将曲靖评为赖宁杯学习标兵,大力表扬。曲靖上台领奖之时,戴着喜感十足的大头娃娃面具,面具指向的表演、虚伪的含义,将导演的批判意图展现无余。曲靖的父亲曲警察自己在公安局里受到冷落与压制,而他应对这样的郁闷的手段,就是不断对自己的女儿进行训斥和压制。而曲靖的母亲,也是习惯于对女儿呼来喝去。曲靖父母双方所惯用的“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东西?”“你也就比小狗强一点”“早知道就把你掐死”等等话语,相信对于同时代长大的70后、80后观众来说,都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而这些话语对于孩子的伤害程度,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更为绝妙的,就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置的不断出现在曲靖身边或身后的尾随、窥探的男性形象。这些身处“黑处”的男性,既喻示着少女成长环境的危机四伏,也可能暗示着少女在心理和行为上,处处受到男性和男权的压制与操纵。影片当中的这些指向,多少也可以代表导演自己对于女性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待遇与处境的一种认识。

    尽管有着上述批判和讽刺的指向,但这些主题体现到影像语言当中,却是以一种平和、轻松的基调展现出来的,而这种以轻喻重的展现方式,跟同属女性独立电影导演的杨弋枢、杨荔纳等人的作品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一部以女性视角,讲述少女成长的优质电影,相信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

    祝愿本片公映顺利!

    2016.10.6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在2016年10月8日刊发于第一财经人文频道,见刊时有删改。)
    【详细】
    81281878
  • sug-ga
    2016/10/14 1:36:26
    如此一般的电影你们在高潮什么?

    被这部电影断断续续刷了快一个月的屏。

    从First中得知这部电影开始便有期待,忙完月初后火速订了11号尤伦斯展映交流的票。果不其然让我失望了,先不说与杀人回忆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就那“悬疑片”仨字也应该立马撤下,这俩大宣传主标将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电影的口碑,信我。当然以上两点(和烂配乐)并不是我失望的主要缘由,

    被这部电影断断续续刷了快一个月的屏。

    从First中得知这部电影开始便有期待,忙完月初后火速订了11号尤伦斯展映交流的票。果不其然让我失望了,先不说与杀人回忆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就那“悬疑片”仨字也应该立马撤下,这俩大宣传主标将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电影的口碑,信我。当然以上两点(和烂配乐)并不是我失望的主要缘由,宣传目的当然是得骗观众进电影院,与导演本人意愿或许是违背而又无可奈何的。整部电影给我感觉是单独的把每个和女主成长有关联的人单独拍了成品,比如我与庸碌父亲、我与妖艳同桌、我与邻班呆男、我与...然后把这些成品剪碎七拼八凑到一块在中间衔接几起凶杀案便匆匆出炉,于是在多个转场处你会觉得是那么的生硬、隔应。开头称得上“大量”描写铺垫的父亲,在最后在客厅用“女儿你知道我多爱你吗”的突兀台本杀青了,他自大、执拗、封建却又对真相疯狂追求...等等描写没错就是告诉你我父亲是这样一个人然后就把他撩在那,除了让我们体会到当初那个年代父亲大多是重女轻男的封建思想形象外对剧本推动没太多作用,甚至对案件本身也无多大作用。执着于真相、现场拍照、下棋暴躁也仅仅为了人物刻画而已。王导在接受提问时回答道,这部影片大多是按照自己童年往事所撰写的,因为很多年前受父亲去世的打击开始写这部剧本,花了10年时间有了现在这部电影,王导原本觉得她与父亲之间是他不爱我我不爱他的状态,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她才懂得了亲人之间独有的羁绊,一蹶不振好一阵。尽管如此,我还是未能看出影片中展露出导演阐述的那种情怀,特别是父亲生硬最后的“爹超爱你论”,看起来更像是前面那么多铺垫的生硬的闭合,我觉得在王导其实能做的更好,没能看出那份情感让我很遗憾。王导又回答了片名,黑处没有特别的注释,黑暗的防空洞、模糊的芦苇丛等等都可以是黑处的隐喻,“本来经历了种种事情后的女孩自以为了解了成人世界却在收到张雪明信片的瞬间对自己的认识产生质疑从而又站在了黑处中...”似乎是导演感觉最贴切自己本意的解释,而我却无法共鸣,女孩的认知是什么?是以为自己的同桌已死?是学会打粉底?是背熟了父亲“爱女论”?是看哭了蜜桃成熟时?我不得而知,而女孩为什么会哭?成人世界ox的恶心还是李丽珍过分美丽?应该是肉体摩擦下的纯情台词让女孩为真爱感动吧,嗯,对的,未熟少女关注的点就是不同,而强烈促使女孩在多次发生强奸杀人案的家乡还敢大晚上在一群陌生老男人中独坐看A片的勇气是得于养老院中看不懂的金瓶梅还是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查水表的欧美录像带?原谅我找不着头绪,可能仅仅是为满足导演设计的“纯情之泪”。我觉得导演那句“想说凶手可能是身边任何的人,我们身边处处充满危机,活着长大不容易”可以对应影片中生硬出场的无故跟随智障者、莫名磨刀理发师、猥琐偷窥冰棍佬,他们的出现仅仅为了表达导演的这句话吗?还有时而渲染每位死者的X伤痕,除了为后面"屈打成招"作证明外可能还是为了致敬嫌疑人X的献身?(只不过本片真正嫌疑人仅在结尾的文字独白中“现身”)女孩发现埋尸那段就更莫名其妙了,发现尸体不见后诡异的笑容也许在嘲笑自己犯傻出现了如此清晰真实的幻觉,也许在嘲笑我不理解加这段戏的含义。个人总结本片为一个未熟少女的半熟日记,可以算是别树一帜的青春片,丰富的年代元素也值得品味,只不过导演为了更有代入感而刻意加入了太多可有可无的东西,让人看了觉得拥挤却空洞(比如时不时的经典粤语歌、课堂上的各种老梗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喜欢的一幕是女孩在养老院为老头念金瓶梅那段,感觉影片所要表达的荒诞于之漫长枯伐的叙事还不如这场简介有力的戏来得强烈。王导作为非科班出生的导演处女作确实值得赞赏,但还可以更好,影片的摄影剪辑配音、场面调度、叙事结构、各种轻重拿捏等等来说确实算得上中等,(也有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看的与First的原版有出入)在简短交流会中能感觉到王导的谦虚与平易近人,而我的愤怒来源于营销号的各种吹嘘与盲目宣传,平日里常看的大V也在各种高潮,也许我get不到点,是否有“奸杀”两字就能满足你们对大陆电影发展的意淫?评分不会受这些因素影响:6.5分,些许时间以来,说到处女作,果然让我惊艳的也只有国外多兰和国内毕赣,天朝电影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呢,别急。--14日被公众号刷的不耐烦的su临时影评,可能会不定时修作改正,谨表个人观点,谢谢。(分享给大家first原版和龙标版差别贴:http://www.moviebase.cn/uread/app/viewArt/shareViewArt-533f44c340b5402f8831b2d87f91f6d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其实还是鸡肋,并无太大差别)

    【详细】
    81282190
  • 玛丽莲教父
    2016/10/10 2:26:12
    黑处到底有鸡毛啊?!
    受朋友邀看了点映、本着说良心话的原则、片子介于两至三颗星之间、最后鉴于是导演处女座、还是给三颗星吧、不能再多了...

    话说、前天朋友兴奋地和我说、“听说了么?有一片子特牛逼、你不是喜欢看棒子国的片儿么?这和杀人回忆差不多、导演到时候也来、你快来啊~~~!!!”听完当时我就硬了。于是、搜了一下该片的信息、网上也充斥着和杀人回忆的对比。确实还挺期待。

    今天满怀希望的看完了、
    受朋友邀看了点映、本着说良心话的原则、片子介于两至三颗星之间、最后鉴于是导演处女座、还是给三颗星吧、不能再多了...

    话说、前天朋友兴奋地和我说、“听说了么?有一片子特牛逼、你不是喜欢看棒子国的片儿么?这和杀人回忆差不多、导演到时候也来、你快来啊~~~!!!”听完当时我就硬了。于是、搜了一下该片的信息、网上也充斥着和杀人回忆的对比。确实还挺期待。

    今天满怀希望的看完了、由于还没公映、就不透露情节了、咱就事说事。

    讲道理、可别替导演吹牛逼了、故事真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包裹着犯罪元素的青春片、探讨的就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法律的不健全、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欲言又止...

    而且、那些零散的时代特征和人物有些生硬、细节这东西一定要自然、合理的出现、大家才会有共鸣甚至是感动...并不是出现几首歌就特么高潮了、就像港囧一样...

    我认为讲故事要专一、什么类型的片子、您就拍什么元素、探讨的多了、反而讲不明白、没意思。

    还有、某些影评人千万别拿杀人回忆和这个相提并论、哪怕是致敬、也真的没致好。

    -----------------------------------------------------------------------------------------------------------------------------------------------
    8123812
  • 肚腩大仙女
    2016/9/29 23:10:24
    赞扬《黑处有什么》,可能是我再一次在朋友圈唱反调
    写在前面:
    首先要感谢宋丹辉小姐从first内部拿票,邀请我和老王今晚一同去观看电影《黑处有什么》的点映。有趣的是,这一次我再一次和朋友们唱起了反调——电影结束后,我说,真不错呢。宋小姐和老王却一致认为,烂片。
    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从《一步之遥》、《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百鸟朝凤》……到最近好评如潮的《釜山行》,我总是在大多数人说不好的时候叫好,又在大多数人说好的时候觉
    写在前面:
    首先要感谢宋丹辉小姐从first内部拿票,邀请我和老王今晚一同去观看电影《黑处有什么》的点映。有趣的是,这一次我再一次和朋友们唱起了反调——电影结束后,我说,真不错呢。宋小姐和老王却一致认为,烂片。
    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从《一步之遥》、《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百鸟朝凤》……到最近好评如潮的《釜山行》,我总是在大多数人说不好的时候叫好,又在大多数人说好的时候觉得片子一般甚至很烂。不过老天作证,我真不是想借此令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大概我骨子里确实是个非主流吧。

    ----------正文分割线----------

    大量剧透一贯是我写影评难以自制的风格之一,这既从侧面证明了我本人在电影方面非常业余,也说明我的影评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被部分媒体冠以“中国版《杀人回忆》”头衔的《黑处有什么》,我更愿意把它概括为——一个少女的成长史,或者,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失败的性启蒙教育的缩影。电影以一桩强奸案开头,在我以为编剧要将破案侦查过程一步步顺藤摸瓜展开之时,故事却似乎话锋一转,讲起了90年代初,中国内陆某个小县城的飞机制造厂厂区内,主人公曲靖懵懂酸涩略带遗憾的少女时光和厂区居民们的琐碎日常。强奸抛尸案接二连三发生,但其实最后,凶手是谁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因为“探案”的过程和“成长”的过程两条线索交织,略显散乱的叙事当中,导演只想用心勾勒出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的模糊轮廓。

    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家长一样,女主角曲靖的父母疼爱她,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在女儿由儿童日渐成长为少女的过程中,他们对性、情、爱、男女这样的话题避而不谈,既无视少女身体上的变化,也忽略了她心理上的变化。对于女儿喜欢流行音乐一天到晚“缺心眼儿”不知道在想什么的状态,父母头疼不已,但他们除了厉声呵斥以外也别无他法。曲靖的父亲是大学毕业的专业法医,珍视证据,以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为信条办案,性格严谨思想却略为陈腐,看起来也不太擅长人情世故因此不受上司赏识,以至于连在凶案现场多拍了几张照片作为证据都要被上司不耐烦地叫停。母亲则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勤俭持家,对于丈夫不受器重久不升职不能给家庭带来物质上较大的改观和女儿青春期的叛逆而怨声载道,在影片中多以烧菜做饭和餐桌上唠唠叨叨的形象出现。

    凶案发生后,曲靖独自查字典,在“强”字的一个个词条中找寻,人生中第一次读到“强奸”的含义。我猜在她十多岁的稚嫩生命里,从父母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来没有一个人用科学的、严谨的姿态正面地给过她任何关于性别、性爱、情爱的知识,毕竟那只是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还没有经历过初潮的少女左摇右晃甩着母亲晾干的月经带从一帮起哄的中年男人面前经过回到屋里,被母亲尖声呵斥“缺心眼儿”却一头雾水;刚刚跨入青春期的初中女生大岔开双腿坐上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前一秒还和颜悦色的父亲突然间板起脸来,命令她改回双腿并拢的侧坐姿。影片背后的整个社会环境不仅缺乏对两性的正确认识而且充斥着对女性极大的性压抑——初中生之间流传的无聊闲言,猜测其实是因阑尾手术而肚子上留疤的漂亮女学生张雪生过孩子;曲靖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去废旧厂房的天台跳舞唱流行歌,某日偶然发现了偷窥自己唱歌并且用磁带录下歌声的男孩,回家路上父亲因此警告她,这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影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飞机制造厂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女主人公被安排给一位后半段再也没有出现过的老人读书。这位看起来很虚弱的大爷打断了正在声情并茂朗诵儿童故事书的曲靖,从枕头下掏出一本《金瓶梅》命令曲靖念给他听。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致就是些类似“威风迷醉塌,杀气锁鸳鸯,珊瑚枕上施雄,翡翠帐中斗勇”的对床帏之事的描写。念了一段,老人突然兴奋起来,猝不及防往曲靖头上亲了一口。小姑娘又气又急,涨红了脸,忙用袖子擦额头。怪老头儿却说,我给你写证明,说你在敬老院表现优异。多么赤裸裸的侵犯啊,却因为女主人公在两性方面的完全无知而没了下文。已经初二的曲靖后来对好友说:“一点儿都不记得念的什么了,真奇怪,字儿全都认识,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曲靖的父母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后悔自己没有给予女儿正确的引导。

    想起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我曾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好奇自己从哪里来。多数长辈喜欢告诉我说我是从垃圾桶里、路边或者山上捡来的(听说现在有些父母已经改成“充话费送孩子”版本了),我的父亲好像也从没给过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但是从我第一次问这个问题开始,母亲就对我说:“你是从受精卵一点一点发育来的。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细胞结合然后着床变成了受精卵。”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好奇爸爸妈妈晚上为什么要关门睡觉,妈妈告诉我,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私生活。我问,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结合的?母亲答:“是性交的时候,爸爸的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然后射精,如果刚好妈妈的身体正在排卵期,那么精子和卵细胞就有可能结合变成受精卵。”母亲还告诉我:“一次性交射精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精子,但是排卵每个月只有一次,所以受精卵很不容易形成。”我记得她说:“生命是很宝贵的,你就是上天送给爸爸妈妈的最最珍贵的礼物,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妈永远和你血脉相连。”

    我的母亲当年对一个四五岁小孩说出的这番言论即便放在今天,似乎也显得太过“前卫”和“大胆”。事实就是这样的没错,这是科学,中学生物课本上也是这样写的。可是直到现在,问起生命的起源,我身边的很多侄儿侄女辈,从长辈那里得到的答案依旧是五花八门的“从天而降论”。一位认识的阿姨在女儿的书包里发现一张同学之间互寄的圣诞贺卡,初一的小姑娘因为一句无心的调侃“祝你早日找到如意郎君”而狠狠挨了母亲一巴掌;父亲有相对高的文化水平,但在对我的性启蒙教育上依然显得保守,他很少与我谈论恋爱、结婚、生子的话题,初中的时候我和他聊起某部电影里主人公为女儿准备避孕套的情节,被他很快用别的话题岔开了。想想多数男同学都是从来路不明的A片里渐渐明白男女身体上的差异,还有一起起未成年少女堕胎事件,一桩桩被媒体揭露的性侵幼童案,不正折射出性启蒙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是相当失败的吗?

    强奸案接二连三发生,像《杀人回忆》那样,导演刻意安排了很多可有可无的可疑角色。他们中有些人是在DNA技术尚未普及、刑侦手段落后的时代被水平参差不齐的民警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嫌疑人,有些是没头没脑出现(也许是公映版做了删减的原因)行为举止怪异、一直围绕在女主人公身边的龙套,但是直到影片结束,导演也没有给出答案,到底谁是真凶。放映结束以后,王一淳导演和女主角的扮演者来到现场和观众互动。现场有人提问“那个猥琐的敬老院老头后来去哪儿了?”,“为什么前面埋了这么多伏笔却又不了了之?”,导演回答说,其实是想用这些无足轻重的角色来烘托气氛,毕竟那个时代,安全是一个很偶然的东西。

    单纯讲悬而未决的凶杀案,王一淳肯定比不过奉俊浩,单单讲青春爱情、少女心事,又容易落入俗套。于是导演别有用心地用渐渐步入性成熟阶段的少女视角来看强奸案,也由此展现整个时代的压抑氛围,既显示出了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同时,少女心事和奸杀悬案又都呼应了片名中的“黑处”二字。不一样的青春片,大概可以这样定义吧。电影描述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很多东西在今天依然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这就是我要为这部片子叫好的原因,尽管导演真的很业余,非电影专业科班出生,将摄影机和镜头大部分交给摄影师和副导演;也尽管我在其中看见了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杀人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平静的生活之下实则暗流汹涌,理发店老板,消失的《金瓶梅》老头,突然出现的跟踪女主人公的面瘫男……陈腐的工厂社区内,强奸犯似乎无处不在,“安全”是个偶然的东西。但是导演想表达的仅仅如此吗?随着科技和刑侦手段的进步,那些当初悬而未决的凶杀案大多都会水落石出,不过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男性对女性、女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的固有偏见和冷暴力才是真正值得你我反思的东西。


    写在后面:
    最近看到一副喜欢的作品,和本文大概有些微乎其微的联系吧。分享给大家。

    81063577
  • 木卫二
    2016/2/20 23:29:05
    告诉你一个秘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电影里出现了太多的流行金曲,从小虎队到beyond。港台音乐的闯入,常见于院线青春片和商业喜剧片。对歌曲的滥用,甚至从MV画风变成了为所欲为的“戏不够歌来凑”。这类DJ导演的另一端,则是中国电影的金曲第一人贾樟柯,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它们对歌曲使用的首要原则,无疑是要融入到剧本故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电影里出现了太多的流行金曲,从小虎队到beyond。港台音乐的闯入,常见于院线青春片和商业喜剧片。对歌曲的滥用,甚至从MV画风变成了为所欲为的“戏不够歌来凑”。这类DJ导演的另一端,则是中国电影的金曲第一人贾樟柯,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它们对歌曲使用的首要原则,无疑是要融入到剧本故事当中。及至《黑处有什么》 ,它有用得好的地方,也有用得不好的。女主人公曲靖站在工地钢材堆的高处上,镜头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的移动,完全就是演唱会般的个人秀。最关键的,这组镜头后来再次出现,没有任何变化。及至两个人分享随身听的画面,影像本身没有问题,但传递的信息已经有些累赘,有如苹果七世纪以前电影的通病。

    7782518
  • ??Psyche
    2015/8/15 15:27:08
    深翻九零年代
    说到《黑处有什么》时,影迷们往往会将其与《杀人回忆》相提并论,但这样一部“依附于”名作之下的作品,却在评委会与影评人之间享有奇高的呼声,并最后一举拿下了FIRST最佳导演及影评人“费比西”奖,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查来又在情理之中。

    故事说起来有点老土:91年春夏之交,月黑风高的晚上,一起强奸杀人犯打破了小城往日的平静;随后强奸杀人案一次又一次发生,但令人丝毫摸不着头脑。负责办
    说到《黑处有什么》时,影迷们往往会将其与《杀人回忆》相提并论,但这样一部“依附于”名作之下的作品,却在评委会与影评人之间享有奇高的呼声,并最后一举拿下了FIRST最佳导演及影评人“费比西”奖,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查来又在情理之中。

    故事说起来有点老土:91年春夏之交,月黑风高的晚上,一起强奸杀人犯打破了小城往日的平静;随后强奸杀人案一次又一次发生,但令人丝毫摸不着头脑。负责办案的警察有出身法医大学的曲警官和五大三粗、以直觉办案的张警官交锋下强奸案还是一件接着一起不断发生。曲警官的女儿曲靖正值青春,她的小世界由大时代推动着不断变化,观众也借着她的眼睛走进这一起恼人又神秘的案件...

    虽然披着《杀人回忆》连环强奸杀人案的类型片外衣,《黑处有什么》不落窠臼地重现一个时代富有特点的细枝末节的同时,还能用平顺的笔法勾勒出一个经历青春迷茫与隐痛的女孩真实的生命体验,层次丰富,立意不凡,在近年来多如狮子座流星雨,却陷于营造下三滥“疼痛体验”的青春片中显得鹤立鸡群,超然尘上。

    从影评人对《黑处有什么》究竟是类型片还是文艺片的争论上多少可以看出《黑处》的智慧之处。女性生命体验与连环杀人案二线并置,交织出一整个时代的侧影。实际上这三条线若是单独被挑出来多少都是站不住脚的,毕竟王一淳讲杀人故事远没有奉俊昊来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比讲青春故事实在又比不过岩井俊二绝美纯真,吊足观众胃口;比讲时代故事更没有贝托鲁奇的超凡的史诗视野和调度能力;那么,《黑处有什么》只能稍退一步,把故事揉在一起,三线合一形成了相互扶持相互映照的架势,聪明地让人很难在故事中鸡蛋里面挑骨头。王一淳的推理能力当然是让人扶额的,但是能将软肋转为优势的能力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拆空一个类型片的血肉,以文艺情怀补之,可见其潜力。

    从《小武》开始,中国独立导演开始用流行音乐为影像渲染时代感,在国际上饱受赞誉,也让《心雨》成为八十年代的标志。《黑处有什么》中的流行乐确实也是具有标签意味的,这不可夸;然而,影片中小女孩曲靖却借着一首Beyond的《海阔天空》和一个青涩且不懂得表达感情的男孩子产生了感情。这样一来,流行音乐就不再仅仅是时代的符号象征,它还成为女孩整个生命长河中可日后在回忆中返回的一个锚点。这种处理手法在青春片中不少见,但青春片中的音乐很难作为时代标签点醒一代人的听觉体验,《黑处有什么》能“脚踏两条船”没掉进河里,也是一个小惊喜。

    丰满的剧本补足了王一淳还显得十分薄弱的影像叙事能力,也为王一淳赢来了不少一直浸润在类型片中的普通观众。《黑处有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魔力,能让观众在观影结束之后不去追究这一起连环杀人案的设计在逻辑上有多么“过时”,叙事根基多么薄弱,而是全身心沉浸在王一淳构建的,一整个飘荡着李丽珍甜笑与Beyond深情贝斯的九十年代中流连忘返。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幻术,还有什么能比将观众困在一座虚构的记忆迷宫中更标志着制作者的成功的事?

    近期来被人不断提起的《少女哪吒》其实非常适合与《黑处有什么》放在一起谈谈,毕竟这两部片子的相似性多到了让人无法不联想的地步。《少女哪吒》与《黑处有什么》都旨在通过展现女性青春的方式回望九十年代,然而前者也许过于拘泥于“叛逆(哪吒)”二字而失去了最大程度映射时代的韧性,仅在美术和画面的层面上创造了所谓的怀旧感,晓之于理,却无法动人以情,这种缺憾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少女哪吒》“情感营销”的宣传方向。不可否认,李霄峰的画面叙事能力比《黑处有什么》实在强出了不止一点两点,可能为了传达某种“艺术企图”,《少女哪吒》选择在最重要的情感共鸣上拒人以千里之外,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不喜欢《少女哪吒》也不会给它差评。

    让一个男导演去拍一个以情感渲染著称的女作家写出的故事,重冲突而轻动机大概也诚实地表达了男性眼中女性心理的理解不能。所以,女性的故事可能还是得女性来拍。《黑处有什么》不加雕琢却已经浑然天成的叙事节奏呈现了女导演在情感表述上的天然优势,靠直接生命体验塑造的角色确实秒杀了一切靠代入、靠情感冲突塑造来的“纸片人”。王一淳在生活中的“天然萌”让她在“艺术企图”上不如大部分“文艺片导演”有野心,所以能够饱满又平心静气地讲一个“正常的”故事,给如今已经被“残酷”、“矫情”的青春片及“晦涩”、“不说人话”的文艺片小正了一回名。

    当然,作为一部处女作,《黑处有什么》的粗糙也是无法忽视的。为了营造扑朔迷离的惊悚感,最后在影院中与观众见面的影片中莫名其妙多出了不少廉价的环境音,配音前后不均衡,十分让人出戏,在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原来粗剪版全片统一干爽的风格来得舒适。相对于《少女哪吒》,很容易看出《黑处有什么》在影像表达上的缺憾——将技术上的话语权过度交让给摄影师或者副导演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导演作为电影作者的表达,全片缺乏独特而统一的影像风格,使得成片更像国产电视剧而不是一部独立电影。

    当然,《黑处有什么》也有些好玩的意象偶尔能打破这种由于拒绝与真实保持距离而产生的平庸:套头娃娃、真实到颇接近常人视觉经验的警察、警察局设置、赖宁与女孩夸张化妆形成的有趣映射恰如其分地反应了一个极左审美褪去,“小布尔乔亚”审美的卷土重来。在这样一个浪漫与草莽并存的年代里,无序的杀人案像没有空调的夏天那样烧灼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有广阔解读空间的故事包容了除主线的警察一家之外还为一些如傻子、理发师、供销社营业员这样的角色提供了存在的余地,因此也抵消了女导演讲述自身经历时由于故事太过亲密而造成的私人感。在这个层面上来看,王一淳的编剧、导演功力和潜力都不可小觑,最佳导演奖拿得一点都不手软。我很佩服这个外表上看起来瘦弱,从未接受过电影教育,但面对一个非讲不可故事时却有魄力筹上三百万自己开机做导演的平凡女性。好像,拍电影确实不需要什么科班教育,也许只是需要一丁点常识,以及许多许多的勇气。

    一个时代在我们骨子里面埋下的脉搏被《黑处有什么》深翻出来,曝露日光之下。我这才发现自己暗暗领取了多少九十年代的馈赠:浪漫又不羁,困惑却温柔,一点点困惑的挣扎,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片记忆里持续摇曳的惨绿芦苇,覆盖了无数秘密。

    (文章已发表于外滩画报公共微信 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
    【详细】
    7570261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