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下雨的声音,导演,方文山。
因为导演和电影名字,从2013年夏天就开始期待的电影,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心情依然很美好:画面拍得意料之中的唯美,故事情节意料之中的小清新。我曾说过,我对小清新的电影没有免疫力,因为这类电影所营造的青春氛围,让我在看的时候总觉得是在举行某种仪式,就像是在和离自己渐行渐远的过往再次歃血为盟。更何况是台湾的小清新电影,骨子里都是潮湿而温热的,酝酿在这个一半是热带、一半是亚热带的岛屿上的故事,常年四季都弥漫着夏天干净的清爽味道。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整个电影都在呈现梦想和爱情的主题,但回忆的不真实,背叛又并不那么真切,抉择那么艰难,恰好丰富了故事的维度:一个摇滚男孩爱上一个因车祸失聪失语的女孩,在爱情就要开始的时候,初恋女友的突然出现,打乱了故事原本的章节,旧情蓄势待发眼看就要复燃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的那个女孩居然是好哥们多年互通信件的对象……
这个故事很简单,正因为简单,所以那份感动才会直击人心,而且特别适合用来怀念旧时光,聊以慰藉日渐疲惫的身心。而能让人回忆起旧时光的电影,就是笔者心中最好的故事。
这部电影确有很多地方并不尽善尽美,比如男女主角无疾而终的爱情,比如回忆和现实之间切换得并不娴熟的镜头,故事角色的转换也显得有些突兀,那些小心翼翼的情绪和过分嘈杂的场景多少有些矫揉造作的成分,但这些都丝毫不能破坏整个故事温柔的气息和我对它的喜爱。也因此,这次我们不谈情节,而是讨论“情结”。
台湾小清新电影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和煦的微风、青草、雨水和阳光,扎着马尾的邻家女孩和轮廓分明的热血男生。这些,方文山的电影都一一顾及到了。他所营造的这种小清新,或许是受台湾此类电影的大环境影响所致,因此连酒吧和摇滚乐队也显得很温情;也有可能那就是方文山心中,诗一样的故事必须散发出的温度。
与一般的台湾小清新电影不同,《听见》的女主角并不十分漂亮,这或许会成为不少观影人诟病的地方,而我却觉得恰到好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十分完美,生活中真实故事里出现的女主角,也不见得每一位都倾国倾城。
为什么会选择她呢?笔者窃以为,可能是方文山在她身上看到过自己初恋女孩的影子,又或者在方文山心里,所谓诗一般的女孩,就是韩雨洁身上所具备的气质,所以才会在选角的时候,对她一见倾心。也的确,在电影里,韩雨洁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脱俗气质,让她在穿上汉服的那个画面,那一惊艳的回眸,更加美得不可方物。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徐若瑄,女配角季芷依应该是影片最清新的面孔了吧,抛开表演功底不说,她纯净如洗的脸着实为画面的美感增色不少。
从电影的叙事手法来看,可以得见方文山对电影的热望和用心,但毕竟只是词人,他对这种动态影像的把控力,还远远不及他对文字的熟稔,所以有些场景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电影,而更像是动态的明信片,不过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像极了他本人,完全是一首被大雨洗礼过、沐浴在雨后阳光里的石刻诗。
方文山作词人的出身,注定了他和诗歌无法言喻的情谊,他对韵脚诗、对汉文化和中国风的痴迷,在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配合着美景以字幕形式呈现的诗歌,无处不在的汉文化缩影,诗一样的电影场景和对白。结尾处的一场时尚乐舞与汉文化碰撞的盛会,似乎与前后那些温馨的画面格格不入,但依然可以看出方文山身上那浓得化不开的诗词情结,这些让他不知“更与何人说”的心思,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呈现,也升华了他独有的诗人气质。
最后,主角所在的参赛队伍并没有得到汉文化表演的冠军,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这种遗憾,恰恰与女主角的不完美形成呼应,告诉人们,不完美的事物,一样可以淡然如许,同样能够可爱如斯。
影片最后回忆的桥段,让所有的时光都回到最初的时刻,原来,故事里的每个人都见证了故事的开始,只不过那些不经意的擦肩延长了高潮到来的时光。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一味地咒骂剧情的结构混乱,笔者却认为,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这种安排,恰见方文山对情节设置的匠心独运。电影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画面,只需娓娓道来,告诉人们,故事才刚刚开始。至于结局如何,就像徐若瑄在影片里所说,顺其自然就好。
电影的结局好像并不如开场那般美好,在这种不知道最终谁会喜欢谁,也不知道谁该喜欢谁的情境里,导演给我们留下了回味无尽的想象空间,或许,我们只有用“这就是青春吧”来安慰自己。
一场瓢泼大雨正在蔓延,一切都很干净,很美好,不绝于耳的是,那绵延无尽的,下雨的声音。
(导演,我只能帮你到这了)